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社会实践范例

家教社会实践

家教社会实践范文1

本论文系河北金融学院“红色梦之队”团队(团队成员:邢艳霞、王茜茜、周佳伟、刘美萱、张林栋、叶新茹、余珊、郭肖晨、郗梓辰、张琪强)社会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将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大学生调研和实践宣讲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义,对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

十八届五中全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定义方面,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明确提出“三个倡导”价值理念,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制度取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定向导航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家治理对公民个体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上述三个方面为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起到了定向导航的作用。

二、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助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中贯彻和传播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然途径。作为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精神宣讲活动,既能极大的发展和锻炼学生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又能服务社会。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培育和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有机融合,不断为青年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进而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2.有利于全面塑造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

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为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多个方面对我国未来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科学发展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的同时还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作为祖国新生力量的青年大学生有理由站出来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更快更强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代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可以深化其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要义理解,从总体上把握主题主线,紧扣时代脉搏,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目标。同时有利于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创新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大学生得以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不断修正自我方向,使其有能力承担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任。

三、以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助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路径

1.深入借助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精神宣讲等有效宣传平台。

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是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磨炼意志的有效方式,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选择合理并且有效的途径进行精神宣传,建立社会宣讲长效机制,把学校更好的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基地,在大学生群体广泛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活动,深入社会,为国家尽力;通过精神宣讲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员更多的了解党的精神,充分了解中国梦,更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更好培养扎实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人和未来接班人。

2.借助网络宣传平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为了进一步助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借助网络论坛、微信平台、微博网站等新兴媒体巩固和宣传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成果,创新实践和宣讲形式,提高实践和宣讲手段,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引导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网络宣传平台宣传引导的重点是青年学生,少年强则国强,引导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导向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才能从根本上升华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提高所有国民的精神素养。由此可见,网络宣传平台不可忽视。

3.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巩固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成果。

学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摇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盘活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着重加强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在硬环境上,应当借助校园物质宣传设施,着力提高和宣传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的影响力和成果,借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力。在软环境建设上,应当着力同学优良的学风、校风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借以巩固和扩大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的重要成果,不断提高其育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家教社会实践范文2

关键词:家庭金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征信;消费金融

一、文献综述

(一)消费金融概述

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将消费金融界定为除住房和汽车贷款之外的、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彭飞、向宇(2014)认为消费金融是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提供贷款的金融服务,包含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消费信贷与信用卡等形式[1]。美国联邦保险公司认为消费金融就是消费信贷,包括住宅抵押贷款、住房净值贷款、信用卡及其他个人信贷。以消费金融范畴为基础,许多学者围绕消费金融开展了研究和探讨,主要可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其中,宏观层面从政策、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消费金融的状况、发展趋势及意义等。谢世清(2010)指出消费信贷压低居民储蓄率,可能引发其他行业的资金供给挤出,从而影响这些行业乃至整体经济增长[2]。孙国锋(2018)认为消费金融对宏观经济具有积极影响:一是通过消费资金融通会刺激社会消费增长、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和拓宽货币政策传导信用渠道;三是有利于降低金融行业风险、缓解资本约束、倒逼银行机构转型等[3]。目前,大部分研究认同消费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微观层面的研究较为多样化,但主要关注点是影响消费金融行为的因素。一些学者研究了住房、收入、社保、持有资产、教育医疗等金融消费者特征与消费金融行为的相关性,验证了相关要素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戴丽霞(2014)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对消费金融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劳动者在年轻时和年老时消费需求大但劳动生产能力低,消费金融可以平衡各年龄阶段的消费需求[4]。陆岷峰、杨亮(2016)引入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成长链金融的概念,强调消费金融的终生性服务和过渡性授信特性,将自然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金融需求、消费偏好及信用水平综合评定,给予动态跨期授信[5]。

(二)家庭金融与消费金融的关系

相对于经济学中“厂商行为”而言,家庭金融也可以称为消费金融。陆岷峰、朱卉雯(2016)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将自然人分为成长期、就业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的消费需求和风险偏好都不尽相同。如果单纯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性考虑,就会出现某一时期个人收入难以支撑消费的现象。如在成长期,无收入或收入与消费不相匹配时,就需要家庭的支持[6]。在家庭视角下,家庭成员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通过时间错配和特性互补,能够达到家庭整体配置的最优组合。一般情况下,家庭消费可分为规律性支出和波动性支出两大类。规律性支出往往会有常态性现金流支撑,而波动性支出需要跨期配置现金流,从而偏离最优家庭资产负债组合。对于单个家庭而言,合理的信贷规模有利于家庭平滑消费,也能促进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家庭信贷规模和结构管理不当,则会使家庭陷入财务危机。如果家庭是理性的,在选择贷款合约时,就会根据家庭整体的风险偏好、消费需求、还款能力来安排现金流,达到既满足消费需求又不违约的目标。

