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故事范例6篇

亲情故事

亲情故事范文1

记得童年时,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们都没有文化,却懂得什么是亲情。每天早晨当公鸡报晓时,奶奶就会早早起来准备早饭。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她就会走到我床边把我叫醒,她就像是一台“闹钟”,会准时提醒我。在饭桌前落座的我会看到充满暖气的早餐。当我吃早餐时,奶奶会帮我收拾好书包,等我一准备走时,就会把书包递给我。在我走出门口之前,她总会帮我弄好身上的衣服,最后摸摸我的小脑袋,笑着对我说:“去上学吧!记得早些回家。”一副依依不舍的表情,也许这就是亲情。

每天放学回到家,我总会先去写作业,虽然饭桌上摆着奶奶早已准备好的饭菜,当奶奶也是在那等着我和她一起吃。她不识字,但总爱在我写作业的时坐在我的身边。晚上睡觉前她会为我把床铺平,看着我睡下后,才把灯熄掉,因为她知道我怕黑。最后自己才去休息。也许这就是亲情。

她给予我的是“最完美的服务,最完整的爱”,但她却不后悔。

记得有一天,天气变得很快,在我出门前,原是太阳普照着大地,但当我放学时,天忽然变得阴沉沉。刹那间,眼前显现出了雨水,雨水像是断了线的针。无可奈何,我只好站在教学楼的屋檐下,当时我感到十分恐慌。我等了好久,别的同学都已经被家长接回去了,只剩下了我一个人,然而我哭了。突然,我看到有一个步履蹒跚的身影从校门口走来。等走近了,一看,才发现那个身影正是奶奶。她走到我身边,抖了抖身上的外套,雨水便从她的衣服上落下来。然后她把拿在手里的衣服给我披上,帮我把眼角的泪水擦掉,轻轻说了声:“走吧,我们回家,爷爷还在家里呐。”也许这就是亲情。

亲情故事范文2

孝女、贤妻、良母、是著名作家毕淑敏作为一个女性的家庭角色。她做过多年的儿科、妇产科医生,同时她也是女儿,母亲妻子,她写作的视角,流露的情感,也有着深厚的女性关怀的意味。

叙谈中,看到的是一个本色毕淑敏和她那可敬可亲可学的母亲,原来毕淑敏不是在用笔书写自己,而是在用心说话,用生命用爱诠释着人生的成长密码。

早年的“幸福记忆”被唤醒

有一年,毕淑敏自敦煌归来,兴奋地同母亲谈起戈壁的黄沙祁连的雪峰。一直安静听她“喋喋不休”的母亲,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才3个月大的时候,我就怀抱着你,走过西域黄沙迷漫的古道。

毕淑敏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讲过这段往事,母亲笑了笑,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当年也没有火车可坐,从星星峡经柳园到兰州,我每天抱着你,天不亮就爬上装货卡车的大厢板,在戈壁滩上颠呀颠,半夜才到有人烟的地方。你脏得像个泥巴娃娃,几盆水也洗不出本色……”母亲讲着讲着,眼圈儿不觉得泛红了。

静静地倾听母亲的描述,毕淑敏这才知道自己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当年的感动源远流长。她无法想像当年母亲是如何抱着自己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地来到北京的。

毕淑敏突然意识到,在自己和最亲近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毕淑敏说:“我们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我们失败与成功每一次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认识我们的人。我们何时长第一颗牙?我们何时说第一句话?我们何时跌倒了不再哭泣?我们何时骄傲地昂起了头颅?往事像长久不曾加洗的旧底片,虽然暗淡却清晰地存放在母亲的脑海中。

从此毕淑敏爱听母亲讲起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她说,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晚年的母亲尽管白发满头,但头脑清醒,也很健谈,讲起过去的事情如数家珍。看着慈祥的母亲,听着她讲“那过去的事情”,毕淑敏的心一次一次被打动着。母亲曾对毕淑敏讲,当年怀上女儿的时候,自己完全吃不下寻常的食品,闻什么都吐。体重锐减,医生说再不补充营养。大人孩子都有危险,可是,她的父亲要率领骑兵到远方,于是他把照顾母亲的担子交给一个名叫“小胖子”的警卫员。母亲曾多次向女儿叨唠没有那个老兵,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没有我和你了。

原来,母亲当时惟一有食欲的是野鸽子汤。为此,小胖子变着法儿打野鸽子,烹饪好后给她喝。母亲说起:“怀你10月,我只吃了不到10斤的大米和一点野菜。剩下的营养全靠野鸽子汤支撑。”毕淑敏一追问,才知当年母亲吃了数千只野鸽子,便愤愤地说:“你也太能吃了,要是绿色组织知道了,会抗议你没完。母亲有些不服气,纠正说:“不是我能吃,是你能吃。一旦生下你,我就再也不吃野鸽子了。”这时,毕淑敏怜悯起那些野鸽子来,“不管怎么说,这数字也大得可怕,承受不起”。这成了她心底里的“大罪孽”了,一直耿耿于怀。

毕淑敏出生后,“母亲抱着我,住在古老的俄式木屋。夜里我爱哭,母亲就彻夜抱着我。母亲胆小,不敢点灯,就在漆黑的夜里,守我到天明”。母亲无数次的讲述历史之后,毕淑敏对母亲说,咱们回一趟新疆吧?去看那木房子和野鸽子。

