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例6篇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1

第一周 复习:化学符号

1、复习常见的元素符号;复习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化合价能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会表示课本提及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周 预习: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

1、酸碱指示剂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中的颜色变化。

2、酸和碱的定义,溶液呈酸性和碱性的原因。

3、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第三周 预习: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节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实质及盐的定义。

2、酸与碱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

3、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

第四周 预习: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节酸和碱的性质

1、酸碱的腐蚀性(浓盐酸、浓硫酸的性质,浓硫酸的稀释操作,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常见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3、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五周 预习: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节海水中的化学

1、海水中的化学物质,海水制镁。

2、"可燃冰"和"锰结核"。

3、海水淡化技术。

第六周 预习: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

1、海水"晒盐"过程--蒸发结晶。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和转化。

3、固体的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降温结晶。

4、粗盐提纯的各步操作。

第七周 预习: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海水"制碱"

1、氨碱法制纯碱的简单原理与主要流程。

2、纯碱的性质及用途。

3、盐的水溶性规律。

第八周 总结假期学习情况

整理假期学习内容,落实记忆基础知识,整理好预习笔记。

要求: 1、按计划完成复习预习任务,并整理好复习、预习笔记(每周笔记不少于200字),开学检查。

2、预习时注意阅读课本,并完成"在线测试""挑战自我"涉及的习题,开学检测重点。

二、社会调查及科技论文(任选一题,500字左右,写在稿纸上,开学后评选等级,级部奖励)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2

同学们,请记住“成功,属于珍惜时间的人”,珍惜自己的时间,对你自己是有益的。特别是在九年级这个阶段,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化学九年级下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化学九年级下知识1考点1 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等。

考点2 溶液的形成

明确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考点3 乳浊液的乳化

往水和植物油形成的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

考点4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

化学九年级下知识2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石蕊和酚酞叫做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一、常见的酸

1、盐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挥发性。

打开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用于金属除锈,人的胃液里有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2、硫酸是无色、油状液体,不挥发。

浓硫酸有吸水性,常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用于金属除锈。

3、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

能夺取纸张、木材、皮肤、衣服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4、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否则会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5、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6、酸的化学性质

由于酸溶液中都有H+,所以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酸能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

铁锈与盐酸反应: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铁锈与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Fe2(SO4)3+ 3H2O

铁锈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现象: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二、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

(1)、氢氧化钠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有吸水性,在空气中易潮解,常做干燥剂(不能干燥CO2、SO2、HCl)。氢氧化钠可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就含有氢氧化钠。

(3)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而发生潮解(物理变化),还能和CO2反应而发生变质(化学变化),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工业上制氢氧化钠:Na2CO3+Ca(OH)2== CaCO3+2NaOH

2、氢氧化钙

(1)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消石灰,是白色固体,微溶于水。氢氧化钙可做建筑材料、可以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2)生石灰与水反应可制熟石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CaO + H2O == Ca(OH)2 生石灰可做干燥剂。

3、碱的化学性质

由于碱溶液中都有OH-,所以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碱溶液能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变蓝色,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2)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和酸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

1、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2、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 NaOH + HCl == NaCl + H2O

氢氧化钠与硫酸的中和反应 2NaOH + H2SO4== Na2SO4+2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以中和酸性;硫酸厂的污水中有硫酸,可以用熟石灰中和;胃酸过多,可服用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被蚊虫叮咬后(蚊虫能分泌蚁酸),可涂上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

三、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用酸碱指示剂。

2、表示溶液的酸碱度,用pH,pH的范围在0~14之间。

酸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3、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4、测定pH的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即可得出溶液的pH。

5、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因溶解有二氧化碳,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 5.6。

化学九年级下知识31.酸、碱、盐的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不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2.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一种。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同样,溶剂也有固体、气体、液体状态。比如洁净的空气,其溶质、溶剂都是气体。

3.物质溶解于水时,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

这种能量变化可以用手触摸感知,也可以借助温度计测量。

(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如食盐、蔗糖。

4.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要大。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溶解该物质,但是还能溶解其他易溶物。

5.配制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分为两种情况

(1)固体溶质配溶液:

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浓溶液稀释:

步骤: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注意:需要选择与回答时,一定要先辨别是上述两种配制中的哪一种,进行有针对地回答。

(3) 分析所配制溶液浓度偏大或者偏小的原因

固体溶质配溶液时浓度偏小的可能原因:

固体不纯;称量固体时,左物右码放反了(使用了游码);转移固体时有残留;取水时仰视读数等

(4)将溶液稀释或者浓缩的计算:依据溶质质量不变

计算式:

浓溶液浓度X浓溶液质量=稀溶液浓度X稀溶液质量

稀释加水(或蒸发水)质量=m(稀溶液)-m(浓溶液)

6.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改变温度结晶时,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仅溶质减少,溶剂不变);

恒温蒸发结晶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得到的仍是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所以出现结晶现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发生变化。

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母液,一定是晶体物质的饱和溶液

7.

