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演讲稿范例

成功的演讲稿

成功的演讲稿范文1

小组活动也可称之为小组合作学习,它是指教师将学生分到异质小组中,学生通过个体努力和组内成员间的互助、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基本理念。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项目教学法,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倡导“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而小组活动则是最契合项目教学法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的做法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高职生语言能力与人文素质的社会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各专业特定与共通的语文能力目标,再根据能力目标确立相应的教学项目,组建语文学习小组,要求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项目(学习任务)。具体点说就是以小组成员分工再合作准备最后推代表上台展示的形式组织实施。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成果的展示者。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在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优势互补,荣辱与共,彼此增进了情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目前高职大学语文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小组活动有着诸多优点,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期待也很高,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不容易成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小组之间水平不均衡,影响积极性。

无论是以寝室为单位还是自由组合,成立的项目小组总体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小组成员几乎个个活跃甚至优秀,而有些小组成员性格相对内向,语文素养欠佳。尽管每次活动挺努力,但活动成绩都不尽如人意,组员积极性受挫。

(二)对有些活动项目兴趣不高,质量不保。

比如工科男生多,文科女生多,同样是经典诗文朗诵赛,工科男生的兴趣就不及文科女生。缺乏兴趣也就缺乏动力,所以工科班的朗诵活动质量就差强人意。但比起演讲比赛,无论工科还是文科学生,都对朗诵赛更感兴趣。不仅因为朗诵比演讲更具观赏性,而且因为朗诵材料不需要动笔写,只要找来经典、感人的诗文熟记背诵再朗诵即可,而演讲稿则要自己写作,熟记后再脱稿演讲,相对较难。所以往往仓促准备,甚至敷衍了事,质量当然不高。

(三)单打独斗,影响质量。

在教师布置下一个活动项目后,有些小组会抓阄决定谁代表小组参加,或组内成员轮流,一旦定下来,这次活动就成了某位同学一个人的事了。失去了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再合作的准备,光是推选某个同学参赛,没有发挥团队的力量,也就难以保证活动的质量。(四)认识有偏差,参与面不广。有的学生认为活动是寝室长或组长的事,是好学生的事,跟自己无关,消极对待每次活动。有的学生生性内向、胆小,每逢活动,能推则推,能躲则躲。所以有的小组每次活动都只局限于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或个别积极的学生参加,甚至寝室长全包。参与面不广,违背小组活动初衷。在目前的高职语文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没有充分发扬团队合作的精神,影响了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三、影响小组活动有效性因素分析

根据对小组活动的研究与观察,我们发现影响小组活动有效性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学习任务因素

任务因素是影响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为学生就是围绕学习任务开展小组活动的。在任务因素中,要考虑任务的复杂性程度,如是否需要学生具有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是否要求学生用复杂的语言表情达意,是否需要较复杂的双向互动形式。任务的复杂性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应该做到难易结合,按一定的梯度有序进行。比如我们设计的训练项目“自我介绍”这种单向的信息输出训练任务就相对简单,而演讲赛包含多个子任务(写演讲稿和上台演讲)就较复杂。辩论赛对思维和语言的要求最高,而且是双向互动,双方需交换观点,针锋相对,进行争辩,所以这个任务最复杂。除了任务的复杂性外,还要考虑任务的意义,也即设计的学习任务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否与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生活紧密相关。学习任务因素的这几个方面将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二)小组成员及合作关系因素

小组成员及其合作关系因素也是影响小组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包括小组成员的语文素养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高低、小组成员学习动机的强弱、小组成员的性格特征及其参与程度、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关系等。一个活动小组,组内成员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我们教师希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帮助带动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进步,但现实可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表达能力强的垄断了发言机会,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却不敢发言,不敢上台展示自己。小组成员学习动机的强弱和性格特征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活动的参与程度。文科学生认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很重要,所以学习动机较强,参与程度较高。而理工科的男生,他们认为工作后更多的是与机器而不是与人打交道,所以对这些培养语言能力的活动兴趣不大,学习动机不强,参与程度不高。小组成员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活动参与程度,有些成员活泼外向,能说会道,善于表现自己,便能积极参与活动。有些成员则文静内向,胆小甚至木讷,不敢也从未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当然也就不愿参与活动。小组成员之间如果人际关系融洽,那么合作关系就好,团队的凝聚力就强,活动的有效性也高。相反,小组成员间合作关系不佳,小组活动有效性也就打了折扣。

(三)教师角色因素

在高职大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小组活动,师生的角色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课堂的掌控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活动的引导者、监控者,活动展示的评价者。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角色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后如果就放任不管,活动质量肯定不理想;相反如果能全程参与把控,积极指导点拨,活动的有效性会大大增强。在学生合作准备过程中,教师是否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素材、学习资源,将影响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教师如果不鼓励表达能力不佳、胆小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他们将会不断推诿、逃避直至学期结束。相反如果能积极鼓励并加以个别辅导,将会提振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如能随时掌握小组活动准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一起解决,鼓励组内成员积极合作,也会让活动质量更高。在活动结束后,教师是否能及时以各种方式评价、反馈,是否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是否兼顾评价小组集体和小组个体,教师的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四、提高小组活动有效性策略探究

(一)有效设计任务

要提高小组活动的成效,学习任务的设计是首要环节也是关键的环节。本文所提及的学习任务就是我们根据学生能力目标确定的几个训练项目,不包括课堂上的问题讨论。基于我们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认为,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根据任务因素中任务的意义和相关性等因素,我们确定了自我介绍、读书报告会、经典诗文朗诵赛、主题演讲赛、社会热点辩论赛、求职面试等训练项目。根据任务复杂性的因素,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我们把单向性的信息输出训练如自我介绍、读书报告会、诗文朗诵等训练任务放在课程前半段,把对思维和语言要求较高的、需要双向互动的较复杂的任务如辩论赛、求职面试放在课程后半段。前文已提到,学生喜欢参加朗诵赛而不愿参加演讲赛,因为演讲还得写演讲稿。找出问题的症结后,我们在重新设计时就把演讲赛分成写(演讲稿写作)和说(上台演讲)两个学习任务,两个任务互为先后,互相联系。每小组成员先围绕主题分别撰写演讲稿,再评选出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在此基础上,小组再推选一位擅长演讲的同学演讲。任务分解之后,训练难度降低,训练更有序,活动质量也更高了。社会热点辩论赛就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实际,考虑学生的兴趣关注点设计辩题,可以提供多组辩题供学生选择,这样才有可能辩得激烈,论得深入。另外也要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学制学生语文基础的差异,对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设计辩论训练时可以改变辩论规则,可以以行政班级(一般是两个行政班组成一个教学班)为单位进行辩论,只设一个主辩陈辞,一个总结陈词,其他学生都可以参加自由辩论。规则灵活,要求降低,参与面更广,“人人参与”的初衷也就达到了。

(二)有效组建小组

分组需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要充分考虑语言能力、性别、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以学生自由组合和教师适当调整相结合的方式为好。自由组合后,每组确定一个组长,组长人选可以由组内成员举荐或个人自荐的方式产生,原则上由组织协调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成员经充分酝酿讨论后给小组命名,力求组名有创意,富有个性或鼓动性。自由组建的活动小组,一般来说凝聚力更强,参与度更高,活动有效性也更佳。当然也可能出现有个别小组不积极、不合作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做思想工作、课外辅导或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以提高活动的成效。

