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我总结范例

父母自我总结

父母自我总结范文1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感悟;情感教育;一视同仁;感恩;表现自我

毕业至今已经多年了,班主任也做了不少年,从当初的踌躇满志,到现在的有感而发,我觉得收获很多。回顾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就是要和学生融洽相处

让他们觉得我更像朋友,像姐姐,而不只是老师。因为我觉得和学生关系不好,不但影响我们的上课情绪,还影响上课的质量。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最初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总是面带笑容,以为这样显得亲切一些。但有一天,一个学生跟我说:我们迟到时,你总是面带微笑地看着我们却什么都不说,导致我们以为迟到无关紧要。有些问题刚强调完,我又笑了,学生就无所谓。我才知道,笑容是要分场合的。所以这个融洽相处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不只是笑容问题就能解决的。后来我通过平时尽可能多的与他们接触,有意无意去了解各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或是他们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存在的问题,让他们知道我想了解他。在学生有事情难以解决时,他就会想到通过我们来协调。

二、就是真实地表现自己

在他们做对时,露出真诚的微笑;在他们做得不对时,表现出我们的不快,让学生知道我们也有喜怒哀乐。开始时,我以为老师应该是不露痕迹的,特别是班主任,才能显示我们的威严,才能起到震胁作用。但是我宁愿做一个有情感的老师,而不是一个面无表情的老师。当我沉下脸时,学生就知道他们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他们就会去寻找这个问题所在。或是形成一种舆论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是。他们会跑来问:老师,你今天怎么像吃了火药一样,老师你怎么了。有时我会把我所担忧的事情说出来,说出不高兴的原因,或是我对这件事的做法,而不是一味的批评。让他们知道老师很难过。

三、就是情感教育为主线

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有一次我在开学十天后接手一个班的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工作。我看到他们跟刚带了他们十天的老师分别时,很多同学流下了眼泪。我觉得大部份同学是有情有义的。而他们的感情也是很丰富的。所以我先从亲情开始培养他们。先是在开家长会之前,恰逢感恩节,我给他们观看一部《俺爹俺娘》的DV。这部DV拍摄了作者年迈的父母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他们更真实的感受自己的父母,去了解自己的父母。还可以引导他们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爱情观。同时趁家长会后,回家应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向他们表达我们的爱意,让他们知道我们长大了,懂事了。之后,响应学校号召召开了“感恩的心”主题班会。其实班会是可以由班干组织的。但这不正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一个绝好机会吗?所以我从开始到结束全程参与了班会。其间,我也发表了自己对于感恩的做法与感受。这个班会开得很成功,历时三个小时,全班有40多位同学上去讲述自己所感恩的事情。然后,又一起观看了《暖春》这部很感人的电影。我觉得收效很大。连平时调皮的学生都掉下了眼泪。这些把平时我们那颗冷淡的心调动起来,让大家知道我们的世界是很温暖的,大家多了一份感激,少了一份抱怨。

四、从细节教育他们

班主任的言行身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平时要求学生早到时,我总会比他们早,或是按时到,以身作则,这是我借鉴经验丰富的班主任的做法。同时从平时一些不经意的问话或是观察让学生知道我对他们的关心。使他们更加有动力。给他们写字条,或与他们聊天,让学生打心里感到我是值得信任的,是真正为他们着想的。

五、学会倾听,让他们觉得我们是值得信任的

有时学生碰到一些事情不愿跟我们讲,一个原因是他不相信我们。所以学会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法。老师在倾听时必须拥有一定的态度或是套数,如果没有这些,我们会给学生留下不真诚、以恩人自居或是欲操纵的印像。老师必须真正能够接受学生表达的感情,无论它们与我们认知的多么不同,能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最好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并且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时间。曾经有位学生给我写了这样的一段话: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天使。他们为什么会掉下来?因为他们的翅膀断了。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就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当成人世界不嘲笑他们的青涩、荒唐、鲁莽,能够给他们一种鼓励,给他们一种包容,那么他们会在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缝上翅膀,重新成为天使。我们遇到了你,就是遇到了给天使缝补翅膀的人。过去的两年,不止我,很多人都被忽视了两年,也隐忍了两年,所以上天派您来救赎我们,当您走进,请您细听,那颤抖的心是渴望被一视同仁的呼唤,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朵朵都是对未来的企盼,不要无视地走过,因为落满一地的,不是花瓣,是凋零的心。我被这一段话感动了。也许正如魏书生所说的:班主任就是在学生心灵深处耕耘的人。

