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的诗范例6篇

桂林山水的诗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1

清代嘉、道年间,广西临桂(今桂林)罗存理、罗辰父子在岭南画坛颇负盛名。罗存理性好游览,工山水,喜作穹岩绝壑,灌木丛莽,与当时名家陈洪绶、黄慎、罗聘诸人齐名。罗辰,字星桥,号罗浮山人,诗书画兼擅,被时人誉为“漓江三绝”,山水工于布置,花卉墨竹,并臻逸致。罗辰的妻子查瑶溪亦能诗善画,女儿罗杏初也颇有乃父风范,亦善绘画。由于罗辰一家几代都是诗画名人,时人有“罗氏一门三代风雅,殊为桂林山水增色”之评。

道光三年(1823年),两广总督阮元造访芙蓉池馆时,结识罗辰,并邀请罗辰为幕宾,两人同返广州。闲暇之时,阮元与罗辰“及二三宾佐,弹棋读画,说鬼谈谐,备极诙谐”。罗辰的桂林山水组画付之镌刻,就是在寓居广州期间的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

《桂林山水》组图封面在“桂林山水”四字上下,分题“道光辛卯秋七月”、“星桥罗辰绘”二行。组图共计33幅,入画的胜景有独秀山、象山水月洞、伏波、虞山、叠彩山、隐山六洞等,并及桂林周边的全州湖山、兴安海洋山、灵川吕仙山等景观。桂林山水春天的葱茏、夏日的浓郁、秋天的爽洁、严冬的峻拔盎然于画家笔下,丽日里神采飞扬,烟雨中气韵万千,轻风里摇曳多姿。每幅画且配有题记和咏诗,诗画俱佳。同时镌刻的有诗集《芙蓉池馆诗草》,卷前有《芙蓉池馆图》一幅。一卷诗、一组画,合为上下两册,文人意趣可谓天然。集前有阮元、张维屏、赵古农诸家序,推赞之词不遗余力。此作一出,遂为名品。同治年间孙的《余墨偶谈》载:“粤西岩洞,美不胜收,桂林名士罗星桥先生辰,刊有《桂林山水图》一册,诗画双绝。游山者手携一编,可为助胜之具。余《桂林杂咏》一首云:‘桂林山水特离奇,说与游人半信疑。赖有星桥一枝笔,无声诗写有声诗。’即谓此也。”黄宾虹的《桂游日记》也有友人赠给此画册的记载:“戊辰初夏,拟作桂江之游,山阴诸贞长君携罗星桥君所绘桂林山水暨《芙蓉池馆诗草》四册赠余。书版镌于道光辛卯……”

至今,《桂林山水图》曾于拍卖场中频现,屡以高价成交。其一为黄裳先生旧藏,钤有“来燕榭珍藏记”朱文、“黄裳藏本”白文诸印。题识有“书系道光中刻于粤中者,山水图多至一册,虽不足与萧尺作抗手,然刀法谨严,尚能不失画意,亦言雕版史所不可废也”之语。此册以名作兼名家题识,在2006年就创出3万8千元的成交价。此外,罗辰的《翘秀园图》、《雅集图》等巨幅手卷当年称赏于艺林,近些年也在拍场呈现一路上涨的价位。(责编:李禹默)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2

【关键词】“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审美情趣;翻译

一、“甲天下”的流传

细细琢磨王正功当年即情即景所写的《桂林鹿鸣宴劝与驾诗》第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文本而言,七字相当对称、平衡,加上七字的简练笔画和各词义的意味深长,给诗句的原意之外加上了其他诸如字形、音节、意象的汉语独特美感,可以看作名句本身的特质与魅力。当名句创作出来后,接着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可揣测在许多情况下是“碰巧”使人们进入流传它的传播关系,这种“碰巧”也可界定为随机性传播事件。

我们可以想见当时游历者“碰巧”见刻于石崖的此诗句,这七字具有“高度形象化和意象化的符号美”(P51,贺爱军,2007)唤起其很强的审美共鸣,于是,他们记住了这七字诗句,而后,由他们“碰巧”与人谈起,一传十,十传百,信息“流”自此流传开来。名句的传诵,是典型的传播过程,从开始到今天,它的传递与流传就是一场“影子游戏”①。在这场“游戏”中,“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名句是影子的语言符号载体,所谓“影子”源于真实桂林山水在诗人意识判断中的投射,并赋予了诗人对这一自然美景肯定与高度赞美的主观色彩――即动词“甲”字;诗人在自己游历之后创作了诗句,他是“影子”载体的原创者。参与“游戏”的则是不经意读到、说到和听到这句名句的人们。

