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主要内容范例6篇

开学第一课主要内容

开学第一课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高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第二课堂;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206-03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进一步转型,不仅是国家、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辽宁省教育厅确定的全省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我们沈阳大学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向转变。全校上下致力于教育改革与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为辽宁地方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

在“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第一课堂外,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动手能力提高、创新精神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学习之外所从事的活动,即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按其类型大致可分为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学术科技、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学生社团、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等[1]。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院校育人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阵地。第二课堂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等特点[2],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课余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而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示与锻炼,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创新教育模式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起创新过程所需的理论储备,但其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精深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呆板等问题。而第二课堂内容形式多样,强调互动交流和发挥创造,相对于第一课堂,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3]。

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没有得到人们的充分认识,一些高校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没能很好地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活动缺乏计划性。由于对第二课堂特点和价值认识偏颇,没有将其纳入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体系,没有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因此,虽然也有第二课堂,但与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教学活动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强等问题,对活动内容、形式、方法的计划性、稳定性、连续性方面做得很差,缺乏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和管理措施。

2.活动缺乏创新性。由于对第二课堂不够重视,一些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从活动场地到教学设备,从活动内容到教学手段,都处于陈旧落后状态,如活动场所简单或不足、活动内容单调枯燥、现代化手段采用少、科技含量不够高等等。因为缺乏创新性,所以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远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3.活动缺乏可持续性。由于一些院校忽视第二课堂对学生素质提高、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其结果往往是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忽略校企合作和双创基地建设、师生积极性不高,活动举步维艰。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得不到保障。

4.活动缺乏规范性。由于一些院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进展较慢,所以目前可能还处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活动开展的自由度较大,没有将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没有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师生参与活动的激励机制,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

三、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专业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方式方法,努力为学生构建学习专业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打造创新创业活动的优良环境。我们认为利用第二课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有:

1.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方案。每学期都要在制定第一课堂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出周密严谨、切实可行的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计划、教学活动方案。这里不仅包括各类课程与活动的设计,而且对活动的内容、时间、场所、设备、资金、人员进行统筹安排,要有计划性、可行性,减少盲目性与随意性。第二课堂活动必须与第一课堂教学密切衔接,充分发挥各自在创新教育中的优势,二者相得益彰。同时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与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不断创新相关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地推进第二课堂的可持续发展[3]。

2.设立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内容。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着重于解决第一课堂无法完成的教学问题。诸如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视野的开阔,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职业技能的训练,科学研究、参与社会能力的提高等等。教学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综合类活动课程、专业类活动课程、创新活动课程、职业训练课程等方面内容。综合类活动课程,主要由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和信息技术等课程构成。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类活动课程,以实践课为主,是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发展而开设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专业发展方向进行选择;创新活动课程,主要是建立创新创业活动小组和科研活动小组,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以及科研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职业训练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这里包括职业资格认证、专业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课外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学生能力培养的引导者来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第二课堂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以及情境教学等等。如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注重主体性、自觉性、选择性的教学。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师生信息交流与评价反馈,运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开展富有趣味、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4]。应用多媒体或超媒体技术等方式,在不断拓宽实际情境的同时,创设虚拟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

4.建立长期稳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全面推动以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要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放实验室等活动场地。同时通过联合办学、校企共建等方式利用社会资源设立创新创业实习、实验基地。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基地,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如我们专业与辽宁电视台、东软培训中心等单位建立了长久的合作联系。我们聘请辽宁电视台多位资深专家和媒体人作为我们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和实践指导;学生也经常到辽宁电视台实习,到关东影视基地考察和实地演练。

