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范例6篇

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范文1

大力发扬“工匠精神”

总理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之后,“工匠精神”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以及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件中的一个高频词。“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在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时指出要“发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工匠精神”有助于造就“大国工匠”。

重视工匠的地位和待遇。“工匠精神”的基础在工匠,“大国工匠”的前提也是工匠。离开了工匠,“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就成了无本之末、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只有心里装着工匠、眼里关照工匠、口中鼓励工匠,尤其在生活工作中重视工匠的地位和待遇,工匠才会心无旁骛地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服务企业、担当责任、钻研业务、提升自己,在企业形成学先进、做先进的良好氛围,为造就“大国工匠”创造条件。

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现在很多人在谈“工匠精神”,说出了“工匠精神”各种各样的含义,真所谓见仁见智。实际上,“工匠精神”就在“精神”二字。俗话讲,人有三宝精、气、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精、气、神上。中国不缺工匠,缺的是有“工匠精神”的工匠。造就“大国工匠”应该从发扬“工匠精神”入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既是做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高度。人能做多大,事就能做多大。造就“大国工匠”重在“大”的精神:大责任、大追求、大境界。“工匠精神”就是做“大人”、成“大事”的精神。

践行“工匠精神”的途径。发扬“工匠精神”不能仅停留在学习上,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践行。发扬“工匠精神”就是为了造就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践行“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的关键在于自己的行动。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尼采说,成为你自己。不管是认识你自己,还是成为你自己,最终都是为了成就你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成就自己、践行“工匠精神”的理想途径是职工文化。

有效加强职工文化建设

职工文化一词与上个世纪自西方传入我国的企业文化一词,是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形态。劳动关系是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果把企业文化比作汽车的方向盘,那么职工文化就可以比作汽车的发动机。企业文化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职工文化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与发展动力同等重要。在我国当前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重视职工文化的战略地位,理解职工文化的科学内涵,掌握职工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对于造就“大国工匠”,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战略价值和时代意义。

重视职工文化的战略地位。重视职工文化,就是重视职工。如果说企业文化是“要我做”的文化,那么职工文化则是“我要做”的文化。企业文化通过企业使命、企业愿景和企业价值观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职工文化则通过职工责任、职工理想和职工信念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一流的企业文化可以造就一流的企业,一流的职工文化同样可以成就一流的企业。因为,有一流的职工及其职工文化,才会有一流的企业。

理解职工文化的科学内涵。职工文化是以劳模等先进职工群体的先进思想文化为核心形成的职工价值理念、职工行为规范和职工精神风貌。职工价值理念是职工文化的中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职工文化的灵魂。劳动精神号召职工群众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工匠精神鼓励职工群众做最好的自己。劳模精神引导职工群众不仅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影响更多的职工做最好的自己。

职工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职工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主要分为四步:寻人、提魂、塑行、展风貌。寻人,就是在职工群众中寻找大家认可的先进职工。先进不仅指做事先进,业务出类拔萃;更指做人先进,点亮自己更照亮他人。提魂,就是在梳理先进职工的先进事迹过程中提取先进思想文化,供广大职工群众学习。塑行,就是将提取出的先进思想文化教化、感化和同化更多的职工群众,规范广大职工群众的日常行为。展风貌,就是全面展现职工群众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

在我国,有的产品生产不出来,譬如总理曾经说过的圆珠笔的圆珠;有的产品我们能够生产出来,但是缺乏竞争力,譬如很多中国人漂洋过海跑到日本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等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有待全面提升。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发扬“工匠精神”,是因为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造就“大国工匠”应该以全面提升职工群众整体素质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全面提升职工群众整体素质的意义、内容及其具体途径。

全面提升职工群众整体素质的意义。我党在每个历史时期取得的每一项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群众路线。在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经济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我党的群众路线就应该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为造就“大工匠”,振兴实体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的内容。2016年“两会”期间,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指出,很多中国人到日本抢购电饭煲,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电饭煲只能把米煮“熟”,而日本的电饭煲则能把米煮“好”,而 “熟”是“硬”实力,“好”是“软”实力。企业及其产品的“硬”实力来源于职工的“硬”素质,“软”实力来源于职工的“软”素质。职工的“硬”素质主要是指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软”素质主要是指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俗话讲,产品就是人品。人有多好,产品就能做多好。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不仅要重视“硬”素质的提升,更要重视“软”素质的提升。在当前21世纪消费个性化、职工主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尤其“硬”素质愈来愈趋同的形势下,作为职工的核心竞争力,“软”素质将成为造就“大国工匠”,提升企业及其产品“硬”实力的关键。

大国工匠范文2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在贯彻落实“职教20条”中,又上了一个台阶:其推进“1+X”证书试点成功,并成为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立信落实“职教20条”还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培养出一大批能工巧匠,并使一些优秀人才在走向大国工匠的路上。

