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感想范例6篇

义工感想

义工感想范文1

注:我们义工活动都是以网名称呼,大家别见怪。

在整个假期中我参加的义工活动不少。有时候一天跑几个点,早上出门晚上才回家。很累,以至于第二天腿很痛。所谓新人好像都很积极。不过,我,我们所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收获的,也不仅仅是喜悦。丫子姐说过,义工是开明的自私者——通过给予人、社会无私的帮助而使自己得到快乐,这就是义工!

在义工这样一个团体里,我看到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这是一个懂得真诚、温暖、包容的群体。你说,让人怎么不爱上呢?在这里,哥哥姐姐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照,担心晚上回家不安全就很多人一起送我去车站。让我很感动。真的,在此之前,我从没受过这样的关爱。在我伤心时,打电话逗我开心、安慰我、教育我,在我犯错误时候包容我、相信我能够改正做的更好!让我当任务领队锻炼培养我……我为拥有一群和我并肩作战的义工朋友而高兴。简单说一句,他们个个都是好人!

特别是很能干、很男人的大豆哥,爱装老、真诚的Q币姐,可爱帅气不太爱说话的蓝鲸哥,还有贫嘴自恋的小稚哥,漂亮潇洒的军人乔乔姐,满嘴不标准普通话的香港小四哥,还有傻咧吧唧但很阳光的疯子哥……

【一】

首先,是我作为两次活动领队的小结。这个是每次活动领队人员必须完成的。

活动总结

今天的活动除了丫丫和蜗牛未请假且未到;大豆、残殇请假;笑傲子迟到,其他人员都能够按时到西门集合。

活动很顺利成功,这都是我们大家努力的结果,大家都很辛苦,在此表扬我们队每一个可爱滴豆子。新来的百事可乐和仓木之灰也很值得特别表扬~~~~

另外一个很特别的人要给大家说下——十月。他是我在2

---------------------------

义工感想范文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必须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尊重工作差异,重视理论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力量的整合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主要有从事理论研究的专业教师和从事实务工作的兼职教师两类人群组成。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的融合,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有利于学科和课程的发展。

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受两种教育哲学观的影响,两类教师的力量没有能够得以很好整合。其一是理性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不少理论研究者认为,传播理性知识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原则,应该摒弃教育的实用性与职业性,他们对传授理性知识十分看重,特别强调学科理性思维。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走进“重理论说教轻情感交流、重学科知识灌输轻学生能力培养、重教学科研轻解决实际问题”的误区,致使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不好。其二是功利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一些人认为,衡量教育的标准就是实现价值、创造价值,教育应该充分顾及社会的需求,为未来职业作准备。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学生的就业、学校的生源竞争以及各类突发性事件的频发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和工作压力,他们往往认同功利主义价值观,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学习辅导、行为引导和贫困资助等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关注不够,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庸俗化、专业边缘化。长此以往,由于缺乏对自己行为意义和作用的了解和掌控,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者容易为日常事务所拖累,产生职业倦怠感,不仅影响教育的实际效果和课程的声望,还会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不回避现实和理论问题。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实务工作者不关心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回应社会热点问题,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特别重视两类教师的整合,使其在发挥各自特长的基础上,互相借鉴提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者,必须组织他们走出校门、走出书房,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和社会调研,从丰富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素材,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要求他们兼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诉求,走进学生的生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求他们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语言的通俗化,防止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经院化”倾向,要求他们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语言,以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为素材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提升个人的影响力、课堂的感染力和理论的吸引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者,要积极为他们创造理论学习和在职进修的机会,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鼓励他们开展实务和案例研究,帮助他们提升理论水平,明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目标,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实际效果,还有利于改善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二、在教学内容上,应关注专业差异,重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专业的融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总体上主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学科领域,相比较而言,这些学科专业的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和被理论掌握。相对而言,其他学科领域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理论方面就存在一定差距。并且,专业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不同专业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表现等存在差异,这势必会影响他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体验与认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教育对象学科背景差异关注不够,在统一教材,保证教材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的基础上,在教案编写、教师遴选、教学方法使用等环节,没有考量专业差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的影响,同样的教师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专业相分离,教学内容固定化,教案编写静态化,教师授课模式化,教学的针对性不强。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融会贯通的理论,在大学生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与各类学科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渗透上狠下工夫。可以借鉴国外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上的经验,开展促进各类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的探索和改革。各专业课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与各门课程的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于各类教学之中。即使是自然科学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可以结合专业进行讲授,如能在理工科学生中增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自然辩证法之类的内容,主动与学生形成专业互动,必然会吸引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在教学方法上,应突出情感育人,重视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的结合

