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顺范例6篇

童话顺

童话顺范文1

神话,是儿童的神话;儿童,是神话的儿童。正如人类学家泰勒曾经指出的那样:当神话出现,我们才可能确信“我们的童年时代就处于神话王国的门旁”。在苏教版教材中,神话类课文所占的篇幅并不少,像《沉香救母》、《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牛郎织女》、《九色鹿》……这类课文是学生的最爱,成为他们讨论的话题。作为教师,如何通过神话故事的解读和品味,激活存在于儿童生命中的潜意识,使神话类课文与儿童的内心梦想契合,开启儿童梦想之旅呢?

一、顺应童心,激活儿童梦想的自由

儿童的思维充满了幻想,想象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和载体。在孩子的世界里,万物皆有灵性。在神话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儿童梦想的自由,激活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他们在文本中经历神奇、体验神奇,进入神奇的梦想王国。

如,在教学《开天辟地》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身体创造了宇宙。想一想,他还会用身体为我们创造什么?”学生认为:他的头发化作草原,头颅化作人类的智慧,血脉化作长江黄河,四肢化作了山陵丘壑……另一方面,我带领着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展开对话,寄托自己对角色的期待:“盘古真的死了吗?你看这风,还有这云,这山峰都在说话呢。想象一下,面对苏醒的盘古和万物,它们会说些什么?”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风说,是我唤醒了小草;云说,是我给你蒙上美丽的纱巾;山说,是我给你带来了伟岸的高度。”通过对话,儿童在神话情境中,用富有神话的心态创造了一个生机盎然、富于人性、充满人情的美好世界。这样,让儿童的创造力得到提高,在自由的梦想中获得释放。

二、顺应童心,正视儿童内心的真实

在每一个孩子看来,神话能够满足他们内心的意愿,实现与万物的对话。在对话里,他们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在教学中,常常有教师从理性思维入手,破坏儿童内心的真实,使神话教学失去了它的美。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开天辟地》时,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是人们编出来的,神话是虚构的。”显然这样的引导,武断地剥夺了学生对神话这一精神世界的体验,使神话教学的人文意义荡然无存。

在人类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的路上,神话始终寄予着惩恶扬善的真实意愿,因而妖魔鬼怪与邪恶力量一直是如影随形的要素。如《九色鹿》中的调达,《普罗米修斯》中的宙斯,《哪吒闹海》中的东海龙王等,这些不可避免的邪恶怪物,其实就存在于儿童的内心深处,也是其内心的投射。如果闭口不谈,那么它就永远不可能让儿童有所觉察,并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使这些妖魔鬼怪与邪恶力量在童话解读中彰显出来,就可以让儿童正视自己内心的真实,并由此获得精神的成长。

如,在教学《九色鹿》时,对调达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我做了如下引导:“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假如我告密就能够 ____________,就能够____________,还能够 ____________。”

借此引导,学生透过调达邪恶内心的挖掘,在神话故事中宣泄了自己负面的情感,并能够从无意识的层面体验到智慧与善良。这样,通过解决一对善恶的矛盾,传达一种控制恶、发扬善的人文理想。

毫无疑问,教师顺应童心,揭示并彰显神话故事中的反面形象,这不但可以让儿童正视内心的恶,而且可以使其成为有益的反面教材,让儿童学会疏导,获得控制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力量。

三、顺应童心,开发儿童诗性的浪漫

刘小枫曾经指出:诗性的回归,必须要经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神话。神话为人类诗意地栖居提供了可能,并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出口。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顺应童心,让儿童本真浪漫的人性通过诗歌释放出来,展开真诚的心灵对话。这样,在带领学生叩问童真的同时,给予学生一颗诗心,寻求语言的诗意突破。

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知和体验普罗米修斯爱的情怀,我带领学生深入他的内心世界,探究他爱的源泉,并展开诗意的表达:“孩子们,请看大屏幕。(出示普罗米修斯受难的画面,悲怆的音乐起)这就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着肝脏,生不如死,但他依然无怨无悔,毫不动摇内心的热爱。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想象一下,在普罗米修斯的眼前,将会出现怎样的场景?他在憧憬什么?”

学生借助诗性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普罗米修斯的敬仰:“普罗米修斯,你给予我们的何止是火种,更是一颗真诚的爱心!你点燃了世界的光明,点亮了世界的美好,让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温暖!你是爱的化身,是力量的源泉!”学生通过诗性的语言,表达了普罗米修斯对光明世界的向往:这里再也没有寒冷,到处都有温暖;这里再也没有无助,到处都有光明和力量。

在情感的激荡下,儿童的诗性被开发出来,并借着幻想和想象,构成了一个属于儿童的诗性王国。此时,学生的表达体现了最初的真实,充满了童真。

童话顺范文2

关键词 :儿童用品广告语 顺应 语境关系 语言结构

一、引言

儿童群体有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力,而儿童广告①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使用者和购买者往往不同,广告语言别具一格。本文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出发,着重分析儿童用品广告语对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的顺应,试图分析其背后的语用功能和作用,为今后儿童用品广告的设计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广告语研究的发展空间带来有益启发。本文所采用的例子通过电视和网络检索获得,语料汇总后,共得到有效语料99条。

本文所调查的99条产品分类如下:奶粉类37条,纸尿裤类19条,服装类14条,保健品类9条,护肤品类7条,其他食品类6条,学习用品类5条,其他2条。

二、语言顺应论简介

语言顺应论由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于1987年提出。1999年,《语用学新解》的出版标志其理论走向成熟。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考察语言使用必须从认知、社会、文化的综合角度将语言现象与其作为行为的语言使用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语用学是一种综合的功能性理论,把传统语用学研究的课题全都贯穿了起来。语言顺应论与英美的“基本分析单元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打破了当时英美一统语用学的局面,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维索尔伦指出,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本质特性:变异性、协商性、顺应性。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语言的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语言使用者动态的顺应相关语境,从一系列可供选择的选项中作出协商性的语言选择,发挥其主体性,以满足交际对象的需要(何自然,2009)。因此,顺应论从四个方面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这四个方面并不完全平行,所承担的功能角色相互补充。

首先,语境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相互顺应。维索尔伦认为,语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交际语境,二是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因素。语言语境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

其次,语言结构顺应指在语言各层次的结构方面作出的顺应,以及构建原则的选择,包括4个方面:1.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2.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3.话语与语段的选择;4.话语构建原则的选择。

