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小红帽范例6篇

童话故事小红帽

童话故事小红帽范文1

所有这些版本都是从一个单一的古老童话进化而来吗?还是说,世界各地的父母们独立地发明出了这个有创意的睡前故事来吓唬他们自己的孩子?通过研究一些关于这个童话的生物学演化史,研究者终于找出了答案。

五花八门的“《小红帽》”

在欧洲最流行的《小红帽》版本当中,一只大灰狼吃掉了一个老太太,然后穿上了老太太的衣服,躺在老太太的床上,在那里等待老太太的孙女的到来。当小姑娘到达以后,故事的高潮开始了,随着小姑娘不断发现“狼外婆”外貌的差别――“外婆,你的耳朵怎么这么大!……你的牙齿怎么这么大!”故事的紧张气氛越来越强,直到最后大灰狼一口吃掉了小姑娘。

但是,如果你从小生活在中东,你可能会听到另一个版本的,名叫《狼和孩子们》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受害者不再是老太太和小姑娘,而变成了一头母山羊和它的孩子们,故事中,大灰狼杀死了母山羊,然后装扮成它的样子,欺骗并吃掉了它的孩子们。这个童话是否就是《小红帽》的原始版本呢?

人类学家杰米・特哈尼在童年时就听过《小红帽》这个民间故事的多种版本,因为他的父亲是伊朗人、母亲是英国人,而他自己则在迪拜长大。从那时起,他就对各种《小红帽》的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自己长大成为一名人类学家之后,锲而不舍地探寻出了问题的答案。

当特哈尼开始研究时,他发现学术界追溯《小红帽》故事的起源已经有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了。学术界有两种主流假设:一是这个童话起源于中国,并且在800~600年前从丝绸之路流传到了欧洲;二是由于民间故事改变和发展的速度太快,因此世界各地的《小红帽》或类似故事的版本都是独立发展而成的,它们之所以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是因为偶然以及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野生动物和易受惊吓的儿童。由于这个故事的历史中有着太多的“断点”,因此学者们没办法形成确定的答案。

统计学寻找小红帽的来源

特哈尼找到了来自世界各地33种不同文化区的58个《小红帽》版本,然后,就像是一个进化生物学家比较生物之间的物理特征那样,特哈尼将这些版本中的各种元素提取出来并进行比较。他将《小红帽》的故事分出了72个情节点,比如由谁扮演恶人(大灰狼的角色)、坏人使用了什么手法(比如改装、谎言)、故事有什么结局(好结局和坏结局)等等,然后按照不同版本故事情节点的差异分别记分。

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故事之间最有可能的关系是树状关系,也就是说,它们的确是由同一个古老的童话故事进化而来的。那么,世界各地的《小红帽》故事是不是像之前所说的,是由中国流传到世界各地的呢?答案却并非如此。

中国版《小红帽》的故事其实就是民间传说中“狼外婆的故事”:妈妈出门去看外婆了,狼却装成外婆进了家门。狼进屋的目的是为了吃姐弟俩,但最终被姐姐识破了狼的野心,并利用智慧战胜了“狼外婆”。狼外婆的故事在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版本,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故事之一。在广西等地,狼外婆变成了“人熊婆婆”,在安徽、福建等地,则变成了“虎姑婆”,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变成了“野人婆婆”。

如果这个故事真的起源于中国,那么中国版本的《小红帽》应该“长”在这棵“小红帽族谱树”的最底端,而其他所有的故事则会长在“树”的“树枝”之上。但是事实上,进化分析显示,《小红帽》故事的发源地并非是中国,而是在大约2000年前的欧洲与中东之间的某个地区。上面所讲的《狼和孩子们》的故事或许才是这个故事的最原始版本――虽然由于200年前格林兄弟出版的童话,改编版的《小红帽》在欧洲更为流行。