(1) 从硝酸钾中除去混有的少量氯化钠

提纯方法是:降温结晶;

操作步骤为:

①用沸水溶解(制成热饱和溶液)

②降温结晶

③过滤

④洗涤、烘干。

(2) 从氯化钠中除去混有的少量硝酸钾

提纯方法是:蒸发结晶;

操作步骤为:

①溶解

②蒸发结晶

③趁热过滤

④洗涤、烘干。

(3)在流程题中,经过化学变化所得到的溶液通常是常温下的不饱和溶液,如果要通过降温结晶获得溶质,通常的操作步骤是:

①蒸发浓缩

②降温结晶

③过滤

④洗涤、烘干。

8.

溶解度曲线A下面的点M,表示T2℃时的A物质不饱和溶液。要使其达到N点,应采取: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该溶质至饱和;如果对N点溶液降温,则N点沿溶解度曲线左移;如果升温,N点水平右移。

9.生石灰放入常温下的饱和石灰水中,生石灰会与水反应并且放热,当恢复至原温后,最终溶液中水的质量减少(与生石灰反应消耗),溶质氢氧化钙减少(因水少而析出),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是室温的饱和溶液)。

10.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11.气体溶质形成的溶液不能通过蒸发浓缩达到一定的浓度,因为气体溶质会挥发。

12.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关键是如何计算所得溶液的质量,可以有两种计算方法:

①m(溶液)=m(溶质)+m(溶剂)

注意:溶剂的质量包括了原溶液中的溶剂水和生成的水两方面,不能遗漏。

②m(溶液)=m(总质量)-m(固体)-m(气体)

注意:此计算方法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直接得到了溶液的质量,不必再算生成水的质量了,避免与方法①混淆。

建议:先用方法②计算更简便。

化学九年级下知识4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3、最常用的溶剂是水。

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4、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把水叫做溶剂。

5、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如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6、乳化: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着水流走。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温度基本不变:氯化钠溶于水;(2)温度降低:硝酸铵溶于水; (3)温度升高: 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水。

课题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变饱和: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除熟石灰和气体)。

饱和溶液变不饱和:增加溶剂、升高温度(除熟石灰和气体)。

3、结晶的方法:

(1)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

(2)蒸发溶剂:氯化钠从溶液中析出。

二、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三、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二、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三、稀释问题

1、原理: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2、公式:浓溶液质量×a%=稀溶液质量×b%

四、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化学九年级下知识5课题1 金属材料

一、几种重要的金属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们的合金。

2、金属的特性:大多数金属是银白色,铜是紫红色,金是黄色:在常温下,大多数金属是固体,汞是液体。

3、金属的共性:有光泽,有导电性和导热性,有延展性。

4、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用途,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回收、对环境的影响等。

二、合金

1、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合金是混合物。

2、生铁和钢是铁的合金,主要成分是铁。

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3、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大,熔点比纯金属低。

4、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抗腐蚀性能非常好。

三、金属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

2、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

3、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

4、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是银。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4Al + 3O2 == 2Al2O3

2、铜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2Cu + O2 2CuO

3、“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1、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中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2、(1)铁与盐酸反应:Fe+

2HCl == FeCl2 + H2

铁与稀硫酸反应:Fe+ H2SO4 == FeSO4 + H2

现象: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镁与盐酸的反应 Mg + 2HCl == MgCl2 + H2

镁和稀硫酸反应 Mg+ H2SO4 == MgSO4 + H2

锌和盐酸反应 Zn+ 2HCl == ZnCl2 + H2

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 Zn+ H2SO4 == ZnSO4 + H2

铝和盐酸反应 2Al+6HCl == 2AlCl3+ 3H2

铝和稀硫酸反应 2Al+3H2SO4 == Al2(SO4)3+ 3H2

(2)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浸入溶液中的铝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2Al+ 3CuSO4===Al2(SO4)3+3Cu

(3)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浸入溶液中的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Fe + CuSO4 == FeSO4 +Cu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的现象:浸入溶液中的铜丝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Cu +2AgNO3==Cu(NO3)2+2Ag

3、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4、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注意:盐必须可溶;两种金属的活动性相差越远,越容易反应。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金、银等金属有单质形式存在,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一、铁的冶炼

1、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原理:在高温下,利用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Fe2O3 + 3CO 高温 2Fe + 3CO2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 Fe3O4+ 4CO 高温 3Fe + 4CO2

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现象:红色粉末变黑,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目的是排尽管中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2)实验完毕后先撤去酒精灯,继续通CO:目的是防止石灰水倒吸,炸裂玻璃管。

(3)尾气(含有CO)的处理:点燃或用气球收集。

二、金属资源保护

1、金属的腐蚀和防护(1)铁生锈的条件:铁与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

铁锈(主要是Fe2O3.xH2O)很疏松,不能阻止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锈蚀。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干燥;在铁制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等。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3

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中,设计了“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教材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根据的原理是什么?实验中为什么要滴加酚酞溶液?显然,这样的演示实验探究成分太少。虽然根据教材实验设计进行演示,学生也能理解,教学任务也易完成,但学生会因此失去一次极好的实验设计的探究机会。笔者认为,可把教材给定的演示实验改为实验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或许更为有利。

