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据中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范文1

数据中心让人既爱又恨。在视数据为命根的信息时代,数据中心不再是一个躲在后台的庞然大物,它已经成为了IT巨头们新一轮“军备竞赛”的战场。

在美国俄勒冈州的哥伦比亚河河畔,Google最新建成的用于处理每天数十亿次搜寻以及提供其他互联网服务的数据中心占地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并且旁边还伴随着两个庞大的冷凝工厂。而今,Google甚至开始计划一项惊人的数据中心工程―“海上漂浮数据中心”,以期望完全利用海洋的能源并通过海水的温度冷却设备。

而为了能够保持在业务层面与Google的竞争优势,在数据中心的建设方面,微软和Yahoo显然都不敢怠慢,它们分别在哥伦比亚河上游的韦纳奇和昆西兴建了全新的大型数据中心。此外,微软还投入巨资在全球建立了数个数据中心,其中包括爱尔兰、芝加哥和都柏林等地的大型数据中心,甚至还进军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在伊尔库茨克建设了一个可容纳1万部服务器的数据中心。Yahoo更是在金融危机弥漫全球的今天仍准备投资1亿美元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设立一个数据中心。

当然,全球数据中心的扩张显然不仅仅局限在IT企业,在数据就是金钱的金融界、在信息关乎生命的医疗界以及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零售等行业,都经受着信息爆炸以及业务需求带来的巨大挑战。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新型数据中心的存储能力高达4PB以上,也就是说,已经超过了4096TB的存储量,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天文数字。作为拥有超过6000家门店的国际化零售连锁集团,商品信息和交易记录是必须进行存储的内容,庞大的信息量无疑对数据中心提出更高的要求。

“数据中心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业务的基石,兴建数据中心支撑业务发展成为了很多企业的必然选择。”在记者走访国内多家数据中心的过程中,CIO们纷纷表示。

然而,在国内电费动辄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数据中心已不计其数,俨然成为了“无底洞”。据本报记者调查,超大规模的电信级数据中心更是已经超越了亿元的电费门槛,对于万国数据以及世纪互联等来说,巨额的电费已经逐步超过了基础设施投入,成为数据中心运营的第二大成本。对于中小企业级用户而言,耗能成为了建造数据中心的门槛。据IDC的数据显示,中国数据中心市场的增长速度仍保持高位上行,2007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就达到了3.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3.4%。

在全球数据中心飞速扩张的同时,企业在建设和改造数据中心的过程中,能源危机、信息爆炸以及业务挑战这三大困局困扰着企业的CIO们,同时这些也成为了留给IT厂商以及产业界各方的一道待解难题。特别是面临数十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增加了人们上网工作和娱乐的时间,网络会议正在成为企业缩减差旅费的杀手锏,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商业模式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因为互联网能够提供低成本、无国界的创新商业机会。金融危机,正在催促传统经济加快向互联网经济的转型。数据中心,恰恰是整个互联网经济的引擎。殊不知,在金融危机的气候变迁中,数据中心原本就面临的困局则显得益发艰难。

困局之一: 能耗症结

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是个棘手的麻烦。首先是成本问题,大型数据中心的能耗成本居高不下,已经在企业日益沉重的IT成本中跻身第二位。成本势必影响到数据中心本身的扩容,在走访的企业中,有CIO透露,由于供电能力的制约,不仅很多地区已经无法新建功耗巨大的数据中心,甚至原有的数据中心也要面临拉闸限电的危险,更无法奢谈增容扩张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绿色”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数据中心的能耗污染成为了一个现代型企业无法逃避也难于挣脱的问题。

“能耗是个棘手的大麻烦。”7月的连云港,有些闷热,恒瑞医药的CIO王卫列一上午都穿梭在集团总部的数据中心和距离集团总部六七公里的大浦化工区的异地备份机房,一提到能耗二字,他显得有些焦虑。两间机房的面积都在60平米左右,机房内空调的轰轰声让人几乎无法正常对话。相比于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这个并不算大的机房,每年的电费账单就让王卫列难以安睡。

“刚换了两台5P的空调,目前看来制冷跟上了。”两个月前,恒瑞的数据中心增加了多台服务器,夏天一到,过去的制冷系统完全无法支撑,不得不再增添两台空调。王卫列仍旧担心服务器再一增加,这冷气盖不住,还得再加空调,耗电量又要飘红。

相形之下,中海油集团的700平米数据中心拥有80多台服务器,巨大的耗电量让CIO王若讯更是无奈。“事实上,上千台服务器的利用率不到50%,造成的浪费是多方面的――空间、电力以及资金。”虽然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耗电数据,但过半的服务器闲置,其中的浪费可想而知。

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很多企业在对数据中心进行最初规划时,无法精确地估算服务器数量,因此一旦有突发性应用,就必须再购进服务器,造成无数服务器的堆积。一台服务器功率是两千瓦到三千瓦左右,如此推算,几百台服务器的耗电量将是惊人的。

“在IT成本中光是电费支出就吃不消了。”能耗高是企业CIO们至今未能破解的难题。据美国节能联盟(Alliance to Save Energy)的资料显示,以目前的增长速度来看,如果数据中心的能效保持现状,那么数据中心的用电需求将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翻倍,全球数据中心的电费每年也将会再增加2亿美元~3亿美元。

数据中心的耗电成本首当其冲影响到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数据中心本就是无底洞,投了钱不一定能够见得到效果,领导一看没成果,就耗电量一项都花费这么多,也就不愿意在这一庞然大物上投入了。”一位中型企业的CIO道出了苦衷。但伴随业务量的猛增、数据的海量增长,如果没有可靠的数据中心就像信息化没有了阵地,前方冲锋陷阵,后方无人接应。

对于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来说,全球的新一轮能源危机牵动着他们的敏感神经,能源成本正在成为数据中心快速扩张过程中的全球性瓶颈。

“目前,能源危机的成本压力已经向IDC企业迎面袭来,全球数据中心年度能源与电力成本已经高达72亿美金。同时,据估算,硬件产品每花费1美元就要支出0.5美元的能源费用,这些数字都相当可怕。”世纪互联市场部经理石亚平感慨地说。

除了成本因素,在“绿色”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数据中心的能耗污染成为了一个现代型企业无法逃避也难于挣脱的问题。成本、扩展、CSR,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在几面狙击之下,陷入到泥潭当中。无数的专家、CIO都在寻求如何让能耗降下来的答案。“能耗问题与生俱来,难以避免,我们可以尽力消减,但很难完全去除。”数位CIO都表示,数据中心的能耗如同胎记,要淡化它需要时间。

虚拟化工具、自动化管理工具,这些围绕“绿色”概念而形成的技术,是眼下数据中心对能耗症结下的猛药。在走访的数十家企业中,这些技术成为了CIO们的“宠儿”。三一重工IT系统运营部部长何秋生强调,服务器和存储系统的节能是“绿色”改造的核心。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高级经理周建军也表示,刀片、虚拟化等技术成为了实现整合的重要手段。

当然,在确保高性能的同时,将冷却散热降至最低也是数据中心实现“绿色”所必须要做的,这就要求更科学、更合理的供电方式和制冷系统。“现在全球很多大型的数据中心开始考虑把数据中心建设在具有特殊资源的地区,或者水资源丰富或气候寒冷以节约散热成本,或者清洁能源丰富并且价格低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信息技术中心主任王若讯相信在未来,我们国家也可以因地制宜。

