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范例6篇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范文1

文言文试题可分为基础层级和发展层级两类,前者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识记、理解和翻译能力,这是解答文言文所有试题的基础,不能忽视。后者主要考查阅读能力,如对文意的把握、概括、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因此,解读文言文,要着重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事件的深层寓意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等。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失误有: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比如对文中的实词、虚词的读音掌握不准确,或者对同义词掌握不确切,或者对句式特点不够了解,造成失分。2.缺乏正确理解文意、归纳主旨的能力,对作品的感悟和体验等方面能力较差,答题时表述不清楚,因此而失分。3.不善于将现实生活和所学知识与阅读材料中的信息相联系,不能形成自身独有的阅读感受和评价,缺乏阅读的独立性,因此在相关的探究题中失分。

如何提高文言文解题能力呢?

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文,整理学过的实词、虚词、句式、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在记忆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模糊不清的知识对你解答试题不仅不会有帮助,还有可能干扰你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要注意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纳,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联系、脉络清晰的有机网络,这样便于理解记忆。

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学会将相关课外知识与所学的文言文联系起来,注意体会古代优秀人物的品格、精神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还要尽量扩展阅读视野,熟悉著名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并且注意寻找一些和课文有关的文章,将这些文章与课文联系起来进行对比阅读。

阅读练习:

阅读《陋室铭》,完成下面的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

2.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无案牍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C.腰白玉之环

D.必先苦其心志

3.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举例分析。

4.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参考答案:

1.B

2.C

文言文阅读范文2

一、指导学生学会诵读

学生通过诵读文言文,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诵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高中语文教材上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好文章。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诵读,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的独特情味,激发美感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如在指导诵读《赤壁赋》这篇文章时,对于不同的段落,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情感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及语速来读,更好地体会到苏轼那种自我调节做到乐观豁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当然,任何一种单一呆板的方法都会造成人们对事情的厌恶乃至产生抵制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诵读也是一样。诵读时要教给学生运用多种诵读的方法,有教师的范读、引读、导读,学生的轻读、默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都可以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语气,让他们反复朗读,体会语气,直到读得准确、流畅。最后再进行朗读比赛。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学习的积极性。

二、点拨学生学会意读

意读,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意读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根据书下注解,通过查古汉语词典等不同的方式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更详细的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指导、点拨。对于刚学翻译文言文的学生,教师要选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语段,鼓励学生大胆地翻译,并要适当地进行表扬,从而调动学生翻译文言文的热情。如在学习《劝学》时,通过指导学生对文中第二段几个类比句的翻译,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顺利地把全文都翻译完了。

三、鼓励学生进行背读

对于学习经典的文言文来说,背诵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背读,可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背读不是死记硬背,应教给学生背读的方法。我的做法是先理解后背诵,也就是建立在学生意读的基础上。学生先借助书下注释,不会的要参考翻译书翻译课文,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整理文章的思路,这样在头脑中文章的内容就会非常的形象,背诵起来很轻松,同时对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也能够记的牢固。如在做课外文言文《清史稿・郭L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其中“比”这个词,我们如果能够联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天涯若比邻”,其中“比”是“近”的意思,就可以推断出此文中是“亲近”的意思。

因此,对教材熟悉就会使我们能够推测出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文言文知识比较琐碎,有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还有一些文言文化常识。要真正的积累这些文言知识,我们如果孤立地去记,结果很不扎实,效率很低。只有把这些知识点放在背诵文言文的过程中去理解,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阅读范文3

在日常教学中,文言文训练并不少,尤其是在复习阶段,文言文训练更是一个重点,但不少老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训练,学生也是为了学习任务而训练。教师应该认识到,训练的目的是增强能力,如果在教学中随意地找个材料,对题目也不反思、筛选、调整,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因此,训练的内容及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材料与试题的难易度要适中。选文太难,学生不知所云,无法下笔;太易,强度不够,起不到训练的作用。比如,学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试题将袁中道的《岳阳楼记》与之比较,笔者觉得袁文中有众多词句(如“愀然”“泫然”“入为名谏议”等等)对于初中生而言还是比较难的,如此比较,效果自然不佳。因此笔者对它补充了必要的注释,降低了难度。如果选文较好,而有的题目难易不当,教师也应据学情作必要的增删或变化,不能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

