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例6篇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1

:老人与海;命运;骄傲;勇气;成功

厄内斯特 海明威是一位著名的美国作家,多年来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一直是一个流行的话题。许多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关于小说人物的研究,我想从几个层面分析海明威对人的定义中最具价值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正是他对人的定义: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要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用海明威一个常用的比拟,他就象一座冰山,更大的重量在水面以下。海明威通过描述圣地亚哥的眼睛来揭示他真正的力量:“除了他的眼睛,他的一切都是老的、旧的,而他的眼神是和海一样的颜色,是愉快的、不可战胜的。”

一、 骄傲

当然,圣地亚哥84天的坏运气对他作为一名熟练能干的渔夫的骄傲是一种侮辱。表面上看,圣地亚哥的骄傲迫使他冒险去深海,“超出世界上所有的人”去捕马林鱼。他试图航入远海来展示他的技能的尝试导致了不幸。海明威并没有因为他的主人公充满了骄傲而谴责他。相反,圣地亚哥成了骄傲驱使人取得伟大成就的范例。因为老人承认他杀死那条强大的马林鱼绝大是出于骄傲:“他并不是为了谋生为了卖了鱼买食物才杀了它,他想,你是因为骄傲才杀了它。”并且,因为他捕到了马林鱼转而导致了他被打败的英雄超越。骄傲成了圣地亚哥伟大力量的源泉,没有强烈的骄傲感,人与鱼之间的斗争就不会有,或者更可能的是,在已有的结果之前早就放弃了。

圣地亚哥的骄傲也激发了他超越破坏力的欲望。整本小说,不论环境变得多么悲惨,老人都展示出一种抓住马林鱼并把它带回岸上的不懈决心。当第一只鲨鱼来的时候,圣地亚哥的决心在几段里提到了两次。一开始作者说这位老人“充满了决心但是几乎没有希望。”然后,几个句子后,作者说:“他充满了决心但毫无希望地攻击。”这位老人带着同样不动摇的决心面对每一个挑战:为了把那条马林鱼带回岸上他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了打败那些鲨鱼他愿意去死。正是这种去做,去斗争,永不放弃的决心使圣地亚哥能避免失败,尽管他返回哈瓦纳时没有带回战利品,但是他返回时,他已经骄傲地和果断地原谅了自己。海明威似乎想要表明成功不是荣誉的前提条件。取而代之,荣誉壬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我们可以从书中对海龟的描述看到这一点,圣地亚哥说“大多数人对海龟都是冷酷的,因为海龟在被割开、杀死后它的心脏会跳几个小时。但老人想,我也有这样一颗心脏,我的脚和手也像是它们的一样。”这一定义是重要的因为它巩固了我们对圣地来哥不屈不挠的理解。海明威在小说中提出的打不败的品质:他的身体毁灭了,他的心,他的精神将会继续斗争。这预兆出了圣地亚哥将要面对马林鱼的艰巨任务。并且,海明威告诉我们圣地亚哥吃海龟蛋来补充体力,喝鲨鱼肝油来保持健康。这样,他内化了海的特质并且把它们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通过圣地亚哥和曼诺林的对话证明了圣地亚哥在这部小说的结束也是未被打败并且保持着他的尊严。他对那个男孩说的第一句话是“他们打败了我,他们真的打败了我。”在这些句子中,他们指那些鲨鱼。然而,他很快转向了世俗的事情,如怎么处理马林鱼的头,他不在的时候曼诺林捕到了什么鱼。当圣地亚哥由于运气不好,拒绝和曼诺林捕鱼时,男孩说他能带来好运气。很快,圣地亚哥谈论如何做一个新矛为下一次出海做准备。最后,在小说最后一句“老人又梦到了狮子。”这是他出海前力量和青春的象征。确实符合海明威英雄主义的公式,圣地亚哥,经历了所有这些磨难,仍像从前一样保持着未成功也未被打败的灵魂。

四、 成功

海明威区别了两种不同的成功:外部的,物质成功;内部的,精神成功。我们可以从圣地亚哥的衣服、他的船和他的房子看出来,圣地亚哥缺少前一种成功。而由于他拥有后一种成功,缺少前一种成功的重要性就被拥有后者给掩饰了。圣地亚哥的故事可以描述成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匮乏的物质资源的成功,在圣地亚哥一点一点失去他的艰辛所得——极其宝贵的马林鱼之后,他仍以从未被打败的状态结束了这部小说,是因为遵从了内部成功高于外部成功的原则。

海明威巧妙地说出“除了他的眼睛,他的一切都是旧的,它们和海同一颜色,他们是愉快的,是打不败的。”这让人们注意到将上面提到的两种成功一分为二。在引用的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把“一切”当作是他贫困的生活条件;而“他的眼睛”则显示了他的精神胜利。尽管他缺少物质成功,但他打不败的精神战胜贫瘠的物质条件是小说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五、 宗教

在一本人与命运抗争的小说里圣地亚哥对罪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他疑惑他杀死马林鱼是不是罪。“我想它是罪尽管我这么做是为了生存和给许多人提供食物,那么什么都是罪。”圣地亚哥试图通过回忆起“他生来就是个渔民就象鱼生来就是鱼。”来缓解这种疑惑。根据这种推理圣地亚哥注定要犯罪,也许,要为犯罪受惩罚,受苦。这也许表达了海明威的观点——人生就是具有不断遭受苦难的特征,不是因为一些可避免的犯罪,而是因为人生就是这样。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2

    [关键词]海明威 语言特色 现代叙事手法 老人与海

    简介

    美国着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 他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而荣获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语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叙事语言, 另一种是人物话语。海明威正是通过这种创新的语言艺术,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散文风格。本文从《老人与海》入手, 对其语言特色和叙事手法简单的分析。粗略的探析了其独特写作风格及形成原因和影响。