1探究学习背景分析

1.1探究学习时机分析

在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酸和碱的有关性质,但并不清楚酸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课题2问题的提出,顺应了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激发了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接触到的许多反应一般都伴随较明显的现象,如产生气泡、生成沉淀、变色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现象从直观上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而酸和碱溶液混合后看不到明显现象,学生无法直观判断酸碱之间到底有没有发生反应,这正是组织探究活动的最佳切入点。

1.2探究学习条件分析

首先,在新教材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已出现使用紫色石蕊溶液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成功案例。其次,本单元课题1中,学生已掌握了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具备了通过间接现象观察、推断化学变化发生的经验。再次,学生已经知道酸溶液中都存在H+,碱溶液中都存在OH-,这为学生从离子的角度认识酸、碱之间的反应实质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以上三点为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具备了的条件。

2探究学习过程

2.1观察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1]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演示2]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设疑]两个实验中都发生化学反应了吗?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的?

[意图]利用小实验导入新课,实验1有明显的现象,实验2看不到任何明显的现象,两个实验形成了鲜明对比,没有明显现象的实验2是不是没有发生反应呢?这样一问极易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进行下面的实验设计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结论]小组讨论交流后,师生得出结论:借助化学反应中的现象可以间接验证化学反应的发生。锌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因为看到有大量气泡生成,而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后无明显现象,无法证明是否发生了反应。

[设疑过渡]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了什么现象?二氧化碳通入水中是否发生反应,如何验证?

[学生]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发生了化学反应,CO2通入水中虽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碳酸,可用紫色石蕊溶液来验证。

[设问]CO2与水反应无明显现象,可用石蕊溶液来验证,那么,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反应也可借鉴上面的方法验证吗?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学过的有关原理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设计能力。

2.2设计实验,合作探究

2.2.1设计实验方案

[师生活动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发现疑问及时解答)学生积极讨论,气氛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最后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如下:先向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盐酸中加入酸碱指示剂,溶液变色后,再分别加入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师生活动2]就在教师准备按上述方案进行分组实验时,有同学提出:锌能跟稀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如果稀盐酸中加入NaOH溶液后,再加入锌粒,如无气泡产生,就可表明稀盐酸跟NaOH溶液反应了,多好的构想啊,完全跳出了酸碱指示剂的束缚,另辟蹊径,我对该生的构想非常赞赏,话锋一转说,同学们,方案设计再好,不过是纸上谈兵,行不行,关键看实验,下面就请同学分组实验检验设计方案。

2.2.2分组合作实验

[布置探究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试剂(NaOH溶液、稀盐酸、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锌粒等)分组进行三个实验。

① 向NaOH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色后,再慢慢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② 向稀盐酸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色后,再慢慢滴入NaOH溶液,观察现象。

③ 向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NaOH溶液后,再加入一小粒锌,观察现象。

请同学们边实验边思考两个问题:

()方案中滴加酸碱指示剂或加入一小粒锌,其作用是什么?

()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一边实验,一边讨论,教师穿梭其中,答疑解惑,最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1: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再滴加稀盐酸,溶液由红色慢慢变为无色,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原因分析: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是因为溶液中含有OH-,加入稀盐酸后,溶液变成无色,说明OH-消失了,可能是与盐酸中的H+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水。

学生2:向稀盐酸中滴加石蕊溶液,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红色变成紫色,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原因分析:向稀盐酸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显红色,是因为稀盐酸中含有H+,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变了色,说明H+消失了,可能是与氢氧化钠反应了,当恰好反应时,溶液呈紫色,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多余的OH-使石蕊溶液变蓝。

对于第③个方案的实验现象出现了分歧,向稀盐酸中加入NaOH溶液后,再加入一小粒锌,有的小组发现没有气泡产生,由此猜测盐酸被NaOH反应掉了;而有的小组却发现仍有气泡产生,他们依此现象认为,稀盐酸没有跟NaOH反应。两个小组的同学争论不休,这时,我想这不就是一次意外生成的好机会呀,不能放过!于是我对有气泡产生的那组同学说,你们继续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看气泡会不会产生了。果然,他们做了之后又通过讨论终于搞清楚了,原来NaOH的确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只不过刚才所加的NaOH溶液未将盐酸反应完全,剩余的盐酸就跟锌反应产生气泡了。我知道同学的思维空间被打开了,于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重新设计第③个实验方案:向稀盐酸中加一小粒锌,然后再滴加NaOH溶液,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于是大家重新实验,果然发现,随着NaOH溶液的滴加,气泡越来越少,不一会儿就没有了。可问题又来了,有同学提出质疑认为:盐酸与锌反应本来就差不多了,等到加入NaOH溶液时,盐酸已经与锌反应结束了,因而不能说明滴下去的NaOH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反应,多么智慧的疑问,又一次意外生成的机会来了!这时我适时提醒大家能不能做个对比实验。对呀,于是大家又一次热情讨论起来,不一会儿就形成了一致方案:取甲、乙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稀盐酸,先向甲中加入一小粒锌,然后再向乙试管中加一小粒同样大小的锌,此时两试管中都产生大量气泡,再向乙试管中慢慢滴入NaOH溶液至锌粒表面不再产生气泡,观察甲试管,发现此时仍有大量气泡产生。通过对比实验,足以证明滴下去的NaOH溶液确实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就在大家刚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再次有同学提出,为什么稀盐酸跟滴下去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不再跟锌粒反应了呢?多好的问题,这无疑为从微观角度进一步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创造了条件!

