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例6篇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1

一、巧用媒体,激情引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电教手段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往往能使语文的导人环节扣人心弦、巧妙自然,从而带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安塞腰鼓是一种承载着黄土高原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铿锵的鼓点、奔放的舞姿,宣泄生命的力量。那么,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看看《安塞腰鼓》的一段视频录像。欣赏完了这段安塞腰鼓的视频录像,我想听听同学们观后的感受。(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导人: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的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去倾听他笔下铿锵的鼓点,欣赏他笔端奔放的舞姿,感受他笔尖宣泄生命的力量。

上课伊始,学生就被热情奔放的安塞腰鼓所感染,陶醉于壮观磅礴的表演场面。激情飞扬的鼓点声声敲击在学生的心尖,学生的激情立刻被点燃,于是学生精神饱满地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诸如此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这样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精神愉悦、积极主动地进入课文学习。

二、活用媒体,释难解疑

活用多媒体,可以将教学中繁难的内容,教师短时间难以讲解清楚的问题凭借声音和图像很快显示出来。一经媒体演示,学生会豁然开朗,省去了繁难的讲解,大大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快速有效地理解和记忆,缓解教学难度,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时,由于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内饰富丽堂皇,只靠老师画个箭头或借助图片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只有凭借动感影像,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嘴、动脑、动手和动耳,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抓住特点进行说明和说明的空间顺序。

为此,我在教学时设计了“演示课件,游览故宫”的教学环节,资料图文并茂,配以简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之后再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填文后图表。学生轻轻松松就理解了说明文的空间顺序,同时也对故宫博物院的特点有了清晰的了解。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化解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斑羚飞渡过程是个难点。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用课件演示整个飞渡的过程: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象踏在一块跳板上一样,身体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虽然这第二次跳跃力度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以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而老斑羚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折断了翅膀的鸟笔直坠落下去。

这是一场悲壮的飞渡,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斑羚的身体作为跳板,以老斑羚的死为代价获得生存的机会。老斑羚们是那么从容,那么义无反顾地奔向死亡,毅然决然地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种群的生存与延续,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面对死亡从容不迫,令人震惊、感动。这样的斑羚,这样的场面,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学生看得目瞪口呆,被斑羚的智慧、勇敢和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折服了。

多媒体的应用,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使学生人情入境,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更具吸引力。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2

早在1933年,故宫文物就“来过”一次济南。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伺机进攻华北,为不使北平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遭劫,国民政府密令将故宫文物南迁。1933年5月,迁运文物的列车在途经济南时遭日军飞机轰炸,一节脱钩车厢的文物被秘密运至章丘县锦屏山藏置,土匪、日本特务、国际文物大盗闻讯而至,一时间锦屏山谍云密布,魅影重重,故宫文物危机四伏。

经过一连串斗智斗勇、扣人心弦的惊险谍战,锦屏山各方爱国志士战胜不同敌人的阴谋,使珍贵文物安然无损,锦屏山也因为安全藏置国宝文物而更加美丽苍秀。

――以上是电影《谍战锦屏山》的故事梗概,那些誓死守护国宝文物的爱国志士,他们征战在别样的战场,令人难以忘怀。11月28日,电影《谍战锦屏山》在济南章丘举行首映式。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导演、摄影、美术等主创人员皆系济南籍影人,十几位济南本地演员出演,大部分场景取材于章丘锦屏山,可以说是一部汇集和凸显众多济南元素的“济南电影”。

电影《谍战锦屏山》由山东道可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出品,山东道可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章丘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中共章丘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首映式之后,将于12月中旬在全国众多院线公映。

――抗战、故宫文物,两大元素的呈现,成为我们回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历史的一面镜子。由此我们进入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文物南迁,凸显出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誓死捍卫。

易培基:首任院长蒙冤记

故宫文物南迁,还引出了一桩冤案。

1929年2月,曾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湖南省立图书馆馆长的易培基正式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发动党政军要员捐款维修故宫,和张学良都曾为故宫捐款。

