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观看感悟范例6篇

开学第一课观看感悟

开学第一课观看感悟范文1

《开学第一课》是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看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你有什么感想?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观看《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范文600字集锦,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2020观看《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范文600字集锦1

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相信这次加长版的寒假给大家带来了别样的感受,很多人从未像现在这样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不仅仅是以个人的身份生活,而是与所处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同学们都是“非典”前后出生的,这是你们有记忆以来第一次面对全国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透过新闻,我们看到一张张布满勒痕的脸、一把把为避免交叉感染而剪了的发辫,一双双被消毒液侵蚀开裂的手、一个个蜷缩在地上暂得休息的身影,年轻医护人员他们心无旁骛,凝视自己的战场;我们看到84岁的钟南山临危受命逆行而上,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仍冲在前线与时间赛跑挽救生命,70多岁的李兰娟院士每天只睡3小时,带领团队为研制特效药品而耿耿不寐;我们看到坚守阵地做着深入报道,不断披露疫情最新进展的新闻人;我们看到了为建医院、为制口罩日夜赶工的工人,看到了协调有度、保障支援的社会各界组织……

这些逆行的背影,他们挺身而出不是为了当什么英雄。他们扶危渡厄,是守土尽责。2003年非典爆发,全世界守护着80后、90后。17年过去了,换成80后、90后来守护这个世界。我们看到当年坐在课堂读书的孩子如今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替更多人负重前行。

我希望同学们牢记,时代的重任终有一天将要交由你们肩负。数年以后,当你们活跃在祖国的各行各业,我和所有老师期待能看到你的良知和专业。当你们有一天近距离接触到这个社会最真实的伤口时,希望你有治愈它的决心和力量。而在历史的挑战移交到你们肩上之前,埋首蓄力,练就过硬本领就是同学们现阶段最好的担当方式。学校会竭尽所能让同学们在南外高中的三年里,储蓄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2020观看《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范文600字集锦2

这个寒假,学校的老师们没有闲着。为了制定一份科学可行的“停课不停学”的学习方案,各个学科组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反复讨论,反复打磨。很多老师也是第一次尝试线上讲课,因为不熟悉操作,前几天还有老师一节课反复录了七遍。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每一节微课视频,都带着为人师者的职业责任感新鲜出炉。感念我们爱岗尽职的老师,谢谢你们。

今天,线上教学如期而至,我们换了新的教学环境,新的学习方式,或许一开始磨合并不那么顺畅,不要紧,有问题我们一起沟通,一起调整。学累了,可以及时提出来,集体运动放松一下,舒缓眼部疲劳,活动活动身体。

同学们,居家学习,意味着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也是对我们自主学习能力更大的挑战。准确来说,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都是我们终其一生的必修课。少了老师的督促,大家要更有意识唤醒自主学习的动机,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而学。每个人的成长终究要靠自己去成全,未来某一天,当你们回头审视这段经历,希望那时的你们没有太多的遗憾。

前天,我从新闻中看到这样一张照片——在首批入住武汉“方舱医院”患者里,有一位年轻人戴着口罩躺在床上,翻看着手中厚厚的书,神情专注。我看了心里很感触:在感染上疾病时,这位年轻人也没有忘记阅读和思考。镇定之中生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给其他不少努力“抗疫”的人们勇气和宽慰。

同学们,当我们不能做什么的时候,请在内心的世界安放一张书桌,潜下心来求知向学。我相信,只要这种能力不萎缩,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而岁月会是最好的见证者,现在我们付出过怎样的努力,未来我们就会有怎样的底气。

最后,祝大家都健康平安,期待春暖花开时,在阳光下,在春风里,与你们在校园重逢。

2020观看《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范文600字集锦3

“没有一个寒冬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希望疫情快点过去,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在校园里再相遇。”在万柏林区兴华西街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李欣老师的教案扉页,她写下这样一段话。2月10日早上9点50分,李欣老师坐在电脑前,登陆钉钉课堂APP,打开视频、连麦,隔着屏幕和同学们进行开学的第一声问候!

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电子课件,李老师声情并茂地开始现场直播第一课《春夏秋冬》的教学。为了直播效果,她提前一周开始准备电子课件,查阅大量资料,在家反复进行模拟上课。

线上课程进行到一半,李老师开始对同学们线上提问,直播间里,一年级小豆豆们在家长手把手的帮助下,积极连麦回答问题,尽管中途因网络信号问题,偶尔有卡顿,但这次直播课为她准备下节课增添了信心。

“我明明是一个老师,病毒把我变成了主播。”对此,太原市迎泽区新西小学六年级教研组组长李文棣老师感受颇深。在这次线上教学中,她从2月2日起,作为迎泽区教学能手,负责编写太原市迎泽区六年级语文开学初半个月的授课教案。为了做好前半个月的教案,让即将小升初的六年级学生打好基础,她查阅大量资料,按课时编写详细教案、配授课PPT和当堂检测题。

2月10日上午十点,刚直播完毕的李文棣老师说,线上和线下教学相比,线上直播对老师要求更高。尤其是语文课,内容要生动有趣。用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是线上课程的难点。线下教学可运用的肢体、神态、语气等辅助“语言”,都无法呈现。“线上教学看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是让老师最担心的问题。下一步,多加入更加活泼的教学方式,保证孩子们在家也能学得好。”

