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家庭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父母家庭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父母家庭教育

父母家庭教育范文1

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不仅仅关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而且越来越关注今天家庭教育,关注父母、子女、亲人等自身教育和素质,中《弟子规》特别注重孩子的品德与行为,是一种启蒙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行为及家庭的规范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终生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代一代的付出和积累宝贵的经验,才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与有好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弟子规》中有闪光的教育元素,发扬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教育理念,对当代人们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弟子规》;家庭教育;教育启示

当代社会生活的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教育教育是一门艺术,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益终身,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写给海外学傅聪的书信中,教会儿子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如何学习、如何利用时间、如何休息、如何穿戴、如何对待爱情婚姻等,父母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指点迷津,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方法和信心,为其成长助跑。父母的教育水平决定孩子的未来,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影响民族的未来。创造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必须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

1在家庭教育中常遇到的问题

1.1父母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中父母自认为,不用学习就可驾驭了家庭教育的重任,凭着想当然,与到问题再说,没有前瞻性,多数知识来自原有家庭的复制,家庭教育没有形成理论知识,行动有盲目性。一旦孩子犯错误,多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很少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或根本不认为自己存在问题,家庭教育的水平可想而知。

1.2家庭教育过份注重物质和实惠的追求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对孩子的物质投入不惜血本,而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充实却较少过问。孩子们身上沾染了冷漠、自私、暴力、缺乏团队精神的坏习惯,对孩子来讲很重要,做人更重要。鼓励让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志愿者活动,懂得关爱他人,懂得感恩分享,让孩子学点礼仪常识和培育择善的勇气等。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奖励要适度、科学。

1.3家庭教育中品德养成能力欠缺

许多家长认为“品德养成”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别太在意。有些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没错的。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偏差。品德养成,通常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的以身作则。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标杆,私自的父母少有培养出宽宏大量的孩子,粗俗的家长也少有培养出文明的孩子,父母这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价值观的养成极为重要。家庭教育起着潜默移化的作用。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1.4家庭教育中的沟通交流能力的欠缺

要学会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更要学会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要学会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要学会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父母每天要观察孩子的变化,孩子的状况每天都不一样,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放到学校就可松心了,一切交给老师,或认为教育就是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忽视家庭教育。有的家长没时间与孩子交流,或不会与孩子交流,任其随意成长,后果是可怕的。现在,很多父母对于叛逆的孩子没有耐心,无法接纳孩子,这是极为危险的。孩子不听话,家长没办法。学习,静下心来学习,学习教育子女的能力很差等等,值得父母思考。

2《弟子规》对家庭教育的价值和启示

《弟子规》是我国传统儒家蒙学的教育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学习和探析《弟子规》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当代家庭教育的有很好的启示。

2.1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

《弟子规》全文一共一千零八拾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纂而成,其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是一本道德启蒙读物,符合小孩子的成长特点,由浅入深,便于掌握,便于背诵,朗朗上口,不枯燥,有感染力,情感自然流露。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循循善诱,又要做到以理服人,也体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与尊重。

2.2是运用感性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

《弟子规》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手段,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情感,教育不是生搬硬套,冷冷冰冰,是有血有肉的教育,无论是对大自然还是对爱人,都要有情感,喜怒哀乐,体现在家庭教育中。什么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什么是伤心的事情,担心的事情,什么是羞辱的事情,运用情感的手段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伤心。”动之以情,培养孩子的情感。《弟子规》并没有以冰冷的强行规范要求孩子不许有贪念且私藏物品,而是用“亲伤心”这样的表述来从情感上约束他们。如果身体受到伤害我们的父母会为此而担忧,那么品德上的缺失呢?会令父母蒙受羞耻。这就使孩子们在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围中深切地理解了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性。如“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用简明的话语告诉孩子们不论是什么人都要用心去关心爱护,能更好的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能很真切地感受到教育者的“爱人”之心。家庭教育中要积极提倡情感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将情感教育作为理性知识传授的载体,体现在家庭教育的具体活动中。

2.3通过亲身实践内化为道德认识

《弟子规》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的品行教育,把道德认识转化道德行为,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家长要知道“知”与“行”的关系,知道或知识仅仅是书本上的道理,行为是实实在在的体现,《弟子规》都是从行为活动中细微的小事出发对孩子提出了行为要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行为修养的目标,塑造良好人格,如“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在日常社交中要做到借别人物品及时归还,他人来借物品,有的话一定不要小气。“凡出言,信为先”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在一言一行要做到诚信是第一位的。父母应尝试应用《弟子规》中对孩子日常行为制定明确的目标,使孩子知道从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逐渐养成好的道德行为,并且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一步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4注重自我教育的作用

