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心情的句子范例6篇

代表心情的句子范文1

2、微笑是盛开在人们脸上的一朵美丽的花,时时刻刻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3、有美味的米粥爽快的啤酒,身边没有爱的人也要开心啊。

4、我需要你,不是因为少了你就无法存活,而是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比一个人更快乐。

5、用快乐搅拌香浓的咖啡,用幸福烘烤原麦的面包,用温暖叫醒亲爱的你。

代表心情的句子范文2

关键词:主语;形式结构;逻辑语义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1)06-0032-5

On the Asymmetry Problem of Form and Sense in Modern Russian

Du Guizhi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research and describe the forms, the syntactic features, and the logical semantic functions of the asymmetry between the subject in the formal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 and the one in itsmeaning struc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ory of the asymmetry of different levels of the sentence in the modern Russian linguistic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asymmetrical nature of the language both in form and in sense.

Key words:subject; formal structure;logical semantics

1 非对称性的语言本质属性

从宏观的角度看,语言形式的意义本身是一种认知现象的反映。语言规则的有限性与现实世界表述的无限性,是语言形式与意义的非对称性产生和存在的客观需求,是语言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从微观的角度看,各民族语言在对称/非对称性的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不仅是语言差异,而是一个民族共有的世界图景在语言上的投射,是语言勾画出的该民族对世界概念化的程序和思维轨迹。因此,研究语言表现出来的各种对称/非对称性,是探究语言本质,重构世界语言图景的重要方法之一。

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宗旨是寻找出“有限的句法结构模式”,以便生成无限的意义准确且符合语言规则的现实句子(Телестелец2001:507),这是假设-演绎存在的条件,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任务之一。显然,这其间的复杂关系及其规律性乃是一个颇具探讨价值的研究空间。

在现代句法学理论中,句子被看作是一个多面体,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是若干相对独立的分系统的有机组合。(杜桂枝2008:41)在它的结构中,至少同时共存着三个层级结构:形式结构、语义结构和交际结构。在第一个结构层面上,句子是自足的、独立的,它的所有特性都可以从语言内部去解释。第二个层面的特点是它的内容信息含量,即意义。在这个层面上需要考量的是句子中不同词汇意义的语义功能和它们对构成句子意义的参与程度。句子的第三个层面本身作为话语或篇章的组成部分,存在于语言学内部和语言外因素的具体上下文中。这些层面的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才能构成形式、内容和交际结构相互交错且意义和功能不同的统一综合体――句子。不容置疑的是,句子的每一个层面都是句法学中一个独立的领域,具有其特殊的研究客体和对象,使用对应于该层面特有的术语,遵循其特定的使用规则。按照传统的句法学理论,句子本身的机制决定了句子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句子的每一个成分都具有一定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这些特征应该是相互对称,互为条件的。

但是,现代语言学研究发现,句子结构的这些层面并非总是完全对应的,也就是说,句子常常是处于结构、意义和交际层面的各种形式的不对称状态中。正是句子所特有的这种各个层面的非对称性的潜质,才使得我们有可能利用有限的句法规则生成各种各样的句子,用来描绘五彩缤纷的世界,表达人类复杂丰富的思想。

在俄语语言体系中,句子形式与意义在宏观上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相同的形式结构表达的抽象意义内容却不相同,譬如:Дождь идет. Автобус идет. Все устали. 三个句子的形式结构是相同的,都是主谓结构,但表达的意义却各不相同,分别描述客观存在中的不同事态:自然现象、事件、状态。另一方面,相同的意义内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句子结构模式,譬如:Он грустит. ― Ему грустно. ― Он грустен. ― Он в грусти. 四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各不相同,表达的意义却相同。

在俄语中,微观上的非对称性表现形式很多,但最具特点、最能反映俄罗斯民族语言独特性的,当属句子形式结构层面的主语和意义结构层面的主体之间的非对称性。本文仅尝试对句子的主语和主体之间非对称性的表现形式、特征和功能进行对比研究。

