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社会实践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家教社会实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家教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运作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的分析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本领的途径,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青年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增长才干;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有助于青年学生锻炼意志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一般有五种类型:一是以共青团组织牵头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二是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牵头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参观学习、调研考察等;三是以学校教学部门牵头实施的教学型的社会实践,如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毕业实习等,有的高校开设了社会实践课;四是由就业指导部门主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就业体验、创业实践等;五是以学工部门主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家教服务等。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看,一些高校缺乏对社会实践顶层设计和系统的过程指导。具体表现在:一是多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二是同级部门沟通协调欠缺,没有与学业学习相配套的措施;三是一些专业教师对社会实践认识片面,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活动内容单调、活动形式陈旧、活动经费欠缺,无可避免地陷入学生的可选择范围过小。

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所谓“项目”就是一种一次性的工作,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由为此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来完成一个课题。“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具有明确的实现目标和具体的操作程序,是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一)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必要性中央16号文件提出“高等院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的要求,这为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课程化、专业化、制度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这就是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根本原因。首先,项目化运作要求高校有统一的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协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开展,从而避免多头管理、资源浪费;其次,项目化运作加强了与专业的融合。社会实践活动应与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就业创业意识等;再次,项目化运作有利于形成团队合力。通过项目化运作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的团队优势,使实践团队明确目标、细化方案、取得实效。

(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现实意义项目化运作使社会实践活动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整合资源、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科学管理。首先,项目化运作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平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多次阐明了素质教育要具备社会实践品性,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项目化运作是实现学校产学研有效结合的途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使高校的科研项目、人才、活动等资源进行合理的流动和分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实践实效性,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再次,项目化运作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青年大学生应有的贡献。因此,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其实效性,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途径

阅读全文

儒家教育思想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摘要:儒家有较为完善的教育理论,从生活角度出发,将抽象的道德规范生活化、具体化,采用生活经验世界的素材,重视理想人格的榜样作用,关注社会环境的道德养成,强调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修身,这些对人的言行起规范作用和道德教化作用。用今天的思想和理念解读儒家教育生活化的思想,对现今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的解决,仍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活视域;儒家教育思想;大学教育

一、儒家教育生活化思想

(一)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情境

儒家重视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情境,将抽象的道德规范生活化、具体化。社会普遍的价值原则具有抽象性,要被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接受,转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和生活信条,需要将一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回归日常生活。儒家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叙述故事,塑造具体的德行历史人物形象,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如,颜之推推崇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准则、道德要求———忠,赞赏伯夷、叔齐不仕两个王朝的高风亮节,钦佩北齐太监田鹏鸾为保护后主被打断四肢而死的忠诚:“不屈二姓,夷、齐之节也;何事非君,伊、箕之义也……然而君子之交决绝无恶声,一旦屈膝而事人,岂以存亡而改虑?”[1]他用例证分析不信守诺言、表里不一的人:“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2]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有助于受教者将道德规范比照生活原型,从而在道德践履中克己复礼以修养德性。

(二)素材直接来源于生活经验世界

儒家重视生活式、融入式的教育方式。对晦涩、深奥的理论,让其根植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通过直接的图形视觉启发和感悟教育对象。如,《礼记•学记》中的“撞钟”就是一个例子:“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3]教学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如不遵守这一原则,将导致“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的结局。为了形象地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儒家采用生活中大家熟悉的器物进行类比。《中论•治学》曰:“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4]徐干将学习和器物的装饰相比,经过装饰的器物,才谈得上美观,人经过学习,才会形成良好品德,学习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颜氏家训•勉学》通过生活经验阐述事理:“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5]用直观的物器什件和生活经验阐述事理,使原本平淡无奇的说教变得十分生动而鲜活。

