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的手抄报内容范例6篇

关于书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书的手抄报内容范文1

国内学者关于“手抄新闻”发行方式的有关论述

国内有代表性的著作对“手抄新闻”发行方式作了如下论述:

中国人民大学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等著的《外国新闻传播史》写道: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个铜元(一说张贴在公共场所。凡八内阅读须付一个铜元)。张允若、高宁远著的《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也持这种观点。

四川大学欧阳明先生在其《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稿》中描述了更为详尽的五种发行方式:一是贴在公共场所。用栏杆等围起来,走近阅读付一枚铜币。二是将手抄小报贴在室内墙上,阅者交费。这种报房叫新闻房。三是抄写多份,沿街叫卖。四是接受订货,按照买方要求打探消息。五是将手抄小报定期寄给订阅者。复旦大学李良荣先生在其《新闻学概论》中也持这种观点。

尽管上述两种论述存在不同之处,但都认为“手抄新闻”存在沿街叫卖和固定场合(公共场所)付费阅读这两种发行方式。表面看来这两种发行方式似乎并行不悖。但实际上这两种售卖方式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沿街叫卖是指“手抄新闻”生产者抄写多份沿街流动售卖。而公共场所的付费阅读则是在固定场所付费阅读或付费宣读。沿街叫卖和固定场所付费阅读有两点不同之处:一是地点固定与否,二是是否需要抄写复制多份。

本文认为“手抄新闻”作为现代报纸的雏形,无论从其内容、读者对象还是就其生产的经济性来看。沿街叫卖的发行方式都是可疑的。也许在“手抄新闻”向现代报刊转变的过程中,在与印刷的新闻书、周报竞争的过程中出现了沿街叫卖的方式。但这并不代表沿街叫卖就是伴随“手抄新闻”始终的发行方式。

“手抄新闻”沿街叫卖的可疑性

相关权威史书、辞书没有记载沿街叫卖这一发行方式。日本著名新闻史学家小野秀雄在他1961年出版的《内外新闻史》中写道:“威尼斯城居地中海贸易中心,与地中海沿岸诸港及德国商业都市联络频仍,成为集中世界各地新闻的都市。因此,威尼斯市除了个别的通讯业者外。又产生了一种以抄写并贩卖新闻为业的人。当时称为Gazette。最初的Gazeue于1536年发行,逐渐流传到罗马、德国及意大利的其他都市。学者称其为手抄新闻。”

法国学者阿尔贝等人所著的《世界新闻简史》在谈到报纸起源时有一段是专讲意大利的:“手抄新闻……‘新闻传播者’(意大利人称menanfi)组织起来,为王公贵族或者商人定期提供手抄新闻稿。当时,人们往往把这类手抄新闻称为‘威尼斯札’。因为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既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也是这些新闻稿的主要集散地,手抄新闻稿曾经流传到整个欧洲。到16世纪,手抄新闻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台湾新闻史学者李瞻在其所著的《世界新闻史》中写道:“威尼斯手抄新闻(Notizie Scritte)发行于1566年。这是一种正式的单张新闻纸。最初这种新闻纸张贴于公共场所。凡阅读者须付一枚小的铜元。叫做‘Gazzetta’。以后这个名词即当作报纸的名称,故威尼斯‘手抄新闻’在有些英文书籍中,亦称威尼斯公报。”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报纸出版”词条中谈及“报纸的先驱者”时写道:“重要的商业中心威尼斯。也是新闻信的重要中心。在1563年同土耳其交战时,威尼斯政府发行定期的通告纸(fogli davvisi),即手写的新闻纸。在公共场所宣读。由于听取宣读的入场费是一个‘格塞塔’(gazeta),于是这个词便成为这类官方新闻纸的常用名称,即使后来新闻纸印刷出版并公开发售了,仍然使用这样的名称。”