5.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要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并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要安排老师与学生一道走进企业、走到生产一线,接触新设备,学习新技术,拓宽新视野。只有“双师双能型”教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导师制是体现师生互动关系的一个有机模式,应由第一课堂教师与第二课堂教师共同组成导师组,确保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序性和连贯性。我们所有专任教师都承担了导师的重任,分工负责若干本专业学生,每月至少两次面对面的沟通,附加随时随地的微信平台互动联系。导师制的建立,增加了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机会,也使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6.探索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第二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重点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5],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新性给予评价,同时还要评价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在评价重点上,要注重过程评价而不是结果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逐步采用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的状况。第二课堂评价体系要不断提高和完善,既考查学生的满意度、活动的丰富程度、学生的参与面、各种校内外活动或竞赛参加情况及获奖情况,又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考查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培养的整体效果[6]。

7.构建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模式。建立第二课堂教学管理网络,形成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各级管理体系,具体负责第二课堂的设计、管理、考核、评价工作。依托校园网设立第二课堂信息平台,实现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网上选课、教学、评价和成绩记载等功能。要采用学分制对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管理。还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在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时,把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表现和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作为主要指标。同时,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技术开发以及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我校长年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学校每年都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科研活动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

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通过第二课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科技创新素质都得到较大提高。概括说来,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主要有:

1.第二课堂可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通过第一课堂,学生只能够获取丰富的理论知识,而第二课堂则可将这些知识继续充实、巩固和深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将一些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考核内容划分到第二课堂进行。如在《视听语言》、《影视作品分析》课程中有一些需要讨论、自学的内容,要学生到第二课堂独立或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摄影》、《影像拍摄艺术》课程中部分拍摄练习也要求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一些课程期末考核内容是创作作品,那么,我们安排学生在期末前4~5周开始,利用第二课堂分组、自主来完成。这样的做法,教学效果非常好。由于第二课堂活动实践性比较强,学生可将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理解更深,动手能力更强,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产生理论实践上的升华,从而使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2.第二课堂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第二课堂因其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具有较第一课堂更自由灵活的开放性特征,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价值[6]。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的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镜头语言在校园风光片中应用的研究与尝试》,就是利用第二课堂来完成的。历经整整一年的时间,学生用到了他们学过的所有拍摄、编辑技巧,囊括全年各个季节气候带来的景色变化,涵盖校园每个景点的风光。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不仅进一步掌握了第一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

3.第二课堂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第一课堂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的学习受到学时、内容等方面的限制,而第二课堂却是学生张扬个性、发挥聪明才智、展现创造力的平台。第一课堂的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展开的,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则包罗万象,很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在这里,教师主要通过设置问题、与学生探讨问题来引导学生向创新方向发展。而学生则置于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以课外科技创新为主体的活动,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方式进行,大家共同研究、彼此激励、相互启发,在知识、技能、能力等多方面进行互补与合作,在争论与切磋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最后以集体的智慧取得创新性成果。在科研活动中,大学生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我们专业部分学生拍摄制作的作品,在国家、省、市大学生微电影节、广告大赛中均获得了很好的名次。

实施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7]。作为地方高校教师,我们要主动适应学校转型发展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积极探索“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姿态去投身于学校发展建设的宏伟大业之中。

参考文献:

[1]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45C46.

[2]曾德芳,王B婷,骆新容.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93C96.

[3]魏培徵,马化祥,马莉萍.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99C102.

[4]于波,李秀双.参与式教学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14,(4):111C113.

[5]魏昌东.第二课堂: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江苏高教,2010,(6):58C60.

开学第一课主要内容范文2

[关键词]线上学习;有机融合;国防教育;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106-02

军事理论课是增强青年学生国防观念与意识、民族认同感、爱国主义精神,了解军事理论基本知识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普遍较短、师资队伍相对紧缺等制约因素,在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有较大差距。如何克服外部环境制约、瓶颈与困难并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新时期国家及教育相关部门对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措施是高职院校相关教育教学部门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混合教学即融合线下课堂面对面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等,突出教学效率与实效性,被认为较之单纯的课堂教学或线上教学有更高的教学效率且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其他理论或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师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等的潜在有效途径。因此,本文拟基于混合教学理论,结合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我院教学实践经验,尝试对高职院校开展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军事理论课应用混合教学的原理与模式