就这样,无数的“碰巧”传播链接与交叉的过程让这句诗句穿越八百年时空依然打动人心,而在现展中,它的流传影响力如今看来甚至达到现代广告营销的最佳境界:这句名句对于从没来过桂林的“中国人”,一直起着心理驱动的暗示作用,发挥着激发阅听者向往桂林旅游的劝导功能。

二、“甲天下”的信息解读

当然,在流传的途径中,“碰巧”只是流传的必要前提之一,流传的另一必要条件应该是在这场游戏中的影子实体,即名句自身。

就诗句的理解而言,从句式分析,这句名句是一句最高比较级形式的判断句,其逻辑关系是:“桂林”是“山水”的地域属性,而“桂林山水”与“天下”之间是由“甲”构成的判断关系。从语义理解,这句名句可表述为“桂林的山与水构成的风景胜过天下所有的山与水构成的风景”;从语用的角度看,这句名句意指“桂林山水胜过天下其他任何地方的山水”,暗含桂林山水很值得一看的指向意味,构成传播学所界定的“信息态势”;从语境中解读,这句名句在它的母语文化人群(即汉语受众)中使用,词组“山水”、“天下”中,字面以外的引申意和相关文化意象呈正态的共相

反映,但这种共相反映不一定在其他语言受众中产生。

从句子的成分构成看,“山水”作为句子的主语,是最为核心的信息编码。名句的接收者,必须基于自己对词组“桂林”、“山水”、“天下”的认知,尤其是“山水”的认知,来限定动词“甲”的判断依据,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或认同,或否定,正如文学欣赏中的常理:一千位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如果一千位读者来自同一文化域,哈姆雷特形象在这些读者心中虽有差异,但也存在较大的共性;如果这一千位读者来自不同文化域,哈姆雷特形象存在差异大于共性的概率要高得多。

推而问之,对于中国本土旅游者而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肯定判断是成立的,因为同一文化共识让他们拥有“山水”,“天下”相对一致的文化审美意象,即审美活动中存在的集体暗示(collective suggestion)②;但是,对于异国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而言,所谓的文化共识并不存在,没有所谓集体暗示的审美活动,在他们眼中,桂林山水“果真”甲天下吗?答案却是不确定的,因为人的判断是人对事物的形成某种信念的表达,就有关信念与实在物之间的关系,“真(实)不在于内部的一致性而在于符合的理由”(P383,罗素,1996年)。

三、名句翻译之我见――桂林山水“如何”甲天下?

一句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句,有没有可能通过翻译尽其内在要传达的信息传达到其它语言受众那里呢?从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看,信息发送者的编码被信息接受者接收后进行解码,再通过接受者采用自己的编码给出相应的信息反馈,发送的信息与接收到的反馈信息间的等量等质,才能说是最理想的交流。而流传已久的名句,由于其信息的复杂性,希望从翻译层面一蹴而就处理它的对外传播与流传,仍然会让名句处在被动宣传的状况。

勃拉姆在《传播学概论》指出:在人类传播中,最好是把一个信息看作是一种催化剂,它除了能激发接受信息的人身上的力量以外,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美]勃拉姆,P33,1984)笔者以为,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的翻译,应该放在跨文化交流的层面来考虑,它应该与全球化趋势、桂林旅游的当下发展阶段相联系,作为桂林旅游走向世界的整体营销策略中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或旅游品牌来加以处理,放在广告传播过程中进行策划,而它的广告作用应该锁定在如何成功传递名句承载的信息来激发英语受众对桂林山水的好奇与兴趣。从这点出发,审视这句名句最重要的文化涵义是翻译的必要前奏。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流传在于它的内在价值得到历代中国人的确认与赞同,其中“山水”是内在价值的核心所在,是信息中的信息,原因在于“山水”承载着典型中国式的审美情趣。“山水”对于中国人而言,可谓“集提示性与语义提示性于一身”④,其承载的语意涵蕴既与“山”“水”的物质感性相联系,又与跨越数千年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山水文化”相呼应,尤其与中国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相依存。山水亦是中国独特意境说⑤中的客观审美意象:忘情山水的体验就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之“道”的体验:所谓“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P70/72,宗白华,1981)。应了孔子名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领引,历代君子以山水比德,将山水的自然形象的某种特征象征人的高尚道德品质,所以,山水一直是中国古代“君子”(文人、士大夫)特别关照的审美对象,(P57,叶朗)。

