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后感范例6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1

《培根随笔》读后感600字,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意义深刻,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如:“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却有一种很大的差异,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从《培根随笔集》的“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我最喜欢的就是《论美》,美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它包含着外在美和自然美。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光注重外在美,也要重视内在美。就如培根所说的:“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外在美是不可能永远都有,但是内在美却可以。所以我们要把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起来,体现出一个人举止谈吐的高雅,心灵的纯洁。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2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纵观当前的中职学生的作文现状,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较为薄弱,作文中普遍存在言之无物、充斥着虚情假意的现象。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为职高语文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写作教学 素材 积累

古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每每苦于无物,或是空话连篇,毫无真情实感可言。无奈之下,有的语文教师就会在考前对学生临时进行技巧指导,让学生从标题和开头结尾处着手装扮好作文外观,做到“远看一朵花”,但这样的文章经不起细看和品味。有的教师会对自己的这一高明之举而沾沾自喜,但笔者不以为然。究其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学生作文为何会空洞无物,会虚情假意,正是由于学生写作素材的贫乏,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去积累写作素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言之无物的现状。那么,我们该从哪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做到厚积薄发呢?

一、写随笔:深入观察体验

随笔,即随手写来,其风格也是不拘一格,可以是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形式多样,且篇幅短小。优秀的随笔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语言洗炼、意味隽永为其特色。巴金的《随想录》、鲁迅的《鲁迅日记》、法国蒙田的《蒙田笔记》、英国培根的系列随笔《论人生》《论美》、古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享誉盛名的随笔典范。因此,学生学写随笔,对提高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写阅读随笔

写阅读随笔,首先读者必须要认真阅读文章,只有认真阅读后读者才能写出自己的认识,才能写出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感想和体会,也才能通过文章得到启发与收获。阅读的过程是由书面的语言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丰富思想情感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体会作者所思所想,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与作者的写作情感进行相连,切身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感悟文章的主旨,切不可用冷若冰霜的态度来对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用认真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进行独立思考随时记下阅读时遇到的疑问,也才能写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想。

2.写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就是我们把生活中的心情、感受,对待事物的看法、观点等写下来,它可以没有华丽的词藻,结构自由又不乏严谨,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叙述,可以观景描述,可以睹物思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变化,记录稍纵即逝的情感体会,做到立足生活,用心体会、用眼观察、用耳倾听。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用心细致、反映敏锐、爱思考的习惯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事物。同时,及时记录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只要我们真诚生活、用心感受,就一定会发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它丰富的内涵。

二、做札记:提倡博览群书

1.在博览群书中有所积累

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除了要积累生活素材之外,还要广泛阅读课本外的书籍,从其他书籍中吸取创作的精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其他素材的文章,以此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促进其知识的增长。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不时进行监督,把握学生阅读的尺度,在阅读中培养他们利用其阅读感受与思路学会写作的技巧,使他们在写作水平上有质的提高。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跟踪进行指导,对文章的深意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素材的良好习惯,例如在遇到文章中华丽的词藻,赋有深意的段落时,可以通过多次阅读慢慢领悟其语言的魅力,这样不懈的坚持一定会提高写作的水平。

2.在札记中有所收获

札记是阅读时把摘录的要点和阅读体会结合起来写成的,常做札记有利于学生酷爱读书习惯的养成,更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学生通过做札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会,感想与得到的收获,或对文章的某些观点提出批评及意见,也可以对文章中觉得好的段落进行摘抄、背诵。教师可以鼓动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类型的杂志期刊,并与其同学进行交换阅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实践发现,交换阅读法在调动学生阅读热情方面有显著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读书容量,拓宽了知识面。从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人生阅历变得丰富多彩,为写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多感受:鼓励社会实践

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写作中也是如此,优秀的作文,来自于日积月累的练笔,也来自于足够多的阅读感受,更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唯有让学生不断汲取“源头活水”,才能更有效、更快速地提高其在作文写作上的能力,唯有如此,学生所写出来的文章才会鲜活、新颖,才够原汁原味。学生要想真正拓宽自己的眼界,积累写作素材,除了通过不断阅读书籍之外,还可以多接触社会,例如来扩宽眼界,积累写作素材外,还可以通过多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来丰富其人生阅历,拓展知识层面。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阅读策略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情况比较糟糕,似乎和阅读越来越远,农村学生读的书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学生放学回家根本就不读书,而且农村学生家长对让学生加强读书并不理解,学生体验不到读书的快乐。那么,如何教授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呢?

