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例6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1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桂林的山和水,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整个内容都洋溢着作者喜爱桂林山水的愉悦心情。通过课堂学习,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文本中的图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逐步培养我们民族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掌握课本中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及课文中的观察和表达的写作手法。

4.教学准备:收集图片、音乐、文字等,制作有关桂林山水的课件。

5.教与学: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通解全文生字、新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

(一)充满激情,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时,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在我们国家,有名的游览景点非常多,你们知道的都有哪些?你们去过桂林吗?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欣赏它的美景。

出示课题——桂林山水(板书)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引领学生走入风光秀丽的桂林山水。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旅程。)

(二)初步感知课文

我利用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同时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

我说:同学们,欣赏完优美的风景,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完后,我引读文本的第一小节,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真实的感受。)

接着,我问学生:有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对学生回答出色的,我给予了表扬。)

(设计意图:在听朗读和教师提问的过程中,让学生欣赏桂林优美的山水风景图片,可以使他们初步领略和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三)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课堂教学活动: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大声诵读课文,同时,利用字典、成语字典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查找出课本中不懂的字、词、语。

2.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将把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勾画出来。

3.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效果,点名学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以上一个教学小环节中,我锁定重难点,采用多种手法,引导学生多元化阅读课文,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学习描写桂林“水”的部分。

我说:课文的题目突出了“山和水”。那么,在课文中哪一节是描写山的呢?哪一节是描写水的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本)

我范读了描写桂林“水”的部分,并提问:桂林的水如此美丽,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色,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停顿3分钟)

我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并板书水的三个特色(水:静、清、绿),然后提问学生: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呢?(提示:美)

然后,我说:桂林的水真美啊!现在,我们再一起听听音频朗读吧,再一次感受漓江水的美。

2.进一步学习桂林“山”的部分。

我说:漓江的水太美了,但我们说到水时自然会想起山。在这篇课文中,请大家注意一下这篇课文的题目,说的是桂林的山和水,因此,我们应该去看看桂林的山又有哪些美?它的美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话,让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桂林的山上,起着过渡作用。)

我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桂林“水”的部分,现在同学们可否自学描写桂林“山”的部分呢?(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交流:奇、秀、险。)

课件演示桂林的“山”,让学生直观感受其特点。同时,我引导提示: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再让我们听读这段,感受一下“奇、秀、险”的特点。

我说:同学们,原来桂林的山也是如此之美,难怪桂林山水甲天下呀!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读“我攀登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样的山”这一句,然后提问:难道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壮美吗?难道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出示课件,对比桂林、泰山、香山等,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桂林的山和水,桂林的山水兼有山与水之美,当然是甲天下的。)我总结说:所以我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熟练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人文意象;山水城市;景观设计;桂林

一、序言

英国皇家建设师学会主席访华时讲了一句让人深思的话:“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在趋于同一模样,这是很遗憾的”。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方盒子”似的雷同建筑中。“方盒子”似的建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定的贡献,它满足了工业化模式的发展,并以最快得速度满足被战争摧毁家园人们的住宿问题,满足当时城市的发展。但依旧将“方盒子”的建筑运用到当代是与精神、物质需求相违背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水平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吴晓松在2009年出版《城市景观设计》,通过分析影响城市景观的自然和人文等要素,探讨观景人与景观的互动规律,阐述城市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方法与步骤,以及景观的色彩与植物设计方法,通过解析典型的城市景观设计案例,对城市景观设计进行系统研究。

2008年张建涛、卫红提出城市景观包括城市的历史景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个大的方面,而这三方面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的基本骨架,也是设计师进行景观设计工作的重要对象。

三、国外研究现状、水平

真正把意象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是凯文·林奇(K.V.Linch) , 其标志就是1960年林奇的《城市意象》一书的问世, 探索出五要素,通过城市意象图来分析居民对城市特色环境的认识。根据林奇的观点,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另外,出于城市的人文关怀,还有许多学者从行为学、人类学的视角阐述城市环境和人类的关系,从他们著作的字里行间,可以寻找到与城市意象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拉普卜特(Rapoport, A)的《建成环境的意义》、扬·盖尔(Jan Gtehl)的《交结与空间》等等。