6月8日至12日,在山东青岛举行的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里,立信在“现代模具制造技术·注塑模具技术”赛项中,获得全国一等奖第一名。这是中西部地区自此赛项开赛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冠军。

这个全国冠军的获得,是立信在培养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有其特别的意义。她标志着立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中国制造技能的掌握上,已到了极高的水平。而立信的这个专业,将为未来的中国制造,培养出一大批能工巧匠,甚至大国工匠。

其实,就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共获得全国一等奖5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连续第十一次在重庆代表团参赛学校中,名列金牌总数和总分榜首。

连续11年,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重庆市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中,可以说是冠军拿得手软,奖牌捧得腰酸,其所获金牌数和总分,在重庆代表团参赛学校中,都稳居榜首,共获得48个全国一等奖,4个全国总冠军;在重庆市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中,立信连续11年获得的金牌数和总分,都是全市第一名,其中,获得的一等奖就有206个。

近年来,立信每年都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输送2000余名技术技能人才。而从立信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质量也在稳步提升,用人单位抢着要。立信学生参加高职分类考试,本科上线率也超出全市平均上线率15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制和“3+4”转段合格率达100%;立信学生双证获取率达98.3%,合格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稳定就业率92.5%,就业匹配度达88.6%,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6.8%。

立信,已名副其实地成为能工巧匠的摇篮,大国工匠的未来。

能工巧匠的摇篮 大国工匠的未来

目前,从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毕业出去的数万学生,他们中多数已成为各家企业的能工巧匠,各个行业的佼佼者。

能工巧匠的摇篮——立信走出去的学生能干事能创业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是能工巧匠的摇篮,从立信毕业出去的学生,不仅技能过硬能为企业挑起重担,也能创业当老板。

“立信毕业的学生,不仅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其技能更是没说的,我们喜欢。”重庆小康工业集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余友滨说,“我们每年都要到这里来要一批毕业生。”

每年的毕业季,都有数百家企业,直接到立信学校里来抢毕业生。

而从立信出去的学生,也不会给立信丢脸,很快就成为企业的能工巧匠,挑起了重担。

立信2011级财经专业毕业生郑素菊,毕业后先后就职美国索诺声公司担任西南大区销售经理,就职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西南大区POC销售工作,担任大区销售经理。

立信2014级电气信息制冷专业毕业的雷於,刚毕业就被重庆啄木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抢去。到了这家公司后,雷於在工作上很快就上手,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也让他成为了公司的骨干。目前,他已成长为这家公司的四川宜宾区域经理,负责这家公司在整个宜宾业务片区的家电故障检测、维修,以及整个区域的业务管理等工作,其年收入也有20余万元。

立信2014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包镇源,曾代表学校参加计算机硬件检测与维修赛项获得市级一等奖,获得了保送读大学的资格。其实习期间在中国电信沙坪坝分公司从事网络设备维护、售后服务等相关工作。在实习时,就受到该公司的重视,让他负责一些重要的工作。实习结束后,保送到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就读。他一边学习一边创业,借助电信公司经营模式发生转变的机会,带领几名同学,先后开了4家从事电信服务业务的店,靠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从事电信服务业上获得成功。

立信2013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周虹杉,毕业后到百年世家幼教集团就业,由于其丰富的幼儿园班主任工作经验、较强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在参加市、区级各类活动取得优异成绩,深得集团重用。如今,已成为集团教学园长。

“从立信各个专业毕业的合格毕业生,不仅100%的实现就业,而且稳定就业率达到了92.5%。”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校长蒋红梅说。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如今都已成为企业的能工巧匠,支撑企业的骨干。

立信毕业的学生,不仅在企业就业后多数成为骨干,而且在创业上也是佼佼者。

立信汽修专业2014年毕业生胡中华,由于掌握了汽车技能,如今承包了渝北两路服装城麒华汽修厂机电维修业务,成为合伙人之一,年收入20万元以上。

立信美术专业2013级毕业生汪伟,毕业后,他也自己创业,创办了三根火柴图文设计有限公司,开展室内装修设计,并为装潢装饰公司、工程院校、广告公司等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快印服务等业务。短短的两三年间,他的公司就已发展到拥有员工20余人,年营业额达数百万元。

从立信毕业出去的学生,目前已有一大批像胡中华、汪伟这样,依靠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创业上获得成功。

大国工匠的未来——立信走出去的学生在重要岗位挑起重担

立信有一批优秀学生,他们中有全国最美中职生标兵”付航(全国仅10名,重庆唯一)、“全国最美中职生”张鹏、“全国百名励志成长优秀学生典型”郑素菊等。

立信的一批优秀学生,毕业后被国家的重要单位录用,或进入更高学府深造,并已开始在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他们是大国工匠的未来。

立信的优秀学生刘世忠,毕业后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中心录用为正式编制人员。如今,他在学校学到的专业技能,已在这个重要岗位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迅速成长起来。

立信曾经的青年教师,同时也是优秀毕业生陈巧,在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得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全国冠军,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如今,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录用为正式员工后,在研究所内先后承担起数铣等重要岗位的工作,已成长为研究所一线的技术骨干,其精湛的专业技术,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从立信走出去的优秀毕业生中,如今已有一批进入国家的重要单位,并在重要岗位上挑起了重担,他们是大国工匠的未来。

任廷甜、谭茂林、梁秋林3位同学在立信读书时,曾在全国和重庆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获奖。他们都先后被保送到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在读大专期间,又被该校选拔到国赛队伍。今年,他们组队代表该校,参加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赛项,荣获全国冠军。这也是中西部地区自此赛项开赛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冠军。

立信为什么能成为优秀人才成长的摇篮?

