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乡的词范例6篇

思念家乡的词

思念家乡的词范文1

脱胎于内蒙民歌

1936年春,时任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讲师的马思聪因病请假,住在上海法租界进行疗养。眼见得大病初愈,而病假期限还没有满,马思聪便决定乘机带上妻子到从未去过的古都北平一游。

在北平,马思聪夫妇兴致勃勃地饱览了长城、紫禁城、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处名胜。这一天,他们游罢天坛,顺路来到天桥小憩。这时,一片鼓乐悠扬之声从附近的一个露天场飘然而至,马思聪携妻子循声前往,买了两张门票进入场子,悄悄地坐在其他人后面的一个角落里。但见那仅有一张桌、一把椅的简陋台子上,有位老艺人在一副大板、一面鼓和一把三弦的伴奏下,时而说白,时而唱词,调子倒也高吭而丰富,把场内的人逗得一阵阵哄堂大笑。曾留学法国多年、时年24岁的马思聪还是头一次听京韵大鼓,自感新奇,兴奋不已。他迅速迷上了这个地地道道的中国特产,以致听了一曲又一曲,并掏出随身带的笔记本来,飞快地记下了《风阳歌》、《上河调》、《梅花落》、《垛子板》、《太平年》、《农家乐》、《流水板》和《南城调》等曲谱。自此,他开始大量地收集大鼓的曲调,也搜罗中国民歌,他的目光紧紧地盯上了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

在此过程中,一首流行在绥远省后套地区(今内蒙)、仅有短短八小节、名为《城墙上跑马》的民歌,引起了马思聪的密切关注:“城墙上跑马/掉不回那个头/思想起咱们包头/哎哟我就眼儿抖。”

这首民歌中流溢着的对故土、对乡亲的浓烈思念之情,让马思聪反复地品味、琢磨。猛然间,他音乐灵感的闸门洞开、思如潮涌,他遂提笔一会儿作曲,一会儿用小提琴试奏,一首题为《思乡曲》的小提琴曲于1937年冬诞生了。它是马思聪同期创作的大型管弦乐曲《绥远组曲》(又称《内蒙组曲》)中的第二乐章,第一和第三乐章分别为《史诗》、《塞外舞曲》。

《思乡曲》首先以“如歌似的行板”奏出了内蒙民歌的旋律,点明了主题;尔后用音乐语言描绘出故乡的美丽、亲人的可爱;继之,反复刻画离乡背井者的乡思、乡愁,凄楚感人;最后,进入高潮,写出离乡人美好的祝愿与故乡未来的光明前景。那充满东方色彩和中华民族气派的优美旋律,很快流传开来,不仅成为马思聪日后音乐生涯中的“保留节目”,也使作曲者声名大振。

兄弟联袂配乐词

转眼到了1941年底,因香港沦陷,避居于此的马思聪一家遭日寇“遣散”,又开始了流离失所的艰难时日。万般无奈之下,他们返回故乡广东海丰县,与住在马家老宅的几位堂兄马思傅、马思藏、马思周和马思恭等团聚。在此,马思聪除了尽情地吸吮故乡的音乐乳汁之外,还与妻子双双登台举行义演,演奏《西班牙进行曲》、《沉思》等世界名曲,也演奏自己的《思乡曲》,所得门票收入全部捐献给了县政府作为抗战资金。一天夜里义演结束,饥肠辘辘的马思聪夫妇在一家小店里简单地吃了芝麻糊之后,便向马家老宅走去。此时夜空中飘荡着的《思乡曲》琴声,让马思聪倍感亲切。当他们步入马宅,走进客堂间一看,原来是堂弟马思周在那里拉琴。马思聪惊喜地问:“你喜欢《思乡曲》?”

“喜欢!在你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思乡曲》。”顿了顿,马思周又说:“不过,《思乡曲》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你快说,美中不足的地方在哪里?”

“《思乡曲》只有曲,没有词。只能用琴拉,不能用嘴唱。我是音乐教师,很想把《思乡曲》教给学生演唱。可是,会拉小提琴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如果配上歌词,那就好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唱――每一个人都有嘴巴呀!”

这一夜躺在床上,马思聪辗转反侧,反复咀嚼着堂弟的话。思忖再三,他认为堂弟的话很在理。眼下国内战乱不休,小提琴终究属于阳春白雪,倘若配上歌词,将更便于广泛流传。于是,他的脑海中回响着《思乡曲》的旋律,开始默默地构思起歌词来。

次日一大早,马思聪就找到堂弟,说:“你的意见很好,我要给《思乡曲》配词。我来念,你来记。”

马思周遂赶紧端来板凳,拿来纸笔。随着马思聪慢踱方步,口中念念有词,马思周刷刷地记录着:“城墙上有人/城墙下有马/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

说到此,马思聪停下脚步,说道:“下面的两句词,我一时还想不好,暂且放一下。再下面,你记下去――”

庙台的金顶闪闪光/驼群的影遮列天边……家乡想念不忘/想念不忘/啊依呀噢。

记毕,马思周按照曲调轻轻地唱了一遍,又思索了一会儿,说道:“哥,缺着的那两句,填上‘举目回望四野荒凉,落日依山雁儿飞散’,你看好吗?”