六、一视同仁

学生时代,听到学生抱怨最多的就是班主任太偏心,只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漠不关心。这样的做法是学生最不能容忍的,也是对学生心灵最大的伤害。没有哪个学生想要倒数第一,就算是不爱学习的孩子也不想。不同的孩子,智商、情商不同,成绩也就会有好有坏。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成绩不好不代表什么都不行。班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女生,学习成绩在班上排名总是倒数,可她的字和画画都很好。正好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学校组织班级开展板报比赛,我把任务交给了她。她开始很惊讶,但是还是接下来了。同学们创新的设计和精美的布局,最终在评比的时候获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我在班上表扬了这位功臣,从此,她逐渐有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多,高考考上一所不错的艺术学校。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只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集体才能和睦,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工作既零碎又繁琐,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班主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已是必然趋势。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名更好的班主任。

参考文献

[1]刘景柏.与学生一起读《班主任之友》[J].班主任之友,2005(08):64.

[2]梁万里.做事先做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3]唐曾磊.爱学习,会学习,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成绩[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

父母自我总结范文2

一位女生在日记中写道:“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亲近的人是自己的爸爸妈妈。然而,随着父母抛下我和弟弟,还有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南下去打工,父母的印象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他们给我的仅仅是一张张的钞票,还有那少得可怜的几句问候,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抚。直到进入初中,遇到张 (雪梅) 老师后,我才找到昔日的感觉。她不但是我们的良师,更是我们的益友。她常和我们谈心、打乒乓球等,还教我们洗衣服、叠被盖、钉纽扣等,让我们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觉。”

二、班主任教学生做

策略一:岗位培训。坐而议,不如起而行。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实施“我是寝室小主人”的培训,上岗、轮岗、查岗。设立文明导行岗、安全卫生员。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孩子们明白了这原本就是自己的事情,就会不等不靠,自己动手了。两个月后,班主任就可以相机诱导,当教练,做参谋,让孩子们自己大显身手。

策略二:设立“悄悄话信箱”,搭建起班主任与学生联系的桥梁。这既保护了孩子的隐私、自尊心,又能为孩子排解成长中的烦恼。

策略三:算“经济账”。徐进老师在“节俭生活”主题班会上,统计出全班学生每周的生活费开支从 32.50 元到 55.00 元不等,人平每周生活费为 42.25 元。每周五天,一日三餐,由此首先做出相应的生活预算,确保能解决温饱问题。为了教育学生节俭,她要求学生作开支登记,记下自己的每一笔开支,周末、月末进行自我总结,计算出每周不必要的开支是多少,每月不必要的开支是多少,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节俭的重要。与此同时,她还有意识地采用“分组用餐、同伴教育”的办法,把生活费多的与生活费少的学生编到一组,希望生活费多的同学与生活费少的同学一样用餐,教育他们不攀比、不浪费;优化开支计划,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开支,让学生懂得“少支出等于多收入”的道理。

三、学生自觉

做策略:寝室比赛。

参赛对象:全校所有的学生寝室。

评比内容:清洁卫生、被盖的折叠、杂物的摆放、室内的布置等。

评比办法:固定检查与不定时抽查相结合。

每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的上午为固定检查时问,由校医检查打分,分数有 A、B、C、D 四个等级。星期二和星期四为抽查时间,由学校值周领导和学生会干部一起检查打分。每周星期五将评分表交给学生处汇总。一个月之内全得 A 的寝室被评为当月的“雅室”。活动刚开展的时候,女生最为积极,得“雅室”称号的几乎全是女生寝室。为了让男生寝室也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来,有的班主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班内各寝室之间互相检查。每个寝室派两三个代表,在班主任带领下,一起去参观本班的寝室。其实,男生也挺爱面子,他们都想在女生头脑中留个好印象,当他们一听说本班的女生也要去参观他们的寝室时,急忙把寝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布置得漂漂亮亮的,纷纷加入到了“雅室”比赛的行列中来了。学校的寝室面貌大为改观,不少寝室还在墙壁上贴上了漂亮的画,在室内摆上了香气扑鼻的鲜花。孩子们把被子叠了又叠,玻璃擦了又擦,地板拖了又拖,一尘不染,犹如星级宾馆。班主任进去还得换拖鞋。这真是令人可喜的变化啊!