前两个方面从顺应的处所考虑顺应问题,同时描写交际中语言和语言外部的事物,而动态顺应则试图解释顺应的过程,需要考虑变异性和商讨性的各种影响。语言使用者对语境与结构的相互动态顺应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意识程度,因此,研究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可以揭示人们在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状态。

由于顺应的处所和过程无法量化讨论,本文主要从语境关系的顺应和语言结构的选择两个维度探析儿童用品语用特点。

三、语境关系的顺应

(一)交际语境的顺应

儿童用品广告商只有尽可能地顺应交际语境,广告才能取得预期宣传的效果,从而赢得市场。

1.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时间与空间的指称关系。从所调查的儿童广告语来看,首先强调未来时间。如:

(1)见证吸收,成就未来。(施恩奶粉)

“儿童”象征着希望,很多广告语顺应了儿童成长的特点,将“未来”“成长”放到广告语中,将其产品的功用放大到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这样的广告语往往使家长怦然心动。

其次强调过去时间,品牌历史悠久是对产品质量的保障。如:

(2)45年坚持用心做好奶粉。(完达山奶粉)

就空间而言,物理世界的顺应包括绝对的空间关系、说话人的空间、支撑空间,以及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与言语行为有关的体态语等(陈新仁,2009)。从所调查的儿童用品广告语来看,对空间的顺应主要体现在强调产品的进口上。由于国产奶粉安全质量问题屡见不鲜,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丧失了信心,将目光投向了洋奶粉,在绝对的物理空间中,中国消费者对欧洲和大洋洲的认同度更高,在奶粉广告语中,经常出“欧洲”“新西兰”等空间名词,出现率达到24%。

2.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是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规范所要求的原则和准则。在当代消费行为研究中,社会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很大。在中国,女性身上被牢牢地赋予了社会的角色和身份——母亲,她们会毫无保留地爱孩子,这份爱总是让她们努力做到最好,广告商注意到了女性的这一心理,强调自己的产品会给孩子妈妈般的呵护。在所调查的99条广告语中,直接出现“妈妈”“母爱”这类词语的广告语有18条,占总数的18%。如:

(3)给宝宝安全,让妈妈放心;源自台湾,健康哺育。(kunkun昆昆奶瓶)

儿童用品广告中涉及“爸爸”的则很少,在所调查的99条广告语中仅出现2条,且这2条是近期才出现的。

3.受众心理的顺应

语言顺应论认为,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为了赢得消费者,广告商费尽心思琢磨目标受众的心理世界,在遣词造句中顺应消费者不同类型的心理需求。受众心理受到受众所处的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影响,在儿童用品广告语中体现为“安全优质”和“个人情感”两大心理诉求。“安全优质”主要由物理世界的产品安全危机引发,“个人情感”主要由社交世界中父母爱孩子的社会文化引发。另外,展示个性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的典型心理。因此,本文将所调查的语料从受众心理世界的角度大致分为三大类:安全优质、个人情感、展示个性,具体结果如下:安全优质53条(53.5%),个人情感34条(34.3%),展示个性12条(12.1%)。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安全优质”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3.5%,这反映了消费者心理世界中“安全优质”是首位。此类广告语往往通过描述产地、制作工艺等顺应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追求。如:

(4)源自欧洲生态区,嗳呵婴儿护肤品,七项亲肤安全测试,宝宝皮肤更健康,欧洲绿色生态,母婴护理倡导者,嗳呵。(嗳呵护肤品)

个人情感排名第二,广告语顺应个人情感可以很好地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取得不错的语用效果。儿童用品的受众大部分是身为妈妈的女性,广告商把握了这一群体的情感脉搏。如:

(5)宝贝喜欢的,妈妈在意的,就是我们在乎的。(贝因美)

展示个性是人们在选择商品时的典型心理,但是在儿童广告语中所占比例较少。因为对于大多数儿童用品来说,实用性比较重要,但是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儿童来说,对世界充满好奇,广告语往往会用新奇的语言吸引消费者,此类广告语一般出现在童装的广告中。

(二)语言语境的顺应

对于广告语来说,语言语境主要指的是篇内衔接。广告语中经常运用篇内衔接,主要包括对照、押韵、仿拟。如:

女儿:妈妈,什么香香脆脆是我最爱

妈妈:美好时光海苔。

女儿:什么让我健康快乐成长

妈妈:美好时光海苔。

女儿:什么开心相伴,共同分享

妈妈:美好时光海苔。(美好时光海苔)

例句中仿拟《吉祥三宝》,这首歌表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但现在歌词主题为美好时光海苔的产品特色,这一冲突导致受众在认知理解时只得顺应,并进行转换,从而推理出新的认知,即美好时光海苔有助于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样的广告语体现出了“记忆价值”和“注意价值”,使其具备“推销力”(莫群俐,2005),受众听到后能产生购买欲望。

四、语言结构的顺应

(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

儿童用品广告语基本上为中文,语码转换出现较少,在所调查的广告语中只有5%的广告语含有英汉两种语码。在仅出现的5则广告语中,其中三则涉及用品名称。由于广告语码转换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寻找最佳关联假设的推理过程,比较复杂,不适合儿童这一受众,所以语码转换类广告语出现较少。从语体来看,儿童的词汇量有限,为了使其理解广告内容,广告语也往往使用简单的口语。

(二)话语构建成分的选择

1.叠音词的使用

叠音是指两个相同的音节叠合在一起,即同样的音韵形式重叠使用,以加强声音印象,表达一定的情感,这是儿童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所统计的广告语中,出现叠音词的广告语共有34条。

2.简单句的使用

儿童语言比较简单,几乎不使用复句,儿童广告语也是如此。

3.人称指示语的使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在所调查广告语中出现11次,而“我”的所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广告商,有3条;一类是代称产品使用者,有8条。第一类“我”“我们”来代称广告商,使得本来存在于人们观念中的抽象、虚化的产品名称变得具体而实在,使冷漠的商品“人格化”,同时消费者和广告商进行了虚拟对话,增加了交际的真实感,让消费者倍感亲切(闫娇莲,2008)。另一类是“我”代称产品使用者,儿童现身说法比成年人更有说服力,更容易博得消费者的信任。第二人称“你”在所调查广告语中出现7次,“您”未出现。“你”一般代指产品购买者,将隐性对象显性化,广告商达到“介入”效果,与“你”对话,使“你”进入一个平等、亲密、和谐的交际语境,触发“你”的好感,引起“你”的共鸣(周筱娟,2004),儿童用品主要面对年轻的父母,用“你”比较合适。