到1997年夏,毕淑敏和母亲回归新疆之旅终于成行。然而,她的出生地伊宁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从母亲茫然的眼神里,我发现她记忆中的伊宁,彷佛是另外一个星球上的地方,同这方土地不搭界”。毕淑敏看到母亲低声自语,愤愤不平,似乎要同历史讨说法。这时,毕淑敏决定放弃寻找,安慰母亲说:“不是您记性不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小时候毕淑敏爱听母亲讲有关《林海雪原》和《王若飞在狱中》等故事。毕淑敏的学习生涯是自北京市前进小学开始的。读小学的她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成绩一直非常棒,在班上成绩常常是第一。小学6年她保持了连续6年的“三好学生”称号,并担任班里的班主席和学校大队长的职务。妹妹记得,姐姐回家做完自己的作业后,还经济负责检查和辅导她和弟弟的功课,督促他们的学习。母亲为女儿学习优秀懂事乖巧而打心眼里自豪。

那时,老师和家长都对她抱着很大的希望,妈妈希望我做女科学家老师说我适合当记者。而我最想做的是爬电线杆子的女通讯兵,觉得在电线杆子上上上下下很神气。

如今,母亲老了,牙也掉了好几颗身子也有些伛偻了。但是,毕淑敏看到母亲还是那么乐观,心态还好梦想还在,十分愉悦。在女儿看来,母亲的的故事半是讲给子女听半是自言自语,她定在回味自己无悔的一生,然后走好自己以后幸福的路程。随着母亲的讲述,毕淑敏早年的记忆被唤醒,开始清晰起来,温馨的感觉油然而生……

生活的咸淡里体味无价的幸福

毕淑敏尽管出生在新疆伊宁,但籍贯是山东文登。她没有在山东生活过只是小时候随父母回老家探亲时待过短暂的几天。前些年,毕淑敏利用自己在山东讲学的机会,特地提出去一趟文登。到了老家的村口,只见几个葱农正忙着把新挖出土的大葱进行清洗打捆,满目葱绿,春意盎然。毕淑敏走了过去,葱农一听说是北京来的大作家,匆匆放下手中的活,围着她攀谈起来。毕淑敏向他们了解了―下大葱的种植特点与销售行情,并自己掏钱买了一把大葱。葱农说什么也不要钱,毕淑敏却坚持付费,葱农最后捱不过毕淑敏,还是象征性地收了费。

到了老家门口,毕淑敏看到一口机井,这是母亲故事的井。她想到这家乡的水定是母亲的最爱。就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子灌了满满一瓶家乡的水。她试着喝了一口,清清凉凉,顿觉心旷神怡,疲劳尽散。她巴不得把家乡清新的空气也打包带回北京给母亲,可惜这是做不到的。

“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回到北京,母亲看到女儿自文登带来的大葱与井水,有些激动。大葱飘出的香味让母亲回味着儿时的生活,纯净透彻而甘甜可口的井水让老人不禁忆及老家的人与事,割舍不断的对故里的依恋。

这些年来毕淑敏写过的数百万字作品中,然而有关父母的文字并不很多。“不是不想写,而是因为特别尊崇他们,我的力量还不足以更深刻地理解他们以及他们那一代人,包括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经历的年代。这不是一种个人的谦逊而是一种对长辈的敬畏!

好吃的是饺子。有一年,母亲亲手做好一盒饺子托人从石家庄带到身在北京的毕淑敏那里。那人叫毕淑敏马上尝尝,因为毕妈妈曾一会怕成了,一会怕淡了,念叨不停,毕淑敏就吃了一口,但“什么滋味都没尝出来只觉得喉咙口很热,像

有块炭卡在那里,其他感觉都抵不过那热……”毕淑敏吃在嘴里,感动在心底。

包裹着温情的饺子,像根心弦,无意间触及撩拨出的是

曲悠长的旋律。毕淑敏记得,早年受生活条件限制,吃饺子只能捱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地包上一顿饺子,就成了全家人的节日。她记得小时候妈妈和完面后,会把面团搓成长条,然后揪成一个个小面团,放在撒了薄面的面板上,自己用小手抢着要擀饺子皮……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历历在目。包饺子自然是母亲的拿手绝活。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饺子自然不再是稀罕食物了。然而,母亲依日在一些年节包饺子给子女送饺子,原来在母亲的眼里――饺子象征意味极浓,圆满、团圆和睦和谐、台家欢乐。那一个个精巧的饺子里浸满浓浓的母爱,浸满浓浓的亲情。品尝着鲜美的饺子,毕淑敏俨然看到母亲爬满皱纹的额头和那稀疏的白发,泪水不禁在眼眶里打转。

毕淑敏连连说,味道很好,不成也不淡。来者听后,很高兴地表示要告诉毕妈妈“您女儿很喜欢吃您包的饺子”。毕淑敏却匆忙地拒绝了,因为如果说好,母亲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这件事情,那她太辛苦了。并一再嘱咐他要说“饺子从石家庄带到这儿,路太远,都馊了,没法吃了”。

毕淑敏可以想像得出,母亲是“在凄清的绝早,个人披衣起身,孤零零地擀皮,孤零零地包……一次只能擀几张皮,多了个人也包不来,就皴了。妈妈是极讲究饺子的质量的这许多饺子她一定包了许久许久……也许她会先拿小锅,煮几个,尝尝……她总说我的口味比她重,一定是自己觉得成淡适中了,又加上一把盐……过后想想又怕成了,心中不安……”为了不让母亲再这样起早摸黑孤零零地辛苦为她做饺子,也不想母亲心中再被那个考虑是太成还是太淡的不安所折磨,她就只好撒一个小小的谎了。

在父母最后的时光里感悟“幸福”

在毕淑敏当医生的岁月,她碰到过很多次死亡,面对许多生命的突然消失,毕淑敏有刻骨铭心之感。毕淑敏说她原来是个幸福盲,而让她彻底转变的是父母的去世,他们都是含笑而去的。“笑着幸福着离开――这是父母留给我最宝贵的遗嘱。一个人的生命,即使在遭受无比痛苦的折磨,即使是面对死亡的威胁,也依然可以感知人间的温暖与幸福。

