先秦散文范例6篇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范文1

一、明确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是因为它有人文,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只有明确了什么是人文精神,才能在具体教学中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二、树立“人文之师”的良好形象

说到底,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的,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水平。如果说数理化的教师应该多从自己的专业能力方面下工夫,以充分发挥其“授业解惑”的职能的话,那么,相对于这些教师来说,语文教师更多了一份“传道”的责任,所以,他们的形象显得非常重要。作文是人文道理的现身说法者,他本身就是知识、精神、修养之寄托者,就是人文精神的结晶。有了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情操、优雅的举止,语文教学就会变得轻而易举,事半功倍。古人所说的“行不言之教”“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老师除了着眼于自己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应从一点一滴入手,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当然,对于形象而言,良好的行为举止只是外壳,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优雅超俗的风度和气质。这当然没有一种硬性指标,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长年累月默默地努力。

三、立足中学语文教材,从课本与读本中充分挖掘诸子散文所蕴含的人文因素

这些作品大多体现了先秦思想家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完善的个体人格和执著的求真精神。如最先面世的是老子《道德经》,也叫作《老子》,其最主要的内容是对“道”及其规律的论述。老子以天之道来推论人之道,主张社会的规则应效仿自然规律。我最喜欢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用“上善若水”说明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还以大自然中的水为例子,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从而引申到“以退为进”“甘居下流”“不为民先”的处世观与政治观。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对于世界思想文化产生了并正在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四、应用多种教学策略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现有的诸子散文教学,基本上把它当做文言文来教学,采用满堂灌输的“字词”教学方式,只注重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讲解,很少涉及文学鉴赏及审美评价,诸子散文课堂成为一潭吹不起任何涟漪的死水。教育理念决定教育改革,要培养现有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他们的人文教育,就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淡化诸子散文的“工具性”,强调其“人文性”,把诸子散文课堂教学变成真正的文学课。重点把握清楚了,在具体教学中才不会本末倒置。第二,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教学氛围。韩军曾说:“好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学会语言本领――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根本。”可见,教是为了不教,诸子散文教学应该从字词句教学中走出来,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人为本,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走进作品,走近作者,陶冶情操,让学生在轻松的人文教学环境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提升。先秦诸子散文中有许多本来就是以对话形式展开思辨性讨论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对先贤思想的理解,甚至是质疑。也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让一些有疑问的东西在辩论中越辩越清晰,这样学生一定会对先贤的思想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对先秦士人思辨精神的一种继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先贤智慧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向上,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这样不仅能拓展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切实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第三,以人文精神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上文中说的辩论;比如播放一些以先秦诸子为主人公的影视作品;比如让学生收集先贤富有智慧的语录;比如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谈自己的烦恼,由其他同学从先贤智慧中找到办法帮助这个同学来解除烦恼……方法有很多,只要教师有这个意识,就一定能创新教学方法。先秦诸子散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比例,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对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对其价值并未重视,甚至有被忽略的风险。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他们有个性,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有一定分辨是非的能力。高中语文在《先秦诸子散文》这本选修教材的阅读欣赏中,教师要深挖先哲们的思想核心,下足工夫引导学生通过充满兴味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达到增长见识、开启智慧、涵养德行和砥砺人格的目的,让先秦诸子的智慧成为学生高中时代的一个闪光点。

参考文献:

[1]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语文学习,1993(1).

先秦散文范文2

人文素养的积淀是教育效果的立体体现。人文素养包括历史的、社会的等诸方面的知识和修养,高中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影响到知、情、意、行诸方面。《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和相关资料的综合性学习,就是德育通过智育的手段进行的教化。通过《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的学习,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知识系统化

课改之前的教材编排是诸子散文分散于教材各册中,诸子思想集中介绍。此种教学产生的效果是学生对诸子散文缺乏整体性的理解,对诸子思想的感受不深。比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他主张积极入仕做官,提倡因材施教;要求忠君,仁义礼智孝;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求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对诸子的性格更无从比较差异。选修课集中内容进行编排,加大了容量,学生有更多的空间了解诸子生活经历和思想甚至触摸诸子情感。引领学生学习此教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会形成体系。

