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貌用语范例6篇

文明礼貌用语

文明礼貌用语范文1

关键词:幼儿教育;农村幼儿;文明礼貌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66-02

人们都说文明礼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文明礼貌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时期,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文明礼貌用语教育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人格教育端赖于6岁前的培养。而6岁之前正处于我们幼儿教育时期,这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一个人只有在幼儿时期培养出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并持之以恒,将来才能发展成为一个高文化、高素质、高水准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人才。通过开展文明礼貌用语的社会调查,我们发现文明礼貌用语正在慢慢地缺失,特别是农村幼儿的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情况令人担忧。规范农村幼儿的文明礼貌用语已经非常迫切,文明礼貌用语的规范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农村幼儿文明礼貌用语缺失的原因

1.农村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及自主自控的能力比较低,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孩子们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孩子们这个时期好奇心十分强烈,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新鲜事物。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年龄太小,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分辨是非的能力,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大量的不文明语言,这是导致农村幼儿文明礼貌用语缺失的一个根本原因。

2.农村幼儿的成长环境。虽然现在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但是由于平均受教育的水平还比较低,加上现在家长和幼儿教师都重视幼儿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幼儿文明礼貌用语教育的认识不够。这样不但对规范幼儿文明礼貌用语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还会阻碍幼儿文明礼貌用语教育的发展,这是导致农村幼儿文明礼貌用语缺失一个重要原因。

3.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对幼儿思想教育认识不够。由于我国社会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幼儿园的物质设施比较薄弱,不能为广大的农村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农村的幼儿教育重点抓物质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了幼儿的思想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对幼儿文明礼貌用语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规范农村幼儿文明礼貌用语的意义认识也不到位,这是导致农村幼儿文明礼貌用语流失的一个社会原因。

二、如何规范农村幼儿的文明礼貌用语

1.针对农村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认知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他需要亲身经历体验过才会真正地明白这些文明礼貌用语的真实意义。我们平时教他们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在不小心撞到别人时要说“对不起”;在和人短暂分开时要说“再见”。可是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却很困难,总是要家长和老师不断地提醒才会记得什么时候要说什么,而不会自觉地去运用这些文明礼貌用语。我们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多给幼儿创造练习文明礼貌用语的机会,平时多注意幼儿的言行举止,让幼儿学会处理简单的人际关系,自己学会使用规范的文明礼貌用语,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如果幼儿出现错误,也不要盲目指责纠正,应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并自觉地改正,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让幼儿自觉地学,用心地学,亲身体会到讲文明、有礼貌带来的快乐、愉悦、和谐和友爱,真正感受到文明礼貌用语的魅力所在。

2.针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家长和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共同承担起对孩子监督、指导、教育的责任。首先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到引导作用,如果家长和教师都不使用文明礼貌用语,那又怎么给孩子做好榜样?其次,家长和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思想,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不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很正常,等孩子长大了就会变得懂事了,就会正确使用规范的文明礼貌用语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文明礼貌教育就应该从娃娃做起,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学习能力非常快,这个时期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将来再改就很困难了,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从小就给孩子培养出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让孩子明白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

3.针对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情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们要重视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这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在“十七大”的号召下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扶持力度,在提高农村幼儿物质基础设施的同时,重点抓农村幼儿的思想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并建设一支有水平的师资队伍。幼儿教师在加强幼儿思想教育、促进幼儿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增加进修和外出学习的机会,不断引进新的思想,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幼儿的文明礼貌用语教育的发展。

三、规范农村幼儿文明礼貌用语的重大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日益增多,文明礼貌用语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文明礼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时期不但是开发智力的最好时期,也是培养文明礼貌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出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已经成为学前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用规范的文明礼貌用语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可以促进社会文明和国家的稳定。文明礼貌用语的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这点很重要。如果从幼儿时期就学会讲文明、懂礼貌,培养出使用规范文明礼貌用语的良好习惯,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对促进社会文明和国家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詹伯慧.当前一些语言现象与语言规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文明礼貌用语范文2

关键词 礼貌语言;和谐社会;桥梁

一、当今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礼貌语言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运用礼貌语言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的基础和必须;礼貌语言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桥梁;礼貌语言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貌是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随中华历史的发展而渊源流长;礼貌用语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深食粮,有生的礼貌语言和无声的礼貌语言在我们的交际生活中都是同等重要的。礼貌语言要从小培养,人是礼仪的存在;礼貌语言是一种交际策略,英汉礼貌语言是有差异的,有“礼”才能走天下。