一、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

1.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和父母接触的时间最长,所以笔者认为要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使孩子受到熏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笔者的孩子读二年级了,因为我们有睡前读书的习惯,起初,小孩做完作业后就是玩玩具和看电视,后来他也学着父母的样子读起儿童刊物。

2.营造班级阅读氛围。班级是孩子在学校生活的一个大家庭,笔者认为,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布置图书角,上面可以布置读书的名言。如“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等。可以定期出关于读书的黑板报。《班级园地》上可以张贴学生的读书心得和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的获奖习作等。

3.营造校园阅读氛围。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书源,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学生只有在这浓浓的氛围里主动阅读,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还可以在学校植物园里树立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教室的外墙上布置读书的格言。当学生每天看着这些优美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一定会被浓厚的书香氛围所感染。

二、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1.开展多种活动。教师的示范带头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应以饱含激情的语调为学生示范读,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让学生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常常在学生面前范读、美读,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感受课文的美,体验课文的内涵。

2.开展各类比赛。学生阅读书籍,既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得到其他学生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古诗文诵读赛”、“课本剧表演”等。教师根据各类比赛可以评选出成语大王、小诗人,时间为一个月。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3.展示学生成果。学生读书的成就感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教师要在班级园地上设立一个展示平台。展示学生的好词好句摘抄本、漂流日记、接力小作文和各级各类学生的获奖或发表作文,利用晨会班会请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分享的乐趣,满足成就感,时间一长,学生阅读的成效性就会大大提高。

三、指导合适的阅读方法

1.互动阅读法。教师应该体会到,学生之间的互相夸赞和欣赏要比老师单方面表扬学生效果更好,所以这种互动阅读法是让学生相互交流读书体会、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学生之间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仅让好的阅读方法在班里宣传,而且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

2.积累阅读法。笔者常常在思考为什么现在学生写的作文没有优美的语言、生命力。写是以读为前提的,而读是写的基础,所以积累语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推荐文学精品,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淀语言,还要让学生把读到的精彩词句摘抄下来。在这方面,笔者做了一些改变:每天布置一个积累作业,让学生在熟读某篇文章之后,摘抄八个词语和两句精彩句子。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读思结合。朱熹说:“读书有三到,口到、眼到、心到。”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深度不足,时间也不长。因此,在学生读课文之前,教师要巧妙地提出让学生感到好奇的问题,让学生用心想,带着目标和问题读书,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4

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扎根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青少年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开发智力,同时,陶冶情操,涵养气质,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传承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此,学校长期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从尝试到展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坚实的文化传承之路。

足迹

2003年9月,学校率先在初一、初二、高一等3个年级开展诵读《论语》部分经典内容的活动。3个年级学生人手一本《论语》,利用周三、周四晨会时间由语文教师指导诵读,每月进行1次考试验收,考试成绩纳入班集体考核。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领悟经典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涌现出一大批诵读经典先进班集体和先进个人,学校给予大力表彰,充分调动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随后,学校与中国大方儿童中西文化导读中心联合召开“经典诵读展示会暨双港中学经典诵读启动仪式”,拉开了学校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序幕,提出了“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的活动目标。

2004年9月,学校自行组织力量编撰的、集合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精髓的《经典诵读读本》校本教材正式走进课堂,每个学生人手一册。与校本教材配合使用的还有集美文妙句于一体的《每日一撷》。以校本教材为主,形成以经典诵读、英语诵读、语文诵读等为主体的晨会诵读板块,开展了一系列诵读研讨交流、诵读展示竞赛活动。

2005年,学校正式将每年的9月定为读书活动月,开展广泛多样的读书爱书活动,以活动月来促进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活动月的口号是:“用读书来塑造美好的心灵,组织快乐的学习,创设激情的生活,培养闪光的才能。”活动月以校会动员、主题班会讨论、有奖征文、演讲展示、读书心得评比、班报设计评比、宣传橱窗设计评比等活动形式构成整体系列活动。

2007年起,学校将经典诵读活动与教育课题研究相结合,先后承担2个国家“十一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子课题“论语选读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促进社区人文素养提升”,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推进和扩展。

2009年9月,主题为“志存高远”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完成,孔子浮雕、七子像、文化墙(镌刻有《师说》《劝学》《少年中国说》等文章)、诸子百家散文、唐诗宋词等文化元素镶嵌在校园里,使广大师生得到感染和熏陶,充分发挥育人的功效。

