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游记范例6篇

桂林旅游游记

桂林旅游游记范文1

2011年,是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喜人成绩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桂林全市和旅游行业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举措,按照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和向上争取政策两手抓,突出抓好现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全面启动了世界旅游城等旅游项目建设;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对口向上争取支持,及时跟进总体方案报批工作;坚持老城区旅游改革提升和桂林世界旅游城创新发展两条路径,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和综合竞争力;着力推进实施旅游项目建设,不断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着力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商贸、工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林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2788.17万人次,同比增长24.12%,其中入境游客164.39万人次,同比增长10.61%,占全区比重为54.29%;全市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达218.34亿元,同比增长29.74%,其中入境旅游收入40.13亿元,同比增长17.6%,占全区比重58.72%,旅游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我市获得“2011中国特色休闲城市--最美休闲城市”、“最中国文化名城”等荣誉。市旅游局荣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发的“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下面,我就2011年桂林旅游发展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加快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进程

试验区建设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层面大力支持。国家旅游局领导对我市建设旅游试验区提出重要指导意见。自治区成立了以马飚主席为组长的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以高雄副主席为组长的桂林世界旅游城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各项有关工作。

试验区总体方案批复已经列入国家发改委议事日程。刘君书记、李志刚市长亲自带队,积极向自治区政府领导及自治区相关厅局争取支持。《试验区总体方案》经自治区主要领导审定并上报国务院,通过努力,上报文件由国办批转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将组织国务院有关部委研究以《试验区建设规划纲要》的方式给予批复。

我市列入“国家旅游产业用地管理改革试点城市”。国土局向国土资源部成功申报“国家旅游产业用地管理改革试点城市”。

二、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拉开序幕,试验区明确重要载体和突破口

2011年5月27日,自治区马飚主席亲自在桂林召开现场办公会,确定建设桂林世界旅游城的重要决策,明确桂林世界旅游城作为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2011年10月25日,桂林世界旅游城揭幕仪式隆重举行,自治区郭声琨书记、马飚主席亲自为世界旅游城揭幕。《桂林世界旅游城概念规划》通过自治区批准并加紧实施,相关配套专项规划编制完善中。一批重大项目开竣工,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掀起了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新高潮。

三、积极推动旅游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4条旅游发展轴带,打造“三大特色旅游产品、三大水陆游线、七大旅游品牌”,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旅游试验区全面夯实基础。

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效益。“两江四湖”二期工程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桂林万福休闲度假区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集中开工,资源天门山景区、神龙水世界景区竣工并试运营。加快完善旅游项目库建设。向自治区和国家发改委申报重大旅游项目7个。上报旅游配套资金项目53个。景区发展更趋多样化,产品结构不断丰富完善。香格里拉大酒店等一批高端酒店形成优良品牌并获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旅游项目建设助推县(区)旅游发展。各县(区)充分把握旅游试验区建设契机,把发展旅游业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阳朔县围绕“创标”工作重点加强了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临桂飞虎队遗址公园、灵川桂林东部凤凰城、兴安乐满地高尔夫D场、全州湘山寺、灌阳千家洞风景区、资源八角寨、永福金钟山景区、荔浦银子岩二期、平乐漓江小镇、龙胜温泉改造、恭城县山寨-水寨等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秀峰区成功举办首届三月三民族歌圩节,叠彩区正在推进“三大板块”建设,七星区正在规划建设桂林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象山区力促万福度假村建设,雁山区大力推进愚自乐园二期建设;旅游发展总公司加快了漓江东岸景区建设步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打造动感丹霞・桂北休闲旅游新地标产品。县区旅游吸引力不断提升。2011年,阳朔、龙胜、兴安、荔浦接待入境旅游者分别同比增长16.16%、15.33%、13.64%和13.70%,永福、平乐等其他县增幅明显。

四、多渠道开展旅游营销,旅游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旅游总收入增幅持续数年超过接待游客总人数增幅,201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16.34%,旅游质量效益凸显。

营销手段丰富创新。境外市场方面,积极组团开展境外针对性促销。参加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国际旅游展会10个。加强台湾市场直接促销和新马市场自主促销,复苏日本、韩国市场,紧密与印度、俄罗斯旅行商的联系,积极利用媒体资源和航线开通开展宣传促销。国内市场方面,继续开展“旅游大篷车”促销。参加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等国内旅游展会近20个。通过举办“桂林城市名片征集活动”和网上开通“桂林旅游局”官方微博宣传桂林旅游。加强了“南方旅游城市合作体”等区域旅游合作。组织了一批旅游专列来到桂林。

入境市场结构更趋完善。境外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外国人份额突破百万达103.72万人次,占入境旅游者比重63.09%。南美洲、印度、中东、俄罗斯等市场增幅较大。马来西亚入境游客达17.02万人次,增长31.45%,位居我市入境客源国首位,国家旅游局领导高度肯定我市马来西亚穆斯林市场开发经验。

国内市场效益稳步提升。全市各旅行社共接待游客总人数365.84万人次,占全市总量13.12%。出游方式日益多元化,自驾游、自助游、会奖旅游、婚庆旅游等新兴旅游形式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成为居民消费热点。全市举办各类会议5000多个。各县区积极举办具有本地特色节事节庆活动,对当地经济效益的综合拉动作用明显提高。

五、精心打造节会品牌,“中国桂林国际”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第五届国际旅游论坛圆满举办。来自美、英、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专家出席第五届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任弗雷德里克・皮耶莱、国家旅游局杜一力副局长出席会议并对论坛作出高度评价。

第三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锦上添花。本届山水节与“国际论坛”同期举行,300多位嘉宾参加活动,70多家媒体全面宣传报道,在各类媒体发表信息3万多条。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被评为中国“十大旅游类节庆”。

