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教学设计范例6篇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大纲对弹力没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没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弹簧秤的原理,学会用弹簧秤。

由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时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课程标准将它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验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新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弹簧等,让学生感受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自制弹簧测力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通过制作,探究学习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方法

建立弹力概念主要通过演示观察、学生操作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主要是通过交流评估的方式进行。

四、教学过程

(一)塑性、弹性、弹力概念的教学

由直观到抽象,从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1)活动感受:学生的课桌上备有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把玩等活动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

提问:通过大家的观察、动手活动,你们对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

点评:上述提问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诱导,因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彻底的解放,学生很可能会在物体(物质)的导电性、金属与非金属等方面加以认识,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学生也会在物体能够恢复原状或不能够恢复原状方面加以描述,对塑性、弹性、弹力等概念逐渐明晰。当然,也不排除过度的开放会使学生显得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提示,学生也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2)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提出塑性、弹性、弹力的概念。

(二)关于弹簧测力计的探究

1.探究橡皮筋或弹簧的形变程度(伸长)与弹力大小的关系

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具体关系。

实验与体会:在弹簧或橡皮筋下面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对此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点评: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满足不同思考方式的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的学生会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善于动手实践的学生会想到制作设计测力计。因为没有限制问题的思考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目的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得到三种不同的回答: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能够用于工程技术上;我们可以根据同样的道理设计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力计。而这三种回答其实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作为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才真正进入探究,因为学生的类似以上的回答其实是试探性的(猜想),真正的结论性语言应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论证。因此,可以说上述教学步骤仅仅是探究活动的一个引子。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探究

导引:我们已经知道了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这一关系,并且我们也想到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设计制作一个测力计。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实际制作一个测力计,同时完成以下必要的工作(投影在屏幕上):

(1)设计制作方案。方案包括制作的原理、方法、器材、步骤、合作等内容。

(2)交流制作方案。主要加深对测力计是应用了弹簧被拉得越长,受到的拉力越大的原理的认识,以及对制作过程中用挂钩码作为已知拉力这一方法的理解。

(3)制作过程。可以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在课堂上完成,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收集到的各种弹簧、各种橡皮筋、纸盒、图钉、小块三合板、剪刀等,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寻找合适的器材完成。

(4)交流评估。课堂上,先让学生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获得的经验,然后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制弹簧秤,挂重物称量,并和准确的弹簧秤进行对比,如有较大差异,分析误差原因。

点评: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因此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时间(科技实践活动时间或物理课)进行交流,将每一个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互相学习,并进一步完善。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根据制作过程中的认识以及在交流评估中老师的一些示范操作,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使用弹簧秤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测量范围、零点、自由伸缩等,再进一步学会读数。

点评: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突出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以下几个特点:

(1)提倡使用自己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具体感知了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等生活中常见物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2)重视过程体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具体方法可以不同,所用器材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任务。

教案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图案设计;原则;实践

图案涉及的方面极广,渗透在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在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中,我们一般运用的是立体图案和综合图案。图案设计知识是环艺设计和室内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根据本专业环艺和室内设计的要求来变形图案和设计图案,并将图案很好地运用到环境和室内中去,这也是图案设计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教学中遵循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

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表述要力求正确。例如,在上《图案设计》这门课时,教师要严格地把握好图案的定义,将图案设计与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向学生展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不是空泛地讲概念。教师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没有理论就谈不上联系实际,因此,理论在教学中尤为重要。为了能使学生自觉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教师必须注意联系实际进行讲授。首先,可以将自己的经验联系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其次,可以把图案设计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相联系。最后,联系当代最新的科学成就实际等。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概念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有用的财富,而不至于造成学生囫囵吞枣,掌握一大堆无用的空洞死板的概念。图案设计这门课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多安排学生写实、练习等。这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方面。它对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培养技能、技巧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独立、创造性地进行实践,向他们提出严格要求,进行督促、检查,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直观性原则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向学生展示与图案设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这期间注意选取有代表性、典型的图片、视频等。同时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图案的特点,不同环境下图案的不同。例

