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民办高校范例6篇

西安民办高校

西安民办高校范文1

关键词:民办高校;贫富差距;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一、西安市民办高校贫富差距现状

为了解西安市民办高校大学校园里的贫富差距现状及其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选取西安市EA民办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西安市EA民办高校成立于1995年10月,经过10年的发展,于200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占地面积1,055亩,专任教师800余人,学院共设21个本科专业,28个高职专业,涉及文、工、管、经、法等5个学科门类,在校生2万多人。

调查方法主要采取分年级、分专业、分班级抽样的方式,调查范围覆盖该民办高校八个二级分院,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3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3.25%。

1、每月生活费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333份有效问卷中,受调查学生在学校期间每月的基本生活费状况如下:每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为71人,占21.3%;501~800元的为188人,占56.5%;801~1,200元的为62人,占18.6%;1,201~1,500元的为4人,占1.2%;1,500元以上的为8人,占2.4%。(图1)

2、每月家庭总收入情况。在333份有效问卷中,有2人未作答,5人回答错误,统计结果如下: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40人,占12.0%;家庭月收入在1,001~2,000元的有107人,占32.1%;家庭月收入在2,001~4,000元的有97人,占29.1%;家庭月收入在4,001~6,000元的有38人,占11.4%;家庭月收入在6,001~10,000元的有30人,占9.0%;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有14人,占4.2%。(图2)

3、家庭状况。在333份有效问卷中,1人未作答,4人回答错误。统计结果如下:公务员家庭13人,占3.9%;自由职业家庭60人,占18.0%;私营企业主家庭30人,占9.0%;农民家庭137人,占41.1%;普通工人家庭60人,占18.0%;下岗工人家庭12人,占3.6%;其他家庭16人,占4.8%。(图3)

4、受调查学生对大学生之间贫富差距严重程度的看法。受调查学生对大学生之间贫富差距严重程度的看法:认为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达到242人,占总数的72.6%。(图4)

5、受调查学生认为造成大学生贫富差距的原因。受调查学生认为造成大学生贫富差距的原因依次为:家庭条件、地区分布、国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其他。其中,有284名学生选择了家庭条件,占85.3%;171人选择了地区分布,占51.4%;96人选择了国家政策,占28.8%;53人选择了社会保障制度,占15.9%;12人选择了其他原因,占3.6%。(图5)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知:目前西安市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用在501~800元的比例较大,占到了56.5%,但是在500元以下的比例也相当大,占到了21.3%,801元以上的合计占比也达到22.2%,通过对月生活费和学生所在家庭的月总收入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贫富差距的确是存在的。认为目前大学生贫富差距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学生比例已占到总数的72.6%,由此可见,大学生贫富差距的确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被调查学生认为造成大学生贫富差距的原因依次是:家庭条件、地区分布、国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

二、贫富差距对大学生的影响

1、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功利。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也存在部分学生推崇“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观。这导致部分同学带有较强的功利心,他们往往从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和个人发展方向考虑事情,很少考虑集体、社会的利益;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利,忽视集体纪律和义务,认为应先索取再奉献,奉行“人人为我、我才为人人”的人生准则。

2、理性消费是主流,但存在攀比和高消费现象。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在消费时应“量入为出,合理消费”,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追求享受,超前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调查发现,在西安市某民办高校的在校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高消费和互相攀比等不良现象。有的学生经常成双成对地出入KTV、高档饭店、大商场等高级消费场所。另外,恋爱支出花费较大,据调查,有的学生为朋友过一次生日就要花费数百元,甚至上千元;有的学生盲目追求名牌时尚,吃穿用都要名牌产品,这部分学生的消费行为对身边的同学产生很大影响,容易引发攀比心理,加重贫困学生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这要求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

3、贫富差距不利于校园和谐,降低班集体的凝聚力和管理效能。校园学生间的贫富差距在无形之中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进而形成不同层次的交际范围。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交往范围的不同,导致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生活状态有很大不同,贫困学生面临着生存和温饱问题,所以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兼职等方面,相互之间谈论的话题也主要集中在学习、找兼职等方面。而相对“富裕”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往往不担心生活费用和将来就业的问题,会有较多的时间用来外出消费、旅游、娱乐等,他们更为关心时尚、流行的话题。贫富差距正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一条逐渐蔓延的裂痕。这种“裂痕效应”使得班集体的凝聚力明显下降,班级管理效能大大降低,会进一步影响班级、院(系)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容易导致校园的不和谐、不稳定。

4、贫富差距造成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校贫困生和其他同学相比受到的影响与制约,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因素两方面。其中,外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压力、社会环境压力、就业压力、学校压力等等;个体自身因素则包括个性特征、感情和情绪压力、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等。诸多因素导致高校贫困大学生形成了一些消极的心理,如自卑、焦虑、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偏激、悲观和仇视感等。

对许多贫困的大学生来讲,上大学之前,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们在学校普遍受到同学的尊重和老师的喜欢,潜意识里有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认可。一旦进入大学后,贫困学生突然发现自己不但在学习上的优势不复存在,反而在兴趣特长、人际交往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因此导致心理落差极大。一些贫困大学生的自尊感会在巨大的经济反差下产生动摇,在内心深处萌生出与自尊感相反的体验,进而否定自己、低估自己,从而导致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与情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贫困学生感到自卑,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自我保护意识陡然增强,他们不愿意让其他人感觉到自己的贫寒,于是和其他同学渐行渐远,或者闷头学习,或者走出校园到外面寻找可以寄托的机会。

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反映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存在着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对贫困大学生既要在物质上加以资助,更要在心理上进行教育,物质和精神帮助双管齐下,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对策及建议