第二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亮点突出。郭声琨书记、高雄副主席等自治区领导和国家旅游局、中国贸促会等有关领导亲自出席开幕式。共吸引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界人士,专业参展商超过800家。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被评为“2011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50强”。

六、丰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切实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旅游标准化建设取得成效。根据国家旅游局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要求,加强对这两个试点单位进行精心指导,经过一年的努力,阳朔县和桂林乐满地旅游标准化整体水平全面提高,荣获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称号。《阳朔民居旅馆服务质量要求与等级划分》已由自治区质监局实施。全市新增五星级饭店1家,4A级景区2家,22家旅行社获得星级。

乡村旅游和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势头良好。阳朔县兴坪镇、恭城县红岩村荣获第二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兴安忘忧谷、永福银洞村横石屯等4家单位评定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市新增二星级以上农家乐35家,其中阳朔奥德克培训中心成为全区唯一一家五星级农家乐。八路军办事处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先进单位。

七、不断规范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漓江景区整改强力推进。国家旅游局、自治区高度重视强力推进漓江景区整改工作,国家旅游局有关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提出整改要求,自治区高雄副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自治区旅游局陈建军局长亲自率队到桂林指导漓江景区整改工作。刘君书记、李志刚市长亲自部署,并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交通局、旅游局、漓管局等26家责任单位组成的漓江5A级景区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李志刚市长亲自到一线检查指导。陈丽华副市长、周卫副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明察暗访。有关县区及市各相关职能部门通力配合。目前,整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

旅游市场整治成效显著。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专项治理“零负团费”工作会议,市公安、交通、旅游等10个职能部门联手开展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行动。建立了旅游信息舆情报告制度,全年及时处置网络舆情16起。深入推进实施新条例。旅游市场总体平稳、有序,游客满意率保持在97.7%以上,旅游投诉同比下降21%。中国旅游研究院在全国50个重点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抽样调查中,我市2011年第四季度排名全国第2位,全年排名第7位。

旅游市场秩序良好。多次开展全市旅游系统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检查。举办多期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班及安全员执证上岗培训班。黄金周、小长假等节假日平稳度过,全市旅游市场平稳有序。

八、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行业人员素质

业务培训和普法教育深入开展。举办旅游质量标准、统计、旅游安全、普法、职业道德农家乐等各类培训班98期。参加培训人员涵盖旅游企业负责人、中层业务骨干、导游等一线从业人员。我市三次的导游员刘萌刚被评为“2011年中国旅游十大风采人物”。

桂林旅游游记范文2

【关键词】唐代桂林山水诗审美自觉

“桂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山水与文化紧密结合,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相得益彰。奇特的山水促进了文化名城的形成,悠久的文化又充实了山水的人文内涵。”「1这样优厚的条件给桂林旅游以很高的起点,“今散见于史籍及市内诸山石刻的古诗词多达5000多首。「2南朝齐永明年间(483——490)留在芦笛岩内的墨书题名及隋朝开皇十年(590)名僧昙迁在七星岩洞口留下的摩岩石刻‘栖霞洞’榜书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从中原来桂林观光的旅游事迹”。「3这说明了桂林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业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到兴盛的发展过程。那么弄清桂林山水于何时进入世人自觉的审美视域是非常必要的。从历代留存的山水诗歌分析,唐代是桂林山水旅游审美走向自觉化的发轫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桂林山水诗的数量和质量来看,一直到唐代的桂林山水诗才能充分表明桂林山水旅游审美的自觉化。

最早涉及桂林山水的诗句是颜延之的“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这句诗被认为是“独秀峰之名有文字可考的开始”,“肇始了桂林山水诗风”。但这并布意味着桂林山水审美已经走向自觉。据《粤西诗载》「4收录诗歌情况看,唐以前有关桂林山水的诗歌不足十首,其中能在严格意义视为山水诗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颜氏的诗句在当时只不过是孤篇绝响,而且还是残篇孤句。因而不具普遍性,不能表明当时整个桂林山水审美主体群的审美自觉。当时桂林的奇山秀水仍是待字闺中的少女“藏在闺中人未识”。这种情况直到唐代之后才有改变。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涉及桂林山水的诗歌有近百首,其中半数以上的作品是山水诗,且佳作数量不少。因而我们不能无视唐以前桂林山水诗在数量、质量上与唐代桂林山水诗存在的差距,更不能通过夸大颜氏诗句的地位和意义来说明当时桂林山水旅游审美已走向自觉。事实表明唐代才是诗人们对桂林山水旅游的审美自觉化的发轫期。