4.情感和意愿动词的使用

儿童用品的购买者为孩子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广告商利用父母的这一心理,大量使用情感和意愿动词,如“担心”“喜爱”等。

(三)话语与语段的选择

广告的目的是使消费者购买产品,若广告语采取直接言语行为,属于塞尔以言行事分类中的指令类,使说话人实施购买产品这一行为,而据所调查的儿童用品广告语来看,通过其他以言行事的方式间接实施使说话人购买产品的言语占90.9%。不论以何种句式呈现,绝大多数为阐述类或者承诺类间接言语行为,表达类较少,由于广告自身特点的限制,并无宣告类间接言语行为,统计结果如下:阐述类67条(67.7%),指令类9条(9.1%),承诺类20条(20.2%),表达类3条(3.0%),宣告类0条(0%)。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引起消费者兴趣,劝导甚至诱导消费者购买,这是广告商迫切想要实现的,但事实上,广告商比较“含蓄”,没有直接诱导,绝大多数是阐述类间接言语行为,陈述产品的优势是其主要策略。

其次是承诺类的间接言语行为,商家在广告语中向消费者作出承诺,以此来引起注意,博得信任,从而赢得市场。上述三类间接言语行为,在儿童用品广告中很普遍,效果很好,在劝诱的同时又不失风度,既展现出高质量,又在某种程度上说服了消费者。而直接言语行为所占比例较少,一般出现在儿童具有较大自主选择权的商品广告中。由于儿童说话形式直接,从这一角度看,指令类直接言语行为效果也不错。

四、结语

儿童用品广告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有其商业的内涵和价值。从言语行为角度,九成多的广告语并未采取指令类直接言语行为,而表现为阐述类和承诺类间接言语行为。本文只是一个粗略的研究,所选语料有限,得出结论存在片面性和偶然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适当扩大研究范围,以得出更为普遍的结论。

注释:

①本文采用《广告审查标准》和《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中的关于

“儿童广告”的定义,儿童使用的产品或有儿童参加演示内容的广告。

参考文献:

[1]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89.

[2]陈新仁.语用学研究的社会心理维度[J].中国外语,2009,(5):50.

[3]莫群俐.论广告中的仿拟(Parody)修辞[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9.

[4]闫娇莲.广告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及其影响因素[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1):52.

童话顺范文3

关键词: 普通话 量词习得 理解 产出

一、引言

与一般语言不同,汉语是一种量词性语言,名词必须纳入“(数词)+量词+名词”结构才能表示数量关系。作为汉语中一种使用极为广泛的特殊语言成分,量词在与名词组配过程中虽然会有某种确定性,但又不是完全固定的,应用时也没有严格的标准,这给儿童量词的学习与掌握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得儿童量词习得与其他词汇习得出现不同的趋势与特点。汉语许多方言也有量词,并且有研究者对儿童习得方言的量词进行了研究(Tse et al.,2007),而本文主要综述儿童对普通话中量词的习得研究。

国内外对儿童习得普通话量词都有研究,而且在实验范式和考察的量词类别方面都有不同。国内对儿童普通话量词习得的研究远比其他词类习得研究活跃,且一般是直接将儿童量词的产出能力当作量词习得水平,但有研究证明儿童量词理解的能力高于产出(e.g.,Nobuko,1999;恭晨,2010)。另外,国内的研究普遍关注量词的产出顺序、特点,对量词的语义特征的理解研究比较少,一般只考察名量词,极少研究动量词。国外的研究活动近年来一直比较活跃,主要是从理解的角度考察儿童对量词语义特征的提取能力以及在习得过程中是否会体现可数与不可数的语法差异,对儿童量词的产出研究较少。

二、国内儿童量词研究

(一)儿童量词产出研究

国内较早对儿童量词习得进行研究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应厚昌等(1983)从《现代汉语八百词》“名量配合表”中挑取儿童熟悉的名词编成图片作为实验材料,考察四到七岁儿童对个体量词、集合量词、临时量词的产出能力。实验结果发现,儿童对三类量词的掌握不平衡,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最先产出的是个体量词,再是临时量词和集体量词。方富熹(1985)在随后研究中采取类似的实验范式考察普通话组儿童和粤语组儿童对适用范围不同的量词的习得趋势,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在量词产出上表现出相同趋势,即最先使用一般性量词“个”,其次是概括性较差、应用面较窄的特殊量词,最后是是概括性高、应用面较宽且能修饰事物空间知觉特征的特殊量词。上述两个研究主要是考察儿童对某些量词的使用情况,研究范围较窄,只考察了极少数的普通话量词。

与前人研究不同,丁凌云(1999)采用自发性话语和长期跟踪调查的范式对一岁到五岁的儿童量词产出进行考察,发现儿童产出的名量词中的个体量词居于领先地位,数目和使用频率都高于其他小类,其次是临时量词和集合量词,准量词和不定量词的产出落后,动量词中各类的产出时间和数目都比较少,最先出现的是专用量词,其次是借用动量词和同形动量词。研究还发现儿童在量词产出过程中表现出量词与名词搭配单一化,量词的泛化用法比较常见,句式顺应同化三个特点。她还主张儿童习得量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儿童通过在和成人或大龄儿童的交往过程中,注意到“数+量+名”的结构,并进行模仿和识记,逐渐建立结构意识,并开始在自己的话语中将这种结构作为固定范式加以运用。其他不少研究也发现类似特点(黄进,2003;李宇明,2004;高艳丽,2011),另外李宇明还指出儿童为满足表达需要,往往会采取泛化使用已掌握的量词、借用动词或者形容词作量词等量词策略。

恭晨(2010)受Cheng(1998)等观点的影响,借鉴国外研究范式,从可数量词与不可数量词的角度研究儿童对不同类型名词使用的量词。结果发现,所有年龄段被试不可数量词的产出正确率都比可数量词要高,但是不同年龄段被试之间产出仍存在差异,成人产出的量词好于六岁儿童,六岁儿童的量词产出明显好于四岁儿童,五岁儿童的产出明显好于二三岁儿童。但对量词产出的错误类型进行分析时,他发现儿童很少出现跨类错误,一般都是可数或不可数类内部的误用,因此他认为儿童很小就能明确区分量词的可数与不可数特征。