“桂林山水”正是因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⑥,其自然景致中山青水秀的独特魅力非常符合中国诗人、画家对山水意境的想象与审美情趣,正因为如此,“桂林山水甲天下”能引起如此深远的审美共鸣,穿越八百年依然回响,并将“桂林山水”传诵成本土语言中具有一定指向的专有名词。基于对“山水”这一核心词的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价值在于: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审美情趣的具体依托,桂林山水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心向所往的理想精神家园。

正因为“山水”一词的丰富内涵,“山水”的意境对于中国人和对于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是不一样的,例如:灵山秀水加上飘渺烟雨,对中国人而言是诗境也是画境,但,对于西方人,是灰色郁闷的情调;有意思的是,“烟雨桂林”一直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魅力精髓,但一定是本土汉语受众特有的一种可意会或不可言传的审美情趣,却不是直线型思维为主导的西方人能直接体悟的审美体验。

基于上述阐释,有关这句名句的翻译,与当前全球出现的中国旅游热相呼应,必须考虑其广告效应。翻译的着眼点应该放在翻译对桂林山水与桂林旅游

的促进作用上,同时利用现代传播渠道,诸如现代高清晰视频和各种媒体广告手段,将桂林山水定位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立体景观图,让海外游客认为中国山水文化与精神的首选就是桂林――一个让他们走近中国山水画的现实意境,体验中国人审美情趣的地方。在这样的广告组合中,名句翻译策略可相对开放与灵活,比如,把“桂林山水”四个字的形和音作为信息输出的核心元素,将“桂林山水”的字形与读音,尤其是读音“GUI LIN SHAN SHUI”作为整合符号推荐给外国受众,目的是将“桂林山水”四个字作为特指桂林旅游的品牌符号深入海外受众的内心。而“甲天下”三字,因为存在主观判断,而这种判断首先源于桂林山水给游人的审美体验,考虑到“审美主体的文化修养,心理状况与情绪等不同,其美感也存在差异”(P170,叶朗,1999),并且,“审美的客体只有对于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的主体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P171,同上)采取平等对话型的策略处理这7个字的名句翻译是恰当的。

因为这句名句所承载的中国式审美意象,如果直接采取直译如“The landscape of Guilin is world-renowned”,其实名句自身的文化蕴意并没有表达出来,而这样的翻译也使这句带评价性的名句在国外受众那里显得过于主观。所以,笔者建议将“桂林山水甲天下”译为:“To Chinese,east or west,Guilin shan-shui(landscape)is best”。这样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i)可以借俗语的惯性引发英语受众自我感悟言外之意:Guilin shan-shui is home to Chinese,进而激发他们对“GUILINSHAN-SHUI”的兴趣;ii)将名句的评价限定在中国人的范围,留出了彼此交流与了解的弹性空间;iii)保留GUILINSHAN-SHUI作为集合名词,期望将它转化为诸如国际知名品牌,如“MOTOROLA”,“HAIRE”一样成为大众乐于接受与流传的流行符号。借用这样的方式,让“桂林山水”以全球共享的语言符号形式深入天下人心。

四、结语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明确的文化诠释对桂林旅游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桂林山水人文方面的开拓与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伏笔:如果追古溯源是人的天性,怀旧也是旅游的一种动机,那么,桂林应不独有具象的山水美,也应最有资格成为体现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体验之城。如果能将中国古典审美情趣培植成桂林山水的人文特色,桂林山水会因此更具张力和生命力,也让“桂林山水甲天下”附注上今日的全球化视野与见识。

注释:

① 劝说由于事实上主要是一种传播过程而有别于诸如使用武力或一种象激励疗法一样的修练过程。这种劝说只是包括介绍某种情况,目的是使用户改变他们头脑中某些构象,最后也许是改变他们的某些行为。因此,劝说和任何其他的传播一样,是一种影子游戏,而商人和广告商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花费巨额款项以求了解到有关他们的传播对象的更多的情况,表明他们对于参加这一传播过程的其他人的认识实际上是多么模糊。(见《传播学概论》[M],第28页).

