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紧缩范例6篇

货币紧缩

货币紧缩范文1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欲何为

按照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两防”(防过热、防通胀)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国货币政策在2008年由稳健转向从紧,并且今年已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这些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然而此次上调与前几次上调又有两点不同:一、前几次都是在国家统计局公布CPI指数后央行才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而这次上调是在国家统计局公布CPI指数之前。这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操作的前瞻性特点,同时也表明央行对于物价形势的判断并不乐观。二、本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分2次缴存,即金融机构在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对此,交通银行发展规划部研究员鄂永健认为,央行的这一举措,是为了给银行缓冲时间,毕竟有的小银行已经感到了资金紧张。这说明央行一直在尽力控制政策调整的节奏,推动物价稳步回落。

关于央行此次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观点:抑制通胀论和防范热钱论。

有些专家认为,货币政策仍将以遏制通胀和流动性过剩为主。日前,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研究报告称,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

交通银行发展规划部研究员鄂永健称,从近期的情况来看,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的最主要原因仍是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中国光大银行资金部投资交易处处长薛宏立对《小康・财智》记者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一个百分点,说明了央行对抗通货膨胀的决心更大了。”最近几个月,外汇储备增长很快,通过外汇储备释放出来的基础货币很多,必然加大通货膨胀压力,政府货币政策首先要对冲流动性。

公开市场到期释放的流动性较大,也是造成近期流动性充裕局面的原因。数据显示,6月份,公开市场到期释放的资金为4870亿元,仅低于2月份到期资金总量,其中到期票据约占七成,为3560亿元,而到期正回购为1310亿元。

另外有不少专家认为,受越南金融动荡的影响,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防范热钱在中国市场兴风作浪。日前,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显示:流入中国的热钱已经达到1.75万亿美元,几乎与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相当。热钱的涌入加大了资产价格攀升的风险,一旦逆向外流,将对中国金融体系造成极大的破坏。央行在其网站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公告中省略此前这类政策调整时提到的引导信贷增长,强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旨在加强银行系统流动性管理的举动,表明了央行对热钱大规模流入的担忧。

从紧政策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按照央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2.22万亿元来计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可望回收金融机构4200亿元以上的资金。金融机构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将增至7.7万亿元。但是现在部分学者对央行货币紧缩政策抑制物价上涨的效果依然持怀疑态度。

“这是照搬经典教科书中‘货币供应量大就会推动通货膨胀,因而要防止通胀就要紧缩货币’这一简单经济理论的结果。”多位从事经济研究的专业人士表示了此类意见,他们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源于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仅靠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流动性来抑制物价上涨,成效不会很大。

一位资深的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中国的通货膨胀有两个因素:一、货币因素。中国今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长很快,从而释放了大量基础货币,推动物价上涨;二、成本推动型。世界范围内能源、粮食价格上涨,增加了中国中上游企业的成本,但是由于中国政策的特殊性,政府进行了一些补贴,所以CPI不像越南那么高,但是PPI很高,并且没有下降趋势,这就推动了通胀,仅仅减少流动性过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对于中国现行的货币紧缩政策,人们还存在另一种担心:货币政策是否过紧?会不会引起流动性逆转,引起经济增长减缓?中国光大银行资金部投资交易处处长薛宏立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商业银行自有资金来讲,17.5%的存款准备金率确实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点位,再继续上调0.5个点或1个点,会不会发生流动性逆转,这谁也不好说,但是至少这1个点对各个银行敲响了警钟,银行的流动性或预防措施都要跟得上。举例来说,按18%的存款准备金率来算,假设银行的存贷比是70%,加上这个存款准备金就是88%,12%用于投资债券。事实上银行投资债券的比例在15%左右,那么这3%就来自同业资金,但它期限比较短,一旦出现流动性逆转,同业资金抽走得很快。正因如此,现在各大银行出现了一些流动性趋紧的迹象。”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殷剑锋博士说,随着政策的连续出台,从去年起,中国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已感受到流动性紧缩的压力,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累积效应正逐步显现。他认为,一方面,宏观政策当局要防止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还要防止经济掉头。