先秦诸子生活的时代分裂战乱,现在乱世涌现了许多英雄,折射出不同灵魂的辉煌,却也成就了伟大的思想家。因为立场观点的迥异和环境时代的变迁,确立了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人,体察社会众生,思考生存的道理,寻找和外界他人共存的方法。或在寂寞里悲悯众生,或在遥远处独善其身,或想通过王道解救民众,或向百姓宣讲真理,著书立说是最直接的途径。所以按照思想体系编排的诸子散文的教授和综合性学习,消除了时间的隔阂感,强化了感性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们评价孔子时候这样说:“他就像一个称职的班主任,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限制着‘非’的言行”;“而庄子呢,就像心理辅导老师,告诉我们必须珍爱生命”;“孟子是一个精明的政客,很会讲话,他试图在成就‘王’的时候实行仁政”。引导学生走进那个时代,走进思想家的生活年代,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让学生的知识储备形成体系,为思想的形成和深化奠定基础。

二、丰厚阅历,升华思想

先秦诸子的生活故事和思想发展历程,极具启发性,教育故事更能举一反三,经典的言论浓缩了生存哲理。比如“孟母三迁”、“庄子葬妻”、“韩非子说难”、“公西华侍坐”等等,提炼了多少人生的阅历和启发人深思的故事,那些讲述哲理的话语,千锤百炼,蕴含真知,意味深远。孔子的谆谆教导、墨子的句句号召、韩非子的犀利析理,即使放在今天,也吻合许多处事原则。当学习活动变成经典的还原,阅读著述品味哲人的思想,一言一行印证先哲的远见,古代的文化和现代的思想意识互为注解,传统与当下呼应,这些内容与思想教育结合,并设法激发学生情感,自然而然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那些左右言行的修养成分,比如,诚信从孔子困厄于陈蔡可以感悟其原则;人生的际遇从哀骀它的人际关系可以体会自我的言行;对社会的有用无用,从庄子对山中来的经历可以回味。学生的反应是,有些作文材料以前总是读不懂,或者在审题时候不深刻,现在写作文起来,材料多了,切入点也多了。而且想问题不再是一条道走到黑,辩证地看待问题总会看见意想不到的结果。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吃过它的果实后,再品周遭的社会百态,果然丰富异常而且滋味深厚了。

三、提高认知,增强表达

先秦诸子身为哲人都是社会学家,他们以自己的慧眼看待周遭的社会,衡量自己的力量和外界的关系。或勇于承担社会使命,或于黑暗里寻找自己灵魂的安放之地,或者联系弱小者来呼吁倡导自己感知到的真知灼见。他们要么把自己上演成一个传奇,自身就是一个寓言,如庄子;要么让自己成为一个隐者,飘然离去时口授玄机,如老子;要么让自己充当使者,周游列国传经诵道,如孔子;要么发奋从平凡中凭摇曳的笔触崛起,拿凡人的愚蠢幽凡人一默,如韩非子。这些文字自然合了理带了情,融汇了智慧。让终其一生的思想承载于薄薄书册,那些语言如河岸,思想如喷涌急下的流水,河岸自有其千姿百态,流水自有其波涛汹涌,阅读和学习必然能使学生深受启发。在品读后学习,在理解后说出,在捧腹大笑后总结,与个人行为后反思,那些写作技巧,点到却不点破的幽默,不合常理却合事理的分析,就在学生的积累里落地生根了。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就不言而喻了。学生作文里说“那些渐行渐远的身影,告诉我,生命终将而去,我不必追,也追不上,我只能看那些哲人的背影消失在地平线,思想如羽毛般片片洒落。”