从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出来的学生,为什么这样受欢迎,迅速成为能工巧匠,甚至大国工匠的未来?

“这是因为学校有一支政治水平高,教学业务精的师资队伍,有按照用人单位需求培养能工巧匠的机制。”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校长蒋红梅说。

师高弟子强——立信有一支“德技双馨”的师资队伍

“师高弟子强”,这是人才培养的规律。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成为能工巧匠,是因为有“高师”的精心培育。

在立信,有一大批上讲台能讲得头头是道,上车床能操作娴熟的优秀教师。

“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爱生如子,这是我们对教师的起码要求。”蒋红梅说,因此,立信一直把培养、锤炼“德技双馨”的师资队伍,作为一项夯基的工作来抓。

在培养“德技双馨”的师资队伍中,立信构建起“学-导-训-赛”四维共济的师资建设模式。“学”即建立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促进教师学习教育政策、职教理论和专业知识;“导”即坚持教学常规巡导、课堂教学指导、教研活动督导和集体观摩视导,提升教学技能;“训”即加大培训力度,开展“校本培训”“社会培训”和“出国培训”等多层次分类别培训,发展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赛”即定期举办涵盖“教学技能”“专业技能”和“教科研能力”的校级教师技能大赛,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立信还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对专职教师采取学历进修、国外研修、企业挂职及技术研讨等形式进行培养;兼职教师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目前,立信已培养出市级名师3人,市区级专业带头人11人,市级骨干教师37人,区级骨干教师13人, “双师型”教师203人,聘请了112名行业专家为兼职老师,38名国内外著名专家为专业顾问,立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8.47%。

这“四维共济”和“双师型”的师资建设模式,为立信培养出一支政治站位高、教研能力好、专业技能强的“德技双馨”师资队伍。近五年,立信的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比赛中,共获得全国冠军6个,部级一等奖32个,二等奖35个,三等奖17个,市级一等奖20个,二等奖25个,三等奖20个。

立信由学校承担的科研成果,也先后荣获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立信的教师在教学科研中,也先后获得国家、市、区级教育教学成果奖349项,完成国家、市、区级科研课题37项,公开出版教材42本,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46篇,研发教具5款,获得相关实用新型专利4个。

与此同时,立信还先后培养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特级教师、市级教学名师等一大批优秀教师。

校企合作共育才——立信的学生有德有技有就业市场

2017年,立信作为全国中职牵头学校,完成的教育部课题《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全国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设置和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

“我们能有这样的成果,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合作企业群支撑。”蒋红梅说,校企合作共育“德技双馨”、有广泛就业市场的人才,是立信能够成为能工巧匠摇篮的另一重要基础。

校企合作,是立信培育“德技双馨”的能工巧匠的一大探索,在这一探索中,立信邀请企业行家里手任教,与企业互换人员顶岗,与行业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并确定了课程标准242门,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214门。编写及出版全国规划教材18本,完成与之相匹配的网络课程80门、试题库5个、资源库4个、共享型网络学习平台1个。

在校企合作中,立信于2013年就牵头成立了含278家行业、企业的“校行企协作会”,建成重庆市汽车职教集团等6个职教集团,并与德国EBG、上汽通用、众泰汽车、小康集团等企业,开设校企合作班52个。如开设的中德EBG数控技术特色班,在西部地区中职学校中属于首例,为西部地区中职学校走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提供了参照范本,成为中外合作办学典范。

立信还与企业合作,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运用、电子技术应用等3个专业,进行招生与招工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培养”试点,使培养试点的300余学生,均具备“上岗快、能力强、素质好、用得上”的能工巧匠素质。

大国工匠范文3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大国工匠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大国工匠观后心得

纪录片中,“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由此两能,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就有了根基和资本。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的是普通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让人敬畏和感动的“德技双馨”的真人真故事,没有半点夸张,平时的叙述就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刻录。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笔者从《大国工匠》中看到了平凡的岗位中迸发出来的劳动精神,劳动之美。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大国工匠》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尤其电视中的一些故事、人物,让我们的记忆穿越时空,仿佛就在昨天,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有我们老一辈劳模的精神再现,也有当今高科技建设者的劳动创造,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不仅在平凡的工作中,更在精彩的艺术画面中,通过电视纪录片这个载体,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共和国通过劳动,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一个个历程。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 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