1、完善助学帮困机制,加大对贫困生的物质扶贫力度。EA民办高校目前基本上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要形式的多元资助体系,对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助学贷款是我国政府实施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实行的无担保的信用助学贷款,要加大助学贷款的力度和覆盖面;另一方面应鼓励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把勤工助学作为高校资助贫困生的重要途径。在设立校内助学岗位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拓展勤工助学空间和覆盖面,使每一个贫困生都能有申请到勤工俭学的机会。

2、加强价值观教育与心理辅导。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和校园中的贫富差距,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辅导,一方面要承认贫富不对等的事实,客观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金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卑与焦虑心理产生的根源,正视所遇到的困难,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经济上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却可以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

我们要使贫困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成长的信心,积极面对人生,把逆境转化为财富,用奋斗改变命运。美国心理学家库柏史密斯认为“自尊与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的能力有关,与完成任务的坚持性有关,与在挫折条件下保持恒定知觉结构的能力有关。”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们消除自卑心理,优化人际系,调整心态,放宽眼界,塑造健康人格。

3、增强贫困生“自我造血”的意识和功能。要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起自立意识,首先需要家长转变观念。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好的做法,孩子年满18岁后就不再依赖父母,作为父母要鼓励孩子靠自己打工、赚钱来养活自己,这种做法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与能力。我们应该倡导这一观念并借鉴国外的做法,使学生进入校门后,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发展,这样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会适当缩小;其次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使贫困生明白:贫穷并不是自己的过错,也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把自己完全当成一个需要社会照顾的弱者,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现状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要切实解决高校学生内部的贫富差距及由此带来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乃至家庭与大学生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朝晖.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情感教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

[2]周跃军.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交流,2008.12.

[3]万茗.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2008.22.1.

[4]宋尚桂.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2000.3.

[5]李浩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西安民办高校范文2

王彬,安徽省人,莲湖区执法局党政办公室,研究方向是公共管理。

摘要: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发展比较独特,旅游文化业和现代服务业是西安经济的核心。对人才的要求是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实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综合高素质人才。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正好迎合了西安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信息沟通渠道的不畅通,使民办高校教育和企业需要脱节。要让先民办高校更好的服务西安经济发展,应该建立西安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的平台,通过各种渠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西安民办高校;地方经济;资源共享;产学研相结合西安经济发展比较独特。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秦风汉韵,秦砖汉瓦,大唐诗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文化爱好者。长安情结是很多国外游子和国内文化人深入骨髓的民族烙印。所以,西安的旅游文化业在西安经济发展中地位非常重要,与之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也随之迅速发展。有学者认为,目前,西安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旅游文化业和现代服务业。西安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实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西安民办高校在服务西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我国民办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在此过程中,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独树一帜,成绩斐然。西安市多所民办高校,无论从办学规模,还是人才培养层次都在全国遥遥领先,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西安民办高校都以高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因此,西安民办高校不管从教学还是科研上都偏重于技能的应用。

1.西安民办高校服务西安经济发展的瓶颈分析

1.教学、实践与现实经济发展脱节是民办高校服务西安经济发展的瓶颈。

首先是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能否有效沟通,决定了西安民办高校和现企业合作的程度。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是西安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目前西安民办高校和地方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主要是利用个人关系、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或其创立的服务机构为企业获得外部技术支持。这两种渠道在信息传递和沟通桥梁作用的力量是有限的。其次是学校关门教学,企业需要技术与人力支持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愿意与之合作的学校,学校需要实践基地有找不到可靠的愿意与之合作合适的企业形成了企业需求过剩和学校供给过剩同时并存的现象。因此信息沟通渠道的不畅通成为西安民办高校服务西安经济的瓶颈。建立一个能够让企业和高校相互沟通的平台,为企业和高校提供确实可靠的信息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2.西安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平台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2.1基本思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该为高校和企业建立一个可以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平台,企业全程参与教育过程,是教育更符合企业需求。学校为企业服务,使企业能够更具有竞争优势。

2.2路径

2.2.1建立资源共享系统:首先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系统,收集各高校和社会各企业的信息。要收集的高校信息包括:第一,学校的培养方案。企业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培养方案,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锁定合适自己的几所学校作为备选。第二,学校的人才储备。包括各专业的教师的基本信息、研究方向,学生的专业、实践意向,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一步确定合作的个人,包括学生和教师。要收集的企业信息包括:第一,企业的资质。学校往往不愿意和陌生企业合作主要是由于对企业的资质不了解,对企业的可靠度没有办法掌握,所以轻易不会和企业合作。只有企业的资质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合作才能无后顾之忧。第二,企业的需求。有了企业对合作院校的要求,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企业作为合作对象。资源共享系统建成之后要及时更新,以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次是建立一套约束企业和学校的制度。光有资源共享系统还不够,要保证企业和高校的长期、有效合作,必须要约束二者的行为。当企业或者学校任何一方出现违约行为,应该有一整套措置来制裁违规方。最后是设置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有政府、学校、企业代表出面组建。学校选派的代表主要负责提供各个学校的信息,维护校方利益。企业选派的代表负责提供企业信息,维护企业利益。政府的职责是整和学校和企业的信息,协调企业和学校的行为。

2.2.2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基地

可以在民办高校云集的地方建立产学研结合基地。基地一方面可以为民办高校教学提供实践机会,一方面,民办高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密集,可以为基地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这可以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经验。

斯坦福大学是美国首家在校园内成立工业园区的大学,利用其拥有的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技术优势突出,学科门类齐全,创新能力较强的优势为工业园区内各企业的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形成美国加州科技尖端、精英云集的“硅谷”。随着美国西海岸高科技带的兴起,各个电脑公司,包括微软公司纷纷在这一线安营扎寨。