如,可以在课堂中对学生展示同样款式不同颜色的图案,向学生阐述图案设计中色彩的运用:第一,色彩的对比规律,包括色相、明度、纯度、面积的对比、冷暖的对比、反差大或是反差小、色彩的饱和度高低、以及不同色彩所占的面积的不同,同时产生相应的心理暗示。如,黄色光感最强,常被人联想到太阳、灿烂、辉煌。第二,色彩的调和规律,从原理上来说,统一和变化是配色的基本规律。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寻统一,各种色彩相辅相成,才能得到一种美的感受。第三,色彩的构图规律,包括色彩平衡、主次呼应、层次点缀、渐变、机理效果等。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图案设计的魅力。

二、注重图案设计的实践

现如今很多学生在图案设计的实践方面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在归纳图形、想象这一方面比较欠缺练习,需要加强学生的想象力的训练。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在课堂上多采用联想式的启发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轻松开放的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对学生艺术美感的培养,要学生注重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感受这种美,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培养审美趣味以获得美感体验,开阔视野,所谓见多识广才能厚积薄发,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加强自身的直观形象感受,建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体系。总之,培养学生的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艺术交流,只有多交流才能够有艺术的灵感

产生,才能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灵感;也要多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图案创造很多时候都来自于大自然,可以是山水、动物等等,所以,可以带领学生多走进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求灵感;也要带领学生多参观一些有名的画展,从名家中学习线条的设计和创造。上面三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多进行教学实践。

教案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案例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6-1268-03

The Case Teaching Design for Word Form

TAN Hui-lin

(Shaoyang Medical College, Shaoyang 422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For Medical College”,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can train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of students and help them to master the basics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introduce the case of how to use the Word form to design a resume, and how to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handling and processing the knowledge.

Key words: Computer Foundation;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ase Teaching; Ability Tranning

1 课程定位

大学医学计算机基础是医学专科学校开设的一门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公共必修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专科生。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培养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协同能力和信息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1]。

为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本课程将职业信息能力中所需的知识点融合在各案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掌握并强化知识点和技能。

2 教学背景

本次课主要学习Word 表格部分的知识点,其前导部分为Word图文混排的知识。学习Word表格制作与处理不仅可以巩固图文混排的知识,同时也为学习Excel打下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信息量较大,要求学生活学活用。表格制作与处理是人们直观化、形象化地传递信息表达意图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和加工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教学对象上说,医学生理性、逻辑性强、做事严谨。教师在给医学生授课时,应当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层层深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3 计算思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它涵盖了计算机科学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2]。

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的理念,讲授具体案例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具体来说,计算思维就是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复杂问题分解、简化,利用启发式推理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4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

熟悉Word表格的组成,掌握Word表格的创建、编辑方法和排版技巧。

2) 过程与方法

掌握表格的创建、编辑和美化的方法;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加工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加深自我了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5 教学内容及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引入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待解决的复杂问题逐步分解为各个子问题,引导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在具体实施案例时,教师参照南京大学陶先平教授提出的“自我探索、深度引导、理论严谨、训练充分[3]”理念为基本方法,强调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讲授过程共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5.1引入案例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现场求职的实况和气氛,学校每年会举办秋季模拟招聘会,帮助学生结合自身能力尽早的规划就业方向与目标。与会学生需提交个人简历来体验求职的感觉。教师以此为契机,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就是制作一份体现个性特征的简历,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个人简历实例,如图1。

图1 个人简历实例

本次教学任务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解决每位学生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分析案例

教师播放简历实例从无到有的演变动画,让学生观察、自由讨论实例中所包含的子任务。当学生得出大概结论后,教师可选择部分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总结此次教学任务,分别是:创建基本表格、设计表格框架、输入文本并排版、美化表格和添加图像。

以上环节是整个教学流程的前导部分,教师可尝试将教学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5.3 实施案例