综上所述,以往国内产出研究主要是把量词分为个体量词、临时量词、集合量词,考察各类量词产出的顺序以及出现的特点,所得出的结论较为一致。但是对儿童动量词的习得考察较少,这也是上述研究存在的缺陷。

(二)儿童量词理解研究

国内考察儿童量词理解研究的较少(方富熹,1985;恭晨,2010;丁凌云,1999)。方富熹(1985)以橡皮泥制作的不同形状大小的物品为实验材料,考察儿童是否能够理解“粒、张、条、块”四个空间知觉性量词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四岁儿童大部分被试一个量词也不能概括,但五岁儿童进步很快,到六岁基本能够概括四个量词。他的研究表明儿童对量词的习得不仅用机械识记说明,还涉及复杂的抽象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过程,即大部分四岁儿童对修饰事物空间知觉特征的量词概括能力很差,而六岁儿童则基本具有了相应的能力。但是方富熹只考察了四个量词,缺乏广泛性。丁凌云(1999)在研究中发现推理机制在儿童量词习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儿童在同成人的言语接触以及自己的言语活动中感知量词和名词的某些特征,把量词和另外一些具有同类特征的名词进行搭配。恭晨(2010)发现儿童在各年龄阶段对量词的理解都会高于产出,而且表示固体物质的不可数量词比液体更早更容易掌握,而液体不可数量词比气体不可数量词更容易更早掌握。以上研究证明儿童在理解量词时具有一定的提取量词所表示的语义特征的能力,但是由于研究对象规模、实验范式等方面的限制,对具体特征提取的研究尚有不足。

(三)小结

国内儿童量词习得研究主要考察的是儿童量词的产出,对量词所体现的语义特征的理解研究比较少。前人的研究表明量词习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量词产出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一般最先产出的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体量词,特别是“个”、“只”,然后再产出临时量词、集合量词等。另外儿童在量词产出中会表现出量词与名词搭配单一化,量词常被泛化使用,句式顺应同化等特点。由于对儿童量词理解的研究比较少,而且涉及领域也有限,所以关于儿童对量词的理解方面并没有规律性的结论,但是至少可以确定儿童能够提取量词的语义特征,而且这种能力可能受年龄、认知能力、实体性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国外儿童量词习得研究

(一)国外儿童量词产出研究

Erbaugh(1986)从四名儿童自发性话语中考察量词产出情况,并对其中两名儿童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实验结果发现儿童两岁时就能意识到要在数词和名词的组合中加入量词,但这时候对量词的选择并不是以特征为基础,而更倾向于使用普通量词,随着年龄的增长,才会使用更加多样的量词。她还认为儿童量词习得具有一定顺序,一般先习得表示特定事物的量词,然后习得表示普通事物的量词,再扩展为指一类事物的量词;用于表示离散、可数、能移动事物的量词比大的非行动事物的量词发展早,然后是动量词,再是表抽象的量词、表敬称色彩的量词。她的许多结论与国内或是国外其他人的研究一致(e.g.,Tse et al.2007)。但由于研究对象规模限制,Erbaugh的有些结论还并不可靠。

(二)国外儿童量词理解研究

国外儿童量词的理解研究集中考察儿童对量词语义特征的提取以及儿童在量词习得过程中是否体现可数与不可数的语法差异。Cheng,Sybesma(1998)曾认为汉语中名词虽可数、不可数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中没有可数、不可数的语法差异,汉语中这种差异通常是由量词承担。因此他们将量词分为可数量词与不可数量词,其中可数量词是指所表示事物在自然状态下是以离散、单个的形式存在,比如“个”、“只”。不可数量词是指所表示的事物在自然状态下没有明确的界限,这类量词只表示事物计量单位。另外他们还提出可数与不可数量词在组成的“数词+量词+名词”的语法性质方面有差别:一、不可数量词能够进入“数词+量词+的+名词”结构,而可数量词不行;二、不可数量词能够进入“数词+形容词+量词+名词”结构,可数量词不能;三、不可数量词不能进入“指示代词+量词+的+名词”。随后他们的观点被许多人接纳,并从可数量词与不可数量词这个角度来考察儿童普通话量词习得情况(Chien et al.,2003;Huang et al.,2008)。

Chien et al.(2003)以14个可数量词和4个不可数量词为材料验证了Cheng等的观点进行。Chien等发现儿童一般对不可数量词的使用能力略高于可数量词,但差异并不显著,而且儿童很少出现跨类错误,即他们几乎不会使用可数量词来确定无界限物质的数量,也基本不用不可数量词来给单个物体计数,他们还会对可数量词“个”泛化使用。这一结果表明儿童在语言习得的早期阶段已经意识到量词的可数与不可数句法特征。但是Chien等选取的事物都是儿童熟悉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熟记与该名词搭配的量词,可能会干扰实验结果。Li等意识到他们实验中的缺陷,利用新奇事物进行实验,不仅进一步验证了Chien et al.的实验结果,而且进一步考察了儿童对普通话量词的理解情况。Li等(2008)考察了事物的形状、固态信息等对成人和儿童量词使用的影响。实验中,被试根据主试提问中所使用的量词从备选事物中选择与之匹配的事物,备选项分为打开的盒子里装着不熟悉的固体物体,打开的盒子里装着不熟悉的非固体物体,盒子封闭三种情况。实验结果显示成人和儿童表现不同,在理解可数量词上,成人充分理解这类量词对固态特征信息的要求,一般不会选择形状匹配但是非固体的事物,儿童选择形状匹配但非固态的情况比成人高,但是各年龄阶段对形状匹配且固体事物的选择超过了形状匹配的非固体事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选择形状匹配的固体事物比例越来越高。这表明儿童最初使用量词时就已注意到事物形状、固体等信息,但是对固体信息的注意不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固体信息越加敏感。在不可数量词的理解方面,成人会尽量避免选择固体事物,倾向于选择封闭盒子或是形状不匹配的非固体事物,但儿童仍主要关注形状信息,对固体状态比较容易忽视。他们还指出儿童习得量词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Li等(2010)使用熟悉事物和新奇事物对儿童的量词理解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儿童两类量词的理解没有明显差异,他们还认为儿童最开始留意量词的选择与形状特征有关,而且只有在学习一些数词之后儿童才能理解量词是如何表数量单位的。

