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的高级高程范例6篇

家教的高级高程

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1

>> 基于ITIAS的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分析研究 基于部级精品课程水声学多媒体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道路建筑材料部级精品课程的实验教学建设 基于科研创新的《生态旅游》部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 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分析 论部级精品课程《幼儿钢琴弹唱》的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 部级精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经验探讨 部级精品课程《中共共产党史》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打造职业特色鲜明的部级精品课程 “电路”部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部级精品课程“草地学”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设计与摄制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设计与制作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拍摄与制作 探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摄制 浅谈精品课程的多机位教学录像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 高职高专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公平性解读 部级和省市级体育类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现状的研究 高校体育学类部级精品课程的现状及建设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基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互动关系的农远教育工程课堂案例分析[EB/OL].http:///html/51/853.htm.

[5]周秋怡.课堂视频分析工具支持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案例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34(2):96-97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堂教学观察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GJYJL12008

作者简介:

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质量工程;教学改革;六芒星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066―02

一、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平台体系构建

自“质量工程”活动开展以来,我校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通过系统学习、请专家做报告、到知名院校调研、召开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与举措,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树立了“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达成了共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教学理念;构建了符合我校特色的“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平台体系”――“六芒星体系”,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加大了教学投入,强化了教学管理,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平台体系――“六芒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该平台中学生、教师、管理者三个主体共同努力、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以六个工程为框架,着力发展教学质量,措施得当,效果明显。

1.保障工程强健有力

长春工业大学学校党委对“质量工程”建设工作高度重视,率先开展保障工程的工作。组织和人员保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了“质量工程办公室”(处级单位),配备了专职人员进行研究工作,学院、部、中心建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配备质量工程院长。制度保障:学校将建立健全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常规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检查制度、阶段总结评估制度等等,并建立相关的奖励制度。经费保障:学校对“质量工程”建设工作在经费上给予全力保障,在学校正常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投入外,投入专项建设经费1200余万元,设立“质量工程”专项经费,支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2.监控工程及时完善

提升教学质量的得力措施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的监控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必须及时完善。监控工程以常规教学检查为主体,期初、期中、期末各教学环节严格把关,并实现教师自查、主任把关、院内审查、校内抽查的四级监控体系。以本科学院评估为里程碑,学校对每个学院在学年末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组建专门的评审专家,出台《长春工业大学院级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实施方案》,从各个方面进行立体评估,掌握教学工作的现状,诊断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和优化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3.创新工程生机勃勃

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需求,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创新型人才的潜质,为高层次的学习深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之所在。为此我校开展了创新工程,学校以各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为入手点,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先进的理念、方案、模式和机制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大力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开拓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不断改善实验、实践教学场所、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保障。

4.课程工程

我校是吉林省率先开展优秀课程建设的高校,截止到目前已开展了21次校级优秀课程建设与评估,并于2007年启动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我们要求各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都必须建有网站,并投入使用。学校对精品课、优秀课、双语示范课均投入专项建设经费,在教学表彰中对课程组成员予以表彰奖励,并在职称评定中对课程建设有充分体现。

5.专业工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学科建设成果,我校确立了“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强化特色、整体提高”的专业建设思路,专业建设体现分类指导原则,已逐步形成以国家、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校级特色专业为骨干、其他专业为支撑的三个层次专业体系。同时,我校还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布局,科学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加强特色专业和新专业建设,根据吉林省五大支柱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了七大学科专业群。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建成了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工为主,经、法、文、理、管、教育等多学科并存、相互渗透的多科性专业结构,形成了理借工势、工借理发、文理渗透、经管融合、文法互动的专业格局。

6.名师工程

我校于2007年开始启动“名师工程”,制定了相关政策,积极开展教学名师的培养,到目前共遴选了2批30名校级教学名师,有效地发挥了教学名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我校还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采取多项措施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到目前我们已实施了3批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增强广大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质量工程平台体系建设成果