2 关于主语与主体

按照句法学的传统观点,关于句子成分分析的学说完全是基于句子结构层面的考虑,通常使用主语、谓语、补语来表示句子的主要成分。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把名词一格形式与其他具有主体意义的间接格区分开来。然而,在这种抽象化句法层面上,无法解释其他间接格词形充当主语的现象,譬如,像Она в обмороке. У неё обморок等类似句子,它们在意义上的共性就无法用句子结构层面的术语来描述。为了更准确地阐释句子的意义层面,在现代句法语义研究中使用了“主体、述体、客体”这样一组逻辑语义学概念。

2.1 句子形式结构中的主语

根据传统语法学理论,句子成分划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主语、谓语和补语是构成句子的主要成分。在现代俄语句法学理论中,В.В.Виноградов提出的句子述语性关系揭示了形式结构的典型特征,即在任何句子中都存在一个述语核心。(Белошапкова 1989:655)

在句子的结构层面上,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要成分,构成句子的述语核心。典型的句子结构模式是:N1+Vf 的核心形式,即最小结构模式。在这个核心中,主语与谓语的关系是匹配性关系,主语并非单方面依赖谓语,而是与谓语相互依存,也就是说,不是简单的依靠谓语体现它的形式(单数、复数、人称等),而且要求谓语在性、数及人称上与它一致。这种关系和特性是句子的其他次要成分和表示主体意义的其他间接格形式所不具备的。

在现代俄语中,句子的主语可以由多种形式来表示,在具体的语境中,特别是在无拘束的口语交际中,任何获得名词化意义的词形、词组、成语,甚至句子都可以充当主语:名词一格形式:Музей работает. 代名词:Ктото поет. 集合数词:Семеро одного не ждут. 名词化的形容词或形动词一格形式:Дежурный позвонил. 序数词的一格形式:Первые уже приехали. 动词不定式:Советовать другим легко. 各类名词性词组:Отец с сыном ушли на фронт. 以及其他形式的句法结构体等。

2.2 句子意义结构中的逻辑主体

主体是句子意义层面上的主要成分,表示句子逻辑语义关系中述体描绘的行为、关系或特征的发出者或承载者,“它表明述语性特征的所属”。(章玉萍2008:47)按照语言学术语词典的解释,“主体是句子所示的实际情景中行为的主要的积极或消极的参与者”(Русский язык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1997:545)。

Альбер Сеше在《句子逻辑结构概述》一书中强调指出,只有当有主体存在时,一个句子才能够成为传递各种不同思想的有效的手段,而且思想的“运动”一定是沿着从主体向述体这样一个方向进行的(Альбер Сеше2003:49)。

我们用S表示句子逻辑语义中的主要成分及其称名――主体;用P表示另一个主要成分――述体,其主要逻辑语义结构形式是S+P。现代句法语义研究表明,主体-述体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是客观世界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在人类语言的句法层面上的投射。句子的整体命题意义往往取决于主体的一些特性(主动性/被动性;能/否做有意向)和述体的一些特征(行为的有意性/无意性;自发性、突发性、和对主体意识的无依赖性)。因此,主体-述体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和多样性。使用“主体”这一术语使我们可以区分不同逻辑类型的主体意义及其表达方式,譬如,行为主体、状态主体、存在主体等。在句子的语义分析层面,运用主体-述体-客体这样一些术语,抽象出句子的深层逻辑语义关系,表达句子命题的逻辑语义结构。譬如,对于“Андрей читает книгу.”这样的句子,我们可以不考虑句中每一个词的具体意义,抽象出这类句子普遍存在的深层语义关系:“存在一个行为主体,在当前时间点上正在从事一个行为,这个行为涉及到一个客体”。这样的逻辑语义关系用形式逻辑符号表示为:S+P+O, 转换成句子的结构模式为 N1+Vf+N4(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1980:126-129)。

3 主语与主体的对称性

主语之所以划归为句子的主要成分,是因为它始终处在与谓语的相互关系中,承担重要的结构和功能角色,参与构成句子的述语核心。在这一核心中,主语和谓语处在句法特征的载体和结构本身特征的相互关系中,主语和谓语是所描述的行为、状态、关系和性能的形式化表达手段。