5.3.1分组讨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小组讨论来找到教学案例的解决方案。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参与案例的解决,每个小组的人数建议控制在15人以下,由学生自己推选出组长。教师进一步分解任务,每位组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小组协作明确了每位组员责任,能帮助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次教学案例包括5个子任务,教师建议每位组员自由组合并承担其中某一个子任务。小组长负责协调组员任务的分配,同时记录每位学生的工作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教材来找到任务的解决方案,并可以在计算机上验证方案的正确与否。当小组的解决方案最终确定后,由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5.3.2 汇报结果

讨论完毕后,教师轮流请各小组汇报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对小组进行考核,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项依据。北京联合大学戴红副教授认为,学生的考核应“让个人的贡献和团队的成果联系起来,在考核中再次强化团队意识,肯定协作成果[4]”。教师可根据每个小组登记的工作日志,结合小组的考核成绩,为每位学生进行成绩评定。此项工作可留待课后完成。

5.3.3 归纳知识点

教师要对学生的汇报结果作简要评议,进而对案例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讲解,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习者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

Word表格的知识体系由其个人简历案例的五个子任务来体现。“创建基本表格”的任务包含了行、列、单元格、表格的基本概念;创建基本表格的两种方法。“设计表格框架”的任务涵盖了选取表格;插入和删除单元格、行或列;调整表格尺寸;合并和拆分单元格。“输入文本并排版”的任务包括了向表格添加文本和图文混排。“美化表格和添加图像”的任务蕴含了为图片、表格或文本添加边框、背景、底纹和添加图形。

5.3.4 拓展案例

案例剖析完毕,教师向学生演示以最优方案来实现案例的过程,并对案例方案的讨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整个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习者对任务进行深入思考,然后布置难度值相近的拓展任务让学生研究并实现。

在个人简历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学生较难完成的任务是设计表格框架和美化表格。在进行综合评价时,教师要再次强调以上两个任务的相关知识点。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提出一个拓展任务,即:设计符合一份个性特征,并且展现专业特色的个人简历。在拓展任务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下要求:设计不规范的表格形式;不同级别的标题底纹不同;选用符合主题的图片作为背景;护理专业的学生要体现自己爱岗敬业、责任感强、亲和度高、有爱心、语言表达能力好、端庄大方;临床专业的学生需表现自己严谨求实、敬业爱岗、奋发进取、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以救死扶伤为第一己任。拓展任务可留待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可在其中选取优秀的作品利用网络进行展示。

案例实施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中心,在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的同时,教师要注意掌控学生的讨论动态,把握教学节奏。该环节建议教师将时间控制在28~30分钟内。

5.3.5 教学反思

教学完成后,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反思,包括案例的选择、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组织、案例实施等方面内容。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设计,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使用个人简历案例来进行Word表格知识点的讲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高。拓展任务完成情况较好,学生能在达到教师要求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创新的元素,展现个人风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好的起到了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相关知识,掌握Word表格的相关技能。总的来说,个人简历案例是Word表格知识一个较好的案例应用。

6 结束语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若有所思”,从而达到能够探索与现实相关的问题,有目的地学习,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尽量贴近医学生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注意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4.

[2] 朱勇,杨洪伟,宋晓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途径[J].计算机教育,2013(5):35-38.

教案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软件工程;概念和术语;实例;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6-10ppp-0c

Designing a Software Engineering Teaching Scheme

WEN Zhi-xiong,CHEN Zhen-ting

(Brief Introduction of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 Kunming 65003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a teaching scheme based on the idea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which is teaching together with example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convey the key concepts, persisting in engineering awareness cultivating and practice training during all the school period.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Example; Practice

1 引言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软件企业桌面应用开发、软件生产企业编码、系统支持、软件销售与应用开发、非IT企业事业单位信息化等工作。”

软件工程是专业培养方案核心课程之一,它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无论从事软件开发、维护还是销售,都离不开软件工程的知识。可以说,软件工程概论课是他们参加工作后马上就要直接应用的一门专业课。

但是,由于下述原因:

(1)由于为了推进就业,各学校都采取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和就业实习的做法,所以,学制三年的高职,课堂学习时间两年半;作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的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课堂学习时间一年半。而学习软件工程涉及的前驱课程比较多,学习时间紧。

(2)计算机高职学生对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但对《软件工程》理论学习,普遍感到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因此,如果没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软件人才。

2 教学方案设计的依据

(1)在软件工程的理论学习中,有些概念、术语反复出现,它们对内容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教学要重视这些概念的传达。

(2)Jennifer Niederst Robbins在他的广受读者欢迎的著作《学习Web设计》一书中写到:“很多人通过读书和理解并修改存在的例子自学JavaScript”[1],等。所以,实例软件工程教学是一种好方法。

(3)L.G.Alexander在其编著的《新概念英语》教程中,就外语学习的基本原理,致教师和学生:“学习语言与学习乐器十分相似”。同样,“软件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从书本上学不会设计,只能经过实践,通过对实际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学会”[2]。所以,我们的软件工程教学要加强实践教学。

总之,通过重视关键概念、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实施实例教学以及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教学方案设计

3.1 重视几个重要概念和术语的传达

在软件工程中有几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术语,理解掌握它们对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将起到一两拨千金的作用。

3.1.1 模型

(1)定义:模型就是为了理解事物而对事物做出的一种抽象,是对事物的一种无歧义的书面描述。通常,模型由一组图形符号和组织这些符号的规则组成[3]。

(2)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1)客观、正确地调查和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2)在明确问题的性质和关键所在后,根据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3)抽象地建立起求解问题的模型;4)考察和证实模型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实际问题运行的规律。

结构化分析主要建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数据流图是建立功能模型的基础,实体-联系图是用于建立数据模型的图形。软件设计的目标是设计出所要开发的软件的模型,等等。

3.1.2 抽象

人类在认识复杂现象的过程中使用的最强有力的思维工具是抽象。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中一定事物、状态或过程之间总存在着某些相似的方面(共性)。把这些相似的方面集中和概括起来,暂时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抽象。或者说抽象就是抽出事物的本质特性而暂时不考虑它们的细节,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集中考虑与当前目标有关的方面,忽略与当前目标无关的方面。

软件工程中从软件定义到软件开发要经历多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可以看作是对软件解法的抽象层次的一次细化。抽象的最低层就是实现该软件的源程序代码。

3.1.3 逐步求精

逐步求精是一种求解问题的技术。Miller在他于1956年3月发表的著作"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on Information"中指出,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到7+-2的信息块上。

1971年,Wirth在他的"Program Development by Stepwise Refinement"中首先提出了逐步求精的开发技术。他指出,逐步求精可以帮助工程师将精力集中到当前的开发阶段,而忽略其他细节问题。Miller规则是人类的智力限制,我们不可能战胜我们的自然本性,所以我们要与之共存,接受自身局限,并在这个前提下尽我们的最大努力。

所以,逐步求精是一种“为了求解重要问题而尽量推迟对细节进行考虑”的基本解题方法。

3.1.4 演绎、归纳

归纳和演绎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两种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的结论、概念的思维方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3.2 在校期间持续培养工程意识

针对学制短、时间紧的情况,在前驱的课程中就要让学生了解软件工程框架、熟悉模型元素。如在结构化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坚持用用流程图表达算法思想,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表达面向对象的思想时使用UML图和图素(基本图素如角色、用例、类、接口等);在对应的课程设计中,教师以软件工程框架(目标、过程和原则)来指导学生的设计,并要求同学使用相应的开发工具(如C,VC#.NET)来实现老师给出的(或与同学一道做出的)软件模型。总之,要求同学要具有按“图”(模型)施“工”(编码)的能力,为更深入地学习和今后从事软件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案教学设计范文5

【摘要】

本文通过对09级2010-2011第二学期展示设计教学中的项目教学实践案例,分析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效果反馈,为高职类教学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和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学院图书馆二楼的“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的展示设计项目,并对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跟踪。通过教学实践和结果研究,发现使用项目教学法教学不但能够达到课程标准,同时还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理论和实操能力。