(三)社会信用体系状况

吴晶妹(2013)认为我国征信体系可分为金融征信、行政征信和商业征信三个体系。其中,金融征信主要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为核心;行政征信由政府职能部门构建,主要包括行政处罚、司法诉讼等;商业征信主要目的是防范交易风险。三个体系相互补充,都是征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7]。目前,我国征信体系主要以公共征信为主,社会征信为辅。其中,公共征信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商业银行采集贷款数据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再由中国人民银行汇总、整理、加工形成征信报告。社会征信则主要是第三方征信机构,数据主要用于部分平台或特定领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利用自身的交易、支付等数据,对个人信用进行画像。2015年,芝麻信用等8家互联网机构取得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业务试点资格。2018年,百行征信成立并正式上线“信联”系统。目前公共征信已被社会所认可,但仅有个人银行数据,来源相对单一。社会征信和新兴征信体系目前的社会认可度和应用普适性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有效性也缺乏实践验证。段培燕(2017)认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目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信用社会建设制度,但缺少准确定位和框架设计,法律体系建设也不够完善。二是虽然近几年开始重视征信信息采集,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整体过程还是缺少规范化和标准化,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信息共享存在阻碍。三是信用体系不完善、社会信用意识缺失、信用基础相对薄弱,易诱发市场违约行为[8]。

二、家庭金融视角下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孤岛”问题突出

信贷等金融数据、工商和司法等行政数据、缴费和交易等生活场景数据分属政府不同部门或企业产生和管理,相互孤立存在,无形中设立了一堵共享“隔离墙”。另外,P2P借款、花呗等网络支付占款、部分小贷公司借款所产生的信用数据游离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之外。网络交易支付及信用行为所产生的数据属于信息产生平台,难以实现共享和互联互通。

(二)缺少“普适”评价标准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报告主要提供借贷数据分类统计,商业银行根据各应用机构不同风险偏好,实施风险判断,缺少科学、准确、统一的评价标准。行政处罚、司法诉讼等政府公共类信息缺少修复机制和风险判定。芝麻信用、京东白条等机构设计的信用评价机制所采用的数据范围、评价模型、运用标准存在差异,其在其他场景应用的有效性也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三)缺少“综合”评估机制

目前征信信息主要以个体为对象,是对个体过往诚信数据的收集整理,缺少关联关系评价和认证机制,容易导致打“擦边球”、信用投机等行为的发生。如个人失信导致无法获取贷款,该失信人则可通过其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贷款,再由其实际使用,通过打征信个人化的“擦边球”达到实际贷款的目的。此外,当个人收入不够支撑支出时,个体很难通过家庭成员信用来获取贷款,维持其开支需求。家庭成员分别申请贷款,易导致短期超限消费,或套取消费贷款资金转作其他高风险用途,一旦出现波动,会导致信用风险。

三、融入家庭金融思维的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家庭金融是基于家庭总体信用之上,对家庭成员当期和未来预期收入、信用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成员间信用共享,通过设定综合评价模型,动态调整额度,来实现综合授信、集体用信的模式。一方面可规避家庭成员个人的过度用信累加后家庭负债过高的情形发生。另一方面,在控制家庭总负债前提下,对家庭总体信用进行评定可最大限度满足中低收入社会群体的消费需求,更加贴近国家普惠金融的政策导向。

(一)个人收入支出难与家庭割裂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成员间具有固有的特定关系和责任义务。常态社会下,个人的出生、求学、工作、成家、养老等行为均摆脱不了家庭的影响和责任。从图1可以看出,个人所处的不同生命阶段,收入和消费存在较大的阶段性不匹配,也正是这些阶段性不匹配,需要家庭的支持和支撑。往往家庭收入可看作家庭成员收入之和,大多供家庭成员共用。支出也大多围绕家庭消费,需要家庭成员收入错配,以达到家庭整体收入和消费的平衡。

(二)个人借款还款多以家庭支撑

从个人生命周期来看,往往支出先于积累,受到个人当期实际收入限制时,实现当期超限消费需要家庭的信用背书。一般情况下,以个人为主体的消费借款多与家庭生活不可分割,还款也大多有家庭的支撑。如个人处于学习成长期需要助学贷款;单身期和新家庭形成初期需要购房、购车等大额消费贷款,虽属于个人借款但也属于家庭社会消费需求范畴,应纳入家庭借款考虑,还款也大多需要家庭来共同完成。因此,家庭成员间在不同阶段的信用转用和共担是消费金融的真实需求。通过将家庭思维融入消费金融,可以看出融入家庭思维的家庭信用共享、综合授信,是个人角度消费金融所不具备的,更加有助于中低收入群体获得消费贷款,提高消费金融覆盖率和可获得率,促进消费金融普惠化,也更加有利于金融机构降低经营信用风险的水平。但这也需要一个完善的信用平台和体系来支撑,通过对家庭成员的综合信用评估,精准判断综合信用水平和综合偿债能力。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应融入家庭金融思维,使信用数据更贴近社会性,进而构建一个更加成熟、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四、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支撑家庭金融发展