(一)基本原理

混合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类型的基本原理是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不同教学信息传播途径的甄别、分类与有机整合,特别是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或教学活动的优化组合与融合,以达到投入资源最少产出效益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的不同信息传播途径对不同的信息类型或内容在传播的效率、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与适宜性,如线上教学活动可同时面对几百、几千甚至几万的听众,教学效率较高,但是也存在情感传递的不足以及难以开展互动与讨论等教学环节,教学质量受到限制。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并整合线上、线下各自的教学优势是开展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研究的核心命题。

(二)应用模式

李克东等提出混合学习的主要应用模式有四种:(1)技能驱动模式,即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在线指导相结合;(2)态度驱动模式,即面对面的课堂学习与在线协作学习的结合;(3)能力驱动模式,即学习者与教师在线共同活动以获取隐性知识;(4)Barnum和Paarmann模式,即基于Web的教学信息传输,面对面加工,形成一定的产品以及协作扩展学习等过程。笔者认为以传递国防意识以及相关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的军事理论课更适合于采取“态度驱动模式”为主其他模式辅之的混合教学应用模式,即先通过面对面课堂教学,讲授课程概况及线上学习任务,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线上学习态度与行为,随后通过线上教学活动或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微课)以及若干次的面对面加工、产品形成和协作扩展学习等以推进意识、知识的形成与巩固应用,最终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分类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修订)中(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的军事理论课教学目标以及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了解军事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第二,正确认识当前国际政治、军事关系与问题;第三,增强青年大学生国防观念与意识、民族认同感、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个目标属于认知类目标,第二个目标属于能力型目标,而第三个目标属于情感性目标,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最有效或最适宜的教学途径也有所差异。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学内容往往融合了多个教学目标,如讲授我国国防时既可让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知识,也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而提升他们的国防意识。一般而言,教学目标总是在达到第一、第二个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实现第三个目标,实现第一、第二个目标是实现第三个更高、更内在性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认知类目标如军事基本知识等首先可以通过线上教学方式得以达成,而更高层次的目标如国防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适宜于通过线下面对面的教学或互动、协作扩展式活动等方式进行。

(二)内容划分

在“教学大纲”中规定军事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由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等五部分组成。从教学内容的达成目标来看,第二、第四、第五部分内容属于第一个教学目标的范畴,而第一、第三部分内容属于第二个目标的范畴;其中,第三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整体五个部分内容或前两个目标的实现程度。从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第三、第四、第五部分的内容往往配有更多的图片、视音频或动画等,其教学内容及形式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趣味,更倾向于可通过多媒体、线上教学方式进行。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分配上把第一、二部分作为线下面对面教学的内容主体,而把第三、四、五部分内容作为线上教学内容的主体。当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重新排定教学内容的顺序,以满足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三、军事理论课混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开学第一课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概论”课 专题教学内容设计 

    实施专题教学是大多院校“概论”课课程建设的共同选择,笔者所在院校也作了初步尝试,现就如何设计高职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略陈管见。 

一、高职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客观基础 

(一)“概论”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 

根据“05方案”的思政课程设计,“概论”课着重讲授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就明确了“概论”课的主题、主线和重点,即“概论”课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掌握了这“三个以”,就掌握了“概论”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授“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其个性和具体性无论怎样繁多,都必须结合概论课课程特点,围绕着课程的主题、主线和讲授重点来进行,才能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二)“概论”课教材情况 

在目前实行“05方案”的背景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大纲和课本统一为“一纲一本”,不管是本科、专科或是高职院校,使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全国有名的专家编写,质量好、水平高。但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来说,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重于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缺乏针对性;三是理论对实践的相对滞后性;四是缺乏生动性。这就产生一个显著的问题:在高职“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上,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统一性与高职“概论”课教学的具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问题,关乎高职“概论”课的实效。 