(三)有效组织实施

活动小组组建完成后,教师要向学生强调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开展项目训练,要求每个成员在一学期中必须代表小组至少参加一次活动,至少上台展示一次,且个人的成绩与小组成绩息息相关,旨在激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布置一个训练项目,给学生一周的准备时间。教师同时尽可能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素材及资源。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比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读书报告会活动,每小组选择教师给出的系列问题中的三个问题,小组成员先分头查找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再集中分析讨论,得出相对统一的结论,不能统一就都保留。再分头搜集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推选擅长电脑的同学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制作成PPT,最后由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展示、汇报。这样一种组织方式能避免个体成员的单打独斗,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活动的成效就得以保证。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需全程跟踪、参与和把控,随时向组长了解该组的活动进展情况。学生遇到困难,适时跟进辅导;发现矛盾,及时帮助化解。合作不积极,动员加鼓励。组内鼓励合作,组间强调竞争。每小组在展示合作成果的同时也要进行组间的比赛,促使每小组拿出高质量的成果来竞争。所以为使活动(比赛)更有效的组织和实施,还需要节目主持人。可以事先在全班范围内推举两位主持人,最好是男女搭配。让他们设计活动方案,对赛事作精心策划。优秀的主持和策划能组织好整场赛事,能调动现场气氛,保证比赛顺利进行。

(四)有效总结评价

小组活动一结束,教师就要及时总结反馈。肯定每个小组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会使小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特别要肯定态度端正、积极合作但成绩不够理想的小组,让他们对小组活动保有信心,再接再厉。还要表扬此次活动表现突出或有明显进步的个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在评价方面,首先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了评价的主体。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达到自我反省的目的,对今后的学习能起到调整或鞭策的作用。而且学生参与了项目活动的整个过程,对组内成员的表现比较了解,所以学生的互评也有相当的说服力。其次倡导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既要重视对小组活动质量的评价,即终结性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及与组内成员合作情况的评价,也即过程性评价。这样能避免单打独斗,扩大参与面。最后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等多种方式。这些评价模式的改变将大大提高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五、结语

成功的演讲稿范文2

2004年初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新的教学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技能,特别是听说能力,其中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能就一般或专业性的话题较为流利、准确地进行对话或讨论,并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能清楚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教学改革实践的6年中,广大师生越来越关注口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各种相关研究也成为热点。但是,在注重英语发音和交际能力的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学生口语表达往往内容空泛,缺乏深度,欠缺逻辑性和思辨性。在这种情况下,急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之言之有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英语演讲和教学的关系。很多学者认为把英语演讲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创新和有益的尝试,但开展英语演讲的教学活动的目的并不是把每个同学都培养成演讲家,而是以演讲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外语学习和运用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用英语清楚地表达复杂思想的能力。将演讲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来提高学生的听说思辨能力就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的积极探索。

一、将演讲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的意义

演讲是指讲话人在交流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听众做连续性发言的行为。演讲这种开放探索式的学习还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推理等思辨能力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灵活有效地把所学应用到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去。众所周知,语境是学好语言,特别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关键因素。最理想的语境自然是所学语言的国家或地区真实的生活环境。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尽可能地去创造这样的条件。英文电影赏析课是教授和学习英语可以利用的理想辅助工具。将英语演讲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堂,有意识地把语言形式与社会语境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减少母语文化因素的干扰,能够创造英语思维和交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把演讲作为一种教学和训练的手段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堂,在欣赏完英文电影之后,就电影所探讨或展现的某一主题或文化现象,学生以演讲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种新型的课堂讨论方式。这种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首先,这种模式能够夯实学生的语言功底,训练学生学会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有系统、有结构地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和建议等。学生在欣赏电影时,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美语言,纠正语音语调;通过设计自己的演讲稿,学生可以培养思辨能力和逻辑能力;通过课堂演讲,学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传递信息,锻炼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其次,要想打动听众,演讲中必须具有足够的信息量。所以,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学生能摆脱被动盲目的欣赏电影状态,而学会主动搜索和电影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文化习俗知识以及阅读原版的英文报刊杂志和时事新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所欣赏的电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为了完成演讲任务,学生要经过收集材料、筛选和语言组织过程,所以他们一直处在一种非常投入和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此外,课堂演讲练习会帮助学生增强对欣赏英文电影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英语表达方面的自信心,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交际恐惧。

二、将演讲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的教学模式

将英语演讲引入EFL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的逻辑性。利用英文电影赏析进行外在真实演讲环境和内心体验的感悟,学会归纳经验和语言文化新知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素质必然会有明显的提高。英文电影赏析课中的演讲教学训练模式有以下几种:模仿学习、常规训练、技巧训练、测试与考评等。英文电影赏析中的演讲活动有着很大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可作为英语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英文电影赏析课中的模仿学习是英语演讲初学者的基础,是学习语言表达、掌握一般演讲风格的第一步。作为英语演讲的初学者,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一些英语母语者成功的范例,如英文电影中的名人演讲、经典对白等,充分地运用视听演示材料进行观摩学习、模仿比较、分析探究,从而找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契点、特点和方向。模仿性演讲有助于学生迈出演讲的第一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演讲的积极性,克服羞怯心理。而且模仿性演讲的长度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掌握。既可以是一分钟的电影独白,也可以是三分钟的影片对白或更长的电影片段模仿。

英文电影赏析课中的常规训练以学生自由讨论、定题演讲和即兴演讲训练为主,以提高学生的有效交际能力为目标。如英文电影观赏完后,教师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并进行恰当的指导,学生经过自由讨论能活跃思路,迸发出思想火花。有效交际能力是指学生能利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能力,其突出表现是能就某一问题独立思考和分析,并言之有理有据。在课堂上进行演讲练习及相互反馈,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断练习所学过的演讲技巧。针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较差,缺乏思辨能力和学习英语自信的情况,可以在英文电影赏析课上组织定题演讲,使学生能够就特定主题发表观点。演讲主题可以是电影中所探讨的社会问题,也可以是电影中涉及的文化现象或历史事件。比如,看完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后,以“人文主义”为主题进行定题演讲;再如,看完电影《珍珠港》后,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珍珠港事件”为主题进行定题演讲。学生写好演讲稿后首先在小组内部交流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演讲。进行定题演讲的目的是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熟悉演讲稿的写作和演讲技巧,建立自信。在学生基本克服羞怯心理,初步掌握演讲技巧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观看英文电影后在课上组织即兴演讲,让学生就和电影相关的话题或问题进行即兴演讲和评论。教师可以根据电影内容设计演讲题目,学生在10分钟内准备2分钟的演讲。比如,看完电影《死亡诗社》后,可以让学生就“珍惜时光”这个主题进行即兴演讲;再如,看完电影《城市之光》之后,让学生以“我心中的光”为主题进行即兴演讲。进行即兴演讲练习的目的是要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p#分页标题#e#

英文电影赏析课中的演讲技巧训练旨在巩固和加强常规训练内容。导致演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技巧。通过英文电影观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熟记台词,有效表达,呼应观众。但仅有模仿是不够的,一定要掌握一些演讲技巧,如材料收集与讲稿撰写的技巧、演讲的心理准备与回答问题的技巧等。在众人面前讲话紧张是人皆有之的“怯场”现象,但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技巧可以使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并能把紧张情绪转化为积极因素以确保演讲成功。此外,英语演讲还要特别注意英语语言文化和习惯,包括句子结构、句子语调和语速;还有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包括眼神、手势、表情等。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将真情实感投入到演讲过程中,使演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演讲是一门艺术,学生在准确、流畅表达的个人观点的同时,也要让听众感受到语言外在的力量和内在的思辨魅力。