文化的双向传播

根据统计学原理建立的“《小红帽》进化树”分析,中国民间“狼外婆的故事”大约是2000年前从中东引进来的,那时正是我国西汉时期,当时张骞出使西域,最远到达了大秦(即后来的罗马),途经“欧洲和中东之间的某地”,所以这个故事完全有可能由随队人员传回中国。

但是之前科学家们为什么大多猜测,《小红帽》的故事是在800~600年前由中国流传到欧洲去的呢?这是因为,《狼和孩子们》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1000多年,经过变异后又回流到欧洲,变成了小红帽的故事。

《狼和孩子们》的故事在中国刚开始可能与中东的差不多,2000年前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在北方地区,这一地区畜牧业非常发达,因此中东版本的《狼和孩子们》的故事非常适合这样的环境。但是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的南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种植业。南方人对北方的羊是很陌生的,讲这个故事也没什么代入感,为了使故事更能“吓”住孩子,家长们干脆就将“小羊”替代成了“小孩”。于是,在中国人口大规模南迁的过程中,狼和小山羊的故事就逐渐演化成狼外婆的故事了。

童话故事小红帽范文2

关键词:指示;人称代词;儿童;故事

中图分类号:H1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79-03

指示是一种在任何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指示是指语言结构中某些要素对参与会话的人、事物以及会话时间、空间等信息的指称、指引、反映。”指示信息对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内容极为重要。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对参与者所谈及的人物、事物、事件等等都必须做出确切的指示,倘若指示信息不清楚、不明确的话,往往会很令人费解,甚至会导致不必要的误会。

Fillmore的《指示语讲座》和Levinson将指示现象区分为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时间指示(time deixis)、地点指示(place deixis)、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和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

其中,“人称指示是指在一个言语事件中用特定词语来表示参加者承担的角色。”人称指示语是以说话人为基础的,听话人为了理解说话人所说的话语,自然必须也有必要对人称指示作出相应的转换。

“人称指示语可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包括说话人;第二人称指示,包括听话人;第三人称指示,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而且,“人称指示主要由人称代词来实现,其中又以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为主,第三人称代词较少用于指示而多用于照应(即非指示用法)”。

人称代词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正确理解人称代词的指示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人称代词表达具体的人或事物范畴,概括性和相对性是人称代词所指意义的显著特点。同时,人称代词的使用会随着语言环境和话语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人称代词的产生和使用,儿童的思维必须具备一定的概括性。同时,使用人称代词时,儿童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能力,还需要考虑话语角色的变化和转换,从而随时调整话语角色的参照点,这就需要儿童具备更高的认知水平。

本文所使用的语料是在作者2012年暑假给4年级学生(共10名)辅导英语期间,让一些学生在课间给大家讲述的一些故事的录音材料。作者当时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单纯的教授英语有点枯燥乏味,通过在课间讲故事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放松,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具有很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更好地表现自己;第二,作者发现现在很多学生都不太愿意、不知道如何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叙事表达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表现欲和表达自我的信心;第三,由于参加辅导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不熟悉,通过讲故事等活动方式,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熟悉度和感情;第四,在学习语篇分析课程期间,作者的导师曾提及与此类似的话题,受此启发,作者发现儿童所讲述的故事各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作为日后研究的语料使用。

本文下面所分析的4则故事便是从中选出并转写的完整录音内容:

(一)故事1 (A,男,四年级,9岁)

有一天,小红帽去她外婆家看外婆。一只狼看见小红帽去她外婆家看她外婆,它就先装成人的样子,对小红帽说,“那里有很多花,你先去采花,她最喜欢花了,你的外婆最喜欢花了。”小红帽就去采花了。

狼又扮成小红帽的样子去吃她的外婆,把她外婆吃了以后,它就装成她外婆的样子,躺在被子里。

小红帽来的时候说:“外婆,你的手怎么这么大?你的嘴也怎么这么大?牙怎么那么尖?”狼一下子暴露了,直接把小红帽给吃到肚子里了。

有个猎人过来了,用枪把狼打死了,从狼肚子里把小红帽和她外婆救了出来。

1.文中共计出现10次“她”或“它”,在不同情况下,分别指示狼、小红帽和小红帽的外婆。在叙述时,极容易造成叙述混乱,产生歧义(作者认为用双下划线标出的“它”可以删除,“她”换成小红帽更为简洁);

