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文章范例6篇

成功文章

成功文章范文1

近年来,阿里河森工公司(林业局)党委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工作中,积极落实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的讲话精神,坚持理论实践并重,突出学以致用,力求在“深”上下功夫、在“新”上做文章、在“实”上出实效,不断夯实创建载体、深挖创建内涵,在学习中提素质,在学习中谋转型,在学习中求发展。

一、服务中心工作,在学习认识上求“深”

阿里河森工公司(林业局)党委在工作中认识到“学习是我们党执政的法宝”,是加强党的建设、夯实产业、 保护生态、关注民生 、服务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国有企业发展之活力所在。

(一)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成立了由公司党委牵头,群团及相关部门协调指导、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明确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做到重大决策前必学习,解决突出问题必学习,谋划转型发展必学习,在公司上下树立起“崇尚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倡导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

(二)发挥制度规范作用。按照林管局《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制定了《阿里河森工公司(林业局)党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方案》;完善了组织保障、学习培训、交流共享三项机制;构建了党委、党总支(支部)、党员“三级联动”体系,认真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方式。完善述学、考学、评学的长效机制,考核结果作为公司党建百分考核指标。

(三)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了“勤于读书解放思想、勤于调研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三勤”学习活动,表彰了贮木场、森经处等四个在“学用创”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单位,选树了森调队、伊山林场等10个班组作为创建典型,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

二、打造品牌活动,在学习方式上求“新”

(一)打造“兴安大讲堂”品牌活动。整合企业培训资源,投入近百万元,建成使用面积1000平方米,集电子媒体教学设备为一体的“兴安大讲堂”培训教育基地。采取分类培训的方式,把大讲堂分为理论学习篇、创新发展篇、领导能力篇、专业培训篇、思想文化篇,运用3+x方式,推行“菜单式”学习服务机制。“3”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层干部走上“兴安大讲堂”,并根据行业特色、课程需要每周五轮流授课。二是由公司领导走入基层单位进行理论政策、业务知识的宣传教育。三是基层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开办专业技能讲堂。“x”是利用专题报告、视频光盘、电子课堂等进行学习。

(二)打造“学用创”品牌活动。立足企业发展和人才成长实际,将学一个理论(技能)、用一个方法、创一项成果活动在干部和职工两个层面中铺开,实行项目化管理,分别结合自身行业特点,重点在思想政工、生产经营等方面立项131项。在全局各基层单位召开“学用创”推进会11次,经过两轮评估,全局共形成各类成果35项,为企业节资增效132.7万元。其中《如何使用圆盘截锯实现小杆单根造材》《运用项目化管理 提升基层党建管理水平》等课题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打造“学雷锋”品牌活动。通过开展文明创建、“5+x”流程的道德讲堂、辅导培训等形式,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培育“五有职工”的有效途径。“与雷锋精神同行”、“兴安脊梁”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打造了扎根大山深处的苏庆阳、百姓眼中的好人崔师傅、敢于与火魔交锋的焦指导员等“百名群英谱”,寻找“身边的雷锋”110个,其中三位同志被评为“林区道德模范”。

(四)打造“四个争做”品牌活动。在党员和群众中开展了“争做学习应用的榜样、争做转型攻坚的先锋、争做管理增效的模范、争做作风转变的表率”活动。公司领导班子实行“六带头六个摆”,防火办党总支开展了“三学三促五表率”争做活动,旅游公司党总支开展了“五讲四学”实践活动,提升了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三、 促进学习转化,在学习效果上求“实”

(一)分类导学、全面推进。一是在党委中心组学习中抓“广”。始终把最新理论前沿知识作为学习的重点,围绕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讲话及考察内蒙古讲话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及森工集团的重大部署开展学习。中心组成员都走上讲台,利用电子媒体课件等形式讲课,让勤学善用者展示风采,使怠学平庸者感受压力。在林区“大学讨论”活动中荣获 “一等奖”。二是在基层干部职工培训中抓“精”。公司每年对行政、党群及青年三个群体分别设立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内容。“科级干部培训班”“业务技能培训班”连续举办10年,已真正成为干部职工提高素质的“大课堂”。在反腐倡廉学习教育中,连续四年对科级党员干部实施个性化考评,合格率达100%。精心为基层干部挑选《致加西亚的信》等7部书籍作为必读书目,举办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科级干部读书经验交流会,编印了《读书与交流》干部职工文集。三是在一线工队理论学习中抓“活”。积极开展灵活、短小、新颖的送理论、送图书、送文艺为主的“文化上山”活动。为一线工队职工宣讲理论政策200次,送图书5800册,文艺演出38场,并在各工队建有“流动图书箱”。举办了“理论宣讲员大赛”,充实了“兴安大讲堂”的师资力量,使来自一线的干部职工再走进生产一线、生产工队进行政策理论宣传。