2020观看《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范文600字集锦4

“阿宝,阿宝……”随着一声声急促的喊声,我微微睁开惺忪的睡眼,“今天不能去外婆家了,你看,外婆村子里有一个人被确诊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连你舅公和来他诊所看病的几个人都被隔离观察了。”我一听,立刻睁大了眼睛,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来,这是除取消春节一切外出活动后的另一个坏消息,我的心里充满了恐慌——原来疫情离我们这么近。

“叮铃铃……”外婆发来视频电话,我急忙点开,一个急切的声传了过来:“宝啊,你怎么没戴口罩呀,你们要乖乖待在家里,不要到处乱跑,多喝水勤洗手……”“外婆,你们也要照顾好自己,不要再让人来串门啦!”“知道知道,大门都关上了,你三姨从社区拿了些消毒水来,正满屋子消毒呢……”我习惯性地打开新闻频道,那一直飙升的病例数据,让我的心沉入谷底,妈妈紧紧握着手机,坚定地说:“2003年的非典,中国都挺过来了,这次也一定行。”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到了希望。

疫情面前,众志成城,各个社区、各个街道、各个乡镇都在行动——广播宣传、卫生消毒、电话沟通、入户走访、车辆监控,进入小区必须体温测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在与疫情“赛跑”的过程中,不少社会人士勇敢站出来——他们组织捐款、捐物,多家企业纷纷伸出援手,驰援武汉。病毒面前,84岁的钟南山老先生再次出战,用行动稳住了中国14亿人们的心;那些从四面八方逆行而来的医护人员,就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为武汉、为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消息。不信你看,越来越多的好消息传来——在武汉,一座命名为“火神山医院”正在如火如荼地抢建中;中科院肺炎所筛出了能较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治愈出院的人数一直在增加……这些消息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中国,好样的!

《肖申克的救赎》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这次疫情只是冬天里的一场大雪,相信,在我们团结的力量中,不久就会冰雪融化、春暖花开。没有过不去的冬天,也没有来不了的春天!

2020观看《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范文600字集锦5

2003年非典,同学们尚未曾留下印象,但却是我们这代人挥之不去的阴霾。时隔17年,疬疫再度来袭,病毒以更加狂奔的姿态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消解成口罩、酒精消毒液和居家隔离的生存之战。

我们都知道,这场劫难终会过去,此刻再浓烈的情绪也会褪色。然而,我仍然要提醒同学们不要轻易忘记历史教训,不要轻易忘记这次事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牺牲。我们每天被各种新闻包裹着,深陷巨大网络信息洪流,用不了多久接踵而至的新闻会再次抢夺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这种情境下,遗忘是最不费力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可我希望同学们不要走这条最容易走的路。

如学有余力,请大家把疫情当作一个课堂,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比如自主搜集疫情信息,整理疫情数据、分析疫情产生原因、预测疫情带来的社会后续影响,从中了解社会运作、科学防疫、社会经济文化;比如找些经典读物,耐下性子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思考一个良善的社会应当具备哪些价值等等。

我们能做的并非仅有绝望与无奈,并非只是简单的标签与空洞的口号。我们身上聚集着超出预想的潜能,可以用行动来为自己、社会和世界承担更多的责任,坚持真理,修补缺憾,这样才可以减少破坏世界的苦难。这很不容易做到,我们一起努力。

开学第一课观看感悟范文2

观看《开学第一课》,其意义的内涵,不同的人感悟都是不一样的,快来一起分享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1年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悟作文最新。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1年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悟200字开学第一课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平台与教育平台2008年联合创办的大型公益节目,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学生类,已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而今年的主题是关于_,也可以这么说今年最有意义的是莫过于抗疫精神了,观看了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正因为是这样见证了祖国的励志团结。历代的节目都是爱国,正能量,励志去感化祖国的花朵少年们,正如少年强,则国家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开学第一课节目象征着一个源源不断的能源站,不断的为祖国的少年们灌输着正直思想,正能量励志,是他们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

而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是根据当年最重要或最有意义的事情来定夺,使得对于学生们更有利于增长他们的教育真实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思想变化,从而实现教育更加真实性!

2021年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悟300字《开学第一课》创办的初衷在于指导教育全国中小学生,随着每年的播出以及节目主题带来的影响,开学第一课的意义更加深远,让人感触颇深。不知不觉中,金秋九月又迎来了一个学年的开学季,也意味着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如期而至。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将属于我们。今年是,所以金秋九月这一期的《开学第一课》让观看过的我们,内心甚是感慨万千。回首中国共产党这100年的风风雨雨,不禁感叹与敬佩党的伟大和坚强,倘若没有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就不会存在,我们也就不会有机会生存在如今这个幸福的时代。

所以,观看这期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能让我们内心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我们每个人为自己是中国人和炎黄子孙而倍感骄傲。为了往后的生活和未来更好,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要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及理想,努力学习,成为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加油拼搏,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加有意义。

2021年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悟400字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课我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因为它陪伴了我很多年,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每一次都学到不少新的知识,所以,每一年九月一日我都非常期待,总会早早吃完晚饭,守在电视面前等着它开始。

尤其是今年非常特殊,因为疫情的影响,所有人都只能待在家里,学习如何防疫,同时看到了很多抗疫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让我感觉春节并不孤单,更多的是感动。因此我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勤快洗手,出门戴口罩,以及不能聚众聊天等等,这都是我从开学第一课中学到东西。

如此有意义的教育节目,也是学生们开学后必须完成的特殊任务。好好地去观看节目,与此同时有所感触的学生们也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提升自身思想觉悟,同时学习他们的抗疫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认真听老师和爸爸妈妈的话,在未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习抗疫精神从我做起,那么你的呢?