(一)构建政府主导多元融合的信息共享平台

目前我国个人征信体系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商业银行及部分小贷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报送个人授信数据,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整理形成征信报告。金融机构佐证个人信用时,以征信报告为主辅以行政处罚等信息。但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征信信息缺少社会关系群体分析渠道;二是信息仅为征信接入机构贷款和信用卡等信息,缺少其他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信息;三是信息分散在不同机构、缺少有效整合。过于单一、过于分散的数据不利于家庭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融入家庭金融、完善征信体系,一是以征信系统为主体,搭建一个信用综合服务平台,接入税务、工商、司法、交通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数据,并打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交互通道,实现信用数据的多层次互通;二是鼓励市场化的征信机构发展,与芝麻信用、腾讯信用等互联网信用平台打通共享渠道,在数据共享和业务模式方面加强合作,引入交易、支付等生活场景化信息,更加真实地刻画信用主体的信用状况;三是组建征信数据评估专业机构,充分运用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信息科技技术,建立多类型信用评估模型,实现分类型、分场景的个人信用画像,为评估家庭总信用提供基础。

(二)推动征信体系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目前个人征信数据采集渠道主要是接入机构授信数据,司法、行政等公共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交易、支付等生活场景类数据在各平台独立拥有、独立使用,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化的采集、加工、分析和评定标准,导致了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缺乏社会认可。此外,征信产品仅为征信报告或简单数据罗列,价值延伸和价值挖掘不够。推动征信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一是完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对用于个人征信的数据采集渠道、格式、标准、边界等进行规定,并对信用数据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使用全过程进行规范,进而实现信用数据的标准化,促进数据交互和共享。二是建立标准化的信用评估模式,一方面可借鉴芝麻信用积分的范式,对综合信用进行评估打分,分段标刻信用等级;另一方面可实施多层次、多角度数据分析,如ZestFinance(美国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多个数据分析模型来实现不同角度信用水平的分析,建立包括预付能力、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及稳定性等变量的模型,并动态更新和细化,提高信用评估的精准性和实时性。三是实施统一专业的征信监管,组建专业的征信监管机构或成立征信自律协会,对征信信息产生机构采集、加工、分析、运用、共享等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管,促进规范化运作,避免信息泄露等风险。

(三)引导征信运用思维的转变和革新

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金融的大发展,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相互补充,但它们的信用评估决策模式大致相同,即:通过过往个人信用状况预测未来守信趋势,通过过往个人收入、当期资产和收入稳定性预测未来还款能力。这导致个人当期收入和支出不匹配时,较难获得足额的消费贷款,割裂了个人收支的家庭属性。因此,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家庭信用。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对个人及家庭综合信用进行评级和展示,这既有利于征信的标准化运用,又可为评估家庭总负债承受限度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须革新征信运用思维。推动消费金融向以家庭收入和信用状况为基础的综合授信模式转变,通过家庭综合承债平衡个人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

(四)注重征信发展的法律法规支撑保障

近几年我国虽然出台了《征信业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和制度来规范征信行业发展,但在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共享和使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所缺失。伴随数据集中、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等的演进,新模式新形式屡屡出新,如芝麻信用、腾讯信用、京东白条等,基于电商、第三方支付等平台产生的海量个人信息,亟须互联网数据共享和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支撑。一是征信牵头主管部门要针对征信全过程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包括机构准入、征信数据采集共享使用等,引导征信业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发展;二是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状况,提前筹划征信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个人隐私保护、防止信息泄露等问题;三是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多渠道、多层面向全社会公众宣传征信法律法规,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促进征信在法制环境下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飞,向宇.消费金融公司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西南金融,2014(7):39-42.

[2]谢世清.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上海金融,2010(4):82-85.

[3]孙国峰.中国消费金融的现状、展望与政策建议[J].金融论坛,2018(14):3-8.

[4]戴丽霞.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金融特性探讨[J].新经济,2014(5):13-14.

[5]陆岷峰,杨亮.成长链金融原理推导与发展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37-47.

[6]陆岷峰,朱卉雯.个人成长链金融特征与发展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4):1-7.

[7]吴晶妹.未来中国征信:三大数据体系[J].征信,2013(1):4-12.