1933年2月5日夜晚,故宫文物南迁开始了。易培基身披斗篷,在太和殿前指挥。为了让国宝安全迁移至南京,张学良与易培基在碧云寺旁边的一所小别墅里,谈了一整天。当晚,故宫至天安门、前门的长街上,都实行了。可是消息还是走漏了,前门火车站被抗议的学生团团围住。不少人甚至卧在钢轨上,一些士兵拉动了枪栓,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对峙。张学良以人格担保,战争的乌云从北平上空消失,就将这批故宫文物再运回来。

当晚,第一批南运文物2118箱装上火车。至1933年5月,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珍贵文物先后分四批运出北平。就在第五批文物即将运出的时候,南京最高法院检察长郑烈委派检察官朱树森带人到故宫查封会计科。审查的原因是有人控告易培基侵占、盗卖文物。

此时,第五批文物已在著名瓷器和青铜器专家吴玉章的押送下安全南迁。易培基感到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遂决定辞职:“如果我辞职能让故宫少一些纷争,又何乐不为呢!”一年后,江宁地方法庭判决其犯有监守自盗罪。他将事实真相分别向、和司法部陈述,但都泥牛入海。1937年9月,易培基病死在上海法租界家中。

1948年1月9日,南京一四开小报上登出了一条短小新闻:“易培基案不予受理。”易培基盗宝案就以报纸上这一简短消息而含糊收场,再无下文。

二战中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奇迹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南迁文物又几经艰险,沿三路辗转迁徙至四川,分储于巴县、乐山、峨嵋山等地。

北路最为艰辛,运送文物7281箱。1937年11月从南京起运,装火车经徐州、郑州至宝鸡,因潼关形势突然紧张,不久转移到汉中,没有火车可通,幸有西安行营协助,才得以穿越秦岭。1938年四月全部运抵汉中。不久敌机轰炸了汉中机场,文物被迫离开。刚离开汉中,汉中遭敌机轰炸,原储存文物的库房中弹炸毁,行政院又命令转运成都。汉中到成都1100余华里,全靠汽车运输。由于公路路基不好,途中过河没有桥梁,须用木船载运汽车过河,时有敌机空袭,1939年2月,才抢运完毕。这时行政院又下令转移至峨嵋,成立故宫博物院峨嵋办事处。

1945年抗战胜利,三处南迁文物复集中于重庆在1947年运回南京,再由南京合并至故宫博物院。令人惊叹的是,战火中的故宫文物却基本无损,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得以保存,更创造了二战中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奇迹。

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至今还有2176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

本刊记者亲历――

的“道听途说”

与北京故宫的博大精深不同,内藏品精致,其馆藏约70万件精品,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宝库。博物院老院长秦孝仪说:“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

本刊记者 张翠翠

博物馆导览的机会

刚到台湾求学时,台湾同学及老师总会热情的向我推介台湾名胜,提及最多的就是故宫博物院。

得知我还未曾去到,石光生导师惊讶地说:“博物院与北京故宫有很大的不同,我到过北京故宫,那里是建筑恢弘,而博物院却是馆藏精巧,其文化品格能代表台湾。”之后他告知我,10月中旬会安排戏剧史研究生班到博物院做导览义工,并让助教帮我报名。

台湾的电视中经常播放台湾宣传片,其中一句印象深刻:文化并不存在,除非你能看得见!或许这是台湾人极力推介故宫博物院的原因,在那里馆藏着好几个时代的中国历史。

台湾人本来就以推崇传统文化为傲。虽然石光生老师留法归来,却在戏剧史课中处处谈及宋元明清之文风,据说博物院经常举办文物展览,他逢场必到。

“文物能记载历史,而在博物院里能看到中国历史里文人的轨迹。”他意味深长地说。

到博物院做义工的前一天,我们研究生一行人被通知先前往博物院的行政办公室,进行“导览培训”。 工作人员发给每一位义工一套资料,一本博物院手册,还有一盘光碟,另外附有一件纪念品,翠玉白菜的挂件,这其实就是大陆人经常提及的镇馆三宝之一:翡翠白菜。