李政道博士说过:“越往前走,技术就精神化。”《大国工匠》中播出的这八名工匠,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美,无不令人叹服。望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够借鉴《大国工匠》的成功经验,把更多的镜头、画面、时段和版面留给广大职工和一线劳动者,讲好劳动者的故事,展示劳动者的风采,从而让更多的劳动变成创造,让技术变成艺术,让劳动成为一个个“匠心筑梦”的旅程。

大国工匠观后心得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我国政府隆重召开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说明中央政府对劳动模范的重视,也为我们企业的一线生产职工带来了一股春风。

九十年代起,中国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使大多数人产生了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好多年轻人都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要么经商做生意,要么考公务员,使得我们制造业一线年轻技术工人严重断层。全国劳模大会的召开,是对我们一线工人的充分肯定,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崇尚劳动已成为我们劳动者永不消失的荣耀。

“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每天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推出了“大国工匠”系列报道,每期介绍几位制造业的部级高级技师,有的是在生产一线制造火箭的焊接工,有的是在生产一线装配“蛟龙”号、高速列车、飞机的钳工。他们这些人都没有多么高的文凭,从学徒开始,靠自己的勤奋钻研、实干和敢于探索的精神,最终成为部级高级技师,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就我公司的实际,谈以下几点看法和感受。

一、不要认为没有文凭就自卑。

我们的一线职工大多是工作20__年以上的老工人,高中以下文凭占大多数,但大家在我们生产的胶合板机械领域个个都是技术能手,无论是焊接,还是加工和总装,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像谷延春、郭同虎等的焊接技术;沙崇光、燕春伟等的加工技术;高大明、刘玉宁等的装配技术,在公司乃至全国都是高手,他们大都没有多么高文凭,但是在本职工作中都很出色,在行业内都是好手。只要好学、勤学,手艺就会练成,练成手艺就会成为行业高手,也可享受高工资、高待遇。我们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善于琢磨、善于钻研、善于总结,怎么干才能干得快、干得好,要有自己一套独到的工作方法,你才会超越别人,有了高超的的技能你也会成为部级高级技师的。

二、抓质量要一丝不苟。

“大国工匠”中的几位高级技师,生产的都是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一批质量要求相当高的产品,如有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坠落、高铁可能脱轨,轮船可能沉没,这些产品要求的是100%的保证质量。我们的干部和职工在平时质量管理中动不动就是“差不多”、“还凑合”,这些词都不能用在我们的质量管理中,我们的产品质量也要求是100%。这就需要我们的一线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要一丝不苟,想办法、动脑子,把质量确确实实提上来。我们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机械制造业的品牌不是靠广告宣传能换来的,是靠过硬的质量和优越的性能从用户的口碑中换来的。我们全体员工要时刻把质量放在心中,不合格的工件坚决不入库,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出厂,要有持之以恒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把产品做好,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大家才能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三、你不一定爱厂但一定要热爱你的工作。

无论工厂怎么对你好,有个别同志总是在抱怨;无论工厂怎么感化你,有个别同志仍然是无动于衷。这些同志不热爱自己的工厂可以理解,但一定要热爱你自己的工作,工厂有千万家,但你从初期学的工种可能只有一种,无论你在那个工厂工作,你干不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不会吃上饭的。只有你热爱了你的工作,你才能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好,你才能提高你的技能,你才有立足于企业的本钱,如果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不出一定的价值,到任何一个单位都不会收留你的,现今的企业,没有任何一个单位愿意收留一个闲人的。无论你从事任何工种,都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自我约束和要求自己,把自己培养成高技能人才。

四、未来的高级技术工人会大有作为。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已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粗放式的发展,过度依赖于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也使得中国的制造业量大而不精,因此,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要转型升级,就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再先进的机器也是通过人制造出来的,没有能人产品永远也不可能升级。我们企业过去是生产中小型产品为主的企业,我们的部分职工过去只是制造小型产品,现在升级为制造大型数控产品及生产线,这些都要求我们的一线职工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先进技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过去的生产一线工人是最底层,现在的生产一线工人是最顶层,尊重知识、崇尚劳动,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望全体职工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提高了,你才会大有作为。

请大家看一下“大国工匠”这个报道,向全国各行业的优秀技师学习,大家会从中受到启发的。希望全体一线职工勤学习,肯钻研,爱岗敬业,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人都会成为百圣源的工匠,成为中国的工匠。

大国工匠观后心得

八位劳动者,八位工匠。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他们的成功之路就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了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了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1.钳工胡双钱,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2.捞纸工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坚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3.港珠澳大桥管延安。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仅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4.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仅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

5.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张冬伟。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6.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他就是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宁允展

7.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

8.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到达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仅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证明,仅有那些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大国工匠范文4

范三庆,石家庄灵寿县人。现任中国铁建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郑万高铁第八标段项目经理。1978年3月,19岁的范三庆入伍铁道兵第七师33团,成了一名铁道兵(铁道兵是中国人民原专业技术兵种,于1948年诞生于东北战场。1984年元旦集体转业并于1989年夏改制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这支逐步成长起来的特殊队伍为中国的铁建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84年范三庆进入中国铁建十七局,一干就是33年。

33年间,范三庆的身份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测量员、工程师、项目经理……不变的是他始终如一的工作作风。

干出来的世界奇迹

对于京沪高铁,国内外媒体的记者用这样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敬意:京沪高铁,干出来的世界奇迹!