英文电影赏析课中测试与训练相结合,是指要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互学、互练、互考”等强化训练方式。一方面给学生提供课堂练习机会,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创新,另一方面通过测试与考评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辅设备协助进行测试。比如,教师可以使用摄像设备将学生的声音和形象记录下来,让学生的演讲出现在屏幕上,请全班学生一同评论,客观地分析演讲的优点和不足。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目前的英语演讲水平。演讲是一种较高级的交际活动,对语言的流利性、准确性、观点的连贯性、逻辑的严密性、论据的充分性都有一定的要求。利用英文电影赏析进行测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演讲技巧及临场发挥各方面通过一定阶段的训练逐渐规范化,学生个人的演讲潜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掘。

成功的演讲稿范文3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教学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呢?以下是笔者的思考。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

1.阅读策略教学的正确定位

我们在阅读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英语知识,进而形成阅读策略,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由此可见,阅读策略的培养只是英语阅读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我们依然要以文本理解和英语知识的学习为主,以培养阅读策略为辅,将阅读策略的训练融入到阅读理解的过程之中。

2.阅读策略教学的时机把握

阅读策略教学的前提是阅读者要能正确领会文本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显然属于英语阅读的高阶要求,难度较大。一般来讲,英语阅读的策略教学一般要在阅读者深入理解阅读文本之后才能展开,所以教师切入阅读策略教学的时机应该依据阅读文本以及阅读策略的难易程度及其相关特点来确定。

3.阅读策略教学的任务设计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成功的教育不是通过强制来实现的,它主要依赖于学生内驱力的激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任务设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基础和相应技能与任务完成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必然驱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语言知识、训练相应的技能以弥补差距。因此教师要将阅读过程演化为任务驱动过程,以最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兴趣,强化他们的动力。

4.阅读材料的选择与组织

阅读策略应该属于一种程序性的知识,学生必须通过足量的训练才能得以掌握。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会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训练能力,同时也能评价自己的阅读水平。但是很多时候,教师阅读材料的选择和组织非常粗糙,他们过分依赖现成的教辅资料,将成套的阅读材料原封不动地提供给学生,这显然是不合适的。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阅读材料时,务必要关注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即教师要选择适合阅读策略训练,且与当前教学内容匹配的阅读材料,同时材料本身也要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确实得到提升。

5.综合运用活动的设计

MerrillSwain教授的输出假设理论特别强调输出对语言学习的意义,该理论指出输入对语言学习虽然很重要,但却不是语言学习的充分条件,要提升学习者的水平,就必须经历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出。为了提供机会给学生,让他们实现有效的输出,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综合运用活动,而这些活动要能充分联系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知识和阅读策略,从而让学生在输出过程中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案例

1.阅读策略分析

本课的阅读策略主要是理解演讲者的情感态度,学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演讲者积极的态度、负面事实的强调、积极的形容词、消极的形容词。

2.教学流程简介

(1)导入环节

为激活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学生了解文本材料的背景信息,教师展示图片素材,介绍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援助组织。

(2)阅读环节

本课的阅读策略主要是演讲者的情感,这属于阅读过程的高阶要求。因此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常规阅读活动,最后再进行阅读策略的学习。显然上述问题直接对应演讲者对联合国和他在联合国工作的态度,这是对文本材料的深度理解,属于阅读策略的直接运用。这样的设计就是以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则适时地提供帮助,引导学生采用阅读策略,并示范具体的操作方法。

(3)读后活动

在阅读完成之后,教师设计两个综合运用活动。第一项活动是提供一篇简短的演讲稿,其内容是关于联合国工作负面评价的言论,这与本课阅读材料的契合度极高,第二项活动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并要求学生使用所学的阅读策略,该项活动属于输出活动,它能帮助学生实现阅读策略的拓展,进而促成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3.教学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导入环节的设计与一般教学的导入设计基本相同,其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优化学生后续阅读的状态。在阅读环节,考虑到本课阅读策略将涉及演讲者的情感,这是比较深层的内容,只有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之后才能进一步来对演讲者的情感态度进行感悟,这显然要放到阅读的最后阶段。所以阅读中,教师先让学生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阅读,到最后再通过问题来驱动学生展开交流和探讨,以此引导学生探索本课的阅读策略。在阅读完成之后,教师又提供了两项读后活动,第一项活动紧密联系课文的主题,既是阅读主题的深化,更是策略教学的延伸,该项活动能对阅读策略起到训练和评估的作用;第二项活动是与文本主题和阅读材料相关的辩论活动,这是一项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输出性活动。

三、结束语

成功的演讲稿范文4

关键词: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1引言

2017年2月27日,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在《意见》的指导下,我们将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口译”教学当中,通过教学促进学生专业和技能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构建

“商务英语口译”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商务情境下的英语口译能力,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英语口译”分为两个学期授课,第四学期“商务英语口译(一)”(42课时,14个教学周)与第五学期“商务英语口译(二)”(40课时,10个教学周)。结合本课程教学组织以口译训练为主的特点,通过梳理和归纳收集的英语音频、视频素材的主题,我们将思政内容整合为“爱我中国”“弘扬文化”“塑造品格”“坚定信念”[1]四个模块,有机融入“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全过程。

3思政内容的教学组织

3.1爱我中国

教育部近日的《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要求要在教育系统,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爱国主义教育的英语口译教学素材有机融入“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加深对国家事和物的了解,从而达到隐国主义教育的目的[1]。比如,疫情结束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制作世界卫生组织对党中央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高度评价的相关视频、音频材料,让学生课前听译准备,课堂现场口译,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速度和中国制度的优势,深深地为自己的国家而感到自豪。同时,课后拓展任务让学生选取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中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分组进行课堂口头汇报,让学生深受鼓舞,深切领悟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责任与担当。

3.2弘扬文化

通过弘扬文化模块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宣传意识。在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素材时,我们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开始。比如,关于饮食文化,教师可以设置课前小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素材,推介一种特色菜肴,课堂进行分组展示,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拓展,组织学生进行饮食文化相关的口译练习,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中国十大名茶的相关资料,学生分组在课堂进行口头描述。随后教师播放“茶文化”英文视频资源,让学生完成相关听译练习,有机融入茶文化基本知识。

3.3塑造品格

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大部分学生存在自律性不强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口译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有精神品格教育意义的英语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其中TED演讲视频中就有非常多的相关素材[1]。教师通过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在语言和口译技能学习的同时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例如,课前教师在平台推送TED演讲视频———《自律的人生才自由》,让学生在线学习并撰写观后感;课堂教师选取视频片段组织学生完成口译练习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导致晚起、拖延的原因有哪些?根据视频建议,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解决办法?随后自然过渡到课后拓展任务,制定英语学习计划和学期目标,组成学习小组,互相督促学习。

3.4坚定信念

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2],把学生培养为心怀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的有志青年。TED演讲视频《成功的关键是毅力》中演讲者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是否会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毅力,并解释毅力是对长远目标的激情和坚持,并强调必须靠多年持续的努力奋斗使自己的梦想成真。课前教师推送演讲视频给学生在线学习,学生分小组撰写主题演讲稿,并在课堂进行汇报演讲。演讲后教师组织学生对部分视频片段进行复述和口译练习,随后组织学生讨论“是否同意演讲者的观点”,鼓励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梦想,适时鼓励学生坚毅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课后拓展。教师推送一些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从自身情况出发,通过SWOT分析树立不同人生阶段的人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4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

由于商务英语口译已经建设了在线课程资源,我们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常规的课堂口译训练前后均布置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在线学习、情景模拟,课中反复操练、课堂展示及课后巩固和拓展等学习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

