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课件范例6篇

桂林山水课件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1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    生:清     生:绿    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       生:秀      生:险     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生:形态万千 生:绚丽多姿 生:奇峰夹岸 生:峰峦叠嶂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分别找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评: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屏幕上的这些句子,把前后意思关联的话连起来。课件: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生盯着屏幕,轻声读着,想着。陆续举起了手。) 师:(指定一名学生)请你来跟老师对读,我读前半句,你接上意思相连的后半句。(师生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师:他读对了吗?(对了)看来同学们对句子的意思都领会了。请同桌同学分前后半句对读。 (同桌对读句子,兴致勃勃,还自觉地交换读,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刚才发现同桌搞糊涂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大家把句子的意思搞清楚了。要是读这段话,能把每句话写出的特点都读出来吗?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教师给了3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思考。) 师:谁来读第一个分句?(学生都争着举手)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出了感情,但三个“像”还没读出变化。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觉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令人感到山峰奇特,那山峰的形态奇在哪儿呢?谁把他读出来。 (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了“像……”:“像老人”声音微粗,稍稍压低音量;“像巨象”声音上扬,音量放高了些;“像骆驼”巧用轻声,读得慢些,读出了更奇特的语气。) 师:你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到山有不同的形态了吗? 生:我感觉到了,像巨象的山峰最大,像老人的山矮小,像骆驼的山有起伏。 师: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你的想象力真强!让我们都来读出这些奇特的山峰的不同姿态。 (生读书表情各异,都在琢磨着怎么读好。) 师:第二个分句谁来读?(一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完了第二个分句) 生:我觉得“翠绿”、“新生”还要突出一点,因为翠绿是很好看的颜色,新生的竹笋颜色也很鲜嫩,如果老竹笋颜色就不好看了。 师:是呀!新鲜的绿色的确是很“秀”的,请你来读读这两个词组——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 (生尝试读了,但声音不好听) 师:谁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让人感觉到秀美?(指一女生) (该生不但感情好。而且音色纯美,如透明的一般) 师:听了她的朗读,你感觉到“秀”了吗?(同学们都佩服地点点头)那请她把这句话读完吧。(该女生把“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都读出了感情。) 师:大家都用自己觉得最美的声音来读这个句子。(学生练读) 师:这最后一句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大家听一听,谁读的最有“险”的感觉。(生逐一轮流读) 师:请大家评评吧,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生:李红读的最好,她把“栽倒下来”读得让人有点害怕。 生:王强好,他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语气让人感到危险。 ……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他们几个各有长处,但也有缺点。我们可以把这些同学的优点学过来啊!试试看。(学生各自投入到自己的朗读活动中,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学生们都读得晃起了脑袋,脸色表情也在变化着。待学生练读完后)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想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来欣赏。(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读起来) 师:读得真美啊!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我读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我们都不看书行吗? (生师合作,有感情地诵读这段话) 评析: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师: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作文“游``````”。一位到过桂林的同学写了“游桂林”。文章交上来,我批改时发现这位同学在描写漓江的水时写道:“漓江的水很清很静很绿”。于是,我把这句话改成书上那句话,我应该告诉这位同学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呢?大家帮我说说。 生:习作中的句子不具体,没写出水静清绿的程度。 生:书上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惊叹和愉悦的心情。 生:书上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写得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生:书上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一种连珠炮似的气势。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真”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了漓江水让人一目三叹,又写出了作者观赏后心旷神怡的感受。 生:我也觉得“真”字写出了漓江水的举世无双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永远不会忘记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师:理解得不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对表达句式和“真”字的一番细致咀嚼、推敲,让学生体会到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中蕴涵的形式之美。) (三)、抒情表达,想象生活,丰富情感。 师:你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写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 (屏显画面,学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象金丝帷幔,有的象圆顶蚊帐,有的象瓜菜蘑菇,有的 象人参当归。 生: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优美,耐人寻味啊,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有的峰顶有峰 ,有的山峦欲倾,触目惊心。  生:桂林的山真是鬼斧神工啊,有的浑圆,象芋头,象海螺,象馒头,有的尖挺,象玉笋,挺拔秀丽。 生:桂林的山真形象啊,象大象,长鼻深入江中吸水,“象鼻”和“象腿”之间形成的小月洞和江中倒影,恰似一轮明月,漂浮水中。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碧水潆洄,犹如一条罗带,轻轻飘过。 师:是啊!山水相映,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点缀,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动态的景。让我们再来荡舟漓江,观赏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吧!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师:此时此刻,面对此景,你不想抒发一下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吗? 生: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 生: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 生:桂林山水真是甲天下 生:桂林山水为中国这只雄鸡增添了一片绚丽的羽毛 生;桂林山水让我刻骨铭心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看不厌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真象是一幅长卷水墨画啊! 生:桂林山水真让我浮想联翩,梦魂萦绕。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让我永不忘怀。 生:桂林山水山水一体,水天一色。 生:桂林山水奇峰夹岸,碧水潆洄,犹如一条彩带,轻轻地飘过。 师:除了这种抒发感受的方法外,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小组讨论。 (讨论出的方法有诗配画、写诗歌、画画、模拟旅游解说、唱宋祖英的《雨中桂林》) 师:各小组进行展示。 (学生纷纷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动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诗、歌、解说词,这不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师:让我们再次去读课文,你又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评: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传达、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发展了学生语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师:我有一个朋友,创办了“宁波天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要开辟“宁波——桂林”的游览线路,请你写一个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生:今年过节哪里游,桂林山水是首选。 生:今年过节不 旅游,今年过节不旅游的,要游就到桂林游。 生:这里好,那里好,不如桂林山水好。 生:桂林山水,人间仙境! 生:今年过节去哪里? 桂林山水必游行 山清水秀又美丽 怪石嶙峋危峰兀 奇峰罗列拔地起 能不去桂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风光独特美如画。 师:同学们的广告词已经把我撩拨得心动了,我一定去桂林!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总评: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诱人的山水画面中,互动的激励中,想象的放飞中,看、读、品、悟、说、创,既使学生得到了读的甜蜜,情的激荡,美的陶冶,更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1。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有趣”,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2。语文教学要“有用”。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努力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理解、积累、转化、运用的语言实践过程。                    该文发表在《教学月刊》2003年第五期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2