所以,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在民办高校云集的地方安营扎寨。

3.西安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平台建设的保障

3.1西安市政府的支持

在建立西安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的平台建设的过程需要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提供必要的条件,协调其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同时,民办高校服务经济发展平台的建设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调节。所以民办高校要服务社会,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

3.2地方企业的支持

目前,西安市民办高校教育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差、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滞后于实际、双师型教师缺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要解决以上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才能突破这个问题。企业必须全程参与我们的教育过程才能实现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要求。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又决定企业必须全程参与学院教学工作。

3.3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建立一套完整的大学社会服务职能运转的法律条文,这是大学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保障。没有相关法律的保障,政府就不能真正转变职能,为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保驾护航,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就难以实现,西安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的平台就难以建成。

3.4西安民办高校必须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

在西安,高校林立,民办高校在很多地方不具备和公办学校相媲美的优势。要想获得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就必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民办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发挥自己应用性和技能型教育的优势,为西安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与地方、企业联合培养地方及企业需要的人才。(作者单位:1.西安培华学院;2.莲湖区执法局)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民办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的平台与路径研究”(13PH37)

参考文献:

[1]汪全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3)

西安民办高校范文3

【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陕西;发展趋势

陕西地处中国中西部交汇处,文化土壤积淀深厚,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具有吸引全国各地,特别是周边省市区广大青年求学的优势。西安共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军事院校近百所,教职工6万余人,有一大批门类齐全的专业教师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这都为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目前,陕西拥有各类民办高校37所,在校生人数23.7万人,其中80%分布在西安。 全国10所万人以上民办高校,有5所落户西安。在万人以上规模高校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本科高校数、校园占地面积、图书拥有量等指标上,以西安为主的陕西民办高校创造了5个全国第一,被喻为民办高校的“西安奇迹”。在西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政府和学校敢于因时制宜,突破固有模式,超常规发展,是创造“西安奇迹”的最宝贵经验。

一、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在陕西,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随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增多,这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丰厚的高教资源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强大的发展空间。陕西民办高校的群体优势是实现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化、规范化、上档次的必要条件。全省民办高校的布局是这样的:在66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西安占48所,其他地区有18所。五千至万人以上规模的有5所在西安,另有两所院校坐落在西安周边的地市。陕西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比较突出的还有它的治理整顿工作。每隔3年,都要重新审核办学资格,换许可证。近年来全省已注销了400余所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在做调整和关停并转工作中,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细致扎实,注意掌握政策,保持了稳定局面,为民办教育第二次创业,开创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深化陕西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可以促进陕西省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市场是民办教育运行机制模式中最具活力、对民办教育发挥经常化影响力的要素。民办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应该是按照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在近阶段,陕西民办教育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1、陕西民办教育的培养质量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陕西民办教育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壮大的过程。办学规模扩大了,培养质量愈发重要。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民办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质量差,就业率低的民办院校就将面临生源匮乏、难以维持的现状。 民办高校的发展,规模及校园硬件设施是生存发展的前提,而教育质量对普通高校来说是声誉,对民办高校来说是生命。民办高校要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确立自己的地位,民办普通高校要创出自己的品牌,只有下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质量才能在民办教育战线上占有一席之地。民办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光靠课堂上的教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在不断强化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树立起教育管理的新观念,掌握教育管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引进先进的民办教育管理模式,与世界上先进的民办教育管理模式接轨,使管理水平达到先进水平。

2、继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改变那种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结构模式,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师资结构,这种结构将有助于教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民办高校要培养综合实用型人才,就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理念,“走出去”就是专职中青年教师要定期走向社会,走进高新技术产业,要及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学实践知识。“请进来”就是要吸收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加盟民办院校任教。这种结构模式有利于在校生吸收学习当代最新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整体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3、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

学生就业是社会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3年起逐年迅速增长,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必须认识到,学校把学生招收来只是进行“加工”、“培养”,社会是学生的归宿点,让他们顺利地就业,他获得了就业机会就有生存权、自主权和发展权,陕西民办高校之所以整体发展很快,像西京、西译、欧亚、外事等都在2万人以上,就是因为“出口畅”才保证了“入口旺”。因此只有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才能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要求学校专业的开设、课程的设置及学生培养的方向都必须面向市场、紧贴市场,由于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加,给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随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和改革,研究分析现实市场的需求,大胆预测未来市场需求的趋势,及时砍掉与就业市场“对接性差”、“成交率低”的旧专业,办出自己的主打专业、创新专业。

4、陕西民办教育的发展将吸引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

经费投入较少是长期困扰民办教育发展的问题,而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又满足不了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从而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我省民办高校多项硬性指标皆名列全国前茅,如此成绩固然可喜,但陕西民办高校,同样面临与公办院校一样的资金压力。而相比公办院校,他们更不易获得银行的支持,生存和发展没有资金寸步难行。由于民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生学费,在近两年,高校扩招以及各地独立院校纷纷崛起等因素造成生源分流、资金分流等问题,陕西民办高校亟待锻造和稳固它的“资金链”。

5、民办教育的培养目标将从一次性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与企业的横向联合更加密切

随着陕西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与民办教育相联合,而民办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满足社会,满足行业和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民办教育逐步形成联合企业、发挥行业作用、并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产学合作的运行机制,企业、行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专业技术指导教师,学校为企业、行业培训在业职工、下岗职工,将为社会、为企业、为经济提供更多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克荫.陕西现象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2.7.

[2] 朱国维,朱斌,陈晃.民办高校办学的趋利性分析及其对策[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7.12.

