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叙事作文范例6篇

初三叙事作文

初三叙事作文范文1

一、心灵润色技巧与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

(一)心灵润色技巧

心灵润色是记叙文写作的一种技巧,它是将情感渗透到写作中,来为记叙文的写作润色,这需要初中生心灵的参与,将自己的感情寓于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使记叙文的每一部分都充盈着情感的流露,能让读者体会到记叙文所孕育的真情实感。如以“那一段的时光”为题的作文,教师可以引导男生关注生活中或愉悦,或痛苦,或焦虑,或甜蜜的时光,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进行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将内心世界与写作有机结合。初中生可以通过记叙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教者也可以此来了解初中生的所思所想,这样的记叙文写作如同一座桥梁,既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又能对初中生的生活与学习做出相应的帮助与指导。

(二)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是中考的重要环节,也是初中生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重要路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初中男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相对较弱。一是初中男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是运用同一句话或同一个词,并将相同的句子反复应用于不同的作文中;二是初中男生的素材选择单一,从初一到初三的难忘事情甚至是同一件,不能从生活的细微处发现新鲜的素材;三是初中男生在写作时没有个人情感的参与,套话太多。原因既有初中男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教师的原因,依据初中男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其心理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女生,男生更凸显出成熟与幼稚之间的冲突,这无疑会干扰他们对知识、事物等方面的理解。另外,初中男生的理性思维要多于感性,这使得他们在写作中感情渗透比较滞后,不能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思维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要积极加强对初中男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心灵润色的引导。

二、心灵润色技巧在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能力中的应用策略

(一)增强叙述情节的心灵润色技巧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质量与记叙文开展的线索紧密相关,一般而言,记叙文的写作会以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或以事情展开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很多时候是两者融合。记叙文写作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语言,粉饰的句子,而是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震撼的叙述,即使语言朴实无华,只要能够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实现心灵的交融即可。因此,教师在写作指导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初中男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创设多彩的故事情节,依据记叙文的写作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将情感渗透到记叙文写作中,让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能凸显自己的真实体验。如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的作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的画面:温馨的亲友团聚、闲适的书画相伴、热烈的运动竞技等,从而迅速打开思路。

(二)提高叙述语言的心灵润色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是通过语言的文学性来表达心灵的感触的,因此,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心灵润色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句段中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又要引导初中男生用心灵来关照自己笔下的人或物,将自己的情感与经历寄托于叙述文中,寓情于文,充分表现自己的心灵世界。如《幸福是什么》一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引用诗句来增添文采。

(三)深化叙述情感的心灵润色技巧

学生的情感表达是作文写作的源泉,没有情感的作文就像一张白纸,读起来枯燥乏味,只有渗透作者情感的作文才能吸引读者,唤起读者的共鸣。初中男生的情感是不露于表的,他们的情感较初中女生隐藏得更深一些,因此,教师要积极与初中男生进行沟通交流,发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并引导他们将真实的情感蕴于记叙文之中,让这种内在的情感通过记叙文的写作转化为外在的一种形式,既能让初中男生的情感得以表达,又能使记叙文的写作锦上添花。

初三叙事作文范文2

论文摘要: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译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五项基本技能,这五项基本的语言技能,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也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要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就必须从听说入手,并通过朗诵、阅读、翻译等途径,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技能,因此,本文主要以一次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例,谈谈如何进行英语作文课的讲解及指导的方法。

一、初中英语记叙文写作内容分析

要上好一堂英语写作课,就必须有的放矢地让学生知道写作的内容、写作的要求,因此,对记叙文写作内容的分析是势在必行的。记叙文是初中英语写作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文体,所谓记叙文,就是以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主的一类文体形式,一般来说,记叙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写人物为主的,围绕人物来组织材料的文章,这类型文章可以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一件事情或者几件事情;二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记叙文,即围绕事件来组织材料,一般可以以事件为中心去写一个人的活动过程或几个人的活动过程;三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这类型的文章主要以“物”为中心,来记叙一件事情。在英语写作训练中,要写好记叙文,需要掌握以下几点:1.要写清楚记叙文的“四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2.写作时要明确中心,突出重点。3.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叙述顺序进行,一般可以按照故事或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叙述。4.英文的叙事有时态之分,因此,记叙文一般为记叙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通常用一般过去时进行叙述,但是也要按照具体要求、具体情况而定。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并要围绕这个“人”的某一性格特点或者品质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有所突出的进行记叙。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就要注意交待事情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原因、结果),应该注意描写先后顺序以及记事的相对完整,注意把握好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及结局;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写的层次,以及人与物的情感交融;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通常是借物喻人,主要是通过状物来表达作者的自我感受。