天津静海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县之一,处于天津市公路、铁路、海运、空运立体交通网络之中,京沪高速铁路贯穿全境。

2008年初,寒风凛冽,大雪封天。十二工区的经理王庆祥、党工委书记周毅力、副经理范三庆带着“先遣部队”悄悄来到这座县城,安营扎寨。.

十二工区承担了天津特大桥15.1公里的施工任务,包括4314根桩基、464个桥墩、两联40+64+40米的连续梁以及两座现浇梁,加上后期增加的桥面系附属工程和无砟轨道工程施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模式可以借鉴。附近的工区已经将桥墩立起来了,十二工区却连一根桩都没有打,三位老兵眼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迅速打开局面,打赢京沪高铁的第一仗。

经过调查和研究,工区确定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征拆策略,利用广播、报纸、橱窗、标语等对京沪高铁的建设意义进行了大力宣传,同时沿线走访宣讲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工区红线内的永久用地和红线外的临时用地全部征用完毕,十二工区率先在一标打赢了征地拆迁的漂亮仗。

征地拆迁在一标树立了标杆,接下来如何能在标准高、技术新、要求严的京沪高铁立足、干出成绩,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二大难题。以“洋镐、扒子、小推车”出身的“土八路”要想挖掘工区团队无限的潜力,就必须以学习作为“钥匙”,打开智慧的“金库”。

工区决定将工余时间的学习作为第一要务。一次,范三庆、王庆祥带着几名技术主管到邻近的工区“偷师学艺”,两位老同志爬到20多米高的桥墩上观摩混凝土灌注工艺,令在场的工人敬佩不已,从此打开了工区中人人争相学习的局面。

2010年4月15日,因工作需要,王庆祥和周毅力奔赴了新的战场,范三庆正式接任十二工区的工区经理,这个工区经理可不是那么好做的,因兄弟单位桥面打磨完成时间晚了整整一个月,十二工区的底座板施工拖至5月26日才真正开始,而铺轨日期已经定死。范三庆带领大家开会研究,最后形成了一套“战术体系”:实干苦干的“土办法”不能丢的同时,还要加上“巧干”,通过建立管理、激励、创新一体的施工模式,把失去的工期抢回来。

京沪高铁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任何细微的安全隐患都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范三庆清楚,十二工区的线路跨越多条铁路、公路,地上、地下又管线众多,连续梁和现浇梁结构复杂,安全风险大,桥面施工安全系数低,安全管理难度大。京沪高铁就像是一座精密复杂的仪器,必须要精益求精,务实求细,把每一个“零部件”做好,才能让安全隐患无处可“隐”。

在两个月的昼夜奋战中,范三庆带领职工吃住在工地,累了就在帐篷里歇歇,饿了就啃啃馒头,每天都要在15公里的线路上走好几个来回,磨坏了好几双鞋子,身体也瘦了好几斤,最终抢回了工期。

“没有干过的,只要认真就能干好;干过的,不认真也会干不好。”这是范三庆对高铁施工的认识。

历史证明,任何一项伟大的工程都是人类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世界瞩目的京沪高速铁路更是如此。

以信念挑战极限

“剩余工期50天,5月份必须完成90片梁。151片梁6月20日必须完成。差一片罚你5万。”2013年4月26日,杭长二标局指挥长韩贤文对范三庆下了“军令”。

时任杭长客专诸暨梁场经理的范三庆,顿时感到压力像巨石般袭来。但他口中说出的却是,“坚决完成任务!”

当时的诸暨梁场有12套外模、7套内模、2个拌和楼、4台龙门吊,如若满负荷运行,每月能完成75片梁。50天生产151片梁,这对于眼前这个梁场来说简直是“痴心妄想”。

4月26日,范三庆开会回来已经是晚上10点多,跑了一天工地的他来不及休息,立即召集班子成T和部门领导开会。

大家听了“军令状”的内容心里犯起嘀咕:“这个活没法干!”“已经立下了‘军令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急难险重问题前,我们作为领导要冲在前头。”范三庆当晚就制定了领导带班制度,一个星期轮流值班,尤其是夜间施工,必须到现场巡视,负责现场统筹协调。

