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例6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1

“仁爱”思想青少年人格家庭教育“仁爱”是孔子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把“仁”概括为人的最根本的品德和衡量人是否有道德的最高标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爱”,简而言之,就是与人亲善,仁爱教育就是教育人学会充满爱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爱”也是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仁爱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学会担当责任,学会关爱、帮助他人。

儒家阐述的“仁”,就是“爱”的演绎和诠释。这种爱包含三个大的层次,即家庭血缘关系的爱、社会人际关系的爱和宇宙万物之间的爱。以家庭血缘关系的爱为起点,推及社会人际之间,至整个宇宙自然。儒家的情感教育逻辑起点在家族,“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这都说明爱人要从身边最切近的人做起,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是爱人的着手处和根本点。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仁之实,事亲是也。”进而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地。“仁爱”思想要建立在血亲情感基础上,但又要超越这种血亲情感,爱人以亲子关系为基础,推及到天伦之乐,扩大到姻娅之情,进而提升到民族认同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爱”思想最后升华为一种关怀人类命运的激情。这种情感迁移体现为个体道德修养的逐步升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天,尽管“家”的含义较之传统社会有了变化,但家庭关系对人的情感需求和亲子之情是任何德育内容都不可涵盖的。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情感最初体验是在家庭中得到的,家庭提供了孩子最纯洁、最简单的情感获得表达的舞台,它对孩子性格、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无论怎么改革,品德教育都离不开情和爱,父母是孩子的最早、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爱心情感体验是什么教育都替代不了的。

在家庭对子女进行爱心情感教育,关键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既慈祥温和,又严格要求,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这就是让孩子在家庭德育过程中体验儒家的“仁爱”,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建立长幼有序的合理家庭关系。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父母要像个父母的样子,儿子要像个儿子的样子。各在其位,各尽其事。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成为家庭的核心。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星星”,这就为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温床,更谈不上培养礼让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不能颠倒主次。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关爱家庭的的楷模。“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里仁》)。”孝悌是孔子仁爱教育理念的根本。家长既是家庭“仁爱”文化的建设者,也家庭“孝悌”文化的实践者,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现在一部分成年人冷落、慢待自己父母,不照顾自己的父母生活,更有甚者千方百计“啃”老,这样给孩子的影响就更不好了。假如父母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伯伯、阿姨、姑姑不友善,又怎么能教育孩子尊老爱幼。一个人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亲情,更何谈对孩子同情心的培养。因此,作为父母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对父母来说这也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第三,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然而当今父母过于惜爱自己的子女,使子女觉得这种爱理所当然,他们全然不懂得感恩。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挣来的,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理解、体谅父母呢?为此,父母应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工作和收支情况告诉孩子,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如果当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告诉孩子,让他和父母一起面对,使孩子认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应为家庭分忧解愁。这样,还可以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孩子逐渐学会珍爱家庭、珍惜自己,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升华为孝敬的高尚品德。

第四,强化孩子孝敬父母好习惯的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孝敬父母就是要求孩子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行,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心。父母儿女亲情,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情感基础,是今后各种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也是目前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孝亲教育,对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礼记•曲礼上》)。”孝亲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要在孩子刚懂事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孩子懂得孝敬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从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做起,把基本要求变成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这就是对孩子最实在、最有效的“仁爱”教育。

如何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同时也关涉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目的是推进社会和谐、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的幸福。德育的核心是“使每一个公民懂得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民族、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与国家正大力提倡的未成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相继推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等是相一致的,这些都正在重新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的智慧和资源,为“仁爱”教育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归根”“知常”――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中小学管理,2009,(9).

\[2\]让中学生保持阳光心态的128个故事.九州出版社,2008.

\[3\]曾国藩家书.万卷出版公司,2008.