四、修正学生言行

中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经济快速发展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诱惑,都会让一些人行为出现偏激。其实探究其思想根源,就是因为对生活的认识有偏差,看得太远,杞人忧天,容易得过且过;看得太近,离经叛道,容易鲁莽从事。一旦事情猝不及防的发生,道德的考验又冲击底线,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且不全面,出错在所难免。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学生的精神家园,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掌握国情乡俗,校规人情,理解当代人人生的出发点,明确自己追求什么,恰切掌握“度”,说话恰切,处事平和,珍爱生命,关心他人,并将社会责任扛在自己肩上。观察学生在学习诸子散文后的表现,言行中多了些文化的味道,语言措辞交流方式有变,讲话能够引经据典,能够避免犯低级错误,也有同学崇尚诸子中某一人,能以其思想调整自己心态,修正了言行,弘扬了传统文明。

五、激发积极性、提高研究力

中学语文教学和文学研究历来是互不搭界,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基本是以教学大纲要求的实词虚词入手,选一些经典的散文来学习。而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从思想体系入手编排材料,使文学直接走进“人学”,段与段,篇与篇都有内在联系。从经历中了解作者思想,从作品中印证作者思想,学生边学习叙事边议论,边挖掘材料边印证,化深奥为浅显,还不忘联系现实,寻找幽默,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值得提倡推广。同时,大量占有文言文材料,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自然提高不少,有同学已经尝试用文言文来写作文。

先秦散文范文3

我说桥,只是在打比方,我要用桥来说秦兆基先生的散文。秦先生是一位既当语文老师,又当作家的人。他当语文老师的时候,带领着同学在课堂上剖析作品,剖析之后,整理一下,就是文学评论;他当作家,写散文,也写诗。教书、读书、编书、写书和评书,这些行当中间,总有一座桥――这座桥是什么呢?是情怀。秦先生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他的散文最饱满之处,就是他的情怀。

秦先生的散文,像他上课,有时微笑着,有时严肃着。给孩子们上课,会不厌其烦,也会循循善诱,一个长辈,在告诉孩子那些人生如要绚烂所必须要记住的道理、知识或掌故。他说话的时候,是俯首的,是低下身子的。秦老师,是一位带着语文老师特点的文学批评家,因而,他的散文,总是有推介的特质,他努力阐述他认为必须说出的话,态度是诚恳的,透过文字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善良,严肃而令人不容置疑。秦先生还是一位诗人。诗人的情怀,也就很自然地流露在他散文的字里行间。秦先生的散文也像一座桥,带着苏州小巷体温的桥,它连接着历史与文化,现实生活与历史生活,甚至视野从小巷投射到小巷之外遥远的世界。

我读秦先生的散文《把(红楼梦)当作小说来读》《鱼藏剑与一寸干将》《何泽慧与她的中学》与《普林斯顿随想》时,就有这样的感受。学校正编一本校友散文读本,费孝通、杨绛、何泽慧、彭子冈、黄会林……长长一大串名字,秦先生也在其中。秦先生在他们之间也是一处风景――桥的风景。《把(红楼梦)当作小说来读》是他读俞平伯《乐知儿语说(红楼)》的心得(俞氏旧家就是苏州马医科的曲园,有座大厅就叫“乐知堂”,所谓“乐知”,即为以求知为乐)。我们读秦先生此文,正如当年坐在课堂,言简意赅,三五句话就把我们带入课文要害之处,“《乐知儿语说(红楼)》十二篇文字的中心意思是,破《红楼梦》研究的种种迷障,把《(红楼梦)当作小说来读》”。秦先生竭力推崇俞平伯“《红楼》妙在一‘意’字,阅读时不必深究”的观点,不由得想起当年他做我语文老师时的情形。课文反复诵读之后,常常不了了之,原来是一种正当的阅读方式啊?读《红楼梦》,可以不求甚解,读其他书时何尝不可这样?现在,每当听语文老师讲析课文,句句字字都要阐明意义,惭愧之余,总不以为然。读书不求甚解,我还以为是我读书的毛病,原来不尽如是。