二、中英文化礼貌语言的差异

1.英语文化中的礼貌

英语文化中的礼貌用语与汉语文化中的礼貌用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应引起师生高度的重视,否则会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英国人海伦?奥迪认为中西关于礼貌的概念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差异:A.关于个人私事和独处自由的概念。比如,中国人喜欢询问他人的年龄、工资、所购物品的价格等个人情况,可西方人对此却很反感。B.关于直率的概念。中国人在寻求帮助、希望别人干什么时,不直接点名,总是委婉暗示或先寒暄几句做一个铺点,然后再谈正事,尽量减少麻烦、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中国人有意见不当面提出而是通过第三者转达;拒绝别人要求时,不给予明确答复。但是西方人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C.关于谦虚的概念。中国人喜欢做否定的表态。在谈及自己时,喜欢自谦和自贬,这通常让西方人感到迷惑不解,甚至认为中国人虚伪。例如,众所周知,宋美龄是一个绝代美人,然而,当带上他的妻子宋美龄第一次访问美国时,美国总统出于礼貌,对宋美龄赞美说:“ How beautiful you are!” 而却不以西方的礼仪回答“谢谢!” ,而是按中国的礼貌语言和习惯回答到“哪里!哪里!” ,当时随同的翻译却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关于礼貌用语方面存在的习惯上的差异,而不加思索地将的原话全盘端出:“Where? Where?”,美国总统听了之后,大吃一惊,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瞠目结舌地使一个欢快的场面陷入了尴尬的局面,总统心里想,他一生中从未遇到过这样一个天大的难题,思索了片刻,总统灵机一动,说了声:“All is beautiful!” ,于是,翻译也只好翻译道:“全身上下都漂亮!”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闻名世界的在翻译史上的一个天大的笑话。

2.汉文化中的礼貌

汉文化中与西方文之间在“礼貌” 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的区别:中国人不是把礼貌简单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手段,而是看成做人的道德要求,在人际关系中重视伦理关系和人情的作用。汉文化衡量礼貌的标准不是互不侵犯个人权利以及相互利益的合理调整,而是强调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据谈话的内容、对象和场合,确定交际双方的损益程序,确定相应的礼貌表达方式,既要礼貌客气,又要恰如其分,要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礼貌用语以及如何使中国学生掌握中英文化礼貌用语差异的转化是我们每一个初中和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教育的深远意义就在于播种真善美,激活生命,让文明的胚芽向着阳光攀爬。

三、礼貌的培养

礼貌语言要从小培养,为什么?因为礼貌可以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礼貌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冈察尔;“礼貌是儿童与青年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 约翰?诺克;“礼貌使礼貌的人喜悦,也是使那些受人们以礼相待的人喜悦” ─—孟德斯鸠;由此可见,良好的礼貌习惯不仅给人带来快乐,而且也可以使人走向成功。为孩子树立榜样,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和言语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

四、有“礼” 才能走天下

做人要讲礼貌,有“礼”才能走天下。礼貌是人与人之间接触交往中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它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是待人接物的外在表现,通过仪表、仪容、言谈举止等表示对人的尊重,礼貌来自尊重,而尊重是爱的核心。尊重老师的劳动,明白“老师也是一个需要自我完善的人” ,是学生对老师的礼貌;而不发号施令、不指手画脚、不能抱有成见则是老师对学生的礼貌。古人云:“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礼貌来自理解,而理解是宽容的体现。体谅父母的苦心,理解并宽容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子女对父母的礼貌;而珍视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多关心、多指导、避免疏远、对立,是父母、老师对子女和学生的礼貌。总之切记:礼貌能使情感贴近,心灵沟通,进而化解矛盾。礼貌体现了文明与教养,一个文明社会是每个人的文明礼貌组成的,所以说,只有您讲礼貌,您才能走遍世界,让礼貌之花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开遍全球吧!首先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先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礼貌的种子吧!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平安、和谐的祖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文明礼貌用语范文3

一、学习礼貌用语。渗透文明礼貌的思想内涵

古人云:增人一言,重如珠玉;伤人一言,重于剑戟。可见语言文明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我们教师十分注重引导幼儿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并要求做到“三会”,即会使用尊称,对长辈不直呼其名,不给他人起外号;会使用谦让语,如“对不起”“没关系”“麻烦您”等;会在一定场合使用问候语,如“早上好”“晚安”“再见”等。文明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其中包括:入园、晨检、排队、早操、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等等。应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礼貌用语,将文明礼貌的思想深入到生活、学习、交往的各个环节,做一个懂事、礼貌的好孩子。

二、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文明礼貌的氛围

良好的文明礼貌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文明礼貌的氛围。

(一)利用环境创设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

幼儿园要围绕“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这一主题来创设园内环境,在楼梯、过道、活动室外墙等醒目处张贴文明礼貌宣传语,如“请”“你好”“早上好”“再见”“对不起”“没关系”“谢谢你”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习,每天念一念,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布置文明礼貌主题墙,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文明习惯的形成。

(二)利用榜样的作用,让幼儿主动使用礼貌用语

幼儿的特点是爱模仿,尤其喜欢模仿他尊敬的人。他们常常观察老师和家人,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教师平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每天来园或离园时主动向同事、家长、小朋友问好和告别,接待家长及来园客人做到热情礼貌,处处为幼儿做出学习的榜样;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第一生活场所,幼儿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中,就需要家长能够配合幼儿教师,共同为幼儿打造一个文明礼貌的环境。

(三)利用生活学习经验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

幼儿自己的经验也是学习文明礼貌的源泉。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对幼儿的行为加以引导。针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摩擦,比如不小心打翻了别人的杯子,不小心踩到了别人的脚,大多数孩子都不会主动向别人表示歉意,喜欢用身体行动来处理问题的现象,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并结合自身经验和鲜活事例引导感化幼儿。

通过这些日常的渗透,孩子们能够评定别人行为的好坏和自己的模仿,从而积累了经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他们学会了见面主动与人打招呼,学会了热情礼貌地交谈,学会了尊敬老人、孝顺父母。

三、以教学、游戏活动为载体,培养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一)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激发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意识