二,从唐代桂林山水诗的景点描写及开发的行动,充分表明唐代是桂林山水审美自觉化的发轫期。

虽然“早在南朝时期颜延于宋景平二年(424年)在任始安郡太守的时候就对独秀峰进行了开发”「5,但他的开发仅限于独秀峰,景点范围明显不广,也没有带动当时其他人进行开发,因而并未形成规模,因而,未能表明桂林的旅游审美走向自觉。这种情况到了唐代则有了明显改观。李渤的《留别隐山》、《留别南溪》,元晦的《除浙东留题越亭》,曹邺的《东洲》,李商隐的《桂林》等诗歌都表达了诗人对桂林山水的欣赏、留恋甚至归隐的情感。李渤的《南溪诗(并序)》还叙述了诗人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开发南溪山,使这个千百年来不载于前籍的山岩变成了旅游胜地。隐山原名盘龙岗,藏于茫茫西湖(唐代桂林的西湖很大,隐山完全被西湖水包围,像座孤岛一样,与现在西湖的情况有所不同。此材料可参阅唐代吴武陵的《新开隐山记》和唐代韦宗卿的《隐山六洞记》),桂管观察使李渤于唐敬宗宝历二年亲手开发使之得以闻名。在唐代像李渤这样对桂林山水着手开发的事例并不鲜见。例如,元晦对叠彩山的开发始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六月,完工于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七月,辟山、修路、建亭,历时一年零两个月。次年元晦又开宝积山华景洞,建岩光亭,留下了《岩光亭诗》。裴行立曾在訾洲建起楼台亭榭,还请柳宗元为之属文,(见柳宗元《上裴行立中丞撰訾家洲记启》)。不仅如此,这些诗人们还以极大的热情给这些景点命名,并留下了吟咏的诗句。南溪山及南溪山诸洞之名、隐山六洞之名、叠彩山之名的由来与这些诗人有密切关系。强烈的喜爱之情是促使这些诗人有如此举动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强烈的喜好之情是与诗人的审美自觉分不开的。

三、,从唐代桂林山水诗中景点描写涉及的范围看,也能充分表明这种审美自觉。

唐代桂林山水诗所描写的景点主要集中在三大区域:桂林城区、漓江流域、阳朔城区。首先,关于描写桂林城区景点的诗作。宋之问《桂州黄潭舜祠》所咏的黄潭又叫皇泽湾,位于虞山附近,舜祠则在虞山脚下,这些景点就是现在虞山公园的一部分。元晦《越亭二十韵》、《除浙东留题越亭》及《题越亭》所咏的越亭在叠彩山上。李渤《南溪诗》及《留别南溪》和其兄李涉的《南溪元岩铭序》则描写了南溪山的独特魅力。从卢顺之与张固相互赠答的《七星山东观席上赠张侍郎》和《东观席上和卢从事》以及张固的《游东观》可以看出当时的七星山(现在的七星公园的主体部分)已经成为诗人们呼朋引伴外出游赏的好去处。唐代陆宏休与欧阳实都有同名的《訾家洲》对訾家洲进行了描绘。李渤《留别隐山》所咏的隐山位于今西山公园。张固的《独秀山》描写的独秀峰位于王城。这些诗歌所咏的景点都是桂林旅游景点中的精华。即使在“大力发展大桂林旅游圈”的大潮之下,这些景点的独特地位仍不可替代。其次,漓江流域。张九龄的《巡按自漓水南行》、曹松的《桂江》、刘长卿的《入桂渚次沙牛石穴》、宋之问的《下桂江悬黎壁》和《下桂江龙目滩》等都是描写漓江流域风光的诗作。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诗作描写的主要区域是由灵渠至桂林这一段,并不集中在从桂林到阳朔的83公里水程范围之内,与现在漓江旅游的游程有差异,因而没有涉及重点刻画出像九马画山、黄瀑倒影、半边奇渡之类的著名景点,但是这些诗却已经基本刻画出了漓江流域风景秀丽的特点。再次,描写阳朔风光的诗主要有沈彬的《碧莲峰》,曹邺的《东郎山》、《西郎山》、《东洲》、《广福岩》。这些诗中描写的景点同样也基本被后人继承发展为现在阳朔景点中的精华。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桂林山水诗中描写的景点不仅都被继承为现在桂林旅游中的精华,而且在区域范围上也与今天桂林旅游景点的分布区域基本相似。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非基于巧合。“挥毫当得江山助”,如果说秀美的审美客体——桂林山水是客观原因,那么唐代诗人对桂林山水的审美的自觉则是主观原因。唐代诗人在这种审美自觉的催使之下有意识地欣赏吟咏桂林山水并开发景点,桂林山水之美才从“藏在深闺人不识”的状态,走进世人的审美视野,缺少这种审美自觉,唐代桂林山水诗描写的景点只能是零星的,不会成格局。所以从唐代桂林山水诗景点描写的分布区域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唐代是桂林山水审美自觉的发轫期。

四、从那些诗人自己未到过桂林,但因送友人到桂林而创作的涉及桂林山水的诗来看,唐代桂林山水审美已经走向自觉。

虽然这些诗旨在送别赠答,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山水诗,但也能从某些侧面反映唐人眼中的桂林山水。例如郑谷的《送曹邺吏部归桂林》全诗长达四十余言,只有一句“触目成幽兴,全家是胜游”涉及桂林山水,但足以表明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审美是自觉的。因为这种自觉是使“触目”能产生“幽兴”的前提条件,否则不可能“全家是胜游”。郑谷是中原人,一生未到过桂林,他怎知桂林风光是“触目成幽兴,全家是胜游”。一定是有人特意给他介绍过,这一介绍的过程就是审美自觉的充分表现。无独有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送桂州严大夫》)也属此例。诗人同样一生未到桂林,但两句诗却非常形象地概括出了“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6的特点,成为评价桂林山水的著名诗句。白居易《送严大夫至桂州》也写到“山水衙门外,旌旗艛艓中。”这句诗形象地概括桂林的另一个特点——秀美的山水风光在城市之中,“皆出城不过七八里,近者二三里,一日可遍至”,并非“又在荒绝僻远之濒,非几杖间可得”。「7除此之外,赵嘏的“遥闻桂水绕城域,城上江山满书画”(《寄桂府杨中丞》),许浑的“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送杜秀才往桂林》),张籍的“旌旗过湘潭,幽奇得遍探”(《送严大夫之桂州》),都能在未到桂林的情况下以精辟的诗句描绘桂林山水之美,这表明当时桂林的山水妙胜已闻名遐迩,而人们对桂林山水的审美自觉正是使之声名远播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唐代桂林山水诗体现了桂林山水审美自觉的发轫。