工作人员介绍后得知,这里展出的文物常换常新,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即便如此,要想将全部馆藏文物逐渐展示给世人,至少需要三十年时间。翡翠白菜、东坡肉形石和毛公鼎,作为博物院的三大镇馆之宝,常年在列。

宝贝不借给大陆

坐捷运到达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外双溪地区,即为。即便是仿照北京故宫样式设计的中国宫殿式建筑,从外观上看来,仍与北京故宫有明显不同:碧瓦黄墙,雕栏玉砌,在青山掩映下,非大气磅礴却彰显典雅秀丽。

其内一、二、三层为展览陈列空间,四楼为休憩区――“三希堂”餐厅,其他的赋闲之地也做得很有格调,正馆1楼东侧为闲居赋,文献大楼1楼为富春居,均提供提供咖啡、茶饮、沙拉、三明治、西点。1楼有纪念品贩卖超市,内提供故宫出版之书籍、文物复制品,以及精美的文物礼品及纪念品等。而院内还散落着几处礼品供应中心。

一张门票为100新台币,也就是人民币25元左右。

在导览培训课上,工作人员通过PPT为义工讲解文物,台湾故宫博物院内藏品分为书法、古画、碑帖、铜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珐琅、雕刻、杂项、刺绣及缂丝、图书、文献等14类。给我印象深刻的当属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黄公望的后人只能在博物院看《富春山居图》,”得知我来自大陆后,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黄小姐告诉我,除非去台湾,大陆人无法在大陆一览的馆藏珍品,因为不会借出藏品到大陆展览。

她诙谐地说:“怕有来无回,因为它们本来就不属于台湾。”

格物观人:

游客对文物的爱惜不一

做义工原本是一天,在石光生老师的举荐下,由一天变为一周一天,持续七天。在做义工的经历里,我接触了很多游客,有台湾人、大陆游客,还有来自美国、欧洲、韩国的游客,从他们的反映上,更是看到了不同人群对待文物的态度。

一位北京游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得知我是大陆人后,指着翡翠白菜说:“最珍贵的宝贝都被运到了这里,中国传统文化被割裂了,真是可惜。”而身后的一名台湾游客回声很是文雅:“文物的价值是世界的,不分归属,都是祖先的遗物。”

最安静的游客当属欧洲游客,他们趴在玻璃橱窗上驻足的时间最长。一位老人还自备“放大镜”,对着翡翠白菜细细观察后说:“this is miracle”,还掏出笔记本,进行记录。美国人爱表达,他们大都喜欢颜色靓丽、视觉强烈的宝物,看完后会不断赞叹其“cool”;而日本人则尤其迷恋精致的雕刻,他们往往能自己说出巧雕、微雕、竹雕、宗教类等精细文物的渊源,一群日本游客驻足在微雕极品核舟前惊叹不已,甚至竖起了大拇指。毕竟那座微雕核舟实属极品,它只有四五厘米的长度,在一枚果核上被雕成了一艘船,有船屋、楼台,窗户可以打开,船上有大大小小八个人,且人物表情各不相同,各有各的情绪。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3

一、教学APP新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

1.初步感知阶段

让学生欣赏课本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片段,讲述的是什么内容,思考内容中有没有重复人物。通过APP希沃授课助手软件,放大画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对比,进行提问:“为什么画中重复的主人感觉身高比其他人物高大?”“画面的色彩、造型、线条有什么感受?”等等进行提问,然后再用授课助手APP屏幕同步传统中国人物画和西方油画对比,感受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造型、线条的特点,从而初步欣赏理解中国传统绘画。

2.加深理解阶段

应用北京故宫研发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引领学生走进 3D版的图画。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出画面分几个场景,每个场景用什么分隔辨别的?由于此APP采用3D??面和音乐搭配,学生很容易投入画面欣赏,感受整幅画面讲述的主题内容并寻找到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