(三)高职学生“概论”课学情 

就目前我国高职高专的生源状况而言,高职学生理论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客观上,这门课的学习对高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主观上,高职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理论课程,他们相对喜欢的是操作性强的实用课程。因此,怎样调动高职学生“概论”课学习积极性是高职“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又一出发点。 

(四)高职“概论”课教学现状 

“概论”课在大多高职院校中都不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功利取向日益明显,“概论”课也难逃“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是尴尬地位。其次,师资队伍也是另一瓶颈。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升格建立起来的,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在知识结构广而不专、博而不深,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在知识准备上很难适应目前高职思政课的新要求。再次,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法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教学;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趣味性;没有突出高职特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原则,把握好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 

作为公共基础课,“概论”课有自身与其他专业课不同的特点,但高职院校的“概论”课毕竟是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因此,在专题设置中,教学实践证明,应坚持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原则,渗透职业教育理念,使“概论”课教学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与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基础课的普遍性与专业课的特殊性关系。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把握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关系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专题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从“概论”课教材现实、社会现实、高职学生现实出发,处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在专题设置上,教师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高职教育的特点,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知识结构,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能力点和思想教育点,注意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等社会现实,把“概论”课的

[1] [2] [3] 

主线、重点、主题以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要求整合构建,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完美转化。 

(三)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好教和学的关系 

在“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没有错,但教师切记不要矫枉过正,被学生的喜好所左右。问题的关键是要保证教师对于学生不喜欢的但又必须理解的理论传输到位。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在专题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每一个专题,大量收集相关信息,运用多种手段沟通

师生之间的信息渠道,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倾听他们对专题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 

(四)坚持感性内容与理性内容相结合原则,把握好表达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所谓理性内容是指教学大纲中理论化了的系统理论、思想。所谓感性内容是指为学生能直观形象感知的理论、思想和观点,包括影视资料、实物展示、图片、情境再现等”。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相对差一些,教师纯粹的理论思想的讲解,易使学生厌倦疲劳,故要做到将理性内容与感性内容两者相结合起来,理性内容增强感性解读,感性内容加强生动表达,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表达形式良性互动。 

三、各专题教学内容 

根据“概论”课课程设计、教材实际、高职学生特点以及专题教学内容设计原则,高职高专院校“概论”课可以设置为以下十二个专题。 

第一专题:回眸马克思——马克思生平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专题包括两部分:一是了解马克思伟大人生,补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相关知识。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包含教材第一章与第二章,向学生粗线条介绍“概论”的全貌。约需学时。 

第二专题:追忆毛泽东——毛泽东生平及毛泽东思想。此专题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讲授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约需个学时。 

第三专题:走近邓小平——邓小平传奇人生及邓小平理论概述。本专题以邓小平生平为线索,透视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与伟大成就,总体上介绍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约需学时。 

第四专题:评说江泽民——江泽民简介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专题着重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约需学时。

第五专题:直面胡锦涛——胡锦涛简介及科学发展观。本专题重点讲授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论。约需学时。 

第六专题: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专题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重点讲述改革开放的原因、历史过程、年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与启示。约需学时。 

第七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此专题为第八章内容,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约需学时。 

第八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此专题为第九章内容,这一专题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联系和区别。约需学时。

    第九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此专题为第十章内容,主要是讲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约需学时。 

第十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此专题为第十一章内容,主要介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方针政策。约需要学时。 

第十一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环境。本专题包括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约需学时。 

第十二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本专题包括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约需学时。 

余下的课时作为实践教学课时。这些课时既可单独用来开展实践教学专题活动,也可纳入到每个专题的教学中。 

这些专题,既能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遵循教学大纲,又有利于凸显高职特色,采取这样的专题进行教学,其效果会是明显的。 

四、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几点建议 

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中开展“概论”课的专题教学是一个新的探索与尝试,为使专题教学更好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不断反馈,完善专题教学内容 