2001年,在母亲被诊断为肝癌后的第一时间,毕淑敏实情相告母亲,没有像一般家庭做些隐瞒,说些善良的诺言。

没有什么比坦诚更有力量。人对自己的生命有知情权,有权知道,有权作决定。当过医生的女儿知道,母亲很聪明,很敏感就是隐瞒也拖不了多长的时间,一旦她知道得了肝癌后会更加的痛苦,导致病情治疗越来越不理想。

当时,毕淑敏不断搜集各种权威信息,从上海买来《实用肝癌学》等专业书籍。“看完后,手脚冰凉知道妈妈的病没救了。我把书扔了。但是这是支持者应该做的事情,搞清楚后才能有助你的判断。”她开始向母亲有分寸地简明扼要地阐述病情、盼母亲配合治疗尽量提高余生的生活质量。

镇静的毕淑敏将了解的所有方案向母亲全盘托出,并尊重母亲的选择――譬如老人拒绝化疗抵触有创伤的进一步治疗。接下来要了解老人的恐惧,满足她的愿望,毕淑敏问过母亲最怕什么?回答,疼。毕淑敏告诉母亲,医学可以有各种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老人宽慰了许多。

毕淑敏努力调动母亲的康复潜力,增强免疫力。母亲经过一段心理调整之后,开始地接受并勇敢地面对这事实日常做好营养保健的护理与饮食调理积极地配合肝癌治疗,母亲期望亲人能一直陪伴左右,毕淑敏便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母亲。最后一次去青岛医生惟恐坐飞机会导致脏器大出血,母女俩还是无所畏惧地快乐出门了。

当中西医治疗都对母亲的病无效时,朋友介绍了偏方,由多种化学元素配成的粉末。为了印证药物对癌症病人没有副作用毕淑敏替母亲先试吃药,后来陪伴母亲一同用药。毕淑敏的先生尽管有些感动但是还是发出了自己的反对的声音“你没这种病,跟着吃药干什么?万一出了问题,老少都赔进去。

这时,毕淑敏耐心地给先生做起思想工作“妈妈患了癌症,对她来讲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在这个时候是非常的孤独,对她实施的又是一种新的疗法。如果出现什么偏差,对她的身体造成的影响就会很大。我是一个正常人,又有当医生的经验,对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什么的,反应更敏感一些。我先吃,如果没问题,妈妈再吃,保险系数就大了。有什么不良的地方我就与医生探讨比如我觉得这药量是否大了一点,我有什么反应,是否要调整,他们也会很重视我的意见。”先生劝阻不住,只好看着她每天陪着吃药。

起初就被医生宣判“死刑”的母亲,后来有了3年零8个月的生命奇迹。这或许是上帝为毕淑敏的诚心所感动。2005年1月,母亲临终时,很清楚地对儿女们说道:“我非常幸福,这辈子很满足……”

母亲再也不能醒来,安详的睡去了。在毕淑敏心目中,母亲平凡而伟大,是母亲也是人生路上的老师。母亲没有遗憾,从容而去,是毕淑敏的欣慰。“生老病死是人生一个不可逃脱的规律,我们只能去接受,毕竟母亲不可能陪伴我们一生,就像我将来也要离开我孩子一样,”儿时的情景似梦般依稀,母爱的温暖永难忘记。毕淑敏说,如果还有来生啊我还做母亲的女儿。

笔耕不辍的幸福“煮”妇

在生活中,毕淑敏和自己的孩子更像朋友。约访的时候,毕淑敏提出不谈自己的儿子芦淼――因为她曾与儿子有个约定,他长大了,作为母亲不宜公开属于他的信息。毕淑敏听了儿子的话,很欣慰,表示尊重他的意愿。是的,孩子长大了,已是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人,应该拥有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我们表示理解,并有些感动一一她是一位明智而懂得尊重的母亲。

每有人言及自己的先生毕淑敏总是一脸的幸福:“我父母觉得他是个好同志,我也觉得不错,是个好同志,就在一起了,我们谈了5年的恋爱。我家庭生活挺幸福的,我跟我先生世界观基本一致,重大问题,待人处事上没有什么分歧,有点小分歧也是在买什么东西,刷个碗上。我儿子小时候总说我是‘清政府’,因为‘清政府’总是没原则,总签订不平等条约。我觉得那些小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大的原则问题,不需要搞得剑拔弩张。”

一家人聚首一桌,吃顿家常饭,是幸福的。毕淑敏喜欢烹饪,最拿手的是做家常菜。她手下功夫不错,菜刀在砧板上奏起美妙的音乐,瓢勺在铁锅里操出诱人的美食。作为家庭“煮”妇的她调和着各种食材,搭配着生活的色彩,用美食表达对家人与生活的热爱。她把生活的味道调得有滋有味。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毕淑敏喜爱旅游,让心情在山水之中放飞。自父母过世之后,每逢到美好的地方去,就会带上他们的照片,“希望他们和我一道,看到美丽的风光,见识更多的人和事”。2008年夏,毕淑敏与儿子踏上为期3个月的环球航行之前,一改以前的习惯,没有带父母晚年的照片,选取的全是他们年轻时的留影。“环球游是一条蕴含着风险和艰辛的旅途,一路上山高水险关隘重重。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喝不到温热的水。飓风,海浪、颠簸、晕船……还有莫测的危险。年轻的父母,他们英姿勃勃,意气风发,该是可以和我一道,忍耐更多的苦楚,坚守更长的时间吧?”这位孝女用自己的方式纪念逝去的亲人。“探险”归来,母子合作出版了一部《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文字里,全是对生命刻骨铭心的体验与感悟。

亲情故事范文3

母亲:这书你必须念下去

翟志刚,1966年10月1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县龙江镇龙西村,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一个大家庭全靠母亲贾桂芝一人支撑。小的时候,翟志刚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但目不识丁的母亲对子女上学却毫不含糊。她说:“咱翟家砸锅卖铁也要供几个孩子读书。”

母亲生翟志刚时已经42岁,也许这个老儿子自来就招人喜欢,也许是贾桂芝这个年龄得子更觉着珍贵,她特别疼爱翟志刚。

每干完一天的农活儿,贾桂芝总要一边做着针线活儿,一边看着志刚读书。一次,翟志刚的大姐又来信了,贾桂芝接过信,起身又要找人读。这时,小志刚叫住了妈妈,说:“妈,我给你念吧。”母亲高兴地说:“小刚,你认得这么多字了?”