思念家乡的词范文2

一、《鸿雁》美丽的传说

《鸿雁》是一首传唱大草原几百年的酒歌逐步演变而成。据记载,1790年盛夏,乌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庙一世活佛云游到现今呼勒斯太苏木境内,现今五原县境内的海子堰,二百多年前,那里是一片,一个天然大湖泊,里面长满了芦苇,是鸿雁等水鸟的天堂。

这一天,湖边有一户牧民家接待远方来的弟弟,有四、五个亲朋好友正在他家里最大的蒙古包里,活沸被邀请到进来,他们一边喝奶酒、喝酸奶,一边吃手扒肉,一边唠着家常。天色不早,弟弟因路途遥远将起身告辞,在哥哥真诚的再三挽留下,弟弟答应再住一个晚上,宾客再度入座,继续喝酒、吃肉、聊家常,在酒精和当时的气氛下,弟弟一边是难以割舍兄弟情谊,一边是牵挂远方自己的家人,感染者每个人,心里都产生了莫名的惆怅,活佛信步走出包外,放眼望去,南面呼勒斯太湖,湖面上畅游着一对对洁白的天鹅;北面是连绵的山川,一群群悠闲嬉戏的牛羊。此情此景触动了活佛的灵感,吟唱了一首词,这便是现在《鸿雁》歌词的雏形。

活佛回到寺庙后,把@首歌让乐师们记谱演唱。一首传唱大草原几百年的酒歌就这样产生了。据了解,《鸿雁》这首歌的最终成型,是呼勒斯太苏木的内蒙古直属乌兰牧旗作曲家祁达楞太完成的。

二、《鸿雁》的旋律美

中国民歌表现乡情之美的歌曲,一般都是旋律幅度不宽,一般采用级进或者小跳的旋律进行,五声调式,羽调式居多,曲调较为平稳、舒缓,表现恬静、柔和的思乡情感。

《鸿雁》运用级进和小跳的旋律进行,分节歌形式,歌曲五声调式4/4拍,有徵调式和羽调式的交替感,歌曲前奏厚重低沉旋律模进,后又轻轻的拨动着人的内心,歌声自然进入:鸿雁 天空上,对对排成行;第二句旋律和第一句旋律进行方向相反,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顶真手法,给人以相思之情缠绵不绝之感;第二段旋律相同,歌词不同,情绪有了进一步的抒发,反复一句:天苍茫 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进入间奏,竹笛吹奏的悠扬旋律,旋律的张力逐步加大,间奏直接升高伴音到降A调,思乡之情绪进一步膨胀,愈加难以自制,牵动着游子那颗难以排遣的思乡情绪;第三段歌词,歌声进入:鸿雁 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第四段歌词,歌声进入:鸿雁 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歌曲结尾反复了这一句:酒喝干 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落在羽音上,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歌者在难以排遣的乡思情绪中,在奶酒的微醺下,渐渐的甜甜入眠了,又仿佛梦到了自己变成了鸿雁,飞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北方草原上。

三、《鸿雁》的歌词美

中国民歌乡情之美的歌曲从歌词内容上看,主要描写远离故乡的人们对故乡的地理环境、饮食、民俗等的思念。人们对故乡思念其实是一种寻根的思想,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对故土的强烈依恋,更重要是一种精神的依托和回归。海外游子身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思恋,更包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对祖国,对故土生活的人们一种强烈的爱,一种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

第一段歌词描述在秋风萧瑟的草原上,鸿雁面对寒冷的冬天来临,呈一字形准备迁徙的画面,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拉起了马头琴,凄凉的琴声仿佛是倾诉着和鸿雁的依依惜别;第二段歌词,描述了鸿雁南飞,离开自己生活的家乡,越过广袤的芦苇荡的悲壮画面,仿佛草原上的人们,也和鸿雁在对话,一种留不住的挽留,一种明知故问的问句,鸿雁啊,你们这是要到哪儿去啊,可别忘了北方是你的家乡哦!第三段歌词,视角转移到南方,作者看到鸿雁北归,勾起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情绪,恨不得自己能插上双翅,只有拜托鸿雁把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带回故土,也希望自己内心的呼唤化作悠远的歌声,能与草原的琴声遥相呼应,此时的作者恍惚中,仿佛闻到了草原上春天的气息;第四段歌词,恍惚中作者问鸿雁:鸿雁啊,飞到哪儿了,替我问问苍天,究竟还有多远才能到我心中的草原?一定记住把我的思恋带回去,带回到我心爱的北方草原,我就边喝酒边等着你的好消息咯,“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描述作者在浓浓思乡情状态下,难以抑制内心的孤独,只管举杯痛饮,一杯接一杯的干,醉了就回去了,仿佛也盼望着梦中能回到那日思夜想的故乡。