开学第一课主要内容范文4

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教育以外进行知识、信息传递,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大学生全方位素质提高具有极大促进作用。面对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紧跟时展之变,既要针对第一课堂教学设置与安排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实践环节等进行调整,更要从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等方面进行二者的衔接和互补,使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在不断完善第一课堂教学前提下,认真研讨如何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以及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行业特点决定旅游教育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前沿性,同时,旅游学科是综合叉学科,其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既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广度和快速的适应能力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素养的培养必须重视和完善第二课堂的辅助教育功效。第一课堂教育是围绕专业培养计划开展实施的,其调整既受限于时间,一届学生的教学计划一般不变动,同时也受限于内容,教学计划一部分课程设置从学分、学时到开设学期必须根据国家相关专业培养要求制定,是面向该专业所有学生的通识教育。另一部分课程根据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特点进行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统一模式的。第二课堂具有内容安排灵活丰富,形式多样富于个性化,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等优势。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拓展多渠道学习方式,促进信息沟通和新知识的跟踪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弥补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便于不断跟进、学习和掌握业态和产品新的变化。

二、第二课堂教育研究现状

关于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针对第二课堂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这些学者大部分是从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出发并进行分析。教师教学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围绕某一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探讨其现状和发展对策或建议,如英语,物理学、病理学、临床药理学以及思想政治等课程;(2)围绕人才培养探讨第二课堂建设,如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过程中的作用、如何设计经营第二课堂以及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等;(3)围绕第二课堂的定位进行思考。学校管理角度出发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度及教师的意识等方面展开,如彭惠芬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中就指出: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在学生或教师管理者进行资金或举办场地等资源申请时,如果是与学校其他活动的安排相冲突的时候,以第二课堂活动退让或者是首先保障第一课堂教学而导致活动的不能正常开展;教师意识不到位,学生积极性不强;(2)学校在第二课堂的规范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或对策,张科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指出,要引入学分制和课程的理念,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第二课堂活动,都看作是“课程”,呼吁教学辅助部门制定管理办法,使学生社团活动有序渐进,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参与社团活动。具体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相关研究比较少,通过对中国期刊网进行搜索,目前共发现文献数量仅有7篇,主要探讨该专业第二课堂对学生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目前缺乏。

三、旅游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内容

(一)培养目标

确立科学的第二课堂培养目标是在第一课堂教学基础上切实完善和落实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核心问题。高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首先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的延续和必备的补充。因此,第二课堂应该具有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的相应独立的培养目标。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把握未来高等教育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针对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面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教学科研部门,着重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丰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围绕第一课堂以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为原则确立该专业第二课堂培养目标:立足地方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将“寓民族文化于旅游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特色培养环节;依托桂林旅游行业优势,在强化校地协同基础上强化实践能力,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就业能力;依托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优势,注重学生内涵发展,拓展国际化视野。