《美国百科全书》“报纸”条目谈到报纸的起源时写道:“16世纪初期,手写的新闻纸在威尼斯流行起来。1562年首次出现了印刷新闻纸(Printed news-sheet),即每月出版的《手抄新闻》(Notizie Scrltte)。《手抄新闻》每份售价一个铜币,报纸的称呼之一Gazette,可能就来源于此。”

前四种辞书都没有明确指出“手抄新闻”是沿街叫卖的,而《美国百科全书》关于“手抄新闻通报通常每份一个铜币”的论述也并不能说明“手抄新闻”是沿街叫卖的,只是标明了“手抄新闻”的价格。但是上述部分辞书却明确提到了“手抄新闻”贴在公共场所付费阅读的传播方式。表明“手抄新闻”在公开场合被付费阅读。从上述这些权威史书、辞书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手抄新闻”沿街叫卖的发行方式是可疑的。

“手抄新闻”内容及读者时象的特定性表明沿街叫卖的可能性很小。“手抄新闻”的诞生与商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其在商业港口或商业城市产生,而且内容也是与商业有关的内容,如直接的商业信息以及与商业环境有关的政治情况。“手抄新闻”的读者对象则主要是商人与王公贵族,这与阿尔贝在《新闻简史》中的论述是一致的:“手抄新闻……‘新闻传播者’(意大利人称menanti)组织起来,为王公贵族或者商人定期提供手抄新闻稿。”既然“手抄新闻”面向特定群体传播特定信息。这就决定了当时“手抄新闻”沿街叫卖的可能性很小。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公域的结构性变化》的相关论述也可以对此提供佐证:

从14世纪开始,传统的商贾邮递因此而被组织为一种基于行会、为其目的服务的通信系统。商人组织了第一批邮路,所谓普通邮政。其发送是有规定日期的。大贸易城市同时也成为新闻交流的中心;随着商品交换和证券交换逐渐成为持续性活动。对这种新闻交流的持续性的组织也就必不可少。几乎在股票市场产生的同时,邮政和报刊使常规的联系和常规的交往成为制度。当然,商人满足于一种将信息局限于圈内人的系统,市镇和宫廷的官府要的是一种只服务于行政需要的系统。两者都无异于具有公共性的信息。

这段话首先指出早期新闻交流的持续性的组织与商业行会有关,其次是信息的传递局限于圈内人(商业行会成,员),第三是为官府(王公贵族)提供的信息传递则服务于行政系统的需要。最后得出无论是为商业圈内人还是为官府提供的信息都具有公共性。根据哈贝马斯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手抄新闻”最初是为商人群体、王公贵族群体服务的。而这些群体的信息消费也与商业行会、官府行政机构这种具有公共性的空间相联系,亦即这类信息的阅读空间多为商业会所、行政机构这类公

共空间,因此“手抄新闻”发送的目的地是明确的。“手抄新闻”没有必要沿街叫卖。

手抄的复制方式表明“手抄新闻”公共空间付费阅读的发行方式更为可取。张允若先生在《威尼斯小报是最早的印刷报纸吗――对(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学大辞典)有关条目的质疑》一文中,经过论证得出了“16世纪的威尼斯小报是一种手抄新闻,不是新闻学意义上的报纸,不是定期连续出版的新闻印刷品”的结论。尽管此时威尼斯已经有印刷的新闻印刷品。但是总体来讲“手抄新闻”仍然是其主导的生产方式。

既然“手抄新闻”的生产、复制方式主要为手抄,并非印刷出版;这就决定了“手抄新闻”的生产数量不可能很高。“手抄新闻”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必然追求投入产出的最大收益。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既然只要手写一份张贴在公共场所中便能获取收入,那么生产者为何还要复制多份沿街兜售呢?如果说“手抄新闻”的读者很多。需求量很大,那么生产者可以复制多份沿街兜售。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其时“手抄新闻”的读者数量很多。需求量很大。况且其时西方国家的识字率很低。“手抄新闻”作为报纸的雏形,满足的是一种特殊的需求,是为特定群体生产的。甚至某些手抄新闻就是专门定制的。