四、小结

父母自我总结范文3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固始县之前是部级贫困县,同时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在当地,隔代抚养的留守儿童比例在80%以上。随着近年来乡村小学的撤并,大量农村留守儿童涌入县城学校。笔者选定的样本学校是城区最大的一所小学,在校生近4000人,生源遍及全县各个乡镇,留守儿童1500多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73份,回收有效问卷373份。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2~6年级每个年级各抽取2个班的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同时,通过访谈的方法调查了20名一年级留守儿童。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发现:在阅读时间上,有半数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偶尔进行课外阅读,有少数学生几乎从不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考试成绩”和“消遣”,很多是基于老师规定的被动阅读;读物的来源,大多是在书店购买或同学之间互相借阅;阅读类型,以卡通、漫画为主,其次是作文选,文学名著和科技读物位次相对靠后。课外阅读环境主要指家庭阅读环境和学校阅读环境。家庭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有高达32%从没在家看过书,有38.5%的留守儿童没有自己的书房或书柜。学校方面:93.3%的农村留守儿童所在班级没有图书角,只有6.7%的农村留守儿童现在或曾经的班级设立过图书角;37.5%的教师没有上过专门的阅读课;经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的教师仅占15.8%。调查表明:农村阅读条件参差不齐,很难满足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需要。

(二)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外阅读时间少。农村留守儿童每天都进行课外阅读的比例较低,课外阅读随意性很大,他们没有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达标。2.课外读物匮乏。农村留守儿童课外读物拥有量少,班级很少建立图书角,学校图书室藏书少且很少对外开放,农村书店分布率较低,阅读资源稀缺。3.课外阅读环境差。学校和家庭的阅读环境不能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需求。许多教师和家长不重视营造课外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尚未形成引导和督促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合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一)创建阅读条件。1.班级建立图书角。班级建立图书角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意义却非同寻常。建立图书角,一方面可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另一方面可让学生自带图书,这样有利于书籍的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且这种方式简单有效,易于操作。2.保障课外阅读时间。对于家庭本就缺乏书香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让他们在课外阅读显然是纸上谈兵。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时间:①下午上课前半小时课外阅读。农村留守儿童到校时间往往比较早,抓住这一时间段让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对于孩子们心灵的成长、精神世界的丰富将大有帮助。②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在阅读课上,全班同学一起自由阅读、交流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这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兴趣的提升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③每天布置至少半小时课外阅读任务,并坚持下去。3.鼓励家长创建“书香家庭”。教师要指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按照孩子的要求为其提供读物,建立家庭书架,并不断丰富家庭书架的内容;引导家长给孩子留足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尽量加强自身修养,主动参与孩子的阅读活动。

(二)加强阅读指导。1.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课堂上的阅读指导,有意识地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引领孩子们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遨游。2.推荐好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可见,推荐好书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师要帮助他们遇到“自己的”那本书。比如《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3.指导写读书笔记。教师指导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每人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遇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及自己的心得体会等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展评,这是激励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

父母自我总结范文4

1.栏目的设置

德育电子小档案是学生德育成长过程的记录,或者说是学生在某一时期内思想品德变化情况的记录。为此在记录内容项目设计上要力争翔实、准确、及时。相关文献中显示一些教师将档案内容分为道德承诺、行为习惯和道德记录三大模块。其中,“行为习惯”主要包括每一天的心情描述、仪表仪容、礼貌待人、遵纪守法、刻苦学习等文明道德行为。“道德记录”主要包括日常学习生活、勤俭节约、综合素质、表扬批评等。可以说上述的设置已经基本满足了我们的需要,但是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的个性化设计。因此就要按照自己的管理习惯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与设计。笔者认为,较为合理的栏目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基本信息栏。此栏目中主要是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身高、体重、家庭住址、父母姓名、职业、联系电话、QQ等。好人好事栏。此栏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好人好事的记录,激发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观。在记载的形式上可以采用照片、文字等。优秀作品栏。此栏设置的目的是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自己努力后被认可的作品(获奖作品、发表的诗文、优秀作业等)收录进去,通过定期浏览以享受成功感,进而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同时也促进其快乐成长。