语言中使用最多的句子逻辑语义类型是说明句,N1+Vf模式是说明句式的典型句子结构模式。这种句式最直观地反映人类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心理过程。而逻辑语义结构形式S+P是人的最基本的认知心理机制,符合从行为的发出者到行为过程和特征的线性“运动”规律。当N1+Vf句子结构模式与逻辑语义结构形式S+P相吻合时,达到了形式与意义最大程度的吻合。这时的主语等同于主体,构成的句子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会引起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这种句子的结构模式和逻辑模式是世界上所有语言中都具有的普遍性表达方式,这种对称性显现出语言的普遍性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意义层面上的句子主体与传统俄语句法中结构层面上的句子主语相吻合,主要由名词一格形式充当。在句法语义研究中,根据主体S的主动性和意向的特征,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行为发出者:

3.1 S――施事主体

施事主体指主体S是行为的发出者,是述体特征P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经过主体S的主动参与,述体表示的行为P得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大多是表示人的名词,至少是动物名词。例如:

Мы слушаем радио.Птицы летают над домами.

3.2 S――非施事主体

非施事主体并不说明主体S是消极的,它同样是述体特征P的发出者,不同的是,P的产生不取决(或不完全取决)于S本身的努力,而是取决于某种外在力量的作用。我们称这样的主体为非施事主体。这样的主体常与下列动词搭配:гореть,блестеть,сверкать,излучать,краснеть等。在这些词汇的语义中,主体S本身不会发出行为,但主体S是实现特征P和支持P所必需的动源(或载体)。例如:

Дрова горят.Снег блестит.

在N1+Vf = S+P的句式中,根据主语位置上的词汇语义的不同,句子通常可以表示人的状态和行为、物体特征、行为属性、事件过程等抽象语义概念,完成描述和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

4 主语与主体的非对称性

如上所述,在俄语中,主体的主动性由句子中占据主语位置的名词一格形式体现出来,表示独立的行为和运动。而主体的被动性特征及性能通常都是借助于间接格形式表达出来。从语言的“人文中心论”角度出发,承载句子的述体特征P,是逻辑主体S的一个重要语义功能。同时,这一类主体还具有特殊的语义-句法功能――表明主体S在事件结构中的中心地位,表示某种客观上独立存在的或想象中独立存在的人和物。

在俄语中,主体在逻辑语义中的这种中心地位通常是通过间接格意义表示的。在句法结构上的典型特征是:它与述体之间构成的并非主谓关系,而是一种独特的句法-语义搭配关系,表示主体的被动性、行为的无意识性、不可控制的状况、性能、经常的或暂时的特征等。

在传统的句法理论中,主语永远是句子的主要成分,而能够表示句子逻辑主体意义的间接格形式大多都是次要成分。间接格的形式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因此不能进入句子的述体核心。这是逻辑主体与形式主语的最大差别,构成了形式与意义的最明显的不对称性,也是外国人学习俄语时遇到的极大困惑和难点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严格区分句子的形式层面和意义层面,厘清主语与主体这两个术语在不同层面上的意义和功能。本文根据主体在句子意义层面上所承载的功能语义特征,将主体S划分出以下几大类型加以描述,以揭示其与形式结构中主语的差别。

根据主体S的句法表现形式及与述体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我们可以划分出五种主语与主体不对称的情况:

4.1 S――状态主体

4.11 在传统语法中,第三格的名词或人称代词通常被划定为状语成分,而状语成分是不能作为句子的主要成分的。但是,在句子的逻辑语义结构中,该成分表示各种不同状态的主体意义:

1)表示主体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点:能否实施某种行为或表现出某种状态。

Ему присуща беспечность.Ребенку свойственна доверчивость.

2) 表示主体的情绪状态与生理特点:此类句子中多使用带ся动词形式,并常与否定语气词 не 连用。

Hам сегодня не работается.Мальчику дома не сидится.

3)表示主体的身体状态:

Ему не здоровилось.Рукам холодно.

4)表示主体所处的环境状况:

Нам было тяжело говорить с ним.Ему было неудобно лежать в узкой кровати.

4.12 也可以用其他间接格形式表示状态的主体,例如前置词+名词或代词二格,此时多表示心理或生理状态:

У нее душевная депрессия.Температура у него не в порядке.

4.13在下列无人称句中,名词补语形式同样表示主体的身体状态:

Больного лихорадит.Его начинает знобить.

4.2 S ――关系主体

主要用前置词+名词或代词二格的形式来表示各种关系主体意义:

1)主体拥有的物体领属关系:

У него есть мотоцикл.

2)主体拥有的固定关系或长期关系:

У меня есть сын.