Hu(1993)的研究考察了儿童在早期习得名量序列搭配中所提取的语义共现限制,结果发现生命量词“只”的使用频率最高,使用频率和人数仅次于普通量词,且“只”过度使用,错误率也很高,但基本都是与有生命的事物匹配,因此他认为这表明儿童对表示生命特征的量词习得早于表示其他特征的量词。这一结论与Erbaugh(1986)、Ken(1991)等指出的儿童最先习得量词的形状特征的观点不同。造成这种结论的差异,可能与实验规模、被试年龄、实验范式有关。还有研究是将量词习得与其他词类的习得作比较,比如Nobuko(1999)在研究指出量词的习得落后于名词,而且二者习得方式不同,名词习得是从上到下,即掌握最初词义后通过隐喻派生其他词义,而量词的习得是从下到上,即只有通过大量例子才能总结出量词的语义特征。

(三)小结

国外对量词产出研究虽然较少,但某些结论与早前国内的研究一致,如儿童很早就能意识到量词是计数时必要的一种成分,量词的产出有一定顺序,产出普通量词“个”的时间很早,而且使用范围很广,随年龄增长,对个体量词的使用出现多样化现象。国外对儿童量词的理解研究发现儿童对量词所表示的有些语义特征的提取会早于其他语义特征,但是究竟是生命特征的提取早还是形状特征的提取时间早,还需进一步论证。另外国外研究者发现儿童对量词的习得有可数与不可数的句法差异,不可数量词的习得一般早于可数量词,儿童在量词使用中一般不会出现“跨领域”的错误,而且他们对这种句法差异的理解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这种研究思路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启示。

四、结语

量词是普通话殊的一类词,它是计数实物不可缺少的一种句法成分。国内外对儿童量词习得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儿童量词习得会出现一定顺序,普通量词“个”出现最早,其他具体量词次之,再是临时量词、集合量词等其他类别的量词。第二,量词习得会出现一些普遍特征,如量词与名词搭配单一化,量词使用泛化,句式顺应同化,区分量词的可数与不可数性等特点。第三,量词习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但是目前对儿童量词习得的研究还有些不足。现有研究主要局限于对普通话中的名量词的研究,对动量词及其他量词的研究较少,且不少研究缺乏将产出和理解进行综合考虑的意识。在今后量词的习得研究中,可以综合借鉴国内外量词研究的实验范式,既考察儿童对特定事物所产出的量词,又考察儿童对特定量词语义特征的提取能力。

参考文献:

[1]龚晨.汉语普通话儿童量词习得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2]应厚昌,陈国鹏,宋正国,邵渭冥,郭英.四至七岁儿童掌握量词的特点[J].心理科学通讯,1983(6).

[3]方富熹.4―6岁儿童掌握汉语量词水平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85.

[4]丁凌云.儿童语言中的量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2).

[5]黄进.儿童语言中个体量词“个”的运用及其他[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6]朱曼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7]胡德明,欧阳俊林,陈长辉,等.汉族儿童实词习得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8]高艳丽.普通话儿童量词习得研究[J].海外英语,2011,14:019.

[9]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王云翠.儿童量词研究述评[J].语文学刊,2010(5).

[11]Tse,S.K.,Li,H.&Leung,S.O.The acquisition of Cantonese classifiers by preschool children in Hong Kong.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2007,34(3):495.

[12]Uchida,N.&Imai,M.Heuristics in learning classifiers:The acquisition of the classifier syste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nature of lexical acquisition.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1999,41(1),50-69.

[13]Erbaugh,M.S.Taking stock: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un classifiers historically and in young children.Noun classes and categorization,1986:399-436.

[14]Cheng,L.L.S.& Sybesma,R.Yi-wan Tang,Yi-ge Tang:Classifiers and massifier.The Tsing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New Series,1998,28(3),385-412.

[15]Chien,Y.C.,Lust,B.& Chiang,C.P.Chinese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count-classifiers and mass-classifiers.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2003,12(2),91-120.

[16]Li,P.,Huang,B.& Hsiao,Y.Learning that classifiers count: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sortal and mensural classifiers.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2010,19(3),207-230.

童话顺范文4

所谓天性,《教育大辞典》上的注解是“人的先天本性”。语出自《荀子•儒效》,“是天性也,积靡使然也。”也就是说天性是自然给予的、先天的一种客观存在,教育只有去启蒙、点燃、引领,才能达到发展之目的。这就决定着教育要遵循孩子生命蓬发的内在逻辑,顺应孩子的天性。即要让孩子自由地表现他们的涂鸦、游戏、好奇之心,以生活般的真实来实施教育。《中庸》开篇即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性,循性而行就叫做道,修治此道就叫做教。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讲述的故事,也形象地揭示了教育要顺应孩子天性的道理。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他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每一棵都长得高大茂盛,结的果实又好又多。他在回答诀窍时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意思就是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不过顺应树木的本性,让它自由自在地生长罢了。

在儿童的眼中,自然事物同他们一样,是有生命、有喜怒、有意识的。他们可以与小草共眠、为蚂蚁加油、跟积木对话;他们认为“水中有月”“花开有声”“天黑有魔鬼”。正所谓,一加一等于二,那是成人学了数学后的大脑反应,是按照成人的逻辑、客观标准而得出的结论。但在幼儿的世界里,一加一肯定不会正好等于二,潜藏着太多太多的“新奇答案”。正如费鲁奇所说:如果说成人的“脑袋里都是寻常定式的逻辑”,那么小孩就“宽广多了”,“小孩的思考是散点式的,不会走你事先规划的路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独来独往”。鲁迅在《看图识字》中也称赞儿童:“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卢梭在《爱弥儿》开篇中的话更让我们深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他认为,不但因为天性至善,教育应顺应天性的自然发展,而且就教育的效果来看,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乘。由此可见,不是孩子的思维有问题,而是我们大人要以合理的行为去接受孩子、引领孩子、发展孩子。