(二)“自主”与“合作”的训练方式相结合。现在老师一般的训练方式是:先布置材料,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老师与大家一起校对答案,学生更正。这样一来,学生们会因为形式单调、所答错误较多而逐渐失去练习的兴趣。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后,可以先进行自我评价,自主反思;后相互评价,找出差异;再合作探究,寻求原因,从而刺激其思维。这样,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之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三)要注重方法的指导与知识点的归纳。笔者觉得这是拓展训练最重要的一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老师再来评价点拨,提示注意点,教给好方法,引导他们及时归纳各类型知识点,从而使其触类旁通,成为善学之人。比如,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技巧:留、替、调、删、补;归纳一些规律:“然”字放在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而放在句首常表转折之意;“之”用在主谓之间是表示无实意的助词,而放在谓语后则是代词,等等。

二、激发兴趣,丰富阅读

我国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内容博大精深。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学生会主动阅读文言文作品,老师们也不重视引导与指导。其实,学好文言文离不开阅读,而阅读又离不开兴趣。老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在平时实践中,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做。

(一)充实课文内容。教材中有不少文言文都是节选片段,内容不全。比如《赵普》(苏教版七上)侧重表现主人公“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品格,这容易使学生认为赵普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其实,赵普曾受贿,曾违法营建官邸,又曾庇护部下贪赃枉法,存在人性的不足。讲完课文后笔者说:“赵普一生三次出任宰相,你们知道他仕途起伏的原因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阅读热情立刻被调动了起来。于是笔者趁机补充相关材料,使学生对赵普的认识更全面、更客观。

(二)寻找相似文章。通过相似文章的比较阅读是训练学生文言文能力的常用方法,它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内容相关,容易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如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柳宗元的《黔之驴》与《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不同作家的同题材作品(袁中道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内容相近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与《黄生借书说》)……为了完成比较作业,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新文章,并联系所学课文,再分析,比较,解答。这样,巩固旧知和拓展新知都有了保证。

文言文阅读范文4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通过文言文教学培养良好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体验,深入理解作品。然而,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一种载体,经历了时间的跨越和空间的变换,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生活有着相当大的时空差距。针对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通过我的不断实践,我觉得在文言文诵读中,巧妙设计一些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趣味诵读中多方位感受意境,培养良好的语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课本选入的文言文,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故事类,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黔之驴》《晏子使楚》《愚公移山》等;游记类,如《与朱元思书》《三峡》《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事物说明类,如《以虫治虫》《于园》《核舟记》《活板》等。还有一些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的,如《出师表》《陈涉世家》《送东阳马生序》等;结构精致的,如《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等。根据不同的文章,教师可以设计与之协调的趣味诵读方法。

一、故事激趣阅读法

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孩子,故事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初中生想象力丰富,又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故事激趣自然是一种好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用成语故事,引起兴趣。成语大都出自寓言故事,如果文言文以成语的身份与学生见面,必然增添不少亲切感。例如我们在学习《黔之驴》这篇文言文之前,先告知学生,故事名称是一个成语“黔驴技穷”,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并给全班同学讲故事。讲的同学兴致勃勃,听的同学兴致盎然,读过了,讲过了,听过了,然后谜底揭晓,这正是我们要学的文言文《黔之驴》。看似才进入课文学习,其实已经深入文本。读p讲p听都是一种诵读过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些成语故事类文言文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通过故事表演,再现情节。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演员”,初中生身上的表演天赋非常丰富,何不开发利用这一天然资源,让文言文诵读生动起来?学习《晏子使楚》的时候,我做了尝试。课本上选的是楚王与晏子的对话这个情节,我动员学生找来了“出使狗国走狗门”这个情节,给他们半节辅导课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文本,组内排演。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会全身心投入,演练过程中,他们自己会发现一些细节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正是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难点。排演过程就是诵读过程,排演成熟了,诵读目标也就快要达成了。然后班级“公演”,大家在欢声笑语中,集体发现并解决组内尚未解决的疑问。“公演”也是诵读过程,最终诵读目标达成。《愚公移山》等课文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辅以多媒体手段,效果更佳。

可以想象延伸,故事拓展。精彩的故事,大都会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想象力也是激发学生诵读文言文的动力。例如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时,我的学生就是这样七嘴八舌发挥各人想象力的:

“可渔人前脚出了桃花源,后脚就“诣太守”,还处处志之,这到底是何居心?”谢月英要替桃源人抱不平。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刘莎说:“桃花源人待渔人多诚恳,多友善啊,又是‘设酒杀鸡作食’ 又是‘各复延至其家’,还一一细说身世‘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人把家底都向你交代了,而且离开时,人家桃花源人客客气气叮嘱你‘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你竟然如此这般,太不守信用了吧,怀疑你的人品。”