3)主体所固有的身体特征、外表等:

У нее красивые глаза. У мальчика хороший голос.

4) 主体拥有的内在特性、素养和潜质:

У Л. Толстого еще талант к живописи.У нее высше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4.3 S――存在主体

4.31 前置词+名词或代词第二格,表示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在主体:

1) 在主体身上出现的病痛或消极的心理状态,与主体相关的外部事件:

У нее нервное заболевание.У него неприятности.

2)主体必须参与的事件:

У меня сегодня совещание.У студентов нашей группы завтра экзамен.

3) 在主体范围内的纪念性事件:

У меня сегодня день рождения.

4) 在主体范围内出现或消失:

У Сережи появился друг.У сестры отсутствует аппетит.

5) 表示主体的身体的某一部位有或存在:

У молодого человека за спиной был рюкзак.У нее на шее была цепочка.

6) 表示主体活动范围内的某种存在:

Среди участников собрания были известные ученые.

4.32 前置词+名词第六格,表示在主体的行为和活动中的某种存在:

В его словах много правды.В ее вопросе чувствовалось сомнение.

4.4 S――情态主体

4.41 名词或代词第三格+动词不定式,表示各种情态主体意义:

1) 应该:

Тебе сесть, а тебе встать!Не плакать же мне изза этого!

2) 义务:

Тебе сегодня дежурить.Нам завтра рано вставать.

3) 愿望:

Вам бы лучше отдохнуть.Не заболевать бы мне.

4) 可能:

Как нам пройти на вокзал?Мне не поднять этот камень.

4.42 名词或代词三格+动词单数第三人称,表示各种情态主体意义。语义中含有情态意义的动词有:следует,надлежит,стоит,приходится,хочется,удалось,повезло,посчастливилось,пришлось,хватит等:

1) 表示应该、不得已、可能:

Нам следует хорошо подумать об этом.

Ему приходится (придется) покинуть родину.

2) 表示得以、有幸/走运:

Нам удалось встретиться с этим известным ученым.

Ей посчастливилось слушать доклад.

3) 表示禁止、阻止:

Девушкам не терпится спорить с ним. Вам хватит ссориться.

4.43 主体三格+情态副词+动词不定式,表示各种情态主体意义。常用副词有:можно,надо,возможно,нужно,необходимо,нельзя,невозможно,пора,довольно等等。

Вам необходимо остаться здесь.Тебе довольно об этом говорить!

4.5 被动结构中的行为主体

在俄语中,典型的被动句是由具有被动态意义的带ся动词和动词的被动形动词形式构成。在这类句子中,行为的主体通常由名词或代词的第五格形式来表示:

Письма приносятся почтальоном.Дверь была закрыта кемто.

Тяжелый груз поднимается краном.

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这些表示主体的第五格形式有时可以省略,句子的被动意义不变,但主体语义减弱。在这种情况下,讲话人或者不清楚行为的主体,或者不便指出行为的主体,或者认为它不是交际的重点,没有必要指出,譬如:

Магазин открывается в 8 сасов.В нашем городе строится много высоких домов.

需要特别注意下面的情况:

Он был награжден дипломом. Его ранило пулей.

这两个句子的共同特点是,从逻辑语义上判断都是被动句,但第五格形式不是逻辑主体,而是行为的客体或工具的语义角色,真正行为主体被省略掉了。这正是句子主体的另一个“特别的功能――表示句子的核心客体”(А.М.Шелякин 2001:183)。这种观点适用于解释某些从形式结构上看是主动句,而从语义层面上分析则是被动句的句式(关于这个问题另文论述)。

在这个意义上,被动句与主动的不定人称句十分相似,试比较:

Ему поручили важное дело.(主动句、不定人称句) ―Ему было поручено важное дело.(被动句)。在这两个句子中,Ему(他)都是行为的益体,而不是行为的发出者。真正的行为发出者被省略了。不过,与前两个句子不同,在这两个句子中,Ему应看作是句子述谓动词必须的语义配价,因为它是句子述语行为所及客体的接受者。

5 结束语

1) 在俄语中,形式上的主语与逻辑语义上的主体有许多不对称现象:在形式结构中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不是句子的主语,但在逻辑语义结构中却是述体描述的行为、状态、特性等的承载主体,构成了语义层面上的主体-述体-客体的逻辑结构,这种意义结构与形式结构不对称。