西安民办高校范文4

作为民办教育大省的陕西,是否也在这场“寒流”中受到了影响,当地的民办教育现状如何?对此,记者在民办高校较为集中的西安、咸阳两市进行了调查。

民办学校招生锐减

西安作为国内民办高校最多的城市,现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66所,其中9所具有颁发国家学历文凭资格。国内10所万人民办高校中,有一半都在西安。

对于2009年的实际招生数量,西安很多民办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闭口不谈。

记者发现,除了个别民办学校外,西安大多数民办高校今年均未完成招生计划,有的仅完成了计划中的50%左右,一些完全依赖非学历教育生存的学校则情况更差。生源减少则直接导致了学校的学费收入大幅减少,一些民办高校纷纷缩小办学规模甚至被迫停办。除此之外,即使民办学校开学后,仍有一些学生离校。

西安翻译学院作为一所国内知名的民办大学,尽管其统招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但计划外这部分的招生情况却非常的不理想,即便是用很差来形容也不过分。

同样,地处西安白鹿原上的西安思源学院今年的招生也不乐观,对此,该校宣传处处长曾义说,今年民办高校招生遭遇“寒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计划外招生这块的确不如预期的那么好,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却还是依靠计划外招生来支撑的。

西安工程机械专修学院的常务副院长田禾丰也告诉记者,他做了10年的招生工作,从来没有哪一年像今年这么艰难。他说:“使尽了浑身解数,动了很多脑筋,今年招生成果还是不理想。”

在西安北郊的一家民办学校,原本正是上课时间的学校却大门紧锁,人去楼空。透过紧闭的大门望去,偌大的校园内杂草丛生,显得十分荒凉,就连操场上也长满了荒草。就在4个月前,这里还是一所在校学生达数千人的学校。

10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咸阳市南郊的大学城。这里是陕西新兴的一座大学城,聚集着陕西商贸国际学院、陕西服装学院以及陕西科技大学、陕西中医学院等多所高校。每年的9月份都会有数万名学生从全国各地汇集到这里。今年9月这里的学生却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就连附近靠着学校做生意的商户也感觉到了生存的危机。自今年9月份秋季开学以来,35岁的咸阳人晏朝锋明显的感到生意不如以往不好做了。和住在附近的很多居民一样,晏朝锋也在此开了一家经营电脑耗材及打字复印的门店,到今年他已经做了将近10个年头。此前,他的生意一直不错。正因为这样,他才在今年倾其所有又投资了一家经营手机的门店,原本指望在秋季开学后赚一把,没想到生意竟如此惨淡。他无奈地说,因为少有顾客光顾,他的生意几乎做不下去了。

非学历教育领域成重灾区

自2002年底《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之后,6年时间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几乎翻了lO倍,高校数量也增长了近5倍,可为什么这些民办教育机构今年突然学生锐减呢?

这得从我国的招生制度说起。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目前民办高校的招生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计划内招生是指由国家下达招生指标的高等学历教育,计划外招生属于非学历教育,如自学考试、职业教育等,而今年遭遇招生“寒流”的绝大多数是从事非学历教育的院校。

对此,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季明明表示,初步了解,民办学校计划外这块的招生很不理想。招得好的学校只达到去年70%的水平,有的只有40%,很多学校甚至连这个数都保不住。

因此,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马学雷断言,民办高等教育目前正面临一场“脱胎换骨”式的变革。

近年来,民办高校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640所(含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401.3万人,其中本科生223.3万人,专科生178万人。到民办高校接受非学历教育成为很多无法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的选择。

近年来高中毕业生生源的减少,报读民办学校的学生逐年呈下降趋势,竞争激烈使得很多民办学校面临着较大的生源压力。以陕西为例,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是405175,同比减少8832人,高考录取率则达到了53.9%。不少学校的招生老师普遍反映,目前的招生工作呈现咨询者多、报名者少、等待观望者多、入校报到者少的状况。

面对日益加剧的生源的压力,一些民办高校为了生存选择了虚假宣传、压缩教学成本等手段。但这种持续不断的宣传攻势极大地影响了民办教育的社会声誉,结果适得其反,而且不利于整个民办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发展速度过快,西安一些民办高校在教学、后勤、设备等方面无法提供有力的保证,学生经常因为学校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与学校发生矛盾,这些不良评价也在社会上迅速传播,也为其后来的招生带来隐患。

另外,高昂的学费也成为影响民办学校招生的一个主要因素,民办高校一年的学费通常在一两万左右甚至更高。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很多家庭的支付能力下降,民办高校的生源很大一部分则来自县乡和农村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源。

尽管导致民办高校生源剧减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因为很多民办高校大量招收所谓的“计划外”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没有国家承认的毕业证,很难找到工作。在当下上百万中国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这些“计划外”毕业生就业就更加艰难。目前遭遇招生“寒流”的学校绝大多数都是提供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

与此同时,随着生源的减少,各学校间的竞争则变得更加激烈,进一步陷入了恶性循环。另外,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创下50年来的最低也严重挫伤了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特别是一些贫困地方的学生,花那么多钱,耽误四年时间,却没有工作,虽然只是暂时,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也非常大。因此,很多人认为:“毕业就失业,还不如早几年出去打工呢。”

此外,高校扩招本该向更高学历更高层次瞄准,但一些高校却把眼光盯住了底层,甚至采取下延录取线来同民校抢生源,让学生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神秘感。一些公立高校的二级民办学院也不按规定成立独立学院,而是拿着公办文凭替自己“长脸”,为招生“添乱”。

自救整合成为必然选择

在民办高校遭遇招生难的大环境下,很多民办高校纷纷选择了自救或者整合,就连那些在校学生万人以上的著名民办学校也不例外。

西安思源学院宣传处处长曾义说,以前生源多,没有危机感,学院单纯想的是如何招生。但今年想的更多的则是如何提

高办学质量,找准自己的办学特色。

对思源学院来说,规模缩小是将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学院在2004年就基本上停止了建设。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了办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特色。目前思源的在校学生是2.2万人,最终则要稳定在1.4万人,其目的就是要将办学质量搞上去。