“遍观中国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过程,大量的山水景观被文人发现和欣赏是在唐宋时期。”「8桂林也不例外,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由桂林独特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中国山水审美的自觉到魏晋才才开始涌动,而代表当时山水审美自觉的诗人群主要集中江浙一带。并且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大分裂大动荡时期,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审美自觉的传播。其次,桂林地处岭南,层层阻隔不利于这种自觉的传播。再次,自南越政权赵佗首创“以夷制夷”政策之后,这种政策或多或少都被历代统治者沿用。他们利用当地土司及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来管理夷人,派驻的中原地方官并不多,故而文化启蒙程度不高。到了唐代之后,桂林山水审美自觉的条件已经具备了。经济上,经过历代的开发,桂林及周边地区农业、手工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唐宪宗时(806年)著名诗人白居易就用桂管布做棉衣,并题诗赞之“桂布白如雪,吴棉软如云,布重棉且厚,为裘有余温”。文宗时左拾遗夏侯孜穿桂管布,皇帝也跟着穿,于是满朝恩武纷纷效仿,以致于桂管布因畅销京城而价格暴涨「9。文化上,唐代派驻或贬往桂林的中原官吏数量大增,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加深。诗人的不幸变成了桂林的幸运。这些“中州伟人硕士,或迁谪之经从,或宦游之侨寓”「10,与桂林结下不解之缘。大历十一年观察使李昌巎在独秀山下创建了桂林第一座府学,兴起了文教之学。同时这些诗人大量的文学创作也给桂林的文学以极大促进。所以汪森在《粤西通载发凡》中指出“然苟非诸君子,则无以开辟其榛芜,发泄其灵异。”经济与文化上有如此之进步,加上迁谪诗人的山水审美启蒙,桂林山水旅游审美终于开始走向自觉。新晨

桂林山水审美自觉的独特意义在于表明了桂林这座城市第一次以旅游胜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唐代以前的桂林城市的特征带有浓重的政治、军事、经济色彩。桂林是岭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道,水路与陆路交汇,枕山带水,地势险要,便于进攻退守,被称为“自孙吴以后,湖广之间事变或生,未有不争始安者……用兵谴将之枢机”(《读史方舆记要》107卷顾方禹)这说明在统治者眼中桂林上是一座“地压坤方重”(《送严大夫之桂州》白居易)的军事重镇。另外由于桂林“所处延海,多犀象、瑇瑁、珠玑、奇珍异玮”(《〈隋书?地理志〉》)据《三国志?吴书》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魏文帝曾“谴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于此可见桂林的经济意义。总之,当时的桂林(始安城)的城市特征带有浓重的政治、军事、经济色彩,但旅游功能还未显现,一直到唐代,桂林山水审美才开始走向自觉。这种山水审美自觉开发了桂林的山水之美,使桂林旅游胜地特征日益突显,改变了“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又况逾临源岭,下漓水,出荔浦,名不在刑部而来就吏者,其加少也固宜”(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的情况。终于让世人认识到桂林山水甲天下,人们开始自觉的来桂林旅游,至此也掀开了桂林旅游胜地的发展史。

参考资料:

[1]颜邦英.桂林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清)汪森,桂苑书林编辑委员会校注.《粤西诗载》[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3](宋)范成大,齐治平校补.桂海虞蘅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桂林旅游游记范文3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 541006)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Guilin 541006,China)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变化,婚庆旅游在不久的将来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探讨了协同创新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婚庆旅游中的作用与实践,指出桂林婚庆旅游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协同创新这一科技创新新利器。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changes in consumption concept, the wedding tourism has broad market prospects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fini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ts role and practice in the wedding tourism,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Guilin wedding tourism must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te and practice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关键词 : 婚庆旅游;协同创新;桂林;海南

Key words: wedding tourism;collaborative innovation;Guilin;Hainan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182-02

1 婚庆旅游发展现状

婚庆旅游,就是将旅游服务和婚礼策划、婚礼服务有效结合到一起的一种复合型旅游。我国婚庆旅游的雏形主要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受到西方蜜月旅游潮流的影响。加上当时时代闭塞的消费心态和经济实力的不足,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在结婚的时候能够出远门旅游,于是在我国内地刮起一场蜜月旅游的热风。而相关地婚庆蜜月旅游产品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和解释。一些研究者认为,婚庆蜜月旅游主要是以新婚夫妇为对象的旅游细分市场,它是将婚庆活动与旅行、游览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在《旅游产品设计与操作手册》一书中明确认为婚庆蜜月旅游,主要是指以婚庆为目的,将婚庆活动与旅行、游览相结合的一种复合型的旅游活动。本质上所提到的婚庆旅游产品也并不是我们狭义上的婚庆蜜月旅游,而是将旅游服务和婚礼策划、婚礼服务有效结合的一种复合型旅游专项产品。

目前,由婚庆消费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已经高达40多个。其中,婚庆旅游产品的开发,给我国的房产、装饰、家电、饮食、服装、摄影、化妆、首饰、工艺品以及交通和旅游等相关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我国婚庆旅游发展较早的城市是大连、北京、青岛,发展比较先进、成熟的则是海南。2006年在桂林阳朔西街举行的“国际旅游婚庆时尚大派对”,是桂林开发婚庆旅游产品的良好开始。目前,桂林婚庆旅游的服务品质,与国内发达城市尚有一定差距,有待升级、发展。

2013年,为促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和广西旅游强区建设,桂林市首次提出要“突出优势产品品牌化战略,通过整合资源、完善设施、丰富内涵、提升品质,打造八大系列旅游产品”,浪漫婚典旅游是八大系列旅游产品之一。要促进婚庆旅游的蓬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和积极性,尤其是借助协同创新这一科技创新的新利器。