    一、语言特色——电报风格

    以《老人与海》为例, 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气、对话模式和语法等运用了他个人的偏好, 显示了他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海明威倾向用英语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

    从《老人与海》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不难看出, 文章的用词很简单, 很少用表示抽象意义的大词。如: Aware that he will need to keep his strength, the old man makes himself eat the tuna he caught the day before,which he had expected to use as bait. While he cuts and eats the fish with a claw under the strain of taking all the fish's resistance. Stantiago is angered and frustrated by the weakness of his own body, but the tuna, he hopes,will reinvigo2rate the hand. As he eats, he feels abrotherly desire to feed the

    marlin too. (老人清楚, 他必须得保持体力, 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在右手切鱼、吃鱼的时候, 他那只被勒伤的左手开始抽筋, 而且, 由于那条大马林鱼在抵抗, 他必须拼尽全力拉住鱼线, 所以那只手搐得像一只爪子。桑提亚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既感到气馁, 又忿恨不已, 他希望金枪鱼能使他的伤手恢复劲力。他吃鱼的时候, 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 想喂一喂那条马林鱼, 像对兄弟那样。)

    这段描写的是老人在与鱼僵持的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其用词而言, 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 少用形容词以增强动感。而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是简明、易懂。动词如: need, make, cut, eat, use, take 。将形容词变成动词和名词的形式, 如: an2gered, weakness 。从句子结构频繁使用He does something. 简单的句式。主语是he, 谓语以使役动词为主。由于使役动词的基本意义是指一个动作发生并完成, 因此这类句型就成了动作的执

    行者做一件事, 并使其行为产生预期的结果。在《老人与海》中, 这类句型和描写具体行为的短小动词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从整体上传达出一个基本意义: 老人是个行动者, 他的行动都达到了预期目的。这完全符合海明威塑造“硬汉”形象的一贯追求。

    在《老人与海》中, 作者充分使用贯穿小说的人物桑提亚哥和他忠实的助手兼朋友小诺曼林之间的对话或对话加上非常简练的描写与叙述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其中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棒球赛的最新战况, 探讨老人的偶像—狄马吉奥在球场的表现。

    如:“Tell me about the baseball, ”the boy asked h im.

    “In the Am erican League it is the Yankees as I said, ”the old man said happily.

    “T hey lot today, ”the boy told him.

    “T hat means nothing. T he great D im aggio is him self again. ”

    “T hey have o ther m en on the team. ”

    “Naturally. But he mak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other league, between Brook lyn and Philadelphia I must take Brooklyn. But then I thnk of Dick Sisler and those great drives in the old park. ”

    省去不写, 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这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出版后回答《巴黎评论》记者采访时的谈话。我们来看另一段摘自《老人与海》的片段: Just then

    “Therewasnothingeverlike them. Hehitsthe longestball I have ever seen. ”

    从表面来看, 只是老人的兴趣爱好, 实则表现桑提亚哥老人坚信伴随84 天一无所获的背运马上就会结束, 由此而引出故事的开端, 老人去更远的水域捕鱼。《老人与海》通过使用第三人称, 不流露个人感情, 超然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作者通过老人内心的意识来反映事件, 进而流露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现代叙事手法—冰山理论

    想知道的话, 我一直用冰山理论指导我的写作。冰山有八分之七在水下, 只有八分之一是显露出来的。任何你知道的, 你都可以电报风格主要是用于说明他谴词造句的简洁、朴实, 但这并不代表海明威小说的语言艺术, 因为海明威小说在简单的表层之下蕴藏着许多内涵。借用他自己的观点叫“冰山理论”:“如果

    the stern line came taut under his foot,where he had kept the loopof the line,andhedroppedhisoarsandfelt the weight of the sm all tuna’sshiveringpullasheheldthelinefirm andcom 2menced to haul it in. The shivering increased as he pulled in and he could see the blue back of the fish in thewater and the gold of his sides before he swung him over the side and into the boat. He lay in the stern in the sun, compact and bullet shaped, his big, unintelligent eyes staring as he thumped his life out a2gainsttheplankingoftheboatwith thequick shiveringstrokes ofhisneat,fast-movingtail,Theoldmanhithimonthehead for kindness and kicked him , his body still shuddering, under the shade of the stern.

    (就在这个时候, 船尾的鱼线在他脚下突然绷紧, 因为他在那打了一个环。于是他放下船桨, 抓牢鱼线, 开始往回拉, 他感觉到金枪鱼把鱼线拉得沉甸甸地抖动。他越往回拉, 鱼线抖动得就越厉害, 接着他看见了水中浮动的蓝色鱼脊和金灿灿的两侧, 之后他把鱼从船帮处拉了上来, 扔到船里。鱼躺在船尾, 阳光照射着, 它身体密实, 形如子弹, 它把身体一次次重重地摔到船板上, 匀称、动作迅速的鱼尾快速颤抖着, 反复扫动着, 两只大而无神的眼睛一直瞪着, 最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老人友好地打它的头, 又踢它, 鱼的身体在船尾的背阴处仍在抖动着。)

    这段描写桑提亚哥在第二天捕获金枪鱼经过, 这段文字是海明威简洁煽情的典范, 传神且优美。作者也正是通过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字眼来表达具体但又有诗歌意象的内容。上面场景的描写, 即使是对那些根本没有捕鱼经验的人, 也会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除此之外, 作者在此段最后用“for kindness”,“友好”两个字, 以及在上一段文字的最后作者用“brotherly”,“兄弟般的”字眼来传达作者与金枪鱼的关系, 看似自相矛盾, 实则将作者的心境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几个字虽少, 却能使读者全面地了解到老人的个性。海明威在表现桑提亚哥与他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他对世界的尊重时, 并未提及老人内心最深处到底想些什么, 而是刻意选择了这两个字, 从感情深处刻画出桑提亚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海明威把这种通过简单语言表达深刻意义的“冰山原则”运用得巧妙, 正如冰山顶端能够揭示出隐藏于水下的巨大冰块的品质一样, 潜移默化地揭示出人类最伟大的真理。