在写作过程中,对主题要审准,审清,经过细致观察后,按一定顺序和层次进行切题的叙述,大部分叙述文依据某事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经过进行叙述。对人、地和物的描写要注意由表及里的描写,如对人物,应客观上描写其外貌,在此基础上,突出其才能、特点、外表及内心是描绘其特长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对事物的描写,可由近到远,或由远到近,也可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进行。

二、初中英语记叙文写作指导方法

以下将以“My Best Friend”为题目,分析如何进行写作指导。

首先,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先复习七年级上册《Good friends》一课的重要词汇及短语,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于同学们面前,如:gentleman-gentlemen, enemy—enemies, behave, honest, I agreed with…; Will you please not do sth.?/Will you please do sth.?…(并让学生跟着进行朗读,加深印象。)

然后再引入写作话题,我们已经学习了《Good friends》一课,刚才也复习了文章的重点词汇及短语,相信大家对“friends”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那么,今天我们要进行的写作训练,就是围绕着“My Best Friend”为题目,进行的写作训练。请大家先拟好提纲,然后,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你们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写作的要求为:

介绍一下你选择朋友的标准,并描述你一位最好的朋友,运用你学过的一些形容词的比较级,60词左右。

接着让同学纷纷进行发言,先作口头语言的交流练习,有同学开始发言: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different from me, because we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又有同学接着说:My best friend is Li Hai. He is taller than I, and I am heavier than he. 还有同学接着说:My best friend is more outgoing than I. We both like sports and w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o we often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

经过这样的口头练习,学生就能掌握作文的基本脉络及内容,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则会下笔如有神了。

三、结束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听与读的技能属于语言信息的输入过程,是语言的接受技能,而说与写则是语言信息的输出过程,是语言的生成技能。非常明显,语言的输出是建立在输入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写作能力,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只有达到了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才能有效地围绕所理解和吸收的口头及书面信息开展说和写,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英语运用水平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建立在听与读的基础上写作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参考文献:

1.赵永青 从语篇思维模式看英文写作教学,《现代外语》2005.2

初三叙事作文范文3

【关键词】伊迪丝・华顿;《伊坦・弗洛美》;叙事艺术

引 论

伊迪丝・华顿(1862―1937)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出生于美国纽约上层社会一个富足的家庭。自幼酷爱文学,在父亲的图书室里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这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其著作颇丰,包括25部中长篇小说、87篇短篇小说、3本诗集、一本论文集、一本自传体《回顾》,还有其他文评和译作等等。其中有许多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如《选择谷》(1902)、《欢乐之家》(1905)、《暗礁》(1912)、《纯真年代》(1920),以及以新英格兰背景的《伊坦・弗洛美》(1911)和《夏》(1917)等等。其中以《纯真年代》这部长篇小说使其创作达到高峰,因此而获得了1921年度的普利策奖,并于1923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耶鲁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的女性。

华顿的小说题材广泛,既有描写纽约上流社会的世态风俗,又有真实刻画新英格兰的乡村生活和纽约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其小说结构精妙,语言俊美,思想深邃。《伊坦・弗洛美》是一部关于新英兰地区一对男女的爱情故事,伊坦・弗洛美爱上他妻子细娜的表妹玛提,但由于客观原因,还由于细娜的阻碍,他们只好以死相许,双双自杀,可是自杀未遂,导致他们的残疾,故事以这样的悲剧而结束。故事在于揭示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与悲苦生活。他们悲惨的命运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的残酷所致,另一方面也在于社会的压制以及机械化导致贫困人生活更潦倒不堪。

目前学术界对该作品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从自然主义的角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导致故事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个人只是社会中的一份薄弱力量,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受其双重压制,无法摆脱预定的命运。二是从《圣经》原型批评的角度,从人类的原罪观念以及上帝对人的拯救的视角,来分析该作品人物的《圣经》原型。通过仔细研读该作品,笔者发现该作品的研究潜质还不止于此,所以本文将从叙事学角度对其进行剖析,以弥补该方面的研究空白。

