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生就业指导范例6篇

中专生就业指导

中专生就业指导范文1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23-02

农业高等院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摇篮。农科专业毕业生及时、充分就业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自国家大规模扩大高校招生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近年社会焦点问题之一。据统计,农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30%~70%)普遍低于非农业高校,涉农专业的就业率更低。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

1.就业岗位不能满足急剧增长的毕业生数量。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大量增加。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6年达413万人,2012年达680万人,2013年达699万人,再创新高。但近几年的社会人才需求量未见明显增长,急剧增长的毕业生数量与有限的工作岗位间的矛盾是导致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客观原因之一。

2.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制约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渡期,我国大多数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较慢,大多数农业生产尚处于传统的手工式生产阶段,对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对高级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难以大量吸纳毕业生。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农业科技的推广,有些地县对本地生源毕业生都难以安置,更不会引进、储备高级农业人才,导致农科专业大学生难以进入农业行业。

3.农科专业毕业生实际情况与农业人才需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大量增加,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量有限,因此,许多单位对招收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苛刻。就业门槛的提高,使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农业院校毕业生的人才类型和实际工作能力与市场需求间存在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

4.就业工作机制有待改进。就业工作体制与就业工作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有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目前,各相关部门和学校虽然加大了就业工作的投入,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相对独立,与用人单位未能有效、及时地进行就业信息沟通和共享,导致毕业生不能及时获取就业信息,错失就业机会。

二、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

1.就业观念问题。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是目前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未能转变,择业理想较高,普遍追求工作稳定、工作环境舒适、收入高。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国企等是目前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但是这类工作单位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多数高校毕业生只能到企业工作。从近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即使要到企业工作,他们也更愿意选择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而不愿意到乡镇和农村基层工作。这就导致了多数高校毕业生竞争城市有限的工作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增加。由于行业原因,多数农业及其相关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都在农村基层,农科专业毕业生在城市的就业机会较少,而又不愿意到基层农业单位工作,也是导致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2.自我评价不正确。部分大学生缺乏客观、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产生自傲或自卑心理。一些学生过高地评价自我,在求职过程中好高骛远,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因而容易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给就业造成困难。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低,对自我能力、所学专业等没有信心,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甚至产生沮丧、脆弱、畏缩等消极自卑心理,不能主动参与自荐、应聘,过分依赖学校的推荐、单位招聘、父母等,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不愿意再次尝试或者消极待业,这也给就业造成困难。

3.专业认可度低。近年农业发展迅速,传统农业逐步转向现代农业,但是,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印象根深蒂固,对目前农业行业的看法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在农科专业的大学生中,“学农不爱农”的情况时有存在,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热情,在择业过程中不愿从事农业行业,不愿到农村基层,甚至一些农业行业的知名企业,也受到冷落,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相关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也意味着农业行业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农科专业毕业生对专业缺乏认可,“学农不爱农”的心态,容易导致用人单位“招人难”,而毕业生“有业不就”的现象,导致就业困难。

4.就业心理问题。农科专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还存在急躁、焦虑、攀比、从众、焦虑、缺乏独立意识、过分依赖家长等多数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情况。对走向社会心理准备不足,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毕业生容易出现精神负担沉重,情绪焦虑、意志消沉等负面情绪,影响就业。

三、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促进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作用

针对目前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有效积极的职业指导方法,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给农科专业大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个人定位,进行科学的职业选择和规划,对促进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解决当前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1.职业指导结合思想教育,帮助农科专业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目前农业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缺乏长期性和连续性,形式单一,更多地侧重传授理论知识和求职技巧等较为实用的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大学生职业发展观、择业观等培养。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有业不就”,“啃老族”等问题越来越普遍,这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直接联系。受专业影响,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往往在农村基层或较偏远的地区,并且需要从基层做起,在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实地操作等也是十分必要的,与部分毕业生“高起点”的就业观念相矛盾。此外,长期以来人们对从事农业抱有偏见,导致一些毕业生不愿意进入农业行业工作,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在思想上压力更大。而跨行业找工作比找专业对口工作的难度大,竞争也更为激烈,导致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对农科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促进毕业生积极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重要作用。

2.职业指导结合专业教育,提高农科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可度。目前高校从事农科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几乎没有农学学科背景,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因而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往往与其他高校、其他专业的职业指导大同小异,缺少专业特色和针对性。多数农业院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缺少专业教育,甚至没有专业教育,而多数专业课教师只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指导教师则更侧重于就业形势分析、求职技巧和技能等传授,这就导致了农科专业毕业生对行业的整体了解不够,缺乏对专业的认可度,学习积极性和就业积极性不高,影响就业。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加入专业教育,让“学农、爱农”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心中,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让他们提高专业和行业认可度,积极进入农业行业工作。

3.提高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帮助毕业生全面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提高职业指导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可以使职业指导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且可以针对农科专业大学生开展更具专业特色、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将职业指导融合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帮助农科专业大学生全面提高,对解决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德琼.我国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886-22888.

[2]杜德鱼,刘正盈,张岁平,汪爱兰.农林院校学生就业难心理探析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策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150-153.