(二)课程体系

分析、总结目前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开展第二课堂的相关课程体系内容和形式,对其进行对比,并结合实际,从拓宽学生业务素质的广度、延伸其深度,同时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驾驭知识的业务能力等角度出发提出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内容和形式。内容设计既要根据培养目标完成第一课堂延伸和补充作用,提升专业素养,又要实现学生社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其内容设计可以分为针对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两大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以必修课形式开设行业发展急需的新课程和反映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旅游相关课程,对于行业新动态因没有系统的或成熟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报告和专题讲座方式完成,民族旅游方面可以将一些已成体系的民族旅游课程纳入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借助于国外相关高校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及桂林涉外旅游等相关平台,在第一课堂相关双语课程基础上进行拓展,设置部分双语专业技能和实物操作类课程,培养对外交流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最后,通过校企联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学习机会,可以采取职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立项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该种模式要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组织。社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借助于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社会实践活动,文体类竞赛、志愿服务和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该种模式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组织进行,同时自我组织过程也是社会能力培养的一个环节,实现学中教,教中学,学生自我教学相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专业教师以顾问或参谋的角色定位进行建议和指导,具体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教辅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二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以学生为本,突破第一课堂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地位,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使学生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乐于在该领域探索并自我感觉良好,因此必须分析、论证适合的、突破传统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角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内容,因其课程专业性较强,所以,一方面避免类似于第一课堂的讲授方式,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seminar和演讲并辅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主题讲座和报告等形式围绕业态新知识进行探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针对比较成熟的相关知识体系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慕课等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学科相关知识,专业教师负责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重点问题的解惑,遵循以问题为基础的自助学习教学手段。专业教师给出某方面的核心问题之后,学生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并组织讨论和归纳,最终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针对社会能力培养模块内容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目前各高校在此方面相对比较成熟,其内容和形式是学生比较欢迎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教育通过党校、团校进行,社会实践和服务平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社团活动和文体类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但其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管理和避免活动随意性以及如何使活动和学科课程教学相互补充和受益。

(四)建立师生双向交往系统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直是困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一课堂是专业素养教育的基石,是通识教育,教学主要是讲授为主的师生单向交往系统,学生的参与、选择性和自主发挥受到一定的局限。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应既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又符合学生多方智能发展的要求,同时在授课方式上,贴近生活和现实,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具体实践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如何建立第二课堂双向的师生交往系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实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目前,高校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基本是围绕课程开始和结束,教师完成指定的教学时数后结束一门专业课程,师生交往也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雁山校区,教师居住在屏风校区或市区,大约1小时的两地交通使得学生基本是课外与专业教师很难随时相见探讨问题,师生之间面对面交往存在实际困难,但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可以搭建多种网络平台,如网站、论坛、微博客等实现网络化教学和师生的即时沟通、信息共享。根据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不同模块,同时结合专业教师的专业特点进行具体分工,几位教师负责网络平台某一模块内容的课程设计和指导,学生在该网络平台上与教师进行沟通。通过网络提供的多渠道、可交互的开放环境,建立高效的师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沟通双向交往系统以促进第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核算教师的工作量和进行考核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监管。

四、结语

开学第一课主要内容范文5

王 录

根据学校教科室工作计划,结合市教研室和教培中心工作要点,本学期政治教研组教研教培工作紧紧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发挥好“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核心教研组功能,深入开展党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扎实开展有效教学、有效教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

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理论学习,计划每月开展一次集体学习党史活动,集体学习在宁视察时重要讲话。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大意义,发挥好思政课教师在思政理论课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在教学中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的亲和性、针对性,明确思政课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教学纪律和政治规矩。集体讨论学习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六大素养和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的“八个统一”。本学期邀请**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联盟秘书长马耀军老师做一次专题讲座,充分发挥**市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的引领作用。推荐教师个人自学《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的七年知青岁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自主阅读报告、一、二、三、四、五中全会公报,做好政治学习笔记。

(二)发挥备课组功能,探索实施途径。

各年级政治备课组是具体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单位,加强集体备课学习是落实“三进”工作的主要方式。要求备课组一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学习,确定本周的教育教学计划,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素材,把能够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材料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补充进教材当中,做到活学活用活教,把教材的理论性与社会发展的时代性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备课组以学生作业、笔记、阶段性测试试卷为载体,引用好素材、设计好问题,把落实“三进”工作体现在教育教学每一个环节。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落实“三进”思想。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教育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精心挑选和充分利用时事政治教学素材,如《平“语”近人——用典》、宁夏教育云平台中的《德育大讲堂》视频、习主席出席重大活动中的视频资料、习主席名言金句等典型材料。教师在教学中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搜集德育小故事并开展课堂分享,提升课堂育人效果。