\[4\]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2

如今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爱往往是单向的爱、片面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和自私心理,有的家长恒疼爱孩子,尤其是隔辈人,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好像好吃好穿只能孩子独享,造成孩子的自私心理,心里没有父母他人,只有自己,对孩子身心发展也很不利。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尽管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能够有爱父母的孝心,尽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时,又往往忽略这方面的内容,培养孩子爱父母、有孝心,必须从小抓起,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又要孩子知道怎样做才算是有孝心,让孩子知道十月怀胎的艰辛,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礼貌,则已严,为父母分忧解难。为了明理,多给孩子讲些古今故事,通过形象去理解。如今的孩子聚在一起,往往都是吹嘘自己的父母怎样显赫,怎样日进斗金,却不愿讲父母真实的工作情况。事实上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赚钱是多么的艰难,孩子大手大脚的花钱,攀比心理在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消费水平与他们的家的生活相比,不是正常的水涨船高,而是畸形的超前的膨胀,这是为什么呢?是我们做家长的无原则的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是盲目的攀比,由于孩子不了解,所以不理解,更谈不上孝敬了。

二、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获得表达孝心的机会

教育孩子首先要给以孩子爱,这爱渗透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在为孩子哺乳时,在给孩子洗尿布时,在同孩子垒积木时,在聆听孩子朗诵时,在半夜起身为孩子掖好被角时,也在自己对孩子理解、尊重、诱导、表扬和批评时。父母的举止言行是孩子的榜样,你能正确地爱孩子,孩子也会学着爱,这一点非常重要。真正的爱父母,要通过实践去培养。《新三字经》里的能温习、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指的是汉朝时期因孝敬父母而闻名的小黄香。黄香9岁丧母后,非常孝敬父亲。每当夏夜临睡前小黄香就坐在父亲的床前把蚊子驱走,把蚊帐挂好,再用扇子扇凉,而每当冬天他就先睡进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体温焐热,再请父亲睡下。不仅如此,小黄香在学业上还十分出色,当时就有“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之说”。显然意,小黄香的孝心都体现在细节上。在日常生活中,细节确实最能表达爱父母。因此,父母应从细微之处入手,平时要让孩子分担家里的一切事情,让他们有责任感,遇到为难的事讲给孩子听,让他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还有如果有好吃的东西先给长辈吃,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长辈生病不舒服告诉孩子应做哪些事,并付诸行动,点滴小事比较可行,又可以持之以恒,还容易养成习惯,久而久之,爱父母的种子就能在孩子身上扎根。家长还要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如果一直没有机会,纵有满腔孝心也无从表现。久而久之,那颗孝心便就掩藏机智泯灭。有的父母心疼孩子会累着,担心孩子做到不好,而不给他们表达的机会。其实,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时间长了,才能培养孩子的孝心。

三、让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到熏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3

【关键词】爱与感激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115-02

爱的传承,是人类繁衍和发展的载体和动力。敬爱长辈之德、感激父母之恩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德。《诗经》中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便充满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赞美;唐朝诗人孟郊在他的《游子吟》中,以“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唱响了对母亲千年的感激;“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更是告诉我们,对长辈、父母的爱要有感激之情,要及时报答。可以说,爱与感激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精华。

爱与感激的教育看起来宽泛而宏大,但实际上它却是由现实生活中一个个微小的细节构成的,既不需要做专门的课程安排,也不需要专职的教师,只需由经常与孩子接触的成人们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成长中的孩子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爱的信息接受和消化的环境即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同心协力。

一、培养爱与感激的能力,学校责无旁贷。

1.教师应重视和学生的情感沟通,言传身教,让学生对爱和感激有立体的感受。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生命的相互沟通、人格的相互对话,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理解、尊重的基础之上。情感是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粘合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我校教师与家庭困难学生有帮困结对活动,我们的理念是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去年我与两位学生结对,我为他们饭卡充值,把自己女儿的一些衣裤送给她们,偶尔给她们一些零花钱。前不久,其中一位学生带着几斤鸡蛋来看我,说是自己家里的鸡生的,对我表示感谢。看来,只有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让学生感受教师对她们的爱,学生才会懂得如何爱与感激别人。

2.教师应告诉学生:爱,是美好而神圣的;感激,是人类延续所必须的。

我们可以通过班会课的讨论、语文阅读课中对文本的理解、其他各科的渗透,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告诉孩子,爱是美好而神圣的情感,让孩子们能直面“爱”这样一个字眼,不再听到“爱”字就只会想到其“爱情”之狭义;告诉孩子,感恩之情是人类延续所必须的情感之一,懂得感恩能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3.教师应帮助学生与父母共建爱的绿色通道