(二)集体研学、交流共进。坚持和完善两级“中心组学习”、“”等学习制度,举办了转型发展理论研讨会、地企党建交流会、党群工作方法论坛等,增强了领导班子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近两年来,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共撰写理论文章57篇,有18篇在大兴安岭《林海日报》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共召开学习推进会25次,副科级以上干部共撰写读书感想和心得体会200余篇。公司领导牵头负责11个重点调研项目,并形成了有思想深度、务实可行的调研报告。各基层单位,结合行业特点确定了28个子课题,形成了153篇具有行业特色、符合实际的专题调研。

成功文章范文2

2001年7月,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令人耳目一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并对课程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阶段目标作出了远比大纲深入具体的阐述和规定。从大纲到课程标准,是跨世纪的历史飞跃,值得庆贺,更须深入学习。

本文仅就阅读的功能谈点体会。

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首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理解这句话至少包含三层信息。

一、阅读具有多重功能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功能的认识受制于语文学科性质观。1963年大纲奠定了“工具性”的地位,1978年大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读写训练“相辅相成”,1986年大纲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在半个世纪中,语文教育实际上大多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极摇摆,直到20世纪末,把语文课变成纯工具训练的现象到处可见,而“语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的极端主张也时有耳闻。其实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在世界语文教育中,不论是西方古典的欧洲模式、现代西方美国模式,还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模式,“都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实用性和教育性,既有技能目标又含价值目标,肩负培养能力和陶冶情操以利学生发展双重任务”①。《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新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也是辩证的。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定位,为审视阅读教学提供了依据。我理解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是……重要途径”的表述不是严格的科学定义,而是的阐释。其核心理念是“阅读功能多重论”,从而否定了与人相对的“阅读功能单一论”。

我国有悠久的阅读传统和丰富的阅读经验,阅读有多重功能似乎是常识,但在相当长时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起作用的似乎只剩下了一句话——“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或“阅读是吸收”。更由于误解和曲解,阅读功能单一论或者把阅读变成了写作的附庸,或者变成纯工具训练,或者变成空洞的政治说教,结果或两败俱伤,或一事无成,白白糟蹋了本应用于阅读的大好时光。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②这种阅读基本观点表明,阅读自有写作不可替代的多重功能。

我曾撰文认为:阅读文章有认知、实用和审美三重功能。认知功能:文章是社会进程的永久档案,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映像,是思维创造的物化形态。阅读文章是读者认知客观世界的向导。实用功能:文章是社会交际的必备工具,是文化传播的可靠载体。阅读文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审美功能:阅读文章可以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文章是作者审美观照的结晶,又是读者审美欣赏的观象③。我还曾认为:文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传媒,也是政治和外交斗争的有力武器④。当然这里讲的包括文章写作、传播、阅读、实践的全过程。在《阅读学新论》一书中我们曾指出,阅读有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四个方面的育人成才功能,还从教育、文化、经济、政治方面论证了阅读的经国济世功能⑤。

新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课程地位时曾提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依我的理解,新课程标准列举的阅读四重功能,“搜集处理信息”是实用功能,“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是认知功能,“获得审美体验”是审美功能。这是语文教育纲领性文件对现代阅读学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发展,是语文课程“工具人文统一”的性质观在阅读教学中的阐发,又是语文课程“多重工能”观的体现,还与课程总目标中“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内容前后照应。四者依次对应智育、德育、体育、美育,这样有利于把基础教育的宏观目标落实到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之中。

我把阅读的多重功能比喻为“四重奏”。“四重奏”,指四件乐器的演奏同一乐曲。如“钢琴四重奏”,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演奏。声部虽有高、低、刚、柔之别,但旋律是和谐的,节奏是一致的。有效的阅读过程,可以同时实现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多重功能。

二、实用是阅读的首要功能

阅读“四重奏”,不是各奏各调,也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这正如“弦四重奏”以两把小提琴为主,“钢琴四重奏”中钢琴是核心。

我曾把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直接目标——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陶冶思想情操⑥。意在强调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实际应用,是阅读的首要任务。

从社会实践看,语言是“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⑦。现代人阅读,首先是为了社会交际,为了生存和发展。行政管理人员读公文,经营管理者读商务函件,师生读教科书,一般人读报刊、书信、电报,都是为了解决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把“搜集处理信息”这一实用功能置于首要位置,表现出了求实精神和现代意识。

从课程设置看,开智、立德、审美,都不是语文一个学科的职责,而培养语言能力则责无旁贷。叶圣陶早就指出: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他科是不负责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这是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⑧。

我国的文学教育多年受到冷落,近年大纲、课程标准加强文学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如果把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唯一内容,则是不明智的。

这里大约存在两个误解:

一是只有文学作品才具备审美功能。其实审美教育并非文学作品的专利,非文学作品的一般文章,内容和形式都蕴含丰富的美质,文章阅读同样可以获得审美体验,文章教学的美育天地十分广阔⑨。学生阅读实用文章,也可以“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处理信息”的实用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非文学作品的一般文章应该占有适当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加大文学阅读的分量。