“手抄新闻”手抄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手抄新闻”沿街售卖的方式并不可取,因此“手抄新闻”更多地在公开场合被付费阅读,这种付费阅读还包括宣读(即为不识字的人读新闻)。在涉及公共事务时,宣读更为可取,如1563年威尼斯同土耳其交战时。威尼斯政府发行定期的“手抄新闻”,在公共场所宣读。因此“手抄新闻”沿街兜售的可能性较小。

关于书的手抄报内容范文2

【摘要】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读写水平是一直以来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难题。本文研究了通过编抄报来提高小学生读写水平的策略,如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编报主题等来提高学生的编报水平与读写水平,以期打开另一扇提高小学生读写水平之门。

关键词 手抄报;兴趣;方法;形式多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见证,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编抄报中积极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兴趣的重要性,但兴趣也是靠培养的。为了培养学生办手抄报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编抄报,在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榜样示范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同龄孩子更能让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学习,在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中提升自己编抄报的水平。为此,教师平时可在班级中挑选编抄报好的同学为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来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榜样学习中激发编抄报的兴趣。

2.以身作则

为了激发学生编抄报的热情,教师还要善于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亲身实践编抄报的乐趣。研究中,每一次布置学生做手抄报,我都会亲自动手编抄报。因为有了亲身经历,在跟学生讲解编抄报的心得时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经验的分享,学生也就更乐于倾听。

3.鼓励引导

多萝茜·洛·诺特尔在《学习的革命中》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编抄小报,学生尤其需要鼓励。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在编抄报中提高能力

小学生只有掌握了编抄报方法,才能在编写中找到乐趣,才会乐于编抄报、善于编抄报、精于编抄报,才会逐渐提高读写能力。要想编出赏心悦目的小报,下面最基本的编报知识需要学生掌握:

1.精心确定主题

编抄报一定要先定好主题,这是因为学生制作的手抄报一般只有一张纸,能够容纳的内容并不多。如果把一个话题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写上去,就会给人凌乱之感。所以在教学生编抄报时要让学生学会从大主题中选一个小主题,围绕这个小主题做好文章。例如:“诗词赏析”“相约名著”“走近名人”等等。

2.创意起好报名

确定了主题,下一步工作就是取一个新颖、贴切、有创意的手抄报报名。好的报名既能吸引人的眼球,还能引起人的深思,激发人们阅读的欲望。好报名如:“畅游书海”“名人面对面”“成语串串烧”等。给手抄报取个好报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3.用心策划栏目

在小报中,栏目的设置同样需要花心思。我们应用心设置好小报栏目。比如当我们制作一期与阅读、写作有关的手抄报时,可有以下栏目:“读书快讯”“好书推荐”“美文赏析”“小小评论家”等。

三、形式多样,让学生在编抄报中有话可说

要想通过编抄报来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那么手抄报主题的确定就是重中之重。在指导学生编抄报时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主题,让学生在编抄报时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可从以下方面来确定手抄报的主题:

1.联系教材

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载体。教师如能独具慧眼,就能从中挖掘出许多值得拓展的主题。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为例,教学《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可让学生出一期与环保有关的小报;教学《早》,可让学生出一期与鲁迅有关的小报;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可让学生出一期与《史记》有关的小报;教学《七律长征》可让学生出一期与长征有关的小报;教学《水》可让学生出一期与水资源有关的小报等。凡是与课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都可以作为小报的主题。

2.联系生活

明代的董其昌早就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在让学生编抄报时也要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这也是拓宽学生学习渠道的有效方法。生活中可以编进手抄报的内容很多,一是传统节日、纪念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教师节等;二是时事政治,如疾病、自然灾害及重大事件等;三是校园生活,如六一儿童节、读书节、运动会等。