[3]赵旭阳,李亮,柴江.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流向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792-8793.

[4]邓勿.农科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择业偏向的矛盾分析――基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2012,(8):227-229.

[5]徐丽敏.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1-85.

[6]姜策,郭忠孝,李晓安.农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1):110-112.

中专生就业指导范文2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

一、目前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对高校就业部门的建设极为关注,新的形势要求高校转变就业指导方法,加强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深层次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让毕业生凭借丰富的专业技能,清晰的个人发展思路去迎接严峻的就业挑战,各高校也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结果只有政策性的、理论性的指导,正真意义上缺乏专业背景。

(一)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职业技能。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多数是从事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辅导员或班主任,他们往往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根本无法对就业模式进行探索,也难以对学生开展细致的职业定位指导。而专业课教师缺乏对毕业生就业的关心,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就业应该是就业部门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事,只要自己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是万事大吉,这样致使就业指导缺乏专业背景。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从而出现了教学与就业指导脱节的现象。

(二)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局限。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大都围绕当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展开的,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动员会、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为学生提供的只是政策法规、求职技巧等应急性和支招性的指导,学生根本听不到与专业有的话题。可是今天的毕业生所面临的是竞争高度激烈、情况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这样的就业指导缺乏对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诠释,缺少对个性塑造的激发、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培育和学生就业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等。

(三)就业指导的开展与教学工作相脱节。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讲,就业指导应促进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做好专业知识的巩固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就业指导应与学校的教学密切相关。但一些高校开展就业工作仍与教学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

(四)就业指导工作不注重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有效作用。

面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些高校盲目的把就业工作变为院系领导一手抓的工程,但在诸多可利用的积极因素中,专业课教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专业教师主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多,而对学生就业最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培育是与专业课教师密不可分的。

二、专业课教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有利因素

(一)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普遍的、经常性,他们可以利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机会,帮助学生合理的规划职业发展目标,通过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择业观。帮助他们准确的定位,更好的寻找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目标。

(二)专业课教师对所属的专业认识全面,拥有丰富的专业资料,熟悉所交学科的专业特征和社会需求,在学生就业指导中附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肤浅,缺乏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不强,而专业教师传授的理论成果和社会经验为他们走向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教师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研究,一些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在社会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可利用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为毕业生提供更有效的实习基地,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缩小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四)专业教师在学生心中具有权威的地位,特别是教学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更加受到学生们的爱戴和敬仰,他们的言行举止,引导方向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就业工作取得的效果会变的更为显著。

三、加强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一)加强高校在整个就业工作中统筹力度,营造“全员参与,全程渗透”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氛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严峻的就业压力,社会和学生家长把人学生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高低的标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涉及到每一位救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专业课教师应深刻的认识到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能仅仅是按时上课,还应该把帮助学生就业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每位专业教师都应该明白做好人学生就业工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应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使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学生整个学刊阶段,确保高校就业指导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应是大学的最后一课。要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其竞争力,仅靠学生毕业前的临时教育是不行的,而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所受到的培养和指导。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即通过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信息传达,使学生真正了解专业特点、所学内容、研究方向、就业业前景以及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尽早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通过专业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对学生实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教育,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选择,实现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檄性,利用专业课教师的专业优势和人际交往空间,为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教育实习、毕业实习指导等与学生的就业指导联系起来,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能力训练,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反馈总结,找出学生在就业方面有在的偏差,及时调整其择业目标和方向,选出更符合自己特长、性格和专业方面的职业,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做好准备。

中专生就业指导范文3

关键词:90后 高职高专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拓展训练 必要性

Abstract; now" after 90"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become a new era of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of the main group, and this group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strong sense of independence, organize collective idea is thin; individual center doctrine, the team cooperation consciousness difference; thinking is active, curious, dare to try, but anti frustration ability is weak etc.. The article from how to enhance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for fun and to expand the training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bility and other aspects, elaborated in the course of vocational guidance into the need to expand the training

Key words: 90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raining 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05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高等职业教育随后发展迅猛。如今,高职高专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占半壁江山,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吃苦耐劳、诚信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些正是广大“90后”大学生所普遍不具有的。拓展训练通过学员在活动中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自我认识。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训练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就业指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因此,很有必要在“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

1 拓展训练的起源及特点

1.1 拓展训练的起源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Bound又称外展训练。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拓展训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翰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在大西洋的船队屡造德国纳粹潜艇的袭击。船只被击沉后,大部分水手葬身海底,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英国的救生专家对生还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还生者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些年轻力壮的水手,而是意志坚定懂得互相支持的中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专家们终于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这些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勇敢地面对危险,沉着分析处境,运用丰富的生活经验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于是,提出“成功并非依靠充沛的体能,而是强大的意志力”这一理念。后来德国人库尔特・哈恩(Kurt Hahn)提出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后来其好友霍尔特(Lawrence Holt)在1942年成立了一所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以年轻海员为训练对象,这是拓展训练最早的一个雏形。逐渐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1.2 拓展训练的特点