孩子在向父母表达爱与感激时,往往不知道怎么做,也不懂得如何开口;而父母向孩子表达爱时,又往往只诉诸行动不善于以言辞表达。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共建爱的绿色通道。如,开家长会时,请孩子们一同出席,让孩子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让父母体会到孩子付出的努力;建议父母和孩子多沟通,多与孩子讨论各种话题。当孩子与亲人爱的绿色通道建立以后,教师会欣喜地发现,自己的工作更容易做了。

4.教师应教育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用心来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为长辈实实在在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例如,平时,可以为下班回家的父母递上一双拖鞋、捧上一杯清茶,为父母讲一个让他们开怀大笑的故事;父母生日时,可以将自己写的感谢父母的诗歌、作文装订成一本小书,把自己与父母一起照的照片制成一本小影集;“三八”妇女节时,可以为妈妈献上一首歌,为妈妈写一首小诗,为妈妈做一张手工贺卡;教师节时,可以画一画心目中老师的形象,可以把作业做得非常出色,可以大声对老师说声“谢谢”;重阳节,可以给长辈做一个菜,可以给他们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可以陪他们去爬山散步……这些事,能让孩子说“感谢”时不再忸忸怩怩,让“爱”的表达发自内心。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对父母的爱和感激,再把这种感情有意识地扩大到他人。

5.父母要让孩子感到爱和感激的幸福

爱和感激只有在融洽的氛围中,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在爱心的驱使下,才会慢慢地养成。因此,一旦孩子表达了爱和感激之情,父母应该及时表现出欣慰和满足,必要时还应给予鼓励,让孩子觉得爱和感激的表达非常值得、非常快乐、非常幸福。孩子若能怀着满腔幸福一次次地表达爱和感激,那么,离这种情感的最终形成就已不远了。

二、示范爱与感激的言行,家庭任重道远。

家庭是塑造孩子心灵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必须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通过多种有效的形式,言传身教,并持之以恒。

1.父母的艰辛要让孩子感同身受

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从事着怎样的工作,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何等的来之不易。由于不了解所以不理解,也就谈不上感激了。如果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父母的工作现场,让其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他们才会自然而然地心生敬意。如有可能,还可以让孩子适当地参与父母的劳动,以加深其体会。

2.爱与感激的教育要从细节做起

《新三字经》里说“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汉朝因孝敬父母而闻名的孩子黄香表达对父母的爱心体现在“温席”等细节上。在日常生活中,细节确实最能表达孝心。因此,对孩子孝心的培养也应从细微处入手。给父母捶一次背,让疲惫的父母欣赏一段音乐,有好吃的东西请父母先品尝……点滴小事容易做到,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养成习惯。

3.父母用言传身教熏陶孩子

这种言传身教必须发自内心而且持久,而不是为了做给孩子看。孩子一旦发现父母对于长辈的爱和感激竟是伪装出来的,这给孩子心灵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三、重视爱与感激的表达,社会共同追求。

爱和感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在今天,适当地借鉴国外的某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仍极有裨益。在社会保险制度极其完善的美国,老人的晚年生活自然无虞。然而,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并没有因此而冲淡,子女也没有因父母早早地让自己过上了独立的生活而逃避对父母的爱和感激。相反,他们把自己的独立生活看成是向父母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不希望父母成为自己的“保姆”。他们常回家看父母,陪父母聊天,和父母郊游等,并乐此不疲,从中体味出了幸福。“爱和感激的表达不仅是子女的责任,也是人类的责任”的观念,已得到很多美国青年的认同。

因此,社会上的成人都应该意识到爱和感激的重要性,自觉地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爱和感激。如果能让这种情感充盈在社会上,又何愁孩子不受到感染呢?