我校在本科教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特等奖1项,省一等奖2项,省二等奖2项,省三等奖7项;建设了1个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了6个部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了2门部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84门省级优秀课程;建设了1个部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教学团队;培养了6名省级教学名师;建设了1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了1个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完成了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项目2项并已正式出版,其中1部教材被评为2007年部级精品教材,获得省级优秀教材8部。2009年,我校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单位,标志长春工业大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进一步努力方向

认真领会《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的文件精神,从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这五个方面进行重点整体推进。

实施质量工程是提升我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对我校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学校还将在今年的财务预算继续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质量工程的项目研究和建设。长春工业大学将以此为契机,努力开创教学改革新局面,为我校的教育教学事业搭建更高的平台,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马韵新.高校教学质量工程与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资讯,2010(27).

[2]张海龙,王占礼.抓“质量工程”建设 促学校更好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04).

[3]刘济良,王振存.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平台 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1(07).

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3

【关键词】精品课程 质量工程 示范作用

一、大学的精品课程介绍

1、精品课程介绍[1]

我国高等教育随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入,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一个文件,即《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从而启动了部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

精品课程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1)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

3)精品课程要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精品课程要求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从教育部《通知》可以看出,该文件的适用对象是高等学校,即大学。所以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大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其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教学队伍建设

2)教学内容建设

3)教材建设

4)实验建设

5)机制建设

6)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通过上述内容的建设最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我国大学教育教学的质量等。

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教育部共评选出部级精品课程3862门,共有746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由于精品课程的部级、省级、校级的三层架构设计,精品课程建设被全国高校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绝大部分高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部级精品课程评审的同时,形成了数万门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

2、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概念与建设内容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是这样定义的:它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包括2项内容,即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

1)精品视频公开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要求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为课程遴选依据,通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着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建设1000门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现已完成),2012—2015年建设900门。

2)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

高等学校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对原国家精品课程优选后转型升级,并适当补充新课程,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特别注意:原被评上的部级精品课程需要经过“优选后转型升级”,否则就不符合现行精品课程的标准了。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建设5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二、国家质量工程介绍

为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教育部于2005年8月成立了专门的质量检查组,组织专家对部级精品课程进行年度检查,各地主管部门也启动了相应的检查工作。

质量工程[2]是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决定于2007年1月22日起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学的国家质量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也是“十一五”期间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质量工程建设的包括“六大内容”,“七大系统”和“九大目标”。其中提到“六大内容”之一提到的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七大系统”关于精品课程的要求是:建设精品课程共享系统;“九大目标”关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要求的是:实现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在人才培养中广泛应用。

部级质量工程还提出要“建设10000种高质量教材、3000门部级精品课程和3000个特色专业点……”,等等。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出必将有效提高大学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满足我国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大学的精品课程的建设与部级质量工程的推出目标是相辅相承的。对于已经评为部级精品的课程,需要经过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过程监控,做好质量保障,评估机构可通过提取该课程网上资源的状态信息,如网络连通状态、访问量、资源更新状况及师生互动情况等,及时各高校甚至各门课程的建设及应用状况评价报告,以此督促精品课程团队密切关注应用,持续提升质量。获得精品课程的荣誉称号的课程应该动态更新,避免一成不变,对于过程监控中发现达不到要求的课程,应撤销其精品课程的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布。

总之,只有把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推广应用结合起来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评,尤其注重课程的推广应用,加强过程监控与质量管理来保障精品课程的应用效果,才能使精品课程产生内在和持续的建设动力,并有效促进精品课程的应用与共享。

三、目前大学精品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大学的精品课程与质量工程的推出是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标志性大事,必将大大的促进我国大学教育在专业建设与质量内涵方面迈上新台阶。但是,目前各个大学的精品课程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本人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几条建议。

问题1:从整体上讲,国家与省级主管部门尤其是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但对评审后的推广与应用特别是应用效果的关注不够。以部级精品课程为例,2003年至2007年共评出1798门精品课程,但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系统”网站中收录的只有217门,所占比例仅为12%。很多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更是分散。在精品课程二期建设中,必须积极探索网上资源的应用模式,逐步拓展应用的范围与层次。