2021年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悟500字作为档播出十几年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早已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朋友,在2021年九月一日的今天,全国中小学生齐齐呆在家里,看着电视等待开学第一课的播出。

新学期新气象,我们作为学生即将要展开下一学期的学习之旅,国家为了让我们更有学习动力与方向,就给我们送来《开学第一课》这一重礼,不仅教我们各种有用的知识,更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精彩的节目,让我们的幼小心灵得到祖国发展历程中,各位革命先辈爱国精神的熏陶与滋养,开拓个人眼界,也让我们的未来人生,更有方向与目标。

在祖国发展的这几十年时间中,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与困难,但在一代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努力下,我们拥有如今这个幸福美好的新中国。2021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也是我们伟大党的一百岁生日,在这百年的征程中,可以说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如今的这个新中国。

身为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少年,我一定要像《开学第一课》各位革命先辈们一样,坚定自己的爱党之心,为中国共产党所有党员的共同愿景而努力学习;铸就一颗爱国之心,在未来自己长大以后,能够为我们亲爱的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党一百年华诞的见证下,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在未来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能够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使命,不辜负党与祖国对我们的期盼与关爱。

2021年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悟600字开学啦,央视《开学第一课》在观众的期待中播出了,今年的主题为“_”。回头想一想,今年竟然是《开学第一课》播出的第_个年头。

人生当中能有多少个_年?_年,可以让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长成青葱少年;_年,可以让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逐渐成为成熟稳重的大人;_年,也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凋零……_年来,《开学第一课》都在开学的时候与全国的中小学生一起跨入新学年,开启新到的旅程,它每一次都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又与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共同成长。

《开学第一课》为什么能持续播出_年年之久?这与家长和孩子们到的喜爱脱不了关系,但更主要到的原因是它能够带给学生们不同于课堂上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第一年,我国正在沉浸于汶川大地震的悲伤当中,《开学第一课》告诉孩子们:人的起点是生命,生命诚可贵,要用知识守护生命。第二年,在新中国成立_周年的背景之下,《开学第一课》为全国中小学生展示了一台爱的主题班会。 第三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刚起步,《开学第一课》让孩子们意识到梦想在个人的人生中甚至在一个国家当中担当的责任。

……

后来,它不仅让孩子们知道幸福是什么、美与爱是什么、英雄是什么、未来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同时给家长和孩子们上了_节人生大课。毋容置疑,这_课所传授的知识是非常深刻的,至于如何消化这些知识,更需要父母带领孩子慢慢去品尝、去领会当中的意义,然后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我想,其实这也是《开学第一课》的意义所在。

2021年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悟700字开学的日子又到了,在家里度过了漫长的暑假,身心早已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学。新的学期,新的面貌,开学第一课的钟声敲响了,我和所有的同学都一样,一起观看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为全国中小学生准备的开学节目,这份礼物我一定会好好收下的。

回想起开学之前,父母为我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开学清单,可是我的心思却还放在玩上面,丝毫没有上学的表现。几乎每到放长假的时候,我都是浑浑噩噩的状态,在返校当天,内心对暑假还有诸多的不舍。暑假的生活确实让人很舒服,没有老师的管教,也没有作业的烦恼。每天睡醒就是玩手机,打电脑游戏,父母平时上班忙,虽然出门前都会叮嘱我不要一直打游戏,但我还是没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做。

相信大家都有我这样的经历,放假的两个星期,父母的态度是比较温和的,对我们所做的事情也没有太多的话语。但在家里待的时间长了,父母恨不得想要送我们去上学,整天在家里度日子,哪里还有学生的样子。越是到开学的时间,父母就会替我们着急,担心我们没有准备好开学的物品。说实话,在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虽然内心比较激动,但还是不想这么快就返校。

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_”,经历过今年的疫情,就算再怎么不喜欢学习的同学,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时候也是全神贯注的看完。如果只是平常的上课方式,绝不会有这样的效果,比如新学期里面,老师做了一下自我介绍,然后就开始讲课,下面的同学估计都走神了。

看完这次的开学第一课,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心思也从暑假回归到课堂。在接下来的学习日子里,我要刻苦学习,助人为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争做新一代创造力的小学生。

2021年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悟700字开学了,大家又可以见到可爱的同学和敬爱的老师了 ,相信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动。当然啦,每年9月开学季最令人激动的事情,莫过于《开学第一课》的播出啦。每年的《开学第一课》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堂生动且有意义的教育课。每年的《开学第一课》的内容都非常引人注目,可以让大家瞬间陷入思考,让大家成长得更快。

以往的《开学第一课》,我都会和妈妈如约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上课铃声的敲响,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在20_年9月1日晚8点播出,这一次《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_”。节目中一个又一个励志感人的片段,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给大家启发了许多人生道理。原来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许多人都在为这个社会传播着正能量,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不知不觉,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就结束了,这一刻我陷入了深思,然后妈妈也安静了。说真的,看了这个节目让我明白了许多,收获了许多,以及成长了许多,好比一堂人生哲理课。让我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重新思考了一遍又一遍,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人生的方向又在哪里呢?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我,需要努力学习,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还有看完《开学第一课》后,更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祖国的未来离不开我们。且大家都知道,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正承载着祖国的希望。我们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勤奋学习,积累知识,珍惜自己的青春,并以“我与祖国同成长”作为自己的心声,将来能够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此刻,九月,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让我们一起加油,努力拼搏,在学习的海洋中遨游,奋勇前进。《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可以让大家学到许多课堂中没有的知识,所以还没有观看的同学,记得去收看哦!

