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文章范例6篇

亲情文章

亲情文章范文1

一、巧妙的构思,深刻的主题

文章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为表现出文章的“亲爱之爱”这一主题做好了铺垫或者说打下了伏笔。当时父亲失业又加祖母去逝,家境衰败,真可谓是“祸不单行”。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变卖典质”,又借钱办了丧事。一切都笼罩在“淡淡的凄凉”中,然而父亲没有因此沮丧消沉,怨天忧人,更没有因此而忘记父亲之亲情,而是加倍呵护着儿子,体现出的是一个父亲所承当的责任与爱心,更体现出一个男人所肩负起的重担与胸怀,使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即便是天塌地陷,只要有父亲,这世界就还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从容。就是这个父亲,在办完丧事,奔走他乡谋生即将分别之时,虽嘱托茶房照料儿子,但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到车站为儿子送行,嘱咐之余又拖着较为肥胖的身子,从火车道轨间爬上爬下,去为儿子买桔子等。这些小事串连起来,虽然父亲为儿子所做的这一切,看似寻常,然而表现出的是一个父亲貌似体贴入微实则是割舍不下的一片爱子之心。作者就是通过细致描写,对父子间亲情之爱作了深刻体现与内心世界的刻画。

作品引人入胜之处正是通过这几件小事使我们看到了人生中父亲伟大的爱子之心,看到的是父亲的博怀,更看到了人间最珍贵的无私亲情。困难再大,世道再艰难,父亲总能在艰难困境和沮丧心情下,依然能够撑起一片天,肩负那种责任;仍然对儿子照料得那么周到,呵护得那么细致,这是极为可贵至上的亲情所在。文章选择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背影作为刻划的重点,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所在。这一背影,并非是普通的背影,而是凝聚着父子深情的背影,是体现着人类高尚情感的背影,是让人铭刻于心的背影,更是催人泪下的背影。当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眼泪很快流下来时,当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儿子的眼泪再次流下时,此时儿子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一片爱心。作者在文章中对一连串“小事”的描写叙述,特别是对父亲穿过铁路给儿子买桔子时对背影作了如此刻画:“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以及爬月台的情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活脱脱地把一个身体略为肥胖,行动不便的父亲爱子之心呈现在读者面前,更把一个内心痛苦但还以坚强挺住为爱子操心的父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文章的主题一下子得以升华。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得知父亲身体不佳,儿子自然想到了饱经忧患、在生活的困境中挣扎的情景。因而儿子又为之伤心落泪,在泪光中又再现出父亲的背影,把作者真挚感人的思父之情表现得情真意切,使我们学习起来总觉得文章余意未尽,深切感人。在《背影》这对父子亲情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勾起对自己父亲的回忆与思念,是啊,天下哪一个父亲又不是为自己的子女如此奉献爱心、关爱有加的!他们的哪一个背影不是让我们长想长思长念的呢!这个背影会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奋斗,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升华自己。这种亲情的感染与感动,正是《背影》所兼备的文学影响力与感情再现。

二、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

亲情文章范文2

一、把握整体内容,从分析记叙的“六要素”入手,重点放在事情上。

二、分析文章结构,先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变、人物的行踪、事情的主次、作者感情的转变等方面切入,寻找文章线索,再结合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来思考,方可把握全文的思路和结构。

三、概括文章中心,或从标题着手挖掘,或从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子中探寻,因为散文写作有“卒章显志”一法。当然,文中其他地方的议论抒情句也是不能随便放过的。

四、分析字词的语境含义,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阐释。

五、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要结合中心思想、人物情感、写作特点三个方面来分析。

六、对于欣赏题,分析一要语言简洁,二要内容多而全(在没有文字量限制的情况下),三要有层次感,四要联系现实生活,适当运用时代语言。

【实战训练】

那天,我和父亲在电话里断断续续聊了一个多小时:要不是母亲不在家,我想我们是没有机会这么聊天的。从小到大,我与父亲的交流多半是用眼神和肢体动作来暗示的。父亲接到电话时,我有些诧异,因为父亲明显有些紧张,然后他说,你母亲不在家。我知道父亲的意思:每一次都是母亲先接上电话,就算是父亲接的,也会马上把话筒递给母亲。

我十五岁就离开家在外求学。父亲为了我的学费也一直在外打工,每一次回家,都难得见到父亲的身影。偶尔有几次碰见,父亲也很少跟我说话,只是提醒我早点休息。见我看书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父亲会把我抱起来放到床上,盖好被子。到夜里小解时还会帮我掖掖被子。当然,这些都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父亲从未提及。