2 协同创新概述

“协同创新”主要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主要是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动而实现深度地合作。而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实质就是通过国家机制的引导,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进行优势整合互补,以此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的发展,这也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创新研究领域相继出现的创新网络理论、创新系统理论以及三螺旋创新理论、创新集群和创新环境理论等流派,都强调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联结和集体创新等,这些理论都为协同创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2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首次将协同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并要求:“积极推进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的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对积极推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地区间的协同创新,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1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舆论解读形象的称,“2011计划”是“产学研一体化”的2.0版。

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共计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吸纳了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经过严格认定,最终只有14个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正是认识到协同创新是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当前高校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针,各地、各高校纷纷投入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协同创新项目合作的实际行动中。

3 协同创新在婚庆旅游发展中的实践

协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清华大学国际科技转移中心常务副主任、科技开发部副主任谭鸿鑫认为协同创新是国际企业发展的主流。据了解,美国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平均为26%,有协同创新的大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达30%,有协同创新的小企业投资回报率更是高达44%,而没有协同创新的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只有14%。

协同创新发轫于制造业,逐步向现代服务业扩展,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是蓬勃发展。婚庆旅游协同创新是这种发展趋势的鲜明表现。海南省是国内婚庆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的省份,该省于2013年1月4日(谐音寓意为“爱你一生一世”)成立了海南岛十全十美婚庆产业联盟,其目的是通过开发海南蜜月婚庆游产品,来推动海南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婚庆旅游目的地。相形之下,改革开放之初曾作为旅游结婚首选地的桂林,迄今其婚庆旅游市场,却被认为是“前景广阔但市场不火”。自从2006年在阳朔西街举行了一场“国际旅游婚庆时尚大派对”之后,桂林婚庆旅游市场就沉寂一时了。

桂林婚庆(旅游)市场正处于升级换代关键时刻,发挥不同创新主体优势,发挥旅游院校、婚庆专业的特色,联合校内外相关力量,积极主动对接大桂林区域婚庆旅游创新需求,以企业生产中的问题直接引导研究方向,通过对学校、企业、社会纵横向婚庆旅游协同创新实现模式的实践探索和实证研究,落实桂林婚庆旅游人才培养、科技帮扶科技研发、产学研结合、学科交叉研究等诸多方面的协同创新,深入探索桂林婚庆旅游协同创新实现机制中的动力、联营、利益分配、评价等指标体系的构建,从而有助于整合桂林婚庆旅游资源,提升科技服务经济品质,打造婚庆旅游品牌和婚庆教育品牌,为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和建设广西旅游强区做出贡献。图1为婚庆旅游协同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柴勇,方艺华.国际旅游岛建设旅游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潘立新,晋秀龙.跨行政区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与空间结构特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21).

[3]钟林生,李萍.甘肃省阿万仓湿地旅游开发生态风险评价及管理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14(11).

[4]陈予荷,吴棋明,黄凌云,吴泽世,许栋梁.福建省无人居住海岛的开发与保护[J].科技和产业,2014(07).

桂林旅游游记范文4

关键词:桂林;慢旅游模式;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旅游作为一种向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及相关服务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发展的如火如荼,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各行各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当前的旅游业产业发展结构并不完善,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高昂的价格费用、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等弊端已经让消费者感到厌倦与反感,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基于以上情况,为了更好地促进旅游城市、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以桂林为典型的旅游城市的发展模式及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慢旅游模式概念的介绍

说起慢旅游,可以追溯到以意大利为首的一批欧洲国家发起的慢城运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高速运转的生活机制,让人们越来越感到吃不消,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方面,逐渐开始排斥和厌倦,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存在一种想逃离城市的心理想法,慢旅游正是在这种社会形势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深度感受与体验的慢节奏旅游模式,使得人们的身心彻底放松下来,摒弃一切杂念与不快,将主观意识调整到欣赏美景、感受风俗人情、体味历史文化、享受休闲娱乐的状态当中,与传统的“快餐式”旅游模式可谓大相径庭,是慢生活的一种体现方式,借助相关旅游设施与人文氛围、风俗特色的构建,让出游的顾客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从而开阔视野,陶冶性情,轻松愉悦地度过整个旅游假期。

2.桂林慢旅游模式发展的重要价值

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兴起,给予了慢旅游模式发展的基础,桂林作为著名的国际级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具备天然优势,来到这座生活节奏慢、风景优美秀丽的旅游度假胜地,是很多人的愿望,基于高铁时代的背景环境下,桂林旅游业始终在寻求发展模式突破,避免旅游市场惯用的快节奏旅游模式,进而推出“慢旅游”的新式旅游发展理念,这也可作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转型。实施“慢旅游”计划之后的桂林,焕发出更加持久、光彩的魅力,不但能让游客旅游节奏降下来,停留时间多起来,旅游产业链条长起来,旅游消费高起来,而且非常适合以吃、住、行、现代娱乐、休闲生活方式的实现,让顾客享受到慢生活带来的惬意。与此同时,重视餐饮、特产的品牌化运作,并且推出到桂林必吃的食品、必去的景点、必住的酒店、必购的商品,使得品牌价值得到具体的物化。重新打造桂林名片“有一种生活叫桂林”,让桂林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因此,桂林所采取的“慢旅游”发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桂林慢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相关建设措施

3.1云旅游的简介及发展趋势

所谓“云旅游”就是运用“云计算”技术使得线上和线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旅游解决方案,形成对旅游全过程的服务整合,打造基于云端海量旅游资讯及最具活力的互动运营平台,为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休闲度假游乐全程全网服务“云旅游”的诞生是在网络日益成为人们旅游不可缺少的工具,甚至