② 例如有眼光和想象力的人们对于自然风景所指出来的各种观点,后来有几分知道审美的游人到那里朝拜时,就跟着那些观点去看,就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暗示(collectivesuggestion):例如大家说某一部书好,或是它那几点好,我也跟着觉得好,就是受集体的暗示。(见《美学原理》,第134页).

③ Sceneryn[U]2.naturalsurroundings,esp.inbeautifulandopencountry风景;景色(尤指一览无遗的乡村景色)(见《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第1269页)landscapen1[C]awideviewofcountryscenery山水,风景2[C]apictureofsuchascene山水风景画(见《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第789页).

④ 刘:……汉语是一种极富感性的语言。汉字形体富于结构美、符号美,所谓结构美指它的构件集规则性和可变性,多样性和流散性,丰腴感和洗练感于一身;所谓“符号美”指它的高度象形化和意象化,同时又集语音提示性与语义提示性于一身,几乎每个汉字都有一层又一层的语意涵蕴,这种语意涵蕴又常常与物质感性相联系……(见“翻译文化战略观考量-刘宓庆教授访谈录[J],第52页).

⑤ 意境说确实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但是它的独特性并不在于重”表现“。”意境“的基本规定是”境生于象外“。(见《中国美学史纲》[M],第12页).

⑥ 诗句出自韩愈《送桂林严大夫》: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见《中国古代送别诗赏析》卷二,劝慰篇).

参考文献:

[1]贺爱军.翻译文化战略观考量-刘宓庆教授访谈录[J].北京:中国翻译,2007(4).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勃拉姆[美].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4]克罗齐,朱光潜译.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叶朗.中国美学史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罗素.逻辑与知识[M].商务印书馆,1996.

作者简介: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3

两岸奇峰看不尽

碧莲峰下泊行舟

水如罗带山如屏

奇秀莲峰古有名

东岭朝霞新面貌

锦绣河山寿阳城

桂林山水甲天下!

不过去在我国的北方有闻名于世的万里长城,在祖国的南方也有一处闻名于世界

的风景区,它就是山水清秀的桂林。

一座风景秀丽的文化古城,位于广西东北部,漓江西岸。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它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在碧绿的漓江中,水面平静得没有一点波浪,清澈得可以见底;漓江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眼前可以看到象鼻山、骆驼峰等;青山围绕着碧水,碧水倒映着青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几只小船正荡漾在碧波之上。

漓江的水真平啊,平得像一面光滑的镜子。

漓江的水真柔啊,柔得像母亲温情的手。

桂林有许多奇峰;象鼻山 独秀峰 叠彩山……

象鼻山在市内桃花江和漓江汇流处。山状似巨象伸鼻吸水,远看近观,都很逼真,故此得名。西麓有登山盘曲山道通山顶,山顶平展,有明代建筑的实心砖塔,塔身为圆形宝瓶式。塔的两层基座正面嵌有普贤菩萨像,故名普贤塔。山下有水月洞,是由象鼻与象身形成的圆洞。江水贯流,可通小舟。每当明月之夜,看水月洞侧影,酷似皎月浮江。

独秀峰位于市中心。它拔地而起,孤峰矗立,陡峭高峻,气势雄伟,故有“南天一柱”之称。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刘宋时,在桂林做太守的诗人颜延之,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独秀峰因此得名。每逢朝阳。晚霞照耀时,独秀峰似披上紫袍金带一般,故又名紫金山。从西麓上山,共306级达山顶南天门,纵目眺望,峰林四立,云山重迭,桂林全城浮现眼底。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4

班长喊了起立,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喊“老师好!”老师便说“同学们好!请坐!”我们都坐下来了,才知道今天讲的是第1课《桂林山水》。