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人文课程之一的美术课程,必须在实践中通过合理创设贯穿着人文精神的特定语境,厚实美术探究活动人文底蕴,才可被称为是一门真正的人文课程。但是,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仍有许多一线美术教师存在这样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可以教的吗?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分析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特定的校本化文化语境的营造,厚实课堂探究活动的人文底蕴。

[案例一]课题:江南行――小桥流水人家

设计理念: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江南是我们的家乡。而生于帆影点点、烟波浩淼、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太湖之滨的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美丽的江南在漫漫人类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风物人情、典故、书画作品、散文、诗歌等各类人文信息。

本课旨在通过校本化乡土课程的设计,并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期通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探究后,能初步认识古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的旖旎江南之迷人所在。在活动之后,同学们能产生“江南佳绝处,毕竟在此处”之效。

镜头一:

1.课前让同学们自行去搜集一些有关江南的各类信息资料(书画作品、散文、诗歌、音乐作品、名胜古迹、典故、影视艺术等),每个同学至少一件。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摄影、美术作品图片和文字图片及音乐《姑苏行》、《太湖美》、《桑塔露琪亚》;电脑互联网网络环境。

说明:

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对有关江南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资料的搜集活动,特别是对江南建筑、诗歌、散文、书画、乐曲和摄影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分析、交流、评述和讨论,让学生在宽松的文化语境活动中自主地感受自己熟悉的家乡――江南的秀美。

镜头二:

上课伊始,教师在由电子屏幕出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及莲花摄影图片背景等营造的文化语a境中,直接导入新课。

然后安排学生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由学生自己主持的自由论坛活动。并让每组到台前交流、展示有特色的作品。

说明:

由《忆江南》这首白居易的极具文学气息的诗句导入新课以及自由论坛的设置,这样的语境创设把握的时机与学生的思维需求同步;讨论题目的提出则使整个论坛环节的语境设计中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决策权,体现了“精、趣、活、疑”,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如此蕴含人文精神的校本探究活动,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实效。

当然,要想在校本化的教学中真正实现有价值的合作,充分厚实人文底蕴,教师要注意合作交流语境的每一个环节,不论是合作前、合作时还是合作后,都应该进行指导。

镜头三:

采用诗歌配图片的形式进行教师准备的有关江南美术信息欣赏、交流活动;在创作活动的安排上,则首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太湖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创作完毕后进行的评价活动也以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后,让有兴趣的同学对相关信息继续学习。

教学反思:

在这样充满文化语境的课堂中,展示与讲评成为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对学生的构思创意加以肯定,旨在通过讲评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进步。并且,课后对本课适时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以让学生在浩瀚的有关江南的人文知识中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可爱的家乡――江南美丽的人文底蕴。

[案例二]课题:桂林山水欣赏、写生活动

设计理念:

漓江,从桂林到阳朔的一段水程,宛如一条青罗带,蜿蜒于万点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侧影,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为漓江的绮丽风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优美诗文,绘出了诗情画意的美丽画卷。

《桂林山水写生、写意活动》是学习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美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美术可以表现主观情感后”的校本实践活动,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支撑下,通过校本化教学策略的尝试:搜集桂林山水的资料交流、展示欣赏评说桂林山水风光图片、诗歌艺海拾贝(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桂林山水风光片剪辑尝试创作介绍我创作的桂林山水作品等充满文化语境的系列探究活动,以美术课程、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人文精神的校本化美术探究学习活动,启发他们关注大自然,表现大自然,并在创作的过程中熟悉祖国的大好河山,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和爱惜保护它们的责任感。

镜头一:

在信息技术基础上,课前小组搜集有关桂林的风光图片、书画作品、诗歌、散文、歌曲等文艺作品和有关桂林的来历、名人名胜的信息。

说明:

课前设置让学生分小组运用多种手段与方式,创设有关桂林山水富含人文气息的各类资料所构成的文化语境,既能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桂林山水的秀美,还能让学生主动关注、了解生活。

镜头二:

1.学生交流、展示搜集结果。

2.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桂林山水风光图片(配诗文),请学生欣赏、评说……

镜头三:

教师接着出示描绘桂林山水的书画作品(电子幻灯),学生欣赏、评说。李可染《漓江胜境图》、徐悲鸿《漓江春雨》、白雪石《山如碧玉簪》、陶一清《漓江晓翠》、孙克纲《漓江晨蔼》等作品,教师的写生范作,以及优秀学生作品。

说明:

描绘桂林山水的书画作品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缩影。利用现代信息教育媒体,展示大量的书画名作所营造的校本化的探究学习的文化语境,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形象,让学生得到了人文艺术的熏陶,并加强了与语文学科的渗透联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多幅学生同龄人亲手制作的描绘桂林山水的美术作品营造的校本化语境,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畏惧心理,产生了你行我也行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致。

镜头四:

1.继续欣赏“桂林风光掠影”视频电影剪辑(配朗诵《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此为灵感源,尝试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创作你心中的桂林(速写、水墨、剪贴、色彩皆可,也可以在网上搜集资料后在WORD或画图软件中编辑处理)。

2.在创作体验的时候,可以独立完成一张作业,也可以轻声交流,两三个人一起合作。

3.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推选出比较优秀的作品准备到班上交流展示。

说明:

桂林山水的秀美和优美的散文阅读等极具人文气息的文化语境,加强了美术学习活动同文学的联系,确实给学生学习带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的小组讨论形式,为秀美的桂林山水作传神写照的校本化探究学习活动的语境营造,体现了协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反思:

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通过校本化的特定的文化语境的营造,《桂林山水写生、写意活动》的教学活动设计改变了以往美术课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对桂林山水、诗歌、散文、书画、乐曲和摄影等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桂林山水文化的秀美。并通过学生自主的艺术创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抒发对桂林山水的情感。

综上所述,担负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重任的美术课程,应巧妙创设合理的校本化美术探究活动文化语境,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环境、自然景观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深入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且将学生喜欢的作业形式――自己选择创作方式引进课堂。这些富含人文精神的校本探究方式,可以引领学生在日常生活、情感体验等领域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徐贲.从人文精神到人文教育(二).blog.省略/xubenblog.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3

只有星月相互辉映,天地才如此美丽

1990年的2月,彝族村寨四川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被白雪覆盖,25岁的代课教师李桂林第一次来到这里。他手脚并用,走过了晃晃荡荡的索桥,攀上令人生畏的5架天梯,终于来到了这个以边远险要出名的山寨。站在高耸云天的悬崖上,他仿佛能触摸到头顶的蓝天白云。