故事、儿歌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文学形式,容易使他们理解和接受。平时讲故事时我有意识地挑选那些教育幼儿有礼貌的故事,并富有表情地讲给他们听,引导幼儿说出故事中的礼貌用语,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学会用礼貌用语对话。在讲故事的同时,我也教孩子朗诵儿歌,如《有礼貌的好宝宝》《老师早》等。有些孩子朗诵儿歌后对我说:“老师,我也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听故事,朗诵儿歌,激发了孩子文明礼貌的思想意识。

(二)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幼儿喜欢玩游戏,很容易融入游戏的角色当中。为此,我还将孩子们的礼貌教育寓于游戏之中。尽量创造条件开展角色游戏。例如幼儿在玩“娃娃家”时,他们会主动划分出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爸爸,有的扮演妈妈,有的扮演宝宝。游戏前提示幼儿,在娃娃家里做爸爸妈妈的要爱护孩子,孩子要对爸爸妈妈有礼貌。孩子们在玩积木时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大家一起动手搭建出自己喜爱的东西来。孩子们几个人一起搭积木,边搭边商量,各种想法融合在一起,经常会创造出让成人都意想不到的造型来。孩子们还不断地交换角色重复进行游戏,礼貌行为得到了良好的练习。

为了使礼貌用语产生行为效应,让幼儿真正养成习惯,我指导幼儿将游戏中对角色的礼貌要求迁移到早晨入园、课间交往、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之中,鼓励他们时时刻刻这样做,渐渐地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四、积极倡导家园共育。将礼貌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我们要求家庭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性、持续性。’

文明礼貌用语范文4

关键词:礼貌言语;语境顺应论;相对性

一、引言

自Grice提出“合作原则”以来,礼貌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中心之一。虽然有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观”、Fraser的“会话契约观”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观”等丰富理论,但都存在忽略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不足,礼貌的研究过于绝对。纵观国内外研究,礼貌并无一个明确的定义,根据其表现形式大致上可有语言礼貌(linguistic politeness)与话语礼貌(utterance politeness)之分。语言礼貌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来界定的静态规范,不具有交际价值;话语礼貌是是动态的和可洽商的,具有交际价值。本文试图以言语礼貌为研究对象、语境顺应理论为研究框架,说明礼貌是为了取得交际成功而做出的适合于语境、并被交际双方接受的动态语言选择过程。[1]

二、交际语境动态顺应视角下的话语礼貌

传统语用学把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语言现象,而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于1999年在其新著《语用学理解》(Understanding Pragm atics)中提出了语用综观说这一新的理论,即把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功能的综观,从而研究不同的语言现象。语用综观的核心内容是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即使用语言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出于语言的内外原因,在不同意识程度下进行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其顺应性特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描写和解释,即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salience of adaptation)。

以往的研究学者们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语境做出了不同的分类。而Verschueren的语境概念包含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两个方面。其中交际语境是由以语言使用者为中心的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构成的。

(一)心理世界顺应下的话语礼貌

心理世界其实就是认知与情感意识,它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信念、愿望和意图等因素。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变化都会制约并影响礼貌言语的产生和理解,也就是说心理因素在礼貌言语的选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交际者需要顺应对方的心理世界,才能实现礼貌,从而顺利交际。如《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里面剧组要求各组人员当晚去村民家蹭饭,郭涛父子受到面子、身份等因素顾及就含蓄委婉地问了村民:“你们吃饭了吗?”这样既显示出对村民的关心,也缓解了要去蹭饭的尴尬境地。

(二)社交世界顺应下的话语礼貌

对于礼貌而言,社交世界主要涉及到社交关系(social relations)、交际场合(communicational occasions)、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等语境因素,它们共同对人们之间的交际起约束作用。首先,交际对象存在着关系疏密、地位高低、长幼尊卑之分,关系越亲密、地位年龄相当,其所需礼貌程度就越低;反之,关系越疏离、地位年龄不相当则越要客气礼貌。比如向陌生人或者关系不太贴切的人发出请求或者征求意见时,我们常常会用“您好”、“请”、“谢谢”、“麻烦了”等礼貌用语,而好朋友或者亲密的爱人之间用到这些词语难免会有疏远感。

交际场合是制约语言选择的一种无形模式,它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一般说来,在正式场合中理应当使用正式语体,礼貌级别较高,而在非正式场合中就讲究随便,礼貌层级较低。如果在非正式场合说话特别讲究庄严,会显得有距离感,不利于交流的通畅。

文化是礼貌交际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因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侧重理解不同。例如,汉语恭维话中多含有“真、太、这么、很、挺”等强调副词,但与英语说法相比,不常用“我喜欢你的……”来恭维对方。受传统的“贬己尊人“准则影响,汉语文化中常对赞扬直接否定,或以“过奖、一般、不好”等以示谦虚,而英语国家接受恭维时同时向对方道谢,很少加以否定。礼貌言语行为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只有对相应的文化做出恰当的顺应,选择合适的礼貌表达方式及礼貌策略,才能达到恰当的语用效果。

(三)物理世界顺应下的话语礼貌

物理世界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语境,包括特定的主体、对象、时间、空间、话题五个因素。在很多情况下,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对决定选择什么语言表达方式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物理世界五要素的任一变化都会使交际者产生特定心理,都会影响交际形式的选择和语言的选择(Verschueren 1999:95)。比如,“Good morning”作为寒暄语只能用于早上或中午,再假定这样一个场景,张三想把李四被评为优秀员工这一消息告诉他,结果发现李四早就知道了,张三这时就只好转变语言说“恭喜恭喜”。