《弟子规》十分重视孩字的自我教育,要求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到家庭教育的学习中,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父母的事情,而是家长与孩子双方的事情,孩子在自我认知上要有自我约束、自我检查的教育,如“见人恶,即自省;有则改,无则警”“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都是看到别人的行为缺失、瑕疵,要立即学习,改正自身的不足,把他人的教育改成自觉的教育,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没有自觉的教育,不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仅仅靠外在的动力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又如“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是教育孩子当自己的道德品行、知识、技能不如别的孩子时候,应当学会自我树立信心,努力赶上。也就是说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孩子应当学会自我教育自觉,多观察多注意多留心,对自己产生信心,增强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坚持方向的正确,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结果。

作者:郑云景 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才智,2010(32).

父母家庭教育范文2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父母一致性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中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先生撰写的《家庭教育与父母教育》一书,以其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年的连续观察和追踪实验,提出了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此书贯穿始终的一个主张是: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应保持一致性。拜读之后的确受益良多。

一、家庭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严父慈母”与“严母慈父”

由于早期受父权制社会的深刻影响,在我国很长一段时期,都是“严父慈母”的教养模式:父亲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主持惩罚、支配一切,在孩子的心中通常是高大威严不容置疑的“一家之主”。而母亲与孩子朝夕相处、骨肉情深,通常是慈爱、温柔、体贴的形象。母亲在亲子关系中一般处理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交流问题,而孩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大多依靠父亲。“严父慈母”的教养模式其实削弱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体现了不同性别带来的不同性格因素对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现代社会,随着妇女家庭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且现代男性的首要任务是工作,因此大多数家庭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母亲肩上。国内一调查表明,有六成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于是乎,以往的“慈母”变成了疯狂而焦虑的“虎妈”,而以往的“严父”们因没时间管孩子、在妈妈责骂时又心疼孩子,则向“猫爸”的方向发展。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母一致性”问题的探析

(一)父母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

无论是“严父慈母”还是“严母慈父”,从本质上来说都体现了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在家庭教育里,父母双方观念不一致是很常见的现象。由于父母双方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有着二三十年迥异的人生经历,难免会形成不同的观念。加上有些家庭关系不和谐,或者有某一位强势成员,在育儿理念上缺乏沟通或沟通方法不得当,又不注意聆听孩子的心声等等,都可能造成父母观念的不一致。家庭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1.会让孩子混淆是非,不知所措。父母双方一方允许这么做,另一方不允许。让孩子不知如何选择。2.会让孩子逐渐学会寻租“谁答应我,我就听谁的”。长期以往,家庭教育会在孩子身上失灵失效。3.会让孩子心灵受伤。夫妻双方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互相争吵,夫妻不和,这会让孩子心灵受伤,越来越缺乏安全感。4.会让孩子的脾气变差。由于缺乏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在孩子行为有违父母意见时,在父母看来明显是在“耍赖”。于是就或骂或吼或打,想制止孩子的行为。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虽然在当时可能有效。但长远来看,孩子的坏脾气会一点点增长,最终变得越来越暴躁。

(二)父母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等。如果父母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就会对孩子形成合力。否则,来自父母的两股教育力量就会相互抵消,甚至会有孩子利用父母的分歧来掩盖自身成长过程的缺点和问题。那么,如何父母双方做到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呢?1.性别不是父母角色的决定性因素。很多时候,父母将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指向彼此性格的差异或者是自身对传统家庭教养模式中父母角色的认知,而实际上,母亲可以严肃,父亲也可以温柔。重要的是要将焦点对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夫妻双方认真分析研究,并提前沟通好教育策略。2.相互尊重,维护双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有威信的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一旦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孩子就很难听从父母的管教。因此,夫妻双方要互相尊重、爱护、维护彼此的威信。比如:假如孩子在父亲面前表达对母亲的不满。父亲听了不应该置之不理,而是给孩子讲清道理,鼓励孩子主动跟母亲好好沟通。3.学习成功家教案例,保持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平时可以一同看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或是一起去听育儿讲座,共同学习成功的教育案例,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步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尤其是在卫生健康教育、道德品质培养、正向的价值观念等方面,一定要统一一致。另外,很多父母认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方法行之有效。其实,孩子有独立分辨与察言观色的能力,在原则问题上,父母双方必须做对方最坚定的支持者,不要让孩子“有机可乘”。4.父母尽量做到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解决教育理念不一致的问题,爸爸的参与很重要。有父母高质量陪伴的孩子往往内心平和,情绪健康。父亲或母亲某一方再忙,也要尽量抽出每天不少于1小时,每周不少于5小时的时间。陪孩子玩耍,聊天,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深切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爱,会变得情绪平和、心情愉悦,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幼儿家庭教育中,无论父母双方谁占主导,教育理念和行为举措方面必须趋向一致,形成持续的教育合力,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长足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明.“严父慈母”辨析——兼论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不同作用[J].当代教育科学,1990(3):73-77.