从产业结构看,货币紧缩政策对房地产、制造业等行业产生了一些冲击,尤其是对流动资金吃紧的中小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长期累计的宏观调控已经严重制约今年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目前因调控而面临生存危机的企业已越来越多。此次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导致已经十分吃紧的企业流动资金更加捉襟见肘。

未来政策走势

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未来是否继续坚持紧缩的走向,国内尚未形成共识,但是在具体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已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加息或者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货币紧缩范文2

[关键词]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

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基于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从2008年起,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做出了重大的调整,由财政和货币双稳健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性货币政策将“功成身退”。为什么要重新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它会对我国经济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将在经济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状况

1993年7月,针对当时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国家开始进行宏观调控,这种调控一直持续到1997年。由于实现了“软着陆”,并没有立即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此前的供给不足、资源约束的通货膨胀状态转变为供给相对过剩、需求约束的通货紧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性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宏观调控措施。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支出、降低税收、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等手段,促进了投资和消费,增加了社会总需求,刺激了经济增长。根据稳健性货币政策的不同内涵,我们可以把1998-2007年这10年时间具体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8-2003年下半年。这一时期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促进投资。如中央银行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5次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恢复公开市场操作等等。稳健性货币政策和其他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相互配合,对增加投资、促进消费、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阶段从2003年下半年到2007年。与前一时期相比,我国经济运行形势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内投资快速增长会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2003年、2004年、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55566.6亿元、70477.4亿元和88773.6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7.7%、26.6%、26.0%。而2006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2005年同期快4.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获得了高速发展。2003年全社会房屋建筑面积为343741.7万平方米,2004年达到376495.1万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9.4%;2005年为431123.0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14.5%。可见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迅速提高。2003年以后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增长拉动的,但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就会导致投资过热,引起上下游产业产品价格上升,增加了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由CH数据的变化可见一斑。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由负转正,增速逐渐加快。2003年下半年,我国通货紧缩状况首次发生逆转,CH开始出现正增长。2003年CH指数为101.2,同比上涨1.2%;2004年CPI指数为103.9,同比上涨3.9%;2005年在调控政策的作用下,CH指数回落到101.8;2006年上半年CH指数同比上涨1.3%,重新出现上涨势头。CH指数上涨,固然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但主要是投资过度造成的。投资项目在未建成前构成对各种要素的需求,高投资增长率会抬高投资所需要素的价格,原材料价格上涨又会带动对其生产行业的投资增加,而且原材料价格上涨会使产出品价格提高,这种价格的连锁变化会从上游行业传导到下游行业,引起多种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CH指数不断上升说明我国经济中开始出现过热的势头,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

(3)外汇储备高速增长。2002―2006年底,我国大陆(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外汇储备存量分别为2864亿美元、4033亿美元、6099亿美元、8189亿美元和10663亿美元。2007年9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14336亿美元。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保持顺差,具有较高的出口创汇能力;另一方面,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的货币供给形成很大压力。外汇储备的显著增加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我国的汇率制度虽然已经由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在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下,中央银行负有干预外汇市场的义务。目前,我国仍然对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实行管制,出口企业获得外汇收入后,要将其外汇所得汇统入银行,出售给中央银行以换取本币,而中央银行为收购外汇必须增加货币发行。第二,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使国际上的流动资本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际热钱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流入国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双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中央银行不得不发行基础货币以吸收外汇。稳健性货币政策实质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再加上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货币供给被动增加,当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超过实物商品的供给时,必然造成流动性过剩,形成通货膨胀压力。而且外汇储备居高不下,中央银行不得不发行银行票据回笼货币,又额外支付了巨额的金融宏观调控成本。