(1)综合活动性: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

(2)挑战极限: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

(3)集体中的个性: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

(4)高峰体验: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5)自我教育:教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员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员自己来讲,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2.“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2.1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无疑已经成为国家和高校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避开高校扩招和后经济危机带来的因素,那么从人才培养的结构类型、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等要素来看,供需双方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秦丽莉【1】等人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最注重的方面是综合素质的高低(占82%),接下来依次是思想道德(占54%)、专业知识(占53%)、社交能力(占47%)和实践能力(占45%),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此外,用人单位认为当今大学生最需要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占40%)、团队精神(37%)、吃苦耐劳(占35%)、诚信和创新能力(占30%),其中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和诚信都属于职业品质范畴。”这表明综合素质必将成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第一资源;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必须具备复合型人才的质,才能在竞争中战胜众多对手,在社会上寻到立足之地。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单纯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增强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自己品性和人格方面的培养造就良好的职业品质,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2.2“90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的需要

随着09级学生即将毕业,我国人才市场上迎来了一批1990后出生的群体,相对于80年代或更早时代出生的人群特点而言,“90后”大学生人群具有其自身的许多特质,如独立意识强,观念淡薄;个体中心主义明显,团队协作意识差;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敢于尝试,但抗挫能力弱;依赖性强,缺乏艰苦朴素作风等等。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这些带有共性的特点,在就业指导课中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户外拓展训练活动,可以让高职高专学生在生理、心理、情商、社会适应方面有较大的提高【2】。

3.在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的作用

3.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育把知识的学习与人的精神建构分离开来,把社会角色的指定与人的全面发展分割开来,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才。拓展训练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拓展训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在拓展训练里,“学”是为导致某些预期结果而特别为学生设计的一些活动,而“教”是旨在通过信息、练习、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教师(即培训师)只是给予及时的启发和诱导。拓展训练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高职院校的学生高中阶段的文化课成绩一般,居于同年龄段学生的中游或中游偏下的水平,基础知识的薄弱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拓展训练中场景的不断变换、角色的重新定位、知识的另类架构都能唤起学生积极的参与意

识和探索精神,并在与同伴的沟通与协作中,学生能重新找回自信、找到自我,从而大大地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3.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会对每一个成员的基本要求。拓展训练通过开展系列团队活动项目,使每个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更加融洽地与别人合作,甘做人梯,为别人创造一切便利的条件,共同成就事业,使广大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受了团队精神的洗礼。如“穿越电网“项目,这个项目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受训人学生的面前竖着一张与常人同高的大网。网上有大小不规则的20多个洞,一组10人要存规定的时间内全部通过,每个洞只能使用一次,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不许碰到网,否则就是触电,钻过去的人不许回来帮忙。这个项目看起来容易,但做成功非常难。首先。大小洞的分配,谁先打头阵过去接应,谁留下断后,采取什么方式钻过电网。被运送的人怎样全力配合,这些在以往不曾遇见过的问题,让大学生在短时间内统一起来,实在是有难度,但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后,大家做起来非常认真。通过这个项目的培训,使受训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人再有本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在一个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集中,个人的力量才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团结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如果在一个团队中都充满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那么这个团队就会稳定、健康、快速而持续地发展。只有具备了团体协作的精神,才能使大学改善大学毕业生在交际中的问题。

3.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与外界组织或个人进行思想、情感、行为交流的技能和本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个人生存和发展。当代“90后”大学生从小处在极其优越的条件下,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给予了厚望。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及客观上他们经历尚浅,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导致其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李秋瑾【3】等人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江南大学本科一年级中基本条件相当的四个拓展训练班和四个普通体育班,共计220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数据进行比照研究,探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后,通过参加拓展训练课的学习,人际交往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同时研究显示,参加拓展训练时间的长短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成正比。拓展训练对于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可以提升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个人沟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因此,建议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可以通过拓展训练这样一种比较新颖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3.4有利于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能力,增强自信心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对所面临的事物一般持批判怀疑态度。大学生对传统的“课堂说教”有抵触情绪。而拓展训练以特有的训练内容,刨设了一种非常态的情景,让学员从中发现自己平时意识不到的盲点和潜力,在不断克服心理恐惧和挑战极限中战胜自我。如 “空中断桥项目”,对人的体能要求并不高,更多的是心理挑战。如果在平地上迈过l米的距离,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完成,但把这个距离放到6米的高空,脚下踩的是一块只有30厘米宽左右的木板,要迈向另一块同样细长的木板,这时需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和冒险精神。空巾断桥,就是让大学生在高空中迈过这一步。在活动中,大学生可能会觉得难度大,有一定的危险性,从而产生恐惧心理,不敢跨越这一步,但在教练和同伴的鼓励下,下定决心、战胜自己,勇敢地跨越。这说明:没有什么绝对做不成的事情,任何事情都要敢于尝试,要敢于做自已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坚定