目前,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崇尚科学教育的体系,在此支配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也必然会偏好于培养学生的理性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专心致力于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学科理性,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使情感教育边缘化,降低了情感教育的影响力。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应突出情感教育,重视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的结合。

情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今天,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只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方式而已。必须明确一点,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显性教育方式永远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方式,但是显性教育方式也存在一定不足,其计划性、直接性太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如果能够将显性教育隐性化,或者在显性教育阵地运用隐形教育方式,将会极大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方式,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共鸣,加之有效的环境氛围营造,能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萌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兴趣,进而精神愉快地学习知识,并自觉将知识内化为品行,外化为行动,实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情感教育的实际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程度,关键是师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否实现情感互动。在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时,要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心理、生理、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大学生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语言沟通、情感交流,使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自觉动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铺平道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也经常组织一些情感教育活动,但往往是学生干部在唱主角,使得本应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转变为学生之间类似于行政关系之类的职能互动。此类活动,虽然锻炼了部分学生干部的社会工作能力和普通学生之间的朋辈交往能力,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上却与我们开展情感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反之,如果教师主动并积极参加活动,情感教育将会获得突出的效果。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高校尝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设置能力类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提高情商。但如何使能力学分评估的理性和情感教育的感性相结合,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早已为高校设置情感教育类课程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英国南安普顿某所大学,每周都有情感教育课,如“嫉妒与藐视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两种情感,并伴以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如地表达情感,以充分的语言沟通来代替某种行为。实践表明,在上完这类课程后,学生之间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个人情感得到升华,使得高智商与高情商的统一在学生身上成为现实。[1]

四、在教学环节上,应强调实践育人,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合

义工感想范文3

关键词:美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的全面,不仅仅局限于只要求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过关,更对人才的道德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而我国高校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了挑战。为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标准,高校也应适当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许多形式,并且包含了许多内容。而在这些内容和形式之中,美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心理教育,是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借助,来开辟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它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相辅相成,组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而美育这一重要环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也具有着重大意义。因此美育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而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美育能有效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并且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和深度,有利于加强学生道德素养的行程,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分析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并且对美育的基本内涵加以理解,从而充分运用美育的德育效应,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育的相关内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也是一种心理教育,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美育是泛指其能在一切自觉和非自觉的审美活动中,感染人、陶冶人并影响人的教育功能,而狭义的美育则是包括社会、学校、家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塑造的这些教育活动。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美育的本质内涵都是基于现实基础和审美活动的内在依据。其本质上是为了人类对更全面、完整表现自己内在力量的特有生命需求,也是对追求完满自足的人生的一种形式。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为人塑造一个精神家园,从而抒发人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情感,加强人对自身价值的审视,提高对理想的追求激情,促进人的精神升华。

二、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时代精神的一种体现,并且也是美誉教育与爱国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的有效结合,还是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美育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推动全面教育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1.1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教育目标有所差别,但却因彼此的相互联系,能通过某种教育方式,在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情况下,培育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美化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是由我党的根本目标决定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基于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而美育教育则可以通过对学生主观世界的改造,通过对学生精神文明的提高,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通过对于美的传播和美的追求,来让全国各族人民积极的投入到共产主义建设之中。并且学生还能在各种审美活动之中,获得精神满足以及情感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教育方法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依靠传播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说教,在这个过程之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等教学活动,但这些呆板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不够形象化的教学内容,更是加剧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等印象。而美育的教育过程,具有高度的形象化,其感性的美的形象,往往能感染学生的情感,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追求加以启发。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与美育教育相结合,保存理性的内容,但要用感性的形式加以表达,并将枯燥的政治教育理论融入到美的形象之中,加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

