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论文范例6篇

审计学论文

审计学论文范文1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同时委托外部机构经营管理中的部分职能。内部审计外部化作为企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动向,是企事业单位理性选择的结果。作为知识领域的前沿阵地,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地从理论上探索内部审计外部化所面临的问题和必要条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监管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外部化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经济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同时委托外部机构经营管理中的部分职能。内部审计外部化作为企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动向,是企事业单位理性选择的结果。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科研攻关的重要基地,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人力和科技支持作用。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与单位经济协作活动的日益增多,其办学和科研经费正在迅速增加。在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式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而现有的审计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必须认真应对,以开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1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概述

1999年6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市,由12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一致同意通过了一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该定义与IIA在1990年《关于内部审计职责的声明》中内部审计的定义存在着两个重大的差别:一是新定义增加了内部审计具有“保证”和“咨询”的作用,这就反映了现代内部审计活动已经扩大了它的范畴;二是新定义中去掉了“在组织内部”一词。这就表明内部审计不再是一种组织内部的自检活动,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能,即可以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这种变化说明,内部审计的主体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也可以不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内部审计的主体可以由第三方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投标,以获得对组织的内部进行审计的权利。

2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意义

2.1有助于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但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又往往因为受到学校管理层的干预而失效,使内部审计不能公允地评价高校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名义上是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但实际上却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独立性在开展工作时是无法得到保障的。如果将内部审计工作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由注册会计师根据与高校签定的合同开展内部审计,他们虽然也需要与高校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但只是因为开展工作的需要,没有附带任何感彩和经济上的利害关系,这就使得审计人员能够毫无顾忌地指出管理活动及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从而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同时会计师事务所有一套保证审计准则受到遵循的机制,促使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时遵循职业标准,从而确保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2.2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内部审计费用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内部审计的职能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的需要。因此,为适应高校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必须不断扩充其职能,逐渐向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拓展。而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业务的开展需要金融、会计、市场、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如果借助于外部注册会计师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如果高校聘请注册会计师充任管理审计师,他可以根据内部审计业务的需要,利用其分支机构和固有渠道,合理地配置资源,避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重复劳动,节省审计成本。再者,注册会计师对一个组织同时进行财务审计和内部管理审计,可以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节约内部审计费用。内部审计费用是内部审计人员全面履行职责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开展业务活动的公用经费和内部审计人员经费两部分。若自己设立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支付员工薪金、培训费和管理费用。如果从外部聘请人员承担内部审计工作,则不仅可以节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培训内部审计人员的费用,在不进行内部审计时便不必支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等,这就降低了学校的成本支出。

2.3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内部审计对高校来讲并不像生产经营那样是一种经常行为,在高校管理需要的时候,从外部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内部审计并提出报告,能够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为注册会计师远比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优化,而且在对不同类型的组织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社会资源。高校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人才的知识而不必再去培养自己的内审人员,减少管理成本。内部审计外部化还能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将一些组织的先进经验介绍给高校管理层,避免高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过长的适应期所带来的额外开支。

3如何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

在我国高校领域,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在某些方面依靠外部审计,但内审职能主要还是靠内部审计机构来承担。内部审计外部化作为理论界的一个新生事物,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践并迅速发展,它的存在给现有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给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

3.1高等院校实行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需要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

3.1.1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特别适用于有房屋基建和大型维修项目的高校。如果高校在几年中仅有为数不多的房屋建设项目,若配备工程造价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在工程建设期间支付的审计费用可能会低于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所需费用。但工程完工后,工程审计人员如不具备其他方面的审计知识,在其他审计工作中发挥不了作用,而高校仍需为其支付各种费用;同时内审人员具有的专业知识一般会低于外部专业审计人员。因此,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聘请注册会计师比高校自身配备工程造价审计人员明显降低成本费用。

3.1.2在新设立、新升格的高校和原来没有设立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素质偏低的高职院校可优先考虑采用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这样能尽快改变这些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工作不到位的现状,较大幅度地提高这些学校的审计工作水平。

3.1.3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适用于高校所属的经营单位或已经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实体较多的学校。因为这些经营单位或实体分别执行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和采用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对其审计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依靠高校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全面完成审计任务。

3.1.4内部审计工作外部化适用于现代化教育集团及教育资源共享的大学城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在现代化教育集团的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聘请外部审计人员配合集团人员加强对所属单位的财务审计和下属教育单位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可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3.2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健全科学管理机制,还要从自身作起,才能达到审计工作目的