父母家庭教育范文3

怀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价值的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正是由于血缘关系的存在,使得家庭教育具有爱的优势。这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神圣的爱,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是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及长辈把子女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活动的中心,他们的天职就是培养子女早日成“龙”成“凤”,这就是家庭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本质所在。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家庭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则强调以子女的健康成长为本,重视对子女生活处境的无限关怀,注重对子女的习惯、性格、能力、价值的培养和追求,以及对国家和社会中各种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敬仰和珍视。父母长辈对子女的人文关怀重点体现在培养子女成为身心健康、个性鲜明、人格健全、情绪稳定、相处和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被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的社会化的人。

二、父母长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带头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的自身素质和水平对子女的个性发展和性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判断以及家庭关系的氛围,对子女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父母长辈在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带头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首先,在教育认同方面,父母长辈作为子女的偶像,其道德人格状况、修养水平都将成为子女认知的标准,父母长辈的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对子女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用适当的时机和语言明确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其次,在教育示范方面,父母长辈与子女朝夕相处,子女在为人处世、行为动向等方面常常把父母长辈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父母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与子女整体素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联,这就需要父母长辈在实际行动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带好头,做好示范。最后,在教育导向方面,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处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父母长辈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对子女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父母长辈要强化角色意识,自觉担负起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要强化责任意识,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影响和教育子女。

三、不断优化家庭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家庭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向上,都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取向,尤其对家庭中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地优化家庭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尊老爱幼、互敬互让,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现阶段,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和关怀,努力营造家庭中和谐的氛围,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爱国、爱家、爱人民的理念和诚实、正直、勇敢、进取、自强的精神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和发扬。

2.家庭教育的方式要科学化,内容要生活化、大众化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教育方式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讲究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家长做到善于与子女交朋友,多与他们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达到心灵的共鸣、情感的交融,使其行为习惯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就是课堂,家庭教育要注意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大众化,让子女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

3.推动家庭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的素质

理论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不断推动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的素质,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动力,还可以探索和创新家庭教育的形式,如设立家庭教育辅导中心,通过多种媒体的宣传,模拟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等。

四、结语

父母家庭教育范文4

关键词: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过度干涉保护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对父母的各种干涉、指导和控制。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开始产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对待。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需要保护。同时,由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若珍宝,在父母长辈眼里是永远的孩子。并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极为重视。因此,很多家庭出现过度溺爱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逆反心理严重,与父母关系紧张。

(二)家族传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虽然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发展。但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诸如“棍棒教育”“父母专制”等通过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来达到教育目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会不知不觉受到从父辈、祖辈那里所接受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会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忽略了孩子个体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父母不在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缺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从而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第二种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种则是父母在家庭中并没有处在父母状态。比如说,有一位初三的家长,因为和女儿在生活事件中的几句口角,一连几个月和孩子之间彼此不理不睬,直到孩子中考前的最后一次关于志愿的家长会前一个小时,母亲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去了,在女儿面前就输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就类似于两个孩子。这种情况就属于父母不在父母状态。父母缺位或不在位,就容易出现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一种抚养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隔代教育存在着较多弊端。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之浅见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教重于言教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国近代朱庆澜将军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家庭教育的原则,其中一个就是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虽然是零散的,但却是大量的和随时随地的,并且是不断持续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和熏陶而发挥作用的潜在教育因素。家庭氛围融洽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情绪稳定,生活乐观,能很好地适应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反之则容易紧张和焦虑、容易发生情绪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身不稳定,容易波动。因此,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极为重要。

(二)以了解和尊重为基础,加强引导

青春期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青少年从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小学阶段相比有所改变,更为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更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经验、情感支持和心灵沟通。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相比,家长“养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渐淡化,而“心灵陪伴者”和“方向引领者”的角色需要则逐渐凸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向,强调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方向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三)加强沟通,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秘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孤独,希望被人理解。作为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和孩子之间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通过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通过倾听、理解、接纳、鼓励、尊重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感觉被父母所理解,自然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的指导、建议和帮助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三、结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起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丁,孔悦.家长与子女为何频发“战争”[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6(06):2.

