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伴奏范例6篇

朗诵伴奏

朗诵伴奏范文1

从睡摇篮的时候开始,父母就在床边朗诵儿歌,陪伴宝宝入睡。这些琅琅上口的儿歌,是宝宝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也是宝宝游戏和学习的重要材料。

丰富多彩的儿歌

儿歌是人们口头创作的民间诗歌形式,它的特点是语句简短、内容生动,并有优美的节奏。儿歌包括了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儿歌在节奏和韵律表达上有所不同。来认识一下――

数数歌:将抽象的数字概念用有趣的儿歌形式表达出来,能在朗诵儿歌的同时进行数字游戏,帮助宝宝建立数概念。

绕口令:这是由读音相近但容易混淆的字组成,是宝宝练习发音的好材料,让宝宝口齿更灵活。

谜语式的儿歌:它让宝宝在一问一答中体会猜测和验证的乐趣。

连锁调的儿歌:这种形式的儿歌是把上句结尾的词语用来下句开头,念起来非常顺口且容易背诵。

儿歌能让宝宝掌握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建立起基本的文学素养;也能让孩子体验自己的能力,易于进行语言的操练。

成长中的儿歌

0―1岁的宝宝还没有接触书的经验,儿歌是由妈妈吟诵给他听。在妈妈的怀抱中,聆听妈妈有节奏的朗诵,宝宝建立起了最初的语音意识。

1―2岁的宝宝,开始尝试自己翻阅图书,看着书中的图画,妈妈再次吟诵出宝宝熟悉的儿歌,这时,脑中的记忆与书中的画面建立了联系,宝宝开始专注地观察画面,对儿歌的理解也加深了一层,同时,伴随着儿歌的多次重复朗读,宝宝积累了更多的口语经验,为以后的书面语言学习做好准备。

2―3岁的宝宝,对熟悉的儿歌能自己指着书进行朗读,虽然他还不识字,但这并不妨碍宝宝阅读的积极性。他不仅自己读,还会主动拉着爸爸妈妈一起读。宝宝认真的眼神告诉我们;他已经非常喜欢这些儿歌了!

阅读指南

阅读旅程又要开始了,宝宝的小手和小脑都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动一动,读一读,玩一玩吧!

STEP1

从宝宝出生起,睡前为宝宝吟诵一首儿歌,要准确清晰地发音,突出儿歌的节奏,可将语速放慢,让宝宝的小手跟着儿歌舞动起来。

STEP2

给宝宝看看以前朗诵过的儿歌书,宝宝看画面时,妈妈再次吟诵儿歌,和宝宝起讨论图画中有什么,并让宝宝跟着妈妈朗读儿歌。

STEP3

宝宝对儿歌比较熟悉后,让他自己阅读,如果出现错误,妈妈可以及时进行纠正,逐渐熟练后,让宝宝模仿妈妈进行流畅且有节奏的朗读。

STEP4

和宝宝一起玩儿歌游戏,妈妈拍手,宝宝朗读。也可以妈妈朗读,宝宝拍出正确的节奏;让宝宝进行朗诵表演,朗诵时根据儿歌内容进行相应的动作演示,与宝宝讨论如何变换语气、语调,让朗读更有趣:也可结合日常生活情境,如与宝宝一起踏着儿歌的节奏上楼,既可以让宝宝感受儿歌的节奏和韵律,也让宝宝参与了锻炼。

朗诵伴奏范文2

上世纪20年代,奥尔夫认为节奏感是一种本能,特别是在幼儿身上看的更为清楚。他希望通加强对节奏的训练,促进学生身心的平衡发展,培养学生敏锐的反应能力、自控能力和创造能力。基于这一对于传统的音乐学习过程而言的全新理念,奥尔夫课程体系诞生。它把音乐教学的重点从片面的和声、音高转移到节奏上来。对于初步学习音乐的人来说,节奏比音高更容易掌握,人对于节奏的认识是更为直接的。因为我们的身体上就存在着节奏,奥尔夫认为节奏的教学在音乐教育中至关重要,节奏教学能培养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音乐记忆力,发展乐感。