3.2.1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内部审计工作开展20多年来,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探索创新。实践证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没有创新,内部审计工作就会陷入停滞和僵化。当前内审工作的创新,应着重在以下方面下工夫:第一、创新工作理念。要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问题发生后再审计,虽然可以达到找出原因、分清责任、采取措施的目的,但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无法挽回的;第二、要创新工作目标,不断拓展审计领域。内审工作目标应放在促进部门与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上来,目的就是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第三、要创新工作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经济犯罪手段也越来越隐蔽,方法也越来越巧妙,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手段。

3.2.2要继续深化高校内部审计体制改革。要以内部审计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高校内部审计思想、制度、作风建设。正确处理内部审计的内外关系,建立“权责明确、运转灵活、服务高效”的内部审计体制和机制。内部审计一定要眼睛向内,真正成为本单位、本部门自我约束和加强管理的工具,并且按照这一要求积极研究探讨教育内部审计体制改革,理顺关系,完善机制,保证内部审计健康有序发展。

3.2.3要紧紧把握好高校内审工作的质量。作为高校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的重要一环,内审工作只有不断提高质量,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内审作用,实现显性与隐性价值。首先要在加强审计综合分析,使审计成果成为决策的依据上下工夫;其次要重视未曾涉及到的重要领域,主动探索经济活动与经营管理的规律和特点,把审计监督职能与服务职能结合起来;第三要把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结合起来,实现以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将查错防弊与效益、效率、效果审计结合起来,实现向绩效审计的转变,争取审计工作每年都有提高。

3.2.4要注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的更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落实审计制度、促进审计工作持续开展和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广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积极参加注册内部审计师的考试,使自己加快更新知识结构的步伐,为高校内部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审计学论文范文2

一、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免疫系统”理论的内涵关联和实践要求

坚持用科学、依法、严谨的态度去把握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的实质。

所谓科学,就是坚持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全面的观点就是要把审计的作用放到国家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运行过程、国家这个监督体系中去审视,而不是孤立地从审计机关内部向外看,辩证的观点就是既看到审计机关监督的有利和有为方面,也要看到审计监督的不利和不足方面;发展的观点就是既要看到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也要看到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民主法治的逐步推进,国家职能的逐步调整,从而全面准确理解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所谓依法,审计的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进民主法治的重要力量,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最高准则。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必须依照法力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审计监督的作用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因此,理解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必须从法律的规定出发,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延伸拓展。

所谓严谨,就是要坚持严密谨慎。法律规定、理论研究、审计实务三者是相辅相成、互动关联的。法律规定最有效力、最统一,但规定一般不够具体;理论研究最超前、最多元,可以指导审计实务,但需要具体实践的检验丰富和发展;审计实务最复杂、最具体,既要遵守法律法规,还需要理论的指引。因此,要发挥“免疫系统”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作用,必须对“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内涵、外延做缜密的理解把握,从而使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过程和结构经得起法理的推敲和实践的检验。

二、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揭露、抵御三大功能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审计的预防功能是“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关键。审计的职能特点决定审计机关能够而且有责任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感受风险,提前发出警报,起到预警作用。审计的预防性作用是指审计针对经济活动整体的防备功能,而不是指具体狭隘的每一项经济活动的事前预防。发挥审计的预防功能应当把握两点:

第一,审计监督制度设计的本身就具有预防性。审计是最高层次的、综合的、专业的监督,是对经济管理活动和一般行政监督管理的再监督。审计监督制度发挥作用不是仅仅依靠查处每个具体问题发挥作用,而是通过这一监督制度的设计,让所有属于监督范围的审计对象,自觉规范经济行为和财政财务收支,从而起到预防作用。同时,通过已经实施的审计,对未来的经济活动、未被审计的对象单位具有一定的预防、震慑作用。

第二,审计监督的介入时间对于发挥预防功能有重要影响。审计是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监督,是对经济行政管理的再监督,本质上是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管理活动发生后的监督,因此,审计机关接入的时间非常重要。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在正常情况下,审计监督介入的时间既不能滞后,造成监督的缺位,影响监督作用的发挥;也不宜过于超前,至少应在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管理活动发生后进行。

审计的揭露功能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核心。审计机关通过查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损坏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治等各种行为,并依法对这些行为进行惩戒。