3.联系爱好

在指导学生编抄报时,还可让其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因为是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学生在编抄报时就会有话可说,就会将报纸办的更精彩,如喜欢航模的同学可以办一期与航模相关的小报,喜欢漫画的同学可以办一期与漫画有关的小报等。而学生在编抄报中也面临着资料的收集、遴选等工作,这对学生的概括能力、选择能力、编排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只要我们方法得当,正确引导,通过编抄报,就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读写水平;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渠道;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等。编抄报,为学生读写水平的提高打开了一扇新门,学生的学习潜能也将在这片新天地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23

[3]冯爱东.走近孔子.[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19

[4]多萝茜·洛·诺尔特.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76

[5]左江红.我的“地盘”我做主——语文手抄报编辑活动.[J].初中生:A(博览).2008,(3):36

关于书的手抄报内容范文3

小学读书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小学读书手抄报图片(1)

小学读书手抄报图片(2)

小学读书手抄报图片(3)

小学读书手抄报图片(4)

小学读书手抄报图片(5)

小学读书手抄报的资料:好书伴我成长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本或几本书让人最为珍贵最为重要的。书能让一个人从邪恶的边缘拉回到人最为纯洁的开端。对,书能净化一个人。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好身边的书籍,以免让人误入歧途,一本坏的书也能让人彻底毁灭

在我还在小学念书的时候,妈妈送了一本书给我,当时家非常贫穷,甚至还负担不起一本书。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望着妈妈充满希望的眼神,对她说:"妈,家那么穷,你为什么还买这么贵的书呢?"妈妈语重心长地说:"这并不贵,就算生活再苦再累也要买,我相信等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一定会有所改变。"说完,他用她那粗糙怖满皱纹的手拍了拍我的头。

从此,当我一有空时候,我就会拿起这本书看,这本书的小男孩让我印象深刻,他比我家还贫困,他有一位卧在病床的妈妈要照顾,甚至不能在学校里增长自己对社会的知识。从此,他在人们还在梦乡的时候就开始工作,用赚到的钱去帮助卧在病床的母亲,有时候还会买一些书籍,当有空时,会悄悄回学校偷听老师所授的知识。即使生活再贫困,路再崎岖,他也一直在挑战着命运,他的不服输终于感动了上帝超越了宇宙,他成了知名的企业家。

同时,他也感动了我,我也要向他一样,不屈服于命运,勇于向命运挑战,让那些看不起我的人刮目相看,让他们后悔。每天认真听取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认真复习,不断努力,考到一所好的大学,努力赚钱,让父母住上好的屋子。

我也要谢谢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的知识。同学们,一本好书能改变你的一生!

小学读书手抄报的内容: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蒲松龄草亭路问。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着《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

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着名思想家、政治家。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一年级小学生读书手抄报图片大全

2.小学生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3.小学生简单的读书手抄报图片大全

关于书的手抄报内容范文4

一、摘抄容易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写摘抄本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学生抄是一个方面,关键在于教师要会用。教师经常用,用得好,不但对学生的摘抄内容、摘抄形式起到指导作用,还能使学生很快爱上摘抄,从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我经常告诉学生,把别人的格言警句、名言名段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写作中就成了自己的语言。我也时常把学生摘抄的精美语段或资料典故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且说:“××同学告诉我们……”“××同学写道……”听到这些话,被提名的学生脸上写满了喜悦和得意之情。久而久之,他们会更加认真地对待摘抄,并渐渐爱上语文这一学科。

刚带这个班时,班上有个叫李××的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作业写得一团糟。我努力了几次也没使他改变多少。在一次批阅摘抄时,我发现他的本子上抄着一句话:“一日不读书,言语无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刻意记住了这句话。第二天语文课上,我逮着一个机会拿这句话来大做文章。我把这句话写在黑板的一角,署上李××的名字,让全班学生齐读并背诵这句话。又反复强调说:“李××告诫大家……”“李××都知道……”听着老师对他的肯定,感受着同学们赞许的眼神,李××羞怯地低着头,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欣喜。接下来的几天,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大有转变,尤其对待摘抄非常上心,时常有一些精辟的语段出现在他的摘抄本上,我也不失时机地在班上评说几句。后半学期,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特别是语文课上表现得很认真,也很活跃。我想一定是他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才会对语文产生了兴趣。