一、节奏教学的内容

奥尔夫认为,节奏教学主要包括通过朗诵、声势和使用节奏性乐器来进行节奏活动。

1.语言节奏练习 语言是人人具备的能力,语音的语调、语气与音乐中的音高、音色、音长以及音响的情绪都是相通的。奥尔夫从原始民族的音乐活动与儿童的音乐表现中受到启发,发现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奥尔夫的语言节奏练习节奏朗诵和嗓音的声响游戏。节奏朗诵内容丰富,既可以有节奏地朗诵短句,如单字、姓名、成语、交通工具等等,也可以朗诵儿歌、童谣等较长的作品。嗓音的声响游戏则是指运用人的天然嗓音发出的各种声音,并按照一定的节奏和规则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嗓音打击乐。

2.声势 声势就是利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奥尔夫的基本声势包括拍手、捻指、拍腿、跺脚四种形式。

3.节奏性乐器 奥尔夫的节奏性乐器主要指无固定音高而起节奏作用的打击类乐器。打击乐器音色鲜明、悦耳,易奏出节奏,演奏方法又容易掌握,非常适合幼儿使用。打击乐器的运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来演奏熟悉的歌曲和为器乐曲伴奏,还可以与朗诵、声势等结合起来。

二、节奏教学的特征

1.将语言巧妙地引入了节奏教学 利用说话作为起步的音乐教学会使幼儿感到非常熟悉,甚至是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幼儿可以将字、词、姓名进行不同的组合,有节奏地朗诵出自己的姓名,还可以在朗诵的游戏中互相认识。

如:| × × × × | × × × × × |

我是胡可 你是高斯蒙

在这个简单的名字朗诵游戏中,孩子能够在这个过程里体会节奏的长短,更准确地说可以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认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并且感受到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时值的不同。以上的课例还可以做更多的延展,例如加入手和脚的配合等。

2.结合声势进行节奏教学 声势是以身体为乐器,通过动作挖掘人与生俱来的节奏感,体验和发展人更加敏锐的节奏感。结合声势的节奏教学包括节奏模仿、节奏接龙等活动。

三、节奏教学的应用

1.用语言朗诵表现节奏 教师在引导幼儿用语言表现节奏时要尽量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也可选择有本地区特色的事物、儿歌和童谣作为内容。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示范和启发引导,从易逐渐过渡到难。

例如《我喜欢的镇江美食》:

|XX X|X X|XX X|XX X|XX

我喜 欢淆 肉,我喜欢锅盖面,我喜 X|XX XX|

欢镇江 香醋。

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吃过的镇江美食或小吃,然后选择其中的个别美食名称示范节奏朗诵,并引导幼儿进行跟诵,帮助幼儿体验和感受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节奏的结合;最后,再请幼儿挨个有节奏地介绍自己喜欢的“镇江美食”。在活动中,教师除了选择幼儿熟悉的美食外,还可以让幼儿节奏朗诵喜欢的玩具、卡通人物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

2.用动作表现节奏 用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把身体当成一件打击乐器,通过拍击不同的身体部位发出声音来表现节奏,也就是奥尔夫教学中的“声势”。比如教师和幼儿玩《我的身体都会响》的游戏,教师边念儿歌边做声势动作:“我的小手|X X|(拍手两下);我的小脚|X X|(跺脚两下)。然后请幼儿找找自己身上有哪些部位可以发出声音,并按教师拍击的节奏型“XXXX|X X|”边做声势动作边往下编。

朗诵伴奏范文3

那么,如何走出误区,让古诗词教学灵动起来呢?我认为应提倡美读诗歌。美读就是声情并茂地读,心灵共振地读,读出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要真正做到美读,就必须了解作品的内涵,带着想象进入诗境,在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的基础上读出感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美读。