2010年9月,学校在原有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编了新的校园读本《双港中学校本教材系列――经典诵读读本》。新版教材在老教材收录《论语》等名篇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四书五经、汉赋骈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内容近300篇(首)。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力求译文生动、解析准确。

…………

教育原则

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坚持6个基本教育原则。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素质教育方针和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经典诵读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二是坚持经典诵读和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保持经典诵读时代特色和生机活力的关键。三是坚持人人参与和师生共读的原则,学生要发展,教师也需要文化的熏陶,教学相长,这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四是坚持长期性的原则,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时的热点,而是办学的一条思路和方向,必要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五是坚持经典诵读和促进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在经典诵读的同时大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强调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六是坚持以中华经典文化为基础、向其他优秀经典文化扩展的原则,学习、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精华。

方法和途径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学校建立有效制度与机制,确保活动目标的落实。例如:把经典诵读的验收成绩纳入班集体考核、班主任工作考核成绩之中,对班主任和班集体形成较强的约束力,从而保证了活动开展的基本执行力。再如:制定积极的评价激励机制,诵读效果好的班集体在评选各类先进荣誉时享有优先资格,并且把诵读成绩纳入学生的操行评定之中,这些都既起到了端正态度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功感,从而保证了诵读的效果。

在过程中加强宣传和引导。中学生思想活跃,并常伴有逆反心理,要使其对几千年前的《论语》等经典感兴趣并非易事,为此,学校用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来解释和宣传,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好奇心和兴趣。

坚持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一方面保证教师、教材、时间、验收等基本要素的完整性,达到课程化和产生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模式,辅之以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班集体文化活动。

树立榜样,典型引路。例如:学校开展了“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在2000余名学生中评选出10名优秀学生代表,由这10名学生作事迹报告,报告中无不渗透着《论语》等经典中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同时评选出经典诵读先进班,在“弘扬传统文化、营造书香校园”经典诵读展示会上,以各班《论语》接龙的形式进行,400多名学生以整齐洪亮的声音展示了经典诵读令人震撼和激动的一幕。

学校在经典诵读教材的选择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用《论语》《老子》等原著,有选择地指导学生诵读;第二阶段,学校组织力量编写校本教材《经典诵读读本》和《每日一撷》;第三阶段,校本教材和权威教材同时使用,初中部引进《中华经典诵读本》,高中部引进《英文经典名篇诵读本》,两者结合,效果很好;第四阶段,重新修订了《经典诵读读本》。学校组织开展的经典诵读相关活动,从策划到组织都尽量交给学生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绿色阅读:让阅读充满诗意

学校开展的绿色阅读即本色阅读,它强调自然本色的师生共读,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发展阅读能力,提升“诗意人生”的品位。倡导绿色阅读,让学生跳出题海,走进书海,以“浸泡―习得”作为学习的基本方式,解决阅读量不足、读书兴趣不高、语感培养不够、指导不得法、课内外脱节等问题,使学生在书海中亲近生活,习得语文。学校装备了3个学生阅览室,给学生提供精美的书籍,全校所有班每周开辟一节90分钟大阅读课,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开展绿色阅读,使学生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享用丰美的精神食粮,读名家名著,读精美诗文,读精品报刊,读社会前沿信息。

根据学校组织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所有课程中,90分钟大阅读课最受学生欢迎。为了使阅读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作用,使阅读课更加规范,学校出台了《阅读课操作规程》《阅读课基本模式指导》等办法,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学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索阅读课模式和途径的创新。同时,根据中学生学习的特点,重点抓读书笔记的指导和积累,促进读书习惯的养成。学校要求,初中每名学生一个学期读书笔记积累量至少1.5万字,每周800字;高中每名学生一个学期读书笔记积累量至少2万字,每周1000字。学校对读书笔记质量和数量均高的班集体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除了90分钟大阅读课之外,绿色阅读的课型还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师生共读一本书。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共读一本书,以传递读书热情,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全班共读后,教师会询问学生有所体验的地方、有感悟的地方,学生阐述时,教师就此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二是规范读书笔记课。学生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读的阶段,还要潜入写的阶段。学生读完书,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这种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阅读和沉静思考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有目标的阅读课。在上阅读课时教师印发精选的材料,全班共同完成习题,或教师指导分析语段与题型,指导学生完成,剩下的时间再让学生自由阅读。教师随时抓住机会指导学生读和写,使学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阅读和写作之中。