2.文中共计出现4次“你”:前2个“你”是从狼的角度,以狼作为说话人,指示小红帽,后两个“你”则以小红帽为基础,作为说话人,指示小红帽的外婆;

3.文中没有出现第一人称代词“我”。

(二)故事2 (B,男,四年级,9岁)①

有一天,门栓、门锁他妈到他舅家去了,最后叫门栓、门锁不要出去,最后门栓、门锁他妈就走咧。最后狼看见他妈走咧,就跳到外头。人家那个狼敲门咧,最后人家就敲敲敲。

最后人家门栓和门锁说,“你是谁?”

人家狼就说:“额②是你妈。”

最后人家门栓和门锁开门的时候,一看是狼尾巴,最后人家门栓和门锁就说,“你是啥颜色?”

人家狼就说:“额是绿色。”

他最后说:“骗额,俺妈是红色。”

最后人家狼用漆把毛刷成红色。“骗额,俺妈是黄色。”门栓说。最后,狼把自己刷成五颜六色。最后他一开门看狼变成五颜六色的,最后把门也关咧。

第二天,后头有个洞,狼钻进去了,扮成他妈样子。门栓和门锁说:“呀,妈,你回来咧。”最后,就跟他妈睡炕上,门栓看见了狼尾巴,人家就说,“额要大便”,最后就跑出去了。人家那个门锁也说“额要大便”,就出去咧。最后人家门栓、门锁爬上树去咧。人家狼说:“都等了一个小时咧,门栓、门锁怎么还没回来?”最后人家狼就出去咧。家里头不是有大粪嘛,就是牛粪,人家门栓、门锁他妈拿饭,把狼那饭拌了农药,最后狼不得防,跌粪坑里了,就淹死了!

1.文中共计出现6次“额”和2次“俺”:在语用上,由于第一人称代词单指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第一人称代词的指称是确定的。从儿童叙述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儿童在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时,很少会出现叙述混乱,指代不清的现象;

2.文中共计出现4次“你”:第1个、第3个和第4个“你”是从门栓和门锁的角度,作为说话人,分别指示狼(第1个和第3个)和他们的妈妈(第4个),而第2个“你”则以狼为基础,作为说话人,指示门栓和门栓;

3.文中共计出现6次“他妈”、1次“他舅”和 2次“他”(作者认为这2个“他”均应适用门栓或门锁代替,则表述更加清晰)。

(三)故事3 (C,男,四年级,9岁)

有一天,兔子看见乌龟爬的那么慢,就说:“你爬的那么慢,怎么和我比赛啊?”后来它们俩设定了比赛,后来就找来了狐狸做裁判。狐狸说:“一,二,三,开跑!”

兔子一跑,就一鸣惊人,一下子就把乌龟甩在了后面。它看见了一棵大树,说:“哼,那个乌龟爬得那么慢,怎么能赶上我,我还是先睡一大觉吧。”乌龟爬到了兔子面前,看见兔子正在睡觉。于是,它使劲地爬,终于爬到了终点。兔子刚刚醒来:“这时候太晚了,我应该赶快回去比赛。”一下子跑过去,可是比赛已经结束了,乌龟当上了冠军。

1.文中共计出现2次“它”和1次“它们”(作者认为文中标单划线和双划线的“它”分别改为“兔子”和“乌龟”,则更为清晰,不易产生歧义);

2.文中共计出现1次“你”,是以兔子为基础,作为发话人,指示乌龟;

3.文中共计出现4次“我”:都以兔子作为说话人,准确无误地指示兔子,不会产生歧义。

(四)故事4 (A,女,四年级,9岁)