大家一边听两位同学对渔人的声讨,一边在文中寻找渔人“不守信用,人品有问题”的证据,有人点头表示认同,有人眉头紧皱,有人微笑好像有新发现。

这时许枫有话说:“大家注意了,是渔人先诚恳地说明自己来历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而且,在得知桃源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由此看来,渔人能与桃源人互相交心,证明他人品不坏。”大家听着,点头称是,“不过,那渔人又为何要一路做记号,急匆匆去报告给太守?”不知是谁发出疑问。许枫款款而谈:“我想渔人是要带桃花源人走出去,去享受外面的繁华。”立刻有人反对:“外面世界水深火热,战乱频繁,谁想去啊?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讲述,不是‘皆叹惋’吗,难不成渔人想害桃花源人啊?”大家都笑了。

陈文侠若有所思:“对啊,那渔人干嘛不直接住下来,远离战乱,好好享受桃花源里的安宁生活?”陈影接口:“那怎么可能,他还有亲人,他不能只顾自己啊。”有人百思不得其解,干脆冒出一句:“渔人报告官府,是想领赏。”引得大家一阵笑声。有人扯得更远了:“桃花源人就不怕渔人泄密?直接灭口不就得了。”

张晶晶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兴奋地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渔人是想带着统治者,去参观人间的另一幅和平图景,向花桃源人取经,回来好改造外面的世界,让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亲人朋友,以及和他一样无辜的老百姓,都过上世外桃源那样的幸福生活!渔人不仅善良,而且有创意,一定是这样!”。教室里掌声响起,不管真相到底是不是像张晶晶所说,通过掌声,我知道大家愿意相信这就是真相,因为孩子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大家相信渔人,相信善良。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拓了视野,丰富了内容,提升了认识,美化了心灵。孩子们你说我说,一同走近“古仁人之心”,这不也是一种阅读吗?

二、速读竞赛阅读法

适当的竞技能使大脑兴奋,激发人的潜力。文言文“速读”这个概念,是我偶然在同事的教案里发现的。我将竞技和“速读”进行了“合作加工”,名称为“速读竞赛”,应用在我的课堂。实践表明,对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非常有效。

速读接力,熟读成诵。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课本上设置了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例如《出师表》《陈涉世家》《送东阳马生序》等,这样的长篇,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保持饱满的兴趣,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速读接力这个激趣活动便是达到熟读目标的一个有效策略。具体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谈谈我的具体操作过程。小组之间竞赛。首先组内自主诵读,组内竞赛,选出代表。然后将整篇课文分为五段,第一段分 “余幼时”“既加冠”“余之从师也”三层,每层一人,第二第三段各一人,每组派代表五人。另外,为激发基础薄弱生的积极性,保证全员参与,每组五人中有两人是老师随机指名。为防止投机取巧,五名选手的诵读顺序由老师安排。准备就绪,接着就是竞赛表演了。五名选手速读接力,老师用秒表计时,用时最短的组获胜,奖励是内心的自豪感和大家的掌声。用时最长的组,罚他们集体速读,那声音就像炒豆子,我取名就叫“炒豆子”,听得大家欢声一片。想赢是孩子的天性,自然读得相当卖力。

巧用火车游戏,寓学于乐。除了一些篇幅较长的之外,初中课本还设置了一些结构精致的短小文言文,例如《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等,这类文章,直接可以快速诵读至背诵。以《陋室铭》为例,全文共九句,游戏规则是:四个组有八列,随机抽出一组的某一列,一人一句,开火车背课文,一遍背完接着开,直到一列人都参与过,计时方法与“速读接力”相同,奖励与惩罚的方法灵活多变,此处不一一赘述。开火车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为了开好火车,学生自然会全力以赴,诵读文章,背起文章来也就不难了。

条件抢读,理解诵读。正如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主旨,文章里也大都有一些有特点的句子,可以将它们的特点转换成一种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经过大脑思索判断,选择符合要求的句子抢读,这也是一种趣味诵读的方法。这种方法各种文章都适用,尤其是条件几乎包含了整篇内容的文言文。例如《与朱元思书》《三峡》等。以《与朱元思书》为例,可以提出这些条件:a.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b.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c.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d.正面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e.侧面写水清澈和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f.表现听觉(以闹衬静)的句子;g.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h.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的句子等。这些条件的满足是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过程,对于文言文阅读,同样是一种激发兴趣的活动。

文言文阅读范文5

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之作。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明清的八股文,沿用了两三千年。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习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知识,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但有助于我们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还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有明确的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阅读题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近年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选取的材料主要是比较浅显的记叙类文体。