现在,从芯片、服务器、存储到网络设备厂商,甚至是软件厂商,都在通过更优化的设计,力图在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推出更为节能的产品,以帮助企业数据中心实现节能降耗。虽然目前用户在应用虚拟化时会出现管理的复杂性以及成本等问题,在通过刀片整合服务器时也会出现供电系统无法支撑如此高密度集群环境的瓶颈。不过,相信随着可实施、可衡量的技术及工具越来越多,2009年,企业数据中心将掀起绿色工程高潮,而诸如能源管理这样的技术和工具,也将会受到企业的青睐。

困局之二: 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对数据中心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数据容量巨大,各种法规要求业务数据保存的周期长达5年以上,使得累积的数据容量需要庞大的存储设施; 其次是数据吞吐量大,这不仅要求存储设施具有极高的吞吐性能,而且要求服务器也有很高的数据和业务处理能力; 第三是数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企业数据正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数据中心必须能够保证数据随时可以被合法访问,不能失窃、不能丢失,还要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支撑业务决策与创新。可以说,信息爆炸对数据中心的挑战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十年前,人们常常会说数据爆炸了,企业的数据库已经达到了GB级。而现在,更大数量级的爆炸已经来临,TB级的数据库比比皆是,这与七八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息息相关。

十年前,只有大型企业对核心业务进行了信息化,而现在,企业的业务正在不断向外延扩展,并涉及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所有中小企业。这些大型企业就仿佛一场龙卷风暴的核心,把所有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都卷入到了这场信息化的龙卷风暴之中,IDC中国副总经理暨业务发展总监万宁将其称之为“龙卷风效应”。

沃尔玛就是“龙卷风暴”的一个很好例子。沃尔玛的产业链遍及全球,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也为沃尔玛供货,并且通过信息系统与沃尔玛的供货系统相连。分布在全球的任何一家沃尔玛超市的收银员敲击一下收银机的收款键,所产生的数据并不会在沃尔玛内部终结,而是通过库存状态变化不断扩散,一直延伸到相关的供货商。像以沃尔玛为核心的这样的大型产业链,每分每秒产生的数据都非常庞大,并且这些数据被复制到了整个产业链中。

任何全球化的企业都必须要跟上这样的变化,才能在这样的一个产业圈里存活。宁波的一家企业是沃尔玛的供应商之一,企业的老板说,现在他的公司必须要跟上沃尔玛的全部过程,比如报价体系,如果他们的报价不能在必要的时间段内完成,就不能参加到游戏中去,立即就会被淘汰。

互联网公司需要应对爆炸式增长的数据,零售业巨头带来的是龙卷风式的数据效应。其实,这样的考验在其他行业比比皆是。

“从企业到集团的信息化,恒瑞医药的产业链不断向外延渗透,业务数据越来越庞大,其数据中心的负载更是空前加重。”王卫列感同身受。2002年到2006年,恒瑞医药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电子商务”理念的指导下,实施了体现行业管理GMP规范的ERP、分销管理系统、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生产计划、生产BOM、车间管理、GMP质量管理、人事管理和分销管理、决策支持等集成的系统。目前,旗下一系列子公司的ERP系统也纷纷建立运行。数据的膨胀对数据中心的依赖与日俱增,“不能停机、不能宕机”是王卫列给数据中心提出的首要要求。

的确,庞大的组织架构和分布在各地的分支机构让不同行业的企业都不得不面对信息管理方面的严峻考验。在保险行业,财务、客户、统计报表等各种数据是整个业务运转的依据,由此一来,企业对数据的依赖进而转向了对数据中心建设的更高要求。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数据中心的本质。虽然数据中心的价值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业务到业务整合,再到最后的战略应用,不过,数据依然是数据中心的根本所在,如何让企业的数据能够成为有效的信息以支持企业业务的发展是留给CIO们的一道难题。

“任何企业都不希望自己的关键业务系统宕机,也不希望自己的业务数据发生丢失。因此,如何通过数据保护和快速恢复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是数据中心需要解决的问题。”世纪互联数据中心的任江表示,数据保护是重中之重。

“先有数据安全再谈节能。”CIO们将数据保护放在了最高位置。三一重工的何秋生特别强调: “作为一家大型的制造企业,确保数据的可用性与安全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有CIO指出,9•11事件中双子大楼的倒塌给众多企业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数据中心的毁坏。

在世界变平的过程中,各行各业都在数字化,甚至还有很多潜在的信息膨胀目前还没有被预见到。即便如此,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信息爆炸已经在改变数据中心的原有建设模式,信息架构及存储系统因此发生的巨大转变也成为了影响数据中心变革的重要因素。

目前,CIO以及IT提供商也都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方式,通过改造数据中心来提升其信息管理水平。在调查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很多用户开始回归到数据中心建设的初衷,信息爆炸在困扰数据中心发展的同时,也给优化数据中心以更有效地处理数据提供了机会。

困局之三: 业务挑战

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生产系统、库存、物流、订单……企业业务越来越依赖于数据中心的支撑。然而,信息系统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业务发生了变化,迅速增加或者重新部署应用,往往也是数据中心难以完成的使命。与节能环保的闪亮光环相比较,可靠而高效地承载企业业务运转,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挑战。

伴随业务的扩张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如今的数据中心已不再只是支持单一应用、实现日常的数据存储和计算,而是需要为整个企业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持和服务。

像中海油这样开发建设几十年的老油田,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海量数据资料进行维护、保证数据对生产的实时连续可用是油田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我们要达成的目标是让数据中心支持整个集团业务的正常稳定运行。”石油石化企业的复杂业务以及各业务环节间的紧密联系正在不断地向数据中心施压。据王若讯介绍,中海油已制定了对数据中心集中加分散的管理方式,并在不同海域建立了相应的数据中心,被称为“四大海”。

而对以ERP系统为业务支撑的恒瑞医药来说,一旦ERP系统瘫痪,将意味着整个集团从内部行政到研发项目再到销售流程的全线塌陷。王卫列强调: “各种业务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都依赖于数据中心的支撑,同时,业务部门也给数据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何况,现在数据中心已经不仅仅是支撑不同业务应用的基石,随着IT与业务的日益融合,业务部门对IT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方式的要求不断提升。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21%的受调查者表示数据中心架构落后且复杂,难以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18%的受调查者希望借助自动化技术来简化数据中心的管理; 另外,21%的受调查者认为数据中心的硬件设备需要升级,在容量、速度和性能等各个方面都已经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此外,只有39%的数据中心管理者回答能够满足业务需要; 而多达46%的数据中心管理者表示业务部门需求不断增加和变化,对数据中心的挑战很大; 只有3%的人表示能够轻松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

的确,目前多数企业的数据中心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在业务方面的需求,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数据中心来说也都尚未做到IT能够快速、灵活、动态调配的阶段,来自业务部门的压力与日俱增。在记者走访很多数据中心采访CIO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了他们正承受着业务部门带来的巨大压力。

当然,业务部门出现上述这些不满,无疑也将会更加促进IT对业务支撑能力的提升。CIO们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今天的IT管理已经从原来只是管理IT系统,比如服务器、存储、网络、数据和应用等,逐渐转变为如何为业务目标提供服务。