家教社会实践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展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思政课理论教学偏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思政课需要加入部分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理解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大思政格局是现在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国家、政府、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政课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方式,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符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同时需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让学生能用一些思政理论知识解释社会现象。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过程,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起到一定的作用,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都起到重要作用。为此,在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为深远的教学意义和必要性,符合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涵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2.1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政实践课兴趣,保障思政实践课质量的有效因素,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必须经过实践才能体现出价值”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意识,能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符合现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2.2发挥思政课实践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高校非常重视学生思政课,思政课积极在改革,尤其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学生利用思政课的理论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挥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思政实践课改革中的融合,对思政实践课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保障思政实践课教学改革的内涵,对发挥思政课实践育人功能起到重要作用。现在高校非常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方式,思政实践课教学改革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思政实践课育人的功能,体现思政课育人的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设计

3.1融入校内实践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实践课教学课堂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项目分析,提高学生思政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融合校内实践教学,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校园文化活动中,鼓励学生都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让学生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具体案例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园文化是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阵地,也是充分发挥学校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因素,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意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作用。

3.2融入校外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思政实践课不仅需要课堂教学,更需要重视社会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思政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挥思政理论的重要意义,体现思政课教学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实践课教学改革,比如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价值行为,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爱国名人故居、革命烈士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好人馆等。经常举办相应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意义,完善学生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3.3融入网络实践教学

思政实践课融入网络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更好的学习,促进思政实践教学改革需要。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完善,学生的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让思政课融入网络实践教学提供了基本保障措施。新一代大学生对网络教学非常感兴趣,在网络平台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实现互动,同时可以方便了学生学习,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了灵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学习的主力军,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实践教学,发挥网络教学优势。网络是现在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工具,网络是传播知识的载体,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网络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同时也丰富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增加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总之,高校思政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主义途径,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思政课,尤其需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思政课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丰富,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让其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祝文燕.规范建设创新发展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政课[J].北京教育(德育),2017(06)

[2]王慧颖.分析思政课要面向现代化[J].智库时代,2019(20)

[3]郑跃涛.新媒体视阈下思政课的挑战、机遇与改革[J].未来与发展,2019(05)

[4]左秀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5)

[5]尼玛次仁,纪建洲.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奋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思政课建设路子[J].新西藏(汉文版),2019(05)

[6]张慧.大学生思政课的创新方向[J].企业文明,2019(05)

[7]陈宇翔.我们有信心讲好思政课[J].新湘评论,2019(09)

家教社会实践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实现路径;探析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如何让这一科学理论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实践教育全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走向社会心理形态,使其进一步转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和外显行为,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是一个十分紧迫的实践问题。

一、加强实践教育应关注大学生正当利益诉求

我国当前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利益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诉求全面化”的现阶段,要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从认识到认知再到认同,进而接受实际践行,要求我们必须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作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把关注和重视他们的利益诉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的着力点,把满足和实现他们的利益诉求作为实践教育的切入点,把引导他们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作为实践教育的突破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效果会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的接受和认同程度直接取决于利益诉求的满足度。要求我们必须以关注关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神利益诉求为重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堂和课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的侧重点,积极而有效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精神归宿。以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发展动力源泉,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发展环境为保障等作为切入口,引导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发展利益需求为根本。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的目标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力,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而加以实施,才能更好地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落在实处,真正起到引领思想、提升境界、完善自我和促进发展的作用,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的价值。

二、以活动为载体、实践为平台,建和谐校园文化

任何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生活、融入实践,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校园文化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在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中具有“先行军”作用。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的作用聚集地,理应以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社会实践为平台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作为锻炼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打造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的良好氛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和精神内涵。”建设和培养社会实践德育基地,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提供不可或缺的实践基础,并深刻理解和内化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体验机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的理解,强化知行结合的一体性,形成多途径、多载体育人的良性互动格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内化在少数民族大学的社会实践全过程,使之成为他们的行为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的辐射效应,积极拓展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的建设载体,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的有效性。

三、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强化环境育人的渗透性

个体的价值观念是周围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大到宏观的整个国家环境,小到微观的校园环境,都能给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一种愉悦心情、陶冶思想的和谐氛围和蓬勃向上的力量,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接受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观。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团和学生群体“同伴”的育人功能,坚持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融入学生活动、学生宿舍、学生课堂,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涌现的优秀人物和先进经验,形成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群体认可和崇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着力营造发挥正向作用的综合影响系统,不断优化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网络体系,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融入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之中,充分利用好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中的方向性和独特优势,共同奏响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合唱,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和舆论氛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实践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和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贯穿并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在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中,从利益诉求、文化育人、社会实践等平台入手,探索新时期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洪远鹏,卢志强,等.社会关系溃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92-332.

[2]董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7(3):34.