大象医生给小猴子、小马、小兔子、小牛、小动物们都打针。小猪想:“打针多疼啊,我还是不打针的好,藏在桌子底下好吧。”于是,小猪就藏在了桌子底下。

大象医生走后,小猪高兴的从桌子底下爬出来说:“哈哈,我没有打针!”没有打预防针的小猪,才过了几天就得病了,它说:“我好后悔啊,那天没有打预防针”。

1.文中共计出现3次第一人称代词“我”,以小猪作为发话人,指示小猪;

2.文中没有出现第二人称代词“你”;

3.文中共计出现1次第三人称代词“它”,使用恰当,不会产生歧义。

通过对上述4则故事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称代词“我”、“你”、“他”的习得难度逐渐增大,处于4年级9岁左右的儿童在口头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已经基本上习得人称代词“你”、“我”和“他”的使用方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话语角色适时作出调整;其次,虽然显示“他”指称的更加宽泛,但儿童对人称代词“你”、“我”的使用总体要比“他”的使用精确度更高,在使用“他”时,容易产生歧义;第三,将故事1、4与2、3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如果儿童在讲述故事时,能将自己融入角色,增加一些个人的内心情感活动,而不是单纯机械地背诵故事的主要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称代词“你”、“我”和“他”的使用把握的更为精确。

此外,通过和讲述故事的儿童聊天发现,他们对人称代词的概念、使用等方面知之甚少,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的年龄尚小,知识和经验也相对缺乏。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习惯对于任何人来说,作用都不可低估。良好的表达习惯,应从小即开始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表述时,对人称代词的使用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与儿童交往逐渐增多的过程中,发现儿童在表述时,使用人称代词出现的问题则更多,如不注意,往往不能明白他们所表述的内容。倘若这种表达习惯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最终往往很难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现如今,传播媒介如此发达,各种语言使用乱象层出不穷,这对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儿童的表达习惯,应给予应有的关注。

儿童对人称代词的习得和使用,对于儿童叙事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儿童语言研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重点分析了儿童叙述故事中对人称代词的使用,并做了几点尝试性的特点总结;但本文尚有不足之处有待完善,最重要的是样本数量较少,导致得出的总结难免主观。在今后对儿童讲述故事中的人称代词的使用分析中,应辅以大量的语料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所得出结论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 Pragmatic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陈长辉.儿童语言中的人称代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8,(1).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徐薇.《偿还旧债》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童话故事小红帽范文3

最近我看了一本故事书,书名是:《小红帽》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红帽。

主人公的名字为什么叫小红帽呢?因为她天天都带着红帽子,所以她叫小红帽。我读完后很有感触,小红帽的故事是格林兄弟收集整理成的。它是德国童话故事,作家:格林兄弟,“小红帽”的故事版本多达一百多个,小红帽最早的结局是被邪恶的大灰狼吞噬。后来,在格林兄弟的笔下,勇敢的猎人杀死了大灰狼,救出了小红帽。在晚近的版本中,又成了小红帽用剪刀剪破了大灰狼的肚皮自己拯救了自己,又拯救了外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别人,小孩子一定要听父母的话,记住大人的叮嘱。文章中的小红帽就是不听妈妈的话,才会被大灰狼骗了,这样害了自己,还害了外婆。

四年级:尹洁晴

童话故事小红帽范文4

阅读格林童话心得体会范文ƪ1 我利用周末时间又看了一遍《格林童话》,却得到了与以前不同的感受。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却觉得童话里面也富有哲理。

以前我看这本书,只看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它的寓意。而现在再次看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做人要善良。 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体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商店里,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返顾地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投进乞丐求讨施舍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心却很善,把挣到的钱救济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我还听说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好心的农妇从败子手里买下了一只野鸭,并细心照料它。最终,野鸭为那个并不有钱的农妇创造了一笔不菲的财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为了那颗妒忌心而活活气死。妇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得逞,吃掉小山羊,而且还白白搭上了性命,正是应验了那句恶有恶报。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犯罪的不法分子也该醒醒了!他们利用了别人的善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真是可憎、可恶、可气、可恨!