四、人文意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城市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逐步发展而成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文明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历史越悠久,其文化积淀就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味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城市景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是对城市建筑环境形态的公共干预,城市景观设计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条件已逐渐成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政府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提出新的要求,这一系列因素催生了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和景观改造的快速发展。缺乏吸引力的城市景观,其根源是忽视了吸引力的主体因素,忽视了使用者的生活需要和心理要求。而城市文化正是这种需要和需求的集中体现,人文意象在整个城市景观设计中常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它给城市居民或游客的印象是特别深刻的。意象是体现一个城市景观设计风格之所在,在现今越来越注重回归自然、人文的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中将人文的意象学运用、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是将设计升华到一个更高境界的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该使这种城市的整体意象延续下去。

五、桂林城市现貌

一个城市美与否,从环境形式美学的角度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城市自然环境,城市历史文物环境,街道与建筑群体,园林绿化与小品。这几方面相互渗透,互为影响,彼此制约,缺一不可。作为著名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桂林,其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举世闻名,其文化景观,厉史悠久,为人称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老文明正与桂林山水交相辉映。桂林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整个桂林城中分布着众多的风景点,奇峰秀水,触目皆是。桂林市中心有独秀峰、王城、象鼻山、榕湖、杉湖;北面有叠彩山、伏波山;西面有隐山、西山、桃花江;西北有芦笛岩景区;南面有南溪山;东面则有集花桥、普陀山、一七星岩、骆驼山、月牙山、龙隐洞、桂海碑林等众多景点为一体的七星公园。

六、桂林山水城市中人文意象的表达

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方面。城市应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唯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如重庆的山城特色、平遥的古城特色、婺源的徽派特色等。

如今,如何在保持桂林两千多年以来所形成的“山水城市格局”,保护桂林的历史文化之脉、弘扬桂林的地方文化传统和延续桂林这座城市的内在肌理的同时,去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下的城市未来发展和展现全新的“城市文化景观”,已经成为桂林这座“山水之中的城市”的首要发展问题。

6.1 桂林山水城市规划布局

桂林市其城市建设必定首先依赖于自然山水风光,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合理利用与构建形成所谓“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天然意境。自然山水既是自成一体的生态系统,同时又是城市的附属品,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遵循“显山、露水”的景观规划原则,借用自然山水造景使山水要素充分显露,使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疏散通透,同时加强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能在更多的地方看到山体的轮廓,重塑桂林的诗意画面。桂林的山和水、山和洞的相互联系,相互映衬,构成了特有的自然和谐美,打造成真正的山水城市。

6.2 桂林特色表达

桂林三宝、桂花茶、竹筒酒、绣球、壮锦、画扇、桂花等这些都是桂林的特产,但没有一致的统一,在城市中只是以商品的形式进行出售,城市文化中没有较好的体现壮乡文化。桂林特色可以通过城市建筑、绿化的造型、颜色、声音、气味传达给游客,从视觉、嗅觉、触觉上理解桂林城市。

6.3 桂林建筑的塑造

现如今的建筑以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到处雷同的建筑、道路方向感、安全感的缺失,环境的污染等推动着桂林这一山水城市在建设时应“显山露水”,充分结合自然环境发展,使桂林建筑、城市的发展具有特色,去除模式化房屋建筑造型,建筑应突出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与山水融入一体。打破模式化的“方盒子”建筑,建造具有桂林特色文化的建筑,房屋高度适宜,即达到居住空间的使用性、经济性,又不破坏风景线的整体性。外观造型可选用岭南建筑造型、颜色,去除建筑立面的拼戴型。

今天,由于信息、交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既是人类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文化,而且正在对创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源起着销蚀作用”(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当今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存在的拱形问题“特色危机”,几乎所有的城市皆面临着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失去个性,千城一面,造成南北方、大小城、城里城外雷同,原来颇具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城市,正在被着装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桂林城市的发展依附于山水景观,应凸显出城市风貌、体现壮乡文化。通过街区、景观、小品等的设计最终使得居民具有安全感、归属感,游客具有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黄贯群.浅谈桂林山水的美学特征[J],美术论坛,1984(04)

[2]唐凤鸣.山水文化—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J].湘南学院学报.2004(02)

[3]温军鹰.自然景观城市设计理念研究——以桂林为例[D]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11105960813M28)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3

我教《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课文,从让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则出发,对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处理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唤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志趣,使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成功的欢乐。

一、从“美”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

从教学“美”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具有从美育熏陶促进学生乐于学习和素质和谐发展的教育和教学价值。