家教社会实践范文5

关键词:高校教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教师要想很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率先垂范,用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常思民族之安危、教育之兴衰、学生之疾苦,努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远大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对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对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信赖,培养“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

一、从坚持“铁一般信仰”的维度,着力提升高校教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旗定向性

1.以信仰铸就灵魂。高校教师要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努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此,高校教师必须在三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论上下功夫。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原著,从源头上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理解。二是在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只有认真学好讲话、全心践行讲话精神,才能称得上具有时代精神的、合格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者。三是要在深入学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扎根民众心灵的重要基石,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认同。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理解,我们的信仰才能自觉而稳固。2.以信仰催生素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学习与专业前沿知识的学习相结合,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以及管理知识体系,不断扩大充实自身的知识面,着力塑造博闻强志的良好形象,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不“触礁”、不“搁浅”。二是把强化个人修养与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相结合,坚持学以明理、学以树德、学以修身、学以睿智、学以致用、学以育人,以德艺双馨感染学生,以强烈的政治敏锐目光正本清源教育学生,以昂扬明快的生活情怀开导学生,当好学生的“领路人”。三是把理论武装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以创新的思维、前瞻的意识、发展的眼光,研究解决立德树人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运用辩证思维,透过事物的矛盾现象,认识把握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理念做好教育工作。

二、从坚定“铁一般信念”的维度,着力增强高校教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坚定性

1.坚定对实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目前,西方敌对势力采用“西化”“分化”“文化冷战”“政治转基因工程”“娱乐至死”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其价值观。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以身作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中,在高校教育事业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绩中,在师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显著变化中,强化情感认同,产生强烈共鸣,形成广泛共识,筑牢信念之根基,引导大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有效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进一步筑牢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思想根基。2.坚定对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忠诚。历史的经验证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多样、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形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如何衡量忠诚?主要看“五个是否”,即是否树立“四个意识”,是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是否忠诚干净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培育,贵在践行。一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教育,不搞两面派,不当两面人。高校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以全心全意服务学生为宗旨,立足三尺讲台,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干好本职工作,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出版发表有要求。二是把“两个坚决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要求。个人无论成长到什么地步,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不管组织把你放在哪个位置,都是党的信任和工作的需要,所以要用满腔的感恩之心回报党组织的培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一切工作都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做到令行禁止。

三、从尊崇“铁一般纪律”的维度,着力增强高校教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规约束性

1.强化敬畏条规的自我约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中国共产党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个人如果有才无德、德不配位,就可能本事越大、危害越大。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不断端正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一是要在正风肃纪上做表率,要敬畏誓言、敬畏组织、敬畏党纪,老老实实,守纪律,讲规矩,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立德树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求真务实抓好各项工作。二是要做到“五心”,即以淡泊之心对名,以知足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以进取之心对事,以平常之心对位。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教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金钱名利的问题上站得高一些,看得淡一些,想得通一些,做到“重利不足以变其心”“临大利而不易其义”。三是要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不作非分之想,常思贪欲之害。要平衡心态,克服吃亏失衡心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不为钱财所动心,不为酒色所忘形,不为升迁而困扰,严格自律,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2.培养令行禁止的号令意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坚决,是衡量一名教师党性强弱、能力高低的重要尺度。当前,有少数教师对学校党政决策部署和政策规定采用实用主义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打折扣、搞变通,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针对这种情况,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化教师的号令意识、执行意识。凡是法规制度明确规定的,都要毫不含糊地执行。要处理好无条件服从与解放思想的关系,不能以“思想开放”为名在执行政令上搞变通;处理好保持高度一致与发挥民主的关系,不能以“讲民主”为名各行其是;处理好严守政策制度和创造性落实的关系,不能以“创造性”为名钻空子。要带头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宁可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也不能影响上级的决策指示规定的贯彻落实。3.健全着实管用的长效机制。高校教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和典型示范等方面做工作,需要健全长效机制,努力达到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在浓厚环境中感悟,在舆论引导中启迪。要把健全长效机制作为系统工程,增强培育践行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发动集体智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激励师生注重日常培育,坚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岗位上践行,在培养人才实践中锤炼,在教学科研服务经济建设中检验,在文化传承理论创新中体现,以个人的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主动作为、创新有为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

四、从强化“铁一般担当”的维度,着力赋予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履职主动性

家教社会实践范文6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本领的途径,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进青年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增长才干;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有助于青年学生锻炼意志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一般有五种类型:一是以共青团组织牵头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二是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牵头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参观学习、调研考察等;三是以学校教学部门牵头实施的教学型的社会实践,如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毕业实习等,有的高校开设了社会实践课;四是由就业指导部门主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就业体验、创业实践等;五是以学工部门主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家教服务等。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看,一些高校缺乏对社会实践顶层设计和系统的过程指导。具体表现在:一是多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二是同级部门沟通协调欠缺,没有与学业学习相配套的措施;三是一些专业教师对社会实践认识片面,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四是活动内容单调、活动形式陈旧、活动经费欠缺,无可避免地陷入学生的可选择范围过小。