父母家庭教育范文5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父母

家庭教育素来为我国所重,家庭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它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只有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支持与配合下,才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将从老师的视角出发,以本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点带面,将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结合,探究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基层组织,每个人自出生起都是通过家庭进入社会领域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着保障儿童身体健康,获取外界知识,初步培养并奠定儿童良好品行的责任。中国古代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前两句直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美国总统里根,1983年12月8日在印第安纳州召开的“全国提高教育质量大会”上,向出会的二千多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的讲话中提出六条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其中的第5条提出,我们必须恢复家长、州和地方政府在教育过程中的合适地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承担并继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宪法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感。

二、家庭教育的任务

未满6岁的儿童大部分生活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接受的早期教育大多来自父母和他们朝夕相处的点滴,因此父母的言辞和行为以及和孩子的对话方式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儿童从最初和母亲的感情逐渐延伸到其他的家庭成员,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身心都未发展成熟而不能深刻地感知外界事物,父母的教育仍然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如果孩子身边没有一个人从小就对他一生中最初取得的成就做出评价,对他的初生微笑,对他的初学走路、初次说话表示高兴,对他的一切发明创造给予一定评价,那么,这个孩子将会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上遇到很大困难,他与同龄人相比,就懂得的少,本领差。他的最重要的能力,即学习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我所带的班级两极分化较为明显,校内生的父母大多拥有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和较为稳定的工作,陪同子女的时间较多且注重挖掘并培养子女的兴趣爱好,因而孩子往往性格开朗健谈,学习中主动性强、兴趣浓厚;而校外生的父母大多学历较低,以做小生意或打工为生,陪伴子女的时间较少甚至将子女长期托付于亲属照看。其中有5位学生身处父母离异或父母去世的家庭中,他们或被爷爷奶奶养育或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从小缺乏来自父母的情感和教育,因此在学校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和同学交流少,感情淡漠,学习兴趣不浓厚,爱拿同学的文具等现象。部分同学家长忙于工作或生意而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不管不问,回家后大多用玩手机和打麻将来打发时间,同老师的沟通次数少,对待孩子的退步或者惹事只会训斥和拳打脚踢却收效甚微,着实令人痛心。精神在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没有习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自然”使做父母的人无不爱护自己的子女,但是那种自然的爱一旦离开了理智的严密监视就极容易流于溺爱。经过两年半的教学,我发现班级中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或者二胎,有些孩子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对孩子的过度疼爱近乎溺爱,所有跟孩子有关的事务近乎包揽,孩子受伤不分青红皂白教孩子要怎么挨打怎么还回去;孩子在自习课上贪玩没完成作业父母会;面对同学的帮助不知道礼貌地说声谢谢;面对孩子好奇的两性问题训斥甚至辱骂后避而不谈……因此在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任务十分艰巨:关心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良好的学习和卫生习惯的养成;用积极的语言和心理暗示取代消极的命令与呵斥;父母以身示范使孩子拥有一颗谦虚之心和礼貌待人的方式;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和遵纪守法的观念;支持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密切家校联系。

三、家庭教育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和学习将会大有所裨益。首先父母应该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道德认知水平,在父母之间、父母与长辈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切忌在子女面前争吵甚至动手;不过度溺爱孩子或者放任孩子;家庭各成员之间互相爱护,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为子女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物质环境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其次父母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小孩子没有与社会接触交往的经验,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父母好争吵,孩子性格就会比较暴躁;父母尊重孝敬老人,孩子也会是一位懂得孝道的孩子。懂得教育孩子的家长会通过自己合适的言行举止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善美,在孩子心里种下爱的种子。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发展来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紧跟时代步伐,多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根据孩子自身的个性及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总之,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之后在心理发展和认识层面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兹•玛罗娃.家庭关系与子女教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父母家庭教育范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现状;对策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在乡村脱贫与振兴的历史背景下,这种社会现象会逐渐减少但不会消失。留守儿童教育缺失已经成为当前制约青少年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目前,乡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加,有的学校甚至超过了半数。在这种情况下,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深入探讨这一领域内的相关问题,并且找到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改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概述