不识字的母亲,没想到老儿子能给她念信了。于是,有一天,她赶集回来,给志刚买了一盒彩笔。小志刚喜欢得不得了,画得最多的竟是一些军人。母亲笑了,说:“小刚,看来你是想当兵了。那长大了,妈送你去参军。”

那时,翟志刚的母亲,靠卖炒瓜子供他读完小学和初中。每天起早贪黑到街上卖炒瓜子,风里来雨里去,晚上回来,用她粗糙的双手将一张张发皱的角票清理平整。翟志刚心中不忍。他对母亲说不想念书了,要帮母亲支撑起这个家。儿子的话一出口,慈祥的老母亲发了火:“妈不识字,但我认准读书有用这个理儿,这书你必须念下去!”

翟志刚懂得母亲的心,他不能违背母亲的话。母亲的年龄一年比一年大了。每天晚上回到家里早已累得精疲力竭,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由于卖得不好,母亲常常发出一阵阵叹息声。这场景让翟志刚非常难受,他将这些苦难变成动力,他懂得生活的艰辛,也懂得母亲对他的厚望,他更加发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当时,全家吃饭要精打细算,母亲自己舍不得吃,总是多给儿子留下一口。可是只要翟志刚张口提出交学费,买书时,母亲就会爽快地掏出钱来,翟志刚除了必交的学杂费外,从不乱花一分钱。

为了帮妈妈支撑这个家,翟志刚承担了全部家务,晚上经常是从学校回来做完晚饭,再炒一锅瓜子才去学校上晚自习。一天,放学后,翟志刚去接母亲,他看见母亲在瑟瑟的秋风中,一边走一边喊着:“卖瓜籽了,卖瓜籽了。”见到这个场景,翟志刚止不住泪流满面。那天晚上,他蹲在母亲身边,一直陪母亲卖到半夜。回家时,他说什么也不让母亲自己走,硬是把母亲背了起来。四五里的乡村小路,母亲怕儿子吃不消,说什么也要下来,翟志刚就是不放下。要到家的时候。翟志刚听不到母亲的唠叨声了,原来,疲惫的母亲在儿子的脊背上睡着了。

空军飞行学院来招飞了!翟志刚高兴地报了名。1985年6月,翟志刚被空军第三航空学院录取。当亲朋好友跑来告诉他考上空军飞行学院的消息时。母亲比他还激动。那天晚上,翟志刚将母亲接回家,等一切家务都安顿好了。他才慢吞吞地告诉母亲说自己考上航空学院。母亲听到这个喜讯非常激动,彻夜未眠。为翟志刚送行的那天,母亲破例没有去卖瓜子。

临走那一天的早晨,母亲从贴身的小包里掏出一张带着体温的5元钱。硬塞到儿子手里。母亲实在是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送给儿子,便又细心地炒了一锅瓜籽,一粒粒地选出个大饱满的,装到旅行包里,可还是撑不鼓包。翟志刚忍不住心酸,搂住日渐苍老的母亲哭了……

为翟志刚送行时,他的母亲哭了,列车启动了,翟志刚向车窗外看去,母亲随着列车奔跑着,眼神里充满了牵挂。看着母亲向他招手,翟志刚一阵心酸,他哇地大哭起来。那是翟志刚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离开母亲,他想起了母亲顶着寒风叫卖瓜子,他放心不下这个贫困的家,放心不下深爱他的母亲,他的心揪得更紧了。

翟志刚到航空学院后,每月津贴12元,自己只留下2元,其余全寄给了母亲。当飞行员后,翟志刚每隔五六年回一次家,每年探亲回来都守在母亲身边,陪着唠嗑,对母亲的头疼脑热悉心照顾。回家最喜欢吃母亲做的苞米茬子和土豆丝,走的时候总要带走一些。

母亲非常思念儿子,每当天上有飞机飞过。母亲就会用手遮住阳光向天上看,对旁边的人说:“你们说,它能不能就是俺家小刚开的飞机呀?”旁边的人就笑着说:“这是飞机场的农用飞机,正在喷洒农药,你儿子开的是战斗机,机场离这儿远着呢!”但老人家坚信,不一定是哪一架飞机,就是她的小刚开的,曾经就在她的头顶上飞过。

妻子:临危不惧的男人我喜欢

说起对妹夫翟志刚的印象时,黑龙江省五常市背荫河火车站站长张文军一脸自豪:“我们全家对翟志刚的印象都非常好。当年妹妹领翟志刚回家相亲,我和4个姐姐都一眼就认可了。妹妹找对象很有眼力。

张淑静比翟志刚小一岁,出生在五常市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家庭,1987年从五常铁路中学高中毕业的张淑静应征入伍,成为空军某部的一名军人。张淑静性格文静,心地善良,自理能力很强。那时翟志刚与张淑静同在空军某基地当兵,经人介绍一见钟情。1992年前后,他们一起回五常探亲。同哥哥张文军和几位姐姐见了面。次年,翟志刚与张淑静结婚,还专程回家乡五常市举行了一次简单的仪式,规模很小,范围只限于家庭成员。