长期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陕西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处长李维民说,面对当前的困境,民办高校从社会需要出发,主动适应市场,进行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改革是其生存发展的方向。

他认为,民办高校要生存,首先必须有量的保证:“量的支持非常重要,否则就谈不上质。因为民办高校是完全靠学费支撑,近年来办学成本增加很多,学费却受到控制,不能增加太多。因此,那些大型民办高校的生源还是稳定的,受影响的是那些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学校。”

在如今学历受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能力备受重视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才是民办高校需要努力的方向。“‘出口’好了,‘入口’自然会好”,李维民说,“民办高校要不等不靠,充分利用自己体质灵活的优势,面对新一轮的变革,只有创新和改革才能图存和发展,否则只能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败下阵来。”目前民办高校已经进入“垄断阶段”,整合是大势所趋,那些已经完成资本积累、办学底子厚、条件好的学校,接下来会越来越强大,而那些势单力薄的学校将被逐渐淘汰。

特色化办校是最终出路

一些专家分析认为,民办教育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是关键。

在这场“寒流”中,并不是所有的民办学校都面临着困境,除了几个知名的民办高校外,即便是一些非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的招生也十分火爆。除了广东外,作为民办教育大省的陕西,同样也有一些非学历教育学校的招生创出了今年招生的奇迹。

如曾提出“教育扶贫、信贷助学”理念的西安华西专修大学就在今年的招生中创造了奇迹。

据了解,这家创全国民办高校信贷助学之先河的学校通过与银行合作,对自立上进的贫困学生由学校担保,实行信贷助学,待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逐步还贷。这项举措则使贫困生仅用了普通高校学杂费的三分之一,即可完成大学学业,在同类院校中独树一帜,一举跨入全国万人民办高校之列。

2008年,该校通过与长三角、珠三角、北京、西安等地部分企业合作,形成校企联合办学态势。2009年,该校又与昆山经济开发区签订校区合作协议,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提供了保障。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这所学校在今年的招生非但没有减少,反倒逆势而上,创下了6000人的招生奇迹。地处白鹿原上的西安航空旅游学院、西安数字学院等学校的招生情况也非常喜人。

对此,李维民分析认为,这些学校之所以创造了招生奇迹,是和他们的办学特色分不开的,因为这些学校大都是以技能培训为特色,跟企业接轨比较好。因此,才能在招生“寒流”中脱颖而出。

西安民办高校范文5

关键词:教育督导;民办高职院校;特色优势;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57-03

2012年10月1日,国务院《教育督导条例》颁布实施后,陕西省人民政府组织了由公办高职院校的院长、副院长、处长,民办高职院校党委书记,普通公办本科院校的管理学教授以及6位省级督学专家组成的教育督导团,对陕西两所民办高职院校(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西安高等医学专科学校)进行了教育督导,督导内容包括学校治理结构、管理水平、办学条件、教学及学生管理。

督导组通过听取学校举办者(董事长)、行政负责人(校院长)的情况介绍,查阅相关档案材料,参观学校校舍、设施、设备,并分别召开董事会、行政班子和党委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相关处室负责人座谈会等了解情况,专家组将采集的情况在督导组内汇报交流,形成对学校的正式督导反馈意见,随后召开学校领导和处室负责人参加的督导反馈会。会上首先由督导组各小组专家进行具体的专题反馈,肯定办学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然后由省督导办负责人宣读正式的督导反馈意见,评价学校的办学成绩,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最后,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总督学提出要求。每个学校的督导时间为一天半,督导活动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组织和协调。

通过这次督导,观察到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一些情况,在此做一介绍和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

办学定位决定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命运两所民办高职院校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一个是以汽车修理检测为骨干专业,形成了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为龙头的汽车类专业群,以机械制造为龙头的机械制造类专业群,以汽车电子技术为龙头的电子类专业群,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为龙头的土建类专业群,以营销管理为龙头的管理类专业群;一个是以护理和口腔为骨干专业,形成了高等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医学影像技术等6个医疗类专业。明确的专业定位、行业定位,使学校可以做专、做精、做深,做出品牌,做出清晰的生源市场,做出特定的合作行业、合作企业,做出稳定的就业渠道,可谓选定一个行业,举办一个专业,建成一所学校,成就一番事业。这两所学校的专业定位,一个是关系百姓日常生活的汽车类专业,一个是关系民生的医疗类专业。这种明确的办学定位,顽强的专业生命力,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必要条件。

办学特色决定民办高职院校生存的状态这两所民办高职院校最大的办学特色都在于校企合作。两所学校都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途径,形成了“紧密合作型”、“实习合作型”、“就业合作型”、“培训中心型”四种模式。德国奥迪公司、英国捷豹路虎公司、瑞典沃尔沃公司以及东风标致、北京现代、奇瑞、比亚迪等国内外著名汽车企业,都在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设立了培训中心。这些国内外汽车企业在学校开办的校企合作班实行“订单教育”,免费为学校提供了价值数百万元的最新款的汽车用于教学活动,加上学校对实训设施的投入,实训设施设备价值上亿元。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2012年被教育部、卫生部确定为卓越医生“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2012年12月,经陕西省卫生厅批准,设立非盈利性的三级附属综合医院。总医院、总医院、西安天佑医院、陕西友谊医院、陕西森工医院、西安同济医院等都与该校签订了实习和就业协议,西安天佑医院还在该校设立了奖学金。学校有医学专业实验室65个,设备齐全、性能先进。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大量性能先进的汽车实习实训设施让人如同进入汽车车间;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提出的“在病房上课,在教室看病”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总之,强化实训、强化动手、强化与企业用人单位教学合作和就业合作,使得这类学校焕发了办学活力,进口顺,教学实,出口畅。