二是认为能读文学作品就会读一般文章。文学作品诚然是广义文章的高级形式,但能读《离骚》未必会读《资本论》,能读《三国演义》也未必会读《相对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著作)的阅读,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朱光潜先生曾借一棵古松讲过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三种态度。阅读的目的兼顾向善、求真、审美。对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实用还是第一位的。阅读教学把实用功能置于首位,审美教育作为潜在功能,才是符合实际的。

三、阅读是和谐的心理过程

从行为结果看,阅读的多重功能用我国的成语“一箭双雕”“一石三鸟”“一车杀四卒”来比喻也未尝不可。我喻之为“四重奏”,有三层意思。

首先,阅读产生整体综合效应。四重功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致同时完成的。一个阅读主体,每次阅读的目标可能并不一样,有时重在求知,有时重在消遣,但在阅读活动中,其他功能也随之得以实现。浏览一部小说,本业间在消遣,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却不知不觉受到作者的潜在影响,也会学到许多自然或人文知识,同时思维得到锻炼而发展。这种内在联系是不易察觉的,但又是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就像我们聆听四重奏获得的是整体印象,阅读也应追求整体感悟、整体把握。

其次,阅读的心理过程是和谐的。正如“四重奏”的四种乐器,虽然声部有高有低,但节奏是一致的,旋律是和谐的,高音低音组成和弦,风格统一,不谐调的就成为噪音。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技能,在披文得意、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文章所描述的世界图像就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也获得审美体验,其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和谐。

第三,阅读的潜在影响深远。优秀作品的影响力,可以延续相当长时间,古人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是说雅乐有延时效应。伟大作品引起的心灵震荡,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人的命运。古今中外都不乏这样的例证。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阅读功能的诠释,比较全面,表述也恰当。其内涵很丰富,应该仔细领会。我理解“认识世界”应包括认识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实,还包括反观自身,认识自我。“发展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还有创造性思维。“搜集处理信息”是现代阅读的重要功能。但阅读的实用功能不限于搜集处理信息。阅读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现代件下,从作者到读者的传输时间已经缩短到最低限度。通过因特网,人们可以查阅刚刚发表的论文,可以读到朋友几秒钟前发来的E-mail,也可以一人或多人同时在网上聊天,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果把“搜集处理信息”改为“交流信息”,似乎更能体现现代阅读双向互动的特点。审美阅读过程一般要经感知审美对象、激发审美情操、培养审美观念、参与审美鉴赏等阶段,理想的结果是引发审美创造。新课程标准提到的“获得审美体验”,是阅读审美过程的重要阶段,能否有更恰当的表述也还可以考虑。

上述肤浅体会,恳请专家和同仁指正。

注释:①甘其勋《中外语文学科性质观之比较》,见《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②⑤⑥曾祥芹主编《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9月版。

③甘其勋《文章的功能》,见《文章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④甘其勋《论文章的经济和政治功能》,原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成功文章范文3

关键词: 《论衡》 文论观 应用文体

王充,字仲任,东汉初年出生于会稽郡的上虞。因祖辈性格耿直,刚强彪悍,屡屡犯下暴行或与豪门结怨,至王充这一辈已经沦为“细族孤门”[1],“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2]。他一生坎坷,虽数次跻身仕途却大多官位卑微时间短暂,将毕生精力用于著书立说。《论衡》一书是他的代表作品。此外,他还著有《讥俗》、《政务》等,前者用于讽刺炎凉世态中的鄙薄小人,后者用于阐述政见为君分忧,这两本书现在均已亡佚。《论衡》一书,究其名称,王充在书中解释道:“《论衡》者,论之平也”,“论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极笔墨之力,定善恶之实”,“定是非,辩然否。”[4]由此可见,他写作《论衡》的宗旨是批判一切虚妄之言,求得道理之实在。《论衡》全书八十五篇,涉及到的问题广博而庞杂,从自然现象到生活常识,从古书记载到实事记录,从对前人的评价到文章写作的论述,内容丰富,笔力匝实。对《论衡》的研究自古有之,从东晋葛洪《抱朴子》中对该书的评论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人们对《论衡》的研究基本上从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出发。因各个时代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历代文人对王充及《论衡》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在过去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和研究者依据《论衡》中关于文章和写作的部分内容将其作为一部纯文学理论来进行研究,90年代开始,有研究者提出《论衡》对于实用文或应用文的研究价值,最近几年,有研究者直接将《论衡》中的文章理论纳入公文的范畴,在通读了不同观点的研究成果后,本文将主要从《论衡》的文论观入手,通过分析王充文论中关于文体、文章功用以及文章语言的论述,来寻找与应用文体研究的契合之处。