范三庆看着各部门负责人说,你们都要立下“军令状”,确保在本部门工作中不能出现任何影响制梁的问题。他看着时任物资部部长何太龙问:“你的材料能不能保证齐全?如果缺了怎么办?”何部长斩钉截铁地说:“出一点差错,我的工资全扣掉,现场材料员工资减半。”

拌和站、移梁机、龙门吊是制梁的咽喉,如果卡控机器出问题,就会影响全部工作流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将卡控点进行了安全排查,并将易损零件进行摸底,范三庆亲自找到供应商,协商将易损配件先放在库房里,以便坏了的时候能及时更换。

范三庆每天早、中、晚定时召开关键卡控负责人会议,晚上带着总工耿重阳与工班沟通,协调解决困难。他们认真测算每个工序的卡控时间,每片梁的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预初张、吊梁时间都进行了明确记录,确保工序环环相扣。现场技术员和工班24小时施工,每个人大约每天干18小时,最忙时,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

一直到5月6日,范三庆的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工期紧,任务重,他统筹协调,将人力、资源、设备安排得妥妥当当。连从不下工地的财务部人员也被动员出来,配合技术人员进行梁面打磨。办公室的女同志负责喷箱梁上的标识牌,工程部整理资料的女同志到沿线贴标识。

到了晚上,布料机振动棒的轰鸣声是范三庆最好的催眠曲。如果响声不对,或者响声停止,无论多晚,范三庆都会立刻给值班人员打电话询问情况,跑到现场一探究竟。

5月一共下了12场雨,但在大家的意识里,完全没有晴雨之分,只有“白加黑”。5月7日晚上,突下暴雨,绑钢筋工班无法作业。范三庆给物资部何部长下死命令:“马上去买雨衣,保证作业人员人手一件。”何部长看了看表说:“现在已经十点了,平日里这儿的商店下午四点就关店了,况且今天还下了这么大的雨。”“就是下刀子,你也得把雨衣买回来。”范三庆坚定地说。最终何部长只得动用所有关系,在暴雨里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凑齐了330件雨衣,当晚,生产得以按原计划推进。

一天晚上,雨还在下,上夜班负责绑扎钢筋的工班没有出工,范三庆电话打了好几遍,也不见一个人影,他站在雨里等候,总工耿重阳和副书记王仕怀跑到工班住处,一个个挨着敲门叫人,工班负责人看着雨里湿透的项目领导,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叫上工班全天人员在雨中展开了施工。无论雨多大,范三庆和耿重阳从不打伞。“只有以身作则,工班才会出来上班。”范三庆说。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范三庆都是第一个冲上去。一次晚上十点多,提梁机钢丝绳出现了问题,范三庆被沉寂吓醒,披上衣服赶到现场,他爬上提梁机,举着手电筒给工作人员照明,一举就是几个小时,妻子到现场一看这架势吓了一跳,赶忙喊:“老范,那里那么高,你又有高血压,快下来休息会儿。”结果范三庆说:你就“让我在这吧,我只有看着才能安心。”就这样,他站了四个小时,直到故障修好,又在现场协调好工序,确保不耽误下一步施工才放心离开。

这就是杭长诸暨梁场一个月生产出90片梁的“秘方”,这个“秘方”包含着是全体职工的众志成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创造出了奇迹。

匠心创效传奇

2013年,郑徐高铁线路开工建设。当时,十七局集团三公司郑徐代建项目地处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主要承担商丘特大桥13.5公里线下工程及无砟轨道、郑(州)阜(阳)上行联络线特大桥1.73公里线下工程及有砟轨道的施工任务。项目施工沿线横穿11个村庄,平均每3.4公里就存在跨国道、跨高速、跨县道、跨油库专用线等重难点工程,施工难度和干扰较大。

“必须确保上交公司管理费和利润达标;必须确保职工年收入达到公司要求;必须确保在业主规定工期内保质保量完工。”骨子里从不服输的项目经理范三庆给大家立下了“军令状”。

其实,范三庆不是不明白这个目标意味着什么。多年的项目管理经验和对市场形势的分析研判告诉他,竞争的加剧,僧多粥少、低价中标、微利生存已成为行业常态,而成本管理是事关企业生存的永恒话题,苦练内功、积极探索项目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才是企业能否突破创效瓶颈的关键。

2014年初,三公司对项目进行目标测评,并下达了目标成本任务,而此时项目的施工作业面刚打开,资源配置要求很高,且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给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危机中也蕴藏着机遇”,范三庆想借此堵死“后路”,背水一战。

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家的成本意识和参与热情,范三庆要求工程、安质、计划、物资、财务等部门制定出详细的考核奖惩办法,让成本管理与每一位职工的职责和薪酬挂钩,一方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成本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针对3266根桩基施工,为确保桩头质量,同时也为了减少材料浪费,项目以管段为考核单元,制定了桩头奖励制度。