桥的风景,就是引渡的风景。读秦先生的散文,多少有可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意义。苏州的小巷,本身就是文化,而小巷里的小桥,本身更是有着深厚积淀的文化承载物。秦先生是一位博学的人,对中华文化,特别是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点上,尤见功力。在《鱼藏剑与一寸干将》一文中,竟用解构主义来阐述中华古典文化,以此观点来讲述苏州专诸巷的人物、故事,可又是从《史记》《吴越春秋》说起。专诸与顾二娘反差之大,似乎是一个历史的玩笑,专诸以匕首刺王僚,改写了吴国历史;“砚神”顾二娘,只在文人圈子里被话及。“专诸是赳赳武夫,以一搏获得其人生价值,用的是鱼藏剑;顾二娘弱不胜衣,以刻砚奉老养亲,用的是‘一寸干将’”。与其说秦先生以专诸巷为线索,把专诸与顾二娘串在一起了,还不如说秦先生以自己的情怀为桥梁,把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了。阅读了《鱼藏剑与一寸干将》,内心有一种冲动,何时能在一个傍晚,最好是深秋,最能引发人怀旧的时刻,心里默念着秦先生的句子,以秦先生的情怀,去走走专诸巷,感伤一回?

有类似的情思的时候,还有是在阅读了《普林斯顿随想》的时候,也会有一种冲动。在华盛顿、杰克逊、富兰克林留下足印的校园,秦先生走着走着,为眼前的美景所感染,他这样写着:“陌上暖熏,鸢尾花、相思草和野燕麦在广野平畴上随风摇曳;尖嘴的掠鸟在沼泽地觅食,呼唤着失散的伴侣;跃动着霓虹灯、飘出萨克斯乐音的酒吧,发散出醉人的咖啡香气的恬静的星巴克;绿苔斑驳的红墙,常青藤披拂的百叶窗,成为城堡式老屋的年轮。古典与现代并存,西欧的贵族气息与英国的新教精神交融弥散……”

先秦散文范文4

关键词:咸阳;长安;蜀道;主线路;故道;褒斜道;灙骆道;子午道

中图分类号:K92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2)01000106

李白《蜀道难》有“不与秦塞通人烟”[1]名句,指出扼守蜀道秦岭关隘的“塞”的存在。作者和读者并不明究此“秦塞”是何处关塞,是因为蜀道秦岭线路本有多条,而“秦塞”亦实有多处。在蜀道历史中,几条秦岭线路在当时交通格局中的位置,先后各有主次轻重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历史时期蜀道秦岭区段有不同的主线路。这种变化的发生有多种因素,而关中地方文化重心的变化也显现重要的作用。分析咸阳长安文化重心地位的形成与蜀道主线路移换的关系,可以深化对区域史和交通史以及相关社会文化现象的认识。

一、“故道”主线路时代从蜀道秦岭线路开通的年代先后来推断,位于陕西宝鸡以南的散关很可能是最早的蜀道“秦塞”。从文化遗存分布的密度而言,关中平原西部地区较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获得较早的开发,被神化的农学经验总结者曾经在这里活动[2]。蜀道的出发点因此曾经由自关中西部。

秦即有“故道”县,县治在今陕西宝鸡南。《水经注·渭水上》:捍水“出周道谷北,迳武都故道县之故城西”。地名可见“周道”和“故道”。而西周中晚期铜器散氏盘铭文中亦有“周道”字样。据王国维考论,周散国在散关一带,此周道即《水经注》“周道谷”之“周道”①。可见,这条道路的开通年代相当早。《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所谓“白水险阻,栈

①王国维《散氏盘跋》:“……顷闻之陕人言克鼎出处在宝鸡县南之渭水南岸。此地既为克之故虚,则散氏故虚必距此不远。因知‘散氏’者即《水经·渭水注》‘大散关’、‘大散岭’之‘散’。……‘周道’即‘周道谷’,‘大沽’者即《漾水注》之‘故道水’。”《观堂集林》卷一八,《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3册。