首先是《论衡》的文体观念。

谈《论衡》的文体观念之前,先对王充“文”的概念做一个界定。王充在《论衡》中多次提到“文”一词,含义却不尽相同。王充在《书解》篇里说“上天多文而后土多理,二气协和,圣贤禀受,法象本类,故多文彩”[5],这里他指出了天之“文”,由此以“天文”来喻“人文”,《佚文》篇中王充写道“《易》曰‘大人虎变其文炳,君子豹变其文蔚’,又曰‘观乎天文,观乎人文’,此言天人以文为观,大人君子以文为操也。”[6]王充将“天文”与“人文”的观念合而为一,将“天文”与“人文”相联系,这反映了王充作为一个思想家,其杂家观念对于“文”之观念的影响。

王充对于“文体”问题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佚文》篇中,这里王充提出了“五文”之说,原文如下“受天之文,文人宜遵。五经六艺为文,诸子传书为文,造论著说为文,上书奏记为文,文德之操为文。立五文在世,皆当贤也。”[7]不少研究者据此认为这段话直接表明了王充的文体观念,即把文章分为五体,但联系上下文细细揣摩,这样的理解并不准确。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看成王充对前人的“文”类所做的大致概括,并且从现实功用的角度给予了评价,而不应理解为他将“文”划分为这几类,也不能认为王充有将这几类文体作为固定范式加以延续的意愿。字面意思入手,“受天之文,文人宜遵”,这里的“受天之文”是指《尚书》、《礼记》、《诗经》等儒家经典的书,“文人宜遵”意思是文人应当遵守和效仿,其后王充对“文”作了概括和评价。他列举了“五经六艺”、“诸子传书”、“造论著说”、“上书奏记”四种文类,并将“文德”作为第五类文与前四种并列。紧接着,他说“造论著说之文,尤宜劳焉”,这句的意思是造论著说之文是这五文当中最适宜慰劳和嘉奖的。后文中王充又对这句话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在王充看来,“造论著说之文”是“发胸中之思,论世俗之事”,具有“论发胸臆、文成手中”的特点,这一特点是“五经六艺之文”之文所不具备的,“诸子专书之文”虽“论他事”,但“不讼主上,无益于国,无补于化”,“上书奏记之文”多为“陈便宜”、“一则为身,二则为人”的“繁文俪辞”,而“文德之操,治身完人,徇利为己”,更是不为主上。因此,最后王充总结,“夫如是,五文之中,论者之文多矣,则可遵明矣。”

以上,王充主要从文之功用的角度对他总结出的“五文”做了评价,因此将“功用论”作为王充的文章评价标准比作为文体划分标准更为合适。王充提出的“五文”不能算是成熟的文体类别,结合“五文说”之前一番对于“天文”到“人文”的论述,反映了王充的文体观念很大程度上依然受着先秦模糊的文章观念的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王充的“五文说”是对先秦以来文论观点的发展,“五文”说的提出虽无明确划分的依据和成熟的论述体系,却大大缩小了先秦“文”的范围,尽管“五文”讲的简单,却也从文章写作与批评的角度做了对文体分类的尝试。他提倡论说文,推崇鸿儒,反对“章句”之儒,批评儒生之缺点。王充之后,汉末蔡岂的《独断》提到了天子命令群臣的四类文体,“策”,“制”,“诏”,“戒”和群臣上书天子的四类文体,“章”,“奏”,“表”,“驳议”。其立论与分类有似于王充的“五文”。此后,对文体的论述越来越多,曹丕的《典论・论文》把文分为四科八类,晋代陆机的《文赋》又将其扩为十类,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等都渐渐发展成专门的文体论著。发展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则用大半部书来研究文体,而萧统的《文选》对文体又进行了愈细,愈成熟的分类。由此可见,王充的文体论为后世文体论著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对文章进行分类批评的意识在文体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正如蒋祖怡先生所说,“王充的‘五文’,正好标帜着从先秦到六朝‘文’的概念变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可以把它看作我国‘文体论’的哺矢。”[8]

其次,是《论衡》中“文为世用”的“功用论”。

从“五文说”中王充对各文的评价来看,是否具备实际的社会功用是其判断文之好恶的重要标准。在《论衡》的《自纪篇》中,王充谈到文章的功用,“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9],强调了文章对于社会的功用。在五文中,王充最为推崇的是“造论著说之文”,也是因为这样的文章具有“讼上恢国,国业传在千载,主德参贰日月”的功用。王充关于“文”的社会功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讼上恢国”国事之用,二是“正定是非,辨别真伪,劝善惩恶”的教化之用。