【阅读技法】

浅易文言文的考查内容除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理解性的考查,主要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从题型看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客观题多采用选择题,主观题多采用用原句回答的简答题或填空题等。那么如何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呢?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这就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浏览或跳读一遍全文,明白文章大意,大概了解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人们对他如何评价等内容。

二、细读题目,定向阅读。一般来说,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题可在这一步完成。通读文言材料后,学生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会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考题中设法获取一些信息,解决疑难。为了体现“浅显”二字,降低解题难度,有的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常常把艰涩难懂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那么通过看这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全文内容马上就会成竹在胸,结果自然事半功倍了。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题干所给选项和阅读材料去理解。

三、再读材料,据文正义。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辨清信息的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正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查揣摩字义、词义、文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考查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探究,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抓住关键性词语和语句的含义。例如: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利用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释义;2.利用实词在句中的位置进行判断;3.根据文言文句式的特点释义;4.利用上下文语境推知语义;5.联系与之有关的成语的含义;6.联系所学课文进行推断;7.以题释义,利用选择题的解释来印证或更正自己阅读时的理解。

四、重读全文,全面检查。这一步大致相当于对文章进行精读研读,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三步中所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言语段时,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就急于推敲个别词语的含义,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前后推导,回答问题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义。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内容相推导的方法,来正确判定实词的词义,并结合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善于运用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准确作答。

【例题讲解】

婆媳棋局

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②,宿于逆旅③。既灭烛,闻主人媪④隔壁呼其妇曰⑤:“良宵难遣⑥,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⑦。”积薪暗记,明日覆其势⑧,意思皆所不及也。

(选自唐・李肇《国史补》)

[注释]①王积薪:唐代出名的棋手。②京师:京城。③逆旅:旅店。④媪(ǎo):老妇人。⑤妇:指儿媳。⑥难遣:难以消遣。⑦伏局:服输的意思。⑧覆其势:重新演示那盘棋从始至终的过程。

探究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

(1)自谓天下无敌_________

(2)王积薪棋术功成_________

(3)可棋一局乎_________

(4)既灭烛_________

(5)尔败矣_________

【解题指导】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角度,判断所考查的词语是实词还是虚词。若是实词,要考虑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是否是古今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解释;若是虚词,在掌握词语含义的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用法,确保所答的内容符合题目要求。可见,字和词的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参考答案】(1)认为(2)技术(3)下棋,名词用作动词(4)已经(5)你

2.指出下列句中黑体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王积薪棋术功成

D.意思皆所不及也

【解题指导】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只要平时留心积累,一般都能答对。A项的“闻”,古义:听见;今义:用鼻子辨别气味。B项的“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D项的“意思”,古义:用意,这里指下每一步棋的用意;今义:用语言文字等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C项的“棋术”,古今义皆指下棋的技术。

【参考答案】C

3.与例句中黑体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蔓不枝

A.可棋一局乎 B.自谓天下无敌

C.明日覆其势 D.佳木秀而繁阴

【解题指导】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词类的活用,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例句中的“蔓”,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的意思。B项的“敌”是名词,对手的意思;C项的“势”是名词,局势的意思;D项的“秀”,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繁荣滋长的意思。A项的“棋”是名词用作动词,下棋的意思。

【参考答案】A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解题指导】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文段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应明确句中重点要掌握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然后考虑句中有无特殊的文言句式或修辞方法,决不能将句中关键性的词语漏译或误译。

【参考答案】(1)王积薪下棋的技术学成以后,自以为天下没有对手。(2)这么好的夜晚不容易消磨,愿意下一盘棋吗?

5.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给你什么启发?

【解题指导】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侧重探究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倾向,解答时应正确地感受文章,结合实际从文章的主题去分析,能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生动地说明了艺无止境,因而“学”亦无止境的道理。启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6.请你说出婆媳二人技术高明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解题指导】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要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才能结合文中重点词句作答,切不可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

【参考答案】可以隔墙下棋。婆媳二人分居两室,都是心中设一盘,下棋过程全凭记忆。

【拓展训练一】

卞庄刺虎

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③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⑤,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选自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注释]①庄子:此指卞庄子,传说为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②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对人的蔑称。③伤:指伤虎。④立须:立,站立。须,等待。⑤有顷:顷刻,一会儿。

探究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的意思。

(1)庄子欲刺虎_________

(2)馆竖子止之_________

(3)两虎果斗_________

(4)庄子从伤而刺之_________

(5)一举必有双虎之名_________

(6)一举果有双虎之功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2)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3.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1)馆竖子止之

(2)立须之

(3)庄子从伤而刺之

(4)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4.请将这篇文言文用一个成语或俗语来概括并作解释。此篇短文让我们想起了《战国策》中一个有关鹬蚌的寓言故事,你能写出这个八字成语吗?