三、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2.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美育教育在建立善恶观、美丑观和人生观等基本观点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不良思想观念充斥在校园之中,而美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之中,进一步对自身的心灵加以净化,从而在审美活动之中,对自身的理想目标加以审视。而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相当于为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通往未来通往光明的窗子,让学生通过对自身未来理想的审视,来认清自己。再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美育具有感情性和超越现实等特点,因此可以通过以审美活动,来表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性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善了学生的物质水平,但也加剧了学生功利心的行程,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更是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修养。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对美育教育加以提倡,净化学生的虚荣心和功利心,从而积极乐观的面对生化,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

2.2充分发挥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了需要对工作方法加以不断的改进,并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高层次、高水平的方向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强烈的主动积极性。并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理性的教学内容,更是加剧了学生对其枯燥、乏味的印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美育教育,并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以结合,从而采取更为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的主动积性。在审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不同于传统理论对于学生说教的约束,美育教育能够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相应的教育情境之中,在引起学生美的共鸣同时,以情感认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需要认清美育的基本内涵,并对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景隆.美育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青海师专学报,2009(06):45-49.

义工感想范文4

1.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就要调查研究。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之中,倾听其呼声、了解其情绪、关心其疾苦,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努力为群众谋利益、谋幸福。群众的思想问题不是凭空而来的,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要到实践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特点、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

以人为本就要建立感情。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思想、情感,加大情感投资,与群众达到情感上共鸣、思想上对流、心理上交融,寓“理”于“情”,以情感人。以平等姿态与群众交流,耐心听取不同意见,设身处地,以心换心,才能真正理解人、说服人,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以人为本就要多办实事。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多做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群众中的许多思想问题都是由实际问题引发的,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解决好这些问题,就等于做了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完善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建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确保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持久开展。解决好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首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求什么,我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亲民之心、爱民之举、富民之策、安民之道。时刻树立“群众之需无小事”的思想,把解决群众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其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思想问题,借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契机,达到强化思想教育的效果。

3.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培养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及时发现、培养、宣传典型,用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带动干部群众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形成高尚的道德追求。通过对农民进行公民道德、家庭美德等思想道德教育,提倡讲文明,移风易俗,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

4.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清除各种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澄清各种模糊认识,提高坚持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坚持群众路线很大程度上必须“身入”,这样才能看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情况,倾听到人民群众的真实呼声,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武装政工干部的头脑。旗帜鲜明地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加强干部世界观改造,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5.积极探索运用适合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方法。

时展了,人们对社会的感知程度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内涵要不断更新,方法也应不断改进。在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努力运用说服教育方法。不要以势压人,而要以理服人。不要简单粗暴,而要入情入理、循循善诱。努力运用示范引导的方法,为群众提供政策服务。

6.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要坚持教师选聘师德为先的原则。坚持政治标准,加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培训,严守课堂纪律以崇高师德、严谨师风感染学生,培育选树典型,鼓励更多精力投入教书育人和兼职做好人生导师、班主任等思政工作。对违反师德规定的言行,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二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坚持与时俱进、树立问题导向,与现代教育理念、当代大学生知识获取规律、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等结合,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将编好教学辅助用书,建好教学团队作为基础;将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作为着力点;将创新教学方法手段、课堂组织形式、评价考核方式作为关键环节,着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引领性、实践贴近性和情感感染力,使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三要完善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将价值塑造贯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构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立体育人格局,营造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多维互动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生活、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国家的发展进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7.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不断强化对重点人群的教育引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新形势、人民群众的新诉求,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大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技文化知识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说服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群众同切实服务群众结合起来,适应新形势,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扩大覆盖面,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感召力,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义工感想范文5

关键词: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加强;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55-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教学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表现之一就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1]。为此,教学中的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现就《原理》课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要强化对《原理》课程性质和功能的认识

强调这个问题是基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非意识形态化倾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首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在纠“左”的错误过程中,一部分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抹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思想和倾向,给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其次,国内外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异常活跃。随着西方国家民主社会主义模式影响的扩大,更由于西方的鼓噪和煽动,国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相当流行。有的人宣扬抽象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有的打出“人道的社会主义”,调和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借以否定马克思主义;有的人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有的从中国古代找理论,叫嚣要“儒化中国”,要在上层儒化共产党,在下层儒化社会,试图用儒教取代马克思主义;有的主张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即所谓普世价值教育,以取代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教育。在西方,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潮,大肆宣扬普世价值原则,以此作为反对马克思主义和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工具。再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信念不坚定、政治意识不强,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活跃课堂气氛,无原则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发表偏离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言论,造成不良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居于基础性地位,强化教师对《原理》课程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十分重要。