对于测量,项目按照墩身个数约定,若未出现任何测量差错予以奖励。针对架梁工期紧的情况,为确保施工人员和机械安全,范三庆召集项目领导共同研究,决定从2014年10月架梁开始至架梁结束,将梁场全体职工纳入安全生产考核。考核约定从箱梁预制到移梁再到发梁台座处,未发生任何安全质量事故的,根据现场实际考核进度予以奖励;若在此过程中出现任何安全质量事故,取消梁场全体人员当月加班工资和提梁队伍相应补助,并严格按照公司相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范三庆明白,奖优罚劣带来的有形效益与无形效益,岂能用金钱去衡量。

合理利用外部和现有条件为我所用,是三公司郑徐代建项目优化方案设计的一大创新,也让他们尝到了创新带来的甜头儿。

在跨商周高速公路连续梁施工中,按照原设计方案,高速公路西侧连续梁混凝土供应需要绕行市区,范三庆亲自带队进行现场勘测,发现利用相邻的陇海铁路检查通道 来布设泵管,可直接减少运距24公里,既方便高效,又不会对铁路行车造成影响。

在桥面系施工中,项目充分考虑两座拌合站的地理位置,分别在线路先架区段和谢集拌合站附近,利用连续梁支架拆下的型钢和螺旋钢管搭设两座钢便桥,使得混凝土、遮板栏杆及其他物资能够直接运输到桥面,成功地解决了便道通行常受干扰的问题,节约吊车、泵车费用151万元,并且加快了施工进度。

物资材料成本占据工程总成本的一半以上,是项目突破创效瓶颈的重点领域,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项目最终能否实现盈利。对此,范三庆不敢有丝毫懈怠。在物资管理中,他要求相关人员严把五道关口,堵死效益流失漏洞。

大国工匠范文5

高原笑称:“自己做的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都是人家不愿做的。”但就是这些山间随处可见、村民烧饭都不用的杂竹,却被他的企业加工成精致的装饰品,年销售额1500多万元。

“竹木产品都是‘非标’产品,质量不好控制,所以我必须自己先学技术,然后手把手地教会工人。”这个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合格的手工艺匠人。回顾3年来的创业历程,他感慨道:“扎扎实实地把产品做好,让每个客户都满意,这本身就是在创业。”

近日,记者参加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发现双创之星”活动,在皖南采访时发现,无论是70后还是80后,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思考并形成共识:“互联网+”时代不仅需要创业激情与创新思维,同样需要“大国工匠精神”,只有求真务实,从小做起,持之以恒提升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才能真正把“双创”活动落到实处。

公司业绩逆势上扬

高原出生在群山环绕的皖南山区,当地的地理环境并没有禁锢住他天马行空的想法。

2006年,在北京读完大学后,他进入一家贸易公司从事竹木产品出口业务。“我总觉得,自己在任何岗位上都能比别人出色,于是自己想当老板。”高原觉得,家乡竹林遍布,这是先天优势,为何不就地加工出口,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呢?

他一边做业务,一边利用各种途径学习生产与管理技术。“直到把这个行业摸得滚瓜烂熟,我才敢离开”。

2008年,他鼓起勇气向父亲摊牌。经商的父亲起初并不太理解:“你到底了不了解这个行业,如果真的吃透了,我就支持你。”即便得到了父亲的支持,高原也没有一上来就“高举高打”,而是在农村老家建了一个手工作坊,开始了低调的“实验”。

靠着为外协工厂提供半成品,他的作坊经营得非常顺利。“当时,我们并不贪大,先从小单子、散单子做起,这样有利于企业健康成长。”为了控制产品质量,高原就“钉”在车间里和工人一起加工,一起琢磨生产技术。“有一次做竹帘时,关键技术始终无法克服,我就连夜赶到浙江的企业去请教。”

此时,当地政府开始关注到这个年轻创业者,并在土地、贷款上给其大力帮扶。高原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在县城的开发区建起了一处现代化厂房。

“建这么好的厂房并不是为了充门面,很多欧洲客户对生产企业厂房的规模和标准都提出了相当高的标准。”在他看来,“尽管生产的是‘不起眼’的竹制品,但只有用欧洲人对待工业的态度去做,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信任。”

2012年,高原的公司开始转型,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绕”过了外贸公司,直接和海外采购商进行P2P交易。

“大家都是在线上交易,这就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高原说,姐姐在欧洲生活,可以在现场处理售后问题,因此,客户对售后服务相当满意。

即便现在有不少大客户在手,他还是一视同仁地对待网上的所有客户。“哪怕对方只买一副院墙的竹篱笆,我们也会为他定制”。他的经营哲学是“不能过分地依赖几个大客户,一旦客户流失,企业的经营风险就会大大提升”。

“尽管外贸形势不太景气,我们还是逆势上扬,连续3年出口创汇增幅15%。”高原总结道,“只要静下心来做质量,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

“质量上不去,再花哨的营销都是空”