社会实践栏。此栏目主要是收集学生自发组织或者父母带领以及学校组织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是图片、视频及相关报道等。设计此栏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了解社会以及适应社会。家庭活动栏。设计家庭活动栏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子活动,增加父子、母子间的感情交流。资料的内容既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文字,还可以是视频、录音,等等。只要能记录父母在家庭与孩子进行互动的内容都可以收录到此栏目中。朋友寄语栏。设计此栏目的意图是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其认识到获取朋友的支持是自己成功的有效保障。同时,也是将学生在不同时间所结交的朋友进行梳理,给未来总结做好铺垫。这个栏目中资料的呈现形式主要是文字或影像及录音等。教师点评栏。此栏目主要是给任课教师所设计的,通过获取任课教师的点评及时了解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同样,此栏目资料的呈现形式也主要是文字、音频、视频等。自我总结栏。此栏目主要是给被管理者一个表述自己内心体会及感悟的空间。学生可以将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所感所想加以表达。

此栏目资料的呈现形式也主要是文字(文章)、音频、视频等。成长共享栏。这个栏目主要为档案网络化所设计,通过一些好的案例、体会、感悟的共享,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除了上面的栏目设置之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多元化的设计,其宗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便于教师德育管理。当然,实践的设计过程中,笔者也有很多的体会。比如在档案记录内容设置上,笔者认为必须要坚持实时性、保密性、激励性等原则。也就是说我们在设置内容模块时要考虑到自己所做记录内容的实时性,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促使其向正面的方向扭转。其次,保密性原则是指对于那些不便公开的内容要承诺保密。例如,一些惩罚、处罚等,保密期内学生经过努力言行有所改变后可以进行注销此内容来有效地发挥档案的激励功能。当然,对于保密期无法实现转变的可以适当公布保密内容。激励性,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在选择设计内容上一定要坚持有利于德育工作这一根本目标。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在设置上要考虑好德育细节问题。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主要是我们设置的德育目标过高、过大、过空;德育目标脱离学生实际,实施过程又背离道德发展的认知水平。因此,突出细节德育,把目标、内容及操作等进行细化,让学生接受,能满足道德习得主体的需要,激发其内在潜能,实现德育过程看得见、摸得着。

2.资料的收集

资料收集是德育电子小档案制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工作环节,笔者认为主要收集人包括档案构建者(班主任)、学生和任课教师。如果建立德育小档案的是班主任,那么其获取资料的渠道来自于日常学生管理点滴事件的捕捉。因为,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实践者,因此其获取的信息与资料也最多。如果是学校德育管理部门,那么其直接获取的资料要相对较少,更多的是间接性的资料。从这一角度来看,建立德育小档案这一任务比较适合班主任老师。其次,通过班级学生所提供的资料属于间接性来源,其必须要加以核实。但是,那些照片、影像资料就可以直接归档。实践后,为了提高效率,可以在班级组建档案资料收集小组,通过小组收集日常所发生的事件,通过口述、纸质、影像等形式进行存档。此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获取资料的效率,还可以提高德育监督与激励功效。除上述两个途径之外,德育教育过程中任课教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通过学科渗透德育是常用的策略。而在德育档案管理中,任课教师的角色是协管者,其主要任务是搜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变化及发生的事件,例如作业的完成情况(作业本、作品等)。同样,任课教师也可以提供照片及录像等直观性的材料给德育档案的管理者。当然,学校其他辅助管理者的资料提供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德育电子小档案实施建议

1.强化与突出德育电子小档案的教育地位

德育档案并不是什么新的创举,但是在长期的德育工作中其地位似乎并没有得到重视。“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次品”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但实际还是“唯分数论”在影响我们,“德育为首”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提升德育工作的地位也就是提升德育电子档案的地位。德育小档案是我们进行德育工作的原始记录,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始终,记录了德育工作原貌,是重要信息的资源。为此,应该倡导学校建立健全德育小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例如,明确责任、健全体制。具体的策略是成立校级工作组,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为常务副组长,其他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政教(教导)处、班主任等负责开展具体工作。同时,要强化管理。例如将德育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纳入绩效,推行目标管理,建立奖惩制度。同时还可以将德育档案建档工作纳入到班主任的年度考评中,从而提高教师建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端正态度对于德育小档案地位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加以大力宣传与落实,使学生充分认知到德育档案对其成长的重要性。例如,学校在进行各类评优中要进行德育档案相关内容的参考,指标不能达到要求者不能参评。总之,通过德育档案重要性的宣传与落实可以提升其地位,进而将实施的基石加以夯实。