因此,建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构建一个专门管理精品课程的专用平台,以便集中管理该省各年度的部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要求已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各大高校网站必须在醒目位置提供各级精品课程的网址链接,从而方便大家使用。

问题2: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还不能自觉地把精品课程的应用与自己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几点:一是该精品课程的推广应用不够,从事该课程任教的任课教师不了解,因而参与该课程学习的学生也不了解,另一个方面是,学生主动参与网上学习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这种状况的改变需要授课教师增强以精品课程辅助课堂教学的意识,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学会应用丰富的网上资源。

建议: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应用精品课程资源的意识。

问题3:部级精品课程质量检查组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的已被评上精品课程的网站随后网络不通,或者课程内容长期没有更新等问题,还有的精品课程在得到荣誉称号后就加设密码甚至销声匿迹。这就失去了精品课程应有的价值,起不到原来期望的示范与辅射推广作用,背离了国家推出精品课程的初衷。精品课程到底需要评什么,如何来评,不仅直接影响到精品课程的建设更新与共享应用,还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评审体系并加强质量保障与过程监控。

建议:修改现行的评审体系,将评审体系纳入网上资源建设及应用状况的考评指标,以避免原来那种“重评审,轻应用”的模式。要求各参评课程除提供现有参评材料外,还必须提供精品课程网站的运行状态,课程网站的连通是否畅通,网站的资源更新状况,网上资源的点击率、访问该课程IP地址数、学生对该课程的应用状况以及具体效果的反馈信息等等指标。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应用成效显著、尤其是学生喜爱的课程脱颖而出,从而避免评审前突击建设、评审后疏于管理的现象。

结语:通过学习国家精品课程与质量工程的有关文件,我认识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推广应用,传递正能量,从而提高大学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大学教师光荣神圣的使命。以上是我对精品课程和质量工程有关文件的理解以及个人的几点建议,发表此文,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编号】教高[2011]8号,【发文时间】2011-11-14

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4

关键词: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教学团队;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团队作为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兴组织载体,其建设水平直接决定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有对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对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分别规定有建设部级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而开放大学的教学团队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建设,如何客观评价其建设水平、进而引导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建设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放大学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德尔菲法筛选评价指标

1.专家的基本情况

遴选专家是德尔菲法预测成败的一个关键。本研究选取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高校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多名教师、天津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的行业专家、天津辰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以及天津开放大学(筹)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多名专职教师共计20人作为咨询专家,共进行两轮函询,第一轮发出20份,收回18份,有效回收率为90%;第二轮发出20份,收回17份,有效回收率为85%。通过问卷的回收率可以看出,参与咨询的专家对本项目的研究持积极态度。

2.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主要以指标重要性评分的算术均值(jM)、满分比(jK)来反映。将专家咨询表中各指标的重要性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五个等级,并分别赋值9、7、5、3、1。根据专家的打分,利用SPSS17.0和Excel2007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出各指标的算术均值、满分比。然后采用百分位数法设定筛选指标的界值,算术均值的界值设定为所有指标算术均值的第15百分位数P15,满分比的界值设定为所有指标满分比的第15百分位数P15,大于或等于该界值的指标较重要。

3.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W)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通过计算可以判断专家对全部指标的评价是否存在较大分歧,其值在0~1之间,W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协调系数W还需要通过显著性检验(2χ检验),否则认为专家的评价意见在非偶然协调方面尚存有分歧,还需要对某些指标调整后进行下一轮的咨询。本研究两轮咨询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检验后P值均小于0.05,表明全部专家对全部指标的评价达到了较高的协调度。

二、开放大学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本研究构建的开放大学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为“团队带头人(0.4794)”,表明团队带头人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衡量团队带头人胜任能力的5个指标中“C1专业教学水平”和“C3组织、协调、管理和领导能力”,在全部二级指标中占到了最高的权重(0.162),“C5教学第一线讲授或负责的专业课程数”的权重(0.084)在二级指标中排第三,表明在开放大学,一个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必须集专业教学能力和领导能力于一身。