1.从叙事顺序来看伊迪丝・华顿在《伊坦・弗洛美》所采用的独特的叙事话语。

小说里一般总是先交待时间、地点,然后再引出人物,因此,叙述时间是叙事话语的重要内容。文学是一种在时间中展开和完成的艺术。一部叙事作品必然要涉及到两种时间: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而两者之间并不是一致的。故事越复杂,两者之间的不一致就越严重。而叙事顺序是表现叙事时间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叙事顺序而言,有顺叙、倒叙和预叙三种。而在《伊坦・弗洛美》中,很容易看到本文是采取的倒叙的方法,即在叙述过程中打乱故事中事件排列的自然顺序,将过去发生的事放到现在来讲述。例如,在《伊坦・弗洛美》中,文章开篇讲的是叙述者就现在这个时间而言对伊坦・弗洛美的认识,及对其的初步印象和大致描述,从各种人口中隐约了解到伊坦・弗洛美的过去,采用这种倒叙的方式,可以增强读者的好奇心,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以便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接着到文章第一节时,完全抛开上文的话题,直接回叙到伊坦・弗洛美和他妻子表妹玛提・息尔味的浪漫情节。讲述伊坦・弗洛美到邓尼斯・伊迪所开的供青年女子跳舞的铺面来接玛提的情形。而故事情节也没有照现阶段的时间展开,而是又回叙到关于玛提初来伊坦家时的情境,以及隐约提到玛提的出生背景。这一回叙完毕后,接着又回到伊坦接玛提的情形,而后故事又采用回叙的方式,跳跃时间的跨度,讲述了关于伊坦的女人细娜的细节。而到了第二节时,文章才又提及伊坦接玛提的这个时间片断。以下各节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得以展开,但其中也穿插了许多回忆性情节。利用到倒叙的手法。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差距甚大,直到文章最后一节的最后一部份,故事时间才回到叙事时间,才继续回到开篇的讲述之时间中。

这种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时间的倒叙可以对故事中人物或事件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例如,在文章的第三、四节中,分别在文章中穿插了倒叙的成分,在第三节中,当讲到伊坦的工作时,又回叙到了玛提来伊坦家帮工的原因。又在第四节讲到伊坦和玛提单独相处时,又倒叙到了关于细娜的问题,更细致地介绍了细娜成为伊坦妻子的原因,以及介始了细娜的病情,以及伊坦为什么没有像他当初想的那样到城市发展,当工程师,干一番事业。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倒叙以及补充描写,读者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该文章的来龙去脉。

2.从叙述人称以及叙述声音的多重性来看该小说中对叙术者的运用的叙事艺术。

初三叙事作文范文4

关键词: 初中记叙文 写作策略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当下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一般说来摆脱不了识记字词、了解作者、弄清思路、把握感情、完成练习这样的套路。其中行文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材料的合理剪裁、语言的文采斐然、作者写作技法的使用和对优美语言的驾驭,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环境描写如何烘托人物心情等,往往只成为积累阅读理解题技能的材料,不能很好地化为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本文试图在对传统经验的继承和扬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有效汲取文章的精华,为我所用,为写作所用,提高初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一、读写结合和记叙文的基本理论

笔者从以下三点阐发:

第一,阅读与写作的概念。阅读实际上就是主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客观事物、社会生活,以及作者的主观愿望经过作者的头脑加工并以文字的方式显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行为过程,是作者具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言语操作过程。

第二,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1]P55明确指出了“吸收”与“倾吐”相辅相成,写作的技能、本领应该是从阅读中来的。由此见,阅读是写作的前提,离开阅读,写作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开始。重视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必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记叙文的概念和特点。记叙文是记载和叙述事情原委、描绘事物情景和状态的文章,所以记叙文的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以叙述性而言,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它要求文章交代清楚,叙事完整,线索清楚,剪裁得当。以具象性而言,是就描写而言的,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的面貌描述出来,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举一例:有些没有形体的东西,如音响、气流、光波等,在绘画中是难以描摹的,但都可以用语言描写出来。如:《荷塘月色》,朱自清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绘画无法表达的荷塘全景:“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有着和谐的旋律”的“光和影”,“笼着轻纱的梦”,“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洲缕缕清香”,“像闪电般的洲颤动”,叶子底下的“脉脉的流水”。由此可见,语言不仅能绘色、绘形,还能绘声,能写出情态的发展变化。