大学生勇于创业的决心。

3.5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90后”是成长在一片赞扬声中的。而对他们表现出来的缺点、缺陷很少去批评、指责,甚至于还要袒护。所以这一代青年的心态往往不完整,行为不健全。自我为中心,自尊心极强,不能受到点挫折或失败,一旦遇到什么困难、问题或挫折,往往不会用理性方式去处理,而是出现不安、失望、愤怒的心理状态,继而转向行为,则容易失去控制,采取过激行为。因此挫折教育在“90后”的教育中显得更加重要,杨建华等【4】人采用了项目体验中体验挫折、训练中感悟挫折、讨论中正视挫折、点拨中战胜挫折的体验式教学开展体验式教学,效果显著。

4. 总结

将拓展训练引入“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是对传统就业指导课的改革和创新,它不仅丰富了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拓展了就业指导课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就业指导课的实用性、趣味性;而且对大学生增强体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顽强的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秦丽莉.论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之必要性[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122-124

[2] 张自强.拓展训练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实效性研究[J]体育运动,2010,3:115-116

中专生就业指导范文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team in China''s university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number, not high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o o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team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Hongkong,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author learned from the experience, proposed to establish "three stage" employment guidance team and other recommendations, which has the reference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team.

关键词:就业指导队伍;三级就业指导队伍

Key words: employment guidance team;three level of employment guidance team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23-02

0 引言

我国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中,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立有明确规定:“高校必须建立并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办公条件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但是就目前现状看,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很难达到以上要求。且其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也由于处在起步阶段而较低,通过比较美国、英国、香港、日本等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有助于明确大陆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方向,加快建设步伐。

1 我国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现状

1.1 就业指导队伍人员不稳定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就业指导人员临时拼凑。授课教师是从本校教师中抽选出来的,抽选教师的专业课少时,为了保持工作量,教授一段时间就业指导课程,专业课时饱满时,就无暇再兼任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不稳定,进而影响了教学研究的深入;专职管理人员有的是从行政岗位转岗的、有的是从辅导员转岗的、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他们的意识里就业指导就是做一些毕业生的派遣等行政性的工作;兼职管理人员由学生科的干事、辅导员担任,基层人员的岗位变动频率大,干事、辅导员繁杂的日常学生事务性工作更多,因此,事务性的工作应付着做,深层次的指导无从谈起。

1.2 就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且工作内容以事务性工作为主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般从事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负责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700以上。且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给学生就业协议盖章,办理就业报到证、毕业生档案的寄发、学生户口的迁移、就业推荐单位的联系、毕业生的调查等等事务性工作,大部分人员每天疲于应付用人单位和学生,根本无暇深入研究就业工作和着眼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他们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对市场的变化敏感度不高,无资源、无时间和精力主动联络和开拓市场,针对学生个体学生开展个性化服务就更不用提。[1]

1.3 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 因为国内大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不重视,就业指导人员的准入门槛低,对其学历、所学专业等没有特别的要求;对就业指导人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无鼓励政策和硬性的规定。大部分就业指导人员本身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培训和系统的就业教育指导,凭借经验和对职业的零星认知等开展工作,使指导停留在表面,难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指导。总之目前的指导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较低。

2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情况介绍

2.1 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最早的国家。据统计,目前全美共有职业咨询师16万人,其中80%在高校为校内职业咨询师。同时就业指导人员具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以及秘书等。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有几个特点:其一,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就业顾问,一般也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其他人员也需获得过学士学位。其二,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并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其三,就业指导人员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其四,就业指导队伍配备足量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一般根据学生规模有10多人到40多人,就业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200左右,这一比例使得每个毕业生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就业指导。[1]

2.2 英国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英国高等教育的就业服务,被公认为是全球的领导者,对许多国家影响很大。英国大部分学校设有专职的就业服务部,配备专职人员并强化服务和咨询职能。英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尤其是指导教师的要求很严格,包括:①要求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以便对毕业生进行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就业咨询指导;②要求知识面比较宽,如: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写作能力等;③要求有相当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他们还非常注重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专门对指导教师开设了研究生一级的指导课程,结业后,取得指导证书,包括:学术知识、实践组织能力等。牛津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每两周搞一次座谈会,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目标考核,总结评定,还征求校内外有关方面的意见,填写评定表(工作成绩单)。在英国大学里做就业辅导的老师都拥有心理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他们对毕业生的辅导除了就业外,还为他们做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2]

2.3 香港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 香港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基本实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虽然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有专兼职之分,但主体是一支具有相应学历、层次与岗位职责分明的专职队伍。就业指导方面,他们普遍建立起一支由各行业从业人士担任的顾问,义务为学生解答有关行业的问题。在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事务处就业辅导组的组长在来大学工作之前,既在企业工作过,也在香港政府工作过,有丰富的社会和职业经验,其他组员也都来自金融、房地产、贸易等各个行业;香港大学在社会上聘请了多位荣誉职业顾问,能够为学生解答银行业、慈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保险、销售、培训等多个行业的问题,并为他们修改申请材料,进行模拟面试。在香港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职员很多,他们承担了大量琐碎的行政事务,尽管他们学历不高,但长期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保障了各项辅导工作的正常进行。所有的就业指导工作者都持证上岗,长期从事特定领域的工作,经验丰富,对业务考虑的系统性较强,从事业务工作的延续性较长,相对比较稳定。[3]