数据中心范文2

如果说对数据中心而言最重要的是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比较强的计算功能,那么刀片服务器应该是近来最热门的技术。与1U服务器相比,刀片服务器管理起来更容易,而且总体拥有成本(TCO)比较低――最新测试表明,如今的刀片服务器处理器密度整整提高了4倍,而且功耗节省了20%到30%。

那么,为什么调研公司Gartner Dataquest预测去年的刀片服务器交付量只有区区85万台、仅占服务器销售总量的10%呢?原因就是前几代刀片服务器就像是只流行了一阵子的减肥法――重炒作、轻兑现。尽管厂商做出了诱人承诺,但与传统服务器相比,刀片服务器的费用节省幅度并不大。几年前我们评估的系统多半还没有摆脱第一代产品面临的困境: 8块或者10块刀片的底座占用的机架空间与相当的IU系统一样,而且刀片与背板之间的I/O带宽存在局限性,因而它们比较适合与Web服务器合并,而不是运行关键的数据库。

但即便如此,有一个事实显露无遗: 管理刀片系统要比管理一个个机架系统容易得多。

最新动态

如今,刀片服务器的设计得到了改进,底座拥有足够的中间背板(midplane)吞吐量和模块性,从而可以在三到五年的期限内提供投资保护。处理器密度得到了提高,功耗也要比想象的来得低。

它们还提供异常灵活的功能。厂商们为I/O通道配备了额外功能,可以为目标环境提供足够的带宽; 或者在IT部门觉得合适时,可以分配I/O资源,而不是将刀片服务器限制于某几种I/O: 互联件、网络或者存储系统。这些厂商似乎在仿效核心交换机厂商: 让帧的尺寸足够大,以便容纳在可预见的将来你所需要的任何信息。

企业级刀片服务器也终于流行起来。据Gartner Dataquest公司预测,到2011年,刀片交付量将增加到230万台,占服务器销售总量的将近22%。据Imex Research公司预测,虽然刀片系统仍比1U服务器来得昂贵,但运营费用有望节省30%左右。这些变化的实现将让最新一代的刀片服务器非常适合于要求很高的核心应用和服务器虚拟化应用。

这是刀片服务器厂商们想要告诉你的事实。但比较遗憾的是,尽管能减少功耗,但这种高密度系统对能源的需求仍会给许多比较旧、甚至一些比较新的数据中心的整套基础设施带来重担。你也许能够把机架上的处理器密度增至4倍,但能在确保需求用电的同时减少散热吗?

许多数据中心的管理人员都回答说,不能。据数据中心用户组织委托艾默生网络能源公司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到2011年,目前的数据中心设施有96%预计会达到功耗和散热能力方面的极限。40%的调查对象提到了热量密度或者功率密度是自己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大多数一级服务器厂商现在都提供刀片服务器系列。Gartner Dataquest、IDC及读者用户们一致认为,IBM、惠普和戴尔依次是市场上的前三甲。IBM所占的份额比惠普多了大约10个百分点; 而戴尔的份额不及惠普的一半,远远落在第三位。其他没有一家厂商的市场份额是两位数,不过从我们的测试结果来看,戴尔应当提防Sun了。

IBM想显示实力,它提议以自己的设计作为刀片系统模块和互联的统一标准。虽然实现标准化会让企业受益,但我们并不认为IBM的提议是最佳解决方案。

我们曾邀请戴尔、Egenera、富士通、惠普、IBM、Rackable Systems和Sun各自送来一台基本刀片系统进行测试,包括一个底座和四块基于x86的服务器刀片(具有以太网连接功能)。我们的测试环境是EqualLogic的新款PS3800XV iSCSI SAN阵列和Nortel 5510 48端口千兆以太网数据中心交换机。结果只有惠普、Rackable Systems和Sun答应参与测评。

物有所值

惠普带来了新的10U C系列BL7000c机架,随带全高和半高的ProLiant BLc服务器刀片各两块; Sun送来的是最近的19U Sun Blade 8000 Modular System,随带四个全高Sun Blade X8400服务器模块; Rackable Systems则提供了五个Scale Out服务器刀片模块。

Rackable在节点数量方面是绝对的冠军。Rackable的设计不是基于8块或者10块刀片的底座,而是支持更多的刀片: 其专有的无源式机架设计可以支持88块刀片,而且侧重于直流电应用。如果你需要数量众多的处理器,那么Scale Outs可能正合你的心意。

让我们最感到兴奋的是,惠普和Sun提供的刀片将来可以进行扩展,可适应下一代处理器和高速I/O接口。这些系统提供的中间背板带宽将非常适合于正在迅速逼近千兆以太网和8Gb/10Gb速率的光纤通道适配器及交换机。这些出众的产品显然是为提供投资保护而设计的。

惠普也即将推出面向以太网和光纤通道的“虚拟连接”(Virtual Connect)这一新技术。“虚拟连接”模块是惠普及其BladeSystem C系列所特有的,允许四个互连的BladeSystem底座连接成“虚拟连接”域,进而可以为这个域分配面向光纤通道的全球名称(World Wide Names)集合,或者面向以太网的MAC和IP地址。这些地址进行内部管理,可由“虚拟连接”系统动态分配给这些底座上的一块块刀片。通过在底座层面而不是在刀片或者适配器层面管理这些变量,单块刀片就可以保持运行。这样一来,系统管理员换掉失效的模块或者分配用于故障替换的热备件就比较容易了。

简化工作

提高可用性的集群功能和监控管理功能是刀片系统的两大功能。确实,厂商们竭力宣传自己的系统并不需要第三方管理软件或者键盘、显示器和鼠标(KVM),并以此作为一大卖点。

传统服务器的物理配置、安装及布线是很费时间的过程,必须在计划停机时间内进行,以确保机架上的其他服务器不会受到意外干扰。哪怕像更换失效的网卡或者电源这么简单的事情也有很大风险。

但刀片系统模块旨在可以进行热交换,用不着把整个底座拆下来。服务器维护所需的时间从几小时缩减到了几分钟,而大多数刀片系统提供的统一管理界面可以从软件角度大大简化服务器管理过程。

我们测试的这三个系统都提供随带的刀片级网络管理界面,另外还提供可从远程操作的KVM和USB端口,以便直接连接。

Rackable提供的工具可以对众多的远程服务器进行控制。不过与基于底座的刀片系统相比,Rackable的Scale Out在设计时明显忽视了比较重要的集成特性,譬如通过以太网的远程KVM和桌面重定向操作。另外,Rackable的无底座设计也无法提供统一的管理界面。

反过来,惠普和Sun在服务器层面和底座层面都提供极其详细、基于Web的管理和监控功能。譬如说,两种系统都提供无人值守(lights-out)的集成管理界面,让我们可以针对底座上所有刀片进行状态监控和系统配置。

但惠普的ProLiant在管理方面表现尤为出众。惠普提供了额外的特性: 为基于Web的控制系统添加了本地多功能液晶界面。界面位于每个底座的底部,支持Web界面里面的所有管理特性,用不着把笔记本电脑或者KVM连接到底座上。一开始,多了一个液晶面板并没有引起我们的太多注意,但后来我们被这个小面板具有的简洁性和灵活性所折服。惠普的Insight Display界面无论是远程还是本地都一个样,它提供了基于角色的安全性、上下文相关帮助、描述问题部件位置的图形化显示,以及可以让异地技术人员与底座旁边操作的人员进行互动的聊天模式。不难想象: 这种双向通信功能在分布式企业有多大的用处。