“团队结构及组成”的权重(0.1864)位居5个一级指标的第二位,表明教师结构和组成对教育教学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下二级指标“团队成员中本校专职教师所占比重”的权重(0.0793)在二级指标中排第四,这说明在开放大学,要构建一个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仍需要充分发挥本校专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工作”的权重(0.1496)稍显偏低,反映出内外界对当前开放大学教学工作认同感的不足。从“教学工作”下属二级指标的权重来看,开放大学的教学工作应注重“学生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掌握(0.0551)”,增设“实践性课程门数或技能实训项目数(0.0309)”和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0.0309)”。

“课程及资源建设”的权重(0.1024)虽不高,但其应作为开放大学的立校之本,开放大学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没有围墙、超越时空限制、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其下二级指标“精品课程、多媒体课程网络平台使用率”权重(0.0652)在二级指标中排第五,表明开放大学的教学理念正逐渐被认可,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运行及管理机制”是作为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因素,而其权重(0.0822)在一级指标中最低,表明在开放大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开放大学需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

三、天津开放大学(筹)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证分析

天津开放大学(筹)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团队由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两部分构成,专业建设团队由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部级教学团队的部分成员、天津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的行业专家组成,主要负责专业计划的设计调整及主干课程的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团队由天津开放大学(筹)系统内和其他高校的兼职教师组成,主要负责课程的系统管理与教学实施。这种建、教分离的建制,虽可极大减少本校在专业建设上的师资投入,但为专业建成后的系统管理和教学实施留下诸多隐患:一是高校的教授、行业的专家不懂开放大学的教学、不清楚开放大学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专业理论的高深和专业技能的高超可能并不为实地的教、学者所理解和接纳;二是开放大学实行的专业和课程责任教师负责制,将极大地削弱学校自身在该专业及课程管理中的权限,全由兼职教师管理专业和课程,人事制度管理和绩效考核等难于落实到位,将很难保障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此,针对天津开放大学(筹)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提几点改进建议:

第一,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应由本校的专职教师担任,专职教师更能专注于开放大学专业的建设,具有较好的远程开放教育理念、较丰富的远程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这是兼职的团队带头人很难具备的专业特质。

第二,专业课程的资源建设应主要由本校的专职教师承担,在专职教师无力独立承担的前提下可聘请普通高校的教授或行业专家给予指导,而不是完全放开,任由高校教授或行业专家的自我发挥,不顾实地教、学者的认同和需求,直接“拿来主义”。

第三,课程责任教师应主要由本校的专职教师担任,脱离于本校人事管理和考核机制之外的“兼职为主”,很难保证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监管落实。因而,要真正建好天津开放大学独具特色的工程造价专业,必须加大工程造价专业或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师资力量要保证最基本的“专兼平衡”。

参考文献

[1]王升.高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5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英语写作,人文关怀,技术精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85―04

一 发展过程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至今已有8年的时间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形成了校级、市级、省部级、部级“四级递进”的建设模式,而且也的确成为了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标杆。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1 第一阶段

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有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教育部提出了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成1500门部级精品课程。第一阶段,获得部级精品课程的,英语类有27门。

2 第二阶段

2007年新春,国家启动了高等院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计划在五年时间里(2006-2010),再建3000门精品课程。第二阶段,获得部级精品课程的,英语类有45门。

通过两个阶段的建设,截至2009年,获得部级精品课程称号的英语类课程共有72门。

3 新的机遇

2010年,“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接近尾声。第二期部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也是最后一年。值此紧要关头,又迎来了新的机遇。新春伊始,教育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针对高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

《规划纲要》内容,主要是政策层面上的宏观性指导,不可能具体到精品课程建设下一步如何推进的具体问题。但是,有理由相信,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仍然将是全面推动、有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 申报感受

自2004年起,清华大学外语系“英语写作”(1-4级水平)课程,就参加了精品课程的申报;连续三年申报,2006年获得成功。 回想起来,整个申报过程值得总结,目的在于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1 平常心