[引导]上面三个实验验证了氢氧化钠与盐酸的确发生了反应,盐酸中的H+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OH-结合生成了水,金属钠离子与酸根氯离子可组合成氯化钠,像氯化钠等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称作盐。

[板书]中和反应:酸+碱盐+水

[解释与结论]展示图片,从微观角度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

[板书]中和反应实质:OH-+ H+H2O

[引导分析]在稀盐酸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H+,在NaOH溶液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OH-,当锌与盐酸反应时,实质上是锌与盐酸中的H+反应,而当NaOH溶液加入盐酸中时,自由移动的OH-与H+瞬间相互接触中和生成了H2O,所以,盐酸不是不能与锌粒反应,而是来不及与锌粒反应就已在瞬间被NaOH溶液中和了,这也是许多化学反应选择在溶液中进行的原因。

[思考]同学们,以上三组实验中,你们认为用哪一组实验检验NaOH与盐酸的反应更方便,现象也更明显?

[结论]用酚酞溶液最好!

[设计意图]学会比较,选择最佳方案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这儿让学生体验一下,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2.3阅读教材,学以致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有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具体了解中和反应在农业、工业、医疗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理解中和反应实质的基础上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应该比较容易,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坚决做到不教,教是为了学,有时不教却是为了更好的学。

[课外延伸]同学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两个问题吗?

()皮蛋有涩味,原因是皮蛋呈碱性,在食用时应如何除去涩味?

()如果将实验残留的盐酸直接倒入下水道,会造成什么危害?应如何正确处理废酸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回顾反思] 同学们,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

3教学反思

多年来,初中学生学习化学一般遵循“听、记、背、练”这四字方针,学生的学习愿望不强,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本课的教学探析中,笔者没有按照教材设计平均用力,而是把时间和精力着重放在设计实验探究验证酸碱是否反应这一环节上。让学生按照教材会用酚酞溶液检验酸碱反应进行实验并不难,难的是要知道为什么选用酚酞溶液?还能用其他办法吗?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碰到许多疑惑并没有放弃,更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思考,最终把每一个疑问都解决了。学生在充分理解酸碱能够反应的基础上,学习中和反应以及应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依据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从实验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增加互动的同时,重视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是本课题探析的初衷吧。

参考文献: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4

【关键词】营口地区;园林植物;耐盐性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营口位于我国东部半湿润季风区,辽东半岛西北部的沿渤海滩涂地。近年来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营口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在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以及园林布局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土壤含盐量高,地下水矿化度大,地下水位高,冬春季风严重,冬季漫长,天气寒冷空气干燥,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给园林绿化工作带来很大的制约,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土壤盐碱化严重这一因素。

盐碱土主要由Na+、Ca2+、Mg2+等3种阳离子和CO32-,、HCO3-、Cl-、SO₄2⁻等4种阴离子形成的12种盐构成。土壤中盐碱过多时,就会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长.当土壤表层含盐量超过0.6%时,大多数植物己不能生长;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超过1.0%时,只有一些特殊适应于盐土的植物才能生长。土壤盐碱化的不良影响是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有机质含量降低,并且土壤中过多盐碱,会对植物形成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生长。根据盐碱地造林后树木的生长情况和盐碱危害的程度可分为四级:1级,树木生长发育正常;2级,树木生长发育受抑制,部分叶片变色,如叶缘退绿发黄,叶表面可能有盐碱危害的斑点。但尚属树木耐盐的适应范围;3级,树木生长发育受到严重抑制,部分叶片变色枯萎甚至脱落。叶片脱落,一般发生在7月中旬以后的高温季节,叶片枯焦急剧发展,叶柄基部产生离层而脱落树木的生长量很低,超过树木的耐盐能力;4级,树木遭受盐碱危害而死亡。

1形成盐害的主要生理原因。

一是由于土壤盐分过多,引起溶液浓度过大和渗透压过高,使植物根系吸水困难,导致植物生理性干旱,枯萎死亡;二是盐离子的毒害作用,使植物体累积盐离子过多,并影响干扰植物吸收其他养分;三是受到盐害的植物对虫害、大气污染等外界不良因子的抵抗能力下降。

2对抗盐碱土对植物的损害的措施。

2.1对土壤的物理改良措施。

具体改良措施如下:一是在地势较高淡水资源较丰富的地段采取淡水洗盐的措施;二是在地势较高处栽植行道树,采用大穴换土治盐措施;三是在平地植行道树采用走穴换土,底部放炉灰碴10公分保持渗水,上部做挡土堰口的措施:四是在土壤含盐较高的主要景区采用下部隔离抬高换土,封底抬高换土和地上花盆式抬高换土措施。