走环保道路

数据中心的能源和散热费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不是只有签收电费单的人才注意到这一点。去年7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5646号议案,并提交给了参议院。这项措施命令环境保护署分析联邦政府和私营企业的计算机数据中心规模迅速扩大、耗用大量能源的问题。议案起草人提到了每年数据中心的电费已经高达33亿美元,估计一个占地10万平方英尺的数据中心每年要付近600万美元的电费。

较密集的系统运行起来更快,但散发出来的热量也更多了,服务器的运行成本很可能会在短短四年内远高于最初的购买价。因为任何刀片系统实际使用的能源都取决于许多变化因素,譬如处理器、内存、芯片组和磁盘类型等等,所以几乎不可能确定这方面的绝对赢家。这三家厂商都说,与类似配置的传统服务器相比,自己的系统估计可以把能源费用减少20%到25%。它们都提供了温度监控功能。

Rackable的直流电选项功能让人眼前一亮,这可以让在整个数据中心实施了大规模直流电配电系统的企业最大程度地节省费用。惠普和Sun提供的基于底座的刀片系统其节能效果主要归功于能够在机架层面统一分配功率、统一散热。不过惠普使这个概念更进了一步: 它的热能智控(Thermal Logic)技术可以在刀片、机箱和机架等层面不间断监控温度水平和能量使用状况,还可以动态优化气流和功耗,以便保持在预定的功率分配范围内。

昂贵的占用面积

刀片系统的另一个重要优点在于能够把大量处理功能塞入到最小的机架空间上。当然,看一家厂商这方面做得多好,不能光看处理器的数量,还要看刀片如何组合成群、如何提供。

Rackable的并列和背对背放置的机架每平方米占地面积达到的处理器密度显然最大――最多可以装88个双处理器服务器,相当于每个机架176个处理器; 如果是双核处理器,数量还要翻番,从而使Rackable在这方面遥遥领先于惠普和Sun。

密度方面的第二名是惠普。四个10U BladeSystem c7000机箱装在一个机架里面; 每个机箱可以容纳16个双处理器半高刀片,从而能把128个处理器塞入到一个传统机架。每个机架可以装两个19U Sun Blade 8000底座,每个底座可处理10个四处理器服务器模块,这样每个机架总共可以容纳80个处理器。

但处理器密度仅仅是一个方面。

对刀片系统进行比较时,双处理器刀片和四处理器刀片之间的区别值得一提。Rackable和惠普的双处理器系统基本上相当于传统的1U和2U服务器,而每个四处理器Sun Blade X8400相当于一个传统的4U服务器。这样的配置支持把繁重得多的任务分配给一块块刀片,因而Sun的系统更加适用于要求很高的应用。

检查带宽

现代的IT环境对数据带宽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对处理功能的重视。这意味着,如果刀片服务器要与传统服务器一较高下,就得跟上几种高速传输架构的步伐,譬如4Gb光纤通道、4倍速InfiniBand和万兆以太网; 同时仍要支持多路千兆以太网链路,用于传送管理流量和基本网络流量。

说到背板带宽总量,我们发现惠普和Sun的设计没有多大差异。无论PCIe、光纤通道、InfiniBand,还是以太网,它们本质上都是串行传送。这其实归结为谁拥有最大的带宽,而这方面的冠军是Sun。

之所以这是个重要的IT问题,原因在于,如果决定购买某一款刀片系统,你在一段时间内将被某一家厂商的硬件平台牢牢束缚。确保你所购买的底座能够适应将来的高速接口和处理器,这可以提供投资保护。

我们刚才提到了Sun Blade 8000拥有很高的带宽,其中间背板可以处理高达每秒9.6太位(9.6 Tbps)的合并吞吐率。据Sun介绍,这相当于即使你算上协议开销及其他因素,每个刀片的可用带宽仍高达160 Gbps。

如果以纯粹的线速率衡量,惠普的BladeSystem C系列可提供5 Tbps的中间背板带宽,这完全足以让每个刀片支持多种高速传输架构。惠普还在邻近的刀片插座之间提供额外的高速交叉连接,旨在提高多刀片集群应用的性能,同时支持将来针对存储应用添加特定的刀片。

至于Rackable Systems,双千兆以太网端口提供的2Gbps也许是Scale Out设计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低得多的带宽是其不足之处,恐怕会限制它在许多高性能、高带宽应用中的用途。

I/O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端口多样性和灵活性。刀片系统有可能比数量总和同等的机架服务器来得出色,这是因为前者能够使用集成的交换机模块来共享对多路互连的支持、减少所布线缆。Sun Blade在这方面具有的潜力最大,因为其PCIe中间背板架构可提供数量可观的带宽。不过说到可用背板交换机和直通模块,目前惠普的BladeSystem C系列提供的端口密度显然最大。(清水编译)

链接:这一切得花费多少?

结果证明,对价格进行纯粹的同类比较是毫无意义的举动,因为参加测评的三家厂商采用的各种方法很难进行直接比较。为了在价格方面进行评分,我们让惠普和Rackable的基于皓龙285的两块双处理器服务器刀片与Sun的基于皓龙885的一块四处理器刀片进行比较。我们确保在比较每个系统的价格时,每块刀片都采用类似的内存、SATA存储系统以及双端口千兆以太网连接功能,底座/机架功能的差异并没有考虑在内。

数据中心范文3

在当今这个信息世界,每个数据中心都拥有大量的信息财富。这些财富可能会开启带来利润并赢得市场份额的新途径。换句话来说,让正确的人员掌握更多信息资源将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然而,掌控更多数据也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业务风险。它会阻塞网络通道,降低系统的数据存取性能,而且还会导致存储资源的耗竭。正如很多专家所指出的,仅仅简单地增加存储容量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不同应用具有不同数据存取与管理方式,这样有可能造成无法整合的信息孤岛。

以这样的情形发展,最终的结果是,数据中心效率低下,关键信息丢失,存储管理成本不断攀升。这对于那些急于在瞬息万变、对成本敏感的市场中增加业务价值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CIO们来说,绝对不是好兆头。

融合为何如此重要

为什么数据中心融合如此重要?目前,数据中心的融合让IT行业与商业界怦然心动的原因,在于它能够简化存储管理流程,并降低数据中心设施的整体成本,减少数据中心设施占用的空间。

简而言之,数据中心融合可以引入一系列新的集成服务器,能够在共同的管理平台之上,利用虚拟化技术拓展网络能力并进行存储创新。此外,数据中心融合还能够在消除数据中心设备与组件管理方面的低效状态的同时降低成本。

对客户而言,数据中心融合可以转化为立竿见影的两大价值:减少数据中心实际设备数量;降低管理成本、空间需求,以及减少能耗。

此外,在融合后,数据中心可以采用单个控制台管理所有数据中心组件,无论是服务器、网络还是存储资产。这样能够使数据中心对部署多种管理工具的需求显著降低,同时降低对获取管理各种工具所需专业知识的需求。另外,融合数据中心还可以解放价值不菲的IT人力,使这些IT人员能够从事对企业增值更高的业务。

这些价值优势加在一起可以为CIO们带来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为企业的云部署打下基础。

数据中心融合的优势

最近,很多解决方案的井喷式与推出,会让人产生“数据中心融合是一种新事物”的错觉。实际上,作为一种概念,它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数据中心融合与统一计算已经被大家谈论了很多年。