(一)课程性质

《原理》的课程性质可以归结为科学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两个方面。首先,《原理》课程具有科学属性,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作为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2]其次,《原理》课程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价值观、人生观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和未来前景,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理想和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成就和现实生命力,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意义。突出强调《原理》的科学属性,一是为了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意义,二是为了避免产生对马克思主义“唯意识形态”属性的误解。在以往《原理》教学中,对其意识形态属性强调多,而对科学属性认识不够,给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课程功能

《原理》课程的功能与性质密不可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1]。而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3]开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原理》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兼有科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种功能。其中,科学教育功能在于,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和发展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必然性,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当前条件下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大学生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使大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意义,确立与追求真理、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相一致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追求,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要增强对《原理》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关键在教师。当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尖锐,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变化、新挑战,这些对《原理》教学要求更高,教师责任更加重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出现了多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五论”:一是“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革命的学说,现在主要任务是经济建设,所以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而无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的事实。二是“外来文化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外来文化,不适合中国国情,无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三是“实践否定论”,以社会主义遭受的曲折和挫折作论据,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非科学性”已经为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四是“指导思想多元论”,主张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指导思想应该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地位。五是“非学术论”,试图通过贬低马克思主义,以达到排斥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国际范围内,资产阶级大肆宣扬所谓普世价值原则,以此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

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影响较大。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敌对势力为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加紧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也给青少年以很大的腐蚀作用。在多元文化条件下,大学生在思想文化方面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判断和诱惑,思想活动的独特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自我意识日益强烈,个性日益凸现,而团结协作意识不够;追求民主的愿望强烈,受互联网的影响日益增多,与教学改革的关联度日益紧密等。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因为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原理》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荣誉感和神圣感,讲授马克思主义不够理直气壮。有的教师责任感淡薄,政治原则性不强,散布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背离了《原理》教学的性质和职能。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希望也在教师。教师不但要“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4] ,而且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必须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切实加强教材管理,在讲台上和教材中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的要求 [1] 。教师“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3]

三、要注重《原理》教学方法的改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主要方面之一。“如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这些课程和学科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4]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必须把改进教学方法作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通过教学内容通俗化、教学与国情和世情相结合、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对教学方式和方法予以改进,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实效性。

(一)要做到教学内容通俗化

之所以《原理》教学比较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强调教学内容通俗化,一是因为教学内容的抽象程度更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宏观世界为对象,揭示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内容高度概括和抽象。二是因为教学内容没有直接的中国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初以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人运动为背景,这使得中国大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有更大的难度。

教学内容通俗化,就是“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3]具体地说,《原理》教学内容通俗化是一个从教材向讲稿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学生不熟悉、不知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知道的东西,把理论的、枯燥的东西转化成生活的、生动的东西,把产生于西方背景下的理论转化为中国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把理论融入到生动的知识和事例当中。

要做到《原理》教学内容通俗化,首先要求教师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此外,教师必须具有“两个视野”,即“知识视野”和“现实视野”。知识视野是指教师要具备广阔的知识面。现实视野是指教师要有对社会生活的广阔的见识,有对社会生活的广泛见闻和真切感受,包括中国的和世界的。有了以上两个视野,方能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3]。

(二)要做到教学与国情和世情相结合

教学与国情和世情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原则的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俗化的需要。从本质意义上说,国情是指中国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以及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条件;世情是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国际关系的主流,包括世界上现存社会制度、文化及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以及中国面临的国际关系。《原理》教学只有与国情和世情相结合,才能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抓住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以发挥科学理论的力量;才能将抽象理论还原为社会现实,使学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就扎根于现实生活,并在生活中显现出强大现实感和生命力;才能有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要做到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1]、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加深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教育思想观念,必须“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5]作为教育教学环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3]作为工作重点,“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6]作为有效途径,“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4] 加强社会实践也是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之一。