4.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本着以“学生主体、情景导入、任务驱动”的理念进行,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视听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实施如下:(1)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任务导入学习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2)情境教学法。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角色扮演,巩固英语语言知识,提高口译能力。(3)视听法。教师准备商务英语情境口译材料,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组织学生反复进行听、复述和口译练习,提高了学生听、说、译的能力。(4)交际法。教师创设情景,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在特定情景中通过大量言语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4.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设计丰富多样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拓宽课程思政的维度,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1)联合学校宣传部门与二级学院,开展“穿越千年文化之旅”英语文化周活动。(2)依托学生英语协会和社团,组织如“讲好中国故事”主题英语演讲比赛,故事可以传唱千古,精神可以流芳百世。这类活动能让学生在了解中国风雨历史的同时体会到“中国精神”的力量。(3)依托互联网丰富的信息化英语教学资源,开展“名人名篇”英语朗诵比赛、”时事热点”英语口译比赛,“中国梦”英语配音比赛等,将语言学习和应用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做到同向同行。

5考核评价

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考核评价时除了知识和技能点的考核外,素养考核应该要有效融入以下几点:(1)学生是否能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较好地达成学期开始设立的学习目标;(2)学生在英文汇报展示时是否较好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3)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前课后的小组活动,能大胆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4)学生是否参加至少1项第二课堂活动并表现出较好的活动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这样,课程的考核评价才能更为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6结语

通过本校“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我们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各专题口译实践任务时,展现了较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学生们认为这四个专题的口译素材内容拓展了他们语言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他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和担当。只要教师通过合理挖掘思政知识点、搜集整理相关教学素材、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就能做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何芳,都宁.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城市型、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8.

[2]孔永红,靖雅君.开放教育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构想[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

成功的演讲稿范文5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科研能力;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从事后续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是研究生实现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的重要转折阶段。研究生尤其是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生,主要体现在: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精神并掌握创新方法;通晓本学科的常识与规范;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论文和技术报告的撰写能力,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1】。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揭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方法不同的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主体包括老师、学生等所有具有认识和判断能力的课程参与者,他们就某一主题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共同讨论与交流【2-4】。我们就近年来在研究生课程《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中进行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在学生文献检索、文献综述、专业知识学习、学术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等独立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粗浅体会与同行交流,期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研讨式教学方法实施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在研究生第二学期开设,每年有较多的学生研修该课程。在课程学习后学生将进入毕业论文工作,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已开始毕业论文工作。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了解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并培养学生科研工作的一些能力与规范。我们将从教师讲授、专题研讨、成绩评估三个方面介绍我们在《现代数字通信》课程课堂教学上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1.教师讲授

    我们将教师讲授模块化分为:基础理论讲授、科研基本方法与规范讲授两个部分,约占三分之一课时。基础理论讲授部分,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讲授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包括信道模型、编码技术、调制技术、接入技术、交换与组网技术等,除简单回顾大学通信原理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之外,主要补充高级的通信与网络理论和技术,为专题研讨作知识准备,采用了国外著名大学通信与网络方面研究生教材【5-6】。

    科研基本方法与规范讲授部分,主要讲授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科技交流、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方法与规范。文献检索向学生介绍信息工程领域常用工具,如:SCI文献索引数据库、谷歌学术搜索引擎、维基百科、IEEE数据库等的使用。讲授根据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等进行文献查找筛选的方法。文献阅读介绍三关阅读方法。科技论文写作讲授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正文、结语、图表、科技术语的写作方法与常用写作规范【7】。科技学术交流主要介绍PPT制作方法、演讲技巧等。

    另外,在学生开始专题讨论之前,教师可以围绕自己的科研工作或感兴趣的题目,给学生做一次学术报告,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做学术报告的范例。在本门课开始的第一次课,我们将本学期的专题讨论内容提前向学生公布。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选择某个专题,自由组成团队,并推举团队负责人,提前准备研讨内容。学生也可以自己选题但需得到老师认可。对于个别学生,老师可以指定加入某个团队或组建新的团队。

    2.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是本课程的主要部分,约占三分之二课时。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现代数字通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往年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对专题研讨内容进行划分,目前专题内容主要包括:无线自组织网络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协作通信、深空通信、认知无线电、超宽带通信、实时通信与机载网络、扩频通信与保密通信、卫星通信与网络等。每年根据上一年教学情况,专题内容会略有调整。学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或某个专题下的子专题准备研讨内容,开展学术讨论。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选择题目分工合作,查阅文献,准备PPT和技术报告。准备内容包括:概念内涵、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趋势、关键技术、开放问题、自己观点、研究设想、总结等。

    课堂上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作为主讲人,利用多媒体陈述演讲内容,考察学生制作演讲文稿、组织演讲内容、演讲仪态和现场驾驭能力,教师做好记录。针对报告内容,首先发动学生向报告人提问,要求报告人或同组成员回答和解释问题,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争论。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向报告人提问,在师生之间展开讨论。针对报告人的演讲文稿制作、内容组织、演讲仪态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教师进行点评,对课堂中出现的学术争论一般不做“是”或“否”的绝对性评价,启发学生进一步调研文献和思考。

    3. 成绩评估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分值比例如下:期末笔试30%,演讲成绩30%,技术报告30%,课堂讨论10%。期末笔试主要考察对教师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闭卷形式。演讲成绩会在每次研讨课时,随机抽取10名学生民主评议,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作为演讲成绩,评定标准如表1所示。同一组的同学原则上分数相同。演讲结束后,报告人小组同学将根据演讲文稿、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和意见,独立整理和提交技术报告,教师根据技术报告对每个同学评分。任课教师认真批改技术报告,技术报告批改完毕并给出成绩后,会返还给同学,让他们知晓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提高自己。教师到期末根据学生参与学术讨论的情况,给出课堂讨论部分成绩,以便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采用综合成绩评定方式,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p#分页标题#e#

    二、体会与不足

    通过《现代数字通信》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我们有下面体会:

    1.结合热点进行演讲示范,提高学生对研讨课的兴趣

    例如,目前IP地址资源耗尽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教师很快作了IPv6的专题讲座,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学生不但对网络协议有了更深入的掌握,也学会了演讲中问题提出、知识讲授、演讲驾驭的一些技巧,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专题研讨质量的提高。

    2.教师素养是研讨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研讨课中的角色,首先是一个主持人。而主持人的学术素养、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等是研讨教学成败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研讨课程的教师,必须对交流主题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并有良好的人格且为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表现为:穿针引线,使课程进展顺利,并避免自身成为课堂的中心;要鼓励、接受、支持合理的各种观点;鼓励每一位学生通过听与讲充分互动,避免个别学生唱主角;当好听众,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做好阶段性课堂总结。

    3.前期充分准备是学术交流成功的保障

    部分同学以前很少接触外文文献,面对大量文献资料,抓不住主题,无法有效地组织好自己的报告内容,有的报告内容肤浅,甚至出现偏题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做报告时,盯着电脑屏幕念屏幕上的文字或打印出的演讲稿。有的题目大多数同学不太熟悉,出现讨论冷场现象。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以所选专题领域的一两篇综述文章为基础,查阅文献,展开论述。要求小组同学事前多讨论,演讲同学事前多模拟练习。教师审查通过的演讲文稿才能进行演讲,并且演讲人在演讲前几天需将演讲文稿发给所有同学,让其他同学事先熟悉内容,对该专题感性趣的同学还可以做进一步调研。这样演讲时课堂气氛会很活跃,讨论也很热烈。

    三、结束语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过程。任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国际学科前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同学的平等讨论与思考,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精心准备授课资料和素材;授课时,要很好地控制时间,注意调动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通过研讨课,学生普遍感到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提问能力、对话能力、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甚至社交能力、精神面貌等都有所提高和改进。初步统计有95%以上的同学对这种授课方式持肯定态度。研讨式教学法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尝试,它将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在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胡玲琳.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4): 22-26.