老师讲:桂林山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风景区,名叫桂林山水,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请大家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是“天下第一”的意思。

老师又十分满意地说:“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编一首诗来赞美桂林的山和水,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时,我左思又想,终于想出一首小诗,那便是:

桂林山水

天空蔚蓝薄雾滚,

桂林山水美胜收。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5

颜延之(公元384年—456年),字延年,琅琊临沂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南北朝《宋书·颜延之传》称其“少孤贫,居负郭,室巷甚陋。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他的文学才能还是多方面的,诗、赋、诔、表,无所不精,都有佳构名篇传世。他与当时的另一位著名诗人谢灵运齐名,并称“江左颜谢”。又与谢灵运、鲍照二人,被称为南朝“元嘉三大家”。其代表作有《北使洛》、《秋胡行》、《还至梁城作》、《五君咏》等。其中《秋胡行》是继汉乐府《孙雀东南飞》后,又一首较为成功的叙事长诗,曾先后被收入《文选》、《玉台新咏》、《艺文类聚》、《乐府诗集》、《古诗记》。钟嵘《诗品》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并评价颜延之的诗作“尚巧似,体裁绮密,情喻渊深”。颜诗今存29首,峻朗放达,用典自如。颜延之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一千五百年前,这样一个才高八斗的大文豪,怎么会到桂林来做官呢?这就得说到颜延之的性格为人了。

颜延之性情豪爽,放荡不羁,史称他“居身俭约,不营财利,布衣蔬食,独酌郊野,当其为适,傍若无人”。在朝又一直以刚正不阿、敢言直谏著称。南朝刘湛专权时,颜延之当面怒斥:“天下之务,当与天下人共之,岂一人之智所能独了!”少帝景平二年(公元424年),颜延之触怒权奸,受到排挤,出任始安太守。始安郡的治所就在今之桂林。始安郡守,按今天的说法,就是桂林市市长。

颜延之在桂林任职期间,做了几件老百姓有口皆碑的好事。一是奖励开荒垦植,贷粮贷种;二是减免赋税,纾解民困;三是兴学促教,传播文明。在桂林,大文豪留下了为今天的人们瞩目的踪迹。

到过桂林的人都知道,桂林市中心有一座卓然独立的山峰,叫做独秀峰。这个鼎鼎大名的独秀峰,就与这位大名鼎鼎的大文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颜延之自幼好读书,天下文章无所不览。读书一直是颜延之每日之中最感乐趣的事。做了始安太守,公务之余,仍然手不释卷。独秀峰就离他办公的地方不远。有一天,他绕着独秀峰散步的时候,有了一个重大发现,他见南麓有一山洞,洞不大,却很奇特。洞内石窗、石床、石凳,皆自然天成,身处洞中,竟然“窗明几净”,加之清风徐来,精神大爽。颜太守心中这一喜,非同小可。立即派人清除周围的荆棘杂草,从此以后,颜延之便经常来到这清爽幽静的天然书室之中,读书写作,困倦之时,小寐片刻,竟一时宠辱皆忘,其乐无极。后人就把这个山洞称作“颜公读书岩”。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桂州太守孙览,在旁刻下“颜公读书岩”五字。

颜公读书岩至今完好无损,室内榻凳井然。上世纪六十年者曾在广西师范大学求学,每每来到岩前凭吊,尝拟想当年颜公于室中读书状,或坐,或卧,或欣然忘食,或手倦抛书,得大乐趣焉。这个不同凡响的读书岩,至今成了桂林山水的一个著名景点。

颜延之又有感于独秀峰的卓尔不凡,兀然挺拔,一日灵感袭来,挥笔写下为它传神写照的不朽诗篇:“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把这名山的风姿神韵,写得栩栩如生。“嘉名之得,盖肇于此”,独秀峰的名字便由此而得。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描写桂林山水的诗篇。后世写独秀峰的诗句,少有能超过它的。