在很大地程度上使传统的旅行社受到了冲击。这一基础的实践,将成为旅游活动的重大变革。也为慢旅游的实践带来了可能性。在旅游者逐渐放弃旅行社全包价的桎梏时,随之而来的便是出行中遇到的种种不便和障碍。首先,对目的地不熟悉导致的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根据人的一般心理活动规律,来到陌生的环境都会有戒备和恐惧的心理,显然这并不是旅游者出行的最初目的。其次,信息来源渠道窄,旅行社作为专业的旅行资讯和组织机构,在信息的收集和掌握方面占有优势,而普通旅游者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教窄。如没有网络的辅助,则大多数以亲友推荐为主。此方法对近郊出行的影响较小,但是对于远距离过夜旅游活动,如此窄的信息渠道显然是难以保证其出行要求的。最后,交通"住宿问题。旅游活动作为离开惯常环境的非盈利性活动,无疑,交通和住宿问题成为制约旅游活动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尤其在旅游旺季,“一票难求”与“一铺难求”的现象更是普遍。

3.2慢旅游与云旅游双重旅游模式的构建

以通过对“慢旅游”和“云旅游”两种旅游模式的融合构建,为新型自由行和半自由行旅游提供了可能,在理念和技术上支撑新的旅游模式的构建。首先,在理念上,慢旅游在游憩时代成为主导的理念,为人们追求体验和休闲提供了最好的承载。慢旅游倡导的“用心体会游程中的点滴”,构成了自由行和半自由行产品中文化内涵,同时,也为目的地打造自身特色文化提供了更好的理念支撑。其次,在技术上,云旅游在打通“线上线下”的时空阻隔的同时,为自由行和半自由行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信息在云端的整合,为旅游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信息的同时,不受到旅游者经验多寡"地域大小"时间长短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再次,市场前景上,由慢旅游和云旅游的对接构建的半自由行和自由行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无论是慢旅游休闲体验性还是云旅游的信息畅游性,都是 80 后、90后所首先倡导和推行的。并且,这一年龄层的人群一直也是旅游最大的市场来源,新型的旅游模式的构建所面临最大的市场自然也就是这部分旅游者。最后,新产品的延伸和开发上,这一新型的旅游模式容易组合和推广,容易整合更多类型的旅游资源。在未来的推广和发展过程中会有更大的前景,休闲时代的到来,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在有足够的支撑条件情况下,自己主导旅游活动和整个游程的安排。同时,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来说,自由行和半自由行的产品的灵活性大,易容纳和整合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从而在束缚旅游发展的产品创新问题上得以突破。

3.3 开发精品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要突出“土”的感觉,体现出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地域特色,烙上文化印记,给游客原汁原味的感觉。特别要防止高铁和世界旅游城建设中外来强势文化对桂林地域特色的冲击,否则会出现产品的重复与堆砌,难以体现其文化内涵。

总结:

总之,慢城运动的流行和普及必将给桂林这座旅游城市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带来的利弊主要取决于桂林市政府能否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在“桂林山水,浪慢休闲”的大主题下挖掘出更加符合现代旅游趋势的资源模式,通过推行“慢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深度解剖,不断摸索,进而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梅锐.新形势下桂林由“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拓展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桂林旅游游记范文5

1.乡村旅游景观的概念

乡村景观指的是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农村地区开展人类活动的同时所造就的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其具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双重价值。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到来,都市化在自然景观中不断蔓延,人们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随着而来的就是为农村景观缔造了优越的生态旅游价值。因而农村地区的自然、文化风景便成为该地区乡村旅游景观的重要设计要素,其所具有的历史性、文化性以及审美性,都深深影响了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景观和其他的景观存在着关键性的不同点,例如乡村旅游景观在自然风光上受到农耕业、养殖业的影响,因而具有农耕环境的生产景观以及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还有乡村独特的田园文化景观和田园生活等①,这些都会是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重要因素。乡村景观就类型性质而言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在形态和内涵上和其他景观设计存在着显著的不同点,其中主要体现在乡村的聚落形态、人口疏密、土地利用程度以及田园特征等方面,乡村景观一般是由零星分布的农舍来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具有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小的田园特征②。乡村景观开展旅游业主要集中在自然秀美的自然农村景观和悠久淳朴的农耕乡土文化景观,因而其具有多重性。桂林山水作为拥有多重旅游性质的优秀自然、人文景观,其在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的新格局③主要体现在桂林山水乡村旅游的活动对象、可变分散性时空结构、主体行为以及文化层次上④。桂林山水由于独特的乡村自然风貌,在聚落形态、人口疏密、土地利用程度以及田园特征等方面均占有显著优势,人们在领略桂林山水文化的同时,还能够欣赏到秀丽的乡村地理风光。因此,在桂林开展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具有必要性。

2.桂林山水开展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实现意义

桂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其有名的山水旅游景观打动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除了秀丽的自然风光,桂林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乡村旅游景观越来越迎合现代都市人对于自然风景的向往。面对新世纪乡村发展的新趋势和发展机遇,乡村景观已逐步成为综合研究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社会进步的综合课题,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一般具有旅游地的鲜明特征,用于满足旅客旅游需求的景观产品,应该体现旅游胜地的审美价值,考虑旅游过程对于游客的基本需求,景观设计同时还应该具有艺术性、时代性以及纪念价值,既要能够体现旅游胜地的文化历史、自然魅力,又要基于旅客的消费需求,二者结合才是适合游客需要的旅游景观。乡村作为人类最初的聚居地,它荷载着集镇与城市人群的生长基因,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地缘关系。地缘就是由乡村地域衍生的类似亲缘关系,每个城里人都与乡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地域联系,并且时时有意或无意地在维持保护着,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对地域、亲缘、血缘关系的维系或重续⑤。