由此可见,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层次结构和组成原则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顺应,并随着所处语境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而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选择语言和做出顺应的过程中要涉及某些心理因素,这就导致了人们选择语言、做出顺应的意识程度会有差异。礼貌的得体性,就是要求我们根据语境要求,确定礼貌级别,并根据谈话的内容对象和场合,确定相应的礼貌表达方式,既要礼貌客气又要恰如其分。

三、礼貌的相对性论述

近期以来,许多学者从动态视角以及认知角度对礼貌加以研究,这方面的著述可谓硕果累累,但大多都没跳出Leech、Brown & Levinson等早期学者的研究模式,把礼貌看得过于绝对。王建华学者曾指出:礼貌的绝对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礼貌的相对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下面我就从“表面礼貌与实际礼貌”、“不礼貌言语的礼貌行为”两方面重点探讨礼貌的相对性。

(一)敷衍性礼貌与真实性礼貌

前面之所以提到早期著名学者的礼貌研究模式过于绝对,主要在于他们理论中的礼貌就是真实的、言行一致的,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复杂的语言环境、心理需求都会产生“表里不一”或者“心口不一”的敷衍性礼貌,也就是说会使用礼貌手段的人并不一定是很有修养的人,而此时很有礼貌的人不一定彼时同样礼貌。敷衍性礼貌主要是指流于形式的礼貌,不必是讲话者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也可以用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这种形式礼貌多表现为客套话、反语、谎言以及玩笑话。比如,一分公司员工因为业绩突出而受到总公司的表彰,

分管领导:小伙子,不错啊,你这次帮我们公司夺了红旗呀。

员工:哪里哪里,领导,我这都是多亏了您平时的栽培,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员工与领导的这番对话并不是真正地体现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和谦虚准则,实则是上下级之间很正常的一种客套、敷衍。

再比如小美和小丽相约出去玩,小美穿着很夸张,完全不搭调,

小美:亲,你觉得我今天这身好看吗?

(小丽犹豫了几秒钟)

小丽:不错啊,走非主流路线了,与众不同啊。

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小丽即使心里觉得小美的装扮不好看,但也不好正面回答,就换了说法掩饰自己的真是心理。

(二)不礼貌言语的礼貌行为

大多数学者基于Leech礼貌原则及Brown & Levinson面子理论,将言语交际中对人不尊重、可能有损对方面子的话语定义为不礼貌言语,这仅是从语言结构或者语义本身来进行判断,我们称之为显性不礼貌。但“受语境社会因素的约束,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语,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也可能显得过分礼貌。不够礼貌固然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但过分礼貌也同样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何兆熊,1989:175)。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这一大语境的前提下,我们更应当从说话者意图双方关系以及事件背景等方面多重考虑,这一隐形不礼貌表面看似不尊重对方,实质上是对语境的顺应,从而在行为上是礼貌的。比如,小张和小李是好朋友,平时说话毫无顾忌,

小张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

小李:你丫的还挺有能耐呀,作弊没有啊?

小张:开什么玩笑,老子这么聪明的人还用得着那一套吗。

从上面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小李和小张之间的对话中夹杂着脏话,如“你丫的”、“老子”等,不明情况的人还以为两人闹别扭了,实际上更是顺应了这对好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谈话间毫无顾忌。

实际上,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礼貌言语行为同样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甚至会比礼貌言语取得更好的语用效果,这种现象多出现在亲人、朋友、恋人之间。

四、结语

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要遵守的原则,也是人们实现交际目的的策略。礼貌与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礼貌的相对性,而礼貌的相对性决定礼貌的得体性。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不同的礼貌语言,在这一动态顺应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礼貌,就是礼貌相对性的体现。在日常交往中,对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以及社交世界所作出不同意识程度的反应,都将决定着交际的成功与否。(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动态语境顺应理论视角下礼貌的生成与理解”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CWY14-02

参考文献:

[1]Brown,P.and S,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2]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3:38-132.

[3]Fraser,B.Perspectives on 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14(2):219-236.

[4]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51-53.

[6]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和研究,1987,(2):42-46.

[7]赖瑞卿.顺应理论与礼貌生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3),82-86.

[8]李元胜.汉语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探究[J].现代语文,2006,(11),48-50.

[9]钱冠连.《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1).

[10]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3):18-22.

[11]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2001,(5):29-33.

文明礼貌用语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对有关礼貌原则的研究进行初步的再解析,提出礼貌原则要受到各国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化决定性,因此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在考虑礼貌原则的同时也是在寻求其文化适应性的过程。

一、礼貌原则的内容

leech(1983)在对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和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s)进行批判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他成功地解释了合作原则所不能解释的人们表达意图是语言的间接性,从而弥补了合作原则的某些缺陷从而完善了格莱斯的会话含义学说(conversationa}implicature),礼貌原则如下:

1.得体准则(tactmaxim):尽量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尽量少让自己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虚准则(modesty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赞誉别人。

5.一致准则(agreementmaxim):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双方一致。