《格林童话》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愿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这样,世界才会真正成为爱的人类家园!

阅读格林童话心得体会范文篇2 《格林童话》这本书是由雅可布.格林和他的弟弟威廉.格林合写的,你们可能以为他们只写童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研究范围涉及到语言学、哲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

他的故事素材来源于三种,第一种是巫术/神魔童话,如《石竹》、《白雪公主》、《熊皮人》等;第二则是动物以及动物与人的故事,如《小红帽》、《狼和七只小山羊》、《猫和老鼠交朋友》等;第三是常人童话就像中国的民间故事一样,《月亮》、《三兄弟》等都是这类作品。

他写作的特点也有三点。首先,格林童话充满了浪漫诗意的想象。比如,月亮可以一小块一小块地被剪下来;一睡就是一百年;胖仆人能一口将大海的水喝干。其次,这些童话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温馨。因为格林兄弟早年丧父,青年丧母,兄弟俩人相依为命,共同经受了人世间的忧患困苦,因而更加懂得人间的温情,如《三兄弟》。最后,也是格林童话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赞美勇敢、机智的人物,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宣扬善良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灰姑娘》和《白雪公主》了。

故事大多围绕四个主题叙述的。好有好报,恶有恶报;诚实守信;贪心贪婪;心地善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典型作品有《小红帽》,大灰狼虽然吃了小红帽和她的祖母,但被猎人剪开了肚子,最后死了,小红帽和她的祖母也得救了。诚实守信的代表作有《青蛙王子》,小公主虽然答应和青蛙成为朋友,可真正要她做,她却犹豫不决,不守信用。贪心贪婪的典型作品是《渔夫和他的妻子》,因为渔夫妻子无止境的贪婪,最后还是使自己一无所有。心地善良的代表作有《金鹅》,白发矮人只所以总是帮助小傻瓜,都是由于小傻瓜心地善良的缘故。

这些精彩的童话故事确实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格林兄弟能写出这么多,这么好脍炙人口,流芳白世的作品,真让人敬佩呀!

阅读格林童话心得体会范文篇3 我始终记得这样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用在我们对书的选择上也非常的合适。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本坏书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于处于人之初的我们来说,人生最初的几本书尤为重要。我从小就爱看童话和寓言故事,因为它具有感化和教育我们儿童的力量。在这些书中,我最爱的是《格林童话》。在那些新颖、鲜活、生动的童话中,我找到了另外一个多彩而真实的世界,幼小的心灵认识和感受到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一颗充满童真的心看待自己身边的一切。

在《格林童话》的故事中,既有我还牙牙学语时就认识的老朋友:美丽纯洁的白雪公主、幼稚纯朴的小红帽、可爱善良的灰姑娘,也有我认字之后结识的新朋友:漂亮机智的马琳、朴素善良的汉斯、自作聪明的小卡特里斯。我非常喜欢这些形形色色的朋友,关注着他们每个人的命运,常常为他们悲伤的结局感到惋惜,为皆大欢喜感到快乐。我对故事中那些纯真善良的人物充满了爱,而对那些阴险、狠毒的人物充满了恨。在《格林童话》神奇美妙的故事中,还常常会有一对恋人出场。他们的爱情有欢乐,也有曲折。在他们由于坏人的破坏而分手时,我为他们捏一把汗;在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时,我又为他们开心。总之,我牵挂着《格林童话》中的每一个人物,和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一起跌倒,一起爬起。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常常使我深深的陶醉在《格林童话》神奇的世界中。

《格林童话》这本书使许多像我一样的小朋友有了一个梦幻般的天堂,有了梦幻般的朋友,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十分充实,对未来充满了纯真的美好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它会更加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以一颗充满爱的心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格林童话》真是一本适合小朋友们读的好书呀!