    三、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甚至有人称海明威是象征主义作家。他善于依据作品内容运用象征手法来展现主体。在《老人与海》中, 基督教象征主义手法, 特别是基督受难的形象在这一着作中, 自始自终得到充分的体现。老人在和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 手掌被鱼线勒割得血肉模糊, 虽然这说明了桑提亚哥的艰辛, 说明了他甘愿献身的精神, 但伤口却寓指基督身上的圣伤痕, 海明威一心要把桑提亚哥塑造成一个像基督一样的殉难者。鲨鱼袭来时, 老人立即发出一声“像是一个人的手被钉子钉穿在木板上时”所发出的惨叫。再有, 老人肩上扛着船桅, 艰难地攀爬小山, 向村里走去的情形会使人联想到基督朝着卡尔加里艰难行进的场面。甚至桑提亚哥精疲力竭地扑倒在床上的动作, 他脸朝下、双臂直伸、手心朝下的姿势, 都会让人联想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惨景。此外, 在故事悲剧性的结尾时, 最后的画面寓意极其深刻: 他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小屋睡下了, 梦中他见了非洲的雄狮—勇敢无畏的象征。

    四、海明威独特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海明威的简洁、朴素的散文文体风格, 其所以形成是有其原因的。首先, 继承。海明威十分推崇的前辈作家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他认为,“一切现代文学来自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哈克贝利》, 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舍伍德·安德森采用了一种随随便便、信手拈来的风格。这些都对海明威的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 生活经历。一个作家的文体风格往往是作家本人, 即“文如其人”。而这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的综合体。他从小受父亲影响, 喜欢打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踊跃报名参加, 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贯穿一生的记者身份和崇尚毅力的硬汉性格, 使他的作品中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尤为明显。第三, 独创精神。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也为塑造行动型的人物性格, 开创了他“冰山理论”指导的叙事风格。

    结语

    海明威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而着称。他的小说言近而指远, 平白而蕴籍。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他的叙事艺术则以藏而不露的感情变化支撑人物的行动, 他的对话简洁, 素有“电报风格”之称, 叙事则充分体现其“冰山理论”。他的写作开创了一代文风, 其影响将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Donaldson,Scott. ErnestHemingway.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戴金喜. 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 [J ]. 南平: 南平师专报2006 (1) , 63-66.

    [3] 董衡巽. 海明威研究[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4] 刘瑛. 从《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 [J]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报. 2005 (12) , 116-118.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3

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大家,也有诸多作家获得了文学至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可谓大家中的大家。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作家像他一样对美国文坛甚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如此深刻的影响,他俨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他本人、作品以及与他相关的研究也成为后世作家、学者膜拜与研究的对象,他的出现与离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附近郊区的一个医生家庭,1961年自杀于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在其戏剧性的一生中,海明威积极投身世界,体验生活,为以后的辉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生笔耕不辍,成果颇丰,单是经典成名之作就有多部,如《太阳照样升起》(1929)、《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过河入林》(1949)、《老人与海》(1952)。这些作品均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反映了海明威不同人生阶段对社会的冷峻观察与思考,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海明威独特的自然观。其中,发表于1952年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称得上是其经典中的上乘之作,也是其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助推器,在世界范围内更是风靡。截止到2012年,《老人与海》中文译本近40个,小说中桑提亚哥的英雄形象也成了人们永久传唱的经典。

二、《老人与海》故事概述

作为一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就是一个渔夫和鲨鱼搏斗的故事。海明威通过这个朴素简单的故事,像一则人性寓言一样告知世人在人生追求当中“永不放弃”的宝贵精神,不可过分计较物质财富的得与失,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故事的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已经坚持了整整84天还是一无所获。刚开始,一个敬佩老渔夫的小孩曼诺林跟着他捕鱼,可是40天过后,因为老渔夫仍没有任何收获,在父母的强硬命令下,小孩离开了这个没有好运气的老渔夫。失去小孩陪伴的桑提亚哥孤独地在大海上继续寻找目标,可好运依旧没有到来,直到第85天才有了转机。这天一大早,老渔夫就把船划得很远很远,鬼使神差地竟然钓到一条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但是鱼太大,钓不上来,鱼居然拉着老渔夫和船一块儿走,坚毅的老渔夫也没有放弃,和大马林鱼大战两天,最终用叉子击中它。悲剧的是,被击中的大马林鱼流血不止,引来一群鲨鱼的蚕食和攻击,老渔夫依然不放弃,转而和鲨鱼群搏斗,坚强的老渔夫终于回到了码头,但带回来的只是大马林鱼的一副骨架,他自己也累得轰然倒在地上。小孩曼诺林来看老渔夫,依然充满敬佩的眼神,并鼓励他说他并没有失败,在随后的梦里,老渔夫梦见了狮子。

三、《老人与海》——海明威自然观的展示

海明威出生于芝加哥郊外,从小就与大自然亲近无比,酷爱玩耍的海明威经常缠着同样热爱户外运动的父亲出去打猎、骑马、捕鱼等,这种从小与大自然结下的亲近情结有助于他成人后自然观的形成。从心理学层面来说,童年时期或青年时期经历的野外生活,对孩子成长中生态意识的形成具有极强的潜移默化作用,成年后的生活习惯都有以前野外生活的影子。早年创作之前当记者的经历,使海明威有机会穿越各地的河河山山,接触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这为后来海明威创作时体现的自然观埋下了伏笔。同时,对社会满怀热情,使海明威积极投身于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体验了世界各地的自然风情,更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及其对人性的摧残。骨子里对自然的向往,使海明威畅游世界,非洲的草原、中国的绿水、欧洲的高山、美洲的大河都成了海明威心灵震撼的触发点,让他对自然有了一种深刻的理解。