二坪村因条件差等原因,以前搭起的小学荒弃了10年。这年,村领导决定重新开校,他们在县里四处打听查访老师。最后对方都因二坪太落后、彝族孩子不好教等原因拒绝。他们只得跨县找老师,最后请到在邻县汉源县乌斯河镇当代课老师的李桂林来熟悉环境。

站在高高的峭壁上,劲风拂面。李桂林望着脚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道,真是稍有不慎,随时都有可能掉下去。他犹豫了。

随后,李桂林在周围的村舍转了一圈,眼前的景象给了他从未有过的震撼:村里七八岁的孩子,不论男女,大都光着屁股,晒得黝黑发亮;住的大都是简陋的茅草屋,吃的则是玉米糊糊和洋芋粥……环境是导致贫穷的客观原因,而荒芜的教育让这里的孩子还处于原始状态。

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走到李桂林跟前,用好奇羡慕的眼光打量着他身上的衣服,她从没见过这么好这么新的衣服。李桂林俯下身,用彝族话对小女孩说:“小妹妹,想不想读书?”

小女孩闪动着晶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扑闪。读书这两个字好像遥远的星星,好看,但抓不住。她的眼神突然变得迷茫,但还是用力地点头:“我很想读书!”

李桂林心酸得想落泪,他马上决定留在这里。终于等到答复的乡干部,紧握他的手,半天没有松开。

回家后,李桂林没敢对父母和妻子说他已经答应去二坪任教。转眼开学,他背起行囊就要往二坪走,他的母亲急了:“儿子,你怎么还要去那里?”李桂林这样宽慰着老人家:“我只是去看看,如果路实在太险,条件实在太差,马上回家。说话算数!”

李桂林开始在二坪村极其简陋的校舍里上课。校舍其实是几间门窗残缺、用山竹编绑、牛粪草灰糊抹的篱笆房……知道真相的父母没有再责备他,而小他一岁善良大义的妻子陆建芬更是积极支持,既要照顾两岁的儿子,还经常爬云梯给他送吃的。

由于长时间的教育荒废,二坪村的适龄儿童很多未能入学,因此李桂林一个人任教显得非常吃力。学校再次面临缺少老师的困难,乡党委、政府把找老师的艰巨任务给了他。

1990年整个暑假,李桂林为找老师,几乎跑遍甘洛县的所有村落,一无所获。对方有的嫌工资低,有的说彝族娃儿不好教,有的被山路吓退,甚至有人讥笑说:“没人敢去,你只有去请探险家……”

新学期快开学了,李桂林心急如焚,只好动员妻子陆建芬(懂彝语、汉语)去二坪代课,陆建芬欣然答应了。她说:“我早都想去给你帮忙了,吃苦,我也要和你在一起!”李桂林感动和内疚,他把妻子紧紧搂在怀里。因为有妻子,他觉得世间再大的困难都不足为惧。

李桂林的父母很快知道这事,对他大发雷霆:“你甘愿去受苦,我们管不住。现在你竟然要把妻儿也带上山。如果在悬岩木梯上出了事怎么办?遇上孩子生病怎么办?二坪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孩子到那里会长什么见识?在那多见猴子少见人的地方,还不把他也教成了猴子?”

李桂林低下了头,他理解父母的苦心,他们说得句句在理。

还好,岳父大人及时赶到,他给李桂林的父母做工作:“我也当了三十多年的老师,深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二坪条件很差,娃娃们又不懂汉语,更需要我们本民族的老师去教。建芬是我的女儿,我比你们还心疼”。

亲情最后转为大义。双方父母目送着李桂林夫妇离开家乡。他们从此便开始了长达19年的峭壁上的教学生涯。

二坪村上空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从此,学校就成了李桂林夫妇的家。然而这个家穷得一张床也没有,他们一家三口挤在村民家的小屋窄床上,苦不堪言。二坪气候恶劣,9月,就已早早地进入严冬,次年3月,山野还被冰雪覆盖,狂风肆虐。村里水、电、路不通,村民运输货物全靠人力,人畜饮水要到很远的地方挑背,照明用的是煤油灯。