1.留守儿童的含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中国转型社会背景下人口流动引发的重要社会现象,由此形成了外出务工父母与子女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结构模式。

2.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在家庭里,不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长者对幼者,同辈人对同辈人,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本文中所指的家庭教育是狭义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年长者对年幼者实施的教育,特别是监护人对儿童实施的教育。儿童是国家富强的后备力量,其未来发展与社会文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特殊的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留守儿童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对其成长的影响亦是利弊共存。因此,关注留守儿童,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正确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家庭的类型

留守儿童家庭分很多种类,有单亲教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上代教育家庭和寄宿教育。单亲教育家庭就是外出打工的是父亲或者母亲其中一方,另一方留在家中处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就相当于形成了单亲家庭,所以称之为单亲教育家庭。隔代教育家庭就是父亲母亲双方都外出打工,孩子和祖父母或者外租父母一起生活,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承担孩子的监护责任。上代教育家庭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无法帮其承担监护责任,由父母信任的亲戚、朋友承担起孩子的监护责任,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家庭教育也是由其进行承担,留守儿童的父母承担孩子的开销。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前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笔者在某乡村小学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部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内心非常脆弱,并且极度敏感

从调查问卷数据可以看出,有38%的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经常受到打骂,55%的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偶尔受到打骂,5%的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很少受到打骂,只有2%的留守儿童在家庭中未受到打骂。而被打骂的原因比较多样,但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留守儿童做错了事(占66%),被误解的(占23%),心情不好(占6%),其他原因(占5%)。受到打骂的留守儿童则会有多种行为表现,排在前三位的心态是“特别思念父母”“很委屈,渴望被理解”以及“心里埋怨打骂自己的人,讨厌打骂自己的人”,其他行为表现还有“很害怕,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不服气,不接受打骂,甚至有离家出走的想法”“寻求他人帮助,比如亲戚、教师或者其他人”。因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下内心脆弱敏感,并且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这种生活环境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隐患。

2.自控能力比较差,学习成就感低

留守儿童的家庭大多是隔辈抚养的状态,因此在家庭教育管理与控制上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再加上儿童的自控能力本身就比较弱,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成就感低。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不想学习,不愿意在家学习,部分留守儿童是因为家中劳动力不足,需要干较多的家务,从而影响了学习,只有20%左右的留守儿童表示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极大地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就感比较低,学习的意愿不断下降。

3.内心伴有负面情绪,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产生缺乏关爱的心理状态,常常表现在留守儿童的自卑情绪、焦虑情绪比较严重。因此,留守儿童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常常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朋友较少,和朋友在一起大多是玩耍或者去网吧,学习或一起做家务占比不高。

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下: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部分留守儿童的监管处于缺失的状态,甚至部分家庭对留守儿童处于“放养”的状态。留守儿童的年龄相对较小,对于学习和生活的认知并不全面,如果没有成年人正确的引导,往往会误入歧路,造成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扭曲。事实证明,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是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主要根源。

2.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

留守儿童的发展离不开父母的关爱,但是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这些留守儿童无法在父母身边长大,留守儿童的内心充满了对爱的渴望。教师成为他们生活中唯一可以给予指导和依赖的长辈。如果教师在教育层面也持续缺位,就会把留守儿童完全推向“绝对自由”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而代监护人又重养不重教,则会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上的偏差。

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

差传统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往往存在着两个主要误区,一是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尤其是对女孩教育不够重视,认为上学并没有什么用,尤其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往往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使留守儿童无法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二是对学校教育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可不管不问,教育都是老师的事,学校能承担起教育的全部重任,而轻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氛围比较差,其学习成绩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4.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

学校在对待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存在着缺乏抓手、难以实施的情况。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紧密联系,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年龄都比较大,在使用现代社交工具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家校联系,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盲区。

四、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对策

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关系到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与未来发展问题。要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加强家庭走访指导;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个人状况;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改变家庭教育的传统观念;有效发挥多方协同作用,形成教育网格化管理。

1.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加强家庭走访指导

学校要全面开展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全面实施以留守儿童为核心的“春苗”助学计划,要求班主任对班级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对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生活与学习层面的关心与照顾,提高他们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增强留守儿童对学习的认知,使留守儿童对生活充满希望,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班主任要加强留守儿童家庭走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从而有效减轻家庭教育缺失给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