2.4 日本高校就业指导队伍 日本一般私立大学就业指导专职人员配备较多,如京都外国语大学,在校生4000多人,2003年毕业571人,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10名,还有一个由28人组成的就业指导委员会来帮助指导,日本对就业指导人员的从业资格要求相对较高,他们一般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学、咨询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十分注意科学测量工具的运用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全面辅导。[4]

3 借鉴高外和香港的先进经验,加速大陆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根据国外以及香港的经验,结合我国大陆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现状,建议不能推倒重来,生搬硬套,而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建设。首先各高校要重视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确保就业指导人员数量、职称、学历、专业等结构合理;其次现任职的就业指导人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3.1 建立一支“三级”就业指导队伍 中坚级是建立一支数量、结构合理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首先配足人员,建议根据各校根据毕业生的人数,按照1:500比例首先保证就业人员的数量,人员到位,工作才能分工明确且深入开展,一个萝卜几个坑的状况是无法保证质量的。其次严格就业指导教师的准入,对于新入职的教师,要求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对于现职教师要求进修相关专业课程,以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第三级是在各二级分院、系部等建立一支兼职就业指导队伍,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给学生提供专业方向选择、专业兴趣测评、行业现状等更切近专业方面的指导。学校层面对兼职就业指导人员定期培训,并明确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以确保人员的稳定。第一级是扩宽渠道,吸纳政府、企业等人士充实就业专家指导队伍。政府、企业人士掌握着更丰富的政策信息、把脉国家经济发展现状,有更加敏锐地市场直觉,是难得的生涯人物,他们的加入,不但对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提出具有市场调研价值、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性和前瞻性意见,更重要的是对就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也通过他们给学生进行的讲座,解答各行业的疑问。指导学生对就业市场有更深切的认识,为学生修改职位申请材料、组织模拟面试等。最终建立起一支数量、结构都相对合理的就业指导队伍。

3.2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从高校的层面,加大投入力度,有计划、有系统地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就业指导教师,即可以按照计划每年选送1-2匹就业指导教师出去参加培训;也可以请专业机构的优秀讲师到学校来举办培训班,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教师层面,个人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加强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身的就业指导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规划要明确所有人员均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节点,给就业指导机构以及教师以压力,从而快速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化水平。并在政策方面给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以激励。

3.3 建立人才网,提高就业指导的现代化水平 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建立校内的人才网。目前就业指导的内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临就业的指导,而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生涯规划教育,要求是大学四年不断线,因此建议高校建立校园人才网。人才网可以提供给就业指导机构、教师、管理人员、全体学生一个平台。学校可以借助人才网就业的政策;就业指导机构可以就业信息、实习信息、进行校友管理;教师可以对学生在网上一对一的指导;学生可以在线利用测评工具进行测评,学生可以从人才网上与指导教师预约或网上一对一指导,学生可以从网上申请实习岗位,学生可以从网上下载丰富的就业指导资料等等。人才网拓宽了沟通的渠道和指导面。建立人才网对就业指导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在线沟通能力,对测评工具的运用和解读能力等等,但是就业指导的现代化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宋东海.中国大陆和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J].内江科技,2008.1:78-79.

[2]韩洁.从牛津大学看英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上)[J].环球就业,2006,(11):54-55.

中专生就业指导范文5

关键词:就业指导 专业背景 市场变化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大学毕业生的总量与社会需求的供需存在着突出的矛盾,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企业、市场的人才的刚性需求存在着结构化矛盾。我国的现阶段,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薄弱[1].虽然1993年时,教育部就要求,大学生在自主择业时,各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大部分的高校对这个问题引起的重视不够,导致此教育仍然停留在灌输和政策宣讲的阶段,况且学生在接触此门课程时已经处于大三或者大四阶段,马上或已经面对就业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不高。

二、 各方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及就业指导课程

高校毕业生作为当今时代的顶尖的人才,近些年来,就业成为政府、社会、家庭、高校等各方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的主要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2013 年同志在十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国务院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此同时,国务院还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整个就业工作的核心位置,社会各界也将就业的重心放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观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晴雨表。各高校也将高校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种种原因,各高校也在逐渐加重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三、 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我们国家的就业课程设置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弊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已经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高校在看待该项课程设置的作用上存在差异,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设置课程理念方面,多数的高校只是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课程来讲授,没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进行专业性学习的角度去看待,这就使得对该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多数学校走的仍然是传统的路线,仅仅是将该课程停滞在政策性的宣讲以及就业流程说明上,所收到的实际效果事倍功半。在教学安排方面,教学节数少且均集中在毕业前夕,只是在表面上对就业技巧进行简单的培训,就业指导的实际意义被大打折扣。在教学结构方面,以传动型的课堂讲解为主.授课形式单一死板,内容枯燥安慰,甚至有些高校只是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读、严重缺少实践和理论结合的环节、缺乏校内外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由于每年的就业形势、经济发展的趋势、热门行业瞬息万变,就业指导课程也要与时俱进,及时地将这些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快速地反馈给学生。