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所谓“项目”就是一种一次性的工作,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由为此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来完成一个课题。“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具有明确的实现目标和具体的操作程序,是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一)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必要性中央16号文件提出“高等院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的要求,这为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课程化、专业化、制度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当前,社会实践活动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这就是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根本原因。首先,项目化运作要求高校有统一的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协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开展,从而避免多头管理、资源浪费;其次,项目化运作加强了与专业的融合。社会实践活动应与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就业创业意识等;再次,项目化运作有利于形成团队合力。通过项目化运作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的团队优势,使实践团队明确目标、细化方案、取得实效。

(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现实意义项目化运作使社会实践活动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整合资源、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科学管理。首先,项目化运作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平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多次阐明了素质教育要具备社会实践品性,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项目化运作是实现学校产学研有效结合的途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使高校的科研项目、人才、活动等资源进行合理的流动和分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实践实效性,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再次,项目化运作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青年大学生应有的贡献。因此,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其实效性,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途径

项目化运作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行项目化运作,通过立项使多方面资源得以最优化的配置,将科研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真正明确自己的实践方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青年人才。

(一)项目化运作,开展分类分层实践模式

根据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重点的不同和认知社会能力的逐步深入,开展分类分层社会实践活动:大一学生重点选择以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为导向的“志愿服务类”项目,如义务家教、宣传青奥、科学发展观宣讲等内容;大二的学生主要选择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为导向的“科技学术类”项目,如“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器人比赛、电子技能大赛等内容;大三学生选择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岗位体验类”项目,如挂职锻炼、参观考察、创业项目孵化等内容;针对四年级的同学,主要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开展结合专业特点的理论研讨、实习实训、撰写调研论文等内容。另外,在普通同学和学生骨干之间、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之间也可以分别开展不同特点的实践活动。分类分层实践使工作更容易为学生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类分层实践模式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强,结构明晰,在不同层次间实现升降机制,既能激励先进,又能勉励后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通过分类分层实践,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兴趣和未来发展的实践途径。

(二)项目化运作,规范实践活动的机制建设

在学习目标与就业需求的接轨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解决大学生对高质量社会实践机会饥渴的难题?项目化运作既能开阔学生眼界,又能让参与者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得到提高,让社会实践不只是列在课表上的“绣花枕头”。

1.成立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招生与就业工作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挂靠校团委。

2.选题和申请。学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供社会实践的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主命题,填写学校社会实践项目申报表,上报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审批。

3.立项评定。领导小组根据实践项目的方案设计、参与学生、指导教师、活动经费、预期效果等,评选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

4.活动经费。领导小组根据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给予资金资助。鼓励团队用社会化的方式与企业合作,采取冠名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经费。

5.项目开展。各团队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日程安排有计划地开展调查研究、文艺演出、支教帮扶、科技扶贫、医疗服务、文化宣讲等实践活动。

6.撰写报告。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团队调研的真实材料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7.评比表彰。领导小组对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评定,选取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学生获得相应学分,指导教师获得相应工作量。

8.宣传成果。领导小组对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典型进行宣传,联系媒体给予报道,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项目化运作,彰显实践活动的品牌效应

家教社会实践范文7

关键词:生活视域;儒家教育思想;大学教育

一、儒家教育生活化思想

(一)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情境

儒家重视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情境,将抽象的道德规范生活化、具体化。社会普遍的价值原则具有抽象性,要被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接受,转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和生活信条,需要将一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回归日常生活。儒家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叙述故事,塑造具体的德行历史人物形象,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如,颜之推推崇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准则、道德要求———忠,赞赏伯夷、叔齐不仕两个王朝的高风亮节,钦佩北齐太监田鹏鸾为保护后主被打断四肢而死的忠诚:“不屈二姓,夷、齐之节也;何事非君,伊、箕之义也……然而君子之交决绝无恶声,一旦屈膝而事人,岂以存亡而改虑?”[1]他用例证分析不信守诺言、表里不一的人:“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2]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有助于受教者将道德规范比照生活原型,从而在道德践履中克己复礼以修养德性。