“讼上恢国”的功效在“五文说”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除了对“造论著说之文”的正面褒扬,对其他四文的反面评价也恰恰反映了他对于这一功用的重视。王充说“文章之人,滋茂汉朝者,乃夫汉家炽盛之瑞也。天晏,列宿焕炳。阴雨,日月蔽匿。方今文人并出见者,乃夫汉朝明明之验也”,他认为文人的众多和文章的繁荣是一个朝代繁荣国家兴盛的标志。相应地,文人创作时也应发挥“表德讼功,宣褒主上”的功效,注重文章对于传讼国事的作用。人的年寿有尽,而文章却可传于百代,因而对国家而言,好的文章可将当时国家的盛况传于后代,可彰显君主的盛德,可使后人回首历史的光辉。后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文章称为“经国之大事,不朽之伟业”,将文章的地位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可想见王充的文章功用论对于曹丕的影响。在《须讼篇》中,王充进一步对文章的这一功用进行了阐释。“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记载,鸿德乃彰,万事乃用”。如果古代帝王有建大德,须有具有杰出才能的臣子褒颂记载,帝王之大德才能彰显,传之于后世,流传千古。所以“虞氏天下太平,夔歌舜德。宣王惠周,《诗》颂其行。召伯述职,周歌棠树。是故《周颂》三十一,《殷颂》五,《鲁颂》四,凡颂四十篇,诗人所以嘉上也,由此言之,臣子当颂,明矣。”[10]王充举出实例以证诗人是用来颂扬君主的,进一步表明了文的歌功颂德的作用。

相对于“讼上恢国”的重要作用,“辨别是非真伪,劝善惩恶”是文章的基本作用。《佚文篇》中写道,“圣人作经,贤者传记,匡济薄俗,驱民使之归实诚;安《六略》之书万三千篇,增善消恶,割截横拓,驱役游慢,期便道善,归正道焉”,“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11]这段文字中可见先秦文的教化作用,尤其是儒家重教化的传统对王充文论观念的影响。王充反对文人为创作而作文,也反对文人为调笑卖弄而作文,他说“夫文人文章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语也”[12],主张文人承担起劝善惩恶、教化百姓的重任。“故夫贤圣兴文也,起事不空为,因因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13],王充推崇肩负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鸿儒,把他们奉为圣贤,批判固守经书却不能经世致用的儒生,对这两者不同的态度恰恰是王充重视文章现实功用的体现。王充“文为世用”的论述影响了后代文章功用论的发展。葛洪说:“立言者贵于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若徒阿顺谄谀,虚美隐恶,岂所匡失弼违醒迷补过者乎?”[14]他强调了文章作者的责任感,与王充的观点一致。陆机在他著名的《文赋》中论道:“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15]说的是文艺可以通过广泛流传,起到潜移默化,宣扬风教的作用。

第三,是王充独特的“文质论”。

文与质的关系是指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超奇》篇中,王充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这一问题:“有根株于下,有叶荣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16]他认为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华与实俱成者也,无华生实,物希有之”,这表明了文章形式对于内容的重要作用,世上没有不开花就结果实的植物,文章的内容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露。反过来说,“人之有文,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五色之禽,毛妄生也。”[17]这是用“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的道理说明文章的文有赖于它的质,有文无质只能使文章沦为一纸空洞的辞藻。他说“养实者不育花,调行者不饰辞。丰草多落英,茂林多枯枝。”[18]这说明,王充在倡导文质相合的同时更重视质的作用,认为质是决定文章品质的关键。在《佚文》篇中,王充针对“上书陈奏”之了这样的评价:“上书陈便宜,奏疏荐吏士,一则为身,二则为人,繁文俪辞,无为上者”;而在《超奇》篇中,王充又做了如下评价:“州郡有忧,能治章上奏,解理结烦,使州郡无事,有如唐子高、谷子云之吏,出身尽思,竭笔牍之力,烦忧适有不解者哉。”[19]对比这两条评价,前一条是在褒扬“造论著说”讼上恢国作用的前提下,批判了“上书陈奏”的繁文俪辞和利己性,而后面一条又肯定了“上书陈奏”对于治国安邦的作用。前后的差异表面上看有所矛盾,但实际上却反映了王充的文章功用论对于文质关系的直接决定作用,他的文质关系论与文章功用论是相协调的,或者说文质论从本质上是为文章功用论服务的。客观上,王充认识并肯定了“上书陈奏”对于辅助政治的积极作用,从主观上,他则进一步提醒文人要树立“文为世用”的创作心态,鼓励文人多写有现实之效的有用之文。王充重质而不轻文,他并没有像前人那样将文与质的关系绝对对立,他反对和批判的只是“有文无质”的形式主义,对于“德盛文缛”的情况,他非但不持反对意见,还是大加赞赏的。

与文质论紧密相关的,是王充对文章语言表述的观点。他认为文章应当“言文一致”,应该“言露直言”,也可以“集以俗言”。“言露直言”的目的是不要兜圈子,直奔主题,避免文字的繁冗和堆砌;“集以俗言”,是指用俗语来写文章,从而使文章易懂。这两个基本观点基本还是从“文为世用”的根本出发,为文章的现实功用服务的。《自纪》篇中,王充对这个问题做了如下论述:“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夫文由语也,或浅露分别,或深迂优雅,孰为辩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语言同趋,何为犹当隐蔽指意?”[20]以上,王充认为写文章的目的是使别人能看懂,而“鸿丽深懿”之文,对一般的读者来说无异于“饮牛以酒,啖马以脯”。当时文人认为古代作品的优雅之处在于文字的难懂,因而刻意仿古,追求语言的艰深。王充针对这一观念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经传之文,贤圣之语,古今言疏,四方异谈也。言当事时,非务难知,使指闭也。后人不晓,世相离远,此名曰语异,不名曰才鸿。”[21]今人读古人的文字觉得艰深,不是因为古人故意让人看不懂,而是因为历史久远时代相隔,既然古人当时的创作并没有追求文字的难懂,今人创作也应当保证文章的通晓,而非因字害意。王充又举出秦始皇的例子,说明语义通晓的重要性,“秦始皇读韩非之书,叹曰:‘犹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其文可晓,故其事可思。如深鸿优雅,须师乃学,投之于地,何叹之有?夫笔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分而可听,不务深迂而难睹。”王充提倡用俗语写作的想法虽然过于极端,但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的观念却打破了当时文人一味好古的局限。