[2] 沈文捷,朱强. 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 (7-8): 43-47.

[3] Rodriguez-Farrar HB. The teaching portfolio: A handbook for faculty, teaching assistants and teaching fellows [M]//Third Edition. Providence: The Harriet W. Sheridan Center, Brown University, 2008: 7-12.

[4] Fisher M. Teaching at Stanford: An introductory handbook for faculty, academic staff, and teaching assistants, Revised Edition [M]. Standord: The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anford University, 2007: 49-59.

[5] Bernard Sklar, Digital Communications: Fundamental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Person Education, 2003.

成功的演讲稿范文6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性

一、建立、完善适合本班的班级公约

每个班的班情与学情不一样,这就要求班主任协同班干部带领全班同学制定全体同学公认的适合本班的班级公约。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可能会出现新问题、新情况,这就要求班级公约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笔者曾经带了一届文科平行班,班上大部分学生是择校生,有将近30个学生是艺体生,调皮捣蛋,做事随性、随意,缺乏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学生特别多,笔者逐渐意识到建立一套完善且适合本班的班级公约的重要性。笔者带领班干部们制定的班级公约涵盖了出勤、纪律、卫生、学习、仪容仪表、宿舍等方方面面,这主要是根据学校的月评各项条款制定的,学校怎么要求各班,笔者就怎样期待班上孩子们的表现。班级公约的制定,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保护学生,为了让班主任和班干部做事有章可循,按规则办事,做事不随意、不武断,让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在班级生根发芽。自从建立和完善了班级公约,笔者所带的班级多次荣获学校“优秀班集体”,笔者多次荣获学校“优秀班主任”称号,特别是笔者所带的高17届11班,在学期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班集体”,笔者也每学期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

二、组织和培养尽职尽责的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班级正能量的主要传播者,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好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因此,笔者非常重视组织和培养班干部,定期召开班团干部会议,共谋班级发展大计。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创新和发展了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和值日班长的“三级班长”管理模式,引导他们自主管理,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基。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每一位学生都是班干部,每一位学生都要当至少一天的班长,每一位学生都有平台和机会来展现自己、锻炼自己和提升自己。笔者每天傍晚坚持聆听他们的值日报告,及时了解和发现班上的问题,并做总结发言。高三一学年,笔者用手机把每个孩子做值日报告的情景录下来供他们毕业后留存。

三、用心用情打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

(一)班级物质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笔者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犹如细雨润物,容易给人营造良好的心境,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可以催人奋进,可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二)感恩的班级精神文化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感恩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精神。笔者通过主题班会、情景表演、感恩演讲、感恩分享,感恩活动周、感恩活动月、做感恩父母的实事等活动打造一个“感恩、有孝心”的班级精神文化,增强了同学们的感恩意识,班级面貌焕然一新。感恩,是一个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不竭动力,一个有良好孝心的学生不可能变坏。记得,当初班级搞“感恩活动月”的时候,有很多家长给笔者打电话或发信息给笔者说发现自己的孩子变了,变得更加知恩感恩,特别感谢笔者的教育,笔者感受到了教书育人的幸福如蜂蜜一般的甜。

(三)求知若渴的班级课堂文化

一个求知若渴的班级课堂文化,会让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心情愉悦,上课舒畅。当一届班主任的时候笔者发现老师喊上课的时候,不少学生懒懒散散,东张西望,东倒西歪,无精打采地喊:老师好!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老师的课堂状态与投入。后来,笔者通过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的方式让全班同学在老师喊:“上课”的时候,站直鞠躬并且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喊:老师好!在课堂上,学生积极与老师互动,不仅是言语上的,而且还应是眼神上的,甚至是心灵上的互动。另外,一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一定要把握好,利用好,这是难能可贵的德育思想阵地。笔者开主题班会都不是随随便便讲讲,而是精心准备的演讲稿或PPT,要么不开主题班会,要开就是开好,达到引领思想,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尊重家长,与家长合作,家校共育

一个班级要有好的发展,班主任一定要善于与家长打交道。与家长打交道是一门艺术,搞不好关系,就会影响家校之间的联系,家校教育合力难以形成,班主任与家长的交流产生矛盾甚至会影响师生关系。其实,家长是最好的同事,再培养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和老师的心最一致。如果一个班主任,不仅能把自己班上的学生教育好,而且还能影响其家长的言行,使之成为最好的同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笔者在跟家长打交道的时候都是客客气气,通情达理的,家长跟笔者聊天用“你”,笔者跟他们聊天用“您”,时间久了,后来之前有些说话比较随意的家长,后来跟笔者说话也用“您”了。逢年过节,大家在群里面相互发祝福问候信息,感觉非常温暖,舒心。毕业后,家长朋友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家长群,笔者倍感温暖,或许这就是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的意义所在吧。

五、团结各科任老师,凝心聚力

一个班级要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与一个精诚团结、爱生如子、乐于奉献的科任老师团队是分不开的,而班主任在这个团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也是班级的灵魂,必须团结各科任老师,精诚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笔者非常重视与科任老师的关系,经常向他们询问班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解决的路径,群策群力,这样各科任老师们也更加具有存在感,对班级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厚。如果班上的某个同学与某位科任老师产生了矛盾,这个时候笔者一定会全力做好中间调解人的角色,化解他们的矛盾。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关系融洽了,班级师生关系融洽了,这样的班级最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六、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

制定班级管理的举措必须是以“爱学生”为前提的,如果没有爱,教育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农村的,有城市的,也有普通家庭的,有知识分子家庭的。这些孩子性格各异,认知方式各异,他们构成了多元美丽的班级,要多元地看待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后进生,让学生们特别是后进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这是和谐,有凝聚力,有向心力,有战斗力的班级形成的关键。与孩子们相遇相识是缘分,“爱学生”是一个班级持续良性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笔者曾经也因为对班级的严格管理,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而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但是在笔者充满爱的教育下,这些矛盾都被化解了。现在的师生关系融洽,彼此热爱,相互尊重。

参考文献:

[1]郭志毅.浅议中学德育管理的整个效能.教学与管理,2002,(7).

[2]周立群.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品质素养的新思考.教育探索,2005,(08).