阅读格林童话心得体会范文篇4 《格林童话》写的很精彩,一口气就看了十几篇故事。下面,我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吧!

我觉得,看《格林童话》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放飞,看看故事情节体味一下其中的意义,欣赏欣赏其语言艺术的特色。犹如采撷最丰硕的花果,吮吸最甜美的甘露,来滋养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童话故事小红帽范文5

“这是最好最好的象牙纸。”一个带着高帽子的人说道。这几个带着高帽子的人就是做出这本童话书的人,童话书里的故事是他们写的,帽子越高就越会写故事。那金色的外套、丝绸的腰带,和写上故事的象牙纸都是他们做的。

“看,看童话书多漂亮!”另一个带着高帽子的人自豪地说道。他应该觉得自豪,因为谁都没法否认那是一本无比美丽的童话书。

“现在童话书里已经写满了故事,得让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这件事。”帽子最高的人说道。带着高帽子的人都同意这个想法。

晚上,几个编故事的人开心地离开了。他们决定明天举行一个盛大典礼,把他们无比漂亮的“童话书”让孩子们看看。

童话书一个人孤单地坐在典礼台上,一点也不开心。想到明天的典礼,孩子们只能看到它漂亮的样子,而且它身体里象牙纸上的故事,它一点也不喜欢,也不想给孩子们看。

它呆呆地看着窗外。

一个穿着破衣服的人从礼堂边走过,脸上的笑容显得十分开心。

为什么那个穿的破破烂烂的人会笑得那么开心?童话书跟了出去,原来是一个白了头发的爷爷,怀里紧紧地抱着一个破布包。

爷爷在街道上走着,童话书跟着爷爷来到了教堂,教堂里坐满了孩子,这么晚了,孩子们到教堂里做什么去了?

孩子们把爷爷围住了。爷爷坐在孩子们的中间。

爷爷把手伸进破布包里,动了动,爷爷的身后就出现了金色、银色、红色、蓝色翅膀的天使,天使们带着孩子们飞在天上。

爷爷的手在布包里又动啊动,爷爷的前面就出现了一辆马车,教堂的地面变成了旋转路道,马车跑啊跑啊。跑一圈,教堂变成了一片森林,森林里住着小矮人;跑两圈,教堂变成了雪山,雪山上住着吃松树的雪人。马车跑啊跑,跑三圈,教堂变成了阿拉伯的城堡,美丽的公主正在编制神奇的飞毯……

马车跑啊跑,跑啊跑。

爷爷的手在布包里又动啊动,爷爷的白发变成了冬天的雪,身上的破衣服长出秋天的树叶,背上冒出中国的长城,左眼变成了月亮,右眼变成了无数的星星。

爷爷变成了孩子,变成了风,最后,教堂的钟声响了,一切又恢复了原样,孩子们也都散去了,爷爷也匆忙地赶回家了。

爷爷的家又小又破,墙壁上是个大大的破洞,只有一张破桌子。

爷爷坐到桌子上,打开了他的破包袱,原来爷爷的包里是一支笔还有许多发黄的纸,爷爷在黄皮纸上写童话,写啊写啊。

爷爷在写明天的故事,爷爷写一个,笑一次,写一个,笑一次。

爷爷在发黄的纸上不停地写,不停地写,写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明天他又会给孩子们表演新的故事。

天快亮的时候,爷爷趴在桌子上笑着睡着了。

童话故事小红帽范文6

关键词: 童话故事 幼儿教育 魅力

童话故事之所以具有那么好的魅力,与童话故事流传于民间的儿童故事有关。它适合于儿童的趣味,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良好形式。《安徒生童话》的扉页这样写道:“如果人的一生中没有或多或少的看过一些经典童话,那么,这样的人生是不完全的。”可见世人已经公认童话故事的魅力是无限的。