首先,创设情境美。

运用录像播放,教学挂图欣赏,教师感情朗读以及导语描述情境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旅游者身份,假想和作者一起浏览桂林山水,亲身感受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这样把学生的知趣、情趣、学趣激发起来,全身心投入到美的情境中去。

其次,体会作者情感美。

作者看见了漓江的水,就发出赞美之概叹,说“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为什么会产生这么激动的情绪呢?引导学生理解水中带静、清、绿这样奇特的水,从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从情入手,激起情感的波澜,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美体验过程。

二、从“精”的角度进行教学。

从“精”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将教材按主次详略、组成合理的“重点突出”的教学结构,有助于内容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确定让学生从两个目标中学好文中的内容。(1)、欣赏桂林山和水的特色美。(2)、激发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感情。这样,从欣赏景色美到欣赏景色特色美,从热爱桂林山水到热爱祖国美好山河,这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

三、从“深”的角度进行调动学习兴趣。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4

一、创设悬念,导入意境

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悬念,引导学生入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我说:“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子,你们一定想知道吧,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大海深处旅游。”随之展示大海深处的色彩图,并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这时学生都关注一个问题:海底深处是什么样子?教师恰恰通过视听手段把学生带入奥秘的海底世界。学生似乎看到了美丽的珊瑚,好像听到了鱼“啾啾”的叫声,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浓厚兴趣。

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南方,更有一处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界,那就是桂林的山水,我们今天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它将会把我们带到那驰名天下的桂林,去领略那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风景。”这则导语字字有情,而且激发了学生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迫切心情。

二、分析题目,找出题眼

大凡收入教材的课文,文题不仅生动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而且题眼揭示课文的脉络。因此,教学中,用抓题眼导入课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通过抓住中心词“回忆”,也就是题眼,向学生发问:“作者围绕‘回忆’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然后按作者思路分段,写出段意。这样学生在问题中产生兴趣,收到了在读中“理”“线”“明”“路”的自学效果。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 网络信息文化;植入;桂林农业旅游社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300-02

桂林是一个旅游城市,周边有很多的农业旅游社区,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在桂林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丽的桂林山水是大自然赋予桂林人民的一笔丰厚财富,如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在这块美玉里孕育着丰厚的文化。互联网是一个通往世界的窗口,体现着强大的不可抵挡的作用,它使世界变得更小,让人的眼界变得更宽阔。

联合国贸发会议最近的研究报告指出,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发展为国际旅游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倾向通过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寻找旅游目的地,这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互联网业界颇有声望的波士顿顾问公司(简称BCG)的最新报告指出,亚洲区的个人消费电子商务正在蓬勃发展,“企业对消费者”(B2C)的网上交易收入有望再翻1番。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颇有声望的公司网上的活动推动了亚太地区的B2C市场。由此可以得出,桂林市的网络信息文化与旅游文化资源的融合势在必行。

1 桂林市周边农业旅游文化略影

1.1 山

桂林的许多农村地区山峦绮丽,俯览群山,山石层层如绸缎相叠,春季山花竞相怒放,美丽非凡。壮观的龙胜农村地区梯田层层碧绿,为洗涤喧哗、净化人们心灵起到很好的作用。

1.2 水

桂林地区乡间的水清澈透明,空中云雾朦胧,山间绿树红花,河上竹筏小舟,旅游者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成了画中的人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让旅游者和当地的居民品味着生活的美好,提升着人们的生活品质,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1.3 洞石

桂林乡间的洞奇石美,千姿百态,瑰丽壮观,鬼斧神工。洞奇、石美是桂林的“四绝”中的两绝。桂林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位于桂林西北郊的的一些岩洞路线迂回曲折,洞内色彩缤纷的钟乳石、石乳、石柱、石幔和石花,构成了众多五光十色的景物,美不胜收。

1.4 少数民族文化

以桂林市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12个县,浩瀚森林的苍翠葱郁,峰峦幽谷的神奇险峻,溪流瀑布的细泉奔腾,高山梯田的层层碧绿,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1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无不对世界各国旅游者充满着神奇的诱惑。众多的少数民族节日,如四月初的龙胜红衣节、侗族花炮节、瑶族禁风节、壮族三月三、恭城桃花节等盛大节日也吸引着不少游客。这些都形成了独特的桂林人文景观文化。此外,桂林市少数民族村寨的建筑也风格奇异,坡前涧边的楼寨,红墙青瓦,颇具美感;风雨桥、吊脚楼依山傍水,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自然协调,同时也将传统建筑思想精华融会其中,颇具观赏价值。