阅读全文

中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思考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开展多年,形式日益多元丰富,大量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类型包括“课外家教”“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三下乡”“竞赛活动”“岗位见习”“创业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从不同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同时积累了经验,提升能力的同时服务了社会。这些活动为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和生活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但尽管种类较多,但从参与人数比例和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问题。而且个别学生还存在着应付心理,只当成是完成任务,而未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提升社会实践的整体质量,应该具有更高的目标指向性,也应该接受到更多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目前来看,能缓解就业压力的创业活动,所引起的重视还有待提升,这表明高校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更多地是一种示范行为,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与培养普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有机结合的程度还不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要真正与“专业锻炼”“就业储备”紧密联系,还需要相关部门包括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学生服务管理部门为普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机会。

二、医学生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科学,她不仅因其简、便、验、廉的特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保驾护航,也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当代中医学子在复兴中医,发展中医的道路上更是任重而道远。应该高度重视实践的意义,积极把握实践机会,锻炼自我、服务他人。中医药院校学生应该重视自身专业的特色,不使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而是真正为自己成为合格的医生做准备。比较适合中医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特色治疗,为义诊型志愿服务提供途径。针灸、推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根针、一缕艾条、一双手便可轻松治疗多种疾病,因其操作简单、设备简便、见效快、效果好等特点非常便于中医外治疗法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类型走进社区、走进群众。中医学子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医术技能,服务千家万户,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社会实践方式。第二,寻师问道,寻找遗落民间的高手。数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无数彪炳史册的苍生大医,但仍有沧海遗珠之痛,在民间存在着大量医道高手,他们或有祖传的一技之长,或对中医理论有独到见解,或在自己民族传承千年而不现于历史,这对立志于要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当代医学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大量的中医学生,借助社会实践的机会,寻访自己身边或者少数民族中隐藏在民间的医道高手。这既是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的方式,更能让遗落在民间随时可能失传的中医秘方为现代医学所用。第三,亲近自然,体会中医博大精深的奥妙。中医大夫看病,离不开理法方药,而支撑着中医学大厦的阴阳五行理论离不开象数理三位一体的理论,从取象于天地,到类比于人身,可以说,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大自然的中药也是当代医学生所必修的一门课程,所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来到产药的山区,来到大自然,随药农们一起,走进原生态的中医中药也是拓宽视野,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夯实自己的知识。

三、着力提高中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虽然,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从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实践教育发展趋势和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具有无限的潜力与重大的发展前景。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医学子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更应该大力挖掘社会实践对自身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坚持价值取向上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内容和形式上以提高技能为重点,实施体系上以机制建设为突破口,评估环节上以就业储备为核心,各个环节配合到位,才能够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要坚持努力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机制,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使广大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社会实践,喜欢社会实践。

作者:石如玉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阅读全文

小学体育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探微

摘要:

本文在科学地分析了素质教育和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论述了对于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内容设计、学生个性发展的优化及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措施,从而有效地探究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素质教育;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理念是结合我国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所需而科学研发一种高效教育理念,它要求学校在教育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德智体艺美劳等全方位的个性化发展,而小学体育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正是这一素质教育理念实现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特色教学手段之一,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生存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等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质量,必须积极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教学与设计,从而有效实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高。

1.优化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开展、提高教学合理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同时是小学体育教师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应用中介之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合理性,首先应当加强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小学学生体育发展的需求。根据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小学体育教学除了要注重小学学生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结合体育健康训练技巧、快乐运动的心理健康培养、文化传统等方面内容开展教学,因此,小学教师在设计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应当将这些教学需求元素有机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比如以我国某城市的一所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改革为例,该所小学以现代素质教学改革为改革背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局的科学素质教育精神,给予学校本身的课程资源开发、教育基地的开发及教育科研的开发等多方面内容的需求,合理地确定其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核心内容应当以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运用、身心健康发展为主,并合理地借助社会教育资源为小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平台,科学地进行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合理地探究素质教育对于现代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帮助作用。

阅读全文

培智学校开展家教讲堂有效性

【摘要】在特教学校,孩子的教育、康复更应该是连续的、持续不断的,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家长对残障学生的照顾与管理仅仅停留在能吃饱、吃好的就可以。而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康复训练则关心的较少,同时,由于家长本身知识的缺少,也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康复方法等知识的缺乏。所以,开展家教讲堂很有必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教讲堂