预防功能作用的发挥程度取决于揭露功能作用的发挥。第一,揭露功能是审计的本质。第二,揭露功能决定预防功能。只有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有成效,前面所讲的审计的预防性作用才能有效发挥。

审计的抵御功能是“免疫系统”功能的重点。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升审计成果,促进改革体制、健全法治、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发挥审计的抵御功能,其实质就是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通过促进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自身“免疫力”。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发挥审计的预防性作用。

三、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必须抓住审计工作的四个环节

第一,及时发现问题。这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重要前提。审计机关要按照审计法赋予的职权,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切实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监督,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最大违法违规、重大决策失误、重大损失浪费、损害群众利益、重大经济犯罪等问题,促进微观经济实体和宏观经济健康运行。

第二,依法处理问题。这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重要手段。审计机关对审计发现的能够处理的问题,要依法作出处理,直接发挥审计揭露违法违规问题的作用,维护经济秩序,维护法律权威。在依法处理过程中要坚持实事就是的原则,从动机、后果方面找原因,做到“三看”:一看动机,对事项的决策上,其动机是好的,如果是为个人,那就有问题,就应该追究;二看程序,如果是集体讨论,程序合法,就不应该追究,反之,就应该追究责任;三看后果,如果造成了安全、稳定方面的问题或重大经济损失和浪费,就必须追究责任。

第三,利用审计成果。这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重要途径。一是通过审计报告、决定,责令被审计单位整改审计问题,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微观经济实体健康运行;二是通过审计移送,将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其有关人员,移送司法等有关部门处理,增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震慑作用,从而推进廉政建设,促进政权巩固和政府机关廉洁高效运行;三是通过审计信息,将涉及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提出审计建议,完善体制机制存在的缺陷,促进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第四,依法报告工作。这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重要方式。法律规定,审计机关每年要依法向政府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并代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通过这种较高层次的工作报告制度,将审计机关的年度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提升,服务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和宏观调控,服务人大履行监督职责,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民主法治进程。

四、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首先,坚持着眼根本,做到四个把握。一是把握服务方式。审计的本质是监督,监督的目的是服务,审计机关通过实施监督体现服务,只有履行好监督职责,才能真正服务大局,服务发展。二是把握服务对象。按照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对同级行政首长负责,对政府负责就是对人民群众负责。三是把握服务途径。通过依法实施财政审计、投资审计、企业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揭示问题,处理问题,提出建议,实现服务科学发展。四是把握服务要求。通过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进法制,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其次,围绕总体要求,发挥四大职能。一是维护财经秩序。通过强化审计监督,保证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从而维护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二是村级依法行政。通过审计,促进各单位严格执行法规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三是改善宏观调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关注财经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四是推进廉政建设。坚持把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重大违反政策、重大损失浪费、侵犯群众利益作为重点,震慑犯罪,惩治腐败,推进廉政建设。

审计学论文范文3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事业发展

发展是审计事业的第一要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他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些任务,也是我们审计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这一目标,如何发挥审计监督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审计工作需要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当前我们的审计监督要着力围绕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沿着和谐健康的道路发展。一是要着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特别是针对当前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一些垄断行业收入水平过高,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采取审计和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重点行业、领域、地区、部门进行深入审计和调查,摸清当前收入分配的现状,关注过高收入和过低收入的行业、领域、地区、部门和阶层,为政府调整理顺分配制度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要着力解决就业难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扩大就业工作,当前就业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突出矛盾,审计部门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在审计工作中要把机关、企事业行政单位的用工制度、人员招聘、工资水平、社会保险作为审计和评价的内容,为推动和扩大就业做贡献。三是要着力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一张维护社会安全的“防护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社保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的审计力度,把社保资金收入筹集的真实性、合法性,分配的合规性、合理性,使用的合法性,有效性,作为审计机关长期不变的审计任务,促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四是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着眼点不仅仅是解决农民的生计,更是把它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长期战略性举措,直接关系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因此,审计机关为这项伟大事业保驾护航责无旁贷。五是要着力发展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和‘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些都反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因此,审计机关要在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审计中转变观念,把促进其发展和公开、公正、公平放在首位。六是要着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腐败是和谐社会的大敌,它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违背了公平正义的社会准则,削弱了全社会的凝聚力。因此,在审计监督中,必须坚决查处和揭露腐败行为,注重从源头上提出切实可行标本兼治的防治腐败的措施和办法。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审计质量