2.重视德育工作的细节与意识强化

德育需要关注细节,德育电子小档案更是注重细节。由于采取了信息化所以其在分类及统计等方面相比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更加便捷,因此我们有时间、有精力在细节上提升档案的全面性、系统性。同时,在实施德育电子档案的过程中还要强调资料收集意识。实践证明,一些平时看似无用的信息和资料在关键时往往能派上更大的用场,这就是档案的微妙之处。总之,为了在细节上不出问题,我们要事先准备好一些表格,并坚持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结合的做法。为了强化档案资料收集意识,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时刻关注学生,关注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

3.提升德育电子小档案效率需要家校合作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家校合作是德育电子小档案对学生德育工作全覆盖的有效途径,只有从学校到家庭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其所具有的教育性、激励性作用。德育档案是德育工作者与家长交流的资料。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早已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家长的参与能够给电子档案增加更多的信息量,能够有效地弥补学生在家庭及社会活动中的相关记录。例如,家庭亲子活动、外出公益活动等等内容。通过家长与学校的紧密联动,最终将有效地引导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当然,在与家长联系上可以采取家长互动博客群、网上家长学校专题网站以及QQ群等形式。

三、总结

父母自我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感恩教育;探究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1]从实施形式上看,感恩教育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普遍所采用的都是显性感恩教育,真正实施隐性感恩教育不多。其实,隐性感恩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弥补显性感恩教育的不足,是感恩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显性感恩教育与隐性感恩教育概述

1.显性感恩教育

所谓显性感恩教育主要是通过理论说教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感恩实践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活动。在显性感恩教育下,教育者往往采取正面的、直接的理论灌输,具有目标明确和效果快等特点和优势。但是,显性感恩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目的性过强、教化色彩浓厚、形式有时大于内容等。由于高职院校学生都是处在青春期,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意识,显性感恩教育的外在灌输性容易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使得教育效果不佳。实际上,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不容乐观,表现为:对于父母的付出、学校的培养、他人的帮助、社会的资助等只知接受,不知感恩,甚至抱怨不断,总觉得别人欠自己很多等。

2.隐性感恩教育

所谓隐性感恩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在预先创设的教育环境中,通过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感恩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化为学生的感恩情感,形成稳定的感恩行为。相比显性感恩教育,隐性感恩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隐性感恩教育下,采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感恩认知起着正强化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对感恩的主动需求,达到感恩教育的效果。因此,相比较而言,显性感恩教育可能在短期内效果明显,但从长远来看,隐性感恩教育更具有实效性。

二、隐性感恩教育的主要特征

1.强调隐藏性和渗透性

在隐性感恩教育过程中,强调“隐藏性”和“渗透性”。表现为:避免目的性很强的课堂说教和实践活动,将教育目的隐藏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在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活动氛围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和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将感恩教育的目的渗透到其中,让学生从内心中接受感恩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2.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

在隐性感恩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被动教育。在隐性感恩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参与,也可以选择不参与,可以选择参与何种形式,可以选择何种感恩思想和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自我对照、自我总结、自我调整,实现自我内化,再由内化到外化不断完善和提高。

3.具有多样性和全面性

隐性感恩教育的时间、地点、形式和内容不固定,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来自由选择。它可以在课堂,也可以是第二课堂;可以是正式场合,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专题讲座,也可以是游戏等,真正实现多样性和全面性相结合。

4.实现稳定性和长效性

在隐性感恩教育下,采取学生所喜欢的形式和内容,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将感恩知识和情感真正嵌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稳定的意识和情感,这种意识和情感的记忆比正式说教所习得的术语更持久、更稳定,也更具有长效性。

三、实施隐性感恩教育的主要方法

1.环境熏陶法

环境熏陶法就是高职院校利用各种环境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校园、家庭和社会环境。其中,校园环境处于主要的地位,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重要的外在条件。

2.活动感染法

活动感染法就是高职院校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感恩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来感染学生情怀,提高感恩思想,增进感恩情感,培育感恩意识的一种教育方法。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把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内化为品质,外化为感恩行为。