在特教学校,孩子的教育、康复更应该是连续的、持续不断的,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家长对残障学生的照顾与管理仅仅停留在能吃饱、吃好的就可以,而对于学生的教育问题、康复训练则关心的较少。同时,由于家长本身知识的缺少,也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康复方法等知识的缺乏。很多家长受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左右,还没有意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把“教育”“康复”的任务都推到学校。在我国,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开始得到关注,一些学校开始把家长的教育问题纳入工作范畴,特教学校都在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如何在特教学校使家教讲堂更好的发挥作用,构建一个和谐的教育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全力促成特殊儿童的全面、健康、持续、终身发展,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家教讲堂的规范化建设,实现了从“以家长如何解决子女的教育、康复问题”为主,到以“提升家长自身素质”从而实现“亲子共成长”。

一、家长的教子观念发生变化,形成了教育、康复并重的新局面

通过家教讲堂的辅导与学习,慢慢改变着家长“重文化知识轻康复训练”的观念。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在家教讲堂的沙龙活动中,家长不再是紧紧盯住孩子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开始过问起孩子的康复训练、自理能力、动手能力等。如孩子参加各种手工制作、特长学习、社会实践等,绝大部分的家长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学校的织布、绘画班办得有声有色,节庆祝活动的隆重热烈与成功,同家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二、家长教子方式得到提高,教育效果明显

在家教讲堂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把孩子的需要告诉家长,同时也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家长教子方式的改变。家长根据家庭教育的实际,在讲师团老师们的指导下在家里完成学习任务。其基本要求是“求量不求质”,即家长陪同孩子参与社会的活动,如超市购物、外出游玩等,只需要将图片传给孩子的班主任,并附以简要的说明,就会视为完成。这既增加了亲子关系,同时也开拓了残障孩子的视野。许多家长深有体会的说:尽管我们的孩子存在残疾,但同样也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而简单的、粗暴的教育,只能让孩子面对家长时,更加恐惧。