2021年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悟800字开学啦!又来到了新的一学期,开学第一课专题片也随着学生们的开学而播出,开学第一课是所有中小学生每年必看的一期节目,每年的主题都各不相同,节目会依据当年的时下环境,会确立一个当期的主题。课堂上,大家都整整齐齐的坐在自己座位上观看着大屏幕,开学第一课专题片对于我们青少年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屏幕上的一段段英雄先进事迹,一个个爱国志士,一句句激奋人心的话语时时在我们眼前浮现,何为爱国?爱国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不是一定要轰轰烈烈,但你一定要胸怀祖国,一切以祖国的利益为重,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我们的身上都流淌着中华民族千年的血脉,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爱我们的国家,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永远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

爱国首先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我们每一个爱国者都应该认真学习祖国的历史,深入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如今,我们身处于一个和平的年代,爱国不仅仅是为国捐躯,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们,在身边的一些小事中,只要怀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同样可以维护祖国的尊严,为祖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唯有少年不断的成长起来,才能帮助祖国不断的发展壮大,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用我们丰富的理论知识、用我们优良的道德品质、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开学第一课观看感悟范文3

关键词:课程目标一体化;体悟教学

一、课程目标一体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课程标准部分分别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确立了国家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一体化的总体思路。随后制订的各科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切实体现了各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并在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力图使素质教育理念能够浸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虽然目前各科课程标准采取分阶段分板块的纵横设计思路实现了课程目标较大的可操作性,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缺乏课程目标理念的指导,就容易走向注重形式的歧路。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对课程目标一体化思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课程目标理念的核心是学生发展观。从建国后的教育方针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课程目标作为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追求学生发展自然成为各历史时期课程或教学的终极目标。但我们必须看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学生发展的内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同一维度发展水平上的高低,更体现在发展的内在结构性的变革。以往的课程目标局限于双基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偏重于通过行为目标和内容目标的方式表述目标的达成度,形成了一个结果性的静态目标体系。它与应试教育相契合,对学生发展进行了静态横切指标达成度的诠释。这种静态发展观延伸出来的是学生发展指标化、指标确定成人化、发展“过程”工具化和发展方向的他主化。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新课程目标赋予了学生发展崭新的涵义。从横向看,它是由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核心构成的综合性的素质结构。从纵向看,它既强调素质结构形成过程的质量(过程展开的方式、过程的效率及过程自主的状况等),也强调在现有素质结构基础上的未来发展的心向及发展的潜势。这种学生发展观延伸出来的是学生发展的综合化、发展过程的自主化、发展趋势的可持续化。

课程目标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目标维度及其关系,即课程目标的结构性体系。在课程目标中,可以通过明确动词表述的、可以测量评价的知识与技能、一定程度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方法表现为横向的结果性目标。它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另一层面是可以通过过程性、体验性动词表述的无需结果化或难以结果化的纵向过程性目标,集中反映了学生发自内部成长的程度。它主要体现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着眼于目标结构三维度的关系,笔者对课程目标作如下的理解:第一,过程与方法在结构体系中是一基础性的动态支持子系统。当某个学习活动开始时,主体调用需要的知识技能,取向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能是原有的,也可能是新的),采取特定的方法与策略,在活动目标、自我兴趣与需要的驱动下,沿着时间的轨道而建构起一个具有一定效能的活动过程。在这个子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新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断产生并溶入原有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新内容的出现。第二,结果性的目标内容是主体在学习与生活期间素质提高过程中的一个静态横切面。学习与生活是不可能停止的,因此结果性的目标内容也只是相对的。这意味着,我们追求的结果性目标对之后主体的发展应该具有支持性。这种支持性能越好,主体发展的态势越好。第三,目标一体化不只是三维目标的简单融合,它追求融合基础上产生的更高层次的新质内容,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一个由合而分即由课程理念到目标结构再到操作性目标的过程。当人们审视这一既定目标体系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运用归纳法,不自觉地走上由分而合的认识路线。这种思维方式下理解的一体化是在相对独立的教育理念、各维度目标内容的起点上完成的,其结果是容易看到结构性融合的一面而忽视结构性融合基础上“生生不息”的品质。因此,把握课程目标一体化应力求做到思想与内容的统一,在追求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起学生发展结果与发展过程互动、互生的“生生”系统。

二、体悟教学

课程目标一体化关注学生的内部发展,反映到教学领域,如何实现由注重形式向注重实质的转变,就成为了当前教学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体悟教学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课程目标有机融合、揭示学生持续发展的全新视角,使体悟教学的研究显示出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从历史上看,作为一种自发的体悟教学发端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学实践。在教育发展史上,我国春秋末期的孔子与古希腊的教育家苏格拉底被公认为中外启发式教学的鼻祖。但二者的教学范式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苏格拉底法是通过与对方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进而得到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它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亚里斯多德对这一方法的思维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法和一般定义”[1]。但也正由于苏氏启发式教学偏执于归纳法,最后寻找到的答案超越不了“类”的界限。罗素对此指出:“只要所争论的是逻辑而不是事实的事情,那么讨论就是发现真理的一种好方法……但是当其目的是要发现新事实的时候,这种方法便完全行不通了。”①缘于哲学基础的不同,在苏格拉底之前的近一个世纪,中国的孔子实践了与之迥异的教学范式。《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体现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经典语录,但在孔子的教学目标中,达到“启(开其意)”后可“发(达其辞)”、举一反三的“类”仅仅是一个由形式的礼向实质性的仁过渡的阶梯,“一以贯之”才是教学的最高追求。这个类类相通的“一”就是儒学体系结构上孔子从自我生命经验中体悟而来的仁道。在中国先哲“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思路指导下,作为启发教学的进阶,以自己修身为仁的经验为基础,孔子选择了践行“礼”而体悟“仁”的教学策略,从而形成了由注重逻辑关系的学、思到注重直觉思维的践悟的体悟教学范式。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发下的体悟教学显示出这样一些基本特征:第一,体悟教学的范畴涵盖了启发式教学;第二,体悟教学注重以理性认知为基础的非理性认知方式;第三,体悟教学强调学习者自觉主动的践知态度与践知过程;第四,体悟教学追求个体内在具有自我指导意义的新质的产生。