道败绝”,是说故道在今陕西略阳白水江一带的地段。故道又有由此通向天水地区的栈道。

所谓“故道”,应是蜀道其他秦岭线路得以开通并逐渐成为主线路之后的称谓。这条道路北端的“秦塞”即散关。散关被看作“关中”区域的界限标志之一。《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记载:“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司马贞《索隐》:“韦昭云:‘函谷、武关也。’又《三辅旧事》云:‘西以散关为界,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也写道:“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又《史记》卷二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都关中。”司马贞《索隐》:“咸阳也。东函谷,南峣、武,西散关,北萧关。在四关之中,故曰‘关中’”。关于“关中”区域限定的理解有所不同,也有说函谷关以内者,也有只说两关者,言函谷关、武关,或者函谷关、散关。《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怀王……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司马贞《索隐》:“韦昭云:‘函谷、武关也。’又《三辅旧事》云:‘西以散关为界,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关于老子出关的传说,有解释“关”是散关的意见《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列传》说:“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其中“至关”的“关”,有函谷关和散关两说。司马贞《索隐》:“李尤《函谷关铭》云‘尹喜要老子留作二篇’,而崔浩以尹喜又为散关令是也。”张守节《正义》:“《抱朴子》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或以为函谷关。《括地志》云:‘散关在岐州陈仓县东南五十二里。函谷关在陕州桃林县西南十二里。’”。散关因散国得名。可知,这条道路的开通当在西周甚至更早。

周原甲骨所见“[克]蜀”文字(H11:97)[3]和“蜀人”参与武王伐纣军事行动的历史记录《尚书·牧誓》:“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孔氏传:“八国皆蛮夷戎狄属文王者国名。羌在西,蜀、叟、髳、微在巴蜀。”《史记》卷四《周本纪》:“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裴骃《集解》:“孔安国曰:‘八国皆蛮夷戎狄。羌在西。蜀,叟。髳、微在巴蜀。纑、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马融曰:‘武王所率,将来伐纣也。’”张守节《正义》:“髳音矛。《括地志》云:‘房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庸国。益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国。陇右岷、洮、丛等州以西,羌也。姚府以南,古髳国之地。戎府之南,古微、泸、彭三国之地。濮在楚西南。有髳州、微、濮州、泸府、彭州焉。武王率西南夷诸州伐纣也。’”,都反映蜀道早期开通的事实。而当时蜀道的主线路,很可能即秦汉人所称“故道”。所谓“故道”早期开通并成为蜀道秦岭主线路,很可能与周人在关中西部农耕经营的成功有关。《国语·晋语四》:“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传说和“姜水”的关系,暗示炎帝部族活动的地域。早有学者指出,“姜姓起源于陕西西部黄土原上”,探索炎帝传说的发生,应当注意宝鸡“姜城堡、清姜河、神农庙、磻溪水、姜氏城”地名的存在[4]。应当注意到,这一地方正是在散关左近。

先秦散文范文5

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过秦论〉》篇题解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之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之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这段文字精练地总结了《过秦论》在结构方面的特点――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下面笔者就本文的这一结构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文章指出秦亡的过失,意在告诫西汉统治者要多施仁义,否则将会重蹈秦亡之覆辙。但作者开篇并未提出观点,也未扣题直接写秦之过,秦之过是从文章第四自然段才开始写的,前三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叙写秦的辉煌历史。第一自然段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了改革,秦国开始兴盛。文章用“据”“拥”“守”“窥”四字,十分传神地写出秦据守险要而窥伺天下的逼人气势。接着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近义动词,生动地刻画出秦统治者的野心。第二自然段写出秦国势力的进一步强大。此段并未直接描写秦国势力的强大,而是竭力铺叙当时六国联盟力量的强大,从统帅之贤(战国四公子)、力量之强(有九国民众)、人才之多(谋划、外交、统兵的文臣武将)、土地之广(十倍之地)及兵力之多(百万之众)突出了六国叩关攻秦的来势汹汹。联合起来的六国在各个方面颇具优势,相比之下秦处于劣势;然而在攻秦过程中六国却是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是秦人开关延敌的从容不迫;一方面是六国的逡巡而不敢进。而攻秦的结果自然不同:秦是“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六国却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从层层对比之中,让我们看到处于攻势之中的秦国所向无敌,强大无比。第三自然段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平定天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威震四海”一句将秦之强的描写达到了顶点。作者极力渲染、铺陈,把秦强大的形象层层垫高,一步步推向顶端,让读者形成极为强烈的印象。