2.2生物改良措施。

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有机质缺乏,含氧量低,是盐碱地的特点。增施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一方面可增加土壤养分,另一方面可改善土壤结构而有利于脱盐。根据以往经验,盐碱土种3年紫花苜蓿后,土壤含盐量由0.18%下降到0.038%,有机质由0.9%上升到1.23%,成为脱盐土。土壤含盐量0.3%-0.5%的盐碱土,先种2年田箐以改良土壤,再种紫穗槐3-5年,则土壤含盐量可降至0.25%左右,即可种植耐盐树种。

2.3对土壤进行化学改良。

由于土壤中碳酸钠和重碳酸钠的存在,而引起土壤严重碱化(PH值达到8以上),使土壤产生不良物理性状。所谓化学改良,就是针对碱性土的这种化学特性,用化学方法加以改良。化学改良的途径,第一是在土壤中增加钙离子,以置换出土壤胶粒上的钠离子;第二是施以酸性化学物质,以氢离子置换交换性钠离子和中和土壤碱性。常用的改良剂有:可溶性钙盐类、酸类和成酸类化学物质。

3对耐盐树种的选择要遵循的原则。

3.1耐盐能力强。

所选造林树种的耐盐能力,要与造林地的土壤含盐量相一致,同时还要考虑树种对不同盐分的适应性。

3.2抗旱耐涝能力强。

盐碱地分布区一般多为干旱低湿盆地,往往是洪涝旱碱并存,因此选择耐盐树种时,还必须注意它的抗旱耐涝能力。

3.3易繁殖、生长快。

选择繁殖、生长快的树种,有利于尽早郁闭成林、覆盖林地、防止土壤返盐,并能逐步降低林地表层土壤含盐量和改良土壤。

3.4经济价值高。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盐碱程度严重的地区尽量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

4营口地区使用的主要园林植物

4.1 在营口地区多年的实践经验中,使用的主要乔木树种。

青杄云杉、法桐、银杏、国槐、垂柳、新疆杨、银中杨、加杨、龙爪槐、合欢、臭椿、五角枫、复叶槭、水曲柳、紫椴、蒙古栎、山皂荚等。部分小气候良好的地区可增加品种侧柏、油松、黑松、香花槐、栾树、垂榆、京桃、辽东栎、灯台树等。

4.2主要使用的灌木。

紫丁香、连翘、玉兰、榆叶梅、红瑞木、红王子锦带、红叶李、金叶榆、绣线菊、金银忍冬、珍珠梅、紫叶小檗、月季等。

4.3藤本

为了有效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丰富城市景观,还可以垂直绿化,植物主要有五叶地锦、紫藤、葡萄、山葡萄、茑萝、葛藤等。

4.4草坪

在适应营口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冬季寒冷漫长的自然条件下,草坪草种要求植物生长迅速、绿期长、耐修剪、适应性强、与杂草竞争能力强、株矮叶细、生长一致。一般用于做观赏草坪、游憩草坪、运动草坪、固土护坡草坪等。草坪植物营口地区的主要品种以早熟禾、黑麦草为主。

4.5宿根花卉

多年生的宿根花卉主要种类有:地被菊、景天、假龙头、鸢尾、萱草、玉簪、丛生福禄考、荷兰菊、马蔺等。

5营口地区园林绿地植物配置要点。

5.1乔、灌木、地被配置基本合理。

结合灌丛与草坪草及其他矮生地被植物配置,取得很好的园林场景效果。充分发挥多种植物材料在树形、姿态、色彩等方面美的素质,通过和谐、对比、变化及统一构景,有机结合,体现园林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

5.2考虑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

树种配置基本能考虑各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形成丛(群)植群落,比较注重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形成景观特色。

5.3乡土树种与新种类结合

以乡土树种为主,并结合应用外来树种和新培育植物种类,配植成人工群落。

5.4发挥植物季相特点

营口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在植物应用上能发挥植物的季相特点,形成不同季节的季相景观。春有玉兰、碧桃、榆叶梅、连翘等;夏有荷花、合欢、栾树、木槿等;秋色叶树种也较丰富,有五角枫、茶条槭、白蜡、银杏、火炬树、红瑞木、五叶地绵等;冬季松柏常青,还有白皮松、悬铃木等树种干色突出。

总而言之,一切改良土壤的措施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改良盐土时不能只用单一方法,应着重综合开发;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改土措施都等量齐观,而要因地制宜,有主有辅。而在众多的改 土措施中,关键的是遵循水盐运动的规律,培肥地力,保持客土的长效,做好水的文章,合理灌溉,有效排水,减少径流,增加重力水,切断毛管水,才能提高园林绿化植物在营口地区的盐碱土上的成活率,并且合理搭配适宜的树种,在栽植前考虑到其生物特点,树形树色,花果期或观赏期等因素,统一调配,合理配制,就能在营口这座北方沿海城市创建一个高水准的园林绿化平台。

参考文献:

1九种耐盐植物在滨海盐碱地的耐盐能力试验谢小丁,邵秋玲 ,李扬

2滨海地区耐盐植物资源增量赵红梅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5

关键词:  盐酸小檗碱;糖尿病;血管内皮;一氧化氮;eNOS

糖尿病并发心血管事件如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发生率是同年龄组非糖尿病患者的3~5倍,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不仅是AS形成的早期表现,也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始动因素和主要病理变化。研究表明,高糖、高脂、胰岛素抵抗(IR)及氧化应激均可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发生功能障碍〔2〕;其治疗策略应该是调整糖脂代谢紊乱,同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但目前临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措施只是降低血糖或直接针对并发症治疗。盐酸小檗碱(黄连素)是我国传统中药,近年临床及动物试验均证明其具有确切的降血糖、降血脂、改善IR、抗过氧化等作用,对糖尿病具有显著的疗效〔3~5〕。但盐酸小檗碱是否可以减轻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从而防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探讨盐酸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T2DM)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饲料

选用健康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60~180 g,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20030001)普通饲料成分及其热量:脂肪5%、碳水化合物53%、蛋白质23%、包括纤维素及水分在内的其他成分占19%,总热量为25 kJ/kg;高脂饲料成分及其热量:脂肪22%、碳水化合物48%、蛋白质20%、包括纤维素及水分在内的其他成分占10%,总热量为44.3 kJ/kg。

1.2  药物及试剂

盐酸小檗碱由东北制药厂赠予;链脲佐菌素(STZ)为Sigma 公司产品;葡萄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检测试剂盒均为北京北化康泰临床试剂有限公司产品;胰岛素放射免疫分析药盒购自天津九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多克隆抗体购于美国Santa Cruz公司;免疫组化试剂盒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3  仪器

酶标仪Model 550,为BioRad公司产品。755B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系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分析仪器总厂产品;台式高速低温离心机,美国索福公司产品;1261型γ放射免疫计数仪,LKB公司产品。

1.4  T2DM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4〕

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出正常对照组(CON)和正常盐酸小檗碱组(CON+BER)各10只,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40只用于建立T2DM大鼠模型,以高脂饲料喂养。大鼠高脂饲料喂养4 w后,腹腔注射小剂量STZ(30 mg/kg)2次,间隔1 w;2 w后检测空腹血糖(FPG),以FPG≥7.8 mmol/L作为判断模型成功的标准。将制备成功的T2DM大鼠26只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T2DM)和盐酸小檗碱治疗组(T2DM+BER)。T2DM+BER组和CON+BER组以盐酸小檗碱100 mg·kg-1·d-1连续灌胃8 w,CON组和T2DM组给予等体积溶媒灌胃8 w。

1.5  血清中FPG、TG、TC和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的检测

大鼠治疗8 w后,禁食12~16 h,乌拉坦(100 mg/kg)腹腔注射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并处死动物。每只大鼠约可以取血4~5 ml,分离血清,分装入Eppendorf 管,-70℃冻存,用于检测FPG、TG、TC和FINS。FPG、TG和TC采用酶学方法检测。FINS由吉林大学第三医院核医学科采用放免法检测。

1.6  葡萄糖耐量实验

葡萄糖耐量实验进行前,大鼠禁食12~16 h,自由饮水,腹腔注40%葡萄糖(2 g/kg体重),在葡萄糖注射前、注射后30、60、120 min断尾取血,3 500 r/min离心15 min,吸取血清。随后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利用葡萄糖氧化法测定血清中葡萄糖含量。

1.7  血清中NO和SOD的检测

分别按照NO和SOD试剂盒说明书方法测定血清中NO及SOD的含量。

1.8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组织eNOS蛋白表达

切片常规用二甲苯脱蜡,经各级乙醇至水洗。抗原热修复,已修复切片恢复室温;PBS洗3次,每次3 min;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室温20 min。滴加一抗(1∶150),4℃过夜;PBS洗3次,滴加生物素化二抗,室温20 min;PBS洗3次,滴加HRP链霉卵白素,室温20 min;DAB显色。苏木精复染2 min、盐酸乙醇分化;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阴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于显微镜400倍下观察细胞质出现棕色或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不显色者为阴性。

1.9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用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 软件处理,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方法,两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LSD)t检验。

2  结  果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范文6

  碱-碳酸盐反应则是水泥中的碱与粗集料中的白云石之间在水的作用下反应,体积膨胀,使混凝土开裂。其反应式为:

据研究,我空军机场在7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发现道面水泥混凝土因非荷载作用的混凝土自身损坏,根据调查,发现这些机场道面板出现损坏的密度和轻重程度有很大差别。个别机场,有三分之一的道面板出现这类损坏,其中严重的为板块大面积出现较宽的裂缝,有的表层砂浆剥落、混凝土酥松,急需进行修补。例如,某军用机场在1967年进行了扩建,对原沥青混凝土道面盖被1500m,交付使用后仅3年,发现数块混凝土道面板局部出现微细裂缝,并向两边扩展。到1992年统计道面已被严重腐蚀575块,占道面板总数的8.73 % ,严重影响了机场跑道的使用性能。其碱-集料反应的外观特征是:最初在道面表层出现黄色的水迹,继而在水迹范围内产生裂缝,裂缝逐渐扩展;在雨后晴天或早晨从裂缝中析出白霜物质;对较宽的裂缝,沿裂缝常有黑褐色的渗出物印迹,并微微突起1-2mm。裂缝形状有树枝状的、地图状的或其他形状的,严重的表层砂浆剥落。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些机场均位于长江以北的我国三北地区。到目前为止,碱集料反应仍然不同程度的危害机场水泥道面。因此,研究如何抑制碱硅酸反应是十分必要也是不可松懈的。