综合以上对《论衡》文论观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王充的文论观念主要是针对应用文体提出的。在文中所描述的人们面对客体对象所作的主观反映,基本上是限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内心的情感体验,是对其作科学性的审视,而不是对其作审美价值判断。如果“为世用”文论观还不足以证明他的实用性,那么提倡“疾虚妄”、“归实诚”这两点,以及由此引发的文质关系论、语言表述论,都将他的文论观与纯文学文论明确区分开来。而《佚文篇》中列举的“五文”,除了“文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章,“五经六艺”隶属文学的范畴,其余三种均为“论说”性的应用文,“造论著说”之文作为最受重视的一种文种,也体现了王充对文章实用性的肯定和倡导。当然,王充的《论衡》倡导文章的实用性,并不意味着他的脑中有着等同于今天的应用文的观念,我们也不应该武断地用某一种文体,诸如“公文”等去套《论衡》中的任何文论观念。王充文论中对应用文写作特点的把握,具有独到的开创性意义,也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深入地思考。

参考文献:

[1]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4):1706.

[2]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4):1673.

[3]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4):1686.

[4]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3):1181.

[5]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4):1610.

[6]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3):1173.

[7]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3):1177.

[8]蒋祖怡.王充的文学理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6.

[9]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3):1699.

[10]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3):1149.

[11]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3):1180.

[12]同上.

[13]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3):1650.

[14]葛洪.抱朴子.诸子集成8.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183.

[15]文赋诗品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4.

[16]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2):783.

[17]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2):784.

[18]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4):1695.

[19]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2):780.

成功文章范文4

活到老 学到老

据章景怀介绍,小红楼的一层书房依旧保持着先生去世前的样子,启功先生日常工作和生活就在这里,无论接待何等重要的客人也在这里,这让我们肃然起敬。尔后仔细打量,屋子的陈设很简单,只有简单的家具,此外可以说是书的海洋。除了有一整面墙的各类书籍外,随处可见成堆成捆的书,散发着淡淡的书香。章景怀说,这些书都是启功先生生前收藏使用的,以前数量更多,先生去世以后,准备捐献给学校图书馆,使其能物尽其用。

章先生又指了指书房一角的办公桌,说先生生前经常伏在那个桌子上写字。仅在书法上,先生所下的功夫就无人能比。先生成名之后仍然不忘基本功的练习,拿小学生用的米字格本子临摹了无数本,尤其喜欢临唐人写经、智永千字文、墨迹本,并逐字研究其运笔的笔道。“启功先生80多岁时名声已经很大了,还时常趴在这桌子上临帖。他经常对我说,临帖就好比唱京剧吊嗓子,需要不断地练习,这样才能有所提高”。

淡泊名利 豁达谦卑

启功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从来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在润笔方面他有自己的原则:凡是公益的、教育的、宗教的用途,绝对不要钱,但如果是商业用途,那就得给报酬。他从来没有要求过具体数目,从来都是给多少算多少。这些报酬的绝大部分,启功先生都让对方直接跟学校联系,把钱交给学校。好几次,求字的人把钱硬塞到章景怀手中,都被启功先生一一退了回去。有时候章景怀也劝启功先生,这钱您没拿,说不准已经被中间人拿走了,给钱的人也会认为您已经拿了,这样岂不是很不公平?启功先生笑着说:“那我管不着。”

启功先生对自己的作品从来不打假,一方面是对造假者的无奈,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先生的豁达谦卑。但是先生对造假的题跋很生气,因为造假的题跋很有可能让一幅画身价倍增。当然,先生的题跋是最难仿造的,他的题跋十分有艺术。遇到一些实在推辞不掉的假画,先生也会勉强题跋,那跋文中绝不会提到这幅画的真伪,仅仅是在顾左右而言他,内行人是能读懂的。

待人宽厚 知恩图报

“启功先生有他的人格魅力,现在一个艺术家或者学者去世,能有这么大轰动的,太少见了!”章景1不说,这无不得益于先生生前的宽厚。

先生在亲戚朋友中的口碑很好,谁有困难他都尽力帮助,有求必应。从学校的司机到宾馆的服务员,很多人部有启功先生赠于他们的作品。先生对于学习上认真努力但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也是关爱有加,据章景怀回忆,先生曾多次捐助“希望工程”,并在北师大设立了专门资助贫困生的“励耘奖学金”。启功先生常说:“对于在贫困中求学的艰难,我是深有体会的,因此我一定会尽可能地去帮助这些学生”。