针对经济中出现的这些新情况,稳健性货币政策的内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是从扩张性货币政策逐渐向紧缩性货币政策过渡。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央银行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信贷投向引导,促进信贷结构调整,推出了若干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措施。如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存贷款利率;实行差额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力度,以发放短期票据的形式平抑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管理;加强对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的投资管理等等。应该说,这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5年总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从2005年末开始,总需求重新进入高涨状态,2007年这种发展态势表现得更为明显。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见表1)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见表2)持续上涨。

由表1可见,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2006年相比上涨明显,从年初的2.2%上扬到11月的6.9%,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由表2可知,2007年2-11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增长迅速,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幅都在20%以上。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连续4年GDP呈现两位数的增长之后,我国经

济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迹象。这些情况说明,2003年以来实行的调控政策效果并不明显,虽然有宏观调控政策本身具有时滞性的原因,但也说明调控的力度不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所以将稳健性货币政策转变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将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复出的必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见,目前我国经济中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迹象,稳健性货币政策已经不再适合现期的经济发展需要。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防止物价全面上涨,从结构性通货膨胀演变成全面通货膨胀,需要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助于解决以下问题:

(一)抑制流动性过剩

当前我国经济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流动性过剩。2001年以来,广义货币供给M2的增长率一直远高于GDP的增长率。近6年来,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8.57%,而M2的增长率则高达17.66%,后者为前者的2倍,超出了国际上M2供给速度与GDP增长率之间1.5倍的合理比例。过量货币供给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流动性过剩。

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要减少名义货币供给,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中央银行减少名义货币供给,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会引起经济中的实际货币流通数量几倍的下降,从而达到解决流动性过剩的目的。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前述的三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比如,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以及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提高均衡利率,从而对货币需求量产生影响。从2004-2007年,中央银行先后8次提高存款利率、9次提高贷款利率(见表3)、15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见表4)。仅在2007年,中央银行就6次提高存贷款利率、10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此外,政府还实行了其他一些防止流动性过剩的措施,如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由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2007年7月20日,国务院决定从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从这些政策措施可以看出,调控当局实行的是一种稳步推进的策略,这样可以防止货币供应量突然紧缩,造成利率大幅上升,对投资和消费产生剧烈的影响,引起经济大幅波动。

(二)抑制企业过度投资

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有资金;一种是借贷资金,其中借贷资金是企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借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就是企业通过借贷资金进行投资所需要承担的成本。贷款利率越高,企业需要承担的利息越多,对投资项目的要求也就越高,因为只有当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超过贷款利率时,企业进行投资才会获得正的收益,否则企业投资无法获得正回报。贷款利率越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防止出现呆坏帐,对申请贷款企业的审查就会越严格,对投资项目的要求也就越高,企业贷款变得越困难。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贷款利率提高意味着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会抑制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只有预期收益率高的项目企业才会投资,预期收益率低的项目则被放弃,从而减少企业投资,降低投资增速。此外,货币政策还会影响信贷的可获得性。中央银行收紧银根意味着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可以进行放贷的货币量减少,企业贷款就会变得比较困难,无法获得投资资金则项目无法上马,也会引起投资下降,防止固定资产盲目扩张。特别地,在我国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看,近十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房价上涨过快,为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我国已经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增加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难度,提高对开发企业的资质要求,使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变得更加严厉,对发展过热过快的房地产市场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降低房价的涨速,调节市场平衡。