3.榜样引领法

榜样引领法是指高职院校运用感恩榜样的人格魅力、非凡成就等引起学生产生感恩感情共鸣,从而涤荡他们的心灵,给他们以教育,鞭策着他们的成长,引领他们模仿和追赶的想法和实践。榜样引领法是高职院校开展隐性感恩教育活动一个重要方法。

四、高职院校开展隐性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积极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环境氛围

1.营造校园感恩环境氛围

(1)精心设置各类校园感恩物质环境。“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点出了校园物质环境氛围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巧妙地构建具有感恩意义的物质环境,为开展隐性感恩教育提供外在的环境氛围。如:在校园显著位置树立具有感恩意义的塑雕;以感恩词汇为学校的楼栋、道路等命名;以横幅、展板、橱窗、显示屏等为载体,设立以感恩为内容和主题的宣传标语、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每天都学习和生活在感恩的物质环境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感恩思想的存在。(2)悉心优化形式多样的校园感恩文化环境。“所谓校园文化,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形成的人文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充满感恩正能量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引导、规范和塑造学生感恩行为,培养学生对自然、父母、学校和社会的感谢之意、感恩之情,内化学生的感恩品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优化校园感恩文化环境:邀请专家老师等来开设感恩主题讲座;不同专业班级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辩论赛;定期召开感恩主题班会;开展感恩先进学生典型的宣讲会,用他们真实的事迹来感动人、高尚的品质感染人。让“感恩”、“施恩”成为校园的主旋律,让学生在浓浓感恩文化环境中去体验感恩、施恩的意义。(3)着手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感恩文化。当前已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直播间、各类论坛等早已经进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新媒体是一个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对任何人通过传播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观点。”高职院校在开展隐性感恩教育中如果缺少新媒体的参与必将是个重大的缺陷。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着手打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感恩文化。可以通过采取建立感恩网站、网络论坛、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加强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沟通交流,探讨感恩知识、行为、事迹、实践等,这样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发挥了新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又迎合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联合家庭和社会创设校园外感恩环境氛围

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隐性感恩教育的构成内容。为有效开展隐性感恩教育,高职院校要联合家庭和社会创设校园外的感恩环境氛围,要求家庭和社会做到:(1)构建健康的家庭感恩环境。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如:父母亲对孩子的溺爱,让他们丧失了认识感恩的基础,长大后很难再产生感恩情怀;父母只注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品质培养放在次要位置,甚至被忽视,导致孩子感恩意识的淡薄。“您在爱自己孩子的同时,要教他们学会去爱您;您不教会这点的话,等您到了晚年,会痛哭流涕的。”因此,为了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父母亲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注重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培育出懂得感恩和知恩图报的子女。(2)大力宣传倡导良好的社会感恩风气。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进行的,良好的社会感恩环境氛围是开展隐性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要运用媒体大力宣传倡导感恩价值体系,在全社会中弘扬感恩的主旋律,积极开展各类感恩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对于社会上各类优秀人物要大力表彰宣传,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夯实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组织行之有效的各类学生实践活动

1.发挥第二课堂在隐性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学校教室课堂外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总称,是对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在高职院校隐性感恩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中的相关感恩活动,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感恩知识转化为学生喜欢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变传统的课堂被动教育为课外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感受感恩情感和接受感恩知识,内化为自己品质,外化为实践行动。为此,高职院校要注意积极组织各类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如:在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祭祀、扫墓活动,感谢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在父亲节、母亲节时,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感谢父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教师节时,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在感恩节时,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感谢社会和他人对自己帮助之情等。

2.注重情境再现在隐性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情境再现在高职院校开展隐性感恩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开展情境再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体会到忘恩带来的“滋味”,从而在内心深处体验感恩的重要意义。为此,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下列活动:组织学生大自然实践活动,认识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学会感恩自然,不污染破坏自然环境;让每个学生干一天家务活,体验父母的不易;让每个学生上一节课,体验老师的辛苦;让每个学生到社区做一天义工,体验生活的艰辛;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切身感受各行各业从业者辛劳等。

(三)充分发挥榜样在隐性感恩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1.父母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养者、第一任老师”。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从小开始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父母对长辈、他人、社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以后的思想。因而,为了培养孩子感恩意识,作为父母要时时处处以身示范,用感恩的心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懂得感恩和知恩图报的子女。