成功的演讲稿范文7

循证研究强调的是无论公共决策还是个体决策都要建立在可靠的证据和事实基础上,不能仅从主观经验出发。这对于卫生政策研究具有良好的启发和借鉴价值,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研究中强调尊重规律和科学,中共中央政治局分别在2006年10月和2010年5月组织了两次集体学习,专门听取专家学者对医药卫生体制发展规律和如何推进我国卫生改革的讲解。[1-2]在改革政策研究过程中,邀请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大学等中外7所机构开展改革思路和政策研究。当改革草案形成后,又在2008年10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公开征询意见的工作。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于次日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这两个文件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指明了中长期和近期改革的目标、道路和重大政策措施。随着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的推进,一些原有的和新的政策问题亟需从循证研究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本文归纳了十大政策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完善和调整有所借鉴。

1关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模式与道路选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是我国政府对全体城乡居民和国际社会做出的庄重承诺,其本质是建立全民统一健康保障体制(universalhealthcoverage)。根据现行政策设计,这一体制主要是通过同时发展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来实现上述目标。但从理论角度分析,同时发展公立服务机构和社会医疗保险是不划算的、不经济的,将导致有限的公共资源分散投入供方和需方,不能集中使用,且难以组成管理有效的单一费用支付体系(singlepayersystem),不利于控制费用快速上涨。再从国外实践来看,据对179个国家卫生体制的分析,有140个国家通过建立全民预付费的筹资体制如税收方式、依靠公立卫生机构提供的价格低廉的服务来控制居民患病时的经济风险,这一体制就是国民卫生服务制度(NationalHealthServices),也被称为NikolaiSemashko(前苏联第一任卫生部长)模式。[3]另有39个国家采用以居民就业为基础的缴纳医疗保险费的方式筹集卫生资金,化解居民到公立和私立机构接受诊疗服务时的经济风险,这就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4]国际经验已经证明,这两种制度均是有效的实现全民统一健康保障的卫生体制。但比较研究证明,国民卫生服务制度在健康产出水平、卫生体系整体绩效和卫生筹资公平性等方面稍稍优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5]此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农村居民所占比例甚低,且正规部门就业比例高。另从国际上全民统一健康保障制度的实践来看,一般是在国民卫生服务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之间进行权衡与选择,以一种方式为主来实现目标,同时发展公立服务机构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情景是罕见的。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7.5%,到2015年预计达到51.5%。[6]此外,非正规部门就业使得社会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十分艰难。这些制约因素都影响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模式的设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是我国卫生体制的基础。如果不很好地发挥公立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转而去发展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转轨的成本是相当高的,将导致大量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被迫改变所有制,出现类似前些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且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延缓实现全民统一健康保障的时间。因此,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模式必须尽快明确,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设计的根本问题。从医药卫生政府监管体制来看,迫切需要实现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参与本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研究的中央部门多达16个,推进改革的参与部门更是达到19个之多。行政职能分散影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影响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模式选择和建设成效。据研究,有120多个国家实行的是卫生服务与筹资统一管理的行政体制。这些重要证据和信息应成为我国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设计与改革的重要依据。

2关于基本药物制度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5年提出基本药物(essentialmedicine)的概念,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6年的时间,从1977年第一版基本药物目录到现在也经过了34年的时间,对提高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和改善居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7]国际上提出和实施基本药物政策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一个国家或地区主要的健康问题,控制主要疾病以及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从而改善居民健康和健康公平。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跟踪国外基本药物政策到90年布基本药物目录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这次改革中提出了基本药物制度的概念,试图解决基本药物生产、流通、价格、补偿、使用等一揽子问题。实施两年多以来,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基本药物制度的初衷和国际最佳实践(bestpractice)仍有较远距离。例如,基本药物是与居民健康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不应当与医疗卫生机构的等级相联系,国际上只有与居民健康相联系的基本药物目录和政策,没有与医疗卫生机构等级相联系的做法。然而,现实中我国是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等级来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底,了基本药物目录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版本,但二、三级医疗机构版本至今未见踪影;各地在执行中较大幅度增加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之外的药品,平均增幅达到206种,对地区差异的宽度容忍使得基本药物制度所强调的公平原则大打折扣;基本药物应当由统一的公共筹资政策来确保每个居民对药物的可获得性,然而,在此最关键的环节,没能设计或者整合出统一的卫生筹资政策,而是依靠分散的、碎片化的、待遇不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来分别支付基本药物费用,使得不同居民在基本药物上仍然存在较大的保障待遇差距。

3关于如何看待医疗竞争机制

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下,我国自1985年以来的医药卫生改革逐步强调医疗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应用,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城镇医药卫生改革更加重视医疗竞争机制的运用,很多人认为,只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扩大服务规模,增加服务供给,就可以解决医疗服务质量、价格甚至是监管等一系列问题。但从理论角度分析,卫生经济学之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ennethArrow教授在1963年就发表了著名论文《医疗服务中的不确定性及其福利经济学》[8],指出了医疗服务市场与其他产品和服务市场存在的区别,强调了医疗服务的特殊性,认为患者在医疗服务中是难以实现“用脚投票”机制的。最近,我们做了一项文献评价研究,收集了64篇讨论医疗竞争机制的英文文献,分析竞争机制对医疗服务的价格和费用控制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64篇文献中有26篇讨论了竞争对于医疗价格的影响,其中12篇文献认为竞争导致医疗费用攀升,有9篇认为降低了医疗费用,另外5篇文献的结论是影响不确定。在医疗质量影响方面,64篇文献中有30篇讨论了竞争对医疗质量的影响。其中有4篇文献认为竞争导致医疗质量下降,9篇认为提升了医疗质量,还有17篇文献认为竞争机制的引入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难以确定。在医疗服务公平性影响方面收集到的文献中,有4篇涉及到公平性。这4篇文献都认为,竞争机制引入以后,无助于医疗服务公平性的改善,反而会有损公平性。在健康投入产出的宏观效率影响方面,有4篇文献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一致的:医疗竞争机制引入之后,宏观效率下降。通过以上竞争机制对医疗费用、质量、公平、效率等方面的分析,对照国内在这方面的认识,显然是把竞争机制想象的过分完美了,应当从更加理性客观的角度来把握和运用市场竞争机制。#p#分页标题#e#

4关于如何看待医疗市场“垄断”的判断

垄断是在讨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时经常听到的词汇。近年来的一些改革措施也志在打破垄断,一些人形成了对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垄断状态的判断。这一判断正确吗?首先,要明确垄断所讨论和适用的范围。垄断一般是在竞争性生产和服务领域中存在的现象,在竞争机制不能够或者不完全能发挥作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去讨论垄断问题是没有必要的。例如,城市路灯的所有者和管理运行维护如果引入多个机构和组织是不经济的,也是难操作的,更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创造出多个政府来管理社会事务。所以,在竞争机制发挥作用不确定性的医疗服务领域讨论竞争问题,本身就是值得质疑的,甚至是没有必要的。第二,退一步来讲,即使可以讨论医疗服务的垄断问题,我国的医疗市场是垄断的吗?根据垄断定义,市场上的服务提供者数量要足够少才是垄断状态。根据2010年全国卫生统计,全国有92.3万所医疗机构,其中医院2.1万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0.2万所。[9]这些机构彼此独立提供服务,没有参与和形成垄断组织。第三,从所有制角度来看,形成公立医疗机构垄断了吗?根据统计,2010年全国民营医院已经达到7068所,占医院数量的34%。在90.2万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仅有55607所[9],其余基本上是个体力量举办的村卫生室和诊所。因此,在所有制方面也不能得到公有制垄断的结论。事实上,我国自1979年就开始鼓励个体行医,经过30多年的发展,非公医疗机构得到了较大发展,多元化办医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这一点必须形成广泛的共识,才能真正把握好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服务提供的政策导向与力度。

5关于如何看待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与前面讨论的竞争机制有关联。在相当多的国内现实情形中,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被理解和界定为竞争关系,政策的调控点也集中在如何刺激和加强竞争关系。但是,如果将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认定为竞争的话,意味着模糊了公立和私立机构之间的使命、任务以及功能的区别。这是因为,竞争产生的前提是两类机构具备形成竞争的条件,即:面对相同的服务人群和医疗需求,提供相近或相同的服务内容。然而,多国经验证明,公立和私立医疗机构设置的初衷和目的是不同的,包括经济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也有所区别,公立和私立机构应当是面向不同人群和医疗需求,提供具有差异化的医疗服务内容。从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互补与合作,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竞争关系不是两者之间的主流关系。