数据中心融合近期地位的提高源于两方面的演进。

IT业的创新使数据中心组件整合在一起成为可能,企业还可以对这些组件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引入虚拟化技术、千兆以太网带宽以及能耗更低的服务器与处理器,现在业界已经可以设计和创建出集成系统。

IT行业目前还在整合这些资源,并创建以数据中心融合为中心的新合作关系。例如,日立数据系统与其合作伙伴依托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出能够优化数据中心关键环境的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这两方面的演进使许多企业的数据中心融合梦想变成现实。

虽然上述这一切已经提高了数据中心融合的价值定位,但是客户仍然对其发展趋势心存疑虑。而这种疑虑不无道理。

大多数产品是以新产品为中心,并且要求抛弃现有的基础设施组件。这一点在现如今企业都想方设法最小化开支和最大化投资收益的形势下,很受争议。另外,它也会影响到CIO自己的价值定位。因为它会让先前摆在首位的遗留数据中心组件的部署理由与决策一无是处。

不过,优势仍然超出风险。

如果不部署数据中心融合解决方案,数据管理就会成为一直存在且始终让人寝食难安的问题。

由于企业对数据中心融合的需求程度随着它们对数据性能要求的提高而提升,CIO们最终仍会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进行微调。同时,数据中心融合往往被视为数据中心实现云部署的第一步。其部署会从根本上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日立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与众不同之处

日立数据系统公司为CIO们提供了让业务和经济两个层面都获益的更佳的解决方案。

日立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Hitachi Converged Data Center Solutions)将其领先的行业创新与数十载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实现优化存储、服务器及网络的目标。该解决方案采用了可运行多种应用、可随时部署的信息技术,能够简化管理、降低成本、减少空间占用,同时实现按照客户步调执行的云部署。

与并未针对关键任务应用环境进行优化的、松散整合的解决方案相比,日立融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在企业级可靠性、部署速度、性能及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此外,该解决方案还能够为企业解答许多问题,简化定购与部署过程,并带来可量化的成效。

与市场中其他解决方案不同,日立数据系统的解决方案在设计时还考虑到对IT投资的保护。每种解决方案都可以针对业务需求,尤其是数据与信息管理方面的需求,优化客户的现有关键任务环境。

电子邮件管理对许多企业都是一个关键问题。日立融合解决方案已经针对Microsoft Exchange 2010进行优化,可以解决电子邮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利用处于单个平台中的日立数据保护套件(HDPS)与日立内容平台(HCP),该解决方案还可以帮助客户统一管理、备份资料,同时提高存档效率。

此外,由于允许Microsoft Exchange平台驻留于日立计算机刀片服务器机箱(解决方案的关键组件),该解决方案能帮助企业节省数据中心的占用空间。

另外,日立数据系统公司的方案使客户能够按照自己的步调实施云部署。例如,基于微软Hyper-V Cloud Fast Track的日立融合解决方案把日立存储、计算能力与网络功能融为一体,将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8 R2与Hyper-V、System Center融为一体。一旦部署该系统,客户能够获得高性能私有云基础设施,以增强自动化和协调性。

结束语

总之,数据中心融合可以说是应对数据量剧增的灵丹妙药。它使数据中心能够与业务和市场需求发展保持更加一致的步调,同时,能打消企业对当前及未来数据可用性的顾虑。

许多人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中获得这些优势的成本可能会过高。而对于日立数据系统,我们坚信当前环境急需此类解决方案。市场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克服不稳定性,力求提高用户需求,对企业具有更高业务和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这正是我们现有和未来计划的解决方案所坚守的价值定位。

数据中心范文4

一 万兆铜缆表现强劲

能够支持万兆网络连接的当然不限于6A类铜缆,现有万兆网络多采用光纤连接,标准推荐使用OM3光纤。目前40G和100G技术发展很快,如果数据中心用户考虑采用40G或者100G网络翻案,0M3也无法满足需求的,就需要采用OM4光纤。较之管线连接方案,无论是单模还是多模,基于铜缆的万兆光纤连接技术更具成本优势。如果选择铜口万兆方案,就需要采用6A类布线。

从万兆应用现状来看,万兆连接多限于核心交换机之间,或者核心交换机和汇聚层交换机之间,服务器或存储万兆连接只用1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存储领域,iSCSI技术曾被普遍看好,被视为FCSAN的替代方案。但是iSCSI市中没有取代FCSAN,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价格影响了万兆应用的速度,iSCSI多限于千兆连接,落后于4Gb或8Gb、FCSAN的方案。随着万兆价格的走低,基于万兆的iSCSI存储,是人重新看到光明。类似的,未来服务器也会有更多万兆应用,特别刀片服务器、虚拟化等高密度设备服务器部署,对万兆提出更高要求。据预测,未来两年服务器采用万兆应用的比例会提高50%,其中,基于铜口的万兆应用较之光纤口更具优势。

网络部署方面,数据中心交换机提供了更高的万兆端口密度,以思科(Cisco)Nexus 7000系列为例,可以支持256个端口万兆链接。随着数据中心级交换机新能的提升,大有变三层网络结构为两层结构的趋势,汇聚层交换机将被取代。更高密度的交换机端口对布线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用户提早做好准备。就线缆选择而言,需要更多6A类线缆部署,而不是6类线缆。

根据资料显示,6A类线缆销售增长强劲。据美国康普公司大中华区销售总监陈岚女士透露,6A类线缆的占比已经从2009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31%,今年的第一季度跟是达到了35%。“随着数据中心用户未来在服务器虚拟化和整合技术方面应用的不断加深,万兆布线技术会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陈岚说。

二 布线管理智能化

谈到数据中心的管理,最然人头疼的不是宕机问题,而是线缆的管理。固定好了拆,拆开再固定,一不小心说不定机会吧那根线缆碰掉,后果十分严重。这儿牵扯到了布线的管理的问题。

在与美国康普公司交流中,公司展示的VisiPatch 360跳线解决方案,使我眼睛一亮。方案是这样,通过设立独立的跳线区,用户可以记住VisiPatch 360跳线架,管理集成线缆和跳线。在跳线区,用户就可以修改、管理系统的布线连接。为了便于管理,VisiPatch 360方案采用反向跳线技术,从而腾出面板的正面空间,便于进行标注。用户采用不同的颜色对不同区域的布线进行区分,线缆管理一目了然。

更智能化的管理就是借助电子配线架,通过线缆传感头,自动收集线缆有关部署、连接信息,由软件对布线信息进行管理。从前瞻角度看,智能布线管理答复提升了数据中心的管理水平,但也大幅提高了工程的造价,这一点不可小觑。

三 预端接-质量的保障

布线时一个现场施工的过程,无论是光纤的熔接、端接,还是压制铜缆的RJ45头,其质量都会受到人员操作的影响,有时候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造成网络传输故障和带宽问题。预端接就是一个由工厂端接、测试的复合标准的模块是链接解决方案,其铜缆和光纤全部经过生产工厂的严格测试,无论是端连接,还是线缆辐射控制,全部可以提供哦你可靠的质量和性能。

预端接可以解决,目前对数据中心高密度、高性能和快速部署的应用要求,预端接有一个前提,要求用户对布线所连接的应用设备有详细的了解,例如端口类型、密度等,对于部署的区域、距离等具有十分准确的信息。长了浪费,短了连接不上。较之普通的布线,预端接在价格上要多出30%,甚至更多。但是在质量上,预端接优势明显。