那时翟志刚已是空军某部歼8战斗机的飞行员,潇洒英俊,稳重谦和。身为军人的张淑静深知丈夫职业的危险,结婚第二年翟志刚临危不惧的一次表现让她对自己的爱人愈发喜欢。

1995年5月5日,河北省遵化某空军飞行训练基地。5架歼8战斗机从1000英尺高空急速越过机场跑道旁的山体,紧随其后的是一架教练机,与歼8拉开一定距离,紧紧贴在5架歼8机的右翼,稳稳飞翔着。

骤雨将至,黑灰的云块沉重地垂压着山体下的飞机跑道,地平线上浓雾重锁,整个山谷空寂得让人心惊,飞行员从机舱舷窗里所能看到的除了浓雾还是浓雾――地面指挥部要求6架飞机紧急迫降,飞行员试图寻找机场跑道,但飞机跑道“消失”了。

驾驶教练机的正是刚进入飞行队时间

不长的翟志刚。在当天飞行训练的紧急情况处理预备方案里,没有预见到这次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处理。天气突然变化,翟志刚在这次飞行训练中又是惟一一名新飞行员,他所驾驶的那架飞机上只有他一个人。

浓雾依然笼罩着整个机场,地面所有指挥人员最担心的就是翟志刚,作为一名新手,他能应对这次天气骤变吗?能安全着陆吗?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密切注视着监视仪上6名飞行员的飞行状况。

就在大家都焦躁不安地等待飞机着陆时,翟志刚驾驶的教练机呼啸着冲破浓雾,平稳地降落到机场跑道上。他向冲过来的教练员说:“雾太厚了,我在空中盘旋了好几圈都找不到跑道,试了几次向地面俯冲都无法穿透云层,我突然想到可以通过仪表找跑道,马上操作。相信仪表,相信科学,终于安全降落了。”本次飞行训练的空军飞行训练基地,位于群山环抱之中,狭长的机场跑道自山体向南延伸,如果在落地时计算不好位置。翟志刚驾驶的教练机非常有可能撞到山上。

作为刚参加飞行训练不久的一名新手所表现出的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和飞行技术,为翟志刚最终入选中国宇航员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6年初夏,翟志刚接到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之后又参加各种体检,顺利地一关一关闯过。按照规定家属也要进行体检。张淑静对翟志刚表示:“如果因为我的身体原因而影响到你,那我哪怕与你离婚,也要支持你的事业!”

张淑静和翟志刚一样,同属“航天人”,不过却是位幕后英雄。张淑静在航天食品研究部门工作,所在单位是航天员食谱的制定机构。一般翟志刚训练任务紧张的时候,也正是他爱人工作忙的时候,有时一个月夫妻俩也见不了一次面。不过他和妻子有个约定,即使每天回不了家,训练多累,他也要给她打个电话。

哥哥:他从小就稳重,懂事能吃苦

翟志刚的老家在龙江县通达街11号。如今这里住着翟志刚的大哥翟志强和二哥翟志勇两家人。在翟志强家简陋的小屋里。墙上贴着6位“神六”候选航天员穿着航天服合影的海报。翟志强说,这是4集纪录片《再上太空》的海报,纪录了“神六”从训练到选拔再到发射的全过程,是弟弟翟志刚特意邮回家的。在大哥眼里,比自己小八岁的这个弟弟从小就稳重、懂事、重感情、能吃苦。

翟志强说:“那时候我们挺贫困,务农,光我父亲一个劳动力,一年到底光口粮钱都整不够。志刚从当兵到部队念书,军贴不高也就10多块钱,那时也省吃简用往家邮。”

这样的生活经历历练了翟志刚坚毅的性格。翟志刚在上初中时便利用暑假到工地上打短工,一是为了补贴家用,二是为了给自己挣学费,翟志刚的好友高庆福说:“那时候我在上小学呢,赶上放暑假赚点上学的钱交学费,这么的我俩就去了,他在那搬砖我在那也跟着和泥,那时一天三块来钱,干活挺苦,手都磨出泡了,搬砖都一块块拿,那时候车没有,用扁担挑砖,挑泥拎灰,都是用肩膀,手都磨出血了,谁也没说回家,一直干到开学。”

翟志刚的二嫂刘玉珍说自从1985年入伍以后,由于工作太忙翟志刚很少能回家,大约每4年到5年才能回来一趟,最近一次回家还是2003年。但在嫂子的记忆中,从前翟志刚每次回家都屋里屋外的忙乎,帮家人干活。

刘玉珍说:“每次回来活都帮着干,哥哥嫂子侍候老人他感到心里内疚,感激不尽似的,他说哥哥嫂子受累了,我离得远就能帮着点钱。哥哥嫂子都尽力了,我回来了你们就歇着,一切事情由。”

翟志刚入选航天员时,他的母亲已近80岁高龄了,但她不愿离开故土到北京跟儿子享福。无法守在母亲身边尽孝的翟志刚只有通过寄点钱来表达一个儿子的心意。每次寄多少钱媳妇都不管,直寄到他认为合适为止。

在翟志刚入选航天员首飞梯队,就要到酒泉发射基地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前夕,最疼爱他的母亲却病重了,生活不能自理,话也说不出来了。妻子张淑静怕影响翟志刚的情绪,和他家人商量再三,决定不告诉他这个消息。深明大义的大哥嘱咐弟妹:家里有我们呢!放心!