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今年年初江苏省审计工作会议上,省长罗志军指出: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影响审计事业的发展。提高审计质量需要在查处和揭露问题、审计成果利用、审计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打假治乱,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总理要求审计要成为“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从这个意义上讲揭露和查处问题是审计的立足之本,查不出重大问题,审计质量就无从谈起,按李金华审计长的说法,有问题查不出,那就是审计人员的失职,是犯罪。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严肃查处经济领域里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仍然是审计工作第一位的职责。

二是抓好审计成果的利用,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审计成果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有些审计项目开展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却效果平平,除了计划不当和工作不深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取得的审计成果分析和利用不够,体现不出审计的价值。因此,成果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项目的成败优劣。

三是加强审计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障。现代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管理与效益越来越重要,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审计也要讲求审计效益,审计投入的是人力、财力,产出是维护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和促进国家财政资金有效使用。因此,审计管理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尤为显得重要。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不断创新

创新是审计工作的内在动力。审计工作能否取得新突破,关键在于是不是有新思路新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创新是审计工作进步、审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审计工作的创新应该体现在多方面,最主要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是审计理念和工作思路创新。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抛弃那些不适宜、陈旧的审计理念,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新理念。要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把握好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二是人才观念创新。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审计机关应立足长远,改革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建立刚性的培训和终身教育机制,采取年度培训和年度业绩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以资格认证为中心的人才选拔机制。

三是审计制度创新。要通过深化改革,重塑现有的审计制度,建立一整套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财务报表审计与管理业绩审计相结合、国家审计与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相结合的现代审计制度,以充分发挥现代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功能。

四是审计方法和技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审计技术和方法发生重大变化。这集中表现为:审计方法由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方法,并借助于对内控系统的评价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和方法;审计技术从过去以手工操作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进行的审查,发展到对数据系统审计。因此要逐步实现由单一的、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绩效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等多种相互结合的审计方式转变。

五是审计内容创新。要在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的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促进各级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的新路子。

六是审计战略创新。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基本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这种前瞻的思路和战略的眼光为审计工作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依法审计

依法是审计生存的前提条件。是审计工作的基石和灵魂,是审计机关的安身立命之本。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审计监督,其行为是行政行为。审计监督权力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并依照法定的程序,既不得越权和,也不得失职,且行政行为必须接受监督。

行为合法——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实际工作是由多个方面构成的复杂的审计行为,这种行为涉及到审计者、审计委托者和被审计者。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原则,坚持在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正确行使审计权力,严格遵守法定的审计程序,切实规范自身的审计行为,全力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内容合法——审计监督行为的内容要符合法律规定,不应随意增添新的内容,法律没有规定的行政行为应视为违法。目前我国按审计内容可分为财政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三类。财政收支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下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财务收支审计是对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所进行的审计监督。经济效益审计,是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审计机关主要开展的是财政收支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审计机关对列入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单位和项目,都可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

程序合法——审计监督行为过程要符合法律规定,包括方式、方法、步骤顺序、时间要求和其他程序规定。《审计法》在赋予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要的审计权限的同时,也设定了审计机关行使权力的条件和程序,以规范审计行为,防止权力滥用。如必须在有证据证明并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的情况下,才能查询被审计单位公款私存的账户;封存被审计单位违规取得的资产必须经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应当履行必要的封存手续,不得影响被审计单位合法的业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必须严格依法行使权力,严格履行法定程序,要慎用审计权力,注意掌握政策,保护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个人的合法权利。

审计处理合法——审计处理方式要合法,要用法定的载体。审计处理是指审计机关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采取的纠正措施,包括审计处理和审计处罚。一般情况下,审计处理的种类有:一是责令限期缴纳、上缴应当缴纳或上缴的财政收入;二是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三是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四是责令冲转或者调整有关会计账目;五是依法采取的其他处理措施。审计处罚的种类有:一是警告、二是通报批评;三是罚款;四是没收违法所得;五是依法采取的其他处罚措施。审计机关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时,应当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法实施,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审计处理、处罚。同时应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给予处理、处罚的,依法作出审计决定,制作审计决定书;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建议。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提高素质

素质是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审计职能的日益完善和审计地位的日益提高,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精通审计业务,掌握审计发展规律,熟练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高层次、高技能审计人才,是实现审计工作适应时展,与时俱进,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根本途径。在当前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要求审计人员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其中最主要的基本素质和特别素质两个方面:

一是基本素质,基本素质就是作为一个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具备的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首先审计人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正义之心,这是审计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要敢于执法,敢于碰硬,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其次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和能力,不仅要熟悉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具备审计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有一定水平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准确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处理法规条文与事实的适用,对审计对象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审计评价。

二是特别素质,主要是审计特殊的职业要求。如对事物判断和分析的敏感能力、洞察能力。第一,要有职业敏感。面对给定的审计材料,要能迅速找到切入点,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这种敏感性要有长时间知识和实践的积累。第二,要有洞察力。在敏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问题,关键要有一定的洞察力。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找到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即从哪方面着手可以有效地取得对问题正确判断的依据。第三、要有高度的综合判断能力。判断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析判断,需要从微观层面进行甄别,更需要从问题的宏观层面进行剖析,分析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脉络,对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现状有不同程度的研究,能够把握审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在统筹分析基础上才能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做到对问题准确的处理,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六、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廉洁从政

廉政是审计执法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越来越关注,寄予厚望;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监督高度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作为“财经纪律警察”的审计机关干部,更应该把廉洁为公、勤政为民作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处事之道。

今年3月5日,江苏省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各级审计机关要不图名利,不搞形式,不畏权势,直起腰杆做人,挺起胸膛做事,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审计监督的职能应更多地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服务上;二是体现在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揭露问题,向各级党委、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上级领导决策做好参谋上;三是体现在通过有效的审计监督,查处大案要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率上;四是体现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资金的安全运行上。

在具体的审计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应该从两个方面认真把握。一方面,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关系到我们党反腐败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审计学论文范文4

伴随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学内部和社会外部环境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普及负责,中学财务内部审计要对中学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开展审计工作,测试、评价、检查中学内部控制制度,严格监督中学管理薄弱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强化中学内部管理的有效性,依法治理中学基础教育。内部审计是指预防、阻止被审计单位资产的流失损失,以保护被审计单位所有者权益。中学财务内部审计即为对中学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变动性和价值进行审计监督。现代审计工作标志为经济效益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形成过程开展审计,公平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绩效,评价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实现经济效益持续发展。中学是知识型人力资源不断投资管理的循环投资过程,是人力资源不断开发的过程,因此中学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审计投资经济效益。

二、强化中学财务内部审计的措施

1.严格审计执法

财务内部审计在法律上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具有法律意义,受到法律保障,强化中学财务内部审计必须加强法律法制建设,加强法律控制程度,规范经营管理秩序。中学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在遵循《会计法》、《审计法》的前提下,发挥财务内部审计职能,维护中学财经秩序,建设中学管理廉政。在中学财务内部审计工作时,要树立审计权威,落实审计决定,坚决审计态度,严格审计执法,严查违法违纪现象,对于存在的问题依法处理,发挥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杜绝一切“人情+面子+权钱”交易,维护经济秩序。严格审计执法也受到财务管理体制的限制,因此在对中学财务内部审计时还要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中学财务会计和中学内部审计之间的隶属关系,保证中学会计监控职能正常发挥,严格按照法制规范经营中学经济活动,以独立性的审计身份开展审计工作,打击一切现象,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2.正确认识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的关系

中学财务内部审计工作要正确认识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是对立关系。中学财务会计工作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中学所有经济活动开展记录的活动,内部审计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对中学财务会计工作的经济行为技能型监督,确保会计工作顺利开展,对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违法行为进行指正批评,并依法处理。中学内部审计是会计工作的环节,是财务管理一部分,对财务会计进行监督;第二,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是统一关系。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就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财务监督,财务监督是指财务监督主体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对财务监督客体单位所有的财务活动开展的分析、评价、监督活动。中学财务监督主要是针对中学资金收支、资产负债等经济活动开展监督活动。内部审计是审计单位在独立性下按照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时间,对中学所有经济业务按照时间顺序开展系统性、连续性和全面性的监督反映,贯穿于中学所有经济活动,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不可分割,二者对中学经济管理均有控制作用,是维护中学经济秩序,提高中学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3.加强中学责任审计