上初中时,我拒绝父亲到我的学校。别人的父亲都是开着小轿车到学校送菜送衣,而父亲只能在我看不见的土地里刨食,挣那点可怜的辛苦钱。有一次,父亲冒着雨给我送来了被子,父亲不认识路,只好一直打听到上课的教室。我生气地从父亲手里夺过雨衣包好的棉被,逃也似的跑了。我没有去想身后的父亲是怎样的表情,在众目睽睽下,他又是怎样一步步地在雨中走出学校的。

电话里,父亲的言语带着些歉疚和无奈,父亲说这些年你受苦了,从小就没有像其他的孩子一样被宠过疼过。我说,爸,年轻人吃点苦未必不是好事,起码学会了独立。父亲又无语了。父亲永远是这样,从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就算是对自己的儿子,他也只能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然后静静地看着我一点点消失在他的视线之外。

(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1. 在文中用横线标出与“表达”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2. 读了这篇文章后,请你概括出父亲对“我”关爱的几件事(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

3. 结合上下文,请探究一下“我”之所以“拒绝父亲到我的学校”的原因是什么(限20字内)。

4. 结合语境想一想,如果你当时是“冒雨送被”的父亲,面对儿子的一举一动,你会怎么想?请写出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不超过30字)。

5. 比较:《表达》与朱自清的《背影》这两篇文章中的“父亲”,你喜欢哪一个“父亲”呢?请说出至少一条理由。

亲情文章范文3

一、题目新颖锦上花

新颖的标题总能让老师眼前一亮,潜意识地给文章打高分。如以“美景”为话题,可以拟题“扮靓母亲河”,运用拟人修辞写出母亲河的新变化;以“感受生活”为话题,拟题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引用普希金的诗句体现文学素养。还可灵活运用借代、反问、对偶、通感等修辞手法,使标题别具一格。

二、开篇华丽像凤头

许多优秀作文开篇都运用了修辞手法,使得文章非常精彩。如满分作文《批评是良药》开头:“如果说表扬是兴奋剂、催化剂,那么批评就是良药,是甘甜的良药。”准确得当的比喻修辞,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能较好地吸引读者。

三、内容精彩着华衣

1.用修辞生动地刻画人物。如鲁迅描写的中年闰土:“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闰土生活的艰辛,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增色。

2.用修辞形象地描绘景物。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月光下的荷花和荷塘上的月色描绘得出神入化,优美的语言形象地、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情绪,可见修辞的巨大魅力。

四、结尾闪亮龙点睛

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结尾中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文章的主旨。如朱自清的《春》的结尾,同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读来朗朗上口,抒发了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情感。

亲情的力量

一考生

你是润物的细雨,你是醉人的春风,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捉不到的阳光,你是看不见的空气……啊,亲情,你在哪里?

在一次地震中,一位普通的母亲用背撑起了一吨重的墙长达几天,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怀中的婴儿。当她被救援人员发现时,唯一的要求是:“救救我的孩子。”

亲情能点燃生活的希望,为我们撑起心灵的蓝天。它沾了点汗、流了点泪、带了点痛,它平凡而伟大。

《读者》曾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看到飞驰而来的火车将要撞到自己的孩子,飞奔过去,从车轮下抱出了自己的孩子。有人计算了她那一刻奔跑的速度,竟刷新了世界100米短跑纪录。

亲情能滋润人的心田,使生命之舟充满阳光。它是一种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深厚的情感。

恩格斯的父亲去世了,留下一笔巨额遗产。按照法律规定,长子恩格斯应该得到一笔遗产,但恩格斯的弟弟却蛮横地要求恩格斯放弃继承权。这时,恩格斯的母亲正患重病,为了不让母亲因兄弟间的财产纠纷而病情加剧,他毅然放弃了继承权。一年之后,母亲的身体逐渐康复,恩格斯才把真相告诉母亲:“我还会有成百上千个企业,但我永远只有一个母亲。”

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唱尽了远方游子对母亲与亲情的依恋与感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似乎很少想到对亲情的感恩与回报,而将父母与亲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她的孩子去创造。”因此,亲情不能只靠父母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而说到感受亲情,它不是只能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去领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诉说,它更应该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

亲情是坚韧之石,擦出希望之火。

亲情是希望之火,点燃理想之灯。

亲情是理想之灯,照亮前进之路。

亲情是前进之路,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朋友,你读懂亲情了吗?亲情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是深夜里母亲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为疲惫的母亲递上一杯热茶……