(四)做好校本课程开发,走出特色之路。

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讲座”和“思政大讲堂”为基本形式,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以高一年级为主要对象,辐射其他两个年级。要求所有在编政治课教师每人开展一次专题讲座,教师个人定好专题讲座题目后报教研组、学校政教处审核,通过后进行讲座内容的准备,教研组做好讲座内容的把关和完善,确保专题讲座政治正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思政大讲堂”以视频形式为主,利用中午学生到校后的二十分钟时间,在全校范围内统一播放视频素材,视频材料的搜集统一由政治教研组负责,视频内容的审核统一由政教处负责,视频的播放统一由各年级组和班主任负责。

(五)强化交流沟通,实现课程思政化。

以政治教研组为核心教研组,发挥好辐射和带动作用。一是由教科室牵头,加强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积极开展不同学科教研交流活动,通过政治教研组带动语文、历史、地理、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自觉主动学习和落实“三进”活动,教科室通过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教案、各类校园活动竞赛等环节进行督促与评价。二是以年级组为中心,加强组内不同备课组之间的备课交流活动。三是发挥好政治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学科范围内开展思政教师联系学科制度,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做好其所联系的学科组教师的帮带工作,发挥好政治教师的学科优势和理论造诣,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考核评价

(一)对班级和班主任的考核。由年级组主管德育的组长负责对本年级全体班级参与的情况和班主任配合情况进行考核,纳入到年级组总体考核评价体系当中。由政教处负责通过组织政治小论文、手抄报、摄影、演讲比赛等形式统计学生参与情况,纳入当月班级德育考核得分当中,并将结果量化后当月公布。

(二)对学生的考核。由班主任和政治课任课教师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根据学生日常参与情况、笔记、作业和试卷作答、政治小论文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班主任将其纳入学生德育量化考核中,作为评优选先的重要内容。政治课教师依此作为学生本学科学分获取的依据之一。

(三)对政治教师的考核。由政治教研组负责对政治教师开展相关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将其作为常规检查和考核的内容。学校根据教研组反馈和学生反馈评选出优秀讲师予以奖励。

**市**高级中学政治教研组

2021年03月01日

附件1

**市**高级中学思政课教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专题讲座安排表

场次

时间

讲座人

讲座内容

参培人员

1

3月15日第八节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高一(9)、(10)班

2

3月22日 第八节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高一(11)、(12)班

3

3月29日第八节课

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高一(13)、(14)班

4

4月12日第八节课

新时代建设成就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高一(15)、(16)班

5

4月19日第八节课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高一(17)、(18)班

6

4月26日第八节课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19)、(20)班

7

5月10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1)、(2)班

8

5月17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3)、(4)班

9

5月24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5)、(6)班

10

5月31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7)、(8)班

11

5月21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9)、(10)班

12

6月28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11)、(12)班

13

7月5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13)、(14)班

14

7月12日第八节

“学党史、跟党走”专题讲座

高一(15)、(16)班

附件二

**市**高级中学

思政课教师联系学科任务分配表

序号

思政课教师姓名

联系学科教研组

1

语文教研组

2

数学教研组

3

英语教研组

4

地理教研组

5

历史教研组

6

化学教研组

7

物理教研组

8

生物教研组

9

音乐教研组

10

美术教研组

开学第一课主要内容范文6

一、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客观地讲,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已基本形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依然存在三种值得关注的倾向:一是在办学理念上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二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教学要求和考核偏重于少数学生的“专升本”,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三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不安心于扎扎实实办好高职教育,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想方设法提高办学层次,及早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工作上。因此纠正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偏颇迫在眉睫,在对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十分必要。

二、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看高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高专不同类型院校都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协作攻关,各创特色。

三、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1.明确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建立科学实用的专业学科教学体系和提高教师授课及实习指导水平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为目标,打破一切框框,使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市场,真正能够培养出外向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2.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复合型、实用型专业人才。所谓复合型,即英语+专业技能;所谓实用型即所有课程均强调实用性,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就业和岗位竞争能力。

上一篇法律制度

下一篇文言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