精品课程申报,有申报资格审查、专家网上初评、会议终审通过、网上公示阶段,好似过五关斩六将,环节诸多,周期漫长,因素良多,聊无定数。感受之一,一要做精心准备,二要有平常之心。评得上,不见得是唯一最好的;评不上,不一定不是若干最好的。

2 差异性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差异性表现,强调“充满理性的与众不同”(Reasonable Differences Being Encouraged and Emphasized)。感受之二,“英语写作”(1-4级水平)胜出,课程差异性功不可没,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

a. 课程体系的创新性;

b. 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c. 课程设置的平台性;

d. 课程结构的贯通性;

e. 课堂组织的生动性;

f. 教学资源的多元性;

g. 材料组织的真实性;

h. 课程建设的技术性。

3 操作性

精品课程申报,贵在体现操作性原则,充分了解不同级别(校级、市级、省部级、部级)、不同评审体系(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外语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与差别,求得操作层面上的有力支撑。感受之三,“英语写作”(1-4级水平)的申报,在操作层面上,淡化了传统的“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的二元化分,在更高层面上形成了辐射性的平台课程,为解决教学过程中“量大面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资源共享的可能,最终获得了专家的认可。

4 程序性

精品课程申报与评审,最讲程序性,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切忌“想当然”行事。感受之四,事先充分了解程序、期间保持动态跟进、全程注重游戏规则。评审期间,定时异地(局网、外网)查看,网络课件是否能够正常打开、浏览。

5 艰巨性

第一期项目,计划建成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第二期项目,计划再建3000门精品课程。2010年,是国家精品课程(第二期)评审的最后一年,估计竞争更加激烈。感受之五,精品课评审, 难度逐年提升。赶乘末班车,理应直面挑战,准备充分。要有长远眼光,紧紧抓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这个永恒主题,迎接可能出现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项目的申报。

6 数字化

2007年新年伊始,国家启动了高等院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这项总投入为25个亿的教学改革项目,其中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建,解决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面对这种新形势,如何通过“技术精巧”(Technological Delicacy)手段,实现创新教学(Innovation Teaching)目标,是新时期每个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团队,都需要认真思考的“宏大叙事”(Grand Discussion)问题。感受之六,“网上冲浪学习半日,胜过实验室里半旬”(“Half day on the Web saves you half month in the lab”)(李喜先,2005: 622)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信息化、数字化、资源化、区域化、共享化的网络教学与研究,必将成为下一步精品课程建设的规范性、特色化要求。

这些理念,同时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发展方向。《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一是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二是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7 针对性

截至目前,确立的部级精品课程中,英语类的已有72门。感受之七,参加申请的教学团队,有必要认真研究已有的部级精品课程,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了解英语圈内已经获得精品课的课程类型与特色,有针对性地突出自己的创新之点,避免重复雷同,才有胜算的可能。教育部在2010年的申报指南中,明确指出几个重复建设的课程类别,不再接受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

8 好运气

科学的发现,有时候靠运气;项目评审的结果,也有运气的成分。感受之八,申报成功,认真准备很必要,机缘巧合不可少。一条重要的原则是――锲而不舍,不断完善,不断进取, 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三 建设成果

1 优质教学,重在资源

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资源的建设,有必要注重信息化、优质化、数字化、多元化、区域化、共享化的特色。显而易见,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满足这些要求。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是保证海量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根本出路。这些特色,不但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

基于这种认识,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经过8年的努力,我们建成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Teaching Resource Program,简称TRP)。这个平台规模大,内容多,功能强。以下,结合英语写作教学中作文的评改问题,介绍“技术精巧”对于创新教学的反拨作用。

英语写作教学,难度最大,问题最多。作文评分和作业批改,就是其中的两大难点。针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开发了“写作评语生成软件”(杨永林、丁韬,2010)和“写作多元评分软件”(杨永林、李鸣,2010),旨在强调“人文关怀”与“技术精巧”的有机结合。

2 作文评语,自动生成

没有充分的教师反馈,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犹如“在黑暗中摸索”一样,始终不得要领。另一方面,作文批改这个环节,又是最能体现“个性化教学”(Individualized Teaching)、“学生为中心”(Student-oriented Teaching)、“任务性学习”(Task-based Learning)这样一些教学新理念的。