二、摘抄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读书习惯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习惯之一。都说要多读书,但如何读?只读不写,容易走神。边读边抄,抄描写精美、议论深刻的句段,抄重点的有用的信息,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这个边读边抄的过程既提高了读书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领会感悟文段的能力。通过摘抄督促读书,在读书的基础上摘抄,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学生自然会爱上读书。

三、摘抄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

有人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学生视写作为“难事”,主要原因就在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长期的摘抄、积累能很好地解决学生胸中无物的困惑。首先,摘抄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精辟深刻的议论句、生动精彩的描写段,也可以是轶闻典故、典型事例,或名人名言、背景资料;可以抄课本教辅上的资料内容,也可以摘记课外读本、报纸杂志上的知识信息。这些内容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内容,同时也存储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其次,“读书——筛选——摘抄”的过程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及语言的表达技巧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积淀、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信息就会蜂拥而至,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到位。“厚积而薄发”,学生的笔下定会熠熠生辉。

四、摘抄让学生学会了知识迁移

关于书的手抄报内容范文5

1.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手抄报。

2.通过制作手抄报,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

3.在制作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信息,感受探究学习的乐趣。

4.通过本次活动,激发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对“浒苔”相关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手抄报模板、便条纸。

学生准备:水彩笔、胶棒、钢笔。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教师课件出示,单棵浒苔图片,引出话题: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浒苔”这个名字大家比较熟悉了。自从2008年,浒苔在奥帆赛前夕登陆青岛以后,这个名字在青岛乃至全中国都家喻户晓。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夏天去看一看。(出示课件:浒苔爆发的图片。)很显然,它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困扰,但有一些专家却要为浒苔申辩。到底“浒苔”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它,去揭秘大海的“绿衣”。(板书:揭秘大海的“绿衣”。)

2.研究浒苔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出示课件:研究的子课题。)?

3.你想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小结:由于季节的关系,我们还不能去观察,老师建议大家先去研究资料。同学们都知道去哪找资料,那我们搜集到的资料是不是可以直接拿来用呢?对,我们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资料,把你整理出来的资料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出来。(板书:手抄报。)

【设计意图】由一张浒苔的图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对浒苔的样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紧接着出示浒苔爆发时的真实图片,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激发起学生对“浒苔”的种种疑问,产生共鸣,借此引出课题。

(二)激发兴趣,明确目的

1.大家都制作过手抄报吧。回忆一下,一份手抄报都由哪些部分组成?老师带来了一份手抄报,看看除了刚刚我们说到的,还有什么?(课件出示一份手抄报。)学生观察手抄报,并回答问题。(教师相机板书:报头、板块、装饰、落款。)

2.如果我要研究“浒苔的习性”,把资料整理成手抄报的形式,报头应该怎么写?(简练、写小课题名称。)

3.整理资料

(1)再来看看,在一份手抄报中,你认为哪个部分最重要?(学生答板块。)是的,这部分好不好,直接影响你的研究有没有成果。

(2)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它的板块是怎样设计的?有什么特点?(小标题、围绕主题、字数不多。)从各个版块的标题来看,每一个版块都是围绕主题的。(板书:围绕主题。)不同的板块体现的是这个主题不同的侧面。我们做手抄报的时候也要分板块。

(3)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资料,你想怎样设计板块呢?