当年国庆节期间,一直处于紧张训练状态的翟志刚放假3天,按照惯例,他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母亲拨电话,向母亲请安。此时,压力最大的当属妻子张淑静了,她了解自己的丈夫对母亲的感情,此时只能狠心向丈夫隐瞒真相了,但是又怕老人的身体有什么意外,让丈夫遗憾一生。左思右想,张淑静主动帮丈夫拨通家里的电话,背着丈夫悄悄和大哥商量后,让家人告诉丈夫,母亲身体不错,到别人家串门去了。翟志刚因为训练任务紧,也就没再多打电话,可是他的心里还时常想起母亲含辛茹苦支持他的情景,他的训练更加努力了。

翟志刚在发射场执行任务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患脑溢血瘫痪在床。细心的张淑静随时和丈夫家里保持联系,了解母亲的病情。虽然暂时不能在老人床前尽孝,但是她想翟志刚会理解她和家人的一番苦心,她也会在丈夫凯旋后,尽早回去看望老人。

2003年10月14日,当电视上首次出现首飞航天员梯队时,翟志刚微笑着面对观众出现在电视上,翟家老老少少都在看,翟志刚的哥哥连忙从床上扶起了母亲:“妈,你快看志刚,你快看志刚!”母亲已经不能说话,她的眼睛一下明亮了,眼角流出了喜悦的泪水……半个月后,母亲带着对儿子的思念和祝福走了。

领导知道后。让翟志刚赶快回家为母亲奔丧。站在母亲坟前,翟志刚沉默许久……

1993年6月,贾桂芝让大儿子志强领她去部队看看儿子,那也是老人唯一一次去部队。新婚不久的翟志刚听说妈妈要来,特意与妻子张淑静到火车站接妈妈。母子相见的第二天,翟志刚就有训练任务,执行任务前,他把母亲领到机场。那天,晴空万里,翟志刚一身戎装健步迈上舷梯。发动机一阵轰鸣,战机像雄鹰一样直冲蓝天。地下,母亲看得心嗵嗵地跳;天上,翟志刚每做一个动作都觉得那是给母亲做的。那次的飞行任务,他完成得十分圆满。下了飞机,他就直奔母亲,贾桂芝这一天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母亲的骄傲。

翟志刚知道世界上没有不付出代价的成功,他更知道母亲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他将以自己最优秀的成绩接受祖国的挑选,同时也告慰自己的母亲……圆梦之后,我一定要飞得更高

翟志刚在妻子的眼里,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丈夫。妻子张淑静说:“他这个人非常好交朋友,有一次他领着七、八个战友到我们家里来玩儿,结果回到家里发现门锁着。他们就跑进园子里。现挖白菜、和面、包饺子,弄得特别热闹。”飞行队里大部分队员都是家在外省的单身汉,已经成家的翟志刚就把自己的家变成大伙的家。

快乐亲切的翟志刚常在战友们面前炫耀自己的儿子,他经常得意地说:“龙生龙,凤生凤,你看我儿子特别像我。”身边的人就附和着说:“是你生的,那能不像你吗?”每当战友们说:“看看。志刚的

老婆多漂亮!”他会大笑不止:“当年追她还费了不少劲儿呢。”这也难怪,有这么一个痴情而美丽的女军官深深地爱着翟志刚,全力以赴地支持他的事业,怪不得他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神舟五号任务结束时,航天员妻子迎接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胜利凯旋。别的航天员手里都捧着妻子送来的大把玫瑰花,惟独翟志刚手里的花只有3枝。航天员的领导奇怪地问:“怎么只送3朵玫瑰?”张淑静说:“原先我准备买99朵玫瑰,后来决定只买3朵红玫瑰。一枝代表他自己,另两支代表我和孩子的祝福!”说完,她哈哈大笑起来。翟志刚捧着妻子送给他的3朵玫瑰花也笑了起来。

自从当选为航天员,每年的几个长假、节假日,翟志刚都不能随便探家。虽然与妻子、儿子近在咫尺,但除了双休日外。他都要在公寓里进行封闭式管理。为确保他们的绝对安全,即使是探亲、疗养、外训。也要专车接送、专人护送、严格警卫。绝对不能像常人那样想干啥就干啥。

翟志刚的多才多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非常爱好文艺,积极参加男声四重唱。歌声嘹亮。他还会跳交谊舞,每次航天员们办舞会,他总是满场飞奔。他有模有样地翩翩起舞,优雅的舞姿吸引着观众们的目光。

翟志刚还喜欢赵本山的喜剧小品,一看到电视上赵本山的小品他就痴迷,常常死盯屏幕不眨眼。因为他爱看,一家人也跟着反复看赵本山的小品和东北二人转。他常说自己和赵本山都是东北人,虽然一个在黑龙江省龙江县,一个在辽宁铁岭,但他们也算东北的半拉子老乡。翟志刚不仅爱看赵本山的表演,还要绘声绘色地去模仿,那东北方言从他嘴里溜出来,也都是苞米茬子加高粱米味儿,只不过翟志刚和赵本山是神似貌不似。

翟志刚的字写得也很有气派,他的字使人联想到字如其人,刚劲有力的字体和他的帅气相辅相成,他平时喜欢研究书法,钻研得还挺深,甚至琢磨出“翟体”来。然而,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他性格外向,不踏实,他这人是动静皆宜型,脑子喜欢琢磨事,连家里给儿子买玩具,他都要先尝试,不管是电动的还是机械的,由他先折腾够了,再给儿子当技术指导,所以儿子翟天雄特佩服爸爸的聪明才智。而且,父子俩要是在电脑上玩起游戏来更是互不相让的。

张淑静与翟志刚结婚15年来,夫妻恩爱。为了让翟志刚安心于祖国的航天事业,张淑静默默地承担起一切家务。“神七”发射成功后,张淑静对翟志刚有三句话的评价:“他是很负责、温情的丈夫;他是儿子眼中可爱的父亲;他是父母面前孝顺的儿子;他是部队的好战士。我此生嫁给他,真是幸运。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嫁给他!”