数据中心范文5

智慧地球的落地

从2007年开始,云计算的概念渐渐为人们所熟知。从一开始的概念炒作到如今各种云方案、云服务层出不穷,云计算如何落地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与此过程相类似,2008年IBM智慧地球战略以来,人们也经历了从好奇到逐渐了解,再到如今积极探索如何让智慧的地球变成现实的一个过程。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整合科技事业部总经理鞠立表示:“IBM智慧的地球战略已经得到全球用户及合作伙伴的认可。促使智慧的地球真正落地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智慧的数据中心为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我们愿意与中国的用户共同分享IBM在数据中心建设和运维方面的最佳实践,帮助中国用户构建并优化数据中心,从而推动智慧的地球战略在中国落地。”

什么是智慧的数据中心?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企业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在过去十年中,全球服务器的数量增加了6倍,存储容量增长了69倍,85%的数据中心运算能力处于闲置状态,而数据中心的能耗成本增加了18%……IT需求的不断增加,给企业带来了持续的成本压力。面对此种情况,企业必须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比如虚拟化、云计算等,改造并不断优化现有的数据中心。鞠立表示:“无论是在哪个行业,也无论是采用哪种商业模式,企业面临的挑战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如何实时处理和管理海量数据以及承载海量数据的终端设备,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就是所谓的智慧运算。智慧的数据中心是智慧计算的基础。”

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数据中心服务副总裁Jeanine Cotter认为,智慧的数据中心应具有以下三项基本特征:第一,智慧的数据中心应采用灵活的设计,不仅要满足现阶段的应用需求,而且要满足未来企业业务发展的需求;第二,智慧的数据中心可以通过各种优化手段,对基础设施和软硬件以及人员、流程等进行优化,从而实现经济高效的计算和运营;第三,智慧的数据中心应具备主动的监控和管理能力,不仅能够实时监控数据中心的能源效率,而且能够满足用户对数据中心的可用性和容量的需求。

数据中心无论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用户都可以采有积极有效的手段,实现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整合,在提高数据中心运营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延长现有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寿命。

关于未来的数据中心是什么样子,人们有很多预测,比如模块化的数据中心、绿色数据中心等。智慧的数据中心与上述这些数据中心的概念并不冲突。模块化的数据中心也好、绿色数据中心也罢,这些都是数据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几个阶段。IBM大中华区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数据中心服务总经理袁东坡分析说:“在数据中心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保证数据中心的安全生产。之后,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企业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数据中心的使用效率,灵活应对快速发展的业务需求。智慧运算的目的不是为用户提供海量的数据,而是如何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找出用户真正关心的信息,并解决实际业务中遇到的难题。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数据中心就应该成为一个动态的、自适应的且具有分析能力和洞察力的智慧的数据中心。从传统的数据中心过渡到智慧的数据中心,要分成几步走。”

战略与战术同样重要

一支军队如果想在战场上打胜仗,就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同时采用灵活、有效的战术,两者缺一不可。在构建智慧数据中心的过程中,企业同样需要高明的战略和行之有效的战术。

什么是正确的战略?让我们先来看看苏州国科的案例。在IBM的帮助下,苏州国科建成了华北地区最高等级(T4)的数据中心。在建立此数据中心之前,苏州国科就考虑到该数据中心在功能上应与当地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中心有所区别。苏州国科的目标是,让这个数据中心成为当地中小企业的综合服务平台、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的运营平台以及提供数据外包服务的平台。在明确了需求,也就是为什么要建数据中心以及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数据中心之后,苏州国科从2008年起展开了为期一年的市场调研,最终该项目于2009年上马,2010年一期项目完工。如今,该数据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共有5000多个机柜,PUE值达到1.58,并且通过了严格的T4标准认证。

谈到数据中心建设的战略问题,袁东坡表示:“早在十年前,IBM在数据中心的规划上就提出了两地三中心的理念。之后,IBM帮助中国的一些大客户实现了多个数据中心的整合。比如,一些大型银行在IBM的帮助下,将分布在全国各省的多个中心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了南北两个大的生产数据中心。这样的战略框架也受到了其他行业客户的认可,一场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革命从此开始了。现在,不管是大型金融机构还是一些大型企业,在建设数据中心时基本都采用了相同的思路。IBM倡导的数据中心架构的变革是数据中心转型的关键一步。中国用户接受了这一理念,也表明IBM在制定数据中心建设战略上是成功的。”

“数据中心的建设不等同于数据中心机房的建设。”IBM信息架构首席顾问Hilary Lee表示,“从战术的层面讲,IBM的团队可以为客户提供从数据中心的设计、实施到运维的全部服务。从战略的层面上讲,不同行业的用户或者同一个行业中的两个企业,因为它们的应用不同,所处的数据中心环境不同,所以其IT战略也会有所差别。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战略还有可能随时调整。许多企业的员工整天埋头工作。他们只能照顾到眼前的工作,而没有精力去考虑未来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IBM能够根据这些企业当前的业务需求构建一个长远的整体发展战略,比如未来的数据中心要建在哪里,规模要多大,业务如何在整个数据中心内合理分布等。不是每个企业都要建两地三中心,但是,无论何种规模的企业都需要制定一套符合自己需求的战略。”

“制定数据中心战略的重要性体现在,企业要通过战略规划,构建一个合理的可持久运行的IT框架,保证以后无论业务有何变化,IT架构都能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演进。战术代表着数据中心的实践。从IBM的角度说,最好的战术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高质量的数据中心服务。”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总监郭健男举例说,“许多企业的服务器利用率偏低。这是因为每个服务器都会与一个应用绑定,导致了资源孤岛的产生。企业意识到通过采用云计算等战略,就可以轻松消除这些孤岛,将分散的IT资源变成一个统一的资源池。这就是制定战略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战略明确的前提下,企业就可以考虑具体的战术问题,比如仔细分析哪些应用要标准化,如何对服务器、存储、网络进行整合,哪些设备必须进行虚拟化等。”

在数据中心的建设方面,IBM已经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郭健男介绍说:“第一步,对需求进行评估和分析,这就是一个战略的问题,比如事先想清楚数据中心的定位、数据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数据中心未来的发展需求是什么等。第二步,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企业就可以开始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第三步是数据中心的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维是一个循环过程,即每经过一段时间,企业就要对现有数据中心的运维状况进行评估,根据需求、政策的变化随时调整和优化数据中心,不断延长数据中心的寿命,保证数据中心与时俱进。”

IBM在中国的数据中心业务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德国和日本。对于中国数据中心市场的快速发展,袁东坡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今天的中国,数据中心建设成了一项‘全民运动’。这一方面表明,中国企业的业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要谨防数据中心投资过热,不顾实际情况,追求数据中心建设的高大全。一些用户在自建数据中心时,比较偏向采用国际标准,建立一个高等级的数据中心,比如T4级的数据中心。但是,建立这种高等级的数据中心,可能成本较高。用户应该在保证数据中心的安全生产和最优的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此外,用户还应该考虑到自身的管理能力。中国已经建设了许多世界级水平的数据中心。对于中国的用户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技术方面,而是在于如何更好地管理数据中心,尤其是在两地三中心的管理方面更要下功夫。”

数据中心建设有章可循

在数据中心领域,每隔一两年就会有一些突破性的理念或创新性的技术出现。袁东坡表示:“从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来看,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50%以上的客户开始在数据中心采用更先进的水冷方式,为应对数据中心高密度的发展趋势,客户也开始对数据中心进行分区制冷。这些都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十分有效的数据中心建设的战术。”