2.建立家校沟通机制,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个人状况

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长三方定期联系制度,可以增进相互交往,有助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教师要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建立联系,并且将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及时反馈给留守儿童父母。通过搭建微信、QQ等信息、语音、视频沟通平台,学校可及时报告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保证家长及时地了解信息,形成积极的家校互动机制,赢得家长在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教师也可以召开线上家长会、视频主题班会,让家长能够直接看到留守儿童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情况,使亲子之间实现充分的交流,满足其情感需要,增强其家庭生活的幸福感。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沟通方式,可以有效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且让留守儿童能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的生活与学习。

3.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改变家庭教育的传统观念

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因此教师要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留守儿童在遇到生活与成长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向教师求助,给予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面对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如棍棒教育、男尊女卑等,教师要敢于干预和劝导,从而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让留守儿童在科学的教育方式下成长。例如,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张桂梅校长,正是用敢于劝阻、甘于奉献的方式改变了将近2000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山里女孩”的命运,也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教师是乡村留守儿童的依靠,必须要有敢于担责的意识,去改变传统家庭教育的观念。

4.有效发挥多方协同作用,形成教育网格化管理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其家庭成员,而且与社会各方都有着密切的关联。针对留守儿童问题,要充分发挥多方协同作用,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提高其学习效率,缓解不良情绪,并且让留守儿童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彻底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光靠学校力量是极为有限的,要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来。如: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网吧的监控与管理,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民政部门要鼓励社会办学力量到偏远地区开办公益教育机构,并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便利,发起留守儿童公益助学行动,让留守儿童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缓解由于家庭监管不力导致的留守儿童失学或辍学;各地方教育部门要积极探索,不断调整与完善留守儿童教学管理模式,形成教育网格化管理,让留守儿童在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社会氛围中成长,提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

五、结语

父母家庭教育范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社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能为留守儿童家长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提供参考,并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目的,希望能够引起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关注和重视[1]。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某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查家庭教育问题。

(二)研究工具

第一,运用文献分析法整理出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相关的信息。第二,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调查内容,收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分析。本研究问卷是在许向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问卷调查基础上作出改进,主要从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工作状况、教育行为、生活环境等层面进行调查,并对家长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留守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解。除了监护人,也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涵盖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最终对问卷调查所搜集的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做出数据分析。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上管束不当

儿童的心理很脆弱,需要父母的呵护与陪伴,但是因为现实的原因,父母又不得不外出,所以常常导致孩子只能在祖父母身边长大,这就形成隔代教育,而隔代教育在生活上往往管束不当[2]。祖父母思想往往比较陈旧,对隔代的孩子往往容易溺爱,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也不到位。很容易造成孩子学习上没人指导而落后,心理上得不到父母关心而思想扭曲。作为孩子往往希望父母能陪伴着自己,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具有深远意义。很多时候祖父母因为年纪大,不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更多在于对儿童生活上的照料,而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并不够。

(二)溺爱现象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由于在外打工,父母往往会觉得自己亏欠子女,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完全放纵孩子,甚至想用金钱来弥补不能陪伴孩子的这种缺失,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可这样非但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不利于孩子发展。所以在留守儿童中也普遍存在溺爱的现象,尤其是监护人是祖父母的情况,他们的教育思想比较陈旧再加上对孩子本身就比较溺爱,也会要求父母不要严格监管孩子,觉得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需要加倍的呵护。但是过分溺爱反而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这会造成学校教育更加难以进行。造成这一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许多家长因为没法在孩子身边便对孩子心存愧疚,加之监护人是祖父母辈,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往往不够合理,对家庭教育理解程度不深,在对待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存在不足,他们认为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尽量想从物质上满足孩子,认为给予他们想要的物质需求就是最好的帮助,这些最终导致溺爱现象严重。

(三)学习缺乏有效地管理和监督

很多家长虽然在外出打工后,对孩子也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却缺乏与孩子的学习交流互动和指导,孩子抛给学校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不够,甚至对孩子基本的学习情况都不了解,导致孩子在教育管理上缺乏应有的管理和监督,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父母帮助和指导,造成孩子学习落后,情感上也无处寄托,甚至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相对于正常家庭来说落后,经常易产生逃学和不按时完成作业现象,更多是因为没有家庭方面的监督,很多家长在访谈中都觉得是自己的监管缺乏才使孩子成绩落后,很多孩子也觉得在家庭学习中得不到帮助而很无助,问卷调查中甚至很多家长都认为是自己太忙没法注意到孩子作业完成情况,所以造成留守儿童学习上的不足。