令人遗憾的是,自儒学成为封建思想统治的工具后,已经失落了建构大同理想社会的政治信仰,教学演绎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儒家教育目标不再指向独立能动的“仁者”,致使体悟教学从孔子之后日渐沉寂,我国教育教学机制的发展也因此失去了一次高起点的历史契机。

今天,时代的教育理念含有崭新的学生发展内涵,近现代教育理论的成果,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关系等问题上的认识,为我们诠释体悟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虽然目前对体悟教学作出确切的界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我们能够看到体悟教学的许多新的内容。

1.注重个体内在自主发展的态势,强调学生发展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从个体发展的性质看,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两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发展,一是个体对客观世界认知度与认知能力的状态,它更多地表现出统一性和可操作性,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二是个体认知世界的态度、方式及对精神世界的把握程度,它是个体独特的能动的精神经验系统,是个体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体悟是一种精神经验,体悟教学关注个体精神世界的拓展与提升,着眼于个体内在自主发展程度的提高,自觉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的目标追求:学生的发展。

2.学生的自主性是体悟教学的先决条件

衡量一种教学是否是体悟教学不在于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也不在于获得了多少知识技能。体悟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学活动目标是否指向具有个体意义的内在新质的产生。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创新的过程。从学习结果看,不仅仅是理解、领会了存在于学生个体之外的文本知识及其内含的情感、价值观,而是通过体悟形成了实实在在的“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只有在个体发挥了自主能动性的情形下才可能发生。可以说,体悟教学本身不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无自主性的问题,关注的是自主性的程度及如何发挥,因为它自觉地对学生的地位进行了内在的规定,那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3.注重个体经验的整合

从结构上看,个体经验包括知识经验、处事经验、精神经验等内容。其中,处事经验主要是处事能力、处事方式和处事态度;精神经验则是个体通过特定方式,在认识与改造主客观世界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自我指导意义的情意观念体系。体悟既是一种精神经验、一种获得精神经验的方法,也是一种主体改造自身精神世界的活动。它是在特定情境下,动态选择、提炼并融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处事经验与精神经验,在理性、非理性思维方式的共同参与下形成主体新的精神经验体系的过程。虽然体悟可以通过精神经验的重组改造(往往表现为领悟)来实现,但在教学过程中,若是离开了具有外显的、可操作性的、“左右逢源”的知识与处事经验,体悟之源也就丧失了。渐悟是教学过程中体悟的基本形式,是在整合个体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4.强调实践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

体悟教学通过诠释学生发展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内在定位,揭示实践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首先,实践活动是个体直接经验的源泉。它赋予个体在掌握人类种族经验(类经验)基础上完整经验的个体性与时代性,从而为具有个人意义的精神世界的形成奠定了有效经验的基础。其次,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广阔的体验世界。体验赋予认识对象个体意义,是客观世界通向精神世界的桥梁,也是产生体悟的一种有效的情境。第三,实践活动是主体运用已有经验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实现了经验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过渡。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形成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组合体系,并得到检验与更新,为个体精神世界的改造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体悟教学的历史特征及现代意蕴告诉我们,体悟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精神,也是一种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首先意味着教学不仅仅是实现既定的明确目标,不仅仅是内化成人世界赋予的定论,教学过程也是主体建构认识对象个体意义的过程,是生成、提高学生持续发展素质的过程。其次意味着学生的发展是主体生命意义的不断扩充。它充盈着自主、探索、建构、生成、创新等词汇所蕴含的生命活力与发展态势。作为一种教学方式,体悟教学着眼于促发学生的体悟学习,并以学生体悟学习的状况衡量教师教学手段的合理性。

三、体悟教学一体化课程目标的原理

课程目标一体化的归宿是学生的发展。体悟教学一体化课程目标的原理集中表现在──通过提升学生自主发展的态势提高学生发展的品质,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学生获得新质的特征,体悟教学过程表现出由低到高的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启发──获得文本个人意义,创设情境──实践活动中体验,启悟──客观意义升华成个体内在意义。从性质上看,三个阶段既可以贯穿课程的三个维度,也可以在着眼于某一维度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体悟教学过程是一体化课程目标的过程,需要通过体悟教学方式的运作来得以实现。在目前教育理论界尚未构建起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为基点的教学方式体系的情形下,虽然很难确立某种或某几种固定的体悟教学方式,但在学生主体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课程内容、学生心向、时空场景等出发构建起学生体悟学习为核心的动态的方式组合体系。基于上述思路,从体悟学习的展开入手分析体悟教学与课程目标三维度的关系,学生发展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在下图的结构中,体悟教学过程是贯通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桥梁。参与体悟教学过程的因素包括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的学习方式、学生原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以及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探究、合作、体悟学习自身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有客观的要求,而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提出来,旨在改变文本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在认知方式上,探究学习遵循着科学认知的思维方式,自主学习则是理性与非理性认知方式并重。体悟学习的展开往往需要与其他的学习方式相结合,结合的对象不同,体悟学习的运作方式也就相应不同。