①我们还以“浒苔的习性”这个小课题为例,当我们搜集到大量资料后,应该先干什么?根据不同的方面将资料进行分类。(板书:分类。)

②这些材料往往都是大段大段的内容,我们又不能全部摘抄上。这时候该怎么办?我们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删减。(板书:删减。)

③删减完的资料有时不能形成通顺的话,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话再对这些资料进行简单的编辑,让它通顺易懂。(板书:编辑。)

小结: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在整理资料时,应该先对资料进行分类,选择最能突出主题的内容,然后进行删减,最后进行编辑,使它变成一段通顺易懂的话。

4.板块做完之后,我们再进行适当装饰,让画面看起来更漂亮一些,最后落上款,一份手抄报就完成了。

【设计意图】怎样制定手抄报的板块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环节的设计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唤起学生的已知经验,引导学生梳理出制定手抄报板块的方法。

(三)小组合作,实践体验

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就请大家小组合作来完成一份手抄报好不好?

1.①我们先来进行第一步,(课件出示第一步要求)请各组确定好你们想研究的课题,然后组长到老师这里领材料。

②交流:哪个小组想来说说你们小组的主题和板块内容?

2.看来大家对各自的主题和板块都很清楚了,那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分工合作,(课件出示:第二步要求)书写好的负责誊写板块内容,擅长绘画的进行手抄报的装饰。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以致用。在小组讨论中,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制作的过程更好地展现了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也让学生能够体验怎样与同伴进行有效地分工合作。

(四)交流分享,升华情感

1.通过小组合作,相信大家对浒苔都有了各自的认识,下面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台上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

(每小组的代表交流时,教师相机提问。)

“浒苔爆发的危害”小组:浒苔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浒苔爆发的预防措施”小组: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进行预防?

“浒苔的作用”小组:浒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浒苔的习性”小组:浒苔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的?

“浒苔爆发的原因”小组:为什么以前没有爆发过,而最近几年却频繁爆发呢?

关于书的手抄报内容范文6

关键词:古代;“佣书”;职业;清贫;成学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113-02

中国古代书籍的复制与文化的传播,在雕版印刷发明之前主要是靠人手工抄写的,在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昌盛以后,手工抄写书籍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受雇于贵族官府、书贾书肆、富豪士人及寺庙道观,为人抄写书籍以换取佣金的职业在古代称为“佣书”。

据文献记载,中国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存在着“佣书”这一职业。战国时期曾以“合纵连横”谋略在华夏大地纵横捭阖的张仪、苏秦,二人在发迹前都有过“共递剪发以相活,或佣力写书。行遇圣人之文,无以题记,则以墨画於掌内及股里,夜还更以竹写之”的经历(《太平御览卷・王子年・拾遗录》)。

东汉名将班超为人有大志,孝谨勤苦,其兄班固被诏到朝廷做官,他与母亲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汉书・班超传》)

佣书这个职业从战国至明清,代不乏人。

一、佣书为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誊抄作为古代书籍复制传播的一种手段,与“佣书”这一古代的职业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古代文献无不是佣书的产物。

即使到了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技术颇为发达的明清两代,手工抄写书籍的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官方组织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就因卷帙浩繁,雕版、排字、印刷不易而采用手工眷抄。其中《永乐大典》的抄书手就达2 669人,《四库全书》的抄书手也达3 826名。据说《四库全书》的抄手每人每天要抄写1 000字,每年要抄写33万字,五年限抄180万字。这些皇皇巨著渗透了众多抄书者的辛勤劳动。

佣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与传播以及图书事业的重要活动,历代佣书者为中华文化创造和保留了灿烂浩繁的古代文献。

要说不同,那就是秦汉之前文字是在竹木简牍和丝绸抄写的,魏晋以后则是抄写在纸张上;再就是雇主对象的差异,以及称呼的不同:一般的佣书者称“书佣” “书工”、“书手”,而专抄佛经的则称之为“经生”。