本文被评为满分作文,得益于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1.开篇连用比喻形成排比,营造出浓烈的情感氛围。设问“亲情,你在哪里?”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亲情文章范文4

对散文的主题的把握,应该根据文本特点来进行分析:写人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散文的主题;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细节等把握散文主题;写景状物抒情散文,可以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散文主题。常见的考试题目有这样几种类型: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题;2.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3.概括出事情的经过;4.分析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金钥匙

一、从文章标题入手

有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主题。如,《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可以直接得出文章主题:慈善的心。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题,但为我们分析、归纳文章主题指明了方向。如,《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岩石下面”突出了生存的艰难,于是文章主题很容易得出:赞颂了小花虽生长在艰难的环境中,却依然顽强的精神。

二、从开头、结尾入手

“开篇点题”和“卒章显志”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抓住开头和结尾处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或词语,有助于分析文章主题。如,《六个馒头》的结尾:“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财富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他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通过“善良”“真诚”“友谊”等词可以概括出文章主题:赞扬了同学们之间真诚的友谊。

三、从文中人物或事入手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概括主题时,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主要品质、精神或语言;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概括主题时,可侧重于分析事件蕴涵的本质意义。如,《“信任”试验》通过记叙上大学时一节心理课上,周严教授让学生做的一个“信任”试验,告诉我们“应该做一个信任别人和值得别人信任的人”。周严教授语重心长的话,概括主题时可以引用。

总之,概括散文的主题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内,尽可能回答全面。

模拟训练题

母亲对父亲的好

王少红

不知怎么搞的,我从小到大,不喜欢父亲,只喜欢母亲。

我和父亲之间,好像隔着一层膜儿。我生性胆怯,即便有很多的“为什么”一直缠绕着我,实在想不通了,实在忍不住好奇心,也只是去问母亲,很少问父亲。

长到20岁,我还一直冲不破父子之间的这层膜儿。

父亲在家里很少干家务,重活脏活累活也大都由母亲一个人承担。

父亲的脾气不大好,忽冷忽热,而且经常喝酒,撒酒疯儿更是家常便饭。

我没见母亲有过抱怨,经常看到的情景却是――母亲天天给父亲洗脚、端饭,下雨天给父亲送伞。

有一次,父亲喝酒后打骂母亲,我实在看不过,对父亲训斥了几句,竟被母亲当面给了一巴掌,还被硬逼着给父亲认了错。

我委屈地哭了,心想:母亲为啥对父亲这么好,简直有点儿溺爱了。人家都是溺爱子女,哪里有溺爱喝酒的丈夫的?

后来,母亲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你不要怨你爸,你爸下岗前不是这个样子的!”母亲还是给父亲找理由,全然不顾她这个儿子的感受。

有一个时期,父亲经常不回家。我看不下眼,跟母亲说了一句非常蜇人心的话:“他是不是外边有人了?”

母亲狠狠地剜了我一眼,双眼发射出敌视的眼神儿,吓得我从此再不敢多言多语。

后来,母亲得了一场怪病,身体日益消瘦起来,却查找不到任何原因。

父亲在这期间的表现,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不再是一个粗线条的父亲。这让母亲感到十分欣慰,她的脸上常常挂着甜蜜的微笑。

母亲和我多次聊起过去,每当那时,母亲的脸上便多了一层光彩。

有时候,母亲竟是一副池水荡漾的幸福样子。

可我还是弄不懂――母亲为啥对父亲那么好?

又过了两年,母亲的病情不见好转,医院下过两次病危通知。

一天,我正给母亲洗脚,母亲主动对我说:“那年,你姥爷生病住院,你爸爸在陪护,我在家做好了饭,送到病房。一进门,你说我看到了什么?你爸爸正在给你姥爷洗脚呢!我当时目瞪口呆,淌了一脸的眼泪。从此后,我天天给你爸爸洗脚,没想到这一洗就洗了一辈子。”

难道这就是母亲一直对父亲好的原因?

我现在已是中年人了,不相信母亲与父亲的情感经历会如此简单。

后来,母亲连说话都困难了。一天夜里,母亲断断续续地对我说:“我的写字台……抽屉里锁着一沓信,是你爸爸年轻时……写给我的。等你送走了我,再送走了你爸爸,你要在妈妈和爸爸结婚纪念日那天,给我们烧了它们!那是妈妈这一辈子唯一的心爱之物,我的全部精神寄托,在那里……儿呀,你知道你姥爷家阶级成分高,你爸爸是我年轻时唯一给我写情书的人。你不知道,我当时心里有多幸福……你不是一直想知道,我为啥对你爸那么好吗……今天妈妈告诉你,你爸爸在那个年代能娶我,是在我一生中对我做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儿……你姥爷被批斗含冤而死,我这一生……任是对他怎么好都值得……儿呀,你记住,男人一定要对自己的女人……做几件漂亮事儿,女人会感念你一辈子的。”