体悟教学过程首先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启迪下,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以原有相关经验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搜集整理信息、提炼归纳等环节获得结论,或在自主学习情境下把文本知识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同化与调节)从而获得新知。在这个过程中,体悟教学关注知识与技能生成的个人意义,它决定着学生知识技能蕴含新质的程度。

伴随着学生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与方式,在原有相关经验和知识技能生成意义的基础上,体悟教学同时也表现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外显的活动学习与内隐的认知加工两种学习类型相适应,体悟学习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机制:一是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与感悟改造自我的精神经验;二是以内化文本价值、情感为起点,通过践行实现文本情意、价值的个体意义,经过主体的思辨与渗悟最后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经验体系。

在体悟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它反过来又使教学主体反思、体认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所运用的学习方式的合理有效程度,并进一步促使个体形成一定的过程观与方法论。三维度互为基础、相互促进,最终一体化为学生的发展品质。

值得说明的一点,体悟教学的外延并不能涵盖体悟学习的全部,因为体悟的产生并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广泛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过程之中。但相对于学生体悟学习的随机情境而言,体悟教学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体悟教学建立在系统经验生成的基础上,为体悟学习提供了连续性的情境,确保了体悟学习的系统完整性;其次,课程内容或其背后总是蕴含着一定的精神经验,体悟教学为学生的体悟学习提供了稳定的触发因素;第三,体悟教学指向学生系统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偶发体悟经验的整合与统一提供了基础性的平台。可见,体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从而也发挥出对课程目标间接一体化的功能。

虽然体悟教学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效。但在理论界,体悟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更多。值得欣慰的是,从《人民教育》杂志2002年第6期的课例点评《“体悟教学”的教育学意蕴》文中可以看到,许多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已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体悟教学的价值所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大家的努力下,体悟教学巨大的学生发展价值一定会逐步彰显在我们的面前,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开学第一课观看感悟范文4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陈旧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观念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课改中的语文教师中已是耳熟能详。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做得却并不理想。不少的语文教师,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似是而非、非此及彼,缺乏整合的思想,有的甚至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训练”,不见啦!  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原大纲的核心概念——“训练”,不见了踪影。回顾建国后语文教学的改革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训练”这词所呈现的戏剧性变化:一度因重视对思想内容的灌输,“训练”遭到漠视;又曾因对讲析式教学的批判,“训练”被重新纳入到语文教学的视野而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鉴于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机械训练的弊端,“训练”又在逐渐地淡出。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这样理解:语文教学已无须“训练”了呢? 非也!众所周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训练”——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感悟”——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从两者的关系来看,“训练”侧重于部分、理解,是共性的、可测的、程序化的、技术性的,“感悟”侧重于整体、感知,是个性的、模糊的、意象化的、情感化的。但两者并不是水油分离、完全割裂的。“训练”与“感悟”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 二、没有“训练”,就没有“感悟”。 我国这次的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目标的取向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打破了沿袭40年的“双基”的二维格局,而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和内容。知识与技能不再处于独霸天下的地位,尤其是曾经特别强调的基本技能,也不再居于显赫的位置。从三维目标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表述:在“过程和方法”中训练“知识和能力”,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训练”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双翼,离开了“训练”,“感悟”也就无从谈起了。  然而,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变以往的重“训练”弃“感悟”为如今的重“感悟”而忘“训练”。  有一次,听青年教师研究课,内容是第三册课文《小鹰学飞》。一堂课40分钟,整整30分钟是让学生站着活动——扮演“小鹰学飞”,一共“飞”了三次。每次都是先“飞”半分钟,再反复朗读“小鹰”的话和“妈妈”的话。如此飞飞、停停、读读,学生根本无法进入情境体验“小鹰学飞”的艰难和进取,只是装模作样、无滋无味地读着、演着,甚至是懒懒散散。(站着上课实在是苦不堪言,哪里还能集中注意力?)过后,与执教者交流意见,她觉得挺委屈:她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学情境,希望学生在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声有色地读好、读“活”,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标。但教师的“良苦用心”却“付之东流”,非但没能达到预期目标,相反,这貌似“热闹、新颖”的教学环节却挤占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还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后,她问:“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 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而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无从说起。但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感悟”当与“训练”并举。仔细研究这篇课文,学生所表演的内容是全文的重点,若此处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训练,如“说一说”“比一比”“演一演”等,让他们在切切实实的接触语言、朗读语言中,感悟语言文字的意义及其所蕴涵的情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感受阅读的兴趣,真正地去“与文本对话”,与“小鹰”交流。相信所收到的效果,恐怕是这么干巴巴的“演”几遍也很难比得上的。 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某些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表演只是研读的一种形式和手段,而并非语文学习的目的和归宿。如果忽略读书,忽略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一味地追求教法的新异、形式的花俏和热闹,只能是舍本逐末。“小和尚念经”式的朗读,“貌合神离”的演读,因为没有以理解为前提,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与死记硬背并无区别,即使读得再多,也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只有让学生多次接触语文材料,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才能在丰富的阅读实践活动中,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三、“训练”,回来吧! 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中虽然尽可能地回避了“训练”的字眼,以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但是细细研究,其中还是能找到“训练”的。在“教学建议”第四条中写道“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杜绝的是与文本隔绝的纯知识技能的训练,需要的是与“感悟”融为一体的巧妙的“训练”。 有幸听了无锡市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课《青蛙观海》(第三册)一课,曹老师把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和促使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这三者紧密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如课文第十自然段,内容为“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她的教学就非常巧妙:①活动“蛙跳”。“小朋友,来和它们一起跳!”大家听着轻松的音乐,不停地跳起来。(近五分钟,学生们由最初的兴高采烈,变为后来的气喘吁吁。)老师在旁不断地鼓励着“孩子们,继续跳,不要停。看,离山顶已越来越近了……”。②谈感受,读好“累”字。(由于是亲身经历、体验,学生的情感与青蛙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深切感悟到了青蛙的辛苦艰难,“累”字读得情真意切,完全是发自内心。)③引导。“太辛苦了,咱们就不要爬高山了,回去吧?”(学生大声反对)教师追问“为什么呀?”在矛盾冲突中,顺势引导学生领悟品味课文的思想感情:坚持才能胜利。④动情练读。抓重点词“一级一级”朗读,体会青蛙的辛苦;用快、慢两种语速比较读“歇一会儿”“喝点山泉水”,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课文情境,感受青蛙为了看海而坚持不懈的精神。⑤想象。青蛙还会遇到哪些情况,又会怎么做?⑥设境练读。多媒体课件显示青蛙和松鼠跳上山顶,学生们入境进行倒计时数数。(学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到哪儿啦?心里怎么样?多么令人高兴啊!来,让我们一起开心地宣布——(齐读)“……跳完了……到达了山顶。” 在这个教学版块中,教师通过活动、说话、引导、朗读、想象等训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就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总之,语文课上,我们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训练”与“感悟”并重,练出语文学习的灵性和情趣,练出学习语文的滋味和价值。