办学信念决定民办高职院校成长的能

力两所学校都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当时都是做培训,一个是摩托车修理培训学校,一个是护士培训学校,都是租赁别人的教室或场地。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的举办者李瑞明,现年46岁,当年是摩托车修理师,1987年从事摩托车培训工作,2004年学校升格为汽车科技职业学院,目前在校生近万人,校园面积300余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者李健唐,现年71岁,当年是医院放射科医生,1984年从事护士培训工作,2008年学校升格为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目前在校生近万人,校园面积500余亩(加上附属医院共720余亩),建筑面积13.5万平米。

办学体制决定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活力民办学校有活力,活力来自于动力,动力来自于责权利的完全统一。责权利的完全统一使得责任清晰,决策主体清晰,利益清晰。责权利有机结合于举办者身上,学校主办者是声誉、剩余利益、剩余责任的最终承担者,从而形成了极高的办事效率。有人拍板、有人承担责任。民办学校决策权集中,不会推诿责任,不会拖泥带水,没有过多的形式流程。总之,民办高职院校在管理上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实,办法活,效率高,生命力强。

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治理结构问题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基本上都是实行一人负责制,这也是早期创业成功以及工作高效的重要因素。创业期,工作人员少,学生人数少,办学规模小,集中领导效率最高。当民办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仍实行家长制管理就难以适应学校发展的现实了。尤其是民办学校不只是一个私人组织,它提供的是一种社会服务,涉及人才的培养,影响产业、影响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即学校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和远期效应。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国家要求,2007年,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向17所民办高校选派了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扩大,多数民办高校建立了履行决策职能的董事会、履行日常管理职能的行政班子以及发挥保证监督职能的党委“三驾马车”的学校治理结构。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聘请刚退休的国家示范职业技术学院的前院长担任常务院长(学校举办者担任院长),负责学院日常管理,有职有权,具有5万元以下的财务签字权,学院内部管理井井有条,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学校举办者则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战略以及外部关系的协调上。三套机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运作协调,院系两级管理也顺畅运行。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主办者也聘请了西安交大附属医院的专家担任校长,但主要是负责教学,日常工作还是由担任董事长的学校举办者直接管理。形式上的三套机构,事实上是一套机构,董事会、校委会以及党委一起开会,合署办公,决策、执行、监督没有形成分工,还是以学校举办者为核心的一套机构,两权未作分离,学校主办者亲力亲为,决策集中,未能形成有效的权责分工体系。

管理水平问题组织规模小时,可以直接管理,组织规模大了以后,个人精力不够,需要寻找人,寻找帮手,需要借力,需要分工,需要协作,需要建立“岗位、责任、权力、绩效、利益”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需要科学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工作,从事管理的人员构成职业性群体。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学生管理的方法和制度,并且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如对各级各类学生管理人员的职位说明书及绩效考核方法,活跃的学生社团,在学生中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汽大讲堂”、“中国传统道德”课程等,学生在国际、国内汽车设计比赛中也获得不俗成绩。学校由此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督察问责制、安全监控体系以及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而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内部管理则相对薄弱,包括日常行政管理及教学管理,责权利体系不是很清晰,也许与现有学校治理未形成合理结构有关。责权利体系不够完善,存在“一实多虚”的现象,即学校主办者权责很实,而其他管理人员包括各级管理人员的权责虚化,从而出现管理人才缺乏,日常管理、细节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当然,这所学校的举办者是一个实干家。但整体来看,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够,基本上是靠老经验、靠感觉来管理。

师资队伍问题两所学校师资队伍都存在共同的问题,即教师年龄结构成“哑铃型”结构,60岁以上退休的老教师和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

占主体,36~45岁年龄段的教师基本上处于断层状态。西安是我国的高校大省,因而聘请各种兼职教师讲课比较容易,聘请退休的老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也不难。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难,因此到民办高校做教师也成为部分年轻人的一种选择。但中坚师资短缺成为师资结构的硬伤。骨干教师的缺乏是影响师资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民办高校对教师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在于身份问题和国民待遇问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但不可能自然形成,需要学校提供机会进行培训开发,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机会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引进一些年富力强的教师进行传帮带。仅仅靠兼职教师,无法保证民办高校塑造核心教学能力和核心研发能力,民办高校同样需要“组织双元能力”的支持,即如马奇(march j g)所说的探索能力和利用能力。探索与“搜寻、变化、实验、发现”等活动有关,而利用则与“提炼、效率、选择、实施”等活动相联系。对高校而言,一个是科学研究能力(探索能力),一个是教学能力(利用能力)。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举办人重视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用性课题研究,以便为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这种导向是难能可贵的。

外部支持问题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校(国办、省办、市办)不同。公办高校有靠山、有支持、有管理、有约束、有资金来源,有各种正式渠道和各种正式联系的社会网络,组织化程度更高,规则更正式。而民办高校更多处于自发发展的状态,规则具有非正式性,各种问题的解决主要靠自己,而且多受到非公平待遇,学校难以享受公办高校待遇,教师难以享受公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与公办相比),学生就业也难以享受到完全平等的待遇。2012年2月,陕西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其中一条是设立专项资金,政府每年拿出3亿专项资金,连续5年对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进行扶持,但在落实上却难以协调。外部支持网络的缺失,导致民办学校失去了同行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的机会,也使民办高校处于相对的“孤岛”上,如学校管理的交流、行业组织的教师培训等都受到制约。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民办高校外部的组织化、网络化程度较低。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需要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和组织,出台相关政策,使民办高校融入社会大网络之中,不要被边缘化、孤岛化。融入网络,就是要让民办高校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与社会共同进步,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做出自己独到的贡献。

总之,陕西省首次对民办高职院校进行督导,学校是欢迎的,尤其是通过督导给学校指出问题,提出建议,提供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听取民办高职院校的意见,这种发展性督导,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是大有助益的。

参考文献:

[1]沈鲸.双元组织能力的研究综述、评析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11(7):114.