6.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人们在交际中总是有益或无意的恪守礼貌原则,礼貌可以以多种方式来表现,如语言,姿势,表情,环境设置等,但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以语言方式即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但并非所有的语言形式之间表达礼貌的程度都是一样的,各种语言形式表达的礼貌程度是有大小之别的。礼貌就是交际的双方总是尽量多给别人一些方便或是使对方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或受损从而在交际中双方总是都得到了尊重。但这样就形成了交际双方的一种非对称关系,即对于听话人越受益的语言对于说话人来讲是越受损的,即是不礼貌的.听话人越受益,说话人就相应越受损,从而礼貌的程度就越高,礼貌的等级就越高说话人总是牺牲对自己的礼貌来换取对听话人的礼貌,就是努力使用恰当的语言.来扩大自己的受损程度,以扩大听话者的受益程度。

leech据此提出了“受益——受损”衡量表,即礼貌原则中的各条准则要求的使别人受益和使自己吃亏的程度的比例关系所导致的礼貌级别。同为祈使句的语言手段.听话人的损益程度不同.礼貌级别也随之不同(leech,1983)。peeithepota[oes说话人的代价不够礼貌

haveanothersandwich听话人的受益程度j}常礼貌在选择语言表示礼貌时,我们总是根据不同的语言成分{如词组.句子,语篇)所标示的不同程度的礼貌特征来选择恰当的语言。clark&schunk曾用七度标尺,即按1(很礼貌),2(相当礼貌)3(有礼貌).4(既非有礼貌又非不礼貌),5(不礼貌),6(相当不礼貌).7(很不礼貌)对应于众请求句和应答句之间进行了心理测试分析.发现有些表达方式的确在人们心目中比另一种更礼貌或更不礼貌.从而为对礼貌的量化研究铺平了道路。钱厚生(1993)将该标尺稍作修订将礼貌语赋予正值.将不礼貌的语言赋予负值.从而更正确的表示了礼貌的属性和程度,想的科学直观。

二对礼貌原则的评价

礼貌原则由于表达直观,容易被接受.它一出现后就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和研究兴趣。但由于leech的礼貌原则主要关注的是绝对礼貌,即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婉转含蓄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礼貌,它脱离了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虽然在直觉上可行.却缺乏实践基础,加之“尽量”显得过于绝对,表达得过于极端.因而在使用上也受到了诸多质疑,如就其原则本身而言,也存在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如得体准则可能与慷慨准则相冲突.谦逊准则可能与一致准则相冲突,甚至于一致准则本身也存在互相冲突的地方,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准则的适用性.leech将之称为礼貌的语用悖论(pragmatic paradoxes ofpoliteness)。徐盛桓{1992l在批判leech的礼貌原则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礼貌理论框架:“注意自身.尊重对方.考虑第三者。并指出礼貌原则在范围涵盖上的不足,即礼貌原则在表述上的”尽量多,尽量少显得过于绝对,过于理想化.从而伤害了其普遍性.降低了其规范的约束力。

礼貌的六条原则的提出似乎没有数量的限制.人们可以据此提出很多相类似的原则,j thomas也按照这种方式提出了另外一条原则:乐观原则(pollyannaprinciple):即是逢事向好处想发扬点“阿q精神”。

同时在leech对礼貌原则的各个具体准则的位置处理上,很多学者也认为存在诸多缺陷。leech本人也知道不同的文化之间各个礼貌准则的权重是不同的。李瑞华(1994)、索振羽(2000j等人认为把得体准则作为礼貌原则中与其他原则同等的位置.实际上是降低了得体原则的作用因为无论是grice的合作原则还是leech的礼貌原则都是“得体”的具体表现形式,合作原则主要约束的是交际双方说话要真实切题.简明而不空洞,礼貌原则则要求说话要看对象、看场合、要恰到好处”(李瑞华.1994)。并且“从语言的交际的根本目的看,说话的得体不是为了礼貌.而是它能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由此.“得体原则覆盖的范围比礼貌要大得多.得体原则应该升格为高于礼貌原则的人际交际的最高原则(李瑞华.1994)(索振羽,2000)。

三,礼貌的文化特性及其使用的合适性

礼貌原则作为规范人们言行的准则.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文化对礼貌就有不同的礼貌衡量标准及表达方式.对礼貌原则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理解。就不同的文化而言.礼貌的准则和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和冲突。礼貌准则是来源于文化的是进入言语行为的文化准则(王建华,1998)。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由文化决定的礼貌原则在理解和使用上也表现迥异。

中国文化中的礼貌与传统的礼治紧密相连在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并以群体取向和他人为主要取向的中国社会,礼的精神就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礼不仅维护了社会传统秩序.还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言行,从而协调了社会上各种关系和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统一和稳定。现代的礼貌原则仍然强调“别”,它大大不同于西方的那些仅仅规范人们在交际中如何措辞的礼貌原则.而是比它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文化特色。而在西方.人们的思想是平等取向.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在同自然界作斗争中树立自己的形象,个人利益、个人自由、个性解放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礼貌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协同,礼貌原则主要强调人们在交往中必须使用的言语规范(贾玉新,1997)。就礼貌原则而言,其提出的历史背景是在西方文化之中.其在汉语文化中.到底有多大的实用性还值得进一步的商榷。顾日国(1992)参照leech的礼貌原则表述方式,提出了汉语中制约交际的准则即贬己善人、称呼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他还认为.礼貌在汉语中有四个基本要素:尊敬他人(respectfuiness),即对他人的肯定、欣赏.顾及他人的面子和社会地位等:谦虚(modesty).即贬己尊人;态度热情(artitudinalwarmth).即对对方热情关心:温文尔雅(refinement),指对他人的言行要符合某种标准。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在衡量交际过程中的各种具体因素(语言使用的参数)时,通常会与文化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对人们之间的交际起约束作用。礼貌的合适性.就是要求我们根据语境的要求,确定礼貌级别.即根据谈话的内容对象和场合,确定交际双方的损益程度.确定相应的礼貌表达方式.既要礼貌客气又要恰如其分。例如.中国人之间辈分分明.长幼之间界限明显,不可逾越,否则就是犯上,如学生见到老师一定要称其为老师,不可直呼姓名.而西方则刚好相反.老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称呼自己的名字.以示平等和关系的亲密。索振羽等(2000)还提出称呼准则更具有中国特色,其中所蕴含的意义绝非西方所谓的称呼仅用来称呼对方那么简单,他更多的代表了一种社会关系.视长幼尊卑而定.恰当的称呼能产生一种最佳的交际效果,而且在汉语文化中的称呼则更多随个人的地位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