(四)思想道德教育缺乏

由于家长不在身边,孩子的家庭结构往往不全面,缺少应有的家庭方面的教育,致使留守儿童容易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能够从自己父母身上学习到优秀的品质,而父母长期在外会导致孩子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使自身没有办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这就造成留守儿童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在思想道德方面得不到好的教育,道德相比于普通孩子更加容易缺失。

(五)亲子间缺乏沟通交流

因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在情感上容易缺失,容易感到孤独,尤其是父母在外忙于工作忽视自己孩子。据有关资料显示,留守儿童的犯罪几率大于父母正常陪伴的孩子,主要由于他们从小得不到父母关心,心理容易更加孤独,不合群。造成这一现象的问题就在于亲子交流上,因为父母外出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较少,导致亲子间的情感变淡,孩子缺少能够交流的对象,思想也可能容易出现问题,就会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要均衡城乡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家长外出工作没法陪在身边,孩子长时间缺少与父母的相处并且没有完整的家庭结构而导致的。农民工外出说到底是因为农村工作条件差,难以维持家庭开支,而城市经济发展快速造成的城乡差距大。政府应该多鼓励农村发展,加大发展农村的产业经济结构,鼓励年轻人留在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这样就能让更多农村孩子从小可以得到父母的陪伴,能够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政府同时可以保障外出农民工应有的待遇,让外出打工的人能够有更多时间回家看望孩子,还可以鼓励子女跟随着父母一起,完善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在外的教育政策,使他们的子女也能够获得和当地人相同的教育条件,这样就能够减少因为人口流动造成的留守儿童。

(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一个人想要接受优秀的教育那么必然离不开好的家庭教育的教导,优秀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上还有很多的不足,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家庭教育问题。家长对待孩子教育上不是简单的放纵,不要因为自己没法陪伴在孩子身边就对孩子用物质弥补,好的家庭环境需要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换位思考,作为家长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满足物质需求。作为家长要树立平等的教育理念,尊重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亲子之间一定要多交流多沟通,原本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就不够多,所以更加需要家长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家庭氛围,提供好的成长环境。家长也不能过分看重成绩,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但留守儿童本就在学习中缺乏应有的家庭指导,成绩不好时可能产生厌学,要多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多与孩子分析原因,找老师了解情况,鼓励孩子学习。

(三)家长要加强亲子间的沟通

现在许多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后对孩子学校表现缺乏应有的关心,学校在对于留守儿童教育这方面也做得不够到位,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许多问题的出现。家长要多和学校老师交流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既能了解孩子在平时生活的日常,也能从老师的描述中得到孩子在学校方面的学习情况。老师也应该用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去关注留守儿童,及时向他们的父母反馈他们在学校的情况,可做到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但是仍能够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这样无论是对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非常有帮助,也能够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成长。

(四)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作用

家庭教育的落实离不开学校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时间甚至不比在家的时间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学校发挥一定的作用。学校一定要与留守儿童家长以及监护人之间及时沟通反映留守儿童最近的情况,加大家校合作力度。老师也可以和家长、监护人一起讨论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了解他们的需求,在教育上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和发展。学校还可以针对在校的留守儿童,提前了解他们的特殊家庭环境,对他们进行关爱和关注,使他们虽然在家庭教育上有所缺失但是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好的帮助,解决他们在学校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并对其心理问题作出疏导。同时对留守儿童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监督,防止留守儿童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老师要留意班上留守儿童表现出的情况,多在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性格,对留守儿童学习进行帮助,创造好的学校氛围,使他们在学校中体会到温暖,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作用。

(五)学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家庭教育的缺失会造成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很多心理上的问题,从而也会对学校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想要营造好的教育环境,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鼓励留守儿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需要对留守儿童心理方面进行疏导,清楚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多为他们排忧解难,多组织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学校也可以定期进行家访,与留守儿童谈心,与留守儿童家长固定通话,一起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好的环境。

四、结语

本次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家长需要重视起来,运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帮助孩子成长。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类型还是以隔代教育为主,外出家长要从孩子心理、行为上多了解孩子,加强与孩子之间的联系沟通,减少农村留守儿童在当下出现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父母家庭教育范文8