爱与感激的教育,不但能使孩子感受到被人爱、被人感激所带来的温暖和快乐,更有助于使孩子通过爱别人、感激别人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培养孩子懂得爱与感激,对于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其意义非同寻常。

参考文献

1 刘秀珍.中等师范学校幼师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时 丽.当前我国幼教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中等幼儿师范改革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4

朋友大家好,今天是国际儿童节,至此我们为大家制作了一个专题节目,主要就儿童的合法权益,权力与职责、父母对子的教育和责任,以及防治外部因素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与大家展开讨论。希望我们的这一节目能赢得广大朋友的满意,下面请看这一内容。

第一: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是每一个做父母的责任。众所周知,儿童的问题是全世界密切关心的问题,因为他们将是未来的建设者。塑造儿童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对儿童影响终生的是家庭,这是由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密切性决定的,而整个未成年期(即0~18岁)又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是在父母的监护下完成的。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尤为重要。一个人受到18天的教育可能关系不大,受到18年持之以恒的教育则大不相同,一定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第二:应明确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所有的父母都应该了解和懂得孩子们在生活中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所希望于孩子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父母可以坐下来,把认为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职责,以及对他们的祝愿和期望列出。

在长远的目标中,父母抚养的孩子还应该是在社会中能够起很好作用的人。他们应该和善,讲道理,体谅别人,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独立,自给自足,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往。

要知道,你所期望于孩子的越清楚,孩子们对他们的职责也就越清楚。一定要及早反复地和孩子交谈什么是你希望于他们的。有些父母的实际做法常常与他们所要求于孩子的不相符合。例如,他们期望孩子长大一些有更多的自,但在实际做法上,又不允许他们有更多的自由,而且在并不需要的时候,还继续不断地向他们提出忠告。

当你把你的期望告诉孩子时,一定不要提高要求,使孩子面临一个你提高了的标准,因为这种做法是尽善尽美的追求,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泄气和不安。如有的父母,当孩子拿回家的成绩单上都是a,只有一个b,他们却把所有的a都忽略了,而对一个b严肃地进行批评。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挑毛病。他们往往忽略孩子较小且积极的行为,而集中于他们的不足之处。

第三:父母应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粗暴型与溺爱型最危险。一位家长说:“我的性格比较急躁。当孩子犯错误而又倔犟不认错时,我会上火,甚至动手打他,有时打得很重。事后看到孩子委屈、痛苦的神情,心中又很不安。”性格粗暴的父母往往因一时心急气盛,而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记要冷静、理智,要彻底摒弃“孩子不打不成器”的陈腐观念。

溺爱则是杀人不见血的“家教安乐死”。被盲目的爱子之情所蒙蔽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脓疮”也看得美如“桃花”,丧失了应有的教育判断力。版权所有

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调控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向父母预期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家教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如果孩子的发展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是不可控制的,那么家都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就会失去应有的魅力。

当然,家教控制应该是说服引导式的控制,不应该是压迫式的控制。教子的方法和技术,背靠家教理论,面对孩子实际,旁倚家庭关系,是家教研究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父母对孩子的调控力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生活部分给予孩子潜移默化影响,二是对孩子的训练、管理和要求。后者也可以产生很大的调控力。父母每一项调控措施都应该以孩子的自觉行为为目的,以愉快接受为中介,力争做到让孩子心服口服。

言教在于先使孩子产生自我约束力。许多父母利用言教在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给孩子买玩具之前,要求孩子爱惜玩具,用完后收拾好等。这种事先的要求和约定,可以使孩子产生自律力。偶有违犯,孩子自知输理,一经提醒也能改正。即使孩子因为“背信弃义”而受到父母的处罚,也会心服口服。

言教在先和言而有信结合使用才能生效。言而有信是树立父母威信的核心要求,它关系着家教的成败,古代“曾子杀猪取信”的著名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言而无信的父母不可能令孩子口服心服。不要轻易向孩子许诺,一经许诺,就要努力兑现,实在无法兑现的,也要说明原因,争取孩子的谅解,并与孩子协商,给予一定的补偿。有布置,有检查,奖惩兑现,说到做到,日久天长,孩子自然会感到父母言语的力量,而重视父母的要求,使父母建立起必要的教育威信。

总之,要让您的孩子健康活泼地全面发展,应该尊重儿童,善待孩子。

第四:父母应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孩子降生人世之际,作父母的,第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营造一个能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家庭是幼儿成长发育的摇篮,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频繁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生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在家庭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形成幼儿良好性格的基础,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夫妻间的和睦关系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