二、佣书是一种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

从文献记载来看,佣书大多上是由社会上一些贫穷或不得志的、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组成的,为人抄书以获取报酬,似乎不是一个体面的或收入丰厚的职业。否则张仪、苏秦也不会“递剪发以相活,或佣力写书”。头发在古代是人格尊严和孝道的一种象征,髡(kūn)刑(剃光犯人的头发)就是最严厉的刑罚之一。张、苏二人的剪发之举显然是以此示贱,放下架子,甘当抄书匠以解决生计问题,即所谓生存第一。

而历史上借助佣书解决生计的名人还真不少。汉安帝时,王溥“家贫不得仕,乃挟竹简插笔于洛阳市佣书”(王嘉《拾遗记》)。

三国东吴大臣阚泽“家世农夫,至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挣些笔墨钱(《三国志・吴书・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魏书・崔光传》载:光“随父徙代(今山西大同)。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

《隋书・沈光传》载:陈灭,光家于长安,“甚贫窭,父兄并以佣书为事”。

大约也是由于“佣书”这一职业社会地位低,报酬也不高,而且挺辛苦,因此胸有大志的班超才会不耐寂寞,辍笔长叹:大丈夫当立功封侯,怎么能长久地干这种玩弄笔砚的营生呢!

而且佣书者在雇主家也不是很方便的:张仪、苏秦在雇主家抄书,遇到好的文句,只能用笔写在手心和腿上,晚上回家再眷抄。主人家的简牍是不便动用的。

抄书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理应该得到报酬,但佣书者也会遇到迟付酬金和欠薪的现象。敦煌遗书中就有好几则经生书手在卷子末尾写下的对雇主欠薪的报怨:“写书今日了,因何不送钱。谁家无赖汉,回面不相看。”(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卷子宿字99号)当然,这也只是发发牢骚,当面是不便说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抄书者更为凄凉。据段成式《酉阳杂俎・卷5・诡习》载,唐大历年间,在东都洛阳天津桥,经常有一个失去双手的残废儿童,“以左足夹笔,写经乞钱。欲书时,先再三掷笔,高尺余,以足接之,未曾失落,书迹官楷不如也。”这个残疾儿童用脚写的字比官府书吏写的还好。拿现在的话说是以顽强的毅力赢得了一个谋生的职业。

历史上那些在抄书中刻苦努力,“学而优则仕”,后来成为名人的佣书者,终究是少数人。

而那些在政府从事誊抄缮写、有稳定职业的,自然也不是普通人。

唐“贞观中,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继为秘书监,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 《新唐书・艺文志》看来只有朝廷五品(相当于现代的厅级、师级干部)以上的官宦子弟才能入选,惠及不到普通老百姓。

至于极少数有着商业头脑,在抄书时遇到有价值和销路好的书籍就大抄特抄,或者雇人批量誊抄,广为销售而发了财的,亦属个案。只是这些人已经从抄书者变成了组织者或营销者,其身份已不属于“笔耕砚田”的佣书者了。

总体来看,大多数抄书者的命运是不济的,累世从此职业者社会地位更低。

三、佣书者有着较高的书写水平和职业素养

佣书职业对佣书者有着一定的从业标准。

首先,字一定要写得好,必须擅长当时的标准书体,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文献记载:《魏书・刘芳传》“芳常为诸僧佣写经论,笔迹称善。”《北齐书・张景仁传》:景仁“幼孤家贫,以学书为业,遂工草隶,选补内书生”。《宋书・吴喜传》亦载:喜“少知书,领军将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

这些人或因佣书而知名,或因字写得好,或者擅长楷书,才能担当抄书的工作。

官修大型类书《四库全书》选拔抄写人员就颇费周折:始用保举,次用考查,皆有弊病。最后采用了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的方式,才保证了誊抄人员的素质。