6关于公立医院与国有企业的不同点

国有企业改革先于公立医院改革起步,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举措如股份制等可用在公立医院改革上,实际中也有经常拿国有企业类比公立医院的情况。但是,公立医院虽与国有企业的资产同属国有资产,但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亦是显然的、不可模糊的。不同点表现在:第一,目标不同。国有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为国家提供经济积累。公立医院追求的目标是公共医疗服务最大化,旨在促进居民健康,不在经济产出指标上。第二,资产属性不同。国有企业属于经营性国有资产,而公立医院属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部分国有企业交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来管理,但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者是各级财政部门,不是国资委。极个别地方将公立医院交给国资委管理的做法其实质是改变了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的非经营性属性,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反映了在思想认识层面已经将公立医院和医疗部门当作了赚取经济利益的领域。第三,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统一程度不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经济收益越高,则意味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适销对路,满足了社会需求,其社会效益同时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是统一的。但对公立医院来说,经济收益越高,并不意味着居民更加健康,社会效益未必能够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可能是对立或矛盾的。有鉴于公立医院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显著差异,不能盲目将国有企业改革的做法套用到公立医院改革上来,尤其不能在公立医院内部实行股份多元化的改革。否则,将导致公立医院严重的目标和利益冲突,是难以管理和维持运行的,更不可能保证公益性。

7关于如何看待医疗服务价格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比较注重通过医疗收费来弥补医疗服务的成本,以至于形成了一个带有片面倾向的错误共识:医疗服务价格要反映医疗成本的变化。因此,要求医疗服务涨价的呼声不绝于耳。必须认识到,在存有公立医疗机构的卫生体制内,医疗成本的补偿至少有两个渠道:一是公共财政补助,二是服务收费。财政补助与服务收费共同弥补医疗服务的成本,且是此消彼长的互补关系。在物价总水平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应当更多地通过公共财政的投入来弥补医疗成本,而不是提高医疗收费水平,从而进一步推升价格总水平,加剧通货膨胀。国际经验表明,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收费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弥补部分服务成本,二是控制医疗服务滥用和不必要的医疗需求,这是更重要的目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立医院的支出中仅有2%~5%来自于向患者收费,其余均是通过预算制由特区政府补偿。因此,要全面认识医疗收费的行为和水平,不能一味强调对医疗成本的补偿作用,也不宜宣传医疗收费水平与技术劳动价值之间的关系。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较高,给宏观经济增长和政策调控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这一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医疗收费价格显然是不明智的狭隘短视行为,应当更多地使用财政补助手段来弥补医疗服务成本的上升。

8关于基本医疗保障资金过多结余问题

我国从1998年开始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到现在已经有13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基金过多结余的问题一直影响和困扰参保职工的受益程度,也影响该制度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据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年结余率多在25%~35%之间(图1)。一方面是参保人群反映看病贵,个人自付比例高,负担重;另一方面是医疗保障基金大量沉淀。改变这一状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现有管理体制下建立多元参与的、代表不同方面利益诉求的基金管理新机制,特别是注意增加来自工会和参保居民以及医疗机构的代表。二是改革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大部门制”改革的要求,将医疗筹资部门与服务管理部门合并到一起。

9关于购买服务说法的辨析#p#分页标题#e#

购买服务是近年来国内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来源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学说。国际上所谓的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国家为了弥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通过公共财政向私立非营利性甚至是营利性提供者购买服务。但我国的卫生国情与其他国家是不同的。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机构所有制构成方面与国外不同。如果在存有大量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情况下,不去考虑如何发挥和利用好这些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而是创造一种市场购买机制,将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另外一种情况是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而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但这样的做法在国际上仍然属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证明。2010年初,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文章,采用系统评价(Systematicreview)的研究方法认定,购买服务的做法尚无成功的国家范例,其少数的成功案例仅限于狭小地区的小范围试点探索。[10]历史上,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主要依靠的是各级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购买服务学说在我国的出现意味着政府对这些公立机构补偿的弱化,其实质是减少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这与国外购买服务学说所倡导的方向和一些国家的做法也是不一致的。

成功的演讲稿范文8

一、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我们用一段视频向大家呈现宇宙大爆炸之后生命的形成,引发学生对此产生好奇。其次,在理解整篇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每个段落的主题句,然后提示部分单词,让学生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在细节问题的理解过程中,也是大家在一起讨论后而提出的几个问题,针对问题找出每个问题解决的关键词。最后,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生命的发展轨迹。这样讲下来,学生对课文中讲述的内容非常清楚。在复述全文的时候,通过一段视频和图表中的关键词,来简化文章的结构,从而使文章的内容更加鲜明。这样,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会得心应手,自信十足,使他们有一种演讲家的感觉,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和集体的智慧,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解决个人思维局限导致的考虑不周等问题。

二、学生为主体,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些趣味点,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更好,感受到英语中的乐趣。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的英语教材内容已超出了学生生活的范围。教学内容包含航天航空、科学技术、社会自然、天文气象、环境保护等。社会学科相互结合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但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新教材。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已有的教学资源,因材施教,使我们现有的英语课堂更加活泼生动。

在高一3Unit1FestivalsaroundtheWorld这一模块中,学生很喜欢这个话题,尤其是涉及一些西方的节日,在教学活动进行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询相关内容,当学生带着万圣节的面具、圣诞老人的玩具、圣诞树和中国传统的粽子、福字等物件来上课时,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全迸发出来了,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在未上课前,就充满了期待。自然而然,他们在课堂上也表现得十分出色。英语教学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师可否在课堂中保持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气氛,能否使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只有在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才会使学生趣味十足地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通过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的气氛,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得,从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兴趣。只有学生对英语有兴趣了,他们才会欣然接受它,把“苦学”变为“乐学”。

三、师生和谐,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教与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他们同时存在于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中,或者说,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的表达和传递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可以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用鼓励和期待的眼神去关注自己的学生。评价自己的学生不应该是简单的,而应该用宽容、鼓励和理解。教学作为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它应该是充满情感与爱的事业,教师应该与自己的学生在情感方面多交流,跟学生交朋友,让学生认为教师是值得信赖的。此外,幽默风趣也是教师是否受欢迎的特点之一,可以使学生感觉到他的课堂是轻松的、愉快的。

四、总结

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比如,如果某位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学生在其课堂上就会特别积极主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很浓。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情感的投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上课的同时,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把亲切、信任、鼓励和尊重等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怕犯错误,敢于开口大声讲英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良好状态,就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其学习的影响,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有很大的作用。

作者:张梅 单位:河北省新河县新河中学

第二篇

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设备,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创设出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学习焦虑降到最低点,同时调动学生的诸多感官,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是激活选修课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此辅助下,我们可以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英语演讲选修课程教学不是呆板地讲解演讲技巧,而是借助丰富生动的演讲视频,创造出生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马丁•路德金演讲的视频播放前,笔者设置一系列悬念性的问题,让学生从猜测演讲者的传奇人生入手,步步深入,探讨演讲者的感染力和其高超的演讲技巧,使学生迅速进入一种好奇、渴望、急不可待的境界,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引导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视频观看中试图找到线索解决问题。而且使之与自己的个人实际作对比,学习演讲技巧,这样学生就充分发挥了自主探究的潜力和聪明才智。英语原声电影赏析课上,笔者让学生观看精心挑选的经典影片片段,更要求学生模仿,尝试角色配音,让学生的特长、爱好得以发挥,再辅助以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的个人表现力、团队合作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增强胆识和自信,实现个性发展。这种形象生动且富含思辨性的课堂形式使学生耳目一新,活动性、实践性课堂教学得到贯彻落实。