一、童话故事的三大特点

1.富于幻想。列宁说:“童话里如果没有神仙宝物,孩子们听起是不起劲的。”比如:《灰姑娘》里的老鼠、南瓜在神仙的指挥下,一到十二点钟就变成马车,拉着美丽的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这种作者的幻想往往使读者跟着幻想,让自己跟着灰姑娘一起喜怒哀乐。

2.内容单纯明白,人物善恶分明,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在童话故事《小狐狸变身法》中,小狐狸学会变身法,他变成蘑菇捉弄小兔,又变成石头捉弄小狗,小兔、小狗都不理他,不跟他在一起玩。最后,下起倾盆大雨,小狗、小兔没带伞,在危急时小狐狸变成一把大伞,为小狗、小兔挡住雨,他们又成了好朋友。

3.富于教育意义,通过幻想形式表现人们纯朴的传统美德、创造精神和智慧,也包含各种生活经验和斗争经验。

二、传统童话故事内容的分类

1.动物故事。动物故事以动物为主体多用以解释动物的形状、特点。在童话故事《太阳和小鱼》中灰色的小鱼把沉睡的大海里的太阳娃娃用哈痒的方式把太阳托起来,而其他全世界的人所想的办法都不能把太阳从海里捞上来,而小灰鱼由于用身体给太阳哈痒把身体染得鲜红鲜红的,最后变成人们喜欢的小金鱼。

2.童话故事是精灵故事。动物成了精,有了人形,但其动物的本性未变。这类妖精故事,教育孩子们勇敢机智,善于识破狡猾的敌人的伪装并战胜它们。在童话故事《小红帽与狼外婆》中,老狼变成了慈祥的外婆骗吃小孩,把外婆和小红帽都吃到肚子里,猎人经过它旁边,把小红帽和外婆从狼肚子里救出来,最后把狼弄到井里淹死了。

3.童话故事是魔法故事。此类故事中有一个重要的宝贝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宝贝是劳动的产物或是对好人、好事的报答,它常常是劳动人民本身,是歌颂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在童话故事《渔夫和鱼》中,渔夫用渔网打到了一条金鱼,这条金鱼请求渔夫放了它,它能满足渔夫的三个愿望,渔夫答应了那条金鱼,但是他那贪婪的老婆却欲望强烈,最后小金鱼生气了,仍然把渔夫的家变回原样,什么也没有。

4.童话故事是人物童话。以现实人物为中心,但仍穿插了很多幻想和夸张的成分。人物童话多说儿童自己的故事,读来亲切易懂,有的带有寓言性,富有教育意味。如《一半的故事》中,教育幼儿要懂得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故事中,小猴是小朋友的化身,他爱帮助别人,可就是贪玩,做事总是只做一半,结果让别人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小猴就再也不贪玩,小动物们又都爱请小猴帮忙了。

三、童话故事在幼儿教育中尽显童话的魅力

幼儿在幼儿园里的生活是学习与玩乐结合的,利用童话故事让幼儿懂得一些道理,明白该如何做,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

1.利用童话故事,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一般只能集中5分钟,15分钟,能够集中到15分钟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所以在上课期间,一般是采用童话故事给幼儿讲一些故事,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幼儿在听故事中不断锻炼集中注意力。

2.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在幼儿园的3―6岁的幼儿,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逐渐形成发展的。在幼儿园里,一般利用童话故事,就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如给幼儿讲《一半的故事》,那只小猴,乐于助人,但是有做事只做一半的坏习惯。这种坏习惯多数小朋友都具有,讲这个故事时就能引发幼儿的共鸣,他们就找到想说话的理由,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幼儿们想想如何帮助小猴改掉只做一半的习惯。

3.利用童话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每篇童话故事都蕴含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在幼儿听童话故事的过程就能明白过来,因为童话故事具有富于幻想、内容单纯明白、富于教育意义的三大特点。童话故事通过幻想形式表现了人们的纯朴的传统美德、创造精神和人们的智慧。这个道理幼儿听懂了,在他以后的言行中就会不断地用这个标准看事物,运用思想分析,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观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