2.教师

(1)转变理念,变管理为服务。“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这种理念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已经不合适了。强制的、外在的灌输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起到相反作用。因此,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高职院校教师要转变理念,变管理为服务,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给予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对于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所传授的知识观点认可,并内化为自己品质,外化为实践行动,这也是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前提。(2)为人师表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直接接触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其可以起到正面的引领作用,也能起到负面的导向作用,因此,高尚的教师素质是隐性感恩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要变管理为服务,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同时,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具体到感恩教育中,教师首先自己对大自然、父母、单位和社会要常怀感恩之心,用自己的感恩情怀来感染和引领学生懂得感恩、理解感恩和践行感恩。

3.同学

身边同学的感恩榜样,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易于被接受,让他们觉得可亲、可敬、可学,避免抽象空洞的榜样形象发生。为此,高职院校要及时发现和挖掘学生中出现的先进感恩典范,开展感恩榜样评选活动等,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在全校范围内加以宣传和表彰,用他们真实的故事感动人,用他们高尚的品格感染人,使其他学生形成自我感恩教育的心理,并逐步升华为感恩的主动行为。

4.社会人物

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感恩杰出人物都可以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榜样。如成龙、李连杰等心系社会,回馈社会等事迹都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榜样。他们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崇拜的偶像,更能激发他们模仿的动力,在与偶像的对比中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手段,隐性感恩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重视。高职院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除了实施显性感恩教育外,更应该重视和发挥隐性感恩教育的作用,只有这样,感恩教育具有完整性,才能取得更佳的效果,真正塑造有感恩品质的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湛红艳.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79.

[2]程新桂.论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12):128.

[3]陈恃中.甘伟忠.新媒体时代高校感恩教育环境的构建[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99.

[4]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62.

[5]张戌玩.苏霍姐林斯基的德育理一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53.

父母自我总结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实习现状;教育实习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教育实习已经成为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重要环节。基于此,为进一步讨论研究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现状。本文将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寻求有效地解决策略,希望能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并能促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任务。本研究以鞍山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以下简称“A校”)99名实习主要参与者为研究对象,线上回收问卷样本总量为74份,有效样本量为68份,男生5名。基于调查和A校实际情况,笔者发现影响A校实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时间、教育评价、教育指导和教育实践四个方面,据此展开研究。

(二)调查结果。1.时间调查。A校教育实习集中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8-12周),计划在大四下半学期首月收尾。根据A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比较适合的教育实习时间安排”,85.29%的实习学生认为应该安排在大三下半学期,仅有16.18%的实习学生认为应该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关于“比较合适的教育实习周期”,绝大多数人认为教育实习周期应该在8-12周左右。实习周期过短不能很好地达到专业实习的目的,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并且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实习不应该仅限于大四上半学期,可以分散在各个学段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然后在大三下半学期进行为期8周及其以上的教育实习。2.评价调查。为了更好地体现实习生的专业素质,弥补教育实习过程中的不足,评价应是生成性的,单单总结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即便在过程中发现问题,也未必有机会在实习中更正。根据调查研究表明,评价主体以高校带队老师、幼儿园教师及学生自评为主,实际上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及学生自评相结合只占25%。当中83.82%的学生认为应该三个主体相结合。3.指导调查。教育实习指导影响实习生的实习质量。集中或分散的本科教育实习由高校教师带队,旨在实习前期传达学校文件、联系实践基地以及沟通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实践,答疑解惑;实习结束后召开实结,综合表现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数据显示,70.27%的学生认为在实习过程中与高校教师沟通情况比较好,半数以上的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能收到1-2次指导。与A校学生进行深入调查之后,了解到由于学生接受的实习形式不同,导致指导的形式和次数变化。本地与其他地区受远程限制,很多实习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很多问题解决依赖于归校后的实结。4.实践调查。困扰A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困难有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深入访谈调查后,了解到多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存在困难。例如,面对幼儿入园焦虑,理论知识提到过转移幼儿注意力,实际上受个体差异和环境的影响,很难做到真正的转移注意力。笔者在亲身实践经历中发现,有的幼儿过于依赖父母,而父母也割舍不下。实践观察发现,家长不放心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长达一周的时间将自家轿车停在幼儿视线范围之内,导致幼儿一直嚷嚷着要出去,给小托班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无论用什么办法转移注意力,都是暂时的,只要幼儿一眼望向窗外,想要回家的心情又被激发出来。在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实习生表示,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在面对具体的实践问题总会有很大的出入,甚至类似于上述情况,具有一定的理论储备,但是在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时依然会手足无措。在创新能力方面,在实习期间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设计需求,有创新想法但过于理想化,容易站在成人视角去设计创造,很难真正满足幼儿的需要。