一、以音乐感染学生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教师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时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同忧同乐,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脑海里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通过想象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当然音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比如古琴曲《高山流水》旋律典雅、韵味隽永,琴声铿锵有力,可以作为某些边塞诗的背景音乐,如《凉州词》《从军行》;琵琶曲《春江花月》,旋律优美,给人宁静和谐之感,把它用作咏月诗的背景音乐甚好,如《春江花月夜》;再如萨克斯《春风》,旋律美妙动听,深邃而温馨,可以伴一些深情、轻柔的诗歌,像《小池》《竹里馆》。

二、真情诵读

声音最具有表情能量,能使诗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听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更能激起人的想像,在人的灵魂最深处荡漾。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抑扬、延续停顿,可以营造一个特殊的世界。语文教师应抓住声音的这一功能,让其在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变诗的文字符号为可感的声音形象。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名家朗诵视频教材,这无疑给诗歌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方便。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语文教师不必在"范读"这点上花大力气呢?我认为视频教材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真情诵读。有时,教师若能根据自己的音质、音色的特征,选择适合自己朗读的诗歌当堂范读,学生则更易受到感染,效果会更佳。教师朗读时,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节奏、韵律,领悟诗的意蕴,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进入角色,在倾听诗人心声的同时,也就在倾听自己的灵魂与诗所产生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那群最可爱的学生,聆听自己亲爱的老师美丽动听的声音,沐浴在老师的如痴如醉中,他们怎么能不被引入诗境呢?他们的心弦怎么能不被拨动呢?记得在教授辛弃疾的《破阵子·为承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我的范读就深深打动了学生。朗读时,我的感情随着诗人的情感起伏而波动,几转几折,越转越曲,不觉己进入了肃穆庄严的古战场,欲与词人一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又不得不回到“白发生”的凄凉晚景中来。朗读结束时,我激情澎湃,教室里异常寂静,学生的眼睛全都出神地盯着我,之后不约而同响起了掌声,那时他们真的受到了感染。

三、适当的美读指导

朗诵伴奏范文4

第一个朗诵者是以研究中国古典诗词见长的武汉大学教授陈耀东,他用传统的朗诵方式吟诵唐代词人韦庄的《应天长》。慢悠悠的音调,传达出词中女子愁肠百结的思念之情,打动了在座的中外听众。珀洛夫教授在8月9日给笔者的e-mail 中谈到这次诗歌朗诵会时,特别夸奖陈耀东的朗诵,说:“我尤其喜欢那个教授朗诵的那首唐诗*,真迷人,能听他多朗诵几首就更好啦。”麻省大学北达特默斯分校英文教授、麻省黑人桂冠诗人埃弗雷特・霍格兰在8月28日给笔者发送的e-mail 中,也夸奖说:“我喜爱这次诗歌朗诵晚会的原因之一,是某些中国古典诗歌的激情朗诵,虽然我听不懂诗句,但我欣赏诗人朗诵时肢体语言的传达。这避免了朗诵晚会太西化。”

赫尔辛基诗歌研讨会年会筹委会主席、芬兰诗人利维・莱托热爱并精通语言诗,他朗诵了自己的拿手诗作《话雨》,他用一连串铿锵有力的辅音,嗒嗒嗒地滔滔不绝,令人觉得人在讲话时好像是雨打芭蕉。

非裔美国文学教授和口琴吹奏艺术家斯蒂文・特雷西一面朗诵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斯特林・布朗和格温朵琳・布鲁克斯的代表作,一面用口琴吹奏黑人蓝调,不断地激起听众的赞美声和笑声。他高超的吹奏技艺非一日之功:14岁学吹口琴,高中时获霍纳全国口琴冠军,在纽约电视台和辛辛那提多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演奏。在辛辛那提上大学时,他为辛辛那提公共电视台组织辛辛那提蓝调乐队,负责排演、制作和演奏节目,直至发展到以自己的名义创立“斯蒂文・特雷西和爬行的王蛇”乐队。现任全国“蓝调年”课程顾问委员会中学蓝调课程设计委员会顾问。他现在除了在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教授非裔美国文学外,还发起、组织了多个蓝调和爵士乐队,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并制作成光盘发行。作为白人学者和诗人,特雷西教授终身服膺非裔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出版多部非裔美国文学论著,已经难能可贵,更令人赞叹的是,他以自己的音乐天赋,宣扬和推广美国黑人蓝调。美国诗歌朗诵常常是吉他伴奏,而他用口琴吹奏黑人蓝调来增强他朗诵黑人诗歌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增添了诗歌朗诵形式的多样性。