先生知恩图报,凡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的人,他都涌泉相报。比如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陈垣先生,先生一直十分尊敬和感激。上世纪80年代末,启功先生已经是声名显赫的书法家,其书法拍卖所得,几乎全部都用来设立“励耘奖学金”。奖学金设立之初,他不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用老师陈垣的书斋名来命名,也充分显示了他对恩师的无限感激。

启功先生与其他老先生之间的友谊常常被传为佳话。先生去世后,许多人都纷纷写文章表示怀念,现在算起来有数百篇之多。吴小如先生在为《启功联语墨迹》(北师大出版社即将出版)所写的序言中,披露了自己跟启功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师友之谊。他在文章中回忆道:“彼时课余多暇,常与先生同游隆福寺旧书肆。敝箧所藏黄晦闻著《蒹葭楼诗》,即先生所赠也。及十年浩劫近尾声,先生居小乘巷,仆与先生往还最密。每造谒先生,谈诗论艺,其乐无穷。其后先生乔迁北师大小红楼,事极繁而诣先生之门者日多,仆不忍心以琐屑干扰,相见遂稀。然先生与彼约或清晨即往,或彼此舍午休而快谈,藉以避不速之客。先生之笃于旧谊,于兹可见。”

睿智幽默 随遇而安

在平时的生活中,启功先生很睿智,也很幽默,经常与朋友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先生70岁时还健步如飞,有一次跟朋友一起走,那位朋友看到先生走得很快,便跟先生开玩笑:“你跑那么快,跟兔子似的。”先生一扭头笑着对他说:“咱俩赛个跑啊?”大伙儿一听都乐了,那人也闹了个大红脸。

还有一次启功先生和朱家晋 先生在故宫一起散步,因为启功先生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朱先生开玩笑说:“这是君家的宅子啊!”启功先生连忙摆手说:“不,不,这是君家的宅子。”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因为故宫始建于明朝,而明朝的皇帝姓朱。可见,启功先生反应之快。

问起启功先生的长寿秘诀,章景怀说,先生从来不吃补品,也不怎么锻炼身体,秘诀应该是他随遇而安的心态。他从来不跟别人争什么,对什么都看得很淡。平日先生在家,生活很简单,最喜欢吃芝麻酱面条,有时候先生也出去打打牙祭。闲暇的时候,启功先生经常和章景怀在家里欣赏京剧和相声,每次都特别高兴。

先生精神 薪火相传

启功先生去世以后,章景怀一直致力于搜集和整理先生的作品著述,北师大出版社也专门成立了“书画编辑室”,系统出版启功先生的著作,并准备成立《启功全集》编辑委员会。

成功文章范文5

摘要:实践表明让学生多得到成功快乐,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本文就如何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提高中段学生的作文兴趣作了细致详细的叙述,并结合了相关具体的事例加以阐明。

关键词:成功体验作文兴趣 中段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9-0086-01

成功感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要,学生写作的成功感来自自己的作品被他人认可或赞赏时感到激动、振奋,进而产生一种自豪感,产生一种乐于写作的心理兴奋,这时,便达到了提高写作兴趣的目的。

一、在赏识激励中获得成功,提高写作的兴趣

1.评语激励,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教师批阅学生习作,要坚信“习作没有失败”的赏识教育理念,这样才能善待学生的每一次写作练习。教师的正确评价和鼓励正是学生写作的一种动力。因此我们批改作文时,评语一定要以肯定激励为主,并做到感情真挚,态度中肯,形式要活泼,以唤起学生写好下次作文的欲望。一次,学生在作文《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中描写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狗,结尾他这样写道:这就是我家那只忠心耿耿的小花狗,你们喜欢吗?我在作文评语中批注道:老师太喜欢你家的小狗了,你笔下的这只小花狗聪明机灵,忠诚憨厚,真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样的富有赞赏性的评语能激起学生写作的无限兴趣,点燃他们写作热情的欲望。

2.沙里淘金,尊重学生劳动成果。

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综合性作业,也最能反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我们不应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扼杀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作文要充分肯定,尤其是对于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要“沙里淘金”,及时捕获他们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通过赏识、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中的智能星火,激发其作文的兴趣。我通常采取加分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只要发现好词好句就用笔划出“闪光点”,给予加分,以此让学生得到成功的欢欣;有的学生作文虽然欠佳,但只要有一定的进步,我便会给他写一两句激励性的评语,如:“你又进步了。”“认真写作,你会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这些评语将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愉悦和享受,成为一种激励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不断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1.开展优秀作文的展览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总是表现为想获得赞扬,被选登作文的学生会深深地感到作文是一种快乐的劳动,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产生努力奋斗的欲望。我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专门设置了“学海拾贝、乐在其中”栏目,在每一次作文中评选几篇优秀作文登入此栏目中。