西安民办高校范文6

关键词: 西部; 民办高校; 可持续发展; 战略选择;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001-03

中国民办高校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上世纪80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民办高校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蓬勃发展;到了21世纪初,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及《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西部民办高校再次得到迅猛发展,势不可挡。

民办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战线的重要生力军,同公办高校一样肩负着“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发展民办高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西部大开发的实践表明,西部民办高校更具生机和活力,它将更加突出体现中国民办高校快速、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西部大开发和祖国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雄辩地说明,民办高校这一新生事物为共和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的成功与辉煌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经验。当前,做好西安一些成功民办高校未来的战略规划,进而思考西部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我们西部民办高校的社会责任。研究西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选择,就是要理清未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对西部民办高校的战略需求,客观面对西部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谋划未来,科学发展的主线,从而实现西部民办高校又好又快、可持续的发展,开创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新篇章。

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西部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西部大开发”口号中的“西部”含概范围较宽,它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规划之一,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西部民办高校亟需为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高素质人才。大力发展西部民办高等教育,促进西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对西部大开发将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民办高校的战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深西部地区调研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对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印发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四年累计4000多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00多亿元。青藏铁路新线铺轨317公里;西气东输东段工程全面建成,已向华东四省一市商业供气;西电东送新开工项目总装机容量2800多万千瓦,建设输变电线路9800多公里;新建和改造大型水库43座,塔里木河、黑河综合治理初见成效,两河下游胡杨林开始复活;新增公路通车里程累计7.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00公里;新建铁路新线、复线和电气化线路4570多公里,新建和改扩建机场30个,其中,竣工15个,在建15个。两部地区水电、天然气、石油、有色金属、棉花、糖料、水果、肉类等特色产品初步形成优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2%提高到2002年的38.7%。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力度加大,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百家到西部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这些重点工程、项目和新兴的产业亟需要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科技人才,这是西部民办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是时代对西部民办高校快速发展历史呼唤。毋庸置疑,西部大开发为西部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西部民办高校的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西部地区的公办高校,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其战略目标主要定位在研究型人才培养上。然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所需人才的特殊性,当前更需要的是大量应用型专门人才。西部大开发的潮流带来了一批新兴行业,如农林、畜牧、治沙、采掘、医药、电子、信息、航天、环保、新能源、生物工程、生态食品等,传统工业向信息化、数字化的现代工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旱作农业转化,各行各业的生产已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对初、中级人才的需求到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和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人力资源需求,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西部民办高校来满足。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言,由于其自身基础薄弱、人才匮乏、资金短缺、观念落后,必须通过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尽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以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为己任的历史使命就义不容辞地落到西部民办高校的肩上。排除各种干扰,致力于西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西部地区全面崛起的重要保证。

(三)西部各省份为西部民办高校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全国2007年统计的295所民办高校中,西部12个省份有46所,2008年,民办大学100强排名中,西部有西安培华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13所民办高校榜上有名,还仅仅集中在西安、成都和重庆三个大城市。2002年,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后,西部各省份都相继制订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各省市教育部门相继成立了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在土地审批、发展规划、基建、招生、毕业生就业、贫困生资助、用工等政策上都给予了支持和倾斜,这为西部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毫无疑问,西部民办高校做大、做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当然,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办高校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西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基础的前提,同时,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民办高校作智力支持,西部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西部建设中也必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要作用。因此,西部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参与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西部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贡献。

二、西部民办高校战略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西部地区,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民办高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点到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西部民办高校近几年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为西部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成绩是可喜的。但是,要确保西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西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的路径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战略目标定位不准。有些西部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战咯目标不清,应对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能力不足。战略目标是对未来发展的提前设计,战略目标不清楚,必然导致发展过程中的盲目状态,有些西部民办高校,过于贪大,既不顾未来教育人口的变化趋势,也不管专业发展的中长期趋势,眼下什么是热门,就办什么专业,注重短期行为。也有些民办高校将自己定位在普通高等教育最低层次,认为民办高校就是三流本科,不必追求教育质量的高水平。这些错误的理念和想法都严重影响了西部民办高校战略目标的制定和战略路径的选择。没有高水准的目标定位,就不能对未来社会有效需求和自身发展方向作出准确的判断。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过程中,对现有民办高校专业发展的影响认识不足;对于2009年以后,教育人口发展趋势对西部民办高校的影响考虑不周,一些西部民办高校甚至出现了得过且过的想法,这些都是极其错误的。

(二)战略路径不清。西部民办高校的战略路径是西部民办高校战略发展的逻辑顺序。在现阶段,西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在学校的数量和规模上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如何把战略目标中量的扩张转化为质的提升,思路就不清楚了。地处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西部民办高校由于受自身财力制约,对于教学质量工程和科研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教育基本建设较为薄弱,实践设施设备相对陈旧,实习实训条件简陋,整体办学条件不够完备,严重制约着西部民办高校的战略路径的实现。

(三)战略资源不足。要为西部大开发培养应用型人才,西部民办高校应具备应有的战略资源。在公共政策资源、财政资助、人力资源等战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方面准备不足。参与度不够。特别是在人才资源的战略储备上,严重不足,造成师资力量薄弱,西部民办高校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均很难满足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即使是本科院校,开课的专业教师也十分缺乏。明显表现为基础课教师多,专业技能课教师少;单一型教师多,复合型教师少的现象,况且教师来源渠道单一。西部民办高校中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多数教师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导致不能按高等院校的办学特点和人才要求组织教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大打折扣。