2 网络信息文化与桂林市的农业旅游文化的融合策略

2.1 成熟社区

桂林的旅游文化远不止“桂林市周边农业旅游文化略影”中提到的,那些是经过桂林市各界及旅游文化专业人士和桂林市人民长期努力,并经过时间和岁月洗礼已经成熟的旅游文化,这些旅游文化均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为众多热爱桂林旅游文化的人们所熟知[1]。

2.2 不成熟的农业旅游社区

此外,还有许多在桂林工作生活多年的人都未曾去过并欣赏到的美丽“无名”的农村地区的美丽景色:有些景色是去过的朋友介绍的;有的是在旅友微信朋友圈中看到的,让人们发自内心地感叹风景如画[2]。

网络信息文化平台可以让热爱桂林旅游文化人士很集中地将这些新发现的景点在桂林旅游信息文化平台上,让从事旅游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开发,对弘扬桂林旅游文化和快速发展桂林农业旅游事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旅游文化的资源共享。

另外,也可以开设在线旅游企业网,通过资源共享来扩展价值空间。每一个专业人士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旅友不断发掘原始景点,专业人士组织开发,可以缩短开发的周期[3]。

2.3 融合策略

一个被旅友们无意发现的原始村景点,为专业人士组织开发后,可以在桂林市网络媒介和平台上做宣传。全球化是信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前任何形态的文化因地理障碍造成的交流障碍是不可克服的,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地理障碍已经不再成榻涣鞯恼习,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文化将是全球性的,或具有全球性的。将其应用在桂林市旅游文化宣传中,是一种很好的工具。通过这样的宣传,让桂林新的旅游景点像醇香的美酒,飘荡在世界各国那些渴望在旅游中领略到美好的旅游者中间,让他们少走弯路,同时也为桂林市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3 桂林市乡土旅游社区文化与信息文化融合的教育培训

3.1 桂林市乡土旅游社区文化适应性

许多新发现的景点多在桂林市郊县的区域。随着旅游的发展,大量旅游者进入乡土农业旅游景区,可能面临较复杂的文化适应过程,景区文化也面临着变迁与发展的问题。旅游文化与互联网信息文化的融合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这是文化融合的适应性问题。教育培训可以加大这种文化融合的适应度。

由于桂林市乡土旅游社区文化与旅游者源区域某些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增加桂林市乡土旅游文化向旅游者本土文化区域的延伸度和融合度,这样从业人员能真正与旅游者做让其感兴趣的沟通和交流,让非本土旅游者有宾至如归的温暖情怀[4]。

但是,距离以及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让景区从业人员无法在短期内寻找到旅游者的兴趣爱好点,这就得借助于信息文化平台。

3.2 乡土旅游社区文化与信息文化融合的教育培训

在职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上要多考虑这些问题,使得乡土社区从业人员在经过培训后,可以灵活地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收集和整理来自世界各国旅游爱好者的习惯、风俗和民情,有的放矢地将这些异地文化融合在乡土社区的旅游服务中。这样旅游者既能领略到本地奇异美妙的风土人情和绝妙的景观,又能在异地体会到家乡的温暖[5]。

而旅游院校可以考虑开设一些专业,比如旅游计算机应用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可以走进乡土社区,特别是来自这些社区的学生。这些毕业生可以为地方旅游从业人员建立旅游文化网站,并对其进行维护,及时更新网页信息,加强对从业人员在旅游淡季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比如办公软件结合社区旅游管理的应用、摄影作品的计算机图象处理、数据的搜索和筛选、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等等。

这样乡土社区旅游工作人员就可以灵活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的旅游资料报表及数据的整理,游客数据库的建立,也可以熟练地将日常生活中拍摄到的美丽乡土风光、民俗照片,经过系列计算机图象软件的技术处理,到旅游文化网站上,让旅游文化网站更加精彩、生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数据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图表创建等工作;可以旅游服务的项目、线路、价目等。

网站负责工作人员需要定期地更新网络旅游信息服务内容,及时地将网络信息沟通平台的生动性、实效性及互动效果加以完善。

这些工作的原始资料都来自社区旅游工作人员。这样可以减轻网站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数据的原始性和质量也得到很好的保证,更利于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的沟通。

同时,网站工作人员还可以信息,将当地农民的土特产拿到网络上销售,那么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样可以融入到桂林市乡土旅游社区中。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文化既可以富裕地方农民,也为桂林市的土特产做了很好的宣传,使桂林的乡土旅游文化与信息文化真正地融合在一起。数据后台资料的建立还可以为桂林市旅游文化发展提供很多有用的数据资源,以供给学者和专家们共享。