二、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景观的相关要素

1.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文化的历史性

桂林的山水艺术于古代诗词歌赋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其赞美声音不绝于耳。中国对于桂林山水的艺术文化解析不仅是山峰和流水这些景观的描述这样简单。山水艺术是指根据地貌特征上的典型性、生态环境上的优良性、文化历史上的影响性,对地方山水文化的各方面属性进行汇总。人们了解的桂林山水单单是景观艺术,而山水文化对桂林山水的评价则是综合考虑桂林山水的各方面特性。山水文化是人化的山水,具有人一样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山水文化更多地是体现人类对于山水景观的认识、感官和心理影响。桂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灿烂文化影响下的桂林山水具有十足的文化底蕴,经过历史文化的衬托和熏陶,桂林山水文化具有浓重的文化风格,壮丽的地貌特征使得人们牢记桂林山水的美丽,就算没去过桂林的人也在印象里面多多少少有着桂林山水在书本上的模样,这就是桂林山水文化艺术历史性的重要作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陪伴着一辈又一辈的人,经历过一代又一代的朝代更迭,目睹过一天又一天的日升月落。

2.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文化的独特性

桂林山水之所以能够“甲天下”,这得益于它的独特性,但凡相仿就不可以用“甲”字来形容。独特性使得桂林山水一枝独秀,在中国以及世界山水文化之林屹立不倒。对于桂林而言,越是地域性的山水景观就越有可观赏的价值所在,地域性的山水具有独特性,同样也是最贴近自然的。对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日益严重的中国来说,人们越发渴望自然美丽的山水景观能够常伴身边,感悟自然和健康的气息,了解未曾了解过的美好景色,观赏未曾领略过的秀美风光。所以桂林山水文化的独特性为桂林山水景观的设计带来了可观的价值。桂林山水自然和人文上的艺术魅力让人们感受到了其在中国的山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文化的美学性

桂林山水在美学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桂林山水在地貌上具有显著的喀斯特地形,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群山倒影山浮水的美妙意境深深地缔造了桂林山水的诗情画意。正可谓是“无山无水不入神”,在历史文化古城的影响下,自然上的美和人文上的美一同构建了真正的桂林山水文化。古今传唱下的桂林山水已经是人与山,与水共同融入后的文化瑰宝。清代诗人吴迈作诗形容桂林山水是“群山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桂林山水的景观包括俊朗的山峰、潺潺的水流、鲜明的喀斯特岩洞、名胜古迹以及那些古代灵工巧匠雕刻留下的历史石刻等。桂林山水的美学性还体现在其灿烂的传统文化上,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优美诗句都已成为桂林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韩愈笔下的桂林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清代袁牧笔下的桂林是“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这些都是用来形容桂林山水的特征的,诗中山水形象逼真,人与自然相映成趣,使得桂林山水具有人化的特征。

4.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文化的自然性

山水文化的源头在乎于山水之间,山水所赋予的自然秉性使得山水文化具有本质上的自然性,人们通过对自然的热爱,便更加深了对于山水文化的青睐。山水文化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依然生机盎然,因为它具有“青山不倒绿水长流”的自然价值。山水画家通过笔墨描述出来的山水,虽然经过了想象和思考,但其本源依旧在于自然景观中的山水景物。山水景观已经成为桂林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需品,旅游业已然成为带动经济所不可缺少的活力素,认真研究桂林山水的文化景观设计对于维护桂林的景观和环境十分重要。

三、桂林山水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思路和模式

1.桂林山水的乡村自然景观设计

对于桂林山水的乡村自然景观设计而言,应该首先抓住山水文化的自然定位元素,其主要指的是山水文化的形态元素,山水文化形态元素的主要价值就是体现在山水文化的物化价值,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山水景观是山水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山水景观也是山水文化的衍生产品,是山水文化的缩影。通过提炼山水文化中的组成元素能够发现山水文化景观的内在价值以及文化魅力。桂林山水在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时候,能够凭借天然的山水文化形态元素,不单单能够实现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的精神需求以及心理需求,还能够充分丰富桂林地区旅游业的建设内容,而且繁荣了当地的农村经济以及山水文化,在积极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还为桂林山水的农耕地理环境提供了宣传计划,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实现了桂林山水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价值以及旅游价值。

2.桂林山水的乡村人文景观设计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市场上对于乡村人文旅游景观的设计情况比较复杂,种类也很多,一般可根据文化风格的不同以及民俗习惯的不同概括为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因此桂林山水在人文旅游景观的设计方面应该更加注意对本地特色元素创意设计的加强,可以通过提炼本地风俗文化、民间文化的方式增强桂林山水文化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种类和风格,使其丰富起来,还可以根据桂林山水的特色来进行设计,例如根据桂林山水景观的实用性和纪念性进行大胆创新,一改平时的传统路线,将重点放到山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上去,利用新颖的设计路线和富有创意的设计想法来吸引旅客的注意力。

3.发挥数码网络媒体对乡村旅游与“桂林山水”的契合作用

桂林旅游游记范文6

关键词:桂林;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升,大众观光旅游已不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富有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察价值的佛教文化旅游更能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受到了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佛教文化旅游立足于佛教建筑、佛教音乐、佛教饮食、佛教传说等佛教文化资源,其丰富的文化底蕴、独特的魅力和神秘性,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桂林佛教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于桂林秀丽山水间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佛寺、佛塔、石窟、壁画等艺术珍品,蕴含着巨大的旅游文化价值,是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如何把桂林佛教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到旅游开发中,丰富桂林文化旅游类型,彰显其深厚文化内涵,提升其旅游品位,从而促进桂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其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的数量及规模