四礼貌原则存在的问题和发展

在人们对礼貌原则本身提出诸多质疑的同时,礼貌原则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具有约束力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由于leech的礼貌原则主要关注字面意义上的礼貌表达但很多时候,人们在语言使用上字面意思表达可能与其真实目的相背离,于是就产生了字面意义上的礼貌与实际意义上的不礼貌或表面上的不礼貌于深层次的礼貌之间的矛盾。leech本人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了弥补这个可能会造成理论缺陷的窘境.他又提出了另外两个原则——讥讽原则和玩笑原则来作为礼貌原则的补充。讥讽原则主要针对以过分礼貌的方式表达不礼貌的意思,表面礼貌.实际不礼貌。如:

a:geoffreyhasjustborrowed you reyourcarb:w el1 flike that!玩笑原则则是以不礼貌的形式表达礼貌的意思.虽然字面上难以入耳.但听话人还是非常乐意接受。如老朋友之间好久不见“你这老东西,这段时间都死到哪里去了我以为你已经不在人世了。”

leech认为礼貌原则与讥讽原则和玩笑原则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依次以前一种原则作为基础和条件.形成了一种等级关系(hierarchy)。此外兴趣原则也非常重要,也就是要尽量说让彼此感兴趣的话,使得交际能顺利进行。而且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讥讽原则,玩笑原则以及兴趣原则一起则构成了leech的人际交际修辞理论的核心,一起形成了对话语规约的总原则。

文明礼貌用语范文6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礼貌策略;语用分析

一、引言

礼貌是文化和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言语交际赖以顺利进行的协调因素。维护双方平等的地位和友好关系,是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做出的努力。它同时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不同的话语内容,不同的参与者以及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礼貌或礼貌程度。

(一)礼貌原则

根据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含义(impli—cature)可以给语言事实提供一些其他理论所没有的功能性解释。格莱斯认为,正常的语言交际一般遵循合作原则或准则。里奇]进一步提出了若干相关的“礼貌原则”,来支持和补充格莱斯的会话准则。里奇认为,委婉的话语,是建立在礼貌这一文化因素上的。里奇的六类礼貌原则的基本规律就是:说话人在说话时要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交际中使对方感到受尊重,进而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人们在会话中,常用一些表达意愿和心情的动词的过去时来表达与日寸‘间毫无关联的意义,可以说这是说话人有礼貌地以育行事,恪守礼貌原则的一种手段。对于同一种语言功能(如请求),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反映礼貌的程度。而对于同一种语言形式f如祈使语气),根据不同的语言功能(请求、提供),可以判断说话人是否有礼貌。礼貌主要是针对他人(听话人)而不是自身(说话人)而言的。同时,从根本上讲,礼貌行为是不对称体,某一对听话人或第三者有礼貌的行为,对说话人却不礼貌,给受话人留面子的行为,却会使发话人丢面子。反过来也是这样。

礼貌的选择程度指的是说话人发出的话语的间接性程度或留给听话人接受话语的自由程度,可以理解为说话人对他人或事物的热情程度。Lakoff认为,礼貌程度其实是以下条规律为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估的,这二三条规律是:不要强加于人(Don’timpose);给人以选择的机会(Giveoptions);友好相待,即双方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关系。这里有两种情形:如果命题内容对听话人有益,那么话语越是直接,就越是能让听话人接受,因为话语暗含较高程度的热情与好客,如Usemycar!如果话语内容对说话人有益,那么话语越间接,留给听话人的选择性就越大,话语也因此显得比较礼貌和得体。如Do you think you could possibly do some shoppingforme?就比Canyoudosomeshoppingofrme?听起来更礼貌得体。为了使话语的强加语力更遥远、更间接、更委婉,甚至可以增加一些定倾向的词语,如Couldyoupossibly take me home?或者W ouldyoum indtakingm ehome?