2) 根据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逻辑指向,思维是沿着从主体向述体这样一个方向进行的,反映到语言中,句子的逻辑主体和述体处在自左向右发展的逻辑关系结构中。因此无论什么成分充当逻辑主体,通常都一定是位于句首的(见上文例句)。

3) 由名词第五格形式表示的被动态结构的行为主体通常不位于句首,这是被动态的结构语义制约性所致:被动态通常是及物动词表示的主动态结构的转换形式,之所以使用这种形式,是要用加强语气来强调“客体被怎样了”,因此,客体转化成句子的形式主语,是逻辑思维的重点,而行为主体用间接格形式表示,被淡化,甚至被省略。

4) 主体-述体-客体这样的逻辑语义关系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不同,反映不同民族认识世界的概念化结构不同。汉语中行为主体与形式主语通常相同,位于句首,句子内容沿着由左向右的方向展开;俄语中表示逻辑主体的成分也在句首,但不一定是形式主语。由此可见,人类各民族认知世界的逻辑概念化是相同的,而用语言重构的世界图景是不同的。这就是著名学者Ю.Д.Апресян所论证的“民族语言特点”。(阿普列相 2011:341)

综上所述,必须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观察和研究句子,分析研究句子的同一成分在不同结构层面中的表现方式、行为特征和语义功能,才有可能准确把握和揭示语言的本质和特点,并对其进行完整全面的整合性描写。

参考文献

阿普列相. 语言整合性描写与体系性词典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杜桂枝. 假设性不确定判断句浅析[J]. 中国俄语教学, 2002(3).

杜桂枝. 俄语主从关系的结构语义阐释[J]. 外语学刊, 2008(5).

杜桂枝. 俄语句子逻辑语义结构及相关句式类型[J]. 中国俄语教学, 2009(2).

章玉萍. 名词间接格与态式主体表达[J]. 外语学刊, 2008(5).

Альбер СешеОчерк логической структуры предложения[M]. М.: УРСС, 2003.

Бондарко А.В. Теория значения в системе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M]. М.: Языки славян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2002.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Т. II, M., Наука, 1980.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под ред. Белошапковой В.А. /[M]. М.: Высшая школа, 1989.

Тестелец Я.Г. Введение в общий синтаксис[M]. М.: Открытое общество, 2001.

Шелякин М.А.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 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2001.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 Главный ред. Караулов Ю.Н./[Z]М.: 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1997.

2011年第6期

总第163期外语学刊

代表心情的句子范文3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疑问.........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5、,: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6、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7、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8、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9、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0、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代表心情的句子范文4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句子成分位置;文言文倒装句句子成分位置;对照比较;理解

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一些学生对文言文倒装句总是感到很困惑。这个句式是宾语前置,那个句式是定语后置,那个句是又是介宾结构后置,弄得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学生出现这就情况主要是初中新课标大纲规定,中考不考句子成分的划分(分析)。在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思路的指引下,学生们本该在初中就很熟悉的一般陈述句各句子成分的划分及各个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竟然一无所知。殊不知这一知识点的缺失给读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倒装句影响更大。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倒装句的困惑,笔者介绍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文言文倒装句之所以称之为倒装句,主要是它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各个句子成分的位置不同,文言句式的句子成分的位置相对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来说是颠倒了。要想弄明白文言文句子哪个是前置句,哪个句子是后置句,就必须熟悉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各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各个句子成分的结构位置如下: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

具体例子如:[在和平时期],(年轻)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把祖国]建设成(一个美丽富强)的国家。

(说明:为了简化句子成分的划分,在本文中我们用符号法来标示各句子成分,主语用双下划线标示,谓语用单下划线 标示,宾语用下波浪 标示,定语用圆括号( )标示,状语用方括号[ ]标示,补语用单书名号〈 〉标示。)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记住这些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我们可借用一个口诀结合以上给的实例去分析记忆。这个口诀是: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

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

“谓”前是“状”“谓”后为“补”;