开学第一课观看感悟范文5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感悟

【中国分类号】G633.34

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1]“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比如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件小事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学生观察、感受的具体对象。

但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初中学生写作能力普遍比较低,要么无话可写,要么轻描淡写,甚至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感悟所致。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就要从多方位地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能力做起。

一、从课堂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观察要立足文本。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体现了观察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作者对描写对象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全凭想当然,就不可能写得这么好。这是培养学生观察兴趣的好教材,因此,作文教学要立足文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和语文教材。

其次,观察要入心。

我们要在课堂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规定的时间里,要求学生描写某个具体对象,进行实地观察。但是在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即是观察没有“入心”。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情才会使他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

第三,观察要注重实践。

于漪老师说:“一书一画,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一声赞叹,一次批评,一个场景,无不是诱感思维的因素。”[2]我们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到工厂了解生产流程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当然,也要让学生懂得“不是着力写景状物,描摹事物的本身,而是仅仅以它们为文章的由头,为思绪的触发剂,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择的事物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外物和内情碰撞,才可能闪现火花,否则,物与情隔离,思路就阻塞,难以流出新鲜的思想。”

二、从课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除了课堂,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只要做个有心人,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所做的、所想的及时写出来,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1.聚焦家庭生活

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家人都在干些什么?各人的动作、语言、神情是怎样的?用心,入心,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对于复杂事物、动态事物,教师要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连续观察、比较观察。这不仅能让学生从观察中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提高习作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受到亲情教育。

2.观察学校生活

要正确指导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校园生活精彩纷呈,充满情趣。课堂上的激烈辩论,思维碰撞,交流生成;课间的嬉戏玩耍,游戏活动;运动场上的竞技角逐;还有学生的各种才艺表演等等。只要细心引导学生观察,并习惯地写成观察日记,这些点滴的积累,都将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宝库。

3.体验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作文的源泉。观察社会生活,让学生把亲历的鲜活的实践变成学生心灵涌动的潮水,就能成为学生心中永不干涸的习作源泉。例如,通过采访村里赛龙舟的选手,吃粽子,收集关于端午节的习俗与传说等,有了这些丰富的素材,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有思想,有见的,自然避免了无物的空谈。

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什么是感悟能力?就是热情投入生活、细心观察的能力,就是遇事敏感、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习惯于由此及彼、自古及今、由物及人、推己及人的联想能力和善于凭借自己经验和熟悉的形象来创造新形象的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抒写灵性,表达真情,阐明深层“感悟”呢?

1.开拓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物总是多侧面存在的,所以我们对生活一定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展开联想、思考,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对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认识:可以说是移情于景,是新生命的赞歌;可以说缤纷的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她要化为春泥仍把花儿滋养;可以说以落花、春泥为喻,寄托了诗人虽离开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2、情动而辞发

刘勰言“感人心情,莫先乎情”[4],文章要以精诚感人,以情感动人,则作者必须是一个精诚的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作文要求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情”是文章的灵魂。而文章中的真情实感是靠“学生自己去感悟的”。

3、它山之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他人的文章,除了从中领悟深刻道理,人间真情外,还可以学习其写作技巧。如《安塞腰鼓》中用排比比喻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使描写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文章气势恢宏,情感的宣泄淋漓尽致。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又是值得学习的写作范本。我们可以据此出一道作文题:《端午赛龙舟》,要求学生学习《安塞腰鼓》的写法,进行仿作。当然学生不一定就都能写得很好,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系统训练,一定是熟能生巧,作文的进步更是可期。