中国语境中,要解决作文评改中反馈信息不足的问题,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困难。首先,大班教学中,作文批改,费时费力。写作教师,往往是心有愿而力不及。其次,作文评改,需要有经验,有责任,高水平的教师,在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之下,师资准备不够,不易找到合适的人选。

众所周知,“文末评议”,是文章批改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给予整体评价;聚焦主要问题;提供修改信息。这个环节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反馈信息(Faculty Feedback)不足(Connors & Lunsford 1993;Stern & Solomon 2006),评议话语英语表达单调(杨永林、董玉真,2010)。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结合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我们开发了“写作评语生成软件”,通过“三级评议”模式,可以在降低工作强度的条件下,提供充分有效的教师反馈,培养作文修改的能力,提高英语写作的水平。使用这个软件最大的好处是:作文评改的内容与质量,得到了提高;作文评改的压力与强度,得到了缓解。有了评语生成系统这个“文章利器”,不但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迎刃而解了,整个评议过程,如图1-图2内容所示,评阅者只需根据印象,设定参数,轻点鼠标,即可完成。

3 写作评分,软件辅助

写作过程中,没有及时的分数判定,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进步,不易发现存在的差距,很难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客观、准确、及时的分数评定,是大班写作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个矛盾,我们开发了“多元写作评分软件”,使得原本需要耗费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评分工作,现在只要轻点鼠标,即可准确完成。为创新写作,提供了一条“技术精巧”的出路。这个软件基本的设计理念,如图3-图6内容所示,是通过“初始评分”、“结构评分”、“主题评分”、“综合评分”四个层面的操作实现的。

四 结语---希望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体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有力举措。规划高等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除了强调教育质量的提升之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还提出了注重人才培养,提升科研水平,加强社会服务,优化教育结构等多项具体目标。

根据《规划纲要》精神,“国家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张力,2010)。由此推下,特色化、区域化、优质化、应用型的教学资源建设,为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 Connors, R. J. & A. A. Lunsford. Teachers’ rhetorical comments on student papers [J].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993, 44: 200-223.

[2] Stern, L. A. & A. Solomon. Effective faculty feedback: the road less traveled [J]. Assessing Writing, 2006, (11):22-41.

[3] 李喜先.21世纪100个交叉科学难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4] 杨永林,丁韬.写作评语生成软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 杨永林, 董玉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体验英语”视角下的教学模式新探[J].中国外语, 2010, (1): 13-21.

[6] 杨永林,李鸣.写作多元评分软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7] 张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等教育解读 [OL].

家教的高级高程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保障措施

一、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性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适时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是以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手段,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对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受益面,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对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了安排。在实施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中,高职院校也承担了相应的任务,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二、陕西省实施质量工程取得的成效

在“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启动了“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主要涉及教学名师、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大学生竞赛活动等建设项目。“质量工程”的实施,对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成效为:一是进一步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二是获得了一批部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三是引导不同院校办出了各自特色,四是凸显了高校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五是进一步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六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七是形成了校、省、国家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八是教育教学改革有了新突破。基本经验有三条:(1)注重内涵建设是质量工程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途径,(2)坚持分类指导是质量工程惠及各校师生的主要原则,(3)加大经费投入是质量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1]。

三、实施质量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有其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探索、求真的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起步、稳步发展到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到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200余所,在校生超过96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尤其是近10年,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在20世纪初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显著提高。2006年,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高职院校切实把建设和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200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重新界定和规范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2010年9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10年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使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有新提升,在办学体制上有新突破,在结构布局上更加合理,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实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从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为保证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高度重视政策引领和思想发动工作。同时,国家还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教育部设立“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计划于2008-2012年间选派500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及省级示范院校领导赴美国、德国等国家进行为期1个月的学习和培训,旨在提升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为提高教师队伍专业能力,依托国内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先后启动了中德师资培训、骨干教师赴港培训和知名企业专业技术培训等项目。从各省和学校层面看,为推进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非常重视思想发动工作。通过组织外出学习、省内集中培训、聘请专家来校作报告等形式,起到统一思想、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明确认识的作用。实施效果比较好的高职院校,首先是全面学习、准确领会国家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用正确的思想认识指导和推进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其次是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相关进修培训。比如,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分项目培训,以著名专家姜大源、赵志群、张治中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讲座,省内院校间的质量工程专题教学沙龙,校内高职教育理念大讨论等活动,都较好地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二)组织保障