唐代的时候,在颜公读书岩前建起了广西第一座官办的求学之所——桂林府学。宋代又在原址上建起一座“五咏堂”,将颜延之的《五君咏》刻于堂内。《五君咏》是颜延之的诗歌名篇,歌颂保持高风亮节不与权贵合作隐于竹林之中的五位君子,嵇康、阮籍、阮咸、刘伶、向秀。本来大家都知道,竹林本为七贤,皆因王戎和山涛背叛初衷,趋炎附势,故而颜延之写《五君咏》把此二人开除了,由此可见颜延之品性之一斑。其笔下的五位高士极为生动传神,“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是才学盖世、不拘小节的阮籍的神韵;“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则是才情绝世、不同流俗的嵇康的气质;“颂酒虽短章,深衷自此见”写的是诗酒傲王侯《酒德颂》的作者刘伶;“ 仲容青云器,实禀生民秀”是多才多艺的阮咸写照;“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则是对擅长探幽的鉴赏高手向秀的赞许。近年,桂林古南门外,榕湖旁边,由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五君咏》,又以曲水流觞的形式,向世界展示着它那峻拔的风骨。今天的游人来此观赏,在缅怀一千五百年前颜延之开创南疆的功绩的同时,对他的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寄情山水的怀抱,也会作一番由衷的感叹。

颜延之与陶渊明关系亲密。颜延之比陶渊明小二十岁左右,二人纯属心神相通的忘年交。颜延之出发来桂林任职的途中,特别绕道浔阳与陶渊明相会。萧统的《陶渊明传》记载了这段文坛佳话。他们二人饮酒数日,临别,颜延之留下酒钱二万,让陶渊明存于各酒店,签单喝酒。陶渊明病逝后,颜延之为他写下情文并茂、真切感人的《陶征士诔并序》。诔中记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之后,归隐田园,“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对陶渊明的生活状态、性格品行作了传神描绘。为后世研究陶渊明生平提供了最为可靠的翔实材料。

桂林山水的诗范文6

我曾去过许多地方旅行。我知道北京蕴含着古老而庄重的文化气息;我知道上海洋溢着现代化城市的多彩与进步;我知道在厦门的鼓浪屿,连空气中也仿佛飘着优美浪漫的琴声。然而这些人类出色的杰作不能真正打动我,记忆中那个最美的地方,是荡漾着亲切朴实的自然之美的桂林。

在那个令我难忘的暑假,我和妈妈怀着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桂林之旅。久闻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大名,这几天的旅行,将桂林这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徐徐向我们展开来。

游桂林,自然第一步是去大名鼎鼎的漓江。我们在人山人海中上了船,满脸的兴致勃勃,看向窗外。船缓缓地开动了,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浅浅的波纹。金灿灿的阳光倾泻下来,江面波光粼粼,荡起轻微的涟漪,江水如同被罩上了金色的薄纱,朦朦胧胧让人恍惚间如同来到了梦境。过了一会儿,阳光淡了些,深绿色的江水清晰地显现出来,如同一块碧绿的翡翠,平静而深邃。江两边的青山也尽显风采,山峰连绵起伏,造型奇特。那边是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这便是匹憨厚老实的骆驼,远处那姿态高傲的孔雀,还在梳理羽毛呢。这时,绿水环绕着青山,层层叠叠深浅不一的绿柔和地搭配在一起,沁人心脾。这山,这水,仿佛就是名师笔下寻不出瑕疵的画卷,抑或是诗人脑中滔滔不绝的诗句,意境优美,让人心醉神迷。这宁静中竟有一份惊喜:天然形成的“九马画山”,石壁上纹着九匹不易看出的骏马,颜色不同形态各异,大家兴奋地数着马,船却悄悄地靠岸了。

下了船,便是阳朔县。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阳朔是桂林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银子岩。银子岩是一处最新开发的山洞,洞中的钟乳石经过漫长的岁月,渐渐形成了各种令人浮想联翩的形状,加上钟乳石会发光,便得名银子岩。步入洞中,迎接我们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百里画廊”、“中国地图”、“孙悟空大战二郎神”,各种奇特的名字后面是栩栩如生的画面,加上各色灯光,仿佛每块石头的形成,以及它们背后那些漫长的故事,都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别了漓江,走了银子岩,桂林的美景数不胜数,即使走在小路,醉人的桂花香扑鼻而来,也是一番享受。桂林,处处是画,处处是诗,处处听得到刘三姐的歌声,歌声里是那个美丽的传说。我想,我会记住这里的,然后在飘遍桂花香的回忆中,继续寻找这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