二、发展天性:创生幼儿成长的彩虹

布鲁姆在《教育评价》一书中劈头提出的责问——“是选拔还是发展”的问题,值得我们倾听。我们可以发现,曾经畅销和风靡过的《早期教育和天才》《神童作坊》《哈佛女孩刘亦婷》,这些书的理论、主张、做法其实是违背儿童成长天性的。事实也证明了:魏永康的成长烦恼、王思涵被大学劝退、宁铂的“逃亡”……凡是违背孩子成长天性的教育,迟早是要失败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核心是:儿童的成长发展有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应当从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出发,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特征,满足儿童的需要,顺应儿童的兴趣,关注儿童的文化适应等。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活动、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设法艺术地把潜藏在孩子身上的“内在生命力”点燃。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发展的特定“时间表”。就像孩子长身体一样,有些孩子在小时候长得很快,到了一定年龄却开始缓慢增长或者不再长了;而有些孩子在小时候“不太长个儿”,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却“突飞猛长”。生命不在管制而在于放牧,因为天性是自然赋予孩子的,不是人力所能控制。发展孩子是要在尊重和顺应孩子天性的基础上发展,只有在天性的展现中,我们才能把握孩子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使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正如冰心所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笔者认为,新西兰的“学习故事”值得我们借鉴。

童话顺范文5

一、看图写话

鲁迅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便是孩子们的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靠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儿童在感受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就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即词和形象沟通起来。与此同时,语言和思维也随之发展。而图画是儿童容易直接感觉的形象之一,利用图画,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低年级学生的习作训练其形式以“看图写话”居多。图画是生活具体形象的反映,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兴趣。低年级课本上有许多精美的插图,我选取了有一定想象空间的插图进行写话训练。看图写话时知道学生先“说”后“写”,从看单幅图到多幅图,再逐步放手,教会学生观察时要掌握几种观察顺序:a.按空间有条理表达事物,观察时可以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左到右,由里往外的顺序观察。b.按内容顺序观察,整体―局部―整体,主要的―次要的,人--物(景)有顺序的观察图意。如人教版第3册《语文园地四》“我会写”:看图写几句话。图上画的是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动物园参观,假山上姿态不同的可爱的小猴子正吸引着他们。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其次让学生想象后自由说图;再让学生评评谁说得好;最后让学生把观察所得及想象的内容有条理地写下来。其中一生写到:“今天老师带我们到动物园去参观。动物园里的动物可多啦!可大家要老师先带我们到猴山去看猴子。来到猴山,我们围在四周清楚地看到猴山上的每一只猴子。有的小猴子在吃水果;有的猴子站在山尖看我们,好象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有的小猴在假山后面荡秋千;有的小猴在假山后说悄悄话;有的在摸脑袋,好象在思考问题;还有的在互相追赶。这些猴子好可爱啊!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假山。”

二、观察写话

实地观察是带领学生到观察地点,先进行现场观察指导,然后进行写话。实地观察的内容很多,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游览;可以到大自然中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可以带学生观察某一处景物或某一生动场景等。例如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等,有意引导他们看一看,说一说,最后把观察所得到的情况写下来。可启发学生:这里有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颜色怎样?形状如何?你喜欢吗?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都能把观察到的情况写下来。

三、动手操作写话

一般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小制作、小实验、游戏,然后介绍制作、实验、游戏过程,或描述小制作的外形,游戏时的欢乐情景,然后把这些都写下来。如我引导学生贴图写话。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图画贴到写话本上,依据图画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又如拼图写话。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平时特别青睐于游戏、手工制作、竞赛等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兴趣浓厚,各种感官协调运用,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此时正是进行思维、表达训练的最佳时机。本期,我先让学生用彩色纸剪下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梯形等几何图形各若干块,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出各种有趣的图案。这一下,学生兴趣的闸门又一次打开了,他们凭借个人的想象,创造出各种事物的新形象:展翅高飞的大鹏,英姿飒爽的运动健儿,活泼可爱的小白兔,顺风漂流的帆船,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简简单单的几个图形,在孩子们灵巧的手指间变幻出一个个神奇美妙的世界。这时引导学生用几句话来介绍自己拼的图,他们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这种在做中学,在做中写的形式开拓了写话的源泉,激发了儿童强烈的写话兴趣,使他们愿写、爱写、乐写,也为今后的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如画图写话。先让学生创造性地画出自己喜爱的事物,然后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写成一段话。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画、说、写的东西,所以学生都很有兴趣。

四、开展活动写话

喜爱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因此,我们可以顺应儿童这一心理特点,配合时令、节日和少先队中心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富有教育意义、生动有趣、对儿童有吸引力的班队活动,如:“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学校运动会”、“跳绳比赛”、“唱歌比赛”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写话训练则相机安排在活动中,使语言训练成为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班上一名学生在参加“体育趣味运动会”后写到:“今天,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我们学校正在举行趣味运动会。操场上热闹非凡,同学们有的跳远,有的跳绳,有的跑步,还有的在双人三足。同学们都很认真,都想为班级争光,拉拉队员都在为自己班的运动员加油鼓劲。我在这次运动会里参加的是双人三足,我们班总共派了十六个人参加双人三足。我和张一组,跑第二棒。这时,同学们都斗志昂扬,想得第一名。比赛开始了,谢海韵和邓妍希跑第一棒,他们俩向我们跑来,我们俩接过棒大步往前跑,传给第三棒。接力棒继续往下传,遗憾的是邹雨时和周喜琰配合得不好,不小心摔跤了。因此我们班只得了第二名。这次趣味运动会进行了四个小时。小朋友在这次比赛中表现了自己,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盼望下次运动会早日到来。”这种将活动和写话训练完美结合真是锦上添花。

五、听后写话

一般是让学生听老师、家长或其他人叙述那些妙趣横生,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优美词句、片段、寓言、童话故事和古诗等(提示学生边听边记忆),听完后用回忆的方法,让学生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原则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听写字词到听写短句、长句到听写一段话、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听完后,学生往往情不自禁地在语言中流露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来,这又是很好的写话素材。

童话顺范文6

21个小矮人另辟蹊径,把“童话”做成菜

2013年6月,上海世博园内的开心乐园解散,一直在那里工作的“快乐精灵”艺术团的41名团员集体失业。当晚,团长杨群辉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商讨下一步的出路,看着一张张沮丧的面孔,他的心就像坠着一块大石,重得透不过气。“快乐精灵”艺术团的所有团员包括他在内,均是身高1.3米左右的袖珍人,心智大多停留在15岁左右,他们都有着不幸的家庭和过去,在外漂泊受尽世人的冷眼和奚落。2009年,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加入到“快乐精灵”艺术团。这些年,大家四处演出总算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谁承想,现如今他们会集体失业。