麻省黑人桂冠诗人埃弗雷特・霍格兰朗诵了具有美国黑人鲜明种族意识的诗篇《一场声势浩大的黑人艺术运动,理论的创造》《自我倒霉的雷克斯美国》和《说什么呢!?》以及风趣的《一切都那么好!》。他怀着黑人种族的自豪感朗诵第一首诗,热情歌颂20世纪六七十年代黑人在美国掀起的一场大规模的黑人艺术运动;他在第二首诗里,愤怒谴责美国政府疏于料理卡特里娜飓风横扫新奥尔良之后黑人灾民的生活安置。霍格兰用30年代兰斯顿・休斯《早安,革命!》的激进情绪写了这首诗,也用激进语气朗诵了这首诗。

为了纪念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马莱斯特学院外语系主任、非洲学中心主任戴维・穆尔朗诵了休斯的《母对子》《骰子》《和平》和《沃尔特・惠特曼》;斯培曼学院英语系主任、兰斯顿・休斯协会前任会长唐纳・哈珀朗诵了休斯的《延期》和《问答》。这次诗歌研讨会的重点之一就是研讨美国哈莱姆文艺勃兴时期重要代表诗人兰斯顿・休斯及其作品,与会的白人、黑人、黄种人学者和诗人都从各自的角度和体验,高度评价这位美国黑人对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中国学者因为他在抗日战争期间访问过上海和南京并见过鲁迅而对他备感亲切。当我们聆听黑人诗人朗诵休斯的诗篇时,尤其聆听霍格兰朗诵以休斯激进精神创作的《自我倒霉的雷克斯美国》这首诗时,我们不禁因他们揭示黑人世代积淀下来的内心创伤而备受震撼。

金斯堡的亲密战友、被金斯堡戏称为他的“精神妻子”、垮掉派后期主要诗人安妮・沃尔德曼朗诵了《部分篇章》《立体声》《全球定位》《亚洲笔记》《快讲女》《皮・肉・骨》等诗篇。她运用唱歌剧似的音调和变化多端的肢体语言征服了听众。使笔者深感荣幸的是,安妮还邀请笔者同台朗诵她的代表作《快讲女》的部分诗行。她朗诵一行英文诗行,我接着朗诵一行译文,速度之快,简直让人喘不过气:

我是一个呐喊的女人/我是一个说话的女人/我是一个有情调的女人/我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女人/我是一个有的女人/我是一个柔顺的女人/我是一个穿高跟鞋的女人/我是一个着时装的女人/我是一个开小汽车的女人/我是一个易变的女人/ 我是一个灵活的女人/我是一个戴项链的女人/我是一个戴绸头巾的女人/我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女人/我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女人……

安妮以女权主义大无畏的语调,罗列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女人,对男权主宰的社会发出女人的怒吼,其锐气似乎胜过中国“女子半边天”的气势。