中学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管,加强领导廉洁自律。新一届党中央领导班子自上任以来强调反腐倡廉,提出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提倡对领导的审计工作,中学财务内部审计也要加强对领导经济责任的审计。完善中学资金收入支出的管理制度,每项经济业务收支及时入账,资金支出要有领导和会计主管的审核批准作为合法凭证;完善中学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分离不相容职务,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加强中学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将领导考核指标纳入其中,密切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审计工作,将资产价值、资金运作管理情况、领导任期内的各项目标和领导财政经济纪律看作审计工作重点对象,将原有的针对“事”的审计转变为“事+人”的审计,将审计落实在经济责任,严格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对领导经济责任做出公正评价。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中学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强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建设会计人员专业水平,让会计人员真正承担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任。第一,加强会计人员政治素养培养,让会计人员在政治业务层面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熟悉掌握财经法规制度和政策制度,深入理解高职教育规律,以优秀的思想品德投入会计工作;第二,加强会计人员业务技能培养,让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层面能够熟练操作财务办公软件,以丰富经验投入会计工作,明确工作职责,以严肃的工作作风对会计工作进行分析、协调和调查,对会计业务工作中的异常及时处理,能够与财务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真正发挥财务内部审计作用。

三、小结

审计学论文范文5

信息化指的就是在充分运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将各种有效信息有机的转化成计算机等一些现代的信息设备可识别的代码,然后运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对信息进行有效存储与处理,最后将处理的结果有机转化成可识别语言的一个过程。目前,我国各方面财务信息化工作均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而会计电算化也已成为社会发展必然。因此,面对如此形势,必须逐步加强对信息化条件下各方面财务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审计工作跟上时代的脚步,最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传统理念下,财务审计指的就是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预定的程序对相关单位、机构的资产、负债与损益等实施审计监督,进而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而在信息化环境下,财务审计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会计报表中关于资产、负债与损益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二、信息化条件下农业广播电视院校的财务审计现状

随着各种先进财务软件在我国各大高校的日常财务管理实践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农业广播电视院校在其转型时期也逐渐加大了财务软件的有效运用,正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手工会计向会计电算化的过度,从而大大提高了院校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与速度。然而,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相比,农业广播电视院校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其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进程。

1.传统手工审计同电算化审计并存

如今,计算机正成为各单位全面展开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一个必备工具,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其功效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审计人员往往都是就从相关的财务部门把相关财务数据拷贝下来之后,再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的汇总与分析,然后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审查纸质会计凭证与会计账单,以收集到有效的审计数据,并将其编成审计工作的底稿,最后作出审计的报告。在这个工作环节中,计算机仅仅只是作为一个辅的存储工具来使用,大多数审计工作还是延续着传统手工审计,这样以来,计算机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对被审计对象的测试与检验工作中的作用,也没有利用计算机来展开相关的财务数据分析工作,无法从整体上实现审计电算化。

2.现有审计软件同财务软件不相容

(1)当前,由于我国众多院校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起步要比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要晚很多,针对高校的内部审计特点而进行设计,故软件中的一些功能在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如“审计专家系统”等,而高校的内部审计所需的一些功能也无法得到满足,如在审计查账时没有把查账结果中的模拟手工三栏账与多栏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不利于审计软件工作的发挥

(2)现有财务软件的设计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将为审计软件人提供专用接口这一内容考虑进去,这样一来就使得现有财务软件无法直接提供被审计对象的相应资料,也无法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友好链接以直接获得审计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最终导致财务软件中嵌入的适时跟踪监控系统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使得审计软件无法实现对数据的有效采集与分析。

3.缺乏复合型的审计人才

现价段,在信息化背景下,院校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对象已经由传统纸质账目逐渐向种类多样的电子数据转变了,且审计的手段也由传统手工审计转向了计算机审计,而这些转变都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大多数的财务审计人员都缺乏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那些既掌握了专业的会计与审计知识,又具备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的人才比较缺乏,从而无法迎合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需求。

三、信息化条件下农业广播电视院校财务审计的强化对策

1.逐步完善审计软件

目前,各大院校普遍使用的是在企业版基础上经过改造而形成的商业审计软件,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必须逐步开发并完善农业广播电视院校中审计软件的相关技术功能。

(1)增加复合条件的查账功能。

按照项目查账的形式对多个会计科目进行查询,同时把查账结果中的模拟手工三栏账与多栏账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即按照会计的科目进行相关账目的明细。就可一次完整查出研究生经费的相关收入和支出,若支出的项目中有明细核算,也可将支出的相关内容模拟成手工多栏账的方式以显示出账目的明细。