因为夫妻间的互相关怀、互谅互敬常常和教育子女的过程、参加劳动的过程交织在一起。幼儿正是从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父母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开始他们认识一切人际关系的起步。在和谐幸福的家庭中,幼儿感到温暖、快乐、有安全感,情绪稳定,性格活泼开朗,易形成尊老爱幼、礼貌待客、善良诚实等优良品质。相反,在夫妻感情不和、纠纷不断的家庭中,幼儿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缺乏安全感,归属感,甚至产生羞愧感,往往变得性格孤僻、胆怯或暴躁,对人冷漠,受到刺激就会担惊受怕,心灵受到创伤。这样会阻碍身心的正常发展,严重的会产生心理疾病和身体发育不良。

总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夫妻和家庭成员之间应互敬互谅,注重沟通,合理分工,民主理财,互勉互助,营造一个整洁,安全的家庭环境,幸福、和谐的情感氛围,让幼儿在温馨的家庭沃土上健康成长。

第五: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榜样。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家庭教育中则是“一日为父,终生为师”,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孩子的终生老师。不能因病换班,也不能指望告老还乡,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平日被大家挂在嘴边的“身教重于言教”这句很有见地的话,下包含着影响即教育的意思。无论什么人的性格形成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一项教育要求不管有多么正确,总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巩固。有效的教育离不开时间的慷慨支持,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父母教育孩子有时间上的充分保证,因此,家长可以在掌握教育规律后,从容不迫地建立合理的家规家法以及父母与子女的教育默契,使幼儿的思想、情感、需要、习惯得到合理的引导和充分的发展,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父母必须要一面忙工作,累死累活地参与社会竞争;一方面为教育与哺养孩子含辛茹苦,没有一点牺牲精神是绝难办到的,家庭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

第六:父母应无条件且积极的抚爱孩子。抚爱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独特价值。抚爱包含对孩子特性的了解和懂得这些特性可贵之处。当你抚爱孩子时,会对孩子发展着的“自我”感到惊奇。在他们奇迹般的生活中,他们的个性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尽心的抚育能促进孩子个性的形成。抚爱也包括承认孩子需要离开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如果父亲或母亲对此珍惜,这种独立将比较容易出现。

第七:父母应无条件的积极照顾孩子。照顾首先意味着对孩子的思想、感受、行为等每一件事,以及对他发生的一切都感兴趣。它还意味着给孩子的快乐,至少和你自己的快乐相等。孩子对待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想法:父母对我照顾得如此好,我也应当照管好自己。当孩子感到父母在关注他的快乐,他会更乐意接受父母的规定和管教。

爱孩子不可溺爱、纵容、控制或者过分保护。你的爱,应该是对孩子的行动负责,而不要使孩子成为你们的中心。从早期教育开始,就要使他们知道,不但不能够得到他们需要的所有东西,而且不论他们想做或不想做,都必须做规定的事情。父母的爱必须兼顾两个方面,即要是无条件的(使孩子有安全感),也要是坚定的(努力教育孩子成为独立的有责任感的人)。

人的两种基本需要是,爱和被爱。可八到十岁半的孩子,会开始归还你的爱。在为了别人的快乐这一共同目标下,人们彼此会出现一种相互爱的关系。在相互爱的关系中,把对方的需要,看得和自己的需要一样重要。给对方以爱和接受对方的爱同样使人感到满足。当然,一个孩子完全脱离自我中心,并具有成熟的爱,是需要很多年的。青春末期应该显示出他的爱,并能很好地处理好与他人亲密的关系。的追求,可能会使孩子感到泄气和不安。

第八:父母应注意外部环境,尤其是电视暴力影响孩子为人。不久前,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行为模式的精神病学家杰夫里·约翰逊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一项长达17年之久的研究项目:对受试者看电视的时间进行详细的统计。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具有说服力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如果超过1小时,其成年后产生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将增加1倍。