著名语言派诗人查尔斯・伯恩斯坦除了主持这次盛大的朗诵会之外,还朗诵了《责任感》《光阴模篇》《凸起》和《真实的现实》等四首诗。从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语言诗开始在美国流行,逐渐走进大学校园,现在已经成了美国后现代派时期的主要流派之一,对欧洲的诗歌产生了影响。芬兰诗人利维・莱托在开幕式的主题发言《在非美国的系谱上:语言诗及其影响――以伯恩斯坦为例》中指出,语言诗的诗美学彻底颠覆或消解了传统诗学。他认为我们常人的思维受传媒影响下的语言控制,说话或写诗,往往“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其原因是思维受流行语言操控,因此语言诗人主张,设法打破通常语言的束缚对诗人来说显得尤为迫切。这就注定了语言诗没有通常叙事诗的逻辑性,也无通常抒情诗的抒情性,而是打乱惯常的思维逻辑。读者如果不了解语言诗的这种审美取向,就很难欣赏语言诗的美,不会欣赏语言诗的机智、诙谐和风趣。

参加这次朗诵的中国诗人还有谢克强、北塔、董宏猷、向垒、田敬诚、小引、余笑忠、田禾、张执浩、萧映等人。他们亲自登台朗诵,虽然普通话不那么标准,但传达了他们的诗情,加上朗诵形式多样,艺术效果甚佳,博得听众阵阵掌声和笑声。以往在中国举行大型正规的诗歌朗诵会上,常常由电台或电视台主持人代替诗人朗诵,普通话绝对标准,音色也很甜美,但是给听众留下的印象是:自由诗怎么这样矫揉造作?究其原因很简单,主持人不是诗人,无法体会诗中的感情和意境,只能机械地朗读,难以产生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美国流行表演朗诵诗。诗歌朗诵在那里成了一种表演艺术,著名的诗人从他/她们的诗歌朗诵中获得的报酬远超过出版诗集得到的稿费。相比之下,中国新诗朗诵艺术远远落后于美国表演朗诵。中国诗人似乎受的拘束太多,总是放不开架势,不能尽情表达。

朗诵伴奏范文5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高中生由于年龄、心理的特点,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不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从而提高音乐素养。湘版高一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喜剧美》重点赏析曲目《跳蚤之歌》,笔者先后在两个班级分别采用了两个不同的方案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一】

教师:请欣赏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跳蚤之歌》,思考作品的喜剧效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聆听后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分段分析这部作品。请听第一部分后思考音乐的旋律、节奏有怎样的特点?钢琴伴奏的间奏部分有怎样的特点?刻画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学生聆听后回答……

教师:演唱者的语气是如何变化的?刻画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学生回答……

教师:聆听第二部分并思考跳蚤的形象音乐是如何表现的?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教师:再欣赏第三部分……并思考……

小组讨论后个别学生回答……

【反思】

从这一环节的设计来看,笔者采用了教师设问、学生回答、生生讨论的形式,完整地分析了整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及特点。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计,使得一首幽默诙谐具有讽刺意味的歌曲被教师无休止地提问而变得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随着学生的情绪由高涨到低落,最后出现了难堪的冷场现象。笔者对作品内涵的挖掘上过分强调完整性,使得这一环节一共用了二十三分钟,占整节课一半以上的时间。最终导致教学计划无法完成,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课后笔者通过反思,对这一环节作出了修改,并在另一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尝试。

【案例描述二】

教师:请欣赏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跳蚤之歌》。(部分学生在聆听全曲的过程中,轻声模仿演唱者的笑声,边学边笑。)

教师(请出一位学生):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哈哈大笑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首歌曲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内容荒诞、表演者的演绎幽默滑稽、钢琴的伴奏具有幽默感。

教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录音来学唱第一部分的前半段。请大家注意聆听伴奏并尽量模仿演唱者的语气。(教师带领学生跟录音模仿演唱)

教师:同学们模仿得真不错,谁来告诉我这一部分的音乐有怎样的特点?旋律和节奏有没有让我们感到幽默诙谐的地方?