2、正文

2.1 相关概念

1.石灰:是由石灰石、白云石等原料,经900-1100℃煅烧而成的以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石灰是硅酸盐制品的主要原料之一,常与硅质材料(粉煤灰、火山灰、矿渣等)搭配使用。其内部的胶凝物质主要是水化硅酸钙。

2.粉煤灰:是从煤燃烧后的烟气中收铺下来的细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我国火电厂粉煤灰的主要氧化物组成为:

等。粉煤灰是一种似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或细骨料,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不透水性、气性抗硫酸盐性能和耐化学侵蚀性能,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耐高温性,减轻颗粒分离和析水现象,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开裂。

3.矿渣:经提炼后的矿石残余物为矿渣。矿渣经磨细后,是水泥的活性混合材料。

4.火山灰:火山灰是指由火山喷发出直径小于1-2mm的矿物质粒子。在常温有水的情况下可与石灰反应生成具有水硬性胶凝能力的水化物。因此磨细后可用作水泥的混合材料及混凝土的掺合料。

2.2.国外碱硅酸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在研究grc(玻璃纤维增强型混凝土)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是采用抗碱玻璃纤维增强普通硅酸盐水泥,以减少碱硅酸反应给机场水泥道面混凝土造成的影响。在美国、日本、德国等碱硅酸反应严重的地区,一般采用低碱水泥作为预防碱硅酸反应的重要措施。

sims和nixon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在碱集料破坏事例中,有众多asr与acr同时引起破坏的现象。经研究,在碱碳酸盐反应中含有微晶石英,因此,碱硅酸反应也起作用。

研究表明,氯盐能促进asr反应。一般认为是nacl与氢氧化钠作用形成 。但研究显示,nacl对asr的促进作用比等摩尔浓度的naoh更高。shayan研究认为,nacl和水泥反应增大了oh-的浓度,且生成的friedel氏盐填充在asr引发的裂纹中,从而增大膨胀;但kawamura等发现这一反应仅导致少量的oh-浓度增加,arya也认为硬化水泥中大部分已与硫酸盐反应,进一步与nacl反应oh-形成必然很少,形成的friedel氏盐也很有限。

2.3.国内碱硅酸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成果表明:军用机场道面混凝土通常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三北地区生产的这类水泥含碱量一般较高;军用机场道面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一般都在300kg/m 3 以上,且经常处在地面的潮湿环境中,因而发生碱集料反应的可能性较大,采取预防措施尤为必要。中国工程院、南京工业大学等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矿物混合材、自制高效锂盐抑制剂、纤维材料等碱集料反应的抑制作用,探明了各种材料的抑制机理,提出了低ca/si比的c-s-h凝胶控制碱集料反应的抑制理论,li-s-h凝胶控制碱集料反应的抑制理论,及纤维通过形成三维网络结构而抑制膨胀的抑制理论。并且提出了偏高岭土、锂盐抑制剂、聚丙烯纤维等复合抑制材料加入到新拌混凝土中,可以有效抑制碱集料反应,大大延长道面混凝土的寿命。

南京工业大学在该领域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建立了国家活性集料检测中心。由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牵头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工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与工程应用》中针对混凝土碱集料反应危害列有专门子课题进行研究,并取得成果如“混凝土碱集料反应安全性专家系统”等。

2007年天津市颁布修订后的强制性标准《预防混凝土碱集料反应技术规程》。

严章荣采用砂浆棒法和砂浆柱法进行抑制对比试验,首先通过在低活性、中活性和高活性三种系列骨料中分别掺入dz-4及粉煤灰、掺入矿渣等量代替水泥成型试件后放在80℃ lmol/l的naoh溶液中养护28天,测试试件养护龄期内的膨胀率,并结合青藏铁路用小干沟砂对dz-4和粉煤灰的抑制效能进行检验;其次采用砂浆棒法分别掺入dz-4及粉煤灰、掺入矿渣等量代替硫铝酸盐水泥,对三种活性骨料及青藏铁路用小干沟砂进行抑制效能试验,通过硅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试验结果对比,结合微观分析方法,探索研究dz-4和粉煤灰、矿渣抑制碱—硅酸反应的机理;最后进行了砂浆柱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试验,以分析两种抑制措施对砂浆或混凝土强度的影响。通过抑制有效性试验和强度试验,得出两种抑制措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各种混合材只有在骨料一定活性范围内才能有效地抑制碱—硅酸反应,dz-4和粉煤灰对asr的抑制是对化学反应过程的抑制和对产物结构的改善的综合作用,矿渣的抑制作用主要为降低砂浆或混凝土中的碱含量,掺入混合材后混凝土的强度没有降低,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王传波结合国内科研成果《青藏铁路梁体混凝土掺合料抑制碱—骨料反应有效性实验操作规程》,采用快速砂浆棒法对矿渣、粉煤灰、硫铝酸盐水泥抑制碱—硅酸反应机理进行研究,结合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微观分析,以观察不同试件反应产物的变化。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砂浆棒法中宜采用降温至20℃检测;矿渣和粉煤灰抑制碱—硅酸反应的机理是因为消耗了大量的,同时反应生成了低n(ca)/n(si)比的水化硅酸钙凝胶,“固定”了大量的碱,降低了与活性