(三)促进居民福利的提高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居民福利的影响比较复杂。第一,一般来说,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才会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防止物价上涨过快。在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之间有一个简化的计算公式: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一通货膨胀率。如果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当银行的名义储蓄利率小于通货膨胀率时,储蓄人所获得的实际利率为负值。也就是说,由于物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使储蓄人的实际收益为负,储蓄人的财富会减少,经济福利水平会下降。因此,提高名义储蓄利率使之能够抵消通货膨胀对居民福利水平的负面影响,可以保障储蓄人的收益,保持甚至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从目前的情况看,存款利率仍低于通货膨胀率,储蓄的实际收益为负,利率仍有上调空间。第二,存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上涨会降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人们会感觉钱变得不值钱了,为了抵消通货膨胀对居民福利水平的负面影响,需要增加居民的名义收入,提高名义工资。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可以缓解纸币贬值,减轻通货膨胀对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影响。第三,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水平,可以提高人们的储蓄倾向,增加居民储蓄,而且高利率会增加储蓄人的利息收入。第四,当存在通货膨胀的时候,人们看到商品的价格上涨,往往会形成物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为了抢到便宜商品,人们会增加现期购买,抢购商品,推动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政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使人们清楚看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降低人们对于物价仍将上涨的预期,就会降低为囤积商品而形成的需求,从而减轻物价进一步上涨的压力,有助于防止出现需求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从政策目标看,我国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达到控制物价过快增长的目的,所以从长期来看,保持物价水平稳定会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居民消费会从中受益,而不是受到控制。第五,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们热衷于多渠道进行投资,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提高人民币理财产品、货币型基金的收益,改善居民的资产组合结构,可以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总之,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之后,物价上涨将得到抑制,减轻经济转型过程中对居民福利的冲击,有助于保证居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福利水平不断提高。

(四)保护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紧的货币政策对2008年的股市来说当然是一个利空消息,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2006年以来的“大牛市”吸引了众多投资者,许多居民将存款从银行取出投资到股市,形成“储蓄大搬家”的现象,这种情况在2007年上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2007年的两次股市大调整提高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而且经

过两年多的上涨,目前我国股市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储蓄利率会使一部分厌恶风险的投资者退出股市,带来一定的资金流出。但是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针对流动性过剩而不是股市,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并不能用于股票买卖,所以紧缩银根并不会造成股市资金的大规模流出,并不会对股市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股市好坏的根本因素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所以只要我国的经济能够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企业能够不断提高盈利水平,股市就不会变坏,股民的收入就会提高,消费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五)促进进出口的平衡发展

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进而影响总需求。在浮动汇率的情况下,当中央银行收紧银根时,国内利率上升,国外资金流入,从而引起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国总需求下降;在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当中央银行收紧银根时,为保证本币不升值,中央银行必然抛售本币,按照固定汇率收购外币,于是本国货币供给增加,使货币政策的效果打折,原本想要达到的货币政策目标就会受到影响。应当注意的是,我国近年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增长和贸易顺差。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会逐渐减小,出口放慢会使得贸易顺差增速下降,外汇储备的增速也会减慢,从而对基础货币的压力也会下降。

货币紧缩范文3

2007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正如央行的2007年第四季度企业景气调查、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和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所显示的:2007年以来宏观经济热度指数持续攀升,第四季度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热”的比例升至21.6%,逼近1993年第三季度经济过热时期22%的水平,为历史次高。对银行家的问卷调查也同样显示,有高达81.3%的银行家持宏观经济运行偏热的观点。显然,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在不断加剧。

与此同时,受食品、能源等结构性因素影响,2007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持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CPI于11月份达到同比上涨6.9%的11年最高,第四季度城镇居民认为物价“过高,难于接受”的占比达47.6%的历史峰值。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国际初级产品和国内农产品价格可能会继续上涨,国内节能减排和资源价格改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通货膨胀预期还会继续增强。

为此,央行加快了政策出台频率和力度,在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迅速再度“出手”,挥出加息这一紧缩“第二拳”,以求发挥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引导公众通胀预期。央行公告称:“此次调整有利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业内专家普遍表示,央行加息顺理成章。银河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丁圣元表示,本次加息在预料之中,现在存在加息空间,上调幅度应该提高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央行采取的是“不对称”利率调整。其中,为引导居民等各类经济主体更多地存放短期定期存款,在保持存款流动性的同时,可以较快地得到更多的收益,提高应对物价上涨的能力,一年以内定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较大。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进一步分析认为,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是一个信号。“这表明国家加大了上调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的力度,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防止投资反弹过快,控制投资过热的势头”。他说,央行第六次加息主要是针对投资和信贷的,当前经济运行中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问题仍然突出,“三过”现象很严重。