1.缺失的家庭教育

完全缺失型,完全缺失型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都缺位,导致这种状况可能是父母双亡、父母外出务工、被父母遗弃等情况。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也许是寄养在亲戚家,也许是生活在社会福利机构,他们严重缺乏血缘中最直接、最浓烈的亲人的关爱和教育,享受不到普通家庭的天伦之乐,当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茫然失措,一旦有类似于父母的“关怀”出现在身边时,他们便不顾一切想要抓住,而这样的心态很容易被利用引诱,最终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2.不当的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甚至于有的父母将培养孩子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然而,形形色色的家庭教育类型中,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反而会使孩子背离初衷,走向家长和社会期望的反面。

①过分关注型,过分关注型家庭教育意指父母将孩子作为生活的中心,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过于关注,有强烈的控制欲。在分数至上、成功是目标的观念下,这样的家庭越来越多。有的家长,会将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目标强加在自己孩子身上,也有的家长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盲目跟风,给孩子报这个兴趣班、那个特色班,他们往往要求严苛,不容孩子有任何“越轨”,让孩子小小年龄却失去了童年的嬉戏打闹,感受到的只有竞争的压力、生活的枯燥。都知道“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育不出万年松”,这样逼仄压抑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久而久之会产生自闭、不合群、烦躁不安、消极等心理情绪,甚至会离家出走,到外面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更有极端者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举动。也有的家长,他们的过分关注表现出来的是对孩子的百依百顺。他们太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不容许孩子受到任何的委屈和伤害,只要能让孩子高兴的事,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去做。这样产生出来的“小皇帝”必定会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上述种种,都会为未成年人犯罪埋下隐患。

②放任不管型,放任不管型家庭教育意指父母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只是把孩子养大,不管不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单亲、重建、父母忙于其他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中。这类家庭教育与完全缺失型家庭教育又有所区别,完全缺失型家庭教育是家庭中父母缺位,而放任不管型是父母在,但却没有履行教育的职责。这类父母只养不教,在家庭里形成一种冰冷的怪异的气氛,他们对孩子冷漠、不关心,更谈不上有沟通和交流,于是,当他们迷茫、有困惑时,就会走出这个家,去投奔能带给他“热情”和“能量”的伙伴。不论是缺失的家庭教育,还是不当的家庭教育,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的启蒙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力补充。

二、改善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快乐育人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有一句口头禅“,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言下之意,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那么,究竟怎样的前途才是家长们期望的呢?图书市场、各类媒体充斥的“成功学”,应该就是这部分家长认为的前途,他们把孩子以后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成名成家、能当官、会挣钱当成奋斗目标,并将这种观念灌输给孩子,且贯彻到生活和学习实践中。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让家长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你争我赶的竞争中,这样的情绪营造出来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在家里无法休憩、无法放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占有,慢慢地,孩子也会“传染”到这种情绪,弄得自己紧张兮兮,达到极限便容易情绪崩溃,产生偏激的行为,走极端。所以,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摈弃世俗“成功论”。

要保护好孩子的童年,给孩子深切的关爱,而不是严苛的要求,因为经过爱的滋养的孩子,即便成年后遇到挫折和困难,他也更容易站起来。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尊重他自己的兴趣爱好,留给孩子闲暇时间,适当引导,不要妄图控制孩子,他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也不是家长未完心愿的继承者,他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人。如果家长能以这样的理念来实施对孩子的教育,那么,这样的家庭就是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也是自由轻松的,孩子生活其中,会健康而且快乐。这不正是当孩子降临在这个世上之初,我们每一位家长最大的愿望吗。

2.提高素养,轻松育人

大部分的家庭重视家庭教育,但实施教育的家长素养却有待提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法律素养。未成年人违法,绝大部分是不懂法而犯法。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启蒙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家长自己知法、懂法、守法,并将法律常识和意识灌输给孩子,会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因此,提高家长的法律素养是当务之急。第二,道德素养。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理念下,家长们往往忽视了对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本身也体现了家长德育的欠缺。更有的家长,自身人品不正,甚至有违法犯罪行为,这样的家长,无疑给了孩子最坏的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加强和提高家长的道德素养是改善家庭教育重中之重。第三,文化素养。各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犯罪者父母的文化水平偏低,一般只有中小学文化程度。当然,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不是一码事,但也会有相当的关联。

前不久,新闻媒体报道成都某女孩考上大学,其父固执认为读书无用,不给钱交学费。这就是文化素养的问题。作为父母,应以身作则,勤学上进,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积极健康的榜样。家长要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学校不只是教孩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具备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今后踏入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家长自身也要不断学习,真正实现“学习型家庭”,只有丰富和拓展了自己,才能与时俱进,融入到孩子当中,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3.加强合作,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