阅读全文

中职校素质教育途径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的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和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大问题,是人的培养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教育领域最核心的一个变革……通俗地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既要成人,又要成才。”   中国职业教育法第三、四条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职业教育法》也为中等职业素质教育作了具体的表述:使学生成为有一定文化水平,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初级管理人员或中级技术工人和其它专业人员。当今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将集中体现在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和职工队伍素质的竞争。因此,重视教育和发展教育,特别是大力发展职业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近几年来,我校依据《职业教育法》中对中职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全面需求,结合我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对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实施素质教育做了如下几点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一、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从素质教育角度来讲,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以培养应用智能型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中专教育改革,应以社会需要,专业学科体系和学生的发展作为基本点,改革现有的课程模式,构建以全面提高素质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发展创新个性的新课程体系。   1、改革基础课程内容,为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对于基础课程的改革,我校的具体尝试是,英语课、数学课采用分层次教学。按学生的成绩、理解能力及兴趣要求,把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实行目标情景教学。这样做,大大地降低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难度,减少了他们对于英语、数学课的畏难情绪,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课程结束的考试、考察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为了培养学生们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自我认知、自我心理、情绪调节的能力,还在基础课中,添加了“职业就业信息指导”、“心理健康”、“演讲与口才”、“美育”等多门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条件,选择个性发展。   2、改革专业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及时地将所学知识同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实用能力。为此,我校最近几年来,一直本着“有用”、“实用”、“够用”的原则,对已有的各种中等职业专业教材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编写了大量的科学、实用的校本教材。对于“数控”、“电子”等专业,对于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要求多的课程,实行了边教边做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试验室、实训室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克服了学生对理论课感到难、感到乏味的畏学心理,通过直观、具象、所学即所得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拓宽实习、观摩基地的渠道,让学生及早地看清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培养学生明确努力、发展方向的职业能力。近几年来,我校不断扩大校外实习、观摩基地的发展。争取一切与我校各专业相关的大、中、小型企业,与学校建立、保持长期的联系。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实时、实地的实习、考察学习。让学生建立所学专业知识同各企业生产之间的联系,消除对企业生产的距离感、陌生感。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发展方向。   二、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和发展个性的空间阵地   近年来,第二课堂活动,在我校迅速地活跃起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人才素质培养上起着积极作用。   1、课外社团活动。近年来,我校根据素质培养的需要和学生个人兴趣,建立了书法、绘画、音乐、文学、摄影等各种社团组织。不定期地聘请校外专家、社团到我校进行经验交流活动,并且定期地举办各种展览、竞赛活动,大大地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满足了学生个性能力的发挥,促进了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   2、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我校不断组织学生参加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中专生志愿者活动、中专生就业跟踪调查活动和中学毕业生升学状况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大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实践调查的能力和统计整理工作的能力以及把社会实践活动转变、上升到理论指导的能力。   3、法制、安全观念教育活动。针对中等职业学生法制观念薄弱,自我保护、爱护心理不足的问题。近几年来,我校同社区治安管理警察及消防部门建立了长久的校内、校外法制、安全教育活动。定期举行法制、安全教育活动。大大地加强学生的防火安全意识和法制道德意识,使学生能够安全、健康地成长。   三、与学生的家庭建立和谐互动、互信的信息沟通网络   素质教育的成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够取得的。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的多方努力。其中学生家长的通力配合和充分信任是十分重要的。几年来,我校利用网络信息等多种方便快捷的手段,为每一位同学建立详实的家庭信息档案。与学生的家长建立了持久、稳定的信息互动网络。及时地了解学生家长对学校培养目标、模式的期望、意见和建议。及时地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成绩、问题反馈给家长,让学生家长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成长情况,对学生学习情绪的稳定以及心智成长与成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平衡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职业教育发展的路还很长,我们随时随地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断尝试、不断实践,我们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与成绩,因此,我们有信心通过不断的学习、尝试,进一步更好地实现我们中等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迎来中等职业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社会实践角度下广告设计论文

一、围绕行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制度,采用多元评价办法

设计符合学生特色并适应本行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中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制度,不再只单纯地设立期中测试、期末结题测试的考核模式,寻求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考核标准,并能付诸实际教学。采取多元的评价办法,除了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自评、专家对教师的评价等单一的评价外,也包括以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参赛获得的证书、实际案例的转化成果评价整个教学成果。

二、在教学中突出创新性课程的实践环节,构建阶梯状实践教学体系

阶梯状实践教学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学生特点逐步增加学习内容的强度和难度,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接纳新知识。高职院校为三年制学习,针对广告专业课程特点,教学体系具体分为:在大一阶段设置基础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大二学年设置更高层次的教学内容,以便让学生将大一阶段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让学生学有所成,有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课程、各类广告设计专业的创意竞赛活动,以及假期本专业的社会实习和导师研究的科研项目等社会实践;最后是学生做综合设计的阶段,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便是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应采用各种办法激励学生求同存异,大胆创新,使学生向广告行业专业人才转变。

三、教师探索多元化教学技巧和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学习”

教师授课的方式和技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尝试:一是有效开展模拟广告公司教学,这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高;二是将社会实践实例引入课堂。如,可以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将广告公司正在运作的项目引进课堂,也可以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广告大赛等,引导学生“兴趣学习”。

四、多渠道吸收社会课题,成立行业专家指导小组

阅读全文

高校社会实践局限及改善对策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长久以来始终将“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作为主要目标,并将其视为认识两次飞跃的必由之路之一。在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多次强调思想引领的重要意义。本文对社会实践政策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从概念和历史出发,对现行社会实践政策存在的问题局限和如何进一步改善和加强社会实践工作进行了讨论和思考,提出了实操层面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作为新中国自建立以来长久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实践观的重要内容,一直是我国教育政策中高校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中国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和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切实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学生的实践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新时代中取得了新成绩,也面临着新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实践育人实效的空间,是每一个育人者应当思考、探究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社会实践的概念界定