反应的程度;硫铝酸盐水泥因其水化产物中缺乏

而不易与活性骨料反应,可以与硅酸盐水泥一起混合或在特殊地区单独使用来预防碱—硅酸反应。

詹炳根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和碱协同作用使混凝土产生碱硅酸反应(asr),用esm动态观察了凝胶的膨胀过程,用能谱仪测定了各种凝胶的组成,研究了凝胶组成与膨胀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氯盐的存在,使孔溶液中钙的浓度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形成了膨胀性的低钙凝胶。凝胶的膨胀在某一湿度下突然增长,含有nacl的凝胶,其膨胀开始的湿度较低,后随湿度的增加加剧了膨胀过程。

王荃从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的组成和变化探讨了活性混合材抑制asr的作用机理。选取沸石化珍珠岩作为骨料,掺入超细粉煤灰、硅灰和超细矿粉,同时外掺不同比例的koh和nacl成型混凝土试件。结果表明,超细粉煤灰和硅灰对界面区的结构和组成都有很好的改善,都使界面区的凝胶的ca/si明显降低,其中掺入20%硅灰的试件的界面过渡区表现出来的各项性能最为优秀。而在潜在碱硅酸反应(asr)的混凝土中掺入活化煤矸石,研究表明煤矸石对单一碱所引起的asr以及因氯化与碱复合而引起的asr损伤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王晓燕等研究了几种含铝物质对碱硅酸反应的抑制作用,结合xrd、sem/eds分析其抑制机理。结果显示,烧铝矾土、对碱硅酸反应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掺加30%烧铝矾土或20%能使碱硅酸膨胀反应下降到1%。

孔德玉、方诚等对碱激发胶凝材料(其主要材料为具有一定急冷热历史的含铝硅酸盐煅烧天然矿物或工业废渣。如:偏高岭土、矿渣、粉煤灰、硅灰、钢渣等)及混凝土进行了研究,包括新拌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硬化混凝土强度和抗化学侵蚀、碱集料反应、对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及硬化混凝土变形性能等,研究指出碱激发胶凝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化学侵蚀性能,不存在碱集料反应隐患。但是碱激发胶凝材料耐久性和体积稳定性还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且相关因素对力学性能、耐久性、变形性的性能并不能两全其美,如一定范围内含钙量增加及采用水玻璃激发剂可提高碱激发材料强度,但会导致耐久性和抗变形性能下降。

3、结论

大量实验和研究证明: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寻找抑制碱硅酸反应的方法,既有外加剂法,如在混凝土中加锂盐抑制剂、聚丙烯纤维;也有混合材料法,采用低活性骨料,如掺入沸石珍珠岩等。这些对碱硅酸反应的抑制方法多种多样,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主要原理是在混凝土内部形成稳定的凝胶,降低碱化物的总量,抑制碱与集料中活性的反应。就目前的抑制碱硅酸反应技术之一的碱激发胶凝材料而言,笔者认为,要想安全、可靠的使用碱激发胶凝材料,必须对原材料热历史和含钙量,激发剂种类和用量,对碱激发工业废渣胶凝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机理及定量表征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姚燕,王玲等.中国高性能混凝土及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和应用.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研究和应用.2006.

[2]孔德玉,张俊芝.碱激发胶凝材料及混凝土研究进展.硅酸盐学报,2009.

[3]王玉江,王晓峰.含碱集料对碱硅酸反应的影响.硅酸盐学报,2008.

[4]于洋,李国忠.硅灰及锂盐对碱集料反应抑制效果的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08.

[5]谢晓峰,陆华.浅谈水泥混凝土碱集料的危害和控制.中国西部科技,2010.

[6]卢都有.国际混凝土碱集料反应研究动态.混凝土,2009.

[7]徐文.粉煤灰对混凝土aar有效碱的影响及机理.东南大学学报,2010.

[8]曹万智,孙庆霞.轻骨料混凝土耐久性实验研究.中国建材科技,2008.

[9]王晓峰,王玉江.碱性环境下长石的析碱机理.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

[10]刘元江.浅谈如何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中国科技财富,2008.

[11]沈振岳,胡耀辉.对建筑物防水混凝土碱集料反应的监理.建筑技术,2009.

[12]俞琛捷,莫祥银.锂离子在混凝土碱集料反应过程中的作用.东南大学学报,2009.

[13]陈德鹏,钱春香.体积稳定性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及控制.低温建筑技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