四、《鸿雁》多样性的二度创作美

《鸿雁》由著名歌手呼斯楞首唱,呼斯楞出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乌拉特前旗的一个牧民家中,草原母亲赋予他一副好嗓子,他的歌声蕴藏着蒙古草原特有的沧桑粗犷和悠长韵味,适逢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大批背井离乡常年在外追逐梦想的人们,总是有难以排遣的孤独,一曲《鸿雁》,使得无数思乡人潸然泪下。

《鸿雁》是许多演唱者青睐的作品,有许许多的歌手、歌唱家参与了对作品的演绎,可以说是各具特色。按照习惯的唱法划分,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声唱法的歌手对《鸿雁》演绎,都有其擅长的情感阐释,这也证明这首作品包容性强,任何唱法都可以找到自己情感的切入点,这也是作品独特的成功之处。

五、小结

思念家乡的词范文3

【关键词】朗读;问题;探究;训练

【教学目标】

1.深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

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出示幻灯片)

你们过年的时候令你难忘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出示)(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过年的情景、体会)(出示过年的幻灯片)

我们过年的时候很多的风俗习惯。但每个地方过年的风俗又不尽相同。有一位身居异国的作家,最难忘家乡过春节的习俗,最难忘母亲亲手酿制的春酒。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家――琦君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一起来看第十九课《春酒》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学生齐读)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浙江永嘉人。

她是一位堪称写童年故家的圣手。有人甚至称,她的作品被从十七岁到七十岁的读者同样喜爱着。她以散文创作饮誉文坛,荣获文协散文奖、中山文艺奖等。著有散文、小说和儿童文学等三十余种,被译为英、韩、日文出版。其书多次再版,创造台湾出版界散文作品五十七次的重印记录。

她的作品还有《桔子红了》、《七月的哀伤》、《长沟流月去无声》等

(过渡)琦君用一种洗净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说着半个多世纪来她魂牵梦绕的那些记忆的片断。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掌握如下字词(出示的生字词):

气氛(fēn)两颊(jiá)煨炖(wēidùn)枸杞子(qǐ)薏草(yì) 斟酒(zhēn)家醅(pēi)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巴结: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比喻照样处理。

四、配乐深情朗读课文

老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时注意屏幕上出示的生字词在文中的位置,并联系上下文揣摩它们的含义。

五、复述课文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大声朗读出来。

(就可以将过新年、喝春酒、喝酒会等风俗、人情深入其中,边分析边板书)(我们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他喜欢的句子)

六、问题探究:(出示问题组)

(过渡)正是这语语动人,字字珠玑细节描写,使这春酒,永远如母亲的八宝酒,诱人心怀。因为这里面加进了慈爱、热情、温馨。

1.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等事情,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怀念了家乡的"春酒"吗?

明确:作者通过春酒,写了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在这些内容中流淌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也是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2.文中哪些句子反映了风俗之美、人情之美,找出关键词

明确: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童年(过年是热闹、成年时:家乡味、家醅)

3.本文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明确:作者的母亲,没有文化,但是她俭朴勤劳,有灵性,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她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都说明了作者的母亲是一位贤妻良母。

4.文中作者通过对家乡春酒的回忆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过对家乡春酒的回忆,写了母亲的善良,乡人的淳朴,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思乡情愁。

七、小结:板书

过新年 风俗美《春酒》喝春酒 民风美、风土人情(家乡味) 思乡酒、思念故乡 喝会酒 人情美

八、拓展训练(出示)

故乡情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你们学过哪些有关“思乡”念友的古诗名句?

参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九、课堂小结:

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对故土的眷恋,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在琦君笔下,乡情是那一壶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情,童年之味融入这壶春酒,它道尽作者诗意的心情。

最后一首小诗《春酒》送给大家:

小时候

过年是一杯甜甜的春酒,

酒中浸润着我的幸福与娇羞。

长大后

回忆是一杯苦涩的春酒,

酒杯载着我满满的情与愁。

而如今

到哪里去找我家乡的春酒

清清的,香香的,沾着母亲的味。

哪怕是一指甲缝的春酒。

故乡的酒,过年的酒,游子心中醉人的酒哟!

朋友,别忘了!