社会实践是一个极广泛的概念,尤其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关于认识和实践的讨论几乎贯穿了我国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历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中,实践指的是人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客观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是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进行的,具有目的性;人类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以一定的客体为对象。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类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其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活动[1]。1937年,在实践论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基于马克思过去的唯物论脱离人的社会历史发展这一问题,认为“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2]。通过对社会实践相关政策和研究历史的梳理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各级政府部门、中国共青团均着眼于校园生活、学习之外的,深入社会的劳动和学习。同时,教育部门会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定,促进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践。因此,可以将高校社会实践定义为“在校大学生在学校主管部门的审批、支持下,利用课余时间离开校园,进入社会,运用物质和精神手段,满足其自身需要,探索并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际生活,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技术培训等”。从社会实践的概念讨论可以发现,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贯穿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归宿,所有的认识活动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可以有效促进认识活动。在获得学校教授知识之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实现理论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完善知识结构,才是学习和成长的真正目的[3]。

二、高校社会实践政策的历史沿革

受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实践作为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认为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一系列围绕教育改革的决定、意见、通知中,反复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1983年,共青团中央下发《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十七周年开展社会实践周的通知》,倡导各高校在大学生中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目前可查的第一份倡导开展社会实践的政策文件。团中央、全国学联决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周,要求大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形式的社会实践,用知识和智力为社会服务。1984年5月,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同志指出,“要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们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4]。1992年6月25日,党中央和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联合《关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是高校社会实践发展历史上的一份里程碑式意义的文件,第一次以最高规格和权威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级共青团组织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责任,提出将社会实践列入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多渠道解决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精心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意见》首次提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针,即“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意见》确立了社会实践的地位,承认了社会实践加强教育的实践环节的有力措施,是推动青年学生走与实践相结合道路的有效途径。能够让学生加深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同时,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之中接受思想、政治、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实际锻炼。整体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200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领域重要的“16号文”。文中关系到社会实践的主要有几部分。一是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课堂教育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二是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三是对思政教工队伍提出了要进行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的要求;四是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为高校创建良好育人环境,为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从16号文中,可以发现,官方已经将社会实践视为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一环,认为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大学生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员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央和政府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关注。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方面,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党政部门、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把社会实践纳入总体教学规划,设定学时学分,保证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等形式和主题相结合。2005年2月1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了《关于社会实践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16号文进行了具体的贯彻落实。这次发文对社会实践进行了更完善、更具体的论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路径。目前可参考到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基本都出自这份《意见》。文件沿用了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即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根本原则。《意见》肯定了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指出在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之下,社会实践仍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因此,《意见》要求一方面要继续巩固社会实践的已有成果;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让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意见》确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对社会实践内容方面,意见从几个角度分别进行了叙述,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并将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作为实践载体,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匹配。在体制机制方面,《意见》提出,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等方面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在领导层面,意见明确了高校的领导小组制,并指明了涉及条线部门为各地的宣传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门和共青团组织。整体而言,《关于社会实践的指导意见》较为完整的叙述了社会实践政策的整体形态,对社会实践的目的、作用、政策实施方都有详细的叙述,为社会实践的相关政策绘制了蓝图。2015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继续要求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7年6月1日,团中央、教育部共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在第四部分“强化实践育人,积极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全面发展”,第12条要求“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改进组织方式和动员机制,带动各级团组织工作开展,提升活动的覆盖面、规范化、专业性,引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全面提高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此后,、教育部、团中央没有就社会实践专门发文,亦少见关于社会实践的专门论述,社会实践仅作为政策手段出现在相关部委的红头文件中。如教育部、司法部印发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2016年13号文)、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2017年8号文)、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通知(2013年4号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各年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主题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通知、主题知识竞赛活动等通知。在这些发文中,都将社会实践作为手段途径,为不同的政策目标服务,而非专门针对社会实践本身进行论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