【关键词】展示设计项目教学工学结合职业能力

为了迎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推进的“三双一突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2010-2011第二学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09级展示设计教学中,实行结合实际设计项目进行教学,项目实施和课堂有机结合,运用“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1 明确项目教学理念

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和设置富有时代特征的职教类课程,是当今世界性的职业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趋向。项目教学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课程模式,其萌芽于欧洲教育的劳动思想课,出现于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20世纪中后期逐步得于完善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项目教学是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使得学生社会化、以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教学法”理论最早出现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此教学方法经香港传入,在国内最早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文献出现于1998年,在当代各级教育和企业培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项目教学理论的内涵,结合我院“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学生参与具体项目,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使其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和锻炼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又能构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按自己的方式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2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项目教学的可行性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做一体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学生直接接受任务,并收集相关数据和实施项目的教学法。学生可以随时寻求教师的帮助,但一般将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它蕴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内容。项目教学法所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它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实际操作最终完成作品的形式,以便自主地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构建。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亲身参与一个项目活动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的综合训练和提高。学习过程将会成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设计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计思维和方法。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一个项目活动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实施项目教学的完全符合教学要求。

3 接受设计项目任务

“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是由香港知名企业家陈晓辉先生捐助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而建立,2011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馆内收藏有陈晓晖先生捐赠的各式汽车模型和书籍。收藏馆将设于学院图书馆二楼,占地面积120平方米。项目实施之前,要求学生首先必须对汽车模型的基本知识和汽车文化作全面的了解,借此引出项目任务――“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的展示设计。

4 制订展示设计项目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09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2)班共46位学生,按每组3-5人共分成10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教师根据学院分管“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项目的领导提出的要求,以及展示设计原理,强调学生要以创新、实用、美观、经济为设计标准。每个小组根据场地测量的数据和汽车模型资料,进行任务分工,写出展示设计计划书并进行本项目的初步方案设计。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参考和指导意见,学生对各方案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5 项目实施过程

学生根据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及分工进行搜集资料、开展调研、设计及编写设计说明,教师检查学生制作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5.1 资料搜集。

查阅由香港知名企业家陈晓辉先生提供的汽车文化资料和书籍,并从本院图书馆和网络搜集汽车文化资料,筛选出与本项目设计相关的信息。

5.2 开展调研。

组织学生参观会展中心、海南省博物馆、国际汽车会展,走访汽车卖场、明珠广场精品店、友谊商场精品店,对现实中的会展情景、现状和汽车文化作全面的了解,并作文字记录和拍照。

5.3 设计。

5.3.1 平立面草图:根据收集资料、收藏馆筹备组领导的意见和现场采集的场地数据,在平面中以界面处理空间的划分、分隔和组合关系,确定展示风格形式。灵活利用展台、展具、装饰展架对空间的分隔、衔接和组合,注意空间的秩序、序列、导向、渗透和流通性处理,明确空间的参观流动线向;

5.3.2 规范制图:根据草图绘制平、立面图纸,要求比例、尺寸、单位、图标的准确性,展台、展具、展架和空间节点要绘制详图,标明运用的材料,并注意成本的控制;

5.3.3 效果图绘制:根据标准平立面图绘制效果图。确定空间的色彩基调,注意材质的熏染和灯光效果处理。

5.4 编写设计说明和制作PPT设计汇报。

根据设计方案编写设计说明和制作PPT设计汇报。

6 作品检查、筛选及评估

6.1 学生自评。

每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及本人在组内的贡献进行评价和总结;

6.2 他评。

通过PPT设计汇报,各小组自我讲解设计方案,并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

6.3 教师点评。

教师根据设计要求对作品评价各小组设计方案,并重点分析优秀设计作品,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展示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进行总结。

6.4 筹备组点评并筛选出最终用于施工的设计方案。

由教师在十套设计方案中挑选出六套方案,送学院汽车模型收藏馆筹备组,由筹备组领导审核并作出点评,筛选出最终用于施工的设计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本展示设计项目教学活动最终中标方案为廖凤娟、易红艳、蔡娜三位同学的设计作品。