2.进行作文讲评时的范读

每位学生都希望获得成功,听到赞赏声,每次小小的成功都将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作文讲评,往往很枯燥,我们何不换种更好的作文讲评方法呢?我常常利用晨读或是作文讲评课的时间,朗读批改中发现的优秀作文,我绘声绘色地诵读,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接着我动情赞扬文章的佳妙之处,表扬写作者,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鼓励了写文章的同学,也让其他同学有了写好作文的信心。有时我也让学生亲自上来读自己的文章,为了让更多学生享受成功快乐,每次我安排不同的学生上来读文章,学生可以读自己写得最满意的句子或片段,或是精练的开头,发人深省的结尾,凡是发现有亮点的文章,都让学生在班上进行朗读。这样同学们不仅可以互帮互学,更是让范读者“炫耀”一下自己的成果,激起他们学习作文的兴趣。

3.体验作文修改后的成功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胜利的欣慰,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成就,也会激起奋斗的兴趣。因此,在学生完成了作文之后,我特别注意指导修改,让学生在修改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修改作文时若发现学生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顺,我通常不急于帮学生修改,而是在此处画上一个“?”先让学生自我修改,改对了,改生动了,就送一颗星作为鼓励。有时我则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互改。这样让学生在读读写写评评议议中完成对作文的修改,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

4.鼓励学生积极投稿

教师应鼓励、指导学生大胆地向报刊、杂志投稿,最大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使学生的文章得以发表。报刊杂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舞台,使学生能吐露内心的快乐与人同喜;倾诉自己的苦闷与人分担;展现自己所见的美景与人分享。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让人感动、使人兴奋,得到赞美和肯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就会得到心灵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发挥他们的自身潜能,激发起更大的写作热情。

三、顺应儿童天性,让学生容易成功,培养写作兴趣

1.先玩后写,下笔传神

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尽情地玩,再让学生自由地写,会使学生平添许多写作趣味,先玩后写,容易让写作获得成功,学生自然会有了写作的兴趣。因此在指导作文时,教师可以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作文。让学生在玩中学作文,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寓学于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练笔,更是得心应手,下笔有神,写作兴趣异常浓厚,写出的文章感受真切。

2.抒写所长,挥笔自如

鼓励学生写自己喜欢的文章,更容易获得写作的成功,提高写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可在开学初、期中、期末安排几次自由作文,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这样,必然会涌现出许多有真情实感的优秀习作。教师充分肯定这些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写作特长并加以引导,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达到培养作文兴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跃进.小学作文教学应实现的“五变”[J].福建省南靖县教师进修学校.

[2]吴斌峰.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初探[J].小学教育科学论坛.

成功文章范文6

关键词: C# SQL Server 2000 博客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6-0212-01

1 引言

(1)设计意义。博客是个人信息、表达个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即博客网站就是个人信息的场所,是人与人沟通的一个聚集地。因此,博客网站不仅需要提供用户信息的功能,还需提供用户浏览信息的功能。因此,博客网站的建设有其不容忽视的特殊意义。(2)设计方法。本设计采用(C#)技术进行开发,技术相对于传统的asp技术有着绝对的优势,大大减化了程序员的代码量,对程序员开发WEB应用程序提供了完备的技术支持。.net的跨平台性,也使得开发出来的WEB应用程序具有更好的扩展性,能够运行于不同的操作平台之下。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该数据库与.net同属微软产品,在接口、性能支持上,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2 系统设计

2.1 模块划分

通过对系统需求的调查研究,确定网站系统应该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功能。经过分析,确定本网站的用户主要分为两种:注册用户和普通用户。因此,本系统主要分为两大模块:注册用户模块和普通用户模块。

2.2 功能模块初步设计

(1)注册用户模块。注册用户功能包括:修改密码、管理文章等。1)修改密码。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原始密码到数据库中找到相应记录, 将数据库中的密码改为用户所输的新密码。2)管理文章。用户管理文章的功能主要为发表、修改和删除文章。发表文章,系统将文章标题、内容、发表时间、发表文章作者、发表文章作者ID、博客ID录入数据库。(2)普通用户模块。普通用户功能包括:阅读站内文章、发表文章评论、浏览博客内照片。1)阅读站内文章。系统提供查询文章功能,普通用户可根据文章的标题、文章的作者、文章发表时间查询出相关文章信息。阅读文章内容,查看文章的详细信息,并发表文章评论。2)发表文章评论。查看文章详细信息即可发表。系统将录入评论的信息:发表评论的姓名、评论的内容、评论时间、评论文章ID。3)浏览博客内的照片。普通用户可以浏览博主上传的照片。

3 系统实现

参考文献

[1]蒋培,王笑梅 WEB 程序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跃廷,王小科,许文武 数据库系统开发完全手册.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叶顺源 网络开发关键技术与实践.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4]廖信彦 交互式Web数据库程序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上一篇药物中毒

下一篇国庆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