其实《老人与海》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战结束后移居古巴的海明威爱上了出海捕鱼并结实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一次海明威乘船出海遭遇暴风雨,老渔民救了他,从此二人结下不解之缘。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捕鱼,一天出海很远,结果捕到一条以前没有碰到过的大鱼,由于鱼体过大,无法拖动,耗时几天才运回来,但是回来时发现就剩下了一副鱼骨架。这个故事对海明威触动很大,因而他开始结合自己的经历,凭借对大自然的透彻理解,运用超强的艺术处理,让这个小故事成了一个文学经典。小说中涉及诸多自然意象,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同时反映了海明威内心隐藏的朴素自然观。

小说一开始就是对大海环境的热情讴歌,显示了海明威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其中有这样的描写:“陆地上空的云块像山冈一般耸立着,海岸上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呈深蓝色,水中穿梭地闪出点点红色的浮游生物,阳光在水中变幻出奇异的光彩。”寥寥数句,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海天景象,显示出自然的平静淡雅,没有唯心的一味盲目刻画,海水的蔚蓝纯净,天空云朵的气势,清晰地呈现眼前。同样,背后的山是灰青色的,并不是常见的“唯美式”描述,这样反而更加真实,这正是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平静对待而不去过分造作美饰,这不由让我们想到爱默生、梭罗的超验主义自然观。而后面出现的闪闪而动的红色浮游生物更是令景观有了灵动的气息,自然显得更为和谐动态。这种描写算是海明威纯景式的描写,只涉及自然景物,但依然反映了他的自然观,那就是显示自然的平静淡雅本性。

而对人和自然的融合描写,海明威有所区别地对待。一种是人物只是自然的衬托,比如这样的描述:“他划到海里的某一片水域,看见果囊马尾藻闪出的磷光,渔夫们管这片水域叫‘大井’,因为那儿水深突然达到700英里,海流击在海底深渊的峭壁上,激起了漩涡,种种鱼儿都聚集在那儿。这里集中着海虾和可做诱饵的小鱼,在那些深不可测的水底洞穴里,有时还有成群的柔鱼。”这是老渔夫桑提亚哥一出海时作者的一段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冗长的语言,这也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体现形式。通过这段描述,我们看到了海面上闪闪而动的马尾藻,不是很漂亮,只是以本色的朴素形式在那里闪耀,更显质朴之美。这会儿自然界中的动物——鱼儿也出现了,它们在海中自己的空间自由地穿越,似乎与世无争,最多被当做渔夫们的鱼诱饵而已。通过这种情形,作者有意让我们思考自然界中个体的角色问题,在自己的空间位置里自由活动,与邻为善乃本质追求。这段描述顺便带及了人类的身影,当然只是自然的衬托而已,提到了渔夫,提到了渔夫曾经在这片水域有所活动,才有了所谓的对水域的命名。这种意境没有联系到自然界的对抗与杀戮,依旧阐释着自然的和谐,也可以说是对抗的和谐。鱼儿成了渔夫的鱼饵,成了杀戮的对象,但正如小鱼吃水草一样,成为彼此共生共存的链条。而这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最淳朴的关系。另外一种描写就是,自然成了人物活动的衬托。在渔夫桑提亚哥与鲨鱼对抗搏斗的过程中可以明晰感知。小说中有这样几句:“它选择是待在黑暗的深水里,远远地避开一切圈套、罗网和诡计。我选择的是赶到谁也没到过的地方去找它。”这完全成了人类和自然界对抗的写照,显示出彼此的对立。人类的诡计与动物的智慧在博弈中对抗,而“黑暗的深水”等自然意象则成了对抗的背景衬托。这是数百年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浓缩体现,它并不是海明威宣扬的主题。相反,在与鲨鱼对抗的过程中,老渔夫桑提亚哥体现出的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意识令我们深思。在与大马林鱼对抗的一天夜里,老渔夫曾经说出这样的话:“我很高兴,我们不必去弄死那些星星。”他把大马林鱼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对大马林鱼他有这样的感慨:“在海上过日子,弄死我们自己真正的兄弟,已经够我们受的了。”从桑提亚哥对待星星和大马林鱼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无奈与庆幸。作为渔夫,他的使命或职责就是捕鱼,然而他却把鱼类当做自己真正的朋友,可以想象他内心的苦楚,也许是生活的无奈才致使其去捕鱼养家。而只有对星星发出庆幸以表达对大马林鱼的悲悯情怀,他是多么希望大马林鱼能像星星一样继续点缀我们的星空和海洋。在与自然对抗的过程中,人类体现的悲悯意识正是海明威通过老渔夫桑提亚哥之口告知人类的。

四、结语

永恒的经典之所以千古不朽,不仅在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慧眼理解和艺术手法的高超运用,更在于作品永久的社会辐射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老人与海》这个取材于真实生活经历的中篇小说,用笔不多,题材也不新,海明威却能把它打造成为一个传世经典,就在于作者运用了简练的语言,融合了大自然的内在潜质与人性世界的真美,一方面,展现了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面对困难的积极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展示了在大千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不是社会的主宰,鲨鱼之类更不是人类的主宰,人类应该告别陈旧的“人类中心主义”,冷静平等地对待自然中的万物。人类和世界万物都是大自然的有效组成部分,不可诋毁、对抗另一因素,相反,大自然应当朴素、平静地存在。作为曾经宣称“大自然主宰”的人类,切忌再用所谓的“理性主义”来理性地对待这个世界,那样大自然必将失去“理性”。当今人类内心那片久违的宁静以及对自然的悲悯意识,正是我们应当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动力源泉。《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朴素自然观或许正是我们“只知其名不知其真”的追求理念。

[参考文献]

[1] 鲁枢元.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M].海口: 南方出版社,2002.