接下来,应用此APP中的长按功能,使得画面进入“探索”模式,这种模式下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更专注地关注一个画面的主要表现点。深入赏析画面主人公每个场景的表情,猜测主人公心理活动。点击特定人物,如手持抱琵琶的李姬、穿蓝色服饰的舞妓时,这些人物就会“复活”,以会动的真人形象为你弹奏传统南音,跳起梨园舞蹈。这样一来学生对画的内容将会更加感兴趣,初步理解感受美术语言中传统绘画“六法论”的古法用笔、气韵生动。

3.课后托展

让学生在闲暇之余对《韩熙载夜宴图》APP进行自我探索。作为APP夜宴图,图中的器皿、家具、乐器等物件都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给学生推荐其他APP,比如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和吸引力的作品――《每日故宫》《清代皇帝服饰》《紫禁城祥瑞》《故宫陶瓷博物馆》《胤?G美人图》等APP。课后学生对这些APP进行探索,既可以起到学习的作用,又能感受体验科技对学习的促进帮助。

二、APP软件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APP软件作为一种新兴的软件系统,在今天数字化时代,“教育领域更需要这样一种平台、工具,来实现对于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的传播”。现代化教学的研究表明,合理选用APP软件在初中美术中具有如下作用:

1.解决地域、时间等问题

像北京故宫,名家名画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有条件亲临现场观看学习,而APP制作3D画面由于我们亲临观看学习,跨越空间、时间,获得了更多的学习资源。

2.解决教学示范位置、时间和清晰度等问题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合理运用教学辅助APP可以有效解决课堂教师示范问题,如一些视频编辑APP,教师事先录制视频,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画面的细节和制作过程,对可以省略或复杂的问题APP软件进行快进、放慢、剪辑等处理,更好地节省课堂时间和方便学生学习。

3.美术教学模式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4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在性情浪漫的古代文人眼中,山水是诗画,自然即文章,而这都离不开案头一方静默的石砚,它是古人借以挥洒才情寄托忧乐的工具。如今,砚虽然从案头挪移到博古架上,但收藏者依旧不改对它的一片痴情。

对面的长者,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淑芬。在永安宾馆的咖啡厅里,记者与这位著名文博专家、杂项鉴定专家边品茶边赏砚。张淑芬娓娓而谈自己独特的文博经历和与鉴赏的不解之缘……

自大宅门到故宫博物院

张淑芬出生在广东番禺,3岁那年随祖辈迁到北京,最初长时间住在北京的番禺会馆,直到成年后才和家人过着独门独院的生活。

出身于大户之家的张淑芬对古董、古玩的接触是从童年就开始了。她的祖父张维屏少时就有诗才,闻名乡里。嘉庆九年,张维屏中举人,道光二年成进士。此后,张维屏在湖北、江西任州县地方官,一度署理南康知府。为官清廉,终因厌倦官场的腐败,于道光十六年辞官归里。张维屏和黄培芳、谭敬昭等并称“粤东三子”,且与林伯桐、黄乔松、谭敬昭、梁佩兰、黄培芳、孔继勋被誉为“诗坛七子”。小时候,张淑芬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对古玩、女红很有兴趣,还特别喜欢去博物馆。接受采访时,她说:“家中先人是与林则徐同科的举人,是当年有名的诗人。鸦片战争时期,先辈和林则徐并肩战斗过。家庭传统深受‘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从我的祖母到很多姑母,她们都是不裹小脚、不扎耳眼、上洋学堂的新一代女性。”

文房雅玩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孜孜以求的,张府到处是精致典雅的笔墨纸砚。每每用毕书写工具,长辈就会让小淑芬擦拭砚台。张淑芬常常为砚台外观的晶莹透亮、纹理的细腻清秀所吸引。

20世纪60年代,张淑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当时的冷门专业,进入文化部文化学院文物博物馆系学习,次年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大学共用6年的时间学习绘画、书法及文化史论课。毕业实习的时候,她还参加了广东一处东汉墓葬的发掘工作,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最早从事考古工作的女性之一。