(2)提高软件的可操作性。

比如对于那些需利用复合条件查询的相关账目,就可将查询的条件通过某种形式永久的保存下来,以避免在下次查询的时候重复的输入,从而在避免时间浪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审计软件设计人员还可具体针对高校在内部财务核算与审计工作中的特点来设计“审计专家功能”板块,从而使得计算机可更好的发挥其审计功能。

2.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在上述分析中已经知道,当前在农业广播电视院校中复合型的会计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院校财务审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培养一大批既具有专业会计知识与丰富会计工作经验,又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来展开财务审计工作的复合型的人才很有必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展开相关的工作:

(1)逐步提升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可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一些既懂得审计专业又熟练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或者是对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引导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以逐步解决院校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采取“传、帮、带”的形式引导审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整体应用水平。

(2)熟练掌握相关审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

随着会计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审计软件的各方面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院校内部的相关财务审计人员需熟练掌握相关审计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遇到问题后能够积极的与软件技术服务人员相沟通,或者是借助于软件中的“在线帮助系统”,在这里,软件设计人员对软件的各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因此,审计人员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及时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相关软件使用问题,从而真正发挥出审计软件的功能。

(3)熟练掌握相关会计软件的功能。

审计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基层审计; 审计科研

中图分类号:F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9-0096-02

2011年,审计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基本原则[1]。2014年12月,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当前审计理论严重落后于实践。因此,立足实践,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十分迫切。与大学、科研机构相比,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在科研成果质量、数量上均相形见绌。实务派与经院派理论属于审计理论体系的两个方面,理应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和补充,现在却呈现跛脚状态。本文在此剖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一、基层审计科研工作现状

(一)参与科研人员少

目前县(区)审计机关一线人员(不含后勤人员)一般为30名左右,地级市审计机关一般不超过百人。加上审计任务繁重,时间紧张,实际从事审计科研人员屈指可数。即使他们在数十年的审计实践中,对社会认识已经十分深刻,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审计思路和方法,有着改进审计工作或者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机制体制方面的见解,也未去很好地总结,形成系统性理论。由于他们不参与审计科研,使宝贵资源在无形中流失。

(二)科研活动举办少

以前省、市,甚至县(区)审计机关每年,都要召开一两次审计学术论文交流会议。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地方审计机关或审计学会很少举办审计科研活动。即使是全国性审计研讨会议,时间都被压缩到一天。这就使得审计学术交流缺少了可以依托的平台,也减少了相互磨砺和接受专家指导的机会,无疑削弱了审计人员参与科研的动力,导致基层审计机关只是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被动地上报一定数量的审计论文,形式上完成任务而已。

(三)审计科研成果少

由于参与审计科研的基层人员较少,活动又少,直接导致审计科研成果较少。如《审计研究》在2014―2015年度共刊登论文190篇。其中第一作者为地级市审计人员的7篇,仅占3.68%,县级审计人员的则空白。第一作者为高等院校的137篇,占比72.11%,两者对比鲜明。实务界论文数量太少直接导致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原料匮乏,出现理论脱离实践倾向难以避免。

二、基层审计科研现状成因分析

(一)审计科研时间成本高昂

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做好审计理论研究,要有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坐冷板凳的精神境界,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追求,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毅力,脚踏实地、不图虚华、一丝不苟、刻苦钻研,不断积累广博而精深的学识,才能修得成理论研究的正果,才能出得来扛鼎之作。”开展审计科研所需时间和精力十分惊人,审计科研人员为此必须极大地克制个人欲望,牺牲大量娱乐和休息时间,同时协调兼顾好审计岗位工作、家庭生活。没有坚强毅力,就难以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满意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当前人性浮躁、追求享受的时代,高昂的成本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吃苦耐劳精神不是人人具备。可以说这是基层审计人员较少参与科研的重要原因。

(二)论文交流发表平台缺乏

科研论文阐述的是个人独特的思想,渴望能够发表并与他人交流,但除了如前所述审计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开展很少外,目前论文在正式刊物发表较为困难。一是我国审计类杂志的论文承载量有限。比如《审计研究》是双月刊,一年刊发不超百篇。二是部分地方审计杂志在10年前全面清理机关办刊物过程中停刊,有的虽然改为内部资料,但并不是理想的发表平台。三是少数审计杂志对论文作者的学历要求在研究生以上,这就使得基层审计人员论文根本没有录用机会。与此同时,大部分基层审计人员文字写作水平不高或研究方法不正确,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审计论文的录用率。