当然由于信息网络的结构是开放的和高度自组织的,在这种开放的技术环境中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时随地地以匿名的方式浏览各种信息发表各种看法,这为信息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因此,在信息获取的同时,要注意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对本土旅游从业人员的自治性、自律性的教育。

3.3 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之,在实现旅游社区文化与旅游信息文化的融合的培训过程中,同时要考虑几个问题:第一,网站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问题;第二,乡土社区旅游从业人员的计算机网络使用技能的培训问题;第三,各国本土文化的收集、、筛选、组织;第四,自治性、自律性的教育问题。

4 桂林市旅游文化与信息文化交融的具体个案

4.1 红岩村个案

很多年前的一次节假日,单位组织旅游,去了一个叫红岩村的地方,这样的一个不知名的景点带给旅游者有关美丽的震撼却是惊人的。

红岩村的景色让旅游者从内心读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美丽。透明的溪流映着山石的红色,配上山中的翠绿,堪称人间仙境。但是互联网上有关红岩村旅游的广告介绍却很少。多年过去了,除了记得那里很美,山石是红色的,水很清澈,树很奇特,却始终没有再去。因为这个地方的旅游文化与信息文化融合不够。

若能经常在互联网络上看到红岩村美丽的景色,回忆会让旅游者再次关注红岩村,从另外的角度观赏其独特的美丽,那么作为旅游者,定会再去;如果有专人为这些美丽的树木景观撰写出独特而让人回味的文字,那么作为旅游者,知道红岩村还有许多更深层的文化信息的时候,就一定能激发再去的愿望。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也许现在红岩村有了很大的改观。

4.2 古东瀑布个案

另外的一个地方是位于桂林灵川郊外的古东瀑布。这个景区水路爬瀑布是一种创新和特色,是激发旅游者再去的诱因。

第一次去,没有走水路,下山时见到那些台阶上用桂林方言书写的文字,当时未能细细品味。如果了解了桂林方言,知道了很多与方言相关的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就会想再去细细品读和玩味。

第二次去,体会到了走水路的乐趣,知道了古东是最好的避暑旅游点,同时也细细阅读了那些石阶上的桂林方言,让人开怀、舒心。

第三次去,是带东北的大学同学去的,做了一回开心的全程导游,也为同学解释并用桂林话阅读了那里的文字,讲述了从互联网上搜寻来的典故。走水路的快乐不用提,桂林的方言和板路带给的感觉也是愉悦的,一起回忆起在哈尔滨上大学时来自不同地域同学的方言和笑话。

从那以后,每次在互联网络上看到古东瀑布的宣传,就想起那些有趣味的桂林方言,还有爬瀑布带来的乐趣。网络信息文化和旅游文化如果融合得好,可以为景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其实红岩村和古东瀑布比起来,红岩村的景色更新奇更独特,古东实际上就一个瀑布群,全国的瀑布很多,大同小异。但是创新和善于使用信息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为古东带来了很多的收益。

5 结语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其实桂林周边许多农村社区的风景都有独特的韵味。之所以看这个风景比那个风景更美,是因为看惯了本地风景,当发现有不同于原来欣赏过的风景特色和其他的内涵,会觉得这个风景比那个风景更美。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把网络信息文化和桂林农业旅游文化进行完美的融合,使桂林市和郊县的每个成熟或者待挖掘的旅游景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上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应用的普及,借助于网络信息文化的平台加以独特的宣传,让世界各国有不同审美需求的旅行者选择自己的旅游需求,在其过程中感受独特、温暖的情怀并留下舒心的记忆是最重要的。网络信息文化植入桂林农业旅游社区实现起来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6 参考文献

[1] 肖建中.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2] 赵建华.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3] 梁伟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公园绿地;虞山公园;桂林;城市文化

1 桂林市文化要素分析

自然文化包括山水文化和生态文化,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为桂林市提供了广阔开敞的绿色空间,奠定了城市绿化系统的骨架。随着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关注,桂林作为旅游历史名城,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与深厚的生态意蕴,使桂林市的生态环境从古至今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山水生态之美延续着,成为人们思慕的地方。人文文化包括宗教文化、诗词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桂林不仅是一座山水之城,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2 虞山公园对桂林城市文化的传承研究