“1966年8月家被抄了以后,大家族不复存在。我拿着一床薄被和一口破锅,开始独立生活。不久,我们毕业被分到张家口的部队去锻炼,一去就是5年3个月。那时对于自己的未来,完全不敢想,只能用‘心情非常压抑’来形容。”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张淑芬的志向,1973年回到北京的她最终还是进入了故宫博物院。

然而很快,职业生涯再次遭遇不幸。“”期间,故宫大门一闭就有5年之久,在许多地方名胜古迹惨遭破坏的时候,故宫得以幸免。“”使得故宫博物院的正常展出和研究工作几乎全部中断。张淑芬每天只能做一些文物档案的记录、抄写工作。

来到故宫之后,张淑芬最先进入到文物保管部。后来,她进入了陈列部,这是国宝级文物展出的地方。每换一次文物,她都记下资料,私下里自己揣摩学习。由于她对工作认真负责,不久又去从事“文房四宝”(文房清供)及竹、木、牙、角工艺类藏品的陈列和研究工作,这一干就是一辈子。“当年,市场并不看好‘文房四宝’,加上我是学美术出身的,一时心里还难过好一阵子。但是,我不停地告诉自己要争气,要作出成绩来。”

功能被“搁置”之外的文化

“古玩行按照收藏对象的不同,大致分为书画、陶瓷、玉器、铜器、家具、杂项几大类。当然,这只是一种分法。但不论怎么分,杂项都被放在最后,将其他类别不要的一股脑儿全收了进来。”张淑芬说,不过,这并不是杂项收藏的地位低,反过来,它说明了杂项的广博、丰富。

砚是文房大项,“四宝”之重。张淑芬说,砚台在古代差不多是最早被当作雅玩的文房用具,也是传统文人最珍视的文玩。

砚石雕刻制作不同于其他的工艺,每块石料材质各异,依此设计和雕刻出的作品,即便是图案大体相同,实际颜色、细节等也几乎“独一无二”,这就给了砚台极大的创作空间。张淑芬认为,当今砚文化的出路应该在传承上不失砚功能的形制,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法上少用机工、多用手工艺雕刻技法创新思路,题材内容为历史、文学、神话、故事等人文内涵丰富的主题,反对异造,要因材施艺,突出砚石的材质美感,为制砚艺术的重要追求。“雕刻要善于利用砚台材料和天然特性,材质、形状、色泽、纹理、石眼等都是创作的元素,甚至可以变废为宝,显瑜掩瑕,充分利用砚材本身特点给人的美感。”正因为砚的作用正转向品赏和收藏,所以就必然地要更加注意它的石质、雕工、铭刻、品相装饰、艺术构思等,把砚当成艺术摆玩和人文风景。张淑芳高兴地看到许多砚的创意推陈出新,将现代雕塑书画艺术融入传统的设计雕刻,提升了砚台的品质。当然,随着砚台实用性的市场价值不断衰退,人们对其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性也有了更高需求。

针对目前国内民间收藏热的持续升温,有时单件藏品的涨幅令人咋舌。张淑芬则不忘给火爆的收藏市场“泼冷水”,认为不能盲目进入收藏市场。“砚台作伪,主要在石材上动手脚。我国砚材丰富,品种繁多。鉴别砚台的真伪,应该先看它是什么砚石、产在什么地方、石性如何、纹理有什么特点;进而再看石品、纹理、雕刻手法、镌砚装饰是否与时代特点相同。”张淑芬说,端砚石料名贵,伪造者多用别处类似、近似的石料雕琢,但细观察可以发现石质生硬,不温润也无光,完全没有幼嫩密实的特点。识砚有四招,即看色、手模、听声、掂重。看砚色是否自然、是否经过修补,手摸石质的为佳,手感冰凉的好,不同材质的砚台敲打后音色也不同。”