[2] 高青.海明威自然观的双重性及其悖论——生态批评视域中的《老人与海》[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3] 余箐,王桃花.生态批评视野中的《老人与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2).

[4]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4

论文关键词:《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硬汉,悲剧意识

一、硬汉形象

在海明威的这两部小说里,可以发现作者塑造的小说主人公形象,都是极具勇敢斗争精神的硬汉形象: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没打到鱼,终于在第八十五天在海上遇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与它搏斗了三天三夜,“有一回,那条大鱼掀动了一下,把他拖倒在地,脸朝下,眼睛下给划了一道口子。鲜血从他脸上淌下来……”[1]70,好不容易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把大马林鱼征服了,又迎来了许多鲨鱼,“老人把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叉点扎进去,拔出来再扎进这鲨鱼的黄色猫眼。鲨鱼放开了咬住的鱼,身子朝下溜,临死时还把咬下的肉吞了下去”[1]128,筋疲力尽的老人最终回到岸上时,巨大的马林鱼只剩下一副空骨架,圣地亚哥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却仍然没能把大马林鱼带回来,但是他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在与鲨鱼搏斗时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1]122这句话激励了多少人去奋斗,去拼搏。

《永别了,武器》则讲述一个美国青年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抢救伤员,爱过一个人,受过一次伤,目睹军队里种种残酷状况后毅然脱离部队,永别战争。亨利原是个热衷参战的热血青年,即使受了重伤后仍想回到前线:被一颗大型迫击炮弹打中,导致“左右大腿、左右膝盖和右脚上多处负伤。右膝和右脚有深伤。头皮炸伤……”[2]64,亨利始终保持着坚强不屈的姿态。重伤过后,亨利目睹了身边的战士一个个战死,好朋友雷那蒂口中“我不思想,我只是开刀”后终于放弃了作战,与爱人凯瑟琳一同逃往瑞士。

在海明威笔下的亨利和圣地亚哥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是众人眼中的英雄、硬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亨利与圣地亚哥硬汉形象的不同之处,可以说亨利是力量上的无所畏惧奋勇直前的硬汉,而圣地亚哥老人则是精神上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英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句话就是圣地亚哥的个人信仰。

二、真性情

老人圣地亚哥热爱大海,热爱钓鱼事业,尽管他八十四天没有钓到鱼了,但他不顾其他渔夫的嘲笑,坚信着自己可以钓到鱼。圣地亚哥对鱼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情,他热情的赞美着这条大马林鱼,执着的:在海上与大鱼搏斗时,“我巴望也能喂那条大鱼,他想。他是我的兄弟”,[2]78“于是他替这条没东西吃的大鱼感到伤心,但是要杀死它的决心绝对没有因为替它伤心而减弱。它能供多少人吃啊,他想。可是他们配吃它吗?不配,当然不配。凭它的举止风度和它的高度尊严来看,谁也不配吃它”[2]94,“我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更崇高的东西,老弟”[2]112,可见圣地亚哥十分了解鱼的行踪习性,由衷地赞美鱼的坚强执着,这是一种纯真热烈的情感,英雄主义的赞歌。

而《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在意大利救援队期间,认识了一位英格兰护士凯瑟琳,两人最终陷入热恋。亨利在受重伤期间得到了凯瑟琳的悉心照顾。在随意大利部队撤退目睹战争残酷的本质时,凯瑟琳是他强大的精神支撑。亨利对凯瑟琳的感情至真执着,尤其是两人商量逃往瑞士后,凯瑟琳在医院怀孕难产,亨利受尽了煎熬,“可怜又可怜的好凯特啊。这就是你同人睡觉的代价。这就是陷阱的尽头。这就是人们彼此相爱的结果”[2]330,亨利看着备受折磨的凯瑟琳开始这样自责,可见他对凯瑟琳的爱情之深,又如:“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是的,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我告诉你……是的,不过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会死的。她没事。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她不能死。但是倘若她死去呢?嗨,那怎么办呢?倘若她死去呢?”[2]330这一段亨利痛心疾首,不厌其烦地反复问自己,可见亨利担心凯瑟琳已麻木得不能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执着感情呢!

古谚云:英雄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英雄总是在强大的外表下隐藏着最真的性情,最深的感情,圣地亚哥如此,亨利也如此。只是,一个面对的是大自然,一个面对的是自己的爱人。

三、悲剧意识及其根源

比较《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海明威的小说结局都充满着悲情的味道。《永别了,武器》是一种圆满中的遗憾,亨利好不容易脱离了军队,摆脱了战争,又拥有了完美的爱情,最后凯瑟琳难产,妻子婴儿都离他而去,可怜的亨利又一个人活在世上;《老人与海》则是一种遗憾中的圆满,圣地亚哥经历了三天的海上磨难,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等啃完,但他坚持与鲨鱼们搏斗,虽然只带回了一副极大的空骨架,但是圣地亚哥不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让遗憾中增加了些圆满。

综观两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其中透出的的悲剧意识,这和海明威本身的生活背景、自身的创作背景分不开。海明威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说,“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3],海明威将写作与大海上的航行作比,应该锲而不舍、离群索居,《老人与海》的第一句话就是,“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1]27,引以自喻,在这种孤寂的生涯里,一个人不甘寂寞,勇敢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使结果未遂,“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从海明威自身的经历来看,他曾经积极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在一战中受过重伤,双腿几乎要被截肢,在美国疗养期间,他受到了一位英国护士的悉心照顾,两人相爱并订婚,可惜后来这位护士另嫁他人,海明威伤心欲绝。海明威的自身经历与《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亨利与凯瑟琳相爱并在一起了,但最终难产而死,似乎作者有意将故事结局设定为悲剧,亨利终究还是一个人孤独于世,其中有对战争的痛恨,还有对那位英国护士的悲痛与记恨。

参考文献:

[1](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第1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第1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5