货币紧缩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紧缩性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 通货膨胀 对策分析

一. 引言

从2010年至今,我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控制由于市场流动资金过多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存贷款利率。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对以信贷为主的我国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环境、信贷结构以及收入等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降,以及银行短期缺口导致的流动性不足。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施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分析,指出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有关的对策建议。

二.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以信贷业务为主要经营项目,以获得存贷款利息差依旧是其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致使银行向中央银行上交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导致银行有部分存款不能自主运用,特别是不能发放贷款,可供贷款量减少,银行资金流动性减弱,新增贷款量减少,贷款需求量也有所减少,新增贷款规模受阻直接影响到银行净利润。研究表明在我国信贷增速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净利润则会下降0.76个百分点。所以导致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减少,收益水平下降。

(二)提高贷款利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企业从银行贷款要支付一定的利息,然而,贷款利率的提高幅度往往高于存款利率,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低于短期存款利率。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导致了企业的可分配利润减少,较高的贷款利率会使那些拥有良好资信的企业不再申请贷款,使商业银行损失一批贷款老客户,而一些乐于从事投资但资信程度又低的企业将继续申请贷款,而这类企业到期不能按时归还本息的可能性大,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改变了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同时增加了银行经营风险。

(三)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中央银行多次实施窗口指导政策,受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的影响,商业银行不得不限制对一些过度性投资行业贷款的发放,如降低贷款量,提高贷款利率,缩短贷款期限等。这严重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量,抑制了信贷扩张,使银行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与此同时,银行的信贷结构也得到改善,资金投向开始向对环境污染小或者无污染的节能环保等绿色信贷倾斜,这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四)宏观经济增长缓慢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宏观经济增长缓慢,加大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以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在规模上比上市公司差很多,随着通货膨胀的逐渐高企,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使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陷于财务困境中,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三. 商业银行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应作出的对策分析。

(一)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贷款量减少,为了吸取更多资金,增加存款量,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特点及地区性银行间差异,调整经营策略,制定出符合当前经济形势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理财、基金、保险等中间业务,做到多管齐下,从多方面弥补因从紧政策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消除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分析经济形势,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当前以及未来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依照货币政策控制好信贷投放总量,维持信贷适度均衡增长。另外,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信贷客户的审核工作,严格控制授信准入标准,优化信贷结构。

(三)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实行差异化营销战略。建立以“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推进商业银行的股权多元化,积极调整优化存款结构,提高存款收益贡献率。实现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并且从银行内部资源和外部银行业竞争等两大方面综合分析,明确市场方向,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四)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定期对应行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及对风险的分析和防范意识。尤其是信贷部门要不断完善信贷评级制度,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优化信贷结构的同时实现银行利益最大化,从而推进商业银行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一览.从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J].新金融,2008(6):48.

[2]胡妍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对策[J].新金融,2007,(06).

[3]报纸文摘.周萃.2008年“从紧”考验银行信贷业务.《金融时报》2008-01-07.

[4]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货币紧缩范文5

关键词: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04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07-02

收稿日期:2012-03-28

一、货币政策现状分析

近年来, 为抑制流动性过剩,预防通货膨胀的发生, 我国的宏观调控逐渐升级, 货币政策由“稳健”到“适度从紧”再到 2008 年的“从紧”, 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至近年最高点, 商业银行信贷增长规模也必将收缩,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发展受到限制。为避免盈利水平的下降,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需及时进行业务和收入结构调整, 积极面对紧缩货币政策带来的考验和挑战。

表一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走势表

表二 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幅度情况表

表1和表2表明,我国自2008年以来开始持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这表明我国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样连续的收紧银根会大大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流性,货币供给曲线不断左移。这势必对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产生复杂的影响。

二、我国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背景

央行提出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基于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从国际形势来看,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增大,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美贸易顺差仍将带来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增长,加之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增大,国际金融资本将加快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外汇资金的流入导致流动性过剩压力加强,这需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从国内形势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过高,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苗头强劲。