收藏能够改变人生。收藏爱好者追求的应是收藏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或者从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而不是个人藏品的多寡贵贱。收藏者有打眼吃药的痛楚,也有过捡漏的惊喜,甚至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惆怅和错过捡漏机会的遗憾,以及损坏一件心爱藏品的懊悔。张淑芬说,你不妨将这些悲喜看作一种常态,任自己体味。

如今,砚的功能虽然已被“搁置”,但其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却受到格外垂青而突现出来。“砚的本质特征并没有消失,古今的间隔和视角的改变,不可能泯灭砚与非砚之界限。一方古砚虽不再拿来磨墨实用,但人们仍然视之为砚。因为它曾经作为文人书案上的文具使用过,它的实用性已沉淀为历史性的永恒存在,已转化为今天人们观照、鉴赏的对象了,使人们产生一种深沉的历史向往和审美愉悦。”

“小”砚台里的大乾坤

在中国古代,砚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许多门类的艺术品。除了文人喜爱之外,与皇家的宠爱不无关系。砚台不是寻常家用摆件或生活实用器皿,毕竟它是直接参与书画创作的主要工具。近年来,出自清宫的文房用品纷纷现身拍场,并在各路藏家的追捧下成交价格逐年走高,成为市场的新热点。被誉为“大清国宝”的松花石砚尤其引人关注,据统计在已获成交的60多方松花石砚中有8方拍出了上百万元的高价。

细查松花石砚的成交状况,可见凡是拍出高价者无不出自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同时,据史料记载,松花石砚自被康熙帝看重,并在宫中造办处设置砚作以来,这三朝制作的数量最多、品质最佳。投资收藏者如想收藏好松花石砚,就要了解这三朝制作松花石砚的状况,把握三朝制品的特征,进而判断价值,准确出手。张淑芬透露,目前北京故宫馆藏的松花石砚仅80多方,有100多方,而且两地故宫收藏的松花石砚多数是在康雍乾三朝制作的――北京故宫的藏品中有康雍乾三朝款铭的松花石砚39方,则有86方出自这三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自乾隆十九年下令封禁石场后,便不再采石,宫中制砚都取用存料。而且随着大清帝国的衰落,清宫中也无力大量制作松花石砚。可见本已十分名贵的松花石砚,更因为存世的稀少愈发地弥足珍贵。据估算,目前流落在民间的宫廷松花石砚不足百方,其中绝大多数是溥仪逃出故宫时候带走的。

张淑芬很迷恋于收藏,但是国家有规定,文物工作者在职期间禁止自己收藏或参加这方面的市场活动。因此,她早期的藏品全是祖传的。退休后,一有时间张淑芬都会到古玩市场看看,遇到有特点、有代表性的砚台等精品会买下来,作为收藏或以后讲课时的素材。“逛古玩市场是收藏爱好者的必修课,更是基础课。去市场要懂行话,识货是基础,砍价见真伪。市场的骗子很多,不要轻易下手。”张淑芬提醒收藏爱好者,地摊上容易交学费,熟人杀熟也做局。“高手也有打眼的时候,高手吃进赝品后碍于面子,只能先当精品藏着,然后再找机会以真品的价格转让给‘二五眼’。”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5