2.1 虞山公园对自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桂林的自然山水与生态文化在虞山公园内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南园为传统中国古典园林,保留了一大批古树,郁郁葱葱的高大乔木与层层叠叠的小乔木、灌木等组合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虞帝庙的东侧保留了数株古菜豆树、古野柿树和珍稀的古桩珍珠岁汉松,还列植了5棵针松古桩,庙前广场的东面为一片广玉兰林。集雅园与虞帝庙隔湖相望,是一组内院式民居风格的建筑群。集雅园外的西南墙至公园墙间为非游览区,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古酸枣树,还新增了紫藤、楠术、红背桂等乔、灌类植物,极大丰富了景观层次。

虞山公园怡沁园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佳例。穿过一组巨大的假山池群,假山间散落着千年古树桩、鱼尾葵与古银杏。沿石阶拾级而上,就是传统木结构的爬山廊和半山亭,瀑布从山巅上飞流而下,如同飞珠溅玉般撼人心魄。南园的植物配置与山水建筑很好地契合在一起,展示了桂林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面貌。

虞山公园北园为西方规整式园林,有明确的中轴线,狭长的地形由东至西呈低――高――低――高的连续起伏坡地。主轴线上流水叠泉,两侧为花带和草坪,草坪与墙之间以自然弯曲的绿篱为界,绿篱前景植物为茶花、红叶李等富有色彩和季节变化的灌木,中间为桂花,边缘为高大的圆柏。绿篱与围墙之间的地被植物为冷水花和鸢尾,形成2条多层次的生态屏障。北园从视觉美的角度出发,打造出一个充满节奏感、韵律感的西方规整式园林,但无法契合桂林市自身的城市文化,只能当作舶来品品鉴。

2.2 虞山公园对人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2.1 历史文化。相传4000多年前,虞帝南巡至桂林,登览的第一座山就是虞山,因而得名于天下。“舜洞熏风”为桂林著名老八景之一。秦开始便在虞山南麓建庙祭祀,到唐宋两代,虞山已是文人墨客登览拜祭圣地。虞帝庙作为全园的主景,在原有的庙址上按唐代风格重建。大殿面阔三间,重檐列柱,两侧廊间各有一配殿与山门共同围合成一个公共空间。庭院中设有以雕栏围合的祭坛,整体空间形成3个高差,既体现出帝王的庄严,又保留了庙宇的静穆。虞山公园以虞帝传说为建园历史基础,通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较好地传承了这一上千年的历史典故。

2.2.2 诗词文化。虞山公园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典故,动人的神话传说,更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唐代建中元年(约公元780年),李昌u在虞山南麓重新组织修建了虞帝庙,并镌刻了“舜庙碑”来表达对虞帝的崇敬,他邀请韩愈的伯父韩云卿撰写祭祀文章,韩秀实和李阳冰分别书写碑文和篆额,三大家珠联璧合,史称“三绝碑”。碑文中写道:“惟虞传夏,夏德斯沦。更殷历周,以及赢秦。帝号再尊,帝道莫宣。祀典空存,祀礼无闻……”。此外,在韶音洞南洞口有南宋朱熹题写的《虞帝庙碑》、南宋张拭的《韶音洞记》、南宋方信儒撰写的《古相思曲》等,以及明清以来的各类游记诗文和绘画,这些碑文与题词都得到较好的保存于修复。

2.2.3 宗教文化。虞山公园内有不少佛教文化景点,其中最为出彩的就是五福塔和九重天。五福塔位于虞帝庙西北隅,高29m,五层仿木结构,是虞山公园内最高的一座建筑,也是公园内的视线高点与景观高潮部分。朱红色粱柱、蓝宝色瓦顶、金灿灿的九轮鎏金塔刹,每个塔檐四角都挂着铁马铜陵,微风吹动,叮当作响。九重天由三重类似于维也纳之门的石拱券组合而成,修建在3个逐级而生的平台上,每一层均为九级阶梯。石拱券用祥云纹图案雕饰,将中国传统风格与西方古典园林结合在一起。

3 结语

现代公园规划中必须尊重城市本土文化,尊重自然,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只有丰富文化内涵才能发挥巨大的城市魅力,才能生产和开拓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提高城市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鄢志国.论桂林山水间的城市文化[M].山西:山西建筑,2009(7)

2 赵磊,吴文智.本土文化传承与城市公园绿地规划[M].浙江杭州:城市

文化,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