(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面子问题

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语言学家塞尔日丰富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沦:当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或意图不想直接使用行为动词时,他会采取间接的言语手段来实现某一言语行为。塞尔认为“礼貌是间接语言产生的主要动机”。“语言的间接性是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语言的话语意义之间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结果。比如,在餐桌上,Canyoupassmethesalt?是用疑问的方式来表达祈使语气,从字面意义上看是询问听话者的能力,而其话语含义则是表请求。

布朗和莱文森认为礼貌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特征,社会各群体都拥有表达礼貌的方式,只不过语言实现模式不同而已。布朗和莱文森的理论同绕“面子(face)”展开。面子是“人们在交际行为中相互认可的一种协商产生的公共形象”。面子概念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它包括相互依存但又相互矛盾的两方面—~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前者指人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同,后者指人们希望自己的自由不受侵犯。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各方必须在面子上下工夫,使言语恰当得体,既要维护积极面子又照顾消极面子,因为人类在交往中“没有不要面子的交际”。现实生活里,有些行为无法顾及到交际事件中所有人的面子,布朗和莱文森把这样的行为称作威胁面子行为(Face—ThreateningAct),如拒绝和抱怨行为。

二、不同情境下的礼貌策略及语用分析

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交际意图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策略和交际策略来实现礼貌得体的交际效果。

(一)拒绝时的礼貌策略

言语行为要表达发话人的否定意愿,通常借助于间接手段,以另一种言语行事的方式来实施,因此它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引发拒绝的言语行为可以是请求、邀请、建议等等。拒绝某人的邀请、请求、建议,本质是不礼貌的,它威胁到了发话人、受话人双方的积极面子,即参与、协同的一面,因此,在拒绝另一方时,发话人需顾及受话人的感受,采取相应的礼貌策略——恰当的言语表达方式。换言之,成功的拒绝言语行为和礼貌密不可分。

首先,无论拒绝双方的社会地位高低,“解释原因”是普遍采用的间接策略。解释原因可以减弱拒绝的不适当性,维护说话者的积极面子,达到积极的交际效果。直接否定陈述对交际者的面子构成很大威胁,所以比较恰当的策略是:在未陈述结论之前说明原因,或者只给出理由而由受话人自己下结论。有时提供的理由未必真实可信,但不致损害交际双方的面子。

(1)A:Areyou com ingto my party?

B:No,I’vegotan exam tomorrow.fexplana—tion)

(2)I’m sorry(apology)//thatIcan’thelpyou(directrefusa1)//becasueIhavesomethingurgentathometodo.(explanation)

根据Leech的礼貌原则,对他人合适的邀请做出直截了当的否定回答往往被看做是不当的,甚至是侮辱性的。因此,在回绝他人的邀请时,更为合适的回答是在否定之后说明一下回绝的理由。由此看来单单从认知角度有时很难解释话语的含义,要正确解释旅话语的含义还要结合社会文化因素。

第二种常用的策略是表达遗憾或道歉。布朗和莱文森认为“在请求言语行为中,发话人运用道歉表明不愿意侵犯受话人的消极面子,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请求这种冒犯之举的危害”。拒绝语中的道歉可以起到相似的作用,因为它所传达的信息是发话人对冒犯受话人的积极面子的不情愿性。

(二)抱怨时的礼貌策略及语用分析

说话者可以在实施抱怨的同时选择进行或不进行补偿(redress)。如果他决定不补偿,那么抱怨就是一种直接的申明或要求,因为它明确提及冒犯行为或听话者(冒犯者)。如果说话者把补偿作为抱怨的一部分,他便可以选择积极礼貌策略(posi—tirepolitenessstrateyg)或消极礼貌策略(negativepolitenessstrategy)。选用积极礼貌策略时,说话者很可能明确提及听话者或社交上不能接受的行为本身,但同时也表示自己的关照和理解,进而削弱抱怨的语力。这种做法的益处是说话者公开表明了自己的不满,同时又表示了个人对听话者的关心和谅解。这种抱怨对双方的关系不会带来太大的伤害。而选用消极礼貌时,抱怨的实施常采用缓和的方式。这种缓和的策略体现为要求对方进行弥补或提及冒犯性的行为,但不直接提及听话者。如遇到有人插队时便可以说:“对不起,先生,大家都在排队呢。”因此笔者认为,采用消极礼貌策略时,即使明确表示不满,缓和的方式似乎也降低了风险,减少了对说话者受益的影响。

(三)请求时的礼貌策略

言语功能范畴是由语气系统体现的。言语功能主要包括陈述、疑问、命令和提供。在通常情况下,语气系统中用于体现陈述的是陈述语气,体现疑问的是疑问语气,体现命令的是祈使语气。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转移的现象称为语气隐喻。语气隐喻表现为语法范畴(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语言功能)非一对一的关系,一种语气同时体现了两种或多种言语功能。如用疑问句表示“提供或要求服务”,用陈述句式表请求功能等。英语中的委婉请求属于规约性间接性语用策略,该策略是指语言结构本身具有的间接性,可以用做间接语用策略。问接请求按照句式结构可粗略地分为三种类型。从语义上看,例句(3)至(9)的请求方式由直接到间接,语气由一般礼貌到非常礼貌;从形式上看它们分属不同的句型,由上至下依次为祈使句,一般疑问句和陈述句。在这里祈使句不表命令,疑问句不表疑问,陈述句不表陈述信息。不同形式请求语的交际功能相同,即表示请求类型一:由please开头的祈使句

(3)Please help me!

(4)Pleasehelp m e.willyou?

类型二:由情态动词will,can,could,would构成的疑问句

(5)Can/Couldyoupleasehelp m e?

(6)M artin.couldyouhelp me?

(7)W ouldyoubeiw llingto help me?

类型三:由“1wonderif…”、“Wouldyoumindif…”等结构开始的从属句

(8)1wishyouwouldhelp me.

(9)1wonderifyoucan help me.