当前,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表现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形式途径还不多,一些高校领导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5]大学生思想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也与大学生脱离社会实际有极大关系。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实践环节,关键要突出实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要采取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高校要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5];要“坚持全员性、全程性……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5];鼓励大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中培养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的精神;通过开展“红色之旅”,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4] .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G]//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义工感想范文6

[关键词]新生军训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大学生军训是普通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07)7号文件〕中指出:“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义、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砺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大学生军训工作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何在新形势下运用好这个载体,上好大学生入学第一课,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多年参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军训的实践经验,从大学生军训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入手进行一些探索。

一、在大学生军训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找好切入点。

大学生军训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在此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其特点,找好切入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枯燥、不乏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在军训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时展、社会影响等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较为淡薄,且对其爱国主义的培养只靠单纯的说教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结合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军训工作的实践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军训工作中开展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创新:(1)通过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国家安全知识宣传、时事政治事件的例证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防力量、国家安全形势以及与发达国家军事力量的对比情况等,通过一例例鲜活有力的实证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其成长成才意识。(2)通过军事技能和理论学习,了解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了解我国所处的复杂的国际形势,增强国防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3)学生工作部门要利用好如“9.18”等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时机,在参加军训的新生中开展爱国主义宣传,同时树立军训学习标兵,开展新生军训恳谈会等,引导新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训练新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建立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

集体主义的要求是大公无私,是一切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这种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正是当代大学生们所缺乏的,刚入校的大学生经历的是紧张的高中生活,刻苦的学习占用了他们绝大部分时间,再加上当代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较多,家庭的溺爱,使他们集体集体荣誉感较低。新生军训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他们的很多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这个时期逐渐萌芽、成长,抓好这个时期的集体主义观教育非常重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军训工作都是放在新生开学的前几个星期集体训练、集体学习,这种集中地训练和学习过程中,对集体荣誉感的培养是很有利的,学校一般会利用好这个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或比赛增加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增强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责任感;在刻苦的训练过程中,有些学生或集体表现比较突出,成绩较好的情况下,学校还对他们进行表彰,通过表彰活动,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荣誉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提高。

3.抓住军训良好时机,培养新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品质。

大学生思维敏捷,充满活力。但长期的和平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和备受关爱使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降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军训时间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夏天炎热的天气还在继续,通过军训的艰苦训练,站军姿、走队列、练军歌、叠被子、整内务等整齐划一的军人作风培养,很容易锻炼大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在训练期间,学校组织新生开展拉歌比赛、内务评比、军姿、队列竞赛等活动,使艰苦的训练过程不再枯燥无味,新生的训练热情在这些活动和比赛过程中得到极大提高;在新生军训过程中还可以及时开展苦练本领、顽强拼搏精神的教育讲座或进行班级互动联谊交流。

4.在新生军训工作中,要找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良好切入点。

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新生军训的第一课一定要找好感恩教育的切入点,让感恩意识在军训过程中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良好精神品质。可以采用的方法大体有如下几种:(1)做好感恩教育宣传,营造感恩教育氛围。比如在新生报到时可以有意识的拍摄或者摄录一些家长带学生报到时的照片或短片,在学生军训期间以主题展板或者网络视频播放的形式,对新生进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的教育,同时还可以以此为契机在中秋节时开展如“一封家书”等感恩活动,营造感恩父母、努力学习、回报家人的浓厚校园氛围,让新生在入校之初就养成感恩家人的优良品质。(2)新生军训期间要大力倡导军训学生向帮训部队战士学习,倡导互学、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在学习榜样、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学会感恩朋友、感恩师长;军事理论课堂上,要通过国防知识的学习,引导新生意识到和平学习环境的来之不易,要学会感恩,学会回报。(3)邀请专家开展感恩教育讲座,使新生对感恩精神的理解更上一个新台阶。朴素的感恩意识每个刚入校的大学生都有,比如感恩父母的意识,稍加引导他们就能很快的养成良好品质,但是对于感恩同学、感恩朋友,感恩老师,进而感恩社会、感恩困难、感恩挫折、感恩大自然等等一系列大感恩意识的培养,却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引导。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在非军训期间做过“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的系列感恩教育活动,邀请过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进行过这方面的讲座,效果非常好。但很多学生听过讲座后都感慨,这个讲座要是在一入校就能听到就更好了。可见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深入理论引导还是有较为强烈的诉求的。如果在军训暨入校教育期间,开展这样的教育讲座,让刚入大学的学生对感恩精神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解,对于他们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巩固新生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要抓好关键点。