杨群辉觉得团员们大都到了成家的年龄,最好能找个稳定的工作,那样才有机会组建家庭。不管做什么,大家都愿意继续跟着杨群辉,哪怕是不拿工资也行。

有人提议办个小丑乐园,或开个小酒吧。可这些行当吃的都是年轻饭,不是长久之计。“小精灵”陈顺燕说:“要不咱自己开个饭店,我们其他事做不了,当个服务员应该行。”饭店投资小,收益快,这个提议得到大家伙的一致赞同。既然决定开饭店,就要想好经营什么菜系,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商讨起来。胡彩虹是团里公认的“军师”,平日里脑子就活络,她觉得大家个子都不高,性子又单纯,就像是童话世界里的小矮人,不如“因人制宜”,把大家的劣势变优势,开家童话味道浓郁的主题餐厅。

她说,谁都看过童话,可长大后,谁还能清楚记得小时候妈妈曾哄着我们入睡的那些小故事,如果能带着大家回到过去,回到毫无杂质的童话世界,不失为一个好点子,现在人们吃饭图的就是新潮,哪新潮往哪赶。

“客人来了咱店里吃什么呀?”“童话餐厅肯定是吃童话。”胡彩虹说完,大家都笑了,童话故事只出现在书上,难道把书煮给客人吃不成。“咱可以把童话变成菜啊!”胡彩虹胸有成竹地说。团长杨群辉也觉得这个方案可行,他决定带团员们回自己的老家郑州发展。

很快,杨群辉从报纸上他看到,郑州市经北一路和经开第五大街交叉口有门面出租,那地段最适合做餐厅。杨群辉当即就跟房东谈好了价格。等交完房租,买完基本用品设施后,他身上的钱所剩无几。团员们知道后,纷纷拿出自己积攒的钱交到杨群辉手上,他们只有一个目的:一定要把餐厅开起来,这个家不能散。

餐厅占地400多平方,不需要那么服务员,大家在一起商议后决定,包括杨群辉在内的21个人留在餐厅工作,剩下的团员去附近的夜场演出。这样即使餐厅不赚钱,大家也能有口饭吃,不至于没有后路。

从餐厅装修之初,他们就处处打造童话感,实木的桌子,只有一米高,白色的墙壁,简单整洁,墙上到处都是童话故事彩绘,小红帽的蘑菇、巫婆的权杖、王子的马车等装饰品。仅有的几个包厢名字也是根据童话来的,“青蛙王子的池塘”、“长辫子公主的城堡”,服务员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称呼,“大公主”、“二公主”、“凡尔王子”、“塞维骑士”等。大家为店取名“快乐岛”,他们希望客人到了这里能感受到的只有快乐。

可开餐厅最重要的还是饭菜的味道,光有童话感不行,得把童话做成实实在在的菜。杨群辉把小团员们都发动起来,大家来到厨房,挖空心思想着怎么把童话做成菜。经过几天几夜的实验再实验,几十道童话菜出炉了,红烧肉做成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羊排做成的“稻草人”,沙拉牛排叫做“夏洛的网”、“小飞侠彼得潘”、“小熊维尼历险记”、“蓝精灵”等等。这些菜不仅看上去漂亮,吃上去也美味。

2013年7月1日,“快乐岛童话主题餐厅”正式营业。过往的路人看见小矮人们齐刷刷地站在门口迎宾,听说又能吃到“童话”,顿感新奇。开业那天,生意好到爆,大家忙得筋疲力尽。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当服务员,难免有些手忙脚乱。“小豆子”李晓晓不小心碰翻了红酒杯,弄脏了客人的衣服,她原本以为会引来客人一顿埋怨,没想到,对方并没说什么,反而是旁边的客人怕吓着她,一再安慰她说没事,还说她们也不容易。李晓晓心里觉得一阵温暖,以前在团里她总是扮演小丑的角色,不光是她,很多队友都是如此,不管去哪演出,靠的都是身体上的缺陷哗众取宠,观众甚至连她们长什么样都记不住,第一次站在人前,虽然只是当服务员,却能被人平等对待,她特别开心。

晚上12点,客人散尽后,杨群辉和团员们才吃上饭。生意如此好,是大家没想到的,他们兴奋地聊着今天来了多少人,大家的反应怎么样,都像是打了鸡血,一点也不觉得累。

个性定制“童话餐”,去到任何你想去的童话世界

就在餐厅生意越来越好的时候,“快乐岛”又传出喜讯,团员陈顺燕和男友孙浩领证结婚了。两人原本想着简简单单请大家吃个饭就行,杨群辉却不同意:“你们是咱们开店以来第一对新人,得给你俩办个难忘的婚礼。”婚礼地点就选在“快乐岛”,他要让所有的顾客都成为这场婚礼的见证人。

2013年7月16日晚上5点,婚礼正式举行。杨群辉早就跟客人打过招呼,大家都很期待这场特别的婚礼。灯,渐渐暗了下来,轻柔的音乐响起。在伙伴们的簇拥下,陈顺燕如白雪公主一般,坐在马车上,马车缓缓地向餐厅中央驶来。穿着白色西装的孙浩如王子般站在那里静待着她。突然,打扮怪异的“坏王后”突然拦在“白雪公主”面前,拿着“毒苹果”张牙舞爪。“王后”夸张的表情把大家都逗笑了,顾客们忘记了吃饭,目光都被吸引住了。

“王后”举着苹果对“白雪公主”说:“公主,你爱王子吗?”陈顺燕羞涩地笑了,然后点点头,从小到大,不管走到哪,她都免不了被人嘲笑,认识孙浩后,她才知道自己也可以被呵护被疼爱,他们是很穷,但一点也不影响他们追求幸福。“如果你爱王子,就吃下这一口毒苹果,那样我才允许你们在一起。”哪知,“王后”的话还说完,就被七个小矮子架走了,苹果滚落在地上。顿时,底下笑声一片。

孙浩走到马车前,牵起了陈顺燕的手。当粉色的花瓣从天而降,陈顺燕觉得自己真的成了童话世界中的公主。

婚礼结束后,客人们都显得意犹未尽,大家都觉得这种方式很新奇,甚至还有人说自己结婚的时候也来这办,有孩子嚷着要带同学来聚会。

大家的热度让胡彩虹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为客人量身定制“童话餐”,比如帮孩子过生日,帮年轻人求婚表白等,把现场布置成童话故事中的场景,饭菜也配合当日的童话主题,那样客人来吃的不仅是某道菜,还能留下珍贵的回忆,这样也许更受欢迎。