二、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本人在2010年9月对本校初三学生328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期获得客观真实的研究材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第一,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现状。笔者依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得出如下调查结果:1.从写作兴趣、写作目的来看,大部分的学生(57%)不太喜欢写作文,他们写作文的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任务,遇到自己感兴趣或惊奇的事时,只有少数的学生(31%)会记在日记本上,许多学生缺少写作文的主动性。2.从阅读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喜欢读书,也认识到阅读对写作文有帮助,但阅读时存在很大问题,读书无计划,不经常读课外书。很少一部分学生读优秀作文选和提高作文技能的书籍,他们只通读全书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摘抄的习惯。3.从学生作文写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想写记叙文,但写不好,只能凭空编造;从取材范围来看,对自己家里或亲人发生的事情较关心,但对我们国家或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情和对我们周围或学校发生的事情关心程度一般。

第二,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可分成两点:1.写作主体方面。要指导中学生写出好作文,就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欣赏,可现状让人担忧。如初中生阅读量过少,作文词汇贫乏;初中生阅读量小,作文素材的积累严重不足;初中生课外积累少,文化积淀不够。由此可见,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没有真正从学生个性表达的需要出发来组织作文教学过程和写作过程,教学的模式化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使作文教学成为令人生畏的“老大难”问题。2.写作教学方面。存在相关不足之处:首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我们不否认“读写结合”对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但是,对文本的体裁、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风格等的分析,看起来是注重“读写结合”,其实,“读”与“写”并未真正结合。其次,初中记叙文写作缺乏具体细致的指导。许多人对于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对于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和编撰,历来注重阅读方面,而多少忽视了写作方面,真正能当作文教科书使用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作文教科书的编撰长期以来一片空白。最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本身有限,而大多数的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教学当中往往把记叙文的写法作为重点训练内容却忽视了对生活现象的剖析认识,使得许多初中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常常面临同样的问题:明明知道该怎么写,就是没东西可写。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是空话大话满纸,毫无感染力。

三、读写结合是提高初中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途径

笔者从策略、步骤和操作方法两方面来谈谈。

第一,记叙文中读写结合的具体策略。可分为以下四点:1.采撷百花,积累记叙文写作素材。要想写出成功的作文,除了需要文思敏捷外,材料的积累更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博览是丰富文化知识,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勤加练习,多写作一些记事、记人的记叙文,所有我们平时阅读中积累的素材,可以为我所用,还可随机应用。如记事一类的记叙文,要注意体现事情、情节的阶段性和完整性,也就是要把事情、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这类文章,事情是重点,人物和环境景物的描述只能围绕着事,服从于事。2.多看静思,激发记叙文写作激情。作为一般的学生,对生活难以产生深刻的感悟,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具有浓厚感情的文艺作品,体验间接的生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而自化,再返观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其充实,从而激起其高尚纯美的感情和写作的冲动。3.熟读成诵,发现记叙文写作秘诀。对文章多看精思,熟读成诵,才能进入文章的美妙意境之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立体感,进而对作者的构思、立意、观点、感情,有逐层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沟通与作者的感情,引发大量的联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陶冶。引导学生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范文,能够增加语言、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积累,这些对于学习写作都是必要的准备。在博览中应注意记诵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名言(诗、文)、警句、谚语、格言、佳句(指含排比、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内容健康的句子)、鲜活生动的口语、典型的人和事;精辟而独到的见解、精彩的描绘片断、颇具特色的顺口溜。4.品味鉴赏,感悟记叙文写作技巧。学生要写出好的记叙文,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能否掌握写作技巧密切相关。文章各有各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各具特色。所以,对于学写文章的学生来说,就要善于从阅读材料中吸取他人写作的技法和写作经验,真正做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比如选择较小的切入点,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范文《往下走,往上走》把切入点放到了楼道里的一扇铁门上,围绕这扇既给人带来安全,又给人带来麻烦的铁门,写出了楼道里的人们由冷漠对立到温情交住的变化。由此可见,只有做到了“化大为小”和“以小见大”,记叙文才容易出彩。