杰夫里领导的研究小组对707名儿童(绝大部分是白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刚开始时,受试者还只有1~10岁。在17年当中,这些儿童一直在接受各种测试和调查。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和详细的统计发现,年龄在14岁左右的少年儿童如果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当他们长到16岁时,有5.7%的人有过激行为;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在1~3小时的上升为28.8%。研究人员还对平均年龄为14岁左右的男孩子和女孩分别进行了统计。对于男孩子来说,平均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小时的,成年后只有8.9%的人会有过激行为;每天看电视在1~3小时的,成年后有32.5%的人会发生过激行为;而每天看电视3小时以上的人发生过激行为者占45.2%。对于女孩子来说,发生过激行为的比例分别为2.3%、11.8%和12.7%。此外,童年时期存在被忽视、家庭收入低、父母离异等问题的孩子,往往比正常的孩子更喜欢借助电视来消除烦恼。所以,他们看电视的时间更长一些。

杰夫里指出,60%的电视节目都带有暴力内容。美国心理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美国平均每小时的电视节目中就有3~5个暴力镜头,这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有所区别,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影响尤为明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5

媒体常有类似的话题,主角是男女。放在亲子关系上――大约是因为天然的血缘关系,有些人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需要经营。有不少将孩子交给别人养的父母这样安慰自己:“小时候谁带没有关系,孩子还是跟爹娘亲”。

这不是真的。

一位朋友,她和她妹妹只相差一岁,父母无力照看,又因为种种原因,祖父母不便同住,她自小是和祖父母一起长大。

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成年,独住。周末的时候回祖父母家叫做“回家”,回父母家叫做“去我爸妈那儿”。

某日她说起:看到妹妹拉着妈妈的手,很羡慕,但自己无论如何对父母做不出这样的小到拉手的动作。

父母也不是不爱她,她买房子,替她出了首付。她不肯要,母亲眼泪汪汪地说这么多年委屈了她,觉得歉疚,希望可以为她做些事。她很无奈地接受了,但与父母之间始终无法亲密,相敬如宾。

与孩子建立感情链接的机会,错过了,便是错过了。所以,如果不是别无选择,在孩子小的时候,请把他留在身边、带在身边。

但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也未必同父母亲近。

有的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淡漠,有的却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溺爱孩子实际上是父母懒惰不肯用心的结果,表面上似乎有爱的形式,实际上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父母和子女情感上的交流,最初是由肌肤接触建立的。传统育儿似乎不主张抱孩子,我觉得这和之前孩子多、生活压力重有关系。仔细考虑那些说法,会发现所主张的无非是要减轻父母的麻烦,并不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

而孩子的需要发诸于内心,他们尚没有学会伪装,矫情。所以,能抱孩子的时候,尽量抱吧。

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也是看得见的。现在全职妈妈越来越多,给在职妈妈带来了压力。儿子所在的幼儿园老师就曾经对我说:在职妈妈能放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当然比不上全职妈妈。

这是废话。还好,时间仅仅是一个尺度,更重要的尺度是陪伴的质量。

不能常常在孩子身边,就拿出规律性的时间,让孩子形成观念,“某某时间段妈妈会和我在一起,某某事情要和妈妈一起做”。 这就是安全感。

还要摒弃某些育儿概念,并不是只有亲子游戏、亲子阅读才算陪伴。重要的不是陪伴的方式,而是感情的交流。时常看着孩子的眼睛,对他微笑。刷牙洗脸拉粑粑,穿衣吃饭等等,生活中的一系列琐事,能在他身边的尽量在他身边,用温暖的眼神注视。

请拿出笔,画一下重点吧:所谓高质量的陪伴,不是指陪伴的方式,而是指感情的交流。

让孩子了解你所做的事情,让他陪你做一些他可以做的事情,让他去融入你的生活,而不是给他画个大饼、给他个理想国。

尽可能与孩子单独相处。没有什么比单独相处更能培养感情的了,尤其是对于平日不得不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祖父母的妈妈,在能够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与他单独相处。

在孩子最脆弱的时候,一定在他身边。平时不能陪睡的妈妈,在孩子生病的时候陪睡;去医院的时候,抱着孩子,让他知道,你在乎他――将主角换成成年男女,爱情小说里有无数这样“动人”的桥段,俘获了无数颗冰冷的心。