带“的”为“定”、带“地”为“状”、“得”后为“补”。

(说明:在口诀中我们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称之为“主干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叫做“枝叶成分”;“‘定语’必居‘主、宾’前”,意思是说“定语”的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在“主语”“宾语”的前面,用来修饰主语或宾语;“‘谓’前是‘状’‘谓’后为‘补’”,意思是说“状语”位置是在“谓语”之前,用来修饰谓语,“补语”的位置是在“谓语”之后,用来对“谓语”的性状等的补充说明;“带‘的’为‘定’带‘地’为‘状’‘得’后为‘补’”意思是说句子中后面带有“的”字的句子成分是“定语”,句子中后面带有“地”的句子成分是“状语”,句子中“得”字之后的成分是“补语”。)

教师可以多找一些陈述句,利用以上介绍的实例及口诀来指导学生去划分句子成分,让学生尽快熟悉一般陈述句各个句子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学生们只要把文言文倒装句式各成分的位置与之作比较对照,找出差异,对文言文倒装句那种无所适从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一、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1. 甚矣!汝之不惠!

2.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这两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 太厉害了,你不聪明!

2. 在哪里呢,公子能急人之困!

拿这两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一对照比较,我们发现这两个文言句子的谓语“跑”到主语的前面去了,我们就把这个的文言句式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置”“主谓倒装”。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样的句子在翻译时要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宾语前置句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沛公安在?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一言以蔽之。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种类较多,我们就举常见的这几类来作说明。这几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古代)的人[不]我欺骗啊。

2.沛公哪里在(介词)?

3.句读不了解,疑惑不解除。

4.[除了这个人],我谁与(介词)同道呢?

5.一句话用(介词)概括它。

拿这几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一对照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用作动词的宾语(1、3句),还是用作介词的宾语(2、4、5)句,宾语的位置都“跑”到前面去了。我们就称这些句子为宾语前置句。这样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了。翻译时要把宾语和相应的动词或介词的位置对调过来,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定语后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主语中心词或宾语中心词的前面,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常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或“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如:

1.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3.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以上几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计策没有定下来],寻求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没有得到

2.马(日行千里)的,[一餐有时]吃完(一石)的饲料。

3.官员(能不改变他的志向)的。

4.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拿这几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一对照比较,我们也容易发现定语都“跑”到了它所修饰的中心词的后面去了,这种句式我们把它叫做定语后置。这样学生对什么叫做定语后置也就不难理解了。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时一定要把定语和中心词的位置调整过来,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习惯把介宾结构放在谓语词前作状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谓语之后。如:

1.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 乃以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上两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事情危急了],请让我奉命求教[向孙将军]。

2.就用蒙冲斗舰十艘,载上干燥的柴草,并把油灌到里面,外面包裹[用帷幕]。

代表心情的句子范文5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中语文古诗文背诵和修辞总结

.《论语十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则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扁鹊见蔡桓公》中,引申出一个成语是:讳疾忌医;蔡桓公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表达对医生的反感。

3.《过故人庄》中,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4.《钱塘湖春行》中,写出莺燕报春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野花与春草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书湖阴先生壁》中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水生命感情,突出它们与人的关系的诗句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游___村》中,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话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在《桃花源记》中,与以下两句诗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世外桃源

7.《木兰诗》中描写出片前的准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描写北方战场寒冷,环境艰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现木兰不慕___厚禄的高尚品质,也反应北朝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安定生活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木兰从军谨慎、机智的诗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本诗,其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8.《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西江月》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照《如梦令》中,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酬___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得到众人相助的句子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表现挖山艰难和决心坚定的句子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6.《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居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与人交往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爱莲说》中,点明主旨、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表明作用独爱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___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观书有感》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清平乐?村居》中,写小儿顽皮淘气的句子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0.《使至塞上》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论诗》中,常用来赞美人才的出现,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___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诗人对家人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烽火连___月,家书抵万金。

3.《五柳先生传》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着文章。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代表心情的句子范文6

一、强化“两种意识”,培养“一种心态”

现代文阅渎“理解重要句子”的解题必须建立在通读、读懂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日常教学要强调先读懂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分析句子含义。备考阶段更要强化“两种意识”:通读全文意识、力争答题踩点拿分意识。不少学生考试时因时间安排问题,常常是未读全文,看一下考题就匆忙下笔答题,或只看题目要求就寻找相应段、句答题,常常是答题不全或相去甚远。所以学生通读全文、力争答题踩点拿分的意识必须强化。