一、海明威

海明威是一个出生在美国医生家庭的小说家,父亲酷爱打猎,母亲热爱文学,这些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写作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学毕业后的海明威曾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这6个月的实习经历令海明威的写作受到了良好的训练。怀着要亲临战场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他曾先后参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小说结构上,他善于制造矛盾和问题,诱导读者深思挖掘矛盾的根源,其代表作《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和《太阳照常升起》都体现了这种矛盾的结构,同时也折射了海明威矛盾的精神世界。

二、海明威的矛盾精神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他之所以能影响美国文学史的发展,除了他的创作对人民的情感和态度产生了过大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硬汉精神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效仿他作品中的人物,他成了美国精神的化身和支柱。海明威的小说创作除了结构独特外,心理挖掘和心理描述也是一大特色,尤其是通过对人物内心迷茫的描述来塑造人物形象,为读者直观细致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彷徨与软弱,这种侧面描述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细细品读海明威的作品,脑海中总会出现一种矛盾的情感,这种矛盾会引发读者的思考,但又始终找不到答案,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思绪和情感去解读都会感觉有道理,作品的内涵也因此得到了升华。从海明威的“硬汉”系列作品中我们能感觉到男权主义非常突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女权运动的出现,女权运动的兴起使得男权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冲击,对此海明威有了敏锐的感受,为了维护男权主义的中心思想,他将这种危机体现在他的作品当中。

在海明威生活的家庭中,由于父亲的软弱使得母亲占据了主导地位,母亲为了满足她拥有姐妹双胞胎的心愿,自小将海明威打扮成与姐姐性别相同的模样,如女式服装、女式发型和玩具等,这让幼小的海明威失去了性别区分意识,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男性还是女性,又或者是男女结合体,内心的矛盾由此而产生。在母亲的影响下,海明威成为男子汉的渴望更为强烈,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家中的大小事务都由母亲全权处理,这使得海明威对母亲的专制产生了痛恨,同时也对父亲的软弱表达了蔑视;另一方面他对母亲的文学素养及领导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于是他整日生活在这种爱恨交织的矛盾之中。对性别区分意识不强的观念使得他形成了两性视角,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既表现了对现代女性的钦佩,同时又表达了他的恨意,这种爱恨情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海明威小说中矛盾精神的折射

(一)从小说主题解构矛盾精神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中包含了海明威的真实情感及个人感受。作为海明威最引以为傲的一部作品,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老渔夫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老渔夫桑提亚哥是一位孤独的老人,常年生活在海边,靠捕鱼为生,尽管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他依然坚持每天出海。曼诺林是一个跟随老渔夫打鱼的小男孩,在40天都没有钓到鱼的情况下,小男孩被父母安排到了另一条船上,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儿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人仍旧坚持出海,这天他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在与马林鱼周旋了两天后,老渔夫终于叉中了它,但也因此引来了一大群鲨鱼,为此老人又和鲨鱼展开了斗争。尽管老人亲切地称马林鱼为自己的兄弟,可物质的困窘使他在忏悔的同时还是杀死了马林鱼,生存使人和世界变得急功近利,面对这些不齿的行为人还是要生存,忏悔与屠杀同在,这种矛盾的精神充斥着全文。尽管《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以“硬汉精神”著称,字里行间作者也在鼓励人们应像老渔夫一样积极向上,可细细品读却也不难发现文字中隐含的悲观主义,颓废而彷徨的情绪不时流露,反映出小说主题的矛盾性。作品中桑提亚哥的形象就是现实生活中海明威的真实写照,一方面,他被社会的悲观情绪所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积极探索自身存在的精神价值,这种矛盾的情感较量注定了桑提亚哥的失败。故事从一开始就表明老人与海之间的搏斗在力量上存在较大的悬殊。

海明威早期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男性主义为创作视角,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和成功,海明威逐渐将写作视角转移到了女性身上,其作品《伊甸园》就表达了海明威对女性的关注。尽管硬汉精神仍在作品中占主要地位,但海明威已将写作镜头转向了受到性别歧视的妇女身上。这部作品中的女性都带有传统的悲剧色彩,除了苦难和性别歧视外,她们还受到了男权主义的挤兑。对于妇女们的悲惨遭遇海明威表示了同情和理解。另外还有几部小说都描述到男主角对待女子的冷漠与无情。海明威的小说为这些受压迫和挤兑的妇女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看到了女性的苦难、挫折与迷茫,在这个平台中女性可大胆随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当我们重新审视海明威的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在他的小说中女性也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特别是在《伊甸园》这部小说中,海明威更是首次以女性视角的角度创作小说,在小说中他毫不掩饰对现代女性独立自主的欣赏与赞扬,凯瑟琳・伯恩就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人物。女权运动的成功不仅改变了女性的传统地位,同时也吸引了海明威的目光,海明威将这种独立自主和突破传统禁锢的女性作为社会变革的标志。女性的解放让他感到欣喜和高兴,同时他又为男性地位感到担忧,所以他在塑造现代女性形象时内心充满了纠结与矛盾。他想提高女性地位,给女性一点帮助,所以他笔下的女性聪明而美丽,但他又担心这种帮助会让女子的地位超越男性,因而他作品中的女性性格复杂并带有一种悲剧色彩,矛盾的思想充斥在整部作品中。

(二)从小说人物解构矛盾精神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有许多硬汉人物形象,如迷惘的战地英雄亨利・弗雷德里克、斗牛英雄曼努埃尔、老渔夫桑提亚哥等,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色,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硬汉精神,也拥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通过总结海明威的作品我们能发现,在他3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从来没有放弃对硬汉精神的追求,这种硬汉精神还包括对人生追求的勇敢与执著,面对恶劣的环境,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风度,这是他创作的核心思想。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海明威表达了一种无论你多么努力结果都是失败的思想,但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执著精神却令人钦佩,即使结局是失败是悲剧,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精神会让你的尊严和人生价值得到提高。在作者的眼中,现实和虚幻是没有差别的,从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我们能发现他自己的影子,对于这些硬汉形象,尽管有部分批评家曾表示反对,但这确是迷惘中唯一的出路。