5.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感受。

【拓展训练二】

富者乞羊

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成我百,则牧数足矣。”

(选自《金楼子》)

探究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的意思。

(1)牧羊九十九__________

(2)而愿百__________

(3)尝访邑里故人__________

(4)今君之一盈成我百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

(2)尝访邑里故人。

3.这则寓言揭露了什么?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4.穷人有没有把仅有的一头羊给富人呢?请给这则寓言续写一个结尾。(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如何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拓展训练一:

1.(1)想要(2)劝阻(3)果然(4)跟上,追逐(5)名声(6)功效2.(1)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站在旁边等待它们。(2)庄子追赶上受伤的老虎并杀死了它,这一来果然获得了杀死双虎的功劳。3.(1)指卞庄子,代词。(2)指代两虎,代词。(3)指代受伤的老虎,代词。(4)的,结构助词。4.成语:坐山观虎斗。比喻坐看别人争斗,待两败俱伤时再从中取利。两虎相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的争斗。俗语: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严重损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5.(1)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事半功倍。(2)我们不论做何事,都要做到客观冷静,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

文言文阅读范文6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语法语境;结构语境;事理语境;关联语境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向来是学生的一个软肋,而文言文阅读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文本内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除借助已有文言知识来把握外,另一项方法是借助语境来判断。这里的语境就是语言环境,是指语言本身的字、词、句、段及篇章所构成的环境。文言文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里的“文中”强调的是语境,既体现了高考对文言文系统全面的考查,又符合认知规律,实际上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我们都倡导“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即准确翻译一个字句的意义,必须从理解该字该句的上下文语境入手。笔者将文言语境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语法语境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包含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文言文考察的重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实质都与语法相关。每个句子都存在相应的语法规则,这就构成一个语法语境。因而,可以运用语法语境解决文言翻译的难点。《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字根据语法来分析,应做动词,解释为“招致”。2015年高考全国卷1翻译题第一小题“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中的“帝”本来是名词,但是它紧随能愿动词“可”之后,我们根据这个语法语境可以判断,“帝”此处应做动词用,解释为“称帝”。第二小题“金人虽不吾索”中的“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应该前置,可以由这个语法语境推出“不吾索”应为“不索吾”。

二、结构语境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高度浓缩、精炼,字斟句酌,既求质胜,又求辞美。文言句子讲究句式工整、对仗,常用排比、对偶、互文等修辞格,因而句子之间常形成对称结构,这就构成了一个纯粹的结构语境。对称结构的前后句子相对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对、相同或相反。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的结构语境,由一个已知的词的词义、词性和用法来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词义、词性和用法。例如:“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篇第四)中“约”可根据相对位置的“乐”推出“贫困”之意思,“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与“择善”意思相同,“简”字应译为“选拔”。2015年高考湖南卷翻译题“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中“堙”虽为生僻字,但是可以依据下句的“缺者补之”来判断,再结合“疏”字推断,“堙”应该与“缺”相对,译为“堵塞”。2014年天津卷翻译题“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中“治”若按常规思维只翻译为“管理”,翻译也不到位,它的位置与下文的“失”对应,再联系前面的“补”字就可以补充翻译为“管理(的不足)”。

三、事理语境

所谓事理,就是事物的道理。《管子》中提到“慎观始终,审察事理”。慎重地观察事物发展的从始至终,可以详察事物发展的道理。反过来,亦可借事理来研究事物发展的动向。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构成,我们可以借助这个逻辑构成推断事物的走向或者事物发展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逻辑构成,在文本阅读中就是事理语境。文言阅读时,抓住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理语境,有助于我们扫清阅读障碍,方便作答。《鸿门宴》中,樊哙曰:“此迫矣,陈请入,与之同命。”此句中,“与之同命”到底是“与刘邦同生共死”还是“与项羽拼命”呢?联系下文樊哙的言行,我们可知,樊哙并非鲁莽地要与项羽拼命,翻译为“与刘邦同生共死”比较合理。《项羽本纪》中“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中“绐”字为生僻字,然而下文有“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个结果推断出“绐”应为“欺骗”之义。

四、关联语境

上一篇母亲节祝福

下一篇中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