师生讨论:音乐的旋律像朗诵一样,间奏部分节奏紧密、顿音的使用更加具有喜剧效果……

教师:歌唱家半朗诵半歌唱的演绎极具表现力。后半段国王的形象也表现得惟妙惟肖,接下来,哪位同学愿意把第一部分的后半段“国王命令一个裁缝……”给大家朗诵一遍?(教师邀请一位学生朗诵,再请全体齐诵,并提示学生语气的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来聆听第二、第三部分,音乐是如何表现跳蚤的形象的,两部分在音乐上又有怎样的不同?还刻画了哪些形象?(学生聆听第二、第三部分)

教师:请各小组针对上面的思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师生评价。)

【反思】

朗诵伴奏范文6

一、关注初读,消除字词障碍,奠定朗读的基础

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校园进行学习,朗读能力尚处于幼稚阶段。如果此时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不但会弄巧成拙,甚至会挫伤学生朗读的热情,造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尴尬格局。因此,低年级的朗读训练应该从基础入手,扎扎实实地从字词教学入手,让学生牢固掌握生字,读准它们的读音,从而为正确流利地朗读扫清障碍,奠定基础;其次,在关注生字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读好词语。在正常读音的基础上,注重对词语变音处理的练习。

消除朗读障碍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不同文本,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确定不同的指导重点,从而为夯实学生的朗读能力奠基。

在这种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生活的体验,在朗读训练过程中结合具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感受词语的表达色彩。在读音正确的基础上,节奏的掌握也是朗读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课文文本中选择典型的语句,通过标注节奏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示范和自行摸索中提升划分节奏的能力。这种方式看似僵硬死板,但对刚刚接触语言的低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这种训练形成的感性认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聚焦示范,铺设沟通桥梁,做好朗读的示范性

语文学科的本质魅力,在于很多蕴藏在课文中的神韵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而对课文内蕴的体验不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一种有效策略。透过朗读的途径,让学生在文章的吟诵中尽情体验,从而享受到文本的内在美,促进学生对言语范式的感知理解,最终促进语感的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示范作用的发挥就非常重要。

在学生还没有形成纯熟的自我感知能力之前,教师的示范性朗读是直接体验、形成认知的重要途径。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不仅要认真进行示范性朗读,甚至可以一句一句地领读。通过教师的帮扶与引导,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的情韵世界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例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果》时,教师引领学生诵读:“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通过多媒体出示节奏划分的标志,并通过多层次反复朗读,为学生消除诵读的障碍。在朗读过程中,教师特别留意情感的变化:诵读第一句话时表现出满怀希望的状态,而在第二句中却风云突变,一副失意之态。诵读时的情绪对比,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认知,也让学生从心底明确诵读中表现情感的方式,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既有感性的情感认知,又有理性的方法习得,可谓一举两得。

三、探入情境,紧扣核心语词,创设朗读的心灵情境

古语云:批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文本中的语言其实就是作者心思情感的直接体现。要想获得朗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就应该在朗读之前引导学生切实感受语言中的核心语词,体会作者蕴含其中或者文本中人物的内在情思。这样,才能在情感感召下实现朗读能力的提升。

例如,《三个小伙伴》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适时运用角色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将内在情感交付给文本,悉心体悟,真诚感受,深切地体悟到小动物之间的团结精神。而在诵读过程中,则自然生感,朗读效果自然提升。

阅读教学中,师生对文本的品味诵读就如同吃东西一样,一定要辨出其中的味道。而这种辨析玩味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情感积淀、语感形成、提升诵读能力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对学生的诵读进行引导。在此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悉心品味文本的核心语言,感受文本想表达的内涵,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

例如,《乌鸦喝水》一课中,作者用“终于、一颗一颗、渐渐”等几个关键字词,展现乌鸦为了喝到水而绞尽脑汁的状态,体会自身兴奋之后的喜悦心情。试想,如果没有对文中这些关键字词的体悟和玩味,学生没有对文本中的语言形成感性认知,教师即使再引导,也无法形成自主性的诵读能力。

很多教师在指导诵读时,常常注重纯粹技法的指导,殊不知这种僵硬的指导策略难以形成学生自主诵读能力的提升。诵读不是机械存在,而是阅读主体源于对文本语言和文本意蕴的体验所得。感悟越深,学生的诵读才越彰显出其应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