桂林佛教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这些为数众多的佛教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合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特点,从其存在形态上来划分,可分为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和其他佛教文化资源三大主类,囊括建筑类、洞窟类、摩崖造像、碑刻壁书、绘画雕塑、遗址遗物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佛教经籍、节会、饮食、人事记录等十一个亚类,共计有126项,为广西拥有佛教文化资源之首。其中物质形态佛教文化资源拥有6个亚类,87项资源单体,为资源总量的69%,占了桂林佛教文化资源的一半以上;非物质形态佛教文化资源涉及3个亚类,25项资源单体;而其他佛教文化资源共2个亚类,14项资源单体。可见桂林佛教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佛教文化资源,且与桂林秀美的山水、特色的民俗,相补相衬,蕴含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3.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

3.1 历史文化价值

佛教文化资源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不仅是桂林佛教文化传播和发展过程的写照,也从侧面反映出地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桂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相融合,并受到当地民族本土文化的影响,形成具有桂林地方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桂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佛教文化资源也是我们解读桂林历史的重要凭证。唐代是桂林佛教的兴盛期,这时期桂林兴建了大量的佛寺,较著名的有全州湘山寺,号称“楚南第一名刹”,以及被称为南方五大禅林之一的延龄寺等,尽管这些寺院在历史动荡中没能保存下来,但经后人重修恢复,依然可见当时建筑风格和寺院的兴盛之态。这些寺院、佛塔和摩崖石刻都反映着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思想和艺术发展状况,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历史如史书般生动的展现于世人面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3.2艺术观赏价值

自古以来,宗教与艺术就密不可分,“宗教需要利用艺术来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于想像”,那些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就是一座各种艺术齐聚的殿堂。桂林山奇水美,为僧人提供了清幽雅致的静修之所,同时独特的岩溶地貌和岩石构造也为佛教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如今,在桂林西山、叠彩山、象鼻山、普陀山、骝马山、等处仍遍布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摩崖造像,甚为壮观。据统计,桂林至今遗留的摩崖造像仅唐宋时期开凿的佛龛就有160多处、佛像600余尊,灯龛30多处。这些佛教造像数量众多,造型优美,栩栩如生,与北方的石窟造像比较起来更加小巧玲珑,造像最高不过1.65米,小的则仅有数厘米,独具特色,是艺术精品,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

3.3 科学研究价值

桂林珍贵的佛教文化资源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地方特色,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显示着桂林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所以,这些佛教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历史观赏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如伏波山千佛岩的摩崖造像,是唐代摩崖造像的荟萃点,共有45龛200余尊佛像,多是唐宣宗年间佛法复兴后的作品,这些造像“面目清癯,体态温和,服饰简朴,刻工精细。这些造像与盛唐时期相比较宗教色彩明显逊退,体现了当时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的结合,反映出唐武宗灭佛后桂林佛教的恢复发展情况,是研究佛教世俗化和民族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依据。

4.桂林佛教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4.1 深挖遗产文化内涵,打造佛教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进入21世纪,文化竞争日渐成为国际间的核心竞争,而文化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具有价值、垄断、可持续竞争优势等特性的文化竞争力。因此,桂林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当地社区居民(僧侣),应积极投入到佛教文化遗产内涵的挖掘工作中来,首先,政府部门应组织、成立佛教文化遗产项目普查领导小组,制定项目组织实施方案,选派专门人员展开其对佛教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普查工作,对搜集到的最终信息进行确认、等级、存档;其次,邀请相关研究部门、知名专家对搜集到的佛教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整理与科学分类,并针对特殊遗产的保护工作予以说明;第三,集合政界、商界、学界相关人士,共同讨论适宜进行旅游开发佛教文化遗产的类别、生存状态与途径,并筛选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高的佛教文化遗产。即通过“政府普查、专家整理、多方筛选”的工作流程,全力打造桂林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4.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佛教文化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

根据实地调研,桂林的佛教文化资源在分布上虽然以城区为中心,但各个佛教文化遗产往往单个散落,没有聚合力也没有其他资源依托。很多都地处城市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因此很少有人专程光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可进入性。此外,桂林还应重视佛教文化遗产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专业素养,尤其是导游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旅游经济收益与旅游教化作用的重要环节。总之,桂林佛教文化遗产地应积极完善旅游的各项基础设施,提高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的服务与管理水平,从软、硬两方面同时着手,才能增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

4.3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佛教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桂林佛教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价值突出,是该市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由于目前宣传的不到位,使得相当一部分优质佛教文化遗产仍处在一种“躲在深闺人未知”的状态。因此,桂林有必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佛教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形成多元、稳定的市场结构。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充分认识、了解、掌握当地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与区位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佛教文化遗产的旅游宣传与营销工作,建立由市政府部门统一领导,各地旅游行政与管理部门牵头,广大旅游企业全面参与,著名佛教庙宇积极配合的旅游宣传促销模式;其次,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广告、旅游网站、微博、微信等途径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对桂林的佛教文化遗产进行大力宣传与包装促销,不仅使潜在客源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当地佛教文化遗产的信息,还要使遗产地能通过及时、有效地营销活动,掌握市场需求动态,并开发设计出满足不同需求群体的佛教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第三,还可以通过录制反映桂林佛教文化名山大川的纪录片、专题片的方式,利用影视效益,提高旅游者对桂林佛教文化遗产的关注度。

4.4 构建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圈,建立健全遗产旅游开发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