(二)素材直接来源于生活经验世界

儒家重视生活式、融入式的教育方式。对晦涩、深奥的理论,让其根植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通过直接的图形视觉启发和感悟教育对象。如,《礼记•学记》中的“撞钟”就是一个例子:“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3]教学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如不遵守这一原则,将导致“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的结局。为了形象地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儒家采用生活中大家熟悉的器物进行类比。《中论•治学》曰:“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4]徐干将学习和器物的装饰相比,经过装饰的器物,才谈得上美观,人经过学习,才会形成良好品德,学习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颜氏家训•勉学》通过生活经验阐述事理:“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5]用直观的物器什件和生活经验阐述事理,使原本平淡无奇的说教变得十分生动而鲜活。

(三)理想人格的榜样示范作用

儒家重视理想人格在道德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倡上位者、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孔子认为身教比言教能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上位者言行端当,做出表率作用,不用发号施令,大家也会听从他;相反,上位者言行出格,就是发号施令,也无人听从。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他强调上位者端正自身:“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7]孟子也强调教育者以身作则,家长教育子女,要以自身为榜样,用其言行风范影响子女,家庭道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8]颜之推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思想,发挥教育者的教化作用,让教育主体的思想、行为和道德品格这本活教材不断熏陶和真诚感染孩子。“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9]榜样人格认同是塑造人格和规范思想行为的有效路径,上位者、教育者的榜样典型示范,影响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外化为日常行动习惯。

(四)生活环境的道德养成

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道德养成至关重要,青少年容易受环境影响,好的环境能使其变好,相反,差的环境则使其变坏。孟母三迁就是为了让孟子受到好环境的影响。荀子亦注意到环境在教化过程中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10]他发现生活在某种环境中的个体容易习染环境的特性,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11]颜之推学习古人教子的言行,强调客观环境对子女教育的重要影响。他说:“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12]这是因为人在年少时,性情未定,可塑性强,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对其德性、品质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形象地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说明和圣贤之士交往,受到对方言行举止的熏染。“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翟悲于染丝,是之谓也。君子必慎交游焉。”[13]家庭之外的环境,和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来往,是一种重要的道德熏陶方式。

(五)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修身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受教育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修身。生活即教育,“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14]。孔子主张言行一致,重视实践成果。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5],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在立身行事上,要有羞耻心,说到做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16]。孔子在教礼过程中注重躬行实践,带弟子周游列国时,途中在大树下休息,就地演习繁文缛节的礼仪。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社会生活实践作为教育内容的一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7]。杨伯峻先生将这句话直接译作:“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史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18]孟子认为,身体、相貌等都是天赋的,道德之心需要在客观世界中通过官能的天性和能力来实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19]。荀子认为,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于生活,只有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0]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会不成为迂腐之人。颜之推主张向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贤哲学习,教育子女不能只善于“品藻古今”,要懂得经世致用。“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以应世经务也。”[21]除此之外,向有生产经验的劳动人民学习。“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22]农夫、商贾、工匠等,只要有德性学问,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表率,广泛地学习各行各业的知识才有利于事业发展。

二、儒家教育生活化思想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受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的支配,在强调知识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问模式下,教育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脱节,在教育过程中,知识与社会生活、知识与人发展的关系没有紧密联系,呈现出研究基础的“无根性”、研究角度的“狭隘性”、研究领域的“封闭性”,为改变抽象性、概念化的教育状况,我们必须转换研究范式和研究角度,吸收儒家教育生活化思想来研讨“回归生活”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渗入具体的生活情境

《论语》等儒家经典记载教育要“摆事实,讲道理”,即教育要在生活情境中落实。我们当前的大学生教育,局限于对教本所列的行为规范的被动摄取和接受,没有涉及具体的生活情境,不利于大学生对道德规范的亲身领悟。“任何试图脱离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的努力,都将在抽掉人性丰富性的同时,也抽掉道德教育自身的丰富性,从而丧失了魅力,甚至失掉了教育对象。”[23]反思儒家整个教和学的过程,强调教育过程在生活情景中展开,不要求受教育者记诵和接受某些抽象原则,而是感知和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某些言论和治理措施。为达成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目的,更好地影响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模式,除采取正面灌输的方法外,我们还需根据外在的生活情境和大学生本身的困惑,给予启发诱导,以使其反省行为模式与教育要求的规范之间的差距,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改进。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应学习传统儒家诸如孔、孟、荀、颜之推在生活中随时点拨的教育情景,把握学生群体当下的时代情绪后进行教育,吸收儒家“成己”的道德内涵,将与个人生活貌似联系甚少的国内外重大时事与大学生生活情景相融合,引导他们关注对个人生活和发展产生影响的重大国际、国内事件,促使他们敏锐地洞察各类大事件并做出思考,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自我思考、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二)教育路径增添生活色彩