IBM不仅是数据中心建设的理论家,更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实干家。今年,IBM在全球实施和管理着超过400个客户的数据中心,其中包括分布在55个国家的130多个灾难备份中心。在云计算的规划和实施上,IBM也有许多成功的实践。以IBM自身为例,IBM公司曾经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35个数据中心,超过4300多台服务器。经过几年的整合,IBM把235个数据中心整合为12个数据中心,把4000多台服务器进行虚拟化,并整合到了30个IBM的主机上。通过数据中心的整合,IBM的运营成本降低了41亿美元。

为了帮助中国用户构建智慧的数据中心,IBM提供了四大类服务。

第一类服务是延长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中国的数据中心的寿命通常为5~10年,而国外许多数据中心的寿命通常能达到20年甚至30年。构建新型的数据中心虽然很重要,但是利用一些新技术对现有数据中心进行改造和优化同样十分重要。

企业利用虚拟化技术整合服务器等基础设施,可以有效降低数据中心的整体拥有成本。IBM将虚拟化视为IT优化战略成功执行的关键要素。虚拟化不仅包括服务器虚拟化,而且包括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等。IBM使用有效的虚拟化分析工具,可以对工作负载进行全面评估和分类,然后通过虚拟化手段,可以将硬件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到60%~70%。袁东坡举例说:“位于美国肯塔基州的IBM列克星敦(Lexington)数据中心建于20世纪80年代,在过去五年中经过了数次改造。通过实施多种整合的解决方案,该数据中心在同样的物理空间内使IT容量提高了8倍,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服务水平,Unix服务器的数量也从1500台减少到了400台。”

第二类服务是数据中心的合理化。企业首先要通过合理的评估,有效地分析业务发展对数据服务的需求,然后依据现有条件制定有效的数据中心战略。通过IBM的数据中心容量规划工具、数据中心弹性测试工具以及投资回报率分析工具,企业可以有效分析自身现状,制定适合的数据中心发展战略。企业应慎重考虑并规划数据中心整合与迁移的全过程。

第三类服务是实现数据中心的灵活设计。企业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可以有效降低数据中心建设的前期投入。企业可以按模块来定义目标可用性水平,并且在不中断业务的情况下添加新模块,从而大大提升数据中心运营的灵活性。

袁东坡表示,IBM可为企业提供可扩展模块化数据中心、企业级模块化数据中心、便携式模块化数据中心和高密度区域数据中心四大类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IBM可以为企业提供从数据中心战略制定,数据中心设计、实施到数据迁移的全面服务。

第四类服务是统一的综合管控。企业需要以政策为主导实现数据中心管理的整合与统一。建设总控中心是企业提升管理能力和数据中心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总控中心的建立可以充分运用自动化技术实现IT运维与管理的最优化,更有效地管理IT环境和资源以降低成本,并利用流程管理和技能培训实现流程优化。总控中心还可以帮助企业设定运维效率和成熟度的基线以及持续改进的指标,以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

举例来说,IBM在其位于美国的Raleigh卓越数据中心中采用了一个数据中心智能化管理和支撑平台,它能够针对数据中心的业务类型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集成的与IT、资产和机房管理相适应的技术、方法和流程,从而消除传统运营管理的孤岛,实现一站化的管理。

袁东坡表示,企业在建设数据中心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数据中心的建设要遵循标准,无论是国际标准还是中国标准都要与时俱进;第二,数据中心将来会走向更高的密度,如何实现制冷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三,水冷方式的效率更高,应用的领域会更多;第四,直流供电方式会被更多数据中心的用户接纳;第五,热电联供,循环使用能源,不仅可以大大节省能源,并且能够实现零排放;第六,机房的空气质量问题必须引起企业的关注,如果空气中的含铅量过大或硫化物浓度过高,可能会引起线路板短路,从而引发宕机事故;第七,通过更好地利用数据中心综合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机房无人值守。

链接

智慧数据中心的四大特征

企业经常会问什么是智慧的数据中心以及如何才能更加灵活且经济高效地设计和管理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IBM近期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要想实现上述目标,企业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降低系统的复杂性,改变企业基础架构的响应方式。

随着企业业务的高速增长,企业的IT管理者发现,数据中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越来越复杂的系统环境,越来越多的来自于各个业务部门的数据服务需求以及不断攀升的数据中心运营成本等。面对这些挑战,企业更加需要智能的数据中心来支持业务的快速发展。IBM倡导的智慧的数据中心拥有可实现云计算的能力,并具备以下四大特性。

高灵活性:能够满足当前业务发展的需求,同时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可以响应未来未知的业务需求、技术和计算模型。数据中心的寿命长达10~20年。任何企业都难以准确预测这段时间内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可预测的业务、技术和计算模式的需求,数据中心架构要具备非常高的灵活性。

高效运营能力:实现高效的运营方式,优化资产,提升包括硬件、软件和其他设备、员工与流程在内的数据中心的整体运营效率。数据中心基础架构需要具有自适应的能力。

主动管控能力:可以实现主动式监测和管理能力,提供针对数据中心运营的深刻洞察力,以满足用户对数据中心可用性、容量及能源效率的需求。企业需要使用更多的软件管理工具将自动化和智能融入到日常运营中,以便主动监控和管理环境。

数据中心范文6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数据中心 云计算

前言:

随着数据中心业务量的逐渐增加,国际科学联合会成立了相关的数据组织,也就是世界数据中心。世界数据中心将全世界范围内的数据中心统一起来进行研究与管理,将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中心按照地域关系划分为四个数据中心群,分别是美国数据中心群、前苏联数据中心群、欧洲与日本数据中心群、中国数据中心群。但是,数据中心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亚太地区,数据中心市场仍然保持快速的增长,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对此,我国要顺应市场潮流,不断丰富数据中心的业务类型,攻克数据中心发展路上的技术难关。

一、数据中心的发展历程

数据中心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刚刚出现的新生事物。但是,其短短的十几年发展历程仍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数据中心的外包业务时期。在这一阶段,数据中心刚刚产生,业务范围比较狭窄,提供的服务大部分属于场地、电源、带宽等资源的出租服务和维护服务等,服务所面向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一些大型的企业和特殊行业。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2007年。在2007年到2008年期间,数据中心市场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数据中心的服务商数量骤减,从一千多家减少到三百多家。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为了生存下去,自发进行整合,合并为大型企业继续经营发展[1]。也有少数几家数据中心的服务商经历过市场动荡的考验之后,开始将眼光放得长远,积极准备海外上市。从此,各个数据中心企业开始摆脱服务上的同质性,积极打造自身独特品牌,为不同的行业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数据中心市场的划分越来越精细,数据中心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

进入第二阶段之后,数据中心的业务范围得到了拓展,除了在基础资源的出租服务和维护服务上,也产生了一些增值业务,数据中心的服务模式也变成了“基础资源出租业务+增值业务”的服务模式[2]。在这一时期,由于用户对各种互联网设备的安装、维护要求大大提高,增值业务所占据的收入比例也大大增加。增值业务的种类包括网站托管、服务器托管、应用托管、网络加速、网络安全方案、负载均衡、虚拟专用网等。