今年42岁的翟志刚两次入选“神五”、“神六”梯队,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他十年磨一剑,今年“神七”刚刚发射成功后,2008年9月27日16点46分,翟志刚终于在宇宙飞船舱外扬起五星红旗,他真正成了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如今,为了祖国繁荣,为了母亲微笑,为了妻儿幸福,他圆满完成了祖国交给的重托,也圆了他的“飞天梦”。翟志刚说:“有全国人民的关怀与支持,我一定要飞得更高!”

太空人“第一”知多少

进入太空第一人: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了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美国也不甘示弱,就在加加林成功进入太空3周后,美国宇航员阿兰・谢泼德乘坐水星3号飞船在地球亚轨道飞行了15分钟。

进入地球轨道第一人:美国宇航员约翰・格伦

1962年2月,美国宇航员约翰・格伦透过水星6号飞船的舷窗,拍下了第一批从太空看地球的照片。

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前苏联宇航员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

1963年6月,原驾驶东方6号飞船升空,前苏联宇航员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

华裔太空第一人:美籍华裔科学家王赣骏

1985年4月29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美籍华裔科学家王赣骏和6名美国宇航员一起参加了这次为期7天的太空飞行。王赣骏用他自制的一种液滴动力测定仪,在太空无地心引力和无容器的条件下,对液体的各种状态进行研究。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有4位美籍华人宇航员进入太空。除开王赣骏之外,还有张福林、焦立中和卢杰。这4位美籍华人宇航员都先后进入美国宇航局工作。

太空行走第一人:前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

1965年3月,前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乘坐上升号飞船进行了12分钟的人类首次太空行走。由于宇航服的膨胀,他险些没能爬回舱内。

太空游客第一人:美国人蒂托

2001年4月30日,第一位太空游客、美国人蒂托快乐地进入国际空间站,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太空观光生活。太空旅游的开辟使得普通人也能够像宇航员一样畅游星际之间。

亲情故事范文4

1、一位母亲下岗了,但是她不忍心看着她的女儿整天闷闷不乐,便决定带她的女儿去滑雪,还买了两件银色面包服,让她女儿高兴。但不幸的事却发生了:她们太兴奋,滑得远离了指定的地方,导致雪崩,母亲俩穿的银灰色衣服与白色相似,救援飞机根本看不到她们,母女俩都要冻僵了。最后,母亲把自己的血管割破,用鲜血写了“SOS”使她的女儿获救,而这位伟大的母亲却因失血过多,永远地离开了她的女儿。

2、一位父亲在洗车,儿子拿起小石头在车门上划起来。父亲见此大怒,拿起扳手就打了下去,后来儿子被送到医院,证实手指骨折。面对父亲,儿子轻声说道:“爸爸,手指会好的,不要担心了。”父亲内心无比自责……一怒之下,冲回去要把自己的汽车给砸了,他看见儿子划的痕迹:爸爸,我爱你!

(来源:文章屋网 )

亲情故事范文5

这是十六年前的一场悲剧。

一栋茅草砌成的民宅里一个三岁男孩和一个六岁女孩被大火严严的包围着。顿时寂静的夜喧吵起来,人们拿桶的拿桶,拿盆的拿盆都纷纷向大火扑来。

噼里啪啦、熊熊燃烧的火声里传来两个孩子撕心裂肺、惶恐不安哭叫声:“妈妈,你快来呀妈妈,快来救救我……”此时大火已经把门死死封住,火海里的哭叫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碎的默默流泪,心惊胆战,无计可施。此时,孩子的父母亲还熔在离家近一里路程的妯娌家喜庆的氛围中。

贵突然百米冲刺一般向自家跑去。不知实情的人们大骂着贵是个见死不救、铁石心肠的无情汉子。

短短几分钟时间,大火越燃越烈。人们汗流浃背的飞奔于水井与火海之间时,孩子的哭声弱了许多。贵抱着一床被子从家里跑出来直奔向水井,用水把被子浇透,披在身上,顾不了自己的安危,向火海冲去。

屋里烟雾缭绕,一片狼籍,许多被烧焦的物品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烧焦的气味直呛的贵喘不过气,他努力的睁大眼睛摸索着寻找两个孩子。此时孩子却不知在哪个角落里发出断断续续的,声音微弱的几乎听不见。屋脊梁被火烧的滋滋直响,屋顶上烧着的东西不断的向下掉落,贵着急的大叫着两个孩子的名字,却不见回声。身上潮湿的被子被火烤干的地方燃烧起来,他着急的如油锅里的蚂蚁,然而始终不见目标。

屋外的人们都为火海里的人揪心的直冒冷汗,心里不住的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能够平安的走出来!希望上帝能够看在孩子小的份上放过他们。

终于,贵看到了他们——两个蜷缩在一起的孩子,惊喜的大跨步向目标冲去。可怜的孩子们奄奄一息的躺在地上,姐姐爬在弟弟的身上,衣服被火烧糊了粘连在身上,弟弟微弱的着,他们的脸已经烧的不成样子了。贵的眼泪迅速流了出来,急忙俯身去他们抱起,可是姐姐死死的趴在弟弟身上,怎么也分不开,贵急了,将被子扯下,用湿的一面将着火的那面被子的火扑灭,披在他们身上,将两个孩子一起裹在被子里抱着,自己光着身子向外冲去。一路的障碍几次欲将他拌倒,他跌跌撞撞的一路坎坷跑出火海。

在外救火的人们都深深松了一口气,贵身上的衣服和头发也在熊熊燃烧,他忍着被烧的灼痛坚持把孩子放在安全的地带,人们一拥而上,有的为他扑灭正在燃烧的火焰,有的打开被子救孩子。

孩子被打开的同时,在场的人们无一不哭泣、心痛!人们欲把女孩和男孩分开的时候,才现她已经断了气!人们花了好一会儿才把他们分开,在场的每一位都不敢想像火海中无计可施的六岁的女孩为了保护娇弱的弟弟,用她小小的身躯做弟弟的襁褓,大火烧身时那种灼灼的痛也没有令女孩退却,她坚强的挺了过来,直到最到一口气!人群中有人“呜呜”哭出声来,很多人都不敢再面对这一对可怜的孩子,纷纷离去。

多么伟大的孩子,多么伟大的姐姐!一个年仅六岁的孩子却做出如此惊天动地的事情!写到这儿我已经泪流满面,我的手在不停的颤抖,无法支配我的手中的键盘,心在不停的流血!