第二,记叙文的读写结合的训练步骤和操作方法。先从训练步骤说起:初一阶段:1.指导学生妥善处理材料,选择材料可围绕和突出主题、真实而又典型、新颖而又生动这三个原则来进行。2.指导学生学会构思,有如下方法:A.选例典型,以事感人。B.抓住特点,写出个性。C.正面描写,侧面烘托。D.小中见大,引申升华。以B为例,学习《藤野先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勾勒,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征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初二阶段:1.要求学生讲究感情真挚。感情的真实往往寄寓于一定的事情中,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还包括作者所想,只要符合“四点”——此时、此地、此人,能为此事,就可视为“真”。如可以带领学生仔细体味朱自清的《背影》中的四次流泪,深刻体会浓浓的父子之情。2.要求学生描写具体形象。具体可引导学生做到:A.调动多种感觉,使描写细致入微。对学生有必要进行“五官训练”(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和身(触觉)),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什么写得那么耐人寻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把“五觉”都写进去了。B.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使人物栩栩如生。写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时,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用上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中的两三种,一定要尽可能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向读者传达最准确、最翔实的信息,用自己的审美的眼光来裁剪生活中的“美”。初三阶段:1.注重细节描写,即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如朱自请的叙事散文《背影》中有一段有名的细节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路边,慢慢探身下去……”在整个送行的过程中,作者抓住了这一感人的细节,不惜笔墨,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描述。描述中这位慈祥的父亲的爱意跃然纸上,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情浸透纸背,因此他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心。这位慈祥的父亲的爱意回旋在我们的胸间,使我们为之感动。2.正与变相对比,抑与扬相映衬。要使文章惊澜四起,就要注意写法的变化。“正与变”相对比,就是逆反用笔,就是苏轼所说的“反常合道”。它在看上去不可思议、毫无道理的事理中显示事物的价值和深意,从而造成波澜起伏的效果。如《平凡人的新鲜事》为了反映老太太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作者没有写老太太忍着口渴的煎熬、坚持早出晚归不请假、工作从不出错的生动事迹,却偏偏选取了违反常态的几件事:为了工作平时从不喝水,今天却喝水了;平时从不迟到早退,今天却提前下班了;工作从来不出差错,今天居然出错了。这是为什么?原来在这些反常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无比感动的事实:老太太在丈夫患脑血栓、病情危急情况下仍然坚守紧缺人手的工作岗位。这样逆反用笔,比从正面表现老太太的敬业精神更有艺术效果。“抑与扬”相映衬,就是欲扬先抑,抑的目的是为了扬,使文章波澜起伏,给读者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即是欲扬先抑法。由于运用此手法,因此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正与变”、“抑与扬”在对比映衬中实现了统一,文章就张弛有度、波澜起伏,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鲜明的艺术效果。

再从记叙文中读写结合的操作方法说起。读写结合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从总体上把握序列的“线”,明确每个训练的“点”在“线”上的位置。循序渐进,以“读写结合点”为小目标,以文章为例子,以读写训练为途径,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标。具体操作方法有:1.借鉴创造,照猫画虎。即学生根据范文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作文训练。教师应精选出那些文质兼美,学生易于和乐于模仿的文章,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充分体会和琢磨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理出思路,并确立模仿的对象或框题,教给学生模仿的方法,进行仿写。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要逐步增加创新的成分,写出有个性特点和新意的文章来。2.具体补白,无中生有。补白拓展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依托课文语言文字,无中生有,虚中生实,浮想联翩;此过程又伴随着学生的理解、感悟。具体做法: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表达上都有写得简略或省略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或拓展文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后的想象,给文章简略或空白处加以补充。点滴的补白,点滴的培养,点滴的训练,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3.联读悟写,改换门庭。联读悟写,强调用读来掌握知识,用写来运用知识,用联来调动知识,用悟来巩固知识。“联”的内容有:联系课内知识、联系课外知识、联系新旧知识、联系实际。此外,还可以按方法分为各种联想:如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相类似的事物的相似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和它相反事物的对比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和它接近事物的接近联想等,是联读悟写中“联”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改换门庭,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就改写的类型有:内容、结构、人称、语言的改写。以“语言的改写”为例,常见的是把文言作品改用现代汉语来写。如把文言文《愚公移山》改写成现代文的记叙文。4.心有所动,抒写随感。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感练笔,一因习作空间广阔,随意性大,无“规矩”束缚;二因“感”皆源自学生本人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有材料可写,所以学生写起来不怵。这样,可谓一举三得——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随感中同步提高。