(三)审计科研激励措施不够

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因为处在一线,时间紧、任务重,常常埋头忙于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总结经验,撰写理论文章,基层审计机关不要说“重赏”,即使是一些基本的激励措施也没有。有的审计机关没有建立审计科研机构,有的即使建立也是形同虚设。相应的奖励政策缺乏,如给予报销版面费、参考资料费、参加学术会议的费用,发放论文奖金以及与职务晋升优先考虑等。没有实质性的激励措施,审计科研收益性差(如今发放稿酬的刊物很少),审计人员没有内在动力,积极性很难调动,形不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因此,除了一些工资与职称挂钩的事业编制审计人员,为了通过高级审计师职称资格评审,被动撰写和发表数量有限的审计论文,而平时自发撰写论文的审计人员则很少。

三、推动基层审计科研工作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基层科研工作

一要求真务实,从思想上把基层审计科研当作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如同马克思主义需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一样,审计理论必须与中国国情和审计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指导审计实践,服务国家治理。没有实践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就会沦为魏晋清谈。二要完善审计科研管理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审计科研活动,改变一些地方审计科研基本有名无实的状况。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活动,凝聚人心,促进审计文化建设。不同的研究方法要兼收并蓄。三要根据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的特点,统一部署,制订科研长期规划,设置审计科研课题,落实年度科研计划。审计科研工作的开展不因审计机关领导人的变动而变动,不因领导个人好恶而时兴时废。

(二)建设基层审计科研队伍

一要选拔人员组建科研团队。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机关全员搞科研,但条件并不具备。毕竟有的人实际业务比较忙,无暇顾及;有的人天生不擅长文字工作。但是县市审计机关,按照5%的比例――这样计算下来全国大约有3 000人,即挑选有兴趣的人参与科研,应不成问题。二要加强审计科研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审计科研团队参加各类科研业务培训,鼓励审计人员在职进修。如财经专业出身的参加中文专业学习,以提高文字水平。三要适时邀请部分杂志社的编辑辅导审计人员学术论文写作要领、主流研究方法,指明审计科研方向,以提高稿件质量和命中率。四要对审计科研成果突出审计人员,应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并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聘用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三)适当提供科研活动经费

开展审计科研活动,经费保障不可或缺。2011年的《意见》就曾指出,“要根据审计科研工作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并将科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财力支持和保障条件”。为此,一要编制审计科研经费预算。保证科研培训、订阅杂志、购买书籍资料、举办或参加论坛研讨会以及上网查询等必要费用。没有资料参考,孤陋寡闻,难以取得较大的科研成果。二要适当扩大对审计期刊杂志的支持力度,增加对编辑人员工资和印刷成本的财政补助。有学者指出,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学术期刊不收版面费也是主流,政府给予期刊补助费很高。地方审计机关在实行省级统管以后,应当落实对审计期刊补助政策,促进审计科研工作开展。

(四)拓宽科研渠道

一要积极开展各类学术审计研讨活动。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学会每年定期召开论文研讨交流会议,提升士气,增强科研信心。二要扩大目前主要审计期刊的容量。如审计署将《审计研究》双月刊扩为月刊。三要适当增加审计期刊。创办《国家审计》《预算审计》《政府审计》等部级期刊,将现有省级审计机关的内部资料变为公开发行期刊。尤其是要在经济发达、财经院校云集的地区,适当增加刊物,以促进科研。同时,可以优化版面设计,提高版面的文字容量。四要设定基层审计专门栏目,适当录用一线审计人员的论文。控制期刊中数学模型形式的论文数量,减少数学计算占用大幅版面情形,适度压缩论文字数,从而给基层审计人员腾出一定的版面空间。

(五)加强与学研机构交流合作

地方审计机关要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交流合作。一要开展与大学、科研究机构定期交流活动。通过双方交流,一方面使基层审计人员吸收审计前沿理论,拓宽科研思路。另一方面让经院派学者感受到审计一线人员的辛酸苦辣,了解到当前审计遇到的困难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避免科研理论沦为空谈。二要适当联合开展审计课题研究。国家、省级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部分审计课题科研组吸收基层一线审计人员,作为组员加入科研团队,促使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共同实施审计科研课题,不仅可以实现经院派与实务派相互取长补短,审计成果理论更加接地气,且更有底气――毕竟一线人员可以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而基层人员可藉此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上一篇目标责任制

下一篇防灾减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