做现代文阅读分析题目时心态十分重要。“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题目有一定难度,慌乱、紧张都会对解题造成障碍。心不静则神不凝,本来已经拥有的知识会暂时遗忘,解题无头绪。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在短短几分钟内通读全文、把握大意,进而针对题干要求仔细分析,规范答题。因此,培养心静、心细的心态十分重要。

二、分清类型,有的放矢

备考阶段,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清“理解重要句子题”的类型,明白解题思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调用所储备的知识解题,做到答题全面,用语规范。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体验,将“理解重要句子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带有修辞格、内涵较丰富的句子

这类句子由于使用相关修辞,句子的意思显得含蓄,内涵丰富。整个句意不容易看出,分析这类题目,要先明确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再结合具体语境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带修辞的词语,分析其含义,因为修辞部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句子蕴含的某种情感。例如《岳桦》(2009年全国卷)第2小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①“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这个句子理解的重点在于对句中关键词语尤其是带修辞性词语的理解。“神秘的力量”、“尖利的叫喊”等,它赋予岳桦人的情感。再结合语境中“倔强的生命在挣扎”等词语,上下文意概括这句子的含义。从而明确这句子是:用拟人手法,写绝地中的桦树为了生存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生动地表明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整个解题思路可以是明修辞――分析关键词语或修辞作用――明确含义。

又如对《城市的气味》一文中带修辞的句子“那种口福的气味,惹得味蕾像一个活泼的小人儿,一下子全醒了,叽叽喳喳,你问我,我问你,怎么啦?怎么啦?”一句的理解,就可以抓“惹得味蕾像一个活泼的小人儿”、 “全醒”等词语,指导学生明确用拟人手法,夸张地写出味蕾在大龙虾气味的刺激下生动而富有趣味的反应:充分表现城市这一类气味具有的强烈生活气息与感染力。答案据此提炼,全面且语言规范。

2.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

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般以复句为主,学生接触这类句子往往找不着北,其实可化繁为简。即是复句的先分解出单句,找出单句的关键词语,突出句子之间关系。例如(2009年重庆卷)(五)《瓷器的意味》第1题: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一句的含义。理解本句子关键是①找隐含的信息,“日子一好……好东西”“日子一好”指的是物质生活丰富等,“好东西”就是有价值的,这里陈述的对象是“瓷器”。②结合文章第2、3段意思分析,抓采分点,归纳出答案: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

化繁为简,由复句到单句,由词语到句子,从关键词语入手,联系上下文意,解答整个句子。这是一个连环思考的过程,整个过程思维的出发点往往在于关键词语,它是句子中较难理解或在结构上有特殊地位或是隐含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找准这一突破口,就能“牵一动百”,意思难懂的句子也能将它破解。但要注意的是越是复杂的句子,解答时越要静心、细心,以便快、准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3.看似自相矛盾却蕴含深意的句子

这说的是从字面上看似自相矛盾,甚至有否定意味,但被作者寄予深刻用意的反常句子。这类句子的考查是近几年“理解重要句子题”的一大亮点,也是几种类型中学生感到最难以理解的。从句子上看,很少能直接、明白其中含义,解题时应注意看有相互矛盾意味的词,挖掘其中的肯定意味,明确深刻的含义。例如(2008年全国卷I五第15题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第2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道也有了几分暖意了”一句,“凄冷”与“暖意”看似矛盾,实际全句的含义正在其中。结合句子所在的段落,是旅伴对阳关砚等情形的介绍,让人感知这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凄冷的环境中给人心灵上的温暖慰藉。句子的深意应是从情感角度分析,而“凄冷”与“暖意”看似矛盾的词语提示了解题的要点所在,是由外在感觉到内在感受。由此句子的含义不难得出,它应该是“我”这一主人公由阳关砚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而对古城的感觉也变得温暖。再如(2009年全国卷I五第15题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第2句)“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一句,抓住“没有”这否定词,它实际是肯定人生只要努力劳动,就不会“荒凉”。回答这类句子的问题应是分两步走:找出句中看似自相矛盾的词(或否定意味的词),再挖掘其中深刻(肯定)的意味,当然,分析时应遵循句不离段的原则。

4.起勾联结构作用的关键句子

上一篇请假的好理由

下一篇旧机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