综上,本文从分析当前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现状入手,以前人在读写结合教学方面的研究为依据,指出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指出了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以为,如果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能进一步打开学生心灵的枷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中提升阅读品位,读和写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三叙事作文范文5

关键词 记叙文 问题 叙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把握住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

众所周知,六要素是叙事完整的基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六要素的重点,而写清楚“经过”是其中的关键。在完整地叙述事情时,特别要注意叙事的顺序。

2明确记叙文的写作顺序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有四种,即: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关于“顺叙”也称正叙,是叙述的手法之一。所谓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课文《王几何》这篇文章就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先写王老师出场;接着写王老师反手画图形;跟着写王老师写名字;又写到王老师说明自己的绰号;最后写王老师请同学上讲台画圆。这样写使叙述的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但也有其弊端:文章缺少波澜,显得平淡,无趣味。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这在小学、初中中或者自己作文中,运用倒叙的范例比比皆是。课文《羚羊木雕》开篇妈妈查问羚羊木雕,运用的是倒叙,这样的开篇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

关于“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写的是毕业典礼的一天,在中间穿插了许多片段回忆,运用的写作方法就是插叙。如:典礼前(插入开会前爸爸的叮嘱――六年前赖床受罚――爸爸爱花的情形)――典礼中(插入爸爸训导闯练“汇钱”)――典礼后。

课文《羚羊木雕》先写妈妈的盘问木雕去向,接着应是写取回木雕,但是作者打乱了顺序,插入了赠送木雕的情节,运用的也是插叙。插叙的作用:就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关于“补叙”,是在叙事之后再补充叙述事件的结果等内容。补叙只对情节中的人、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内容单一,有时候加上括号说明。

还应该清楚: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和补叙都是同一件事。

3叙述完整,有心撰文

要做到“叙述完整”,还要安排好文章的开头部分,中间的主体部分和结尾部分。

(1)开头部分:引人入胜。不可议论,多用描写、设悬以及一些修辞开头。例如,写人可以用外貌、语言、行为描写开篇,写事件可以采用环境描写开篇、特写镜头开篇、各种修辞开篇。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是“……最不能忘记是他的背影”,运用的是开篇设疑,留下悬念。总之,开篇要做到吸引读者,使读者感兴趣。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首句是:“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开篇是引用语言开头,也可以说是语言描写开头。

(2)中间部分,文章主体:内容要充实。首先是“事不过三”选择材料,就是选材要注意到“三”。即:写人,要选他所做的“三件事”一般情况下,一件事少了,两件事不够,三件事正好,四件事多了,五件事、六件事累赘了;写一件事文章,事件中注意写出三个人或者三方面人参与。这样,可以进一步把这件事的发生、发展、过程写实、写具体。其次是详略得当,组织材料。写人,写事所选的三方面,要有详写和略写体现,从而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其三,要增加文章的趣味性,选材还要选择“出入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材料。古有“猪肚”之称。

初三叙事作文范文6

关键词:九隆神话;叙述序列;叙述比例

九隆神话产生于民间,是远古民众们集体创作的结晶。其叙述者是远古民众,其传播形式是口耳,所以属于民间叙事。在流传的过程中,九隆神话有多种民间叙事版本和文人叙事版本,其中最早、最典型的是杨终《哀牢传》关于九隆神话的记述。下文主要以杨终的《哀牢传》中的九隆神话为范本进行叙事结构的分析。

据杨终《哀牢传》载: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或闻龙语日:“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日“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

“结构”是中国古代文论里面经常讨论的命题。根据徐岱先生的理论,在艺术作品里,形式(结构)就是内容,二者相互依赖,同步发生:一方面艺术的内容只有在一定的形式的参照中才能得到确立;另一方面,创作者的形式也只有在一定内容因素的催化下才能形成。作为叙事文本的形式因素的结构原则,并不涉及人物性格、主题思想以及题材等内容因素,而是着眼于对这些内容要素的安排与设计。因此,叙事结构考虑的是“如何讲”而不是“讲什么”。一般来说,叙事的结构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顺序、反差、间隔与比例。1九隆神话是原始感生神话,在叙事结构关系方面突出的特点是顺时和比例。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分析,九隆神话的叙事结构是:沙壹捕鱼水中——触沉木而有感——怀妊生子——哀牢夷繁衍。文章将借助以上结构主义理论,结合哀牢故地的社会、历史、文化,对九隆神话的叙事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九隆神话的叙述序列