早晨,陆建芬给孩子喂完奶,哄他熟睡后,就走进课堂,给孩子们教汉语。有天,李桂林走进寝室打墨水,突然发现一条锄把粗的毒蛇正往床上爬,爬向正在熟睡的儿子,李桂林惊呆了!蛇也发现了他,吐着恐怖的信子和李桂林对峙着,期间,李桂林小心抱起孩子,然后在村民的帮助下,才打死毒蛇。

陆建芬得知详情后,抱着儿子痛哭起来。

以后,陆建芬上课时都要将儿子背起。面对如此艰难的生存状况,陆建芬没有一句怨言。而善良的乡亲们知道情况后,纷纷要求帮她照顾孩子,“你给我们家的孩子教书,你的孩子就是大家的孩子!”

乡亲们真挚的情意驱散了二坪凛冽的空气。她下定决心,要像经营一个家一样,将学校经营得红红火火。

周末或节假日时,夫妻俩和村干部一起带领群众补旧墙,翻房瓦,请木工修桌凳,修黑板,做门窗。同时,他们向乡政府申报建设新校的规划和预算,自己上山找沙子,出差买建材等,自贴车旅费400多元。乡干部开玩笑说:“二坪村把你们当民工了!”

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妻俩从山顶背沙子,从大渡河边背水泥和石灰,经过千辛万苦,一座崭新的水泥砖混小青瓦房于2000年1月竣工,校舍、厕所仅花了10800元。很多领导和群众评论:这所学校是全县乃至全州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中,花少钱做大事的一个先例。

新学校建成那天,二坪村上空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孩子们见到真实的国旗,无比激动和自豪。李桂林回忆说:“一面国旗让二坪村400多人民有了祖国的概念,从而增强了全村人民的爱国意识,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形象地给群众上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课,我们也感到无比欣慰。”

因为心全扑在工作上,陆建芬只有放假才能回家一趟。汉源老家看似近在咫尺,站在二坪遥望前方,大峡谷彼岸云雾缭绕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然而,从老家走到学校整整要花10小时。每次回来,他们总是丈夫背包,妻子背小孩,吃力地爬向二坪。遇上雨天时又弄得满身是水、泥。孩子哭大人饿,深一脚、浅一脚攀上木梯时,早已头昏目眩,如果稍有闪失,就会摔进万丈深渊。

这样提心吊胆地回到学校后,天色已晚。扫掉家中老鼠掏出的泥土,整理好床铺,吃饭时已是深夜。那时,他们夫妻每人每月仅有100元工资,生活极为清苦。冬天,没有新鲜菜,只能吃干酸菜汤、洋芋汤,遇上

身体不适,医药费都成问题。

有次山洪暴发,陆建芬在校看管学生,李桂林去接路上的孩子。他抱起小学生走到水中央时,被急流冲倒,情急中他把孩子抛到岸边,而自己被冲进水沟,幸好被一个树桩挂住才脱险;冬季,山崖滴水结冰,遇上晴天,磨盘大的冰块往下掉,砸在孩子们上学的路上。为了学生安全,李桂林总是早接晚送。

2001年,李桂林夫妻在自己孩子尚念中学、负担正重的时候,收养了一对年仅5岁的双胞胎孤女,供她们生活、学习,让她们感受父母之爱。

阿木以哈是全村出名的调皮鬼,学校上门报名时,他父母说:“孩子太调皮,恐怕惹祸,不能让他读。”别的家长也说:“如果这个娃儿要读:我们的孩子就不读。”李桂林夫妻三番五次说服其他家长,让这个孩子报名入学。阿木以哈家还是村里的特困户。李桂林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改小给他穿,并为他交学费。如今,孩子已长大成人,在外省打工,常来电话慰问老师:“要不是你们,我就没有今天!”