随着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着力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改变了政治宣传为中心的方向,关注人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教育的人文性。“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权力斗争,开始越来越深地介入和参与日常生活领域,干预消费、休闲和艺术欣赏活动;反过来,消费、休闲和艺术欣赏活动本身,也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而具有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斗争的象征性质。”[24]当前大学生的教育不仅涉及政治方向、政治立场等问题,而且关乎其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日常生活。以大学生日常生活为价值起点,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建设,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内心世界的教育,容易引起他们的心理共振而不会产生戒备心理和对抗情绪,增强了他们对教育的认同、接受程度,在提升其政治认同,转化思想观念的同时,矫正了他们的道德行为,培养了情感意识。

(三)道德榜样教育源于生活

榜样就是通过塑造具体、理想的目标用以引导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儒家以“君子”“圣人”“仁人”等理想人格作为普通民众的榜样。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统治者塑造具有儒家道德规范的“君子”为榜样,民众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这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想目标。榜样示范主要通过君王、官吏、士人的言传身教使民众认同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理念。今天的大学生教育面临的是在思潮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树立主导意识形态的问题,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和实践而虚假地存在。相较于那些虽体现出高尚道德情操,但脱离大众生活的榜样形象,大学生更愿意接受被认为“真实”的偶像。因此,在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方面,要改变将教师和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榜样形象,让他们发挥主动性筛选出符合个人需求和期望的“榜样”。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引导他们对榜样的认知,不仅需要教师、父母、朋友、社会的合力作用,而且要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另外,引导式、疏导式的教育手法和启发性、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在大学生理性评价所选择的榜样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四)教育植根于现实社会环境

环境是思想教育的外部条件,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产生影响。儒学思想历来重视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影响,孔子的“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古代的“居必择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说法,都关注到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文化生活环境促进人们价值观念建构。科学的文化环境催人奋发向上,有助于塑造崇尚真、善、美的高尚人格,腐朽的文化环境传播假、丑、恶,使人意志消沉、腐败堕落。现在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物质环境,演绎和传播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大众流行的视像式“快餐文化”以娱乐的方式承担了现代人精神宣泄与慰藉的功能,搅乱了人们伦理与审美价值底线,需要引导大学生以人文精神的视野来解读视像信息,在多元表达之中谋求统一,多样传播之中谋求合力,多向交流之中谋求主导。大学生教育要占领精神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则需要通过文化环境渗透,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各类社会文化生活,发挥积极环境中的潜在教育力量来熏陶、感染、影响大学生,透过文化浸润使其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符合社会规范、道德、法律要求。

(五)教育回归生活实践

家教社会实践范文8

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开展多年,形式日益多元丰富,大量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类型包括“课外家教”“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三下乡”“竞赛活动”“岗位见习”“创业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从不同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同时积累了经验,提升能力的同时服务了社会。这些活动为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和生活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但尽管种类较多,但从参与人数比例和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问题。而且个别学生还存在着应付心理,只当成是完成任务,而未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提升社会实践的整体质量,应该具有更高的目标指向性,也应该接受到更多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目前来看,能缓解就业压力的创业活动,所引起的重视还有待提升,这表明高校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更多地是一种示范行为,把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与培养普通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有机结合的程度还不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要真正与“专业锻炼”“就业储备”紧密联系,还需要相关部门包括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学生服务管理部门为普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机会。

二、医学生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科学,她不仅因其简、便、验、廉的特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保驾护航,也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当代中医学子在复兴中医,发展中医的道路上更是任重而道远。应该高度重视实践的意义,积极把握实践机会,锻炼自我、服务他人。中医药院校学生应该重视自身专业的特色,不使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而是真正为自己成为合格的医生做准备。比较适合中医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特色治疗,为义诊型志愿服务提供途径。针灸、推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根针、一缕艾条、一双手便可轻松治疗多种疾病,因其操作简单、设备简便、见效快、效果好等特点非常便于中医外治疗法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类型走进社区、走进群众。中医学子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医术技能,服务千家万户,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社会实践方式。第二,寻师问道,寻找遗落民间的高手。数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无数彪炳史册的苍生大医,但仍有沧海遗珠之痛,在民间存在着大量医道高手,他们或有祖传的一技之长,或对中医理论有独到见解,或在自己民族传承千年而不现于历史,这对立志于要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当代医学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大量的中医学生,借助社会实践的机会,寻访自己身边或者少数民族中隐藏在民间的医道高手。这既是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的方式,更能让遗落在民间随时可能失传的中医秘方为现代医学所用。第三,亲近自然,体会中医博大精深的奥妙。中医大夫看病,离不开理法方药,而支撑着中医学大厦的阴阳五行理论离不开象数理三位一体的理论,从取象于天地,到类比于人身,可以说,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大自然的中药也是当代医学生所必修的一门课程,所以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来到产药的山区,来到大自然,随药农们一起,走进原生态的中医中药也是拓宽视野,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夯实自己的知识。

三、着力提高中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