历代的佣书者以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智慧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目前见到的湖北省荆门县郭店楚简的篆书、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隶书、特别是敦煌遗书中的北朝至五代的楷书,佣书者的书法都是相当出色的。明代的《永乐大典》,嘉靖年间重录,主持其事的徐阶见到永乐本后,赞叹地说:旧本缮写得太好了,现在很难再找到这样的书手了。清代的《四库全书》皇皇数万巨册,均用馆阁体抄写,字体端庄,风格统一,亦属难能。

当然,我们在肯定历代抄书者贡献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古代的书佣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从事这种枯燥的工作,其辛苦可想而知。作为一种赖以谋生的职业,他们除了写好之外,还得多写快写以提高报酬。而字一旦写快、写熟,必然会失去书法个性,出现千字一面的程式化现象。

其次,抄写必须认真,不能出错。我们不否认书佣们的敬业精神,但抄书对他们毕竟是一种获取劳动报酬的手段,多抄快抄无疑是提高薪酬的捷径,而誊抄快了难免出错。因此书籍在誊抄中出现差错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例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左师触龙,其名在古文献中一直作“触(读zhé)”。直到现代考古出土汉代简帛以后,人们才清楚这个人名原来是古人书写时将龙、言两字挨的太紧,其后的传抄者误为一字,将“触龙言”误成“触”,不但文句错了,连人名也错了,以讹传讹,终成千古之错。

再如,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所选文章均是当时的经典,由于属随葬之书,有些佣书者就不太认真,据学者们考证,不但文章中有错别字,还有成段遗漏者。

故而,北齐的赵彦深正是由于在佣书中认真,主人才“善其无误,欲将入观省舍”,让他担负了更重要的抄写工作(《北齐书,赵彦深传》)。

为了保证了书籍的誊抄质量,防止差错,中国历代都有严格的校书制度,古时叫“校雠”。校对时一人读,一人看,如仇人相对。1958年湖南省长沙曾出土一件西晋的青瓷书俑,两人对坐,神态严肃。一人执笔,一人执板,似乎是在校对书籍。

官修的《四库全书》誊抄时就制定了严厉的奖罚条例: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 000字。相当于十天的工作量;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等。记过超过规定,就会受到处罚。

四、佣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

抄书是一种知识积累的过程。古人常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又常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说起抄书,现在许多人会觉得很笨,其实读一遍与抄一遍,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抄写者在抄书中,对每个字、每组词、每句话、每段文字都要一笔一划地写出,字字手过,句句亲为,较之阅读,留下的记忆似乎更为深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再加上留心思索,领悟琢磨,终会有所收获。

历史上的不少名人就是在抄书过程中认真学习,终成大器的。

战国的张仪、苏秦在抄书过程中就有随时在手上和腿上记下好文句,晚上回家再眷抄的先例。

三国东吴的阚泽,在佣书中也是“所写既毕,诵读亦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兼通历数,由是显名”(《三国志・吴书・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南朝刘宋的吴喜佣书,主人“使写起居注,所写既毕,暗诵略皆上口……因此涉猎《史》、《汉》,颇见古今”(《宋书・吴喜传》)。

北宋苏轼也有抄书的习惯。他在谪居湖北黄冈时,以抄书为“日课”,仅《汉书》就抄了三遍,起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题,次则两个字,到后来则一个字,将书的内容烂熟于心。以至于友人举题一字,“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 友人叹服地说“先生真谪仙才也!”其实这是苏轼抄书的苦功(南宋陈鹄《耆旧续闻・东坡》)。

因此,抄书的确是一种看似很笨,其实收效很高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佣书者为知识储备和入仕准备了条件。一些好学的佣书者,在抄书中饱览各种书籍,日积月累,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日后的进身入仕准备了条件,不少人后来成为著名学者和官员。如阚泽,少时佣书,后来历任东吴的尚书、中书令、太子太傅。如东晋张肇,以佣书为业,嗣后成为著名的高僧。如梁朝王僧孺,因“佣书成学”,被举荐出仕,历任御史中丞,南康王长史(《梁书》)。

这些人之所以功成名就,与其早年的佣书经历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