(四)核心竞争力不强。在西部民办高校中,有些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而有的却门庭冷落,原因无非是专业不对口,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岗位要求。必须花大力气切实解决适应性差的问题,对西部民办高校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实训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突出西部民办高校办学特色。以特色创品牌,以质量求生存。西部民办高校与西部地区用人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人才信息渠道不畅通,企业介入学校参与西部民办高校定向人才培养的机制尚未形成;办学形式单一,普遍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重理论,轻实践。民办高校内部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西部民办高校的专业人才质量有待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待提高。

(五)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高等教育既具有私有产品性质,也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西方国家私立高校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稳定而成熟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政府给予一定财力资助和政策支持,国家实施了对民办高校的有限管理且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仅有几十年的历史,办学经验不足,办学规模不大,资源配置还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当前,要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尤其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帮助,各级政府需进一步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及国家公共管理理论决定的。从当前西部民办高校的状况来看,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同西方国家支持私立高校相比,尚有差距。地方政府对西部民办高校几乎没有财政经费的投入,校舍和教学设备、教职工住房等问题均由民办高校自筹经费解决,没有落实多元受益主体共同承担责任的原则;对民办高校教师评定职称、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经费资助等政策待遇等方面也不能和公办高校一视同仁,在世人看来,民办高校属于“三等公民”,处处低人一等,这都可能影响西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三、西部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为西部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西部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但是,要把这一战略决策落到实处,我们必须积极推进西部民办高校改革创新,保证西部民办高校为区域经济和科教兴国第一线服务,按照西部民办高校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机制的灵活性的原则,不断拓展西部民办高校人才市场机制,为西部跨跃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一)完善政策,为西部民办高校的战略发展提供清晰的政策支持。政策制度环境是西部民办高校的生存环境,也是政府促进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的责任所在。各级政府应该创造有利于西部民办高校战略发展的外部环境,尽快制定和采取有利于西部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目前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出台了七年的时间,由于西部个别的地方政府,包括政府一些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理解是不太一致,造成了地区性的政策差异。出现了很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包括教师的职称评定,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科研课题立项等等一系列的方面,民办高校没有获得要有公民待遇。西部各省份教育相关部门应当检查调整、补充《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中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提供应有的政策支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准确定位,为西部民办高校的战略路径指明发展的方向。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量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就需要西部民办高校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最好的途径就是引导西部民办高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施品牌化战略,按照学科和专业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提高西部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和针对性。例如,西安培华学院成立各专业的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实行校企联办,产教结合,工商企业为学院提供实训基地,并且在师资、仪器设备上提供支持;而学院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为企业发展分忧解难,通过实践,西安培华学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很好的社会效益。发展西部民办高校,充分盘活教育资源,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西部民办高校尝试在大中型现代企业中参与生产,作为实习和实践,提高专业的针对性,实施西部民办高校品牌化战略,让西部民办高校更多地培养西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西部的发展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民办高校战略发展的动力。未来十年,西部民办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育人口的下降,其次是和公办高校的竞争压力,第三是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压力。西部民办高校应该将压力转换成动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西部民办高校要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范,修炼内功,提高质量,增强西部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术研究和交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考核等方面,面向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承担企业亟需的科研项目,培养符合西部社会经济要求的人才。西部民办高校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围绕质量提升的一系列措施构成了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内涵发展也有待于教职工的努力,西部民办高校必须在国家现有的政策范围以内,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或奖惩措施,调动校内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使各方面工作产生明显的发展性、进步性的变化,提高办学的效率和效益,从而使西部民办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目标。西部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发展战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迫,也是民办高校增强实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深化改革,创办中国一流民办高校。西部民办高校要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个机遇期,积极发展自己,深化改革,争创一流。历史告诉大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日益向公司个人倾斜,必然推动文教事业的长足发展。经过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低谷,正在强劲复苏,西部经济回升的一系列指标都远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这是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西部区域经济水平以两位数的速度提升,西部民办高校的周边人文及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校园环境及师生的生活质量会跨上一个新台阶,教学设施及科研条件显著优化。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深化民办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以改革为动力,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储备更多的博士、硕士到教师队伍里来,增强师资队伍的后劲;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东部地区和国外企业的介入,给西部民办高校带来更多的合作对象及科研项目、新型专业技术。据此,可以开拓更多新型专业、新兴学科,建立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开拓科研活动新领域,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生源地的范围,扩充毕业生就业的职业领域。在此基础上,西部民办高校可以扬长避短、凝聚特色,更加准确选取自身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造就一批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和名牌公办高校相媲美。西方国家能做到的,我们也应该做得到。最近,西安地区有的民办高校已在上述几个方面行动起来,顶着会融危机的惊涛骇浪,知难而上,推进内部体制改革和机制的创新。有的民办高校领导班子敢于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大胆推行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行理事会、董事长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科学合理地规范理事会或董事会、校党委、校长的合理分工及其职责权限,大幅提升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以领导体制改革带动教学科研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后勤服务的改革,决心打造一批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省部级、部级科研成果,坚定不移地向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民办大学努力奋斗,这将成为西部民办高校再次腾飞、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又一个新起点。

总之,西部民办高校正进入一个战略发展的转型时期。西部民办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决策,从西部地区客观实际出发,认真落实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走出西部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按照应用型本科的内在要求,制定战略规划,明确战略路径,为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服务,这是西部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江源.论教育制度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

[2] 李文鹏.私立学校办学的目的何在[J].教育与经济,2002(3).

[3] 曹淑江,朱成昆,关于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性和产权问题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7.

[4] 刘培鸿,胡卫.开拓民办教育的空间[J].上海市普陀区民办教育研究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