【关键词】初中 语文课堂 课堂高效性

强化教师意识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要想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其重要性。要着力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新的教育理念与生本原则,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强化专业技能,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不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思。最后,要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无论是知识,还是思想或技能,老师教授得再卖力也没有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分析、运用锻炼才能成为自己的血液。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要放下身段,做学生的引导者和指路人,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时,为了让同学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对课堂有更高的参与度,我布置他们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排练一个短剧,这时有的同学举手发言说“老师,我觉得我画画更好,我可以选择画一幅漫画吗?”我眼前一亮,立刻同意了并给了她很大的鼓励。下面的同学纷纷举手,擅长朗诵的要求朗诵课文,擅长讲故事的要求来一段茶馆说书,这样本来是一节小短剧的展示课就变成了以课文为主题的一节丰富多彩的文艺课,效果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也不例外,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才能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如何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呢?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同学们一开始就对课堂产生好奇,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老师再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思考,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先聊一聊自己印象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风景,还可以让他们说说去过的其它城市的春天有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然后再巧设疑问“你们知道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吗?”。学生已经对此产生了好奇,急于知道答案,就会更认真地阅读课文,课堂中老师对课文进行讲解时,学生也能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入。同样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可以先让同学们先描述一下自己父亲的背影,说说爸爸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调动起他们的情感,然后再去讲解课文,让他们领悟那些朴素的描写中包含的伟大的父爱。这样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的感情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就更能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文中,很多同学们没有接触过的概念、事物就很难对其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多媒体能够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宏观的东西微观化,让同学们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和更好的认识。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时,文中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苏州园林,对此不能有切身的感受也就没有办法很好地理解课文。老师可以在网上搜寻一些能够代表苏州园林特征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同学们对文中所描绘的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假山池沼的配合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就能够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苏州园林的美。又如在学习《苏州园林》的下一课《故宫博物院》时,没有见过故宫的孩子对其雄伟的建筑、精美的布置很难想象,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故宫的宣传视屏,让同学们用“旅游”的方式对故宫的外观、格局、历史、建筑都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采用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中一个班级都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各不相同,短短的课堂45分钟老师必须要照顾到全班的同学,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照顾不周,常常出现一节课下来,该听的都听了,但是都是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无法抓住重点。老师可以在课前指导他们先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认真、反复阅读课文,发现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标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先尝试着进行解决然后上课再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课,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可以让同学们先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将不懂的词、句标示出来,搜寻陶渊明和桃花源记的相关资料、评论,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个初步的认识。课堂上老师再对文章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大家理解得更加透彻,课堂效率也得到提升。讲解完课文后可以安排一部分的时间进行开放性讨论,让大家来发表观点: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吗?它在哪里?如果不存在,陶渊明为什么要杜撰出这么一个地方呢?最后老师再对大家的讨论、观点进行总结、点评,讲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让同学们采用这样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老师再适时地加以引导,不仅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自学、预习的习惯,锻炼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做到每一节课都有收获。

加强学生阅读训练,做到厚积薄发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学习都是没有捷径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只有注重知识的积累,才能面对万千考题应付自如,同时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很多同学上课看着挺认真,考试做题却是大眼瞪小眼,就是因为他们积累太少。平时要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不仅要加强课本的阅读,更要加强课外书的阅读,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并且要对书中汲取的知识经常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做到肚中有货,才能在关键时刻旁征博引,灵活使用。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发展,语文课堂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构建课堂的高效性是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语文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课堂,实现语文课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丽君.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范文6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所谓“预”就是“事先”、“预备”;“习”,是“学习”“练习”之意。预习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的自学,有准备地去听老师讲课。预习语文,对许多学生来说,常常感觉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么走马观花,将课文粗略看一遍,就算是预习;要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查出几个生字生词,至多了解一下文学常识,便以为是预习。结果与老师的要求相差甚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著名专家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

那么如何搞好预习呢?

一、分析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视”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有的题目启人深思,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就是对罗布泊为什么是仙湖,其消逝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有的题目则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说明或记叙的对象,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故宫博物院》一文的题目就告诉读者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

二、分析提示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就是帮助预习课文的“钥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结构安排、艺术特点及语言风格等。预习时,若带着这些信息去了解课文,分析问题,就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旅鼠之谜》一文预习提示为:“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他们的奥秘。阅读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根据这些提示,学生就可以了解到文章主要介绍旅鼠的奥秘。

三、研读课文

在研读时,切不可浅尝辄止,应仔细阅读,深入体味。阅读中遇到的难字生词应查工具书;生动而典型的句段要反复阅读,进而阐明和作注;发现疑点若思之不解,可在听课时解决。若课堂上未涉及,下课要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切不可就此放过。

四、思考练习

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母亲》一文研讨与练习一为“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根据这些问题,就可以使自己的预习更有目的性。

上一篇元旦小品剧本

下一篇投掷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