出门在外,

也给自己斟一杯人生的春酒。

十、作业:

思念家乡的词范文4

一、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试读、质疑。读后,学生提出:生字“逾”应读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导他们借助字典认识生字。于是,学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为加强学生对“逾”的理解和记忆,又进一步引导:“逾”字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学生借助字典比较与“愉”读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鸟逾白”中,又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呢?通过朗读思考,有同学回答出:这句诗的大意是:碧绿的江上飞翔着白色的小鸟。碧绿的江水更加衬托出鸟儿的洁白。肌睜中“欲”是“将要”?还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该取哪种意思呢?联系诗句,引导学生讨论后,某生回答:盛开的花儿好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红。“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

就这样,通过质疑、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语,深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在《绝句》这首诗里,通过试读、质疑,学生已对待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在反复诵读后,一个学生回 答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你是从哪句诗看出的?学生找出“何日是归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的?学生答出:哪一天才是回家的日子啊!在这句诗中,哪一个词更加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呢?学生积极思考,一会儿有一学生答出是“日”,又一学生答出是“年”,是“日”还是“年”呢?引导他们查字典、讨论、比较。一位同学比较后回答说:“日”和“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年”表示时间长久,表明作者归期还很遥远,因此,“年”更加流露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思念家乡的词范文5

雁,《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鸟,外形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

雁属候鸟,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禽类。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赋予了雁以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雁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首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领起全诗,表现出边疆与家乡苏州秋色的差异,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雁朝衡阳飞去了,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末句写道:“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诗人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想到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也是取的这一意象。二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中有四句:“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远离成都,滞留夔州。杜甫晚年多病,处境艰难,朋友又大多失散,他因此感到无比的痛苦。看着眼前的孤雁,诗人感觉自己就和它一样,离群落单。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它那念群的叫声,表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

一些同学在默写古诗词的时候,经常把“燕”和“雁”搞混。究其原因,是缺乏相关的语言文化常识,不能准确理解这两个字的文化内涵,在背诵的时候死硬背。

雁,《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鸟,外形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

雁属候鸟,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禽类。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赋予了雁以许多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

雁在古诗中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首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领起全诗,表现出边疆与家乡苏州秋色的差异,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雁朝衡阳飞去了,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末句写道:“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诗人夜晚因思念家乡而难以入眠,想到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也是取的这一意象。二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如杜甫的《孤雁》中有四句:“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写此诗时,诗人带着家人远离成都,滞留夔州。杜甫晚年多病,处境艰难,朋友又大多失散,他因此感到无比的痛苦。看着眼前的孤雁,诗人感觉自己就和它一样,离群落单。诗人通过描写孤雁和它那念群的叫声,表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

由于大雁入秋即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的常见意象。比如韦应物《闻雁》中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等。

燕,有两个读音,一个念yDn,一个念yn。读yn时,《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解释:“鸟,嘴短而扁,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是侯鸟。”在人们的心中,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描写早春景色的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葛天民《迎燕》中的“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等。

家燕是一种典型的候鸟,在越冬期间,其行踪不仅遍及东南亚,还远达澳洲北部。在茫茫大洋上,它们沿着岛链向南飞去,有时两三天不吃食物。当年出生的小燕子有的因为耐力不够,夭折在飞行途中。它们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每年返回故居重入旧巢的几率极高。动物学家作过统计:老燕回旧巢的几率为47.1%,头年幼燕的回巢率为16%,有的燕子竟能连续四年返回旧巢。所以,每当燕子飞回来时,人们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正如晏殊在《浣溪沙》中所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思念家乡的词范文6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现在再提起“乡愁”这个词许多人都觉得矫情。科技的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使得一些古老的思绪化为一缕云烟,随风而逝。为了梦想,无数年轻人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在一座又一座或近或远的城市间来回穿梭。城市便成为一个补给站,每时每刻都有人离开、也有人到达。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过客,没留下也没带走那个叫“思念”的东西。那仅有的故乡的留恋,也被一个电话、一张机票轻易的打发了。

从原来的我是河北人、他是广东人,到现在的我是中国人、他是美国人,也许有一天还会变为我是地球人、他是*星人。世界在变,称呼在变,人也在变。变的不只是服饰、头发、语言,还有心态。没有人再坚持“父母在不远游”,大家信奉的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世界等着我去改变”,即使是颓废者也在高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大家都在朝前走,没有人停下来向后看,更没有人回过头往后走。仿佛后面是黑暗与堕落,只有前面才是光明和成功。既然家乡尚不知在何方,“乡愁”更无从谈起了。那抹古老的思绪仿佛只成为过去某个时代的印记,被现代人从古诗词中翻出消遣玩赏,却跟当下的生活没丝毫关系。

上一篇形容人的词语

下一篇地质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