四、实现就业指导与专业课程共建模式的有效途径

1. 共建模式应面向学校特点及学生专业背景的现实需求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各高校都在不断的注重学校内涵建设。此举不仅意味不同层次的高校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同,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差异化,更意味着学生培养理念和模式的差异化,并最终体现在学生就业情况的差异上。这种就业的差异化反映出学校内涵建设中对于培养人才理念的特点和社会相关领域对各高校教育教学理念和工作所收到的效果的认可程度。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的共建模式要结合学校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寻求岗位时,许多专业特别是技术性和专业性强的学生还是要立足于本学科和专业的特点进行求职。

2. 就业指导与专业课程模式出现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各高校在自身的定位,生源质量、擅长领域的诸多不同,导致高校的层次参差不齐,差异也愈加明显。但是现阶段就业指导课程使用的却是全国统一的教材,这就导致了就业指导课程材的效果被降低。另一方面对高校来说,使用统编教材,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在无形中被削弱了,不能很好的满足个性化的现实需求。

与此同时,由于学生本身所学习的的专业不同,对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就业需求就呈现出不同的曲线变化,所面临的求职行业和岗位也大不相同。即使是相同专业的学生,行业和岗位的细分化和专业化,对所需技能也存在着差异。各个高校在学生的教学上,特别是在细分方向上,存在着更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时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进行梳理说明。这些求职中所需专业背景及相关的因素,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必须考虑的,否则,就业指导课程将失去对学生就业的指导意义.

3. 针对高校特点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共建模式是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的有效路径

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优势在于教学中需要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尝试多种就业渠道,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就业指导课程着重于以人为本,着重于人的教育和引导,将因人施教,因材引导作为首要目标。但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教师队伍人数少、经费投入少、师生比大等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现有不利的条件下找到一条有效的渠道,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各高校应针对学科和专业的特点,设置具有本校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加大就业指导教师的数量。同时,也要对就业指导老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指导老师应该将学校培养人才的理念和专业学科的分析有机地融合到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进而对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

其次,高校在安排就业指导教师上要有意识的固定。一方面,选派某些任课教师固定地、针对性地对某一专业或某几个关联的专业学生进行长期性的授课,这样的做法既可以使任课教师的备课更加具有针对性,也可以达到逐渐提高就业指导的教学质量的目标。有效的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开展依托高校特点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课程在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中不仅会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实现个性化差异的辅导,同时也能实现学生、学校、就业三方面的满意,实现利益和人才培养的最大化。

4. 着重于学生专业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实现全程就业指导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教育的结果就是就业,教育在这个学校、学生的循环中只是一个过程,就业则充当着结果的角色.。在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只有在大三或者大四阶段才开始启动,现实情况是学生的专业课程已经接近尾声或结束,开始或者已经面临就业问题,那么,就业指导和学生专业课程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就业指导不能充分发挥其帮助指导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作用而不得不沦为应景之物,没能产生很好的实际效果。因此,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共建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要强调与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相结合,还要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整个过程,从而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就业的质量,实现就业和教育的良性互动,这样,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的共建模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大一阶段)、中期(大二大三阶段)、后期(大四阶段)。在前期的学习中,就业指导应该侧重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所学专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着重于学业生涯规划,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在中期的学习过程中,就业指导课程应该着重于专业学业指导和反馈就业市场的新变化这些方面,侧重于帮助学生从就业市场的角度解读所学专业和应用领域,明确并使得学生了解各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个人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所学专业的深刻认识,进而完成学生在知识上和精神上的自我完善。在后期,主要是侧重对学生的求职技能的指导,这个阶段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就业指导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等求职技巧的辅导以及收集相关的就业信息等其他方面的就业服务中。

5. 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强就业指导的实践和反馈,及时调整就业指导课程内容

影响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就业市场的变化,但是,就业市场又固有其自身的规律,如国家的政策、方针的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性,就业指导老师通过对宏观经济的观察可以预测就业形势的好坏。这时,就业指导老师可以把其凭借多年的就业指导经验的判断及时地反馈给学生,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脱离实现的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某一行业也存在着稳定性和变化性。行业就业的稳定性体现为同一细分行业的公司,对于相近岗位上招聘的人员所要求的差异性不大,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的考察重点上也可能出现相似的情形。与此同时,每年都会有新领域和新就业的增长点的出现,对此,就业指导教师需要沉淀出学生所在专业就业市场的稳定因素,及时发现就业市场的增长点,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就业的实践性。同时,基于以上的种种因素,如果想让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实现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共建模式更加良性的互动,就要就业指导老师对所传授的内容和教案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以适应市场的新变化和就业的总趋势,实现日常生活中的教学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朱慧媛.提高大学 生 就 业 指导 工 作 有 效 性 的 策略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05).

[2] 王光.大学生就业观念、能力 、修 养 的 教育 引 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3] 张宏如.基于提升 就 业 能 力 的大学 生生 涯 发 展教育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6).

[4] 丁燕红.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对策研究-基于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现状的调研 [J]. 就业指导,2012(4).