为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还开展了读书接力活动。一是建立书香家庭,用学生读书的热情去感染家长,让家长们参与进来。学校每月向家长发放一封关于读书活动的家长信,内容包括学校阶段性阅读活动介绍、如何指导子女阅读、如何与子女共同阅读等。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书香家庭评选活动,鼓励家长建设家庭图书架。二是家校共建班集体书架,将图书馆延伸到教学楼的楼道――在每一个教室门的旁边设置班集体书架,配备100本以上书籍,每学期为每班增配图书50册,供学生随时阅读。这种做法,既为学生的诗意人生提供了精神食粮,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管理的机会。

由此,学校通过绿色阅读充实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们爱上阅读,感受诗意人生。

随笔化写作:让灵性跃然纸上

2012年9月,学校与《中国教师报》联合举办了全国随笔化写作大赛。大赛中师生表现出色,由于平时注重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因此,学生参与活动积极踊跃,作文写得生动鲜活,得到外地做课教师的好评。有7名教师在大赛中获一等奖。这是学校长期坚持随笔化写作训练所取得的成果。

学校从2007年开始接触到随笔化写作。校长、主管校长和部分语文教师三下山东邹平,向随笔化写作发起人成浩请教,到一些学校观摩学习;并请专家学者和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到双港中学开讲座、作示范。校长刘建始对随笔化写作情有独钟,认为它对学校建设书香校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他为全校语文教师购买了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的著作《语文:表现与存在》,引领教师们钻研他人之长,学其形,寻其意,得其神,为我所用。

学校倡导的随笔化写作顺应人的言语生命成长规律,以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为目标,以“表现本位”为基本理念,以随时随地、随形随意的日记随笔为日常写作方式,以情景随笔课、随笔展评课、随笔修改成文课为主要课型,以写、读、评、改、展为促进手段,以顺应、养护、培植、激励、磨砺为基本原则,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读写互动,重在自悟,在日常随意写和课上有序改的有机结合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写作潜能,实现真切、自信、个性、畅快的表达。

随笔化写作教学中写、读、评、改、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对言语生命的尊重、顺应和养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作文体系形成了“创设情景―写出作文―比较阅读―读中感悟―开阔思路―修改作文―成文展示”的完整链条。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5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勤于记读书笔记,注重表达和交流。更重要的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我们要求教师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并指导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文字优美,指导学生阅读,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并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很多学生因阅读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阅读能力得到很大地提高,思想也得到升华。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

1、开展非富多彩的活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 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3、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勤动笔

在阅读中,方法是很重要的,掌握了方法,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书上做笔记,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及时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积极开展年级组内读后感和读书笔记写作比赛。促进他们做到勤动笔,及时写出自己的感受的习惯的养成。使理解消化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渗透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加明白了:书,就像我们人生这条蜿蜒小路上一朵朵鲜花,你采撷的越多,生活便会越丰富多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培根随笔读后感范文6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因此学生一见作文心就烦。老师呢?也害怕作文教学,因为尽管很努力的讲解,但学生仍无所适从,一筹莫展,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生活是海洋,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力求写实。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首先,要明确观察的对象,其次,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时,首选通过视觉了解的形状、颜色、姿态;然后通过嗅觉,闻到它的花香;再通过触觉,摸到它的实体;再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最后,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去观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呢?

(一)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少点批评。学生的作文,在批改时都要找到他们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并且每次作文时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佳作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妙,一个开头写得精彩都衷心表扬一番,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因人施教,分类指导。俗话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作文水平高低并不一致,“一刀切”、“一锅煮”的教法使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也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消极心理和行为,因此每次作文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任务、分类指导。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积极向报刊投稿发表,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差的学生降低要求,减少难度,使他们的写作能有所进步,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三、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呢?

(一)拓宽阅读面。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读物,一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二是优秀作文选之类,让学生在写作上接受启示;三是科普读物、工具书之类的非文学读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习作准备材料。

(二)制作阅读卡。要求学生对在平时教学的文章中或在课外阅读时遇到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名人名言及时摘抄,分类进行整理,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所谓定向专题阅读,就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时,要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以便于学生在写作时有不同的材料,写出来的作文才会丰富多彩。

四、多些片段,多写日记,练习随笔

上一篇血战小朱庄

下一篇财产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