告诉孩子你爱他,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你爱他。谎言重复千遍都是真理,何况母爱通常不会是谎言,只是很多母亲不知道怎么表达而已。

有一本绘本书叫做《永远永远爱你》,讲的是慈母龙妈妈和霸王龙宝宝的故事。故事的倒数第二句话是:我永远爱你,无论你在哪里,我永远永远爱你。有次读到这句话,我看到儿子眼中泪光闪烁。而后,他拉过我的手,放在他的脸颊边,问我:“妈妈,你也会永远爱我,对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范文6

A现在单亲家庭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父母一方的缺失,的确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离异家庭父母的心态、对离婚的处理态度等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不适当的教育方式,都容易导致各种单亲家庭子女性格缺陷。但是只要合理地处理,还是一样能够让您的孩子健康的成长,这一点请您放心!

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差别,作为一个男孩,他要形成自己的性别认同感,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父亲的观察与模仿而得到。但是作为单亲家庭这样比较特殊的情况来说,父亲的缺失可能造成孩子性别认同方面的困难。不过,这并非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作为孩子的亲生父母,虽然离异,但是你们之间应该达成共识:那就是孩子是你们双方的,其教育并不是某一方的责任。

如果您和您的前夫之间能够处理好关系,让孩子的父亲也能参与到孩子的培养中来,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离异并不代表其中的一个人不爱自己了,自己同样拥有他们双方的爱。如果在做到这一点上实在有困难,那您可以尝试扩大您家庭生活的范围,发挥家庭中孩子异性长辈的作用。

另外,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同伴交往对他们的影响往往比父母的影响更大,可以鼓励孩子多与优秀同龄人交往,从别人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习家庭中得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最后,您应该与学校的老师多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

随着离婚率的逐节攀升,单亲家庭也随之日趋增多,如何做好单亲孩子的教育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长要对孩子由于父母离异而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给予理解。

首先,家长自身要明确单亲家庭是一种正常而普通的家庭模式。端正对孩子的看法:孩子虽不幸但不是“可怜虫”;孩子是无辜的,不应视作“累赘”,或视作怨恨对方的“出气筒”;孩子是家庭的成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培育孩子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要让孩子理解离婚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可以学学美国人对孩子说离婚的方式:爸爸妈妈会像以前一样爱你,只是不再爱对方了,这是爸爸妈妈之间的事,与你无关,你要像以前一样快乐的生活!特别要强调离婚不是孩子的过错,不要对孩子说“你爸爸不要你了”之类的话。

二、要保证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

家长应在生活上,尤其在孩子的心灵上倍加体贴和关心,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交流感情,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对孩子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表示理解,帮助解决,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对待,尽量弥补孩子缺少的父爱或母爱,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安慰。

1.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允许自己的孩子和离异的父(母)及其家庭亲属交往;应该对孩子夸赞另一方,甚至不惜编织美丽的谎言,因为那不是强迫自己爱对方,而是因为你爱自己的孩子,是为了让孩子为自己的父母感到自豪,而不是自卑;不要让孩子去恨他的父(母)亲,不然孩子心中会有一个永远的伤疤;对于探视的一方,要经常去看看孩子,要鼓励孩子融入到抚养方的新家庭中;不要让孩子做父母的传声筒,不要向孩子打听对方的生活细节。

2.让孩子多接触周围的与另一方同性别的朋友、同事、亲属等,补偿因另一半缺乏而造成的异往上的空白。

三、再婚也是让孩子得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的很好的方法。

其实现在继父(母)基本都能够视另一方的孩子如同己出,只要再婚的双方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和爱心,让孩子感觉幸福的再婚家庭是很多的。

四、家庭成员要达成共识,切忌溺爱。

单亲家长绝不能无原则无条件地迁就、溺爱孩子,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然会使孩子骄横任性,使其个性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要让孩子懂得感恩和责任。

五、要及时和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联系。

仅有来自家庭的爱仍不足以使孩子走出困惑,父母还需要联系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告诉他孩子的现状,让班主任也来共同关注孩子青春期的心理。

对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学校教育非常关键。

1.教师要及时与孩子父母做沟通,说服其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孩子摆脱心理困境。

2.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注意对待孩子的错误言行,要坚持正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