由教师挑选出五位优秀同学,对筛选出最终用于施工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经筹备组领导审核通过并交付专业公司施工。教师督促学生对项目施工实施跟踪,并作项目跟踪记录。(注:本展示设计项目已施工验收完毕,教学计划顺利完成。)

6.5 评估标准。

本展示设计项目教学活动的评分标准以中标设计作品为最高分,其余小组作品将以此为标准依次进行评估,占总成绩的70%,结合平时成绩和表现的30%为最后成绩总分。

7 项目教学总结

通过此次“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项目的实施、教学反馈及教学效果多方面均有所体会。

7.1 符合展示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

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同学们经历了一个实际性的展示项目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初步掌握展示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进而认识展示设计的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达到了课标中的要求。

7.2 契合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

“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这一设计项目对于大二的学生来说,开始虽然是一个陌生的项目,但是通过了解了大量的汽车文化知识和调研,从陌生到熟识,逐渐进入项目设计角色,最终完成设计方案。

7.3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在“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项目教学的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与跟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与在教室中听讲的沉默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在学生的设计总结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于展示设计有了正确的理解,在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上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7.4 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这个项目的设计,学生对于展示设计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设计素养。

7.5 教学反思。

“国际汽车模型收藏馆”这个项目有它自身的优势,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体现展示设计的一般原则的时候,有关展示设计的视觉传达与空间设计相结合的知识和内涵明显覆盖不够,并且整个项目的设计难度不高,在承载展示设计的整个内容方面略显简单。这样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再追加一个难度稍大的项目,如模拟会展设计、商场橱窗或精品柜等项目的设计,这样使得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更加完整的展示设计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教案教学设计范文6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让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分层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关键在于设计一份切实可行的教案。针对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要实现教学目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敢于正视每个学生的差异,勇敢的打破传统的教案设计方法,能够为学生“量体裁衣”式地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方案。那么如何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兼顾每个学生呢?让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呢?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简明扼要,教学重点要突出,教学难点要有突破策略。这就要求老师要仔细研读新课改,钻研考纲,认真组织语言使其简洁精练、明白易懂。

其次:教案的导入要紧密联系生活,要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案的设计中,我们要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紧密联系生活。很多化学知识都源于生活,所以设计教案时,要关注每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置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如讲解“化学式”概念时,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只放有水的烧杯,问:如何表示杯里的物质?不论成绩好的还是差的他们都有表示其次:教学程序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根据备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的划分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处理好知识的衔接过程,减少教学的坡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如: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应注意层次和梯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要精心设计思考题、探究题。可用具有梯度的问题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竞赛,抢答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有意识的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好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学得差的学生回答,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较好学生回答。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如在讲物质的分类时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问题:

(1)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在哪?

(2)单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吗?

(3)单质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对吗?

(4)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吗?

(5)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对吗?

(1)划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依据是什么?

(2)划分单质和化合物的依据是什么?

(3)水由什么微粒构成?

(1)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2)单质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吗?

(3)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吗?

(4)单质由什么微粒构成?

(5)化合物由什么微粒构成?

(6)水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吗?为什么?

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教案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趣、引思、并注意指导、精讲,调节并控制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又如:(1)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2)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变质?

(3)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碳酸钠)?

(4)为什么可用这些方法?

(1)、(2)、(3)、(4)题是有梯度的四个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能感知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

当然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及时、合理公正的评价。例如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够回答出三星、四星的难题要及时给予高度表扬和激励。除教师课上表扬激励外,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如学生互评、作业评价、测试后评价等,教案中要采取哪种评价方法取绝于各层次的学生,其目的是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要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对较好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好学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最后,分层练习是分层教案中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可分基础题;略有提高题;灵活、综合性题。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让每个学生体会到 “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成功感。如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的习题我作了如下设计:

三个层次的题目都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温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