男孩躺在地上喉咙里发出微弱几乎听不见的声。直到这时孩子的父母亲才从妯娌家跌跌撞撞的跑来,一见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目不忍睹的一双儿女,孩子母亲的腿一软晕倒在地,父亲则强行支撑住软弱而摇摇欲坠的身体,快到孩子面前的时候终于支持不住内心的剧痛,“扑通”一声瘫倒在地,慢慢的向孩子爬去……

孩子的奶奶泪流满面的从人群中挤进来后,跪倒在两个孩子面前哭天泣地的大声哀嚎:“作孽啊!作孽啊!……”

围观的邻居们带着一颗同样受伤的心,将男孩送进了医院,女孩则被家人择地安葬了。

接下的日子里,人们的心久久不能平息。

几个月后,男孩平安出院,但已面目全非。

那个叫贵的男青年,因救孩子造成三度烧伤。

亲情故事范文6

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一则公益广告《关爱老人――打包篇》。广告中写一个父亲患了老年痴呆症,许多事情都忘记了,儿子出门忘了带钥匙,叫父亲开门,可是父亲却说:“我不认识你。”在一次餐会上当着一桌子亲朋好友的面,父亲居然直接用手抓两个饺子放进口袋。儿子看了又羞又急,连忙制止说:“爸,你干吗?”这时父亲却很清晰地说:“这是留给我儿子的,他最爱吃饺子。”儿子愣住了。

这则广告播出后,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则广告其实就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与这个故事的情节安排有很大关系。广告的作者采用了结尾突转法。广告的前面告诉观众,父亲已经患了严重的老年痴呆症,许多事情都已经忘记了,但广告以父亲的话“这是留给我儿子的,他最爱吃饺子”结尾,给观众的心灵来了一次电击,使观众的心灵不禁强烈颤动。广告的画面上,儿子惊愕不已,我相信观看广告的观众也有一种被电击的感觉。

如果不采用结尾突转,而是“直写”:父亲很爱我,小时候爱我;我长大了,他还很爱我;到现在,他还很爱我。效果如何?或者写父亲近几年痴呆了,越来越痴呆了,现在更痴呆了。效果如何?肯定不会给人心灵一震的感觉,但这则广告采用结尾突转、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手法,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震动,进而思考父亲那么爱儿子,儿子为父亲做了什么呢?可见一些艺术技巧的运用对于提高故事的表达效果是很必要的。

据说这则广告源自真人真事!其实不仅这则广告,中央电视台近一段播出的另三个“关爱老人,早日尽孝”的广告(《老爸的谎言》《妈妈的等待》《等你……,妈妈就享福了》)中的故事,可以说就发生在千家万户,就发生在千千万万个父亲、母亲和千千万万个儿子、女儿的身上。每个人看这些广告的时候都会产生共鸣,都会联想起许许多多自己曾经历过的细节,从而使这些广告的内容更为具体丰富。这说明最生动的故事、最感人的故事往往不是编的,编的故事总是不能直抵人的心灵,而只有那种来自人的生活经历的故事最能感动人。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每个有生活经历的人身上都有许许多多生动的故事,我们都具有讲故事的潜质。一些生动、真实的故事中已经包含了“讲故事”的技巧,把这些生动、真实的故事讲出来就可以打动人;相反,如果撇开生活,一心只在技巧上琢磨,讲的故事往往反而不能打动人。

今年五月我曾受邀请到某校执教了一节题为“教你编故事”的作文课,课上,我提供了四句话:“生日快到了,A盼着过生日,生日那天有人给A送来了生日蛋糕,A很激动。”要求学生编结尾突转、出人意料且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我启发学生说:“这里最关键的是:A是什么样的人?谁送的蛋糕?送蛋糕的人为什么送蛋糕?这个A可以是中学生、老农民、老工人、老干部、老专家、老医生、班主任、亲人、朋友、陌生人、结怨的人、感恩的人……送蛋糕的人同样也可以是以上的人。”还告诉学生:“为了使所编故事做到结尾突转、出人意料且又在情理之中,同学们可以采用学过的误会法、巧合法、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来看,学生的确动了一番脑筋,编了许多情节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表明,学生的思维的确打开了,编故事的方法、水平的确提高了。就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听课老师中一位年近六旬的唐老师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讲了自己身上发生的“蛋糕的故事”。几个月前,老父亲病逝了,作为儿子,唐老师伤心不已。几个月后的某一天是唐老师的生日,以前,在生日那天,老父亲都会给唐老师送上蛋糕,让儿子倍感幸福。唐老师想,如果今天还能收到父亲送来的蛋糕那该多好呀!可是――就在这时,有人敲门,是蛋糕店员工送来了生日蛋糕。唐老师一看,蛋糕卡上写的名字不是别人,正是父亲!唐老师顿时泪如泉涌。原来几个月前,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父亲早早就向蛋糕店预定了送给儿子的生日蛋糕。当这位年近六旬的老教师把故事讲完时,教室里一片静默。大家都认定唐老师讲的这个故事是所有故事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这个事例再一次证明:最生动、最感人的故事往往不是编出来的,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和少年闰土一样,身上都有许许多多的新鲜事,都和唐老师一样,都具有讲故事的天赋,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我们就都是名副其实的“故事大王”了!

上一篇扇风点火

下一篇消费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