通过工作实践发现,在新生军训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要找好上述切入点,就一定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在军训期间的短期效果,保持的都很好。但是,如何能够使这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保持住长期效果,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巩固好新生军训暨入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必须抓好两个关键点。具体如下:

1.抓好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班风、校风。

在大学生军训中,抓好养成教育,是巩固军训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好办法。军训的两个星期内,因为军训的特殊要求,学生都能够养成一些优良的军人作风,但是一旦军训结束,就会因松懈情绪等而恢复到日常状态。只有在军训中就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新生在军训过程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和作风保持长期效果,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甚至校风。抓好养成教育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1)抓好宿舍内务。整理内务、开展内务评比是大学生军训期间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内务整理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改变新生由于社会、家庭溺爱等原因养成的作风懒散、内务邋遢等一系列“小公主、小皇帝”毛病,养成洁身自好、爱护集体环境等良好习惯。(2)抓好纪律考勤。按照军训要求,新生军训期间都能够坚持出早操、准时参加常规训练,一切行动听指挥,教官的优良作风成为学生学习和坚持的楷模,部队的这种纪律严明让初入校的大学生感觉到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抓好这个大好时机,配合教官做好纪律考勤工作,同时可以配合树立遵守校规校纪典范、班级考勤工作大评比、校规校纪学习及考核等活动,强化新生在大学期间遵守校规校纪、形成良好班风、学风,进而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2.抓好制度建设,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管理实践发现,只有抓好相关制度建设,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军训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结合实践经验及兄弟院校管理经验,要抓好制度建设,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做好军训管理模式化建设,增强军训工作的可操作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军训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创新,新形势下,要创新探索出一种适应本校学生特点的军训管理模式,增强其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军训的工作效率。笔者根据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军训情况,提出一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模式,供大家探讨:训前告知――训中参与――训后引导。训前要形成告知制度,要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随附新生军训的相关政策、目的和具体要求,让新生在入校前就有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新生入校报到后军训开始前,做好有关军训工作的相关文件、资料的宣传,还可以播放往届学生军训的录像资料等,通过告知制度,充分做好训前动员,让新生做好吃苦准备,改变军训只是临时任务的错误观念;训中要形成参与制度,具体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新生军训当中,尤其是一线辅导员同志,通过直接参与到新生军训,不仅可以掌握新生详细情况的一手材料,还可以通过参与和组织各种活动在军训期间建立完善的班级制度、选拔培养优秀的班干部集体,一线辅导员的直接参与军训工作制度还可以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通过更为贴近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实践证明,辅导员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班集体凝聚力、优良班风、学风等的形成程度;训后引导制度的形成对于巩固军训成果尤其重要,却很容易被忽视。除了上文中所说的对新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点引导外,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学生进军营参观学习,也可以邀请教官回访作报告等,条件许可的院校还可以与帮训部队形成共建单位,达成长期合作的协议。通过组织开展这些活动,使新生军训养成的优良传统强化为学生自身的良好品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2)建章立制,为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强大的制度保障。通过开展军训工作形成的一系列好的工作做法,经过论证,可以采用建章立制的办法,把这些好的经验做法用学生管理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做好制度保障。归根到底,科学的管理都要落实到靠科学化的制度来实现,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提升。具体哪些制度适合通过军训建立起来呢,结合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管理实践,笔者认为有利于学生养成教育及纪律观念形成的制度都可以论证实施。如学生宿舍就寝制度、学生宿舍卫生检查制度、班级考勤制度等,都非常适合。另外,结合实践发现,对于此类制度的修订,也最好能够结合新生军训的实施情况开展。藉此时机制订或修订的相关学生管理制度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不会流于纸上谈兵,在制订或修订管理制度时还可以充分听取新生的意见和建议,使这些学生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一旦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就要在今后的非军训阶段实现制度化管理,严格班风、班纪,从而达到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培养优秀人才的整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陈东霞,姜尖.对当前高校新生教育中的军训和国防教育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