叙事学中对“序列”的解析,主要是指被安排在“叙事话语”及“故事”两个不同层次的事件或时序段落。在被叙述的故事中,包括许多事件及牵涉到事件的实体。无论事件的发生还是实体活动,都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候,故事中的各个事件很可能被重新安排,形成新的被述次序。通过不同的次序安排,强调突出的文化内涵是不一样的,同时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一般地来说,故事是如生活一样,是顺时发生的。如果叙事话语和故事一样,也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叙事,则二者就就没有次序的差别,也就没有时间顺逆的改动;如果叙事话语不是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叙事,出现了时间顺逆的改动,就是叙事学所讲的“错时”。

根据以上理论,九隆神话叙事属于顺时叙事,也被称为第一叙事。九隆神话按照自然时序记录故事发生的顺序,有利于神话叙事的条理清晰,有利于各个阶层的人们接受并转述九隆神话。神话开始从一妇人沙壹开始叙述,交代了其所属族群和居住地,并讲述沙壹在日常活动捕鱼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件神奇之事——“触沉木若有感,怀妊,产子”,后沙壹带子玩耍,与龙相会,独九隆得到父亲的舔舐,长大后被推为王。神话结尾是九隆十兄弟与哀牢山下十姊妹结合,一代一代繁衍至今。九隆神话的叙事序列属于顺时叙事,与编年史的次序一样,将故事放在时间的推衍中慢慢展开,使被叙述者逐渐明白事件的实体。因此,可将九隆神话叙事序列概括为:

开始序列:沙壹捕鱼水中

第二序列:触沉木而有感

第三序列:怀妊生子

结束序列:哀牢夷繁衍

(一)开始序列:沙壹捕鱼水中

在杨终的《哀牢传》中,沙壹是一个被设定为哀牢夷族群的妇人,在其各民族流传变异中,沙壹一度演变为僰人低牟苴之妇、天竺国阿育王阙子之妇、女王等,名字相应有变化,但其角色都是和龙产子之人,一个有神奇际遇的妇女。所以,就角色功能意义来说,沙壹在各个版本中表现一致。就日常活动来说,沙壹或捕鱼水中,或浣絮水中,捕鱼或浣絮都是其日常活动,和生活一样,是顺时发生的。值得注意的是,其感生地点都在水中,神奇的际遇也都发生在水里,各种变异情况都是一致的。中国的远古神话往往通过与水的关联而展开,水是中国创世神话的主题。九隆神话中的沙壹在其感生过程中,“水”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各种变异情况中,沙壹感生的环境都是水环境,表明初民门已经意识到水对生命存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水与一切事物的生命都息息相关,水是生命之源,并进一步认为天地万物乃至人类皆由水生,因而对水寄寓崇高的信仰。

(二)第二序列:触沉木而有感

九隆神话故事的第二序列在各个版本中叙述都是一致的。在沙壹日常活动中,出现了一次特殊经历,即在水中触沉木,且有神秘特殊之感。故事发生的顺序是:触沉木——有感。这是按照沙壹真实生活序列所安排的神话故事情节,仍然是顺时叙事。对比九隆神话的各种版本,沙壹在水里触摸到的都是沉木,究其原因,沉木在原始初民们的思维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根据姜南《论九隆神话中“沉木”的象征意义》,沉木是一种文化象征符号, 其中主要包括了树神图腾崇拜、男根崇拜、上古以鳄代龙巫术的象征意义。其中最被普遍的认同的是沉木是初民们的树神图腾崇拜和男根崇拜。2九隆神话中的沉木有“男根崇拜”的象征意义。在我国的上古生殖崇拜( 含男根崇拜) 中,哀牢夷的祖先把树木( 沉木) 视为男根象征物。九隆神话中的沉木被认为是初民们有意识炫耀男根的威风,把其视为男根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