作者简介:

崔茁,绥化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助理研究员,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专生就业指导范文6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

一、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备受关注和热议。2013年,党的十八大特别关注要“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①”,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研究生就业提供了方向。而在2013年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又强调要“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②。要帮助高校毕业生合理化解当前就业压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充分,是高校就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尤其是研究生作为新关注的就业“弱势群体”,更加需要一支强有力的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为其指导和参谋。教育部早在200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中就提出要“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③。2013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3]14号)中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水平就业工作队伍”④。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35号)中也提出要“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⑤。可见,建设就业指导队伍,提供就业服务,是当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就业指导人员“量”不足

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是目前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存在的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很多高校仅设置一个研究生就业指导科,负责全校成千上万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不足,只能终日被困于琐事小事等日常行政工作中,无法全面开展研究生就业工作,尤其是忽视对研究生进行就业上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被搁置已是司空见惯。据了解,当前,广西大学研究生指导队伍主要是由学校研究生就业指导科心工作人员,学院分管副书记和研究生辅导员构成,专职的研究生就业指导教师非常短缺,兼职的工作人员极少参与指导工作,导致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就业服务受限,影响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是进行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根据教育部的标准,至少每500个应届毕业生则需要配置1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但实际上很难有高校真正达到这个要求。据统计,2014年,广西大学共有8962名应届毕业生,其中毕业研究生为2952人,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12名,比例远达不到教育部提出的最低要求,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其中,在设有硕士研究生的23个学院里,仅有8个学院共8名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负责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其余15个学院暂时处于无专人指导的状态。由于就业指导人员在数量上没有保证,很多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贯彻,研究生就业指导处于一种严重空缺的状态,更是难以真正实施全面性的、人性化的服务,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

(二)队伍不稳定

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不稳定也是目前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普遍存在的不足。以广西大学为例,广西大学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的主力军多为各学院的辅导员,他们一般都是刚走出校门或走出校门没多久的具有巨大潜能的年轻有为的研究生,他们仅将该岗位作为一个跳板,或升职,或转岗,或深造等,致使这支队伍频繁流动,从而直接导致就业指导队伍的不稳定。另外,据了解,以目前广西大学的局势来看,一般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多数是“兼职”教师,他们甚少具有就业指导专业或背景,也很少有人专门从事就业指导咨询、教学和理论研究,他们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日常性行政工作上。而且,学校很少设立专门从事教学工作,能够不承担或者是较少承担的行政工作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或人员。由于教学与行政两头工作都得抓,决定了就业指导只能是一份“兼职”,未能成为一种能够长期从事的职业,导致人员“有机便走”,队伍频频流动,难以保证就业指导队伍的长期稳定。当然,由于就业指导的非职业性,也难以吸引相关专业人才投身或长期投身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而影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性。加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自身职业化意识不强,看不到这份职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出路,因此,他们在心理上不把该项工作作为终身事业,常常认为造成就业指导工作是临时性,是一份靠“青春”吃饭的工作,因此,队伍流动性较大,直接影响队伍专业化的提高,队伍专家化自然也成了无稽之谈了。

(三)就业指导队伍“质”不高

目前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存在的又一问题是就业指导队伍“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专业程度不高。就业指导涉及教育学、法律、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需要一支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高的就业指导队伍作为基础支撑。但是,从广西大学来看,目前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教师多为辅导员,在学历层次上他们多是以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为主,学科门类丰富,但是普遍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专业知识背景,而且缺乏正规的就业指导培训,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但大都没有就业指导理论指导,就业指导队伍资整体专业素质较低,就业指导的业务技能亟待提高,基本无“专业化”和“专家化”可言。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关于指导水平、质量和指导的成效往往值得商榷。另外,高校鲜有设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培训部门。由于很多高校更加注重学术和专业发展,因此,往往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经费。就业指导一般只能排在后面,甚至会被忽视,因此,造成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很少有机会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或外出学习考察,加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长期忙于就业工作的具体事务,使得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专业技能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导致就业指导无法深入及有效进行。并且,单纯依靠通过短期的培训所得,一般比较片面或肤浅,就业指导不专业,甚至有可能把学生带入误区。

(四)指导工作不到位

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指导工作不到位是当前遇到的又一个严重问题。从广西大学来看,一是,研究生辅导员仍然是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的主力军,研究生的工作,无论巨细,基本由他们完成。一般地,他们大多执行的是事务性的、行政性的工作,每天疲于解决学生的一些大小事务上。关于就业工作,他们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和录入就业信息、审核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和报到证、跟踪学生就业情况等具体繁琐的工序上。由于辅导员工作要处理的事情多,种类繁,挤占了对就业指导学习、研究、培训的时间和资源。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专业就业指导,不能专注和全心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无暇顾及提高就业指导能力,更很难主动联络学生和开展个性化服务,相当不利于研究生就业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二是,缺乏全程化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集中在毕业年级研究生,缺乏对非毕业生的指导。就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针对各个年级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但是由于人力、时间、资源的有限,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仅仅停留在毕业研究生阶段性层面上,缺乏系统全面的就业指导课程,所授所指导指导不多不深,常常处在消极被动的局面;三是,由于指导工作人员的缺乏等原因,使得工作人员分工不够细致,没有足够人员和精力承担市场开拓、社会接洽的工作,以至于高校普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以市场需求部门,这对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而言,其缺位的消极影响是相当大的⑥。