海明威笔下的每个硬汉都具有坚韧的性格和超乎常人的毅力,无论面对多么困难的处境,他们始终能坚持下去。面对事物,他们用全部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连周围的人也都受其感染,生命之光发出耀眼的光芒,尽管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具有优秀的品格和坚忍的毅力,但最后获得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对于他们来说,失败不算什么,死亡才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为了突出矛盾无所不在,海明威特意对主人公优秀的品质进行大肆渲染,然后再展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败与不顺。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来强调矛盾的存在,通读小说后你会发现,无论多坚强多热情的人,他们都存在脆弱和不知所措的一面。这部小说告诉读者,现实生活的不顺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态,只要精神力量存在,它就能支撑你一直走下去,美好生活终有一天会到来。小说发表时正处于世界大战恢复期,战争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巨大伤害是物质生活无法补偿的,海明威的作品抚慰了人们受伤的心灵,给了他们精神上的力量。

四、结 语

作为“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海明威对美国文学和20世纪的文学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获奖之作,也是他引以为傲的一部作品,因为这部作品是海明威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包含了许多思想情感和个人感受。针对海明威本身而言,他自小受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响,对男子汉精神的渴望更为强烈,为了追求这种硬汉精神,他的多部作品均以男性主义为创作视角;另外他对母亲的文学素养和领导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因而在他另外一些作品中表达了他对女性地位的关注与同情,还包括对新时代女性独立自主的欣赏与赞扬。情感和精神上的双重矛盾使得海明威的作品结构、主题和人物都充满了矛盾精神,而这种矛盾恰巧是海明威小说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姜岳斌.生与死的较量――谈海明威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J].咸宁学院学报,1991(03).

[2] 陆启霞.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海明威生态矛盾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1(02).

[3] 袁欣.浅析海明威矛盾的女性观[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06).

[4] 吴智浩.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对待命运的矛盾态度[J].科教文汇,2007(02).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6

关键词:《老人与海》 象征手法 老渔夫 海明威

引言

《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巅峰之作,在世界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在世界文学领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作者海明威并不属于象征派的作家,而在其成名作《老人与海》中却普遍采用了象征手法,但是由于《老人与海》问世,后来的国内外外国文学研究者认为海明威应该也属于象征主义作家,因为海明威擅长通过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老人与海》表达出了海明威内心世界和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塑造的老人硬汉形象符合海明威对待生活的方式,反映出他想表达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哲理。海明威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勇敢、坚强、执着的优秀品质,这品质也都生动形象地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整部作品的创作埋下伏笔。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熟练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捕鱼老人、小男孩、大马林鱼、大海、鲨鱼、群狮以及其丰富的寓意,深刻地表现出了文学作品的精髓,体现了作者广阔的思想境界,使得表现出来的主题和现实意义远远高于题材本身的内容,本文通过详细地分析《老人与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并详细分析了老人、大海、小男孩、鲨群的象征意义,研究象征手法的表现形式,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人物特征。

一、作品标题象征意义

作品标题《老人与海》通过完美衔接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读者展开无穷的想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捕鱼老人桑迪亚哥独身一人在浩瀚无穷、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驾驶着一艘“弱不经风”的小船,毫不畏惧海上肆虐的狂风,毅然决然地驾驶着船只前进。我们可以看出,面对一望无边际、凶险难测的大海,我们的主人公老人桑迪亚哥不是一个普通的渔夫,他勇敢坚强,不畏惧大海、面对命运不甘于屈服、积极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象征。大海正是老渔夫坚强勇敢、敢于与命运斗争的舞台,老渔夫桑迪亚哥的生活离不开大海,他只有为了生存勇敢地与大海进行斗争。从最后的结局来看,老渔夫桑迪亚哥失败了,没有斗争过大海,正如人不管进行怎样的努力都斗争不过命运一样,也许有人认为他是徒劳的、可笑的,这些人显然是浅陋的,他们没有看到桑迪亚哥的伟大之处,没有发现老人永不磨灭的坚强意志力,老人的伟大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因为面对命运他的成功希望是渺茫的,遥不可及的,桑迪亚哥的成功在于他与命运斗争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勇敢与自信。在与生存和命运斗争过程中,老人毫不退缩,勇往直前,敢于与一切作斗争,将老人的勇敢和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老人的经历映射出的生活哲理是人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失败,但是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坚强勇敢地去面对挑战,我们就会在不断的斗争中磨练意志,变得坚强伟大。正如作品中写到的“你可窥见他额上的血迹,却永远也看不到他眼眶里的泪水”。《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宣传的理念是桑迪亚哥在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即便是成功遥不可及,他也坚强面对,永不言弃,长期坚持,不断地靠近成功。这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和赞扬的精神,也是《老人与海》这部文学作品真正想表达的真实意蕴。