一个才7个月母亲就离开人世的孩子,父亲在外地结婚安家,全靠爷爷奶奶拉扯长大,家庭非常困难。孩子入学后,“我们不知为他贴了多少书、学费”。李桂林说,“最辛苦的还是妻子,做饭、洗衣带孩子都是她,还要教书。刚进校的小学生,她手把手地教,有的把大小便拉在裤子里,又有了要给他们洗,再换上自家孩子的鞋裤。”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李桂林夫妻为山区教育做出的奉献,感动了每一位二坪人。一个叫木牛日的驼背孤寡老人。曾冒着风雪找到来二坪的中央电视台记者用彝语说:“我们凉山边远山区二坪,1957年解放,我们有了人身自由。李老师夫妻来后,二坪又有了文化教育。我们的李老师、陆老师都是大好人。”

感动中国的夫妻,人们眼里的真英雄

李桂林和陆建芬19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培养了6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地慕名前来就读的。二坪,这个昔日的文盲村、穷山村变成现在的文化村,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在他们的精心管护下,二坪小学至今未损伤一片玻璃,学生未发生一起伤亡事故,老百姓非常满意。“把孩子交给你们,我们一万个放心!要不是你们夫妻,孩子们一定还是睁眼瞎。你们是二坪人民的顶梁柱,是孩子们的希望。二坪少不了你们!”这一句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二坪人的心声。

2001年4月21日,中央电视台的编导超克、记者王向群和摄影师王晶一行三人,冒着危险爬上悬崖采访他们,并于5月中旬在央视一套“中华民族”栏目播放了专题片“峭壁上的山村教师”。从此,李桂林夫妻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峭壁上的“二坪村小学”也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

2009年2月6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妻高票当选。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夫妻俩的颁奖词是: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言。

推选委员会阿来的评价是:乡村教育是最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乡村教师是伟大的,却不应该被遗忘。

评选委员会专家阎肃则深情地说:星星和月亮在一起,桂林和建芬在一起。太阳和温暖在一起,桂林和建芬了不起。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4

张老师来了。她来给我们上《桂林上水》这一课。张老师说:“请大家一边听我朗读课文,一边闭上眼睛展开想象,一起欣赏桂林的山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我听着,想着,觉得自己仿佛已经随着张老师的手势畅游漓江。在欣赏着那静清绿的漓江水过后,老师有带领我们去观赏桂林山。老师每一句话,生动的话;每一个手势,有趣的手势:都在我们面前描绘出了那奇秀险的桂林山!连班上那几个调皮的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

张老师讲课蕴含这丰富的感情。张老师给我们讲《小音乐家扬科》时,讲着讲着,不禁留下了眼泪这泪是同情的泪,这泪是伤心的泪。这泪是对剥削人民的人的痛恨之泪!

窗外,风刮得不停,小树还在风中摇摆不定。窗内,班主任老师还在对我们进行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5

关键词:徐霞客 地域教学 教学思想

一、《粤西游日记一》的教学意义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多方面的,除了要树立学生的对于祖国语言的认识、评价和鉴赏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树立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审美以及引导他们看待世界的正确的价值观。《记一》主要是对桂林山水文化等描述,将这些文化传输给学生是一件非常具有意义的事情,能够加强他们对家乡山水的价值认识,并在审美体验中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粤西游日记一》的教学要点

《记一》的内容比较长,大约有八万字左右,这么长的篇幅让学生读完,的确是有一定难度,但是去繁求精,去枝叶留主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于学生进行引导:

(一)徐霞客和徐霞客眼中的桂林文化

1.地质地理文化。这是《徐霞客游记》的核心所在,因为《徐霞客游记》本身就是以地理地质学而传世的,所以桂林的地质地理文化应该是必须引入的,这里牵涉到学科的交叉,但是可以不作为重点。

2.民俗文化《记一》“描述了广西奇特瑰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记录了广西各族、各阶层人士热情好客、朴实善良、虚怀好学、见贤思齐的美好情怀。”这些民俗文化是学生们兴趣的所在,也是需要引导学生去掌握的。

(二)徐霞客对桂林山水的审美描述

1.瀑布的审美描述。瀑布是水体范畴,在地质学上主要是由于水的落差形成的独特景观,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徐霞客对于瀑布的描绘是独具特色的,这点可以引导学生们学习。

2.溶洞的审美描述。徐霞客是洞穴专家,对我国许多溶洞都有科学考察,关于溶洞的描写很具有文学性,这点可以重点引导。徐霞客对于七星岩溶洞的描写应该是引导学生阅读的重点,也是《记一》最精彩的部分。徐霞客两次探访溶洞,对七星岩的形态和地势特征以及游览线路有详细的描述,在教学时,可侧重引导学生归纳七星岩的典型的美的特征以及如何写景等等。