三、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思考

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和日渐凸显的就业压力,研究生作为就业关注的新“弱势群体”,高校在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之际,必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一)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和补充工作

为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合理引入校外资源,着力打造一支具有适宜规模的“专兼结合”就业指导队伍。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人力资源规划,进行适当的岗位设置,根据每500个应届毕业生的数量配置1名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保证每个学院的每个年级都有符合规定的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填补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缺口,同时还需要规划和补充一定数量的兼职就业指导人员,从数量上充实和壮大就业指导队伍,在就业工作上弥补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不足。建设一支卓有成效的研究生就业工作队伍,必须改变传统仅仅由学院辅导员承担主要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思路,将各班班主任和各个研究生导师吸收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承担部分的指导工作,发挥班主任小班小团队指导的作用和导师专业指导及个性化指导的作用。要将辅导员、副书记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普遍化处理与导师的个性化处理相结合,充分了解研究生的就业观念、职业定位、就业要求等信息,有针对性的为各个研究生“量身定制”就业规划,给以有用指导,提高建设性意见,帮助学生更易更好就业。只有具备足够数量的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才有可能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真正为研究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帮助研究生实现更好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队伍的长效发展机制

只有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队伍的长效发展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留住高校里最具发展潜力同时也最容易流动的辅导员队伍即就业指导人员。因此,完全有必要有针对性有计划的进行就业指导教师专职培养。只有对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合理的设计,要像重视学术骨干一样重视就业指导人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就业指导人员才有希望在本职岗位上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达到职业高峰。同时,要完善就业指导队伍的发展机制,规划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前景,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发展搭建平台,让他们做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更多做出贡献的杰出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真正做到待遇留人、政策留人、事业留人⑦,为加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人才保障。教育部在(教学[2013]14号)中提出要“切实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高校应当建立起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晋升机制,按照学校教师专业的技术职务设置就业指导教师的行政级别,如副科级、科级、甚至副处级专职工作人员,并享受相应的待遇和福利。总之,就是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措施和方式稳定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吸引他们将就业指导这项工作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来追求,并实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满足其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需要,最终实现就业队伍和研究生双赢局面。

(三)强调培训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水平

教育部在(教学[2013]14号)中提出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行业成功人士担任就业导师”。因此,高校应尽量着重招聘具备就业指导相关知识和专业的人员,并注重岗位培训和日常培训相结合,切实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水平,推动队伍朝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提高更好更高的服务,真正帮助研究生实现就业。首先要坚持岗前培训,必须“先培训”“后上岗”,保证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尽快融入并积极开展工作。另外,要定期进行日常培训,切实提高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的业务能力,积极为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的专业的业务培训。此外,可适当性进行骨干培训,培养出一批就业指导精英教师,为其他工作人员提供再教育再培训,提高整个队伍的业务技能和专业水平。最终将岗前、日常、骨干培训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强化理论的学习指导,规范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的指导理论,保证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时有理有据有内容;通过就业培训指导切实提升研究生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技能,真正有能力和水平的为研究生提供就业上的帮助。总之,就是要为就业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业务培训,以一线辅导员和班主任为核心力量,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服务质量好、服务态度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推动研究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四)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教育部在(教学[2013]14号)中提出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加快建设示范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及学科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指导”。一是要帮助研究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在就业压力凸显时期,引导广大高校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鼓励研究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等需要的地方发挥才能并建功立业。二是要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国务院在(国办发[2013]35号)中提出“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要在研究生三年学习期间系统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使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研究生生涯。并分阶段进行指导,历经一年级的职业定位期,主要是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二年级的职业准备期,注重就业信息、政策分析和培养各种能力;三年级的职业实践期,即开展即时性培训如简历设计、面试技巧等,最终实现高校研究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三是要开展个性化指导。根据每一个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性格特征等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提供符合学生个人实际特点的就业服务,为他们解答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惑。总之,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必须要有控制的从日常行政工作中摆脱出来,注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包括择业观、政策宣讲、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实现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个性化,切实取得相应的成效。

在当前研究生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势下,就业指导已不仅仅是简单地提供就业信息和推荐工作单位,而是演变成为一门涉及学科门类广、工作任务杂的学问。因此,高校必须要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通过建设,队伍数量不断得到充实壮大,专业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发展,能够提供充分的全面的就业指导,对学生实施多样化、灵活性、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最终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徐萍.当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2013年第10期.

[2]胡志峰、王颖.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问题研究[J].高教论坛2013年3月.

[3]李海波.论学习型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4]高晓琴.对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认识[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12月.

[5]雷励.研究生就业指导实践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年第8期.

注 释:

①十八大报告[EB/OL].中国共产党网,http://12371.cn/2012/11/17/ARTI1353154601465336.shtml,2013-11-8.

②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EB/OL].新华网,://xinhuanet.com/politics/18szqh/index.htm,2013-11-12.

③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5/201001/80096.html.2002-12-30.

④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5/201312/xxgk_160466.html.2013-11-29

⑤关于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gov.cn/zwgk/2013-05/16/content_2404378.htm,201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