高校质量工程作为国家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工程,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都需要严密组织,确保质量。陕西省启动质量工程以来,省教育厅、财政厅按照教育部、财政部要求,成立了“陕西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与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省教育厅杨希文厅长任组长,全面负责质量工程工作,分管高等教育的方光华副厅长主持常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高教处,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西安交通大学。质量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配套政策、重大举措等;工作委员会依据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制定我省高校年度实施计划,统筹部署年度人物,组织、安排、协调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工作;专家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质量工程总体规划、确定各项建设目标与标准、进行立项评审和项目验收、召开专题座谈会或研讨会、多方听取意见和指导项目建设工作。省教工委、省教育厅把“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列入每年的工作要点,并召开全省高校职能部门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陕西省高职院校为推进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与的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质量工程的动员、规划、部署、研究等工作;质量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建设任务的落实、检查、督导、验收等工作。有的学校还专门组建了若干项目团队,负责项目建设任务的执行和落实。

(三)制度保障

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相关制度作保障。为此,陕西省教育厅陆续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见》(陕教高[2007]7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陕教高[2007]9号)、《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陕教高[2007]49号)、《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陕教高[2003]37号)、《陕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选细则》(陕教高[2005]38号)、《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意见》(陕教高[2007]69号)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2009年,陕西省出台的关于质量工程建设配套文件187项,其中,仅2009年就有45项之多。

按照国家和省厅的文件精神,各高职院校也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办法。比如,质量工程实施方案、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质量标准、质量工程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实施办法、质量工程奖励暂行办法等,基本上涵盖了质量工程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设内容、评选办法、评价标准、经费管理、验收奖励等多个方面,保证了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

(四)经费保障

《陕西省省级“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中,在总结基本经验时,提出了“加大经费投入是质量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的结论,同时,在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时,得出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不足”的结论。可见,经费保障是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保障措施。

陕西省政府设立了“陕西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从2002年―2009年,省级财政共投入经费1.1亿元。为了加大投入,省财政将专项经费由“十一五”期间的每年350万元增加到3500万元,增长了10倍,以保障质量工程各项建设必需的经费。

陕西省各高职院校为了保障质量工程经费,在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挤出经费专门用于质量工程。据统计,在“十一五”期间,21所省属高职院校,用于质量工程的投入达16232.071万元,平均近773万元,其中,投入相对较少的院校,在5万元以上;投入相对较多的院校,在3500万元以上。

(五)机制保障

1.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由教学决策系统、教学组织管理系统、教学运行系统、教学监督与反馈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进质量工程建设进程,确保学校更好地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教学状态基本数据采集分析和评估机制

建立评估机制,确定教学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推进教学工作。利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定期采集各类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逐步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数据向社会公布,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社会监督[3]。

3.建立奖励机制

为鼓励各教学单位及广大教师积极申报“质量工程”项目并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学校对申报各类省部级、部级的“质量工程”项目获得立项或奖项的,给予一定奖励及配套经费。

以我省首批进入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仅精品课程奖励一项,院级建设经费为2万元,申报省级、部级分别追加2万元建设经费,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奖励1万元,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再奖励2万元,建成部级精品课程再奖励5万元,且建设经费及奖励均累加计算。

4.建立督导制约机制

质量工程的实施,有赖于项目建设组人员不断学习,认真探索和深入研究,需要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协助,同时,还需要建立督导制约机制,以推动质量工程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成立了有教育教学工作督导督察组,由高职务、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组成,对涉及全院性的重要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参考文献:

[1]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情况报告(2003-2010)

[R].陕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2010.

[2]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报告(2000-2010)[R].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