通过语言来表达的礼貌自然就跟句型紧密相关,而且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反映了礼貌级别的差异。某些语言的问接使用方式有其习语性的一面。英语中有些特定句子形式常被用来表达某种并非其字面含义的特定意义,如Canyou+v7,Wouldyouplease+、,?,W ould you mind Ving?,May Iaskyou+、,?等常常被用来表示请求。虽然这些句子形式并不总被刚来表示请求,但它们表示请求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使用,久而久之便使它们在句型和功能上建立了某种惯用的联系,使它们具有了习语的色彩。

三、礼貌得体效果的实现手段

(一)模糊语言的缓和话语功能

模糊语言可用来表达对交谈对方的尊重或礼貌,以便营造一种融洽的交际气氛。比如,l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宴会上的祝酒辞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周总理在这段话中成功地运用了模糊语言,言隐而意显,既坚持了我国的严正立场,又不失外交礼仪,语言和谐得体,把策略上的灵活性和原则上的坚定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有些行为和言语可能或多或少地侵犯对方的权利和自由,威胁到对方的面子。为了有效地进行交际,减少摩擦,顺利实现交际目的,就要恰当、合理地使用模糊语言。模糊语言能削弱对他人批评的锋芒,缓和紧张气氛,达到缓冲话语的功能。如Yourattitudeisalittlebitrude。说话者在批评对方态度不好时,用了“alit—tiebit”这个模糊限制语,就大大削弱和缓和了原有的批评语气,从而达到了使批评更易被接受,不至于伤害对方感情的目的。英语中的一些词语,如m ay,possibly,asfarasIknow,as…isconcerned,Iam afraid,seem,probably,accordingto,proba—bly等等都能起到缓冲话语不快的作用。

(11)Iam afraidIcan’tagreewith youthere.

(12)小李,你要是不忙的话,来帮我搬一下这张桌子。

句(11)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模糊语Iam a—fraid既可以清楚地表达“不赞同”的会话含义,又不至于过分伤害对方感情,符合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和一致准则。对于一些不便表达或直接表达会引起一些不良后果的语言,加上模糊限制语,使之模糊起来,便使表达语言显得适宜得体,也推开了说话者的责任。如:句(13)、(14)

(13)Iguessthisansweristrue.

(14)According to the doctor,there is some—thingwrongiw th hislungs.

(15)Can Iborrow it?

(16)Can Iborrow itforawhile?

(17)M ay Iknow ifyouaremarried?

显然,句(16)加上模糊限制语后,就比句(15)显得礼貌得体得多。句(17)中使用了试探性的模糊词may,以设法得到听话者的合作,建立起合作的交际关系。因为英语中询问别人的婚姻状况被视为对别人隐私权的冒犯。May表明说话者不应该向受话者提出这个问题,回答与否由对方选择决定,这样就很好地维持了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这需要我们更广泛地了解掌握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应用模糊限制语,否则,尽管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却因缺乏必要的模糊词语导致听者不快,形成言语失误。

(二)答非所问通常是礼貌得体的交际方式

答非所问属于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策略,和语境关系密切。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征求一个领导的意见:“我做得怎么样?”实际情况是做得不好,这个领导回答说:“新手嘛,有问题是难免的,我刚参加工作时也这样,要多学。”说“干得不错”,不符事实,说“干得不好”,又打击年轻人干工作的积极性,这个领导采用这种答非所问的方法,使对方不过于难堪,又委婉指出问题所在。生活中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很常见,充分体现了礼貌原则。

(18)A:Thehostessisan awfulbore.don’tyouthink?

B:Therosesarelovely,aren’tthey?

B虽违反了关联准则,但含蓄成功到传达了会话含义:此时此刻我们不要谈女主人。这样既避免了正面指责对方的尴尬,也使自己摆脱了背后说人坏话的处境。

(三)表态性过去时的距离隐喻与礼貌

表态性过去时采用的是动词的过去时形式,表示的却是现在时间。而这种时间上的距离所反映出来的,则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Leech的解释是,过去时使提出的要求显得间接而有礼貌,避免了一种个人意愿的直接对抗。

(19)Didyouwantto seemenow?

(20)1wonderedifyoucoludhelp m e.

上述两句听起来更客气,更得体,因为这里的过去时具有试探性的功能,减弱了对方面子所遭受的潜在伤害,更能帮助说话人保留自己的面子,同时对方万一拒绝也不会伤害双方的面子。

(21)M rs.Stone:Do youlikeit?

(22)Youngman:Ilookedforabiggerroom.

年轻人想租房,但对斯通太太提供的房间不满意。当斯通太太问到他此时此刻的意见时,年轻人没有直接表明态度“No”,而是顾左右而言他,说他过去的想法是要一个大一点的房间。“陈述”是年轻人实施的次要行为,而“拒绝”则是他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年轻人达到“拒绝”的目的所采用的方式很委婉,他把听话人引到一个过去的似乎与现在无关的时间里,从形式上让听话者觉得他似乎在谈论一件过去的事。过去时可以在很多情况下用来表示礼貌,其根本原因是过去时的距离性实质使得话语变得间接,给受话者留有较大的选择余地,给人们留有面子,从而使话语显得得体礼貌。在社会交往中,人人都有面子需求,要留面子,就要使用礼貌的语言。一般过去时表示礼貌的语用机制可大致解释如下:时间上的距离一心理上的距离一间接性一留余地(对自己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