三、从紧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提高贷款资源的稀缺性。

由于活期存款利率在历次加息的政策中通常保持不变,加息对存款成本的上升推动有限;贷款重新定价速度快于存款,使得贷款收益率的上升先于存款成本的上升,因而上调存贷款利率将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净息差。而且,央行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变为“紧缩”,将提高贷款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贷款议价能力。

2.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信贷规模的不断压缩可以迫使商业银行重新审视信贷业务,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为商业银行推进这些领域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带来契机。经济结构的调整还将为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中小企业以及服务业等相关领域的信贷增长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消极影响

1.货币政策的持续从紧,限制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经营空间,加大了银行流动性风险。

央行实施持续的紧缩政策,使大量资金被冻结,货币供给曲线持续左移,加大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银行可贷资金将不断缩减,信贷规模会受到削弱,特别是零售贷款增势明显放缓。

2.加息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升级,从而增大银行代偿性风险和资本充足压力。

2011年6月27日,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总额达到了10.71万亿元左右,其中平台贷款8.4万亿元。目前地方性政府融资平台已经开工项目逐步进入投资和用款高峰,在监管层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整顿力度加大的背景下,“烂尾”项目的风险有所上升,银行代偿风险增大。此外,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对房地产“二次调控”以及国家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深入推进,该领域的信贷资产质量劣化风险加大。

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从紧货币政策的对策

(一)转变经营方式,优化业务结构

1.商业银行积极寻求发展新思路。以存贷利差为主的收益结构逐渐难以为继,现实情况要求商行必须探索综合经营之路。

2.大力发展新兴中间业务,拓宽收入来源。一是加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不失时机地开发与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境外投资相关的理财等金融产品,大力拓展零售业务,特别是中高端零售业务市场。二是密切对公对私、总分行、境内外行的业务联动,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促进承销等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三是加快专业理财师、投资银行队伍建设,通过薪酬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培养和引进相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快理财业务发展。

(二)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有限资金的利用率

商业银行应顺应贷款收紧的形势,把有限的贷款资源投向符合国家政策的节能环保产业、农业、公共事业、业务发展潜力大、信誉度高的客户。加强市场调查研究,进行市场细分,对资金压力较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途,盈利能力较好,资信度较高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三)拓展国际业务,实施“走出去”战略

1.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到国外开设分支机构、收购国外银行,提高境外业务收入,优化利润结构,分散经营风险。

货币紧缩范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难 融资管理 宏观对策

一、紧缩货币政策的含义

紧缩货币政策是指央行在资金流动性泛滥情况下采取的基本对策,具体体现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社会在不变价格条件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引发通货膨胀。紧缩货币政策通常采用的主要政策手段包括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资金控制等方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等等。因此,实施紧缩货币政策除在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之外,加息和提高货币准备金已经成为央行实施政策的两大基本手段。

二、货币紧缩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自身一直存在的弱点,如企业规模不大、固定资产总量少、负债能力有限;企业投资小、经营积累较慢、内源融资的金额小,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或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需要。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告和经营业绩,增加了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评估难度;此外,中小企业信誉度建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自身信誉度不高,如有的中小企业受经营环境的影响,经营业绩恶化,于是利用经营者和债权人信息不对称,多头抵押资产,逃避银行债务;有的中小企业为了满足发行上市直接融资的需要,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和对投资者隐瞒重大信息。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也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了消极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金融业的整合体现出浓厚的市场化、商业化倾向,不少中小金融机构如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和农村信用社处于关闭与合并之中。由于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中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相对较高,中小金融机构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减少,由此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实施预算硬性约束,使得信贷标准更加严格,直接导致整个金融行业在整合期的贷款紧缩,而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又几乎不受整合的影响,显然,这样做直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还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尚未完全形成,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渠道单一且成本高;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建立了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但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效果有限;民间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家对于《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落实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等等。