1986年的一天,因家境贫寒,年少的储诚长挑着自家炒好的茶叶去安庆市区卖。“因为没有正规的包装,只能把茶叶装在几个塑料袋里,看起来乱七八糟的。”

一家企业的会计看到说:“这样的茶叶也能拿出来卖?”储诚长当时脸红到脖根,就在此时,这家企业的厂长出来说:“农家人卖的茶叶,哪有什么包装,这就是原生态。”

这个大别山区长大的孩子暗自发誓,以后一定要卖包装好、质量好的茶叶。

15岁初中毕业后,储诚长进入工厂上班,此后成为企业高管……经过漫长的等待,储诚长在积累了资本和人脉后辞职创业。他在黄山脚下成立了黄山御饮堂茶叶有限公司,按照有机茶园标准与茶农合作建立了3000多亩高标准茶园。去年,他又在大别山区开发野生茶园。黄山当地政府帮其融资800多万元,并在土地政策上给予优惠。

置身互联网时代,储诚长不仅着力开展品牌营销,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经销高性价比的茶叶,还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发出一款与茶叶有关的游戏产品。游戏中,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种茶”的形式了解茶文化,从而培养起茶叶的消费习惯。

尽管公司创新营销手段,拉动了市场销售,但储诚长花精力最多的还是质量控制。“如果茶叶质量上不去,再花哨的营销都是空。”在他看来,“如何让茶叶饮用起来健康、安全,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目前茶叶行业资本运作如火如荼,对此,储诚长坦言,自己还是选择静下心来做茶叶的品质,做老百姓喝得起的茶叶。“我不想把精力都花在融资和盲目扩大规模上,那样会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小而美’也是一种选择。”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他的公司出售的每一盒茶叶都标有自己的“身份证”。从这枚小小的质量追踪卡上,消费者可以看到茶叶出自哪座山峰,由谁管理,采摘、制作、包装是如何完成的。

让储诚长感动的是,创业以后,他找到了当年那家企业的廖厂长。见面时,廖厂长给了他一个有力的拥抱,并勉励道:“做茶叶,一定要做质量。”

“没十年磨一剑的准备,就不要出来创业”

40岁回老家铜陵参加创业大赛,袁静算得上一位“高龄”选手了。等这么久,是因为他花18年时间在“磨一把剑”。

1997年大学毕业后,袁静一头扎进电容行业,从国有企业技术员到外资品牌商,从研发到销售,19年的从业经历让他成为圈内的“知名人士”。

“在装备行业,中国人为何不能拥有自己的百年品牌?”在这个念头的支配下,2014年,他带着自己的研发项目参加了当年的铜陵市创业大赛,并获得了三等奖。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他注册成立了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大赛的奖励,他获得了政府提供的50万元设备补贴以及贷款支持。

“18年来,我一直在这个领域里摸索,无论技术还是市场,自己都比其他人更加熟悉。”袁静感慨道,“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准备,就不要出来创业。”

“对于制造业来说,真正把一项新技术变成产品,需要漫长曲折的过程。企业初创时,袁静既要抓研发又要跑市场。在此期间,亲人重病、朋友撤资更是让他雪上加霜。好在袁静和他的团队“挺”过来了。去年一年,公司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大部分产品出口。目前,一家韩国企业看中了袁静的公司,希望与其合作。

大国工匠范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够在今天这样庄严的开学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工贸的老师们,对各位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成为有灵魂的新时代大国工匠”。

同学们,大家知道,中国近10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耻辱的历史,而中国近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则是一部从耻辱到不断站起来,并实现富起来的历史。现在我们国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但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还有一段艰苦卓绝的路要走。

为此,国家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一系列发展计划和战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呼唤,国家强盛的需要。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同学们,职业教育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高职大学生,也必将大有可为,希望大家能够抓住新时代赋予你们的机遇,努力成为一名有灵魂的新时代大国工匠,不辜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那怎样才能成为有灵魂的新时代大国工匠呢?我认为,可以从 “技”“艺”“德”“道”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技”,也就是要追求精湛的技术技能,这是我们高职院校大学生最基本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学会学习,苦练技能,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严苛,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极致,最终希望能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一种绝对的自尊和自信。

二是“艺”,即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老经验很宝贵,但时代、环境总是在变化,老办法不一定能解决新问题。如果你只会重复、机械的做事情,未来如何能够和人工智能PK呢?因此,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地学习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能,勤思考,多实践,勇于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是“德”,就是要修身立德。人无德不立,大家来到了一个新的集体,要学会尊重和厚待他人,将自己置于团队和集体当中,做一个符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人。做事也如同做人,心正是根本,品格决定品牌。同学们要不断地打磨自我,以端正品格来坚守诚信,在专注和奉献中释放自己的能量。

四是“道”,要达到“道”的境界,除了要在“技”和“艺”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并在“德”的方面具备较高的修为外,还需要志存高远。大家只有把个人的成长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方可达到忘我的“道”的境界。

上一篇人力资本

下一篇生存大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