杨群辉也觉得这个想法很好,让她放手去干。很快,胡彩虹就拟好了宣传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童话,那是长大后,让你不知不觉偷笑的秘密,你是否想再回到过去,看看小时候的自己,抑或是走进那本让你心动的童话书,重新体会那段美好时光。宣传册发出去后不久,每天都有不少客人前来咨询“童话餐”的事。

2013年8月14日,一位中年男人找到杨群辉,说想为自己的自闭症儿子定制一套“童话餐”。他告诉杨群辉,儿子患上自闭症后,不会说话也不愿与人交流,可就是对色彩绚丽的童话故事彩绘特别感兴趣,虽然不识字,但只要有人说给他童话故事,他便能安静地坐上很长一段时间。随着病情加重,孩子遗忘的事情越来越多,作为父母,他们想在孩子有记忆时为他做些事,哪怕是博他一笑也好,既然孩子喜欢童话,他就给孩子创造一个童话世界,让他的记忆里多一份快乐。

杨群辉被感动了,答应一定全力以赴。他问孩子有没有特别喜欢的童话故事,中年男人摇摇头:“我们问他什么,他也不会说,不过他妈妈经常给他念青蛙王子,可能这个故事他要熟悉一些。”

三天后,那位名叫乐乐的小男孩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快乐岛”,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陌生人,乐乐吓坏了,紧紧抓着妈妈的手不放。为了配合《青蛙王子》的主题,几个男服务员都戴上了青蛙公仔头套,还专门有人扮演国王和公主。在妈妈的安抚上,乐乐牵着公主的手坐上了马车。

小马车缓缓地在餐厅里移动,大家静静地看着乐乐,看着这个封闭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感到有些心酸,今天这里是他的王国,他就是独一无二的王子。

马车很快到了“公主的后花园”,走进去一看,到处是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妈妈身边待了一会儿,乐乐胆子似乎大了很多,他拿起一朵蘑菇,闻了闻,然后咬了一口。大家都被他的样子逗笑了,乐乐也跟着笑了。“公主”给乐乐带上了青蛙王子的桂冠,然后把金球放到了乐乐手上,让他抛着玩。当青蛙们在自己身边翩翩起舞时,乐乐笑了。

很快,一道道鲜美的“童话菜”被端了上来,黄色的太阳饼,金球般的巧克力蛋糕……每一道菜都是杨群辉跟厨师仔细沟通后做出来的。那顿饭,乐乐吃得很香。临走时,乐乐妈妈说,她已经很久没看到乐乐笑了,今天,儿子是真的很快乐。

虽费了很多工夫,杨群辉最后却只收了一个餐费,他说:“我们团员和乐乐一样,都有先天的缺陷,能为他带去快乐,我们也很高兴,开童话餐厅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亲临童话世界,不管你是老的、小的,只要你有一颗童心,来到这里我们都能帮你实现。”

之后,胡彩虹和杨群辉他们又特制了多道“童话餐”,格林童话系列、安徒生童话系列。只要客人提前两天预定,他们就像是专门帮人实现心愿的“哆啦A梦”,可以带你去任何你想去的童话世界。

自制童话话剧,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

一系列的奇思妙想让“快乐岛”自开业后业绩一直飙升。但看着队友们每天忙进忙出,端盘子洗碗,胡彩虹心里总是没来由地有些遗憾――当初“快乐精灵”艺术团的每个团员都身怀绝技,为了练就某项本领,他们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汗水,可现在日子安逸下来,那些本领便慢慢被遗忘了,日子久了,他们还会昔日的那些技能吗?能不能在餐厅中央搭建一个“童话剧场”,既能吸引顾客,又能让大家一展所长?

刚开始,胡彩虹只是试点性地让队友为客人表演几个小魔术,或者来几段舞蹈,没想到反响很好。胡彩虹征求了杨群辉意见后,在餐厅中央搭建了“童话剧场”。每周末晚上5点,“快乐精灵”艺术团的团员们都会演出一部童话剧,剧本虽都是大家熟知的童话故事,但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会加上一些网络流行语,或者当下的一些时尚元素。当看见“白雪公主”拿着手机对着王子说:“帅锅,你玩微信吗?”观众们无不捧腹大笑。

胡彩虹没想到“童话剧场”会这么火,很多食客都是冲着这个来的。后来,应顾客要求他们每周又加演了两场。

2013年8月下旬的一天,好友李志找到杨群辉,请他帮忙。原来李志喜欢上一个叫小欧的女孩,可表白了几次,对方都不答应,说他没诚意。上次,他带着小欧过来吃饭,她看了部“童话剧”后,似乎很感兴趣,他想让李志帮帮忙,能不能在这上面做点文章。

朋友的忙一定得帮,杨群辉忙把大家召集起来想点子。小伙伴们都觉得与其照搬书上的童话,不如以童话的形式把李志和小欧的故事演出来,效果或许会更好。

一天,李志邀请小欧去“快乐岛”吃饭。专门为他们准备的“童话剧场”开演了,报幕员在幕后说:“今天的故事很特别,这是一个男孩对心爱女孩最真诚的表白。”

“阳光下,美人鱼在岸边缓缓地散步,突然猎人们发现了她,他们想,要是能逮到美人鱼,卖到动物园,肯定能赚大钱,真的不行,卖鱼翅也行啊!猎人们准备了硕大的渔网,就在他们准备捕获美人鱼时,王子出现了,他解救了美人鱼。这是他们的初遇。”

“大街上,美人鱼正在逛街,遇到了年轻人的搭讪。王子再次出现,赶走了求爱者。”

“‘尤特’(台风)来了,掀翻了美人鱼的家,美人鱼只能沦落到街上卖包子。王子把她带回了家,拯救了她。王子向美人鱼求爱,却遭到了美人鱼的拒绝,她觉得王子不够诚心,独自回了海里。王子很委屈,他觉得爱一个人,并不一定要用多么华美的词句说出来,真心实意对那个女孩好,比什么都强。有些缘分,错过了就不会再来,有些人,值得你去珍惜和拥有。王子们,勇敢去追求你的公主,而公主们,请收起你的矜持,拥抱真心爱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