3.山水的审美描述。徐霞客善于赋予山水以生命的审美描述,体现了他的主体意识。徐霞客桂林的旅游,多是乘舟而行,于舟楫竹筏中,他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好,他时而兴奋,时而遗憾,时而沉寂,他将这种审美的情绪流露于文字之间,于是使得桂林山水富于灵动感。

徐霞客于山水的描述体现了《徐霞客游记》的两大特征,其一就是“质朴纯真”。清初著名学者钱谦益曾盛赞其书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它不同于文人雅士的吟风弄月,也不是墨人骚客的托兴寄怀,让造化服从感情的驱遣,使山水迁就意趣的剪裁它是一个抱着强烈求知欲的旅行家的忠实记录。”第二大特征就是内容广博,意境深远;这点对于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要,可以引导学生写作求真务实的态度,唯有建立在广博的知识体系结构中,才能写出真正的语言。

(三)徐霞客精神

作为阅读课,徐霞客精神应该不是重点,但是必须点到,这是语文教学的附属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徐霞客所游览的祖国山水,大多数是远离城市的人迹罕至之地,这就需要克服许多的困难,需要迎难而上的精神。这也是目前学生最缺乏的精神。特别是金融危机到来,大学生就业难等等的负面影响,学生厌学情绪滋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用徐霞客精神去鼓励学生,恢复他们的信心,也是有必要的。

在教学中要将这种精神传输给学生,可以采取提问式,如徐霞客在桂林之旅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等等,让学生们去了解去探索徐霞客,从而获得收获。

三、《粤西游日记一》的一些思考

《粤西游日记一》是一个引子,无论是桂林文化的教学,还是徐霞客对于桂林山水的审美描写,都只是内容,更主要的是我们应该反思,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哪?古代从千字文的识文断字开始,再到四书五经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教育,都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语文教育表层是让我们学习如何使用祖国的语言,但是深层次却是语言背后丰富的文化,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祖国语言,还要培养他们对于语言的审美和评价以及自学能力。

通过找寻本地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和学生产生深刻的文化共鸣,从而唤起对语言的热爱,同时弘扬了地方文化,的确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语言的核心在于语言的精神,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的人品和价值观所在,让学生去找寻这些精神,从而更愿意主动去学习,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伍腾.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6.

桂林山水课件范文6

一、运用课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对于学生的阅读活动会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学生主动阅读的主要驱动力。学生拥有较高的阅读兴趣,就会产生积极性和自主性,全情投入到阅读中,积极思考,阅读效果自然很好。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思维活跃,对未知事物具有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因而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件,营造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激昂的情绪进入阅读,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很多学生并没有去过桂林,甚至也没有通过其他渠道领略过桂林山水的美,对于课文的描述没有直接的感受,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我就将桂林山水的美景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放给同学们,让学生自己去直观地感受桂林的山山水水,进而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赞有了情感上的认同,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当然,课件的制作一定要用心,要符合学生的学情,简单明了、突出主题,不能花里胡哨、喧宾夺主。

二、老师“教读”,讲解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如精读、默读、略读、速读、带问题读等,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选取合适的课文进行“教读”,传授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引领学生主动去阅读。例如,在讲授《将心比心》一课时,我就采用了默读法,让学生先默读全文,要求眼到、心到,即用眼睛去看、在心中默读,不能读出声音,不能用手指点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段话大概讲了什么意思,整篇文章表述了什么样的故事,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课文中描述的场景让你感动了吗?读完全文后你有哪些体会和感受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在默读后思考,体会文中所讲的“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在讲《女娲补天》时,我用提问的方法对课文进行解读,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题目并观察课文插图,进而给学生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女娲去补天?她是怎样补天的?结果如何?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针对性更强,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学生“自读”,巩固阅读方法

在老师“教读”之后,学生学习到了多种阅读方法,需要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地巩固、掌握,因而学生“自读”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所谓“自读”,就是指学生自主性阅读,自主运用相关的阅读方法来学习课文,进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我就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学生们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在成果汇报时,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勾画出生字、生词,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描绘出文章中体现主席悲痛心情的词句,对主席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着重阅读,切实感受到主席作为平凡人的悲痛哀伤和艰难抉择之后的宽广胸怀。在最后总结阶段,我对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成果进行了经验总结和点评评价,帮助学生理顺了思路,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掌握了阅读方法,提升了阅读能力。

四、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上一篇招商引资项目

下一篇义工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