二、分层任务驱动,在做中学

在选修课指导过程中,笔者重点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任务驱动法”,这既与选修课的要求和特色相吻合,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任务设置的出发点是让不同需求、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使学生身上的优点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同时隐性的潜能得到发掘。例如在英语选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来组织举办类似英语演讲、朗读、歌唱比赛这样的大型的校园文化活动,教师给予跟踪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在做中学。班上一位女生,英语能力突出,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笔者针对她的特点为她量身定做了“晚会策划、主持”的综合性任务,结果重压之下,她越干越有劲,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与老师、同学协调沟通,在老师指导下所撰写的主持稿得到一致好评,以主持人的身份亮相晚会后粉丝剧增。任务设置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合学生的内心需求,与选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在“做好”每一件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发挥了特长,挖掘了潜力,提高了综合素养。

三、倡导合作交流,共同成长

英语选修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主体探究为主,要注重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发表个人的见解,通过讨论、争辩等集思广益,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实现共同发展。例如在学校英语歌唱比赛设计海报中,学生组成的海报设计小组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才最终以集体投票的形式决定了终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交流彼此的意见,征询老师同学的看法,探讨各种细节问题。随着不同见解的深入展开,他们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虽然最终定稿只能有一份,但该小组同学都纷纷表示他们在此过程所领悟到的合作魅力足以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实,在本课程中我们更注重的是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而过程远大于结果。“三人行必有我师”,没有谁是全知全能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才能走向成功。事实证明,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资源利用能力、沟通组织能力,也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开拓,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四、鼓励迎接挑战,完善自我

选修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做一个新时代的“伯乐”,致力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创设展示英语风采的舞台,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英语才气,从中体味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并向更高远的目标发起挑战。例如,笔者班上一名男生个性开朗,喜欢唱英语歌曲,跳街舞,但是比较懒散,上进心还不够。我就鼓励夸奖他的才艺,并为他在英语选修课堂上创造秀出自己英语的机会和舞台,增强了他的信心。此后,又鼓励他参加英语歌曲比赛,于是在一次次刻苦的演练中,他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逐渐改掉了松垮、懒散,没有恒心的老毛病。结果,赛前暖场、单曲独唱,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的英文舞曲TikTo征服全场,荣获英语歌曲比赛第一名。最可贵的变化还远不止此。他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英语高考听力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其实教师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上好一堂课,更重要的是在于鼓励学生发现自我的力量,并引导他逐步发现自身问题,完善自我。

五、落实个性化辅导,尊重差异

笔者设置的英语选修课程主要特点就是课程的教学活动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个性化辅导落实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辅导。这种深度交流的新型互动模式,高效、精细、针对性强,时间形式灵活多样,成效显著。例如,笔者班里有一位女生最初被引起注意是因为她在英语演讲课上的表现,结结巴巴的演讲让底下的同学哄堂大笑,由此可见其英文口语能力薄弱,但她很向往自己能像演讲视频里的大学生那样有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于是,笔者利用课外时间,为她设定了个性化辅导计划,鼓励她坚决不放弃,经过近3个月持续的个别辅导,她的在英语写作能力上得到了突破,她甚至主动为同学修改演讲稿,让大家对她刮目相看。独立的生命体自有其独特之处,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有的放矢的个性化辅导,就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六、开展多元化评价,促进发展

选修课的评价应突出其导向、激励、诊断、调节、监督和管理等功能。笔者开设的英语选修课除了学分认定程序以外,还采用丰富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快乐成长。课堂活动、课外探究、问题解决等教学过程都更注重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评价不以量化手段为唯一标准,更侧重描述性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省,横向纵向比较,从起点看进步,从进步看发展。比如在课程终结性评价过程中,笔者不仅对学生参与本课程的过程进行描述性评价,还创新评价手段,推出“最佳人气奖、金嗓子奖、银鞋子奖”等五花八门的奖项。其实,评价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教学过程,当学生们积极投入到这种倡导正能量的评价过程中时,我们所收获的就是学生真正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英语选修课程的指导应始终围绕学生的语言应用和个性发展而开展,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得到彰显,并获得多元发展,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在实践中体会到使用和学习语言的乐趣。

作者:周彦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明港高级中学

第三篇

一、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1)“地不利”: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众所周知,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基本上就局限于有限的每节英语课时间,除此以外,几乎没有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相反,处处存在着干扰。学生原本在课堂上就学得马马虎虎、不太牢固,再加上不能及时进行复习与巩固,且常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人不和”: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唯一较合理的方式——高考。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的学生往往是英语的被动学习者,学习基本都是应付考试的纯粹的死知识,常成为“哑巴英语”,而且常常处于被动应付和接受的地位,无法形成学习英语的内驱力,缺乏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者,现在的学生认为英语知识的多少对他们将来的影响甚微。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完全就是为了应付高考,而英语分值相对也较低,导致效率低下,这样一来,学生的心理会形成巨大的无形的考试压力和应付式的压力,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生对英语更是厌烦。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备课、高效的上课,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课后的有效的复习巩固与预习。

二、高校教学实施的策略

(1)懂得并善于取舍教材

人们常说:“人无完人”。同样地,这个道理用于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上也一样,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要根据学生需要以及实际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地取舍。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教学的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诸多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如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等。具体来说,有三个注意点。首先,我们既可以对教材内的单元进行重新整合,也可以对教材的某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系统调整,必要时还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其次,我们也可以对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但一定要科学合理,不能根据主观臆断或个人偏爱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更不应该影响教材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且删减内容的所占比例不宜太大,同时要考虑如何进行适当补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的内容不宜过多,否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补充的内容最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关。再次,我们可以选用同等替换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调整教学顺序及教学方法。

(2)创设英语语言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多用英语交流

语言学家布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教学应该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创设良好的语言教学情境,营造深厚的英语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英语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首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多使用英语,学生参与,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置较真实的英语学习情境,刺激学生说英语的欲望。其次,我们还可以打破课堂的限制及课本的局限,寻求多样化教学,不仅把英语当成一门课和一门知识来学,而且把它作为一种用于交流的语言来实践,以丰富的活动配合课堂教学,甚至还可以把教学内容扩展到课外,为学生创造更多运用语言的机会。再次,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利用电教设备创设情境,以学生的一些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照片作为图片背景,甚至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辅助与补充材料,配上一定的动漫和音乐,在自然的氛围中进入学习,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们还可以把课堂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带回家,如让学生回家后收看英文电视节目,在适当的位置贴上英文名称和标签等。总之,我们要时时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提供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尽一切可能创设并改善他们学习英语的环境,使得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

(3)利用青少年学生的好胜心理,以活动为先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明白课堂不再只是呆板式学习知识的地方,尽力创造条件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从事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堂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一方面,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开展多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比如,多种竞赛活动:词汇竞赛、朗诵竞赛、小组做题竞赛、书写竞赛等。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这样一来,课堂上既有紧张的思考、激烈的竞争,又有开心的欢笑和愉快的享受。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多鼓励学生学习的劲头,让他们相信自己、有信心,并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单词接龙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让学生主体自身充分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内在乐趣。最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精神。小组活动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分组的形式可多角度,如按地理位置、组别、性别、学号、身高等。在多个教学活动的推动下,学生不再认为英语学习是个沉重的包袱,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开动脑筋,主动地探索知识、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英语学习的更大进步。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