元代戴师初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5]这三番意思代表了认识逐步深化、文章渐次深刻的一个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善于感悟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出了独特而深刻的生命感悟。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开学第一课观看感悟范文6

然而,透过“合作学习热”,我们发现这样一些问题:课堂上动辄合作,无视个体的认知铺垫;教师游离于合作之外,学生合作看似热闹却毫无效果;合作形式单调,学生无互助互动情趣……凡此种种,都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切实建立起师生合作的共同体,忽略了合作时机的把握和合作形式的针对性、丰富性,丢了“合作学习最终是为了促进个体发展”这一根本性的教育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按需实施多元化合作,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共享互补中得以提高,真正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一、积累感悟材料时,直面式合作

“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仅靠传统的个体背诵默写式积累、教师解读式促悟显然不能高效益地实现“较丰富的积累”和“披文入情”之境界的领悟。如果将学生的互相评价运用进来,让学生个体直面个体,以个体的视角去领悟、评价他人的积累和感悟水平,既能帮助他人,又能在评价反思中自我提高。下面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的课堂教学来阐释这种“直面式合作”的流程。

1.积累语言,引发感悟

积累就是把书面符号转化为内存的信息,这种转化一要靠熟读成诵,二要靠感悟促进。建立于感悟之上的积累更具个性化、持久性,而感悟总是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引发的。教学中,我们应以能够促使学生感悟的

问题引导学生积累,自觉形成感悟需要。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以复习导入的形式让学生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次从整体上把握一下全文,接着导入到“细读课文,把最受感动的语段多读几遍,准备向加利秘书长倾诉”的环节。这样的设计实际上是以引发感悟(体验失父之痛、憎恨战争、热爱和平)为指向,让学生在找镜头中积累语言。学生想达到倾诉的要求,必然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多读几遍并深入体悟语句蕴含的情感直至成诵,以备交流汇报。

2.显现感悟,互评共进

什么是感悟的最佳显现方式?有感情地诵读应是其中之一。能否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直接体现了学生情感体验、内心感悟的程度。在感悟显现时,我们可以引入学生的评价,让学生畅谈对他人诵读的看法。这种互相评价式的合作,具有互动性,必将带动朗读者、评价者、坐听者的共同提高。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学生自主精读最受感动的语段后,随即进行以雷利的名义向秘书长先生(由学生或老师扮演)倾诉的环节。倾诉时要求尽量用上原文的语句,可以带课本上台。学生发言后,教师就以“这位同学的诵读你们满意吗?为什么?”“你想怎样读?试一试。”“老师想请你这位高级评委点评一下,愿意吗?”这些启发性语言,促使学生反思别人的诵读,尝试用自己的“视界”评价他人的“视界”,并通过自认为成功的朗读来影响被评价者和坐听者,在潜意识中实现了直面式合作,完成了个体之间视界的融合。

二、内化外现语言时,梯度性合作

内化外现语言的过程就是训练运用语言技能的过程。显然这个过程是认知层次提升的心理历程,同时也是一项有难度的创造性活动。内化外现语言时,可采用梯度性合作:个人尝试练习后,再小组内合作,最后全班交流。

1.感言动情,激发兴趣

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个体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语言积淀和外部影响,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呈现个体头脑中个性化的“第二文本”。运用语言,创建“第二文本”,需要以学生的浓厚情趣为基础。教师在学生重构文本前,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以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激起他们的兴趣,以期学生感于言而动于情,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审美情操丰富课文的意蕴,积极主动地走向阅读再创造。

2.预设程序,梯度合作

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要以伙伴的身份出现。运用语言不容易,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组织学生发挥群体智慧优势,发扬团队合作精神,适当开展合作学习。有一定专业要求的解说,是思维并不成熟、经验不够丰富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梯度合作了。在《黄河魂》的教学中,当学生产生解说的兴趣时,教师应该履行“导”的职责,帮助学生预设好合作程序:先自己练说,保证自主思考的时空;再小组内练说,实现小范围个体知识技能的共享与互补;最后推代表全班交流,以竞争的形式实施全班性合作。通过梯度性合作练习解说壶口瀑布的景象,使得学生的原创力多次发挥作用,水到渠成地创建了“第二文本”形态。

三、建构同化观念时,思辨型合作

教材的价值取向是教材的核心与灵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学生把握,关系到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怎样的精神食粮。这就需要思辨型合作:给予学生自我反思的机会,让他们与“志相同者”合作,与“意不合者”对话。教师要把握论辨中的散漫性和随机性特征,保证论辩的“定向”,达到以思辩型合作促进学生建构、同化主导性价值观。《放弃射门》这篇课文的末段教学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学习方式。

1.凸现观念矛盾,表态中碰撞思维

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必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当这种个体化的观念产生矛盾时,教师应该认识到矛盾能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必须让矛盾凸现出来,使个体间思维发生碰撞。学生以解说《放弃射门》中的有关场面为形式学习完文章末段后,教师发问:“随着解说员的报道,我们观看了这场紧张的球赛。现在老师想问你们:在即将拿到冠军的关键时刻,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态度和观念:一是赶快射门,二是放弃射门。不少学生是球迷,他们受球赛游戏规则、球星潇洒射门的魅力的影响,往往认为为了球队集体荣誉,福勒应该射门,也会有一部分学生潜在的人本主义思想意识占上风,觉得福勒不能为了一己之利而伤及西曼。这个矛盾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多元化。教师设计这个问题,使学生观念的差异与矛盾真正凸现了出来,有利于缩小差异,回归到文章的主旨。

2.组建合作群体,思辨中同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