说完这一番话,还不到两个小时,在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母亲撇下我走了。

这之后,我将父亲接过来一起生活。现在,我眼中的父亲,比以前高大了许多。而在我的心中,最佩服的是――若干年前父亲的勇敢选择。

(选自《北京青年报》2013年11月17日,有改动)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2.母亲对父亲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亲情文章范文5

一、循序渐进,科学提问

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恰当的提问能够极大程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智力和才干,而不恰当的提问难以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并成为教师自问自答的独角戏。对此,教师必须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钻研,采用有效的提问策略合理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科学提问的原则,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过渡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品析。

以《背影》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字词进行学习,掌握词语的意思以及应用方法,并对这篇文章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

况,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水平,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第六节,并回答教师给出的问题:作者在与父亲离别时,看到父亲为自己挑桔子,请大家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之上回答父亲还为作者做了哪些事情?学生在对本篇文章进行认真阅读之后,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父亲还照看行李、买水果、铺大衣、叮嘱等。

教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进行认真推敲,使学生从基础知识过渡到语言体会环节,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文章作者如此描述自己的父亲,想要表达出对父亲怎样的情感?教师采用循序渐进和层层推进的提问方式,能够逐步启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沉静思考。

二、针对目标,有意提问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不能单纯的走走形式,或者是考查学生对文章浅显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必须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深入的体味和挖掘,掌握课堂和教材的重点内容,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要求进行适当提问,突出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紧紧围绕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重难点知识的突破性学习。在重点问题教学中,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在难点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问题着手,通过简单性的提问,让学生举一反三,突破知识难点。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文章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的重点词语、语句和段落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掌握描写人物性格以及特征的方法。而教师在提问时就要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根据本篇文章选取的父亲背影这一中心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增强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并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运用一定的篇幅对父亲的穿戴进行描写的原因是什么?文章中对父亲背影进行细致描写并且以此作为文章题目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作者父亲穿戴的描写,能够无声地展现父亲的内心情感,也能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能够突出父亲形象,而且背影是寄托作者情感的载体,能够让读者由表及里的体会文章的深厚情感。

三、注重生成,灵活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会得到学生给出的很多不同答案,而且很多时候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比较片面和不完整的。对此,教师不能急于纠正学生的答案,而要循循善诱地逐步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语文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并且主观性比较强,即使是教师给出的答案也并不唯一。语文教师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实现答案的多元化,在提问时也要提高灵活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例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灵活,鼓励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和创新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真正沉下心来细心品读文章。如:在学习完本篇文章之后,你最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什么?在今后的生活中,你打算如何与父母相处?教师在提问时要提出更多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生活经验以及课文内容给出答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大胆创新和拓展思维,使得学生在体会本文父子情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亲情文章范文6

一、《月光启蒙》“启蒙”了什么

以下是《月光启蒙》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点拨语、过渡语、小结语总结出板书:动,活动得到学生的喜欢;教师还组织学生丰富文中没有提到的其他民间故事;通过“母亲不识字,却用歌谣、故事、谜语……影响了我的一生”这一句激发学生思考并回答了“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积极参与活动,发言踊跃,教师点评精当,应当说这是一堂好课,达到了预设目标。

二、教学“启蒙”的得失在哪里

这一份教学课例具备以下几个较明显的特点。

第一,目标设定小而实,注重朗读、涵泳来体会文章情感。

第二,能够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歌谣、童谣”来展开教学。通过组织朗读、表演歌谣、童谣使教学充满童趣。

第三,活动安排得当,3个活动分别安排一个重点:“品读歌谣,启悟诗情;讲讲故事,();猜说谜语,()”,尤其通过阅读期待留给学生一个(),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教学流程清晰。“品读歌谣———讲讲故事———猜说谜语”按照课文叙述顺序进行,使得文本和活动保持高度一致,对于训练学生有条理地阅读和思考有帮助。

第五,教学关注学生语言的运用,在“检测反馈”中安排学生想象表达,可谓匠心独运。

但是,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笔者认为,该课例也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第一,文体意识不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选入教材的文本在文体上都有显著的特点。文体的价值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过程中接触和认识不同的典型文体,并学会写作。