在第三阶段,数据中心的概念被进一步拓展,功能更加多样化。这一阶段的数据中心,以虚拟化、综合化、大型化为主要特征[3]。云计算服务的产生,导致数据中心存储处理数据的能力大大增强,计算能力更加突出,设备维护管理更加全面。受到云计算服务模式的影响,数据中心的服务理念也随时发生变化,采用高性能的基础架构,按照客户的需求来提供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提高数据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服务模式对数据中心的组网模式、运营管理和产品开发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数据中心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型的过渡阶段[4]。数据中心企业一方面致力于数据中心的升级,开发新的业务类型,另一方面也在提高数据中心储存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构建既有稳定性又有高工作效率的数据中心结构。

二、全球数据中心的发展现状

据世界数据中心的调查统计显示,从2010年起,全球数据中心的市场规模一年比一年庞大,已经从2010年的20亿美元提高到了2015年的44.6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幅度达到了14.3%[5]。其中美国、西欧和中国为市场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的数据中心总量比较少,远远比不上美国和西欧。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据数据中心总量的比例也极低,还不到千分之一,占全球大型数据中心总量的4%。这说明我国的数据中心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数据中心市场保持着稳步增长,但是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在西欧和美国市场,传统的数据中心业务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这些地区的数据中心企业,正在致力于建设新的大型数据中心,拓展新的数据服务空间,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而在亚太地区,数据中心市场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中国、印度等几个国家的市场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6]。

这是多方面原因所促成的,首先是由于亚太地区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为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其次,亚太地区的许多大型企业观念发生了转变,放弃了自行建设企业数据中心,开始接受数据中心企业的外包服务和增值服务。最后,一些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比如日本,企业纷纷开始认识到在不同地区的数据中心备份企业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三、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

3.1高速以太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10G以太网已经基本发展成熟,并且已经广泛应用到数据中心当中。10G以太网的发展和应用,为40G以太网和100G以太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太网正在向着高速化的趋势发展[7]。目前,10G以太网的性能还能够满足服务器虚拟化、云计算、光纤整合的要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数据的传输速率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以太网的传输速度也必须随时增加。

根据科学研究人员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全球W络服务器的数据输出量每两年就会增加一倍,而通信行业的通信量每一年半就会增加一倍。这种形式迫使以太网的运营速度必须尽快提高,这是困扰着全球各家数据中心企业的主要问题。

3.2绿色数据中心

由于信息时代的信息数据量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数据中心的规模也随之进行扩大,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比如服务器数量大大增加,服务器的运行负担加重,消耗的电力能源增加,对供电行业的要求更苛刻。据我国用电管理部门的调查统计,在过去的十年中,提供给数据中心服务器的电量增长了十倍,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当中,有一半都是由能源消耗所造成的。

所以,新时代的数据中心必须向着绿色、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努力降低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水平。只有能源消耗水平下降了,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降低了,数据中心才能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全面增长。

3.3虚拟化

虚拟化是建立在云计算技术应用的基础之上的。在传统的数据中心当中,数据的搜集、整合、处理和展示等工作是由服务器来进行的,而虚拟化就是让这一过程脱离空间位置的束缚,从具体的服务器当中转移到虚拟的系统环境当中。换言之,数据中心的虚拟化,就是要将底层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抽调出来,方便上层进行调用[8]。虚拟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为了改善目前电信业、互联网行业和信息行业当中服务器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硬件成本越来越高,管理工作越来越烦琐的现象。通过数据中心的虚拟化,服务器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硬件花费的成本大大减低,管理工作的难度也会变小,有利于企业增加资金周转的效率,节省工作人员的精力。

在具有这些优点的同时,虚拟化的发展趋势也会对数据中心的性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访问虚拟化软件的时候延迟会变长,存储和接入的速度也会变慢,对用户的体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有多大,该如何消除这些影响,则是数据中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3.4信息安全

数据量的爆炸型增长和数据中心的规模扩大,既提高了数据中心在网络当中占据的地位,也凸显了信息安全问题。在未来的信息时代,数据中心面临着一系列的网络安全威胁,除了传统的互联网安全风险,比如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木马程序,还有一些云计算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风险,比如IaaS服务系统的延迟、PaaS服务系统存在的漏洞[9]。随着信息资源在人类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出来。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维护,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物理区域的划分、网络隔离与信息过滤、服务监测、设备加固、用户身份的认证和审核多个角度入手。

四、新时代数据中心需要突破的技术要点

4.1集装箱数据中心建设方式

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数据中心的建设方式在现阶段已经开始朝着模块化的方向开始发展,现阶段的技术代表主要是集装箱整体的信息数据中心。整体的集装箱数据中心整体的外部与货物运输的集装箱整体相似度较高。同时,每一个集装箱整体自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机房,配备有专业独立的供电网络和相关设备。只要外部连通供电系统,就可以实现整体网络的正常使用。

集装箱的整体数据中心可以放置在中央处理系统上,具有整体的运输成本较低的优势,而且还可以有效实现空间资源的节约,整体高效率制冷,能量消耗有效降低。因为具有多种优势和突出特色,集装箱数据中心的建设方式开始被更多的使用者接受[10]。

4.2下一代数据中心对网络的要求

在数量众多的大型数据处理中心网络的内部,也就是简化形势下的网络内部结构提升,可以有效带动整体网络使用性能的提升。此外,还可以凸显出虚拟化使用技术自身优势和便捷。可以实现多重数据的交叉应用和关联处理。数据中心的数据信息集群以及网络流量之间的沟通都属于对传统树形组合结构的巨大功能性挑战。下一代数据中心对网络的要求已经伴随着网络使用的范围扩大和整体使用主体的拓展实现整体使用效率的提高。数据中心的整体使用效果也伴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升级实现快速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需要关注和重视新技术的革新,明确使用者对下一代数据中心和对网络的要求。

4.3数据中心的安全解决方案

近些年来,伴随着数据信息整体的爆炸性增长和整体信息处理数据中心的大型化进步,数据中心已经不断凸显出整体网络的使用地位,由此,数据中心的应用安全性也必然受到关注,数据中心很容易收到来自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尤其在云计算的应用推广,整体使用的不稳定和不安全因素也在不断增加,所以更需要对网络数据中心进行加密处理,增加整体的网络安全性,做好分区划分,从整体的数据中心系统维护多方面考量,统筹整体应用发展。避免数据中心收到来自外界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五、结论

数据中心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正位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目前的全球数据中心市场当中,美国市场与西欧市场已经基本饱和,而亚太地区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的数据中心企业必须要认识到数据中心的发展特点,顺应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从高速以太网、绿色数据中心、虚拟化、信息安全等角度入手,对数据中心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进行突破,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拓展数据中心的业务类型,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竞争激烈市场当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 考 文 献

[1]张涛,李巍,廖谦.数据中心安全域划分及防护发展趋势[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01:112-115.

[2]刘术文.数据中心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9:50.

[3]冷迪.企业数据中心超融合架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5:37-38.

[4]覃建国.大型数据中心机房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5,11:1-6.

[5]李丹,陈贵海,任丰原等.数据中心网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计算机学报,2014,02:259-274.

[6]袁景凌,钟珞,杨光等.绿色数据中心不完备能耗大数据填补及分类算法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5,12:2499-2516.

[7]于庆友.模块化数据中心在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J].智能建筑,2015,10:32.

[8]陈荣君.浅析省级电力公司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演变与发展趋势[J].今日科技,2016,02:54-56.

上一篇教师节贺卡

下一篇军训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