二、作品中主要人物象征手法分析

(一)老人的经历正是作者海明威人生的写照

老人桑迪亚哥是一位撑着小船独自在湾流以打渔为生的普通渔民,但他也是最不普通的。无情的岁月和困难重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折磨着老人,作品中形象地写到“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老人显得又瘦而且憔悴”“身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显得年迈了”“但是老人那双眼睛却跟大海一样蓝而且清澈,毫无失望和沮丧,而且充满了愉快”。作为贯穿全文的关键人物,在作品的一开始,就通过生动形象的语句塑造了老人的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文章开始就介绍了老人正处于背运阶段,在大海上捕鱼84天一无所获,对于一个以打渔为生的年迈渔夫而言,这无疑是最为痛苦、最为倒霉的。84天一条鱼也没钓到,连跟他一起的小男孩也失望了,在40天的时候就早早地离开了他。老渔夫桑迪亚哥悲惨的命运正是作者海明威悲惨命运的生动体现,海明威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将自己的命运折射出来。海明威生活在一个战争的年代,他曾亲自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战争,亲身经历过战争,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而且海明威还经历了战后社会面貌凋敝、一片混乱的景象,残酷的战争和混乱的社会现实正是海明威面对的悲惨命运,而海明威在此期间也有十年的时间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人们认为他已经没有创作的才能了,根本写不出东西来。这一生活经历与其作品中老人的经历是如此相似。老人桑迪亚哥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毫无畏惧的勇气,终于又有了巨大的收获,完成了别人无法完成也无法替代的任务,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荣誉,老人下定决心一定要捕获一条大鱼,而且老人也最终实现了目标,虽然在与大海和群鲨作斗争的过程中失败了,结果还是一无所获,而且让自己伤痕累累。海明威在竭忠尽智完成这部作品之后,直到最后自杀也未曾发表过任何作品,与老人的悲惨遭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悲惨的人生命运。不屈的斗争精神超越了失败的灰暗,坚强刚毅、乐观勇敢的品质得到了升华,老人的人生经历正是海明威想表达的人生观和思想境界,赞赏了渔夫虽败犹荣的不屈精神。

(二)小男孩起到了侧面象征作用

在文章的开始小男孩与老人为伴,从他5岁起就共同出海捕鱼,当两个人一同出海40天还是一无所获的时候,小男孩失去了信心,在父母的命令下回家。小男孩的行为特征从侧面衬托出老人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的性格。小男孩曼诺林对老人桑迪亚哥充满了信任,老人也将小男孩作为自己生活中的帮手,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小孩是老人的另一种生存状态的体现,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尽管老人在前84天一无所获, 没有捕到过一条鱼,但是小孩没有对老人失去信心,仍然认为他是最好的渔民,小孩看到的是老人优秀的捕鱼品质和熟练的捕鱼技巧,而不是捕鱼的数量。从最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小男孩的离开是那么的不情愿,是无奈之下的选择,这也正体现出了老人桑迪亚哥内心痛苦的挣扎和无奈,但是老人并没有放弃,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当老渔夫载着大马林鱼的骨架回来的时候,小孩充满了悔恨,留下了伤心的泪水,他感受到老人性格品质是多么的令人尊敬,自己跟老人之间的差距,象征着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胜利。

(三)大马林鱼的象征

作品中的大马林鱼象征着老人坚持不懈获得的收获,是老人不断追求的理想,老人经过84天的努力,终于在第85天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象征着人如果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经历重重困难和阻碍。老人心中坚定的信念,决定了他第85天的航行,看到大马林鱼的时候老人就决定要征服它,尽管老人意志坚强,但是年迈的身体已经力量不足,身强力壮的大马林鱼曾经向老人挑衅,甚至想要掀翻他的小船。但是老人毫无畏惧,朝着大马林鱼怒喊:“我要与你决斗至死!”在坚定的信念支撑下老人胜利了,老人在与大马林鱼三天三夜的斗争中,大马林鱼精疲力竭。而老人在坚强的意志支撑下取得了成功。大马林鱼正是老人所要追求的理想的象征,老人坚持与大马林鱼斗争象征老人为了追求理想表现出的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意志坚强的品质。老人坚持84天出海却没有捕到过一条鱼但是始终没有放弃象征着虽然命运坎坷但是只要坚持努力,总会出现希望和转机。

(四)鲨鱼的象征

庞大的鲨鱼象征的是现实社会的冷酷、邪恶、人性缺失。老人与鲨鱼作斗争象征着人为了守护住自己的幸福毫不畏惧与邪恶力量进行斗争,表现出老人敢于与命运斗争、敢于挑战强权的高贵品质。作品中老人收获大马林鱼返航时出现的鲨鱼并不是意外,而是作者为了丰富剧情特意安排的。老人将大马林鱼视作生命,老人在收获的时候感觉到喜悦,象征着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回报而感觉到高兴,然而鲨鱼却想要跟他分享这一胜利果实。老人为了保护自己胜利的果实而与鲨鱼进行斗争,凭借着丰富的捕鱼经验和坚强的意志最终取得了胜利,杀死了鲨鱼,但是却没有保住自己收获的大马林鱼。鲨鱼象征着社会上可怕和冷酷的邪恶力量,反应出当时现实社会的残酷无情、缺少人性,他们毁灭了人类原本幸福的生活,让人们陷入悲惨的命运,生活没有希望。老人的行为象征对现实中人的美好期望,人类在面对邪恶时表现出的勇敢坚强,毫不畏惧地与邪恶作斗争,这种精神和品质值得赞扬。

(五)马林鱼骨架的象征

虽然老人在与鲨鱼斗争中获得了胜利,但是大马林鱼已经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马林鱼骨架正是老人的胜利成果,马林鱼骨架象征着老人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大马林鱼骨架象征着老人敢于与坎坷的命运作斗争,而且并不畏惧失败,是对老人高贵品质的赞扬。老人在成功打败了大马林鱼之后载着丰厚的收获返航的途中遭遇鲨鱼,在几番周折之后将老人的战利品抢食一空,仅剩下了骨架。为了保护奋斗成果,老人以生命为代价与鲨鱼斗争,已经远远超过老人的本意,成为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大马林鱼的骨架也并不是一堆废物,而是老人精神意志的象征,老人虽然失败了,但是却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因为他敢于面对死亡,敢于面对坎坷的命运。他杀死了与他斗争的马林鱼和鲨鱼,象征着他敢于与命运作斗争,敢于挑战社会上的邪恶力量。

结语

《老人与海》在那个“迷惘时代”是一部经典的励志代表作品,海明威也成为了信仰和意志的代言人。海明威通过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的高贵品质的赞扬,也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为深入地理解了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语

参考文献

[1]周海艳.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J].新西部(下半月),2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