正是由于上述多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着。目前我国实施的紧缩货币政策,其调控目标直指房地产和产能过剩项目,为此央行推出了以总量为主的组合调控工具,包括数次上调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更严格的信贷控制等等。但不幸的是调控脱靶,子弹打向了中小企业,目前的现实是:中小企业流动性紧张,已经进入宏观调控的寒冬。据了解,温州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高企,已经达到10%以上,许多中小企业贷款无门,从民间信贷融资,利率高达30%,这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停工关门。货币调控产生的这一结果,是由于调控政策单一,货币政策机制传导不畅,形成了一松就热、一紧主死的怪圈,导致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波动,而在这种波动过程中中小企业在金融和资金资源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国有大型企业和大项目能够顺利获得贷款,推动高投资高通胀,但中小企业所获的收益并不多;而一旦收缩银根,国有企业仍有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融资渠道可供选择,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就成为紧缩货币政策下的受害群体。再加上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实体经营环境不断恶化,资金、劳动力、土地、原材料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使许多中小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加上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企业结构调整困难,产业升级无门,迫使他们纷纷逃离实体经济,转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这样不仅损害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完全背离了宏观调控的初衷。

三、中小企业应对紧缩货币政策的融资管理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广大中小企业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除了在经营上不断创新,努力开拓市场之外,加强融资管理也是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1、提升企业总体实力

首先,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经营管理者应熟悉金融政策、学习金融知识,并通过把握金融政策运用金融知识,争取合适的融资方式。其次,企业要把握产品经营生命周期,在产品市场饱和以前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创新,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健康地发展,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2、规范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严密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杜绝假合同、假报表等现象的出现,并确保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其次,应增强经营管理者的信息披露意识,提高信息透明度,并注意和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降低银行信贷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成本和监督成本。

3、形成良好的信用意识,树立诚实守信的形象

为了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中小企业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应定期向债权银行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并在经营过程中充分尊重银行债权,杜绝逃废银行债务和挪用银行贷款等失信行为的发生,切实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

4、积极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造

在我国,居民储蓄非常庞大,将其充分利用起来转化为资本具有良好的资金基础,通过股份合作制方式改造中小企业,将大量闲散的社会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其利益导向将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功能更加完善,此外,还可以明晰企业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高效的企业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制度上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度,为企业融资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中小企业应对货币紧缩政策解决融资问题的宏观对策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六成、四成和六成左右,而其创造的就业机会更是占到了九成。随着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越来越大,其生存和发展均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应积极效仿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在宏观层面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缺失,这固然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但作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首先应给予中小企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建议国家尽快颁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促使信用担保机构能依法经营,依法防范风险和规范经营行为;其次应给予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龙头性质的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在此类企业遇到宏观政策环境所引发的资金困难时,能够及时伸出援手,帮助其渡过难关。

2、积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已经设立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它为广大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尤其是创业板市场,它除了具有连续融资、推荐、优化、分散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等一般以外,还具有独特的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不但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灵活融资的场所,还将极大地促进创业资本的发展,而创业资本的发展又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后续资金,形成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

3、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

融资租赁是企业根据自身设备投资的需要向租赁公司提出设备租赁的要求,租赁公司负责融资采购相应设备,然后交付承租企业使用,承租企业按期支付租金,租赁期满,企业享有停租、续租或留购设备的选择权。融资租赁最初就是为了适应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而诞生的一项金融创新。它既可以克服银行信贷中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选择,也无需具备资本市场上市所要求的那些苛刻条件,为广大中小企业方便快捷地融资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建议我国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产业,它既能提升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也能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可谓是一举多得。

4、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我国目前实行的税收制度中,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的实际税负率远高于一般纳税人,在此,可以考虑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对工业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分别按5%和3%的征收率课征增值税,为促进中小企业加快科研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应考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加速折旧的制度,从政策上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强他们生存发展的能力。

总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的中小企业自身,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无论是中小企业本身,还是政府管理部门,都应对此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蒋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2] 刘晓午:警惕货币紧缩政策过犹不及[N].中国经营报,201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