其一,补题目明线索。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始出示课题“月光启蒙”让学生扩充为句子:(谁……)(在……)月光(用……)启蒙(谁……)(什么……)。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把句子逐步补充为:母亲每天都在月光下用童谣、民谣、民间传说、谜语启蒙我爱上文学、热爱生活……于是,谁启蒙和用什么启蒙这两条线索轻松出现在学生眼前,课文脉络自然清晰。同时,文章重点“启蒙了什么”也跃然而出。至此,“线索”和“重点”这两个教学难题迎刃而解。

其二,抓启蒙明真情。

作者母亲如何启蒙孩子的?这种启蒙中渗透着母亲怎样的情愫?引导学生关注描写母亲“启蒙”时的句子,共有3处:

(1)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2)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3)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从以上3句话,我们可以品味到月夜母亲对我启蒙时的“真情”:

(1)母亲为什么要“换上一件白布褂子”?为什么一定是“搂着我”?这一“换”一“搂”透露出两点:母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爱整洁),母亲是爱我的(整洁的白褂子是为了不把脏东西粘在孩子身上,搂着我不正是说明爱我吗)。

(2)母亲的嗓音是甜的,为我吟唱着;母亲的歌声是温柔的,拂过我的脸、流进我的心;母亲的歌儿是香的,浸满浓浓的爱。

(3)母亲在月光下是那样纯净,那样美好,那样圣洁———月光如水,母亲是玉石雕像,神圣、无瑕、崇高!

这3处描写包含着浓浓的情感,这是值得师生通过反复朗读、细细体味的。

其三,抓内容明启蒙。

母亲在月光下启蒙了我哪些内容?初看就是“文学”,细看就是“诗歌”。其实,这样理解是肤浅和片面的,我们透过月光下母亲吟唱和言说的内容可以发现更深更广的东西。

(1)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再苦也要干干净净活,如:“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2)要对未来生活要充满信心。现在苦,只要挺住,只要勤劳,就会有好日子:“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3)要怀有真挚的感情。人不要为世俗所裹挟,纯洁的情感值得终身守护:“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母亲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动人故事?这是要给孩子从小灌输一种理念:要怀有真挚的感情,纯洁的情感值得终身守护。

(4)文学要幽默风趣才让人喜欢。“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5)文学来自于生活,要善于观察生活。“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这一个“真笨”,不是说孩子脑子笨,而是说孩子不会观察生活,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就“不笨”。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所谓月光启蒙其实是启蒙作者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写作。这样的启蒙才是真正让作者受益终生的启蒙,也才是作者至今难忘的。

其四,抓文体明特色。

散文的特色是“形散而神不散”,这篇文章尤其如此。

先说“神”。通读全文,似乎重点在最后一段,但是,这不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我们不妨关注开篇的语言:“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我们细细品味“童年、夏夜、永远、美妙”这4个关键词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说“永远是美妙的?”“美妙”在文中有所指么?

抓住这个第一句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这句话在全文是“精要所在”。

全文就是写的夏夜,就是写童年的夏夜,就是写的童年的夏夜的“美”和“妙”:“母亲之美”(母亲整洁之美———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母亲嗓音之美———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母亲形象之美———像一尊玉石雕像),还有母亲启蒙的“童谣、民谣、故事、谜语”之妙(原文中有,不再赘引赘析)。尤其值得揣摩的是“永远是美妙的”之“永远”,这是终身难忘、永久回忆的“美妙之事”,其中浓浓情感令人怦然心动。此为文章之“神”,开门见山而出。

那么,全文中这种情还有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包含在那些“童谣、民谣、故事、谜语”中的“化育”之情,还可以在3次直接描述母亲的句子中体味到,而且文章中有两句尤其包含深情:

(1)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一个“长”,写出浓浓的乡情、浓浓的心情———歌谣从生于斯长于斯的泥土里长出,从歌者的心灵中长出。因为有情,连歌声都散发着芳香。通感的描写恰到好处地得到领悟:没有情的歌谣是苍白的、单调的、肤浅的。直到文末,作者点题,仍然是满怀感激之情。

可见,一个“美妙”之“情”字贯穿全文,此为“神不散”。再看“形散”:这篇文章展示了4幅画面: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这4幅画面,看起来没有相当的联系,甚至可以互相变动顺序也无妨大碍,但是,这4幅场景都凸显一个“情”字:唱歌谣———热爱生活之情;讲故事———追求美好感情之情;唱童谣———幽默风趣之情;猜谜语———母子亲近之情。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其五,学语言练表达。

除做好上述几个方面,教师不妨开展背诵积累优美语言的活动,比如,朗读背诵课文第一、第四、第五自然段;改写第一、第十四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