本是“过秦”,却大篇幅地“扬秦”,用意何在?其实“扬秦”正是为了后文的“过秦”,第四自然段笔锋一转,写陈涉一夫作难,天下云集响应,秦迅速土崩瓦解。此段中,作者写秦灭亡的历史时惜墨如金,仅用一百多字就把秦从巅峰“拉”了下来。由此可见,作者对秦兴的大肆渲染,目的是为秦的迅速灭亡作铺垫,先极写秦国之强盛,让它登上君临天下的千仞高峰,然后把它推向一朝覆灭的万丈深渊,从而产生一种动人心魄的雪崩效应。这也是运用了“先扬后抑”手法。秦战胜强大的六国联盟却亡于弱小的陈涉,这其中的原因何在,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却发人深思。接下来,作者揭示了秦百年强盛而一朝覆灭的原因,通过无可辩驳的历史论据,因势利导,画龙点睛,一语中的,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旨在言秦之过,但作者却欲擒故纵,文章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如天河倒悬,一泻千里,势不可当,依次交代了秦孝公以后若干国君的功业,从秦孝公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商鞅变法写到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再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处心积虑,笔墨酣畅淋漓。但言在此意在彼,这层层的铺垫,反复蓄势,都是为下文的主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伏笔。这种欲抑先扬、篇末点题的结构方式使文章文势曲折,引人入胜,顿挫跌宕,姿态横生,更具说服力。

先秦散文范文6

大秦岭是我们的肺,有滋润大地、调节气候之功能,南土温润,北地燥寒,故而古人称它为地肺山。秦岭一称南山,一称终南,被东方朔称为天下陆海之地,厥壤肥饶,物产“不可胜原”。《诗经》云,“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李白诗:“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君不见,渭水萦绕北麓,浇灌秦陇平原,麦浪千里,绿翠万山;汉江、嘉陵源出南坡,勾连荆楚巴蜀,商道远接湘滇。

大秦岭又是我们的心。世称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唐太宗有诗:“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虹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缺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岭东有函谷、岭西有散关,其间为关中八百里秦川。从蓝田猿人到半坡先民,从周朝镐京到汉唐长安,中华文明世代延绵。黄帝学术、老子思想,融汇中土四夷精华,铸造华人精神家园。伏羲画卦。女娲补天,仓颉造字,卮稷耕田。秦皇汉武,李唐则天,文治武功,千古美谈。《诗经》三百篇,《道德》五千言。儒学千年相承,道家世代繁衍。从经学到理学,再到关学;由黄老到楼观,再到全真,宗枝延续蔚为大观。释家西来,援儒携道,三家相融,共造心灵植被,绿水青山。忠孝仁义,勤劳慈俭,自强不息,礼让当先,华夏人文精神于斯诞生、于斯繁衍。众生平等,道法自然,三才相依,生活低碳,中国生态思想于新发端。

追忆往昔,秦岭莽莽苍苍、游龙舒卷,头枕昆仑,尾翼中原。先有原始森林,天成自然。继有人造植被,肇自圣人前贤。楼观银杏,陪伴终南烟雨。华山“神林”,见证沧海桑田。虽有滂沱暴雨。难损生态防线:古木遮天蔽日,树冠如伞;沃土腐殖松软,如同海绵吸水;盘根错节,包裹砂石泥团。雨过天晴,清流潺潺。浴鹭戏眠鸥。垂柳伴彩莲。太白积雪,融汇渭,上林八水,环绕长安。三教名胜,棋布星散:楼观台,玄都坛,留侯祠,云台观;董子祠堂,关中书院,开成石经,书法大观;大雁塔,草堂寺,法门舍利,兴教佛典。偶值乱世,生灵涂炭,终不致大统失序,民魂不散,心灵植被使然。

上一篇法制宣传

下一篇和领导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