(三)相关回归分析。1.相关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性别、实习时间或周期、评价方式与实习指导次数与A校实习生最终的实习效果反馈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因此随机抽取有效样本50份先进行相关分析。关于性别、评定方式、实习指导次数这三项与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对学校安排的实习喜爱、对实习的期待程度之间均不会呈现出显著性,p值均大于0.05,意味着之间均没有相关关系。而实习周期与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是-0.454,意味着实习周期是与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之间有着负相关关系。2.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实习周期与对自己的教育实习评价会产生负影响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对其进行具体的线性回归分析。本研究以实习周期作为自变量,将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R方值为0.206,意味着实习周期可以解释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的20.6%变化原因。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12.481,p=0.001<0.05),也即说明实习周期一定会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产生影响关系。最终具体分析可知:实习周期的回归系数值为-0.292(t=-3.533,p=0.001<0.01),意味着实习周期会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12.481,p=0.001<0.05),也说明模型构建有意义。综上所述,评定的方式和指导的次数并不会影响实习生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和满意程度及期待程度,而教育实习的周期对实习生自己评价产生影响,且为负相关关系。因此可知,高校应结合实习生现实意愿合理安排教育实习的时间和周期。

三、针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的应对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实习时间。根据实证调查结果,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于教育实习周期及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存在需求。表示希望学校实习周期在8-12周,认为若是实习周期过短则不能有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达到良好实习效果。此外,关于分散实习周期,该校学生认为大四期间各方压力过重,应相应的将实习期分散在其他学年以教育见习及研习的模式存在。基于此,高校应回应学生关于实习时间的呼声,适当增减或分散实习时间。

(二)改革评价方式。教育实习评价是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实习过程与效果进行考察与评估的一种手段。A校当下的评价主要以高校教师综合学生自我总结和幼儿园教师总结性评价对实习生实习质量进行评估,是以高校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总结性评价。然而,这并不符合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应以学生自评结合教师评,并以阶段性的形式呈现,运用信息技术记录和总结阶段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性评价,将这些作为最终评价的基础资料。除此之外,还应关注幼儿对实习生的反应,一次成功的实习,隐性的参与评价的主体便是与幼儿园指导教师一样与实习生朝夕相处的幼儿。可以透过公开课的幼儿的表现,侧面反映实习生的实习质量;也可以通过建立“实习生档案袋”,对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汇总,结束时召开实结大会,展示实习成果。

(三)提高教师指导效能。“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目的就是要培养实习生成为有主动发展意识和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的人。通过教育实习,实习生经历生命实践的过程,最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以实习生为主体,不能忽视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在实习过程中对实习生进行评价的主体主要有高校指导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园长,三方主体应阶段性的保持联系,针对每个实习生的表现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不能只依赖于最终的总结性评价,甚至多数园长并不参与实习生的评价,将幼儿园方面的评价全部交由带班老师进行。所以,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效能的发挥。想要提高教师的指导效能离不开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发展联合培养,强化各级类教师指导效能,能有效提高学生实习质量。

(四)培养学生理实结合能力。大学生实际经验及社会经验不足,在实习过程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在结合过程的矛盾,高校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学生在这方面的困扰,有意识的修订或增添相关的课程内容。此外学生由于长时期待在学校里,对于寻求实习单位存在一定的风险及困难。因此,除了内部要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的对接以外,还要无缝衔接校际与园所之间的实际联系,在非实习年段,可以采用观摩、校内讲座、园长指导等各种方式来满足实习生此方面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岚.重庆市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2]余园.监生历事制对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启示[J].教育管理,2018(2):130-131.

父母自我总结范文7

1.1专业优势和实践优势

高校选聘辅导员主要考虑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尤其欢迎那些有学生干部或社团活动经历的应聘者,因此,辅导员基本都具有相当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另外,当前很多高校开始试行“双师型”以及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政治过硬、能力较强、优势突出的辅导员队伍.鼓励辅导员通过学习和考试,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班学习,获得诸如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资格或等级考试证书,突出了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工作方面的专业优势.无论是思想政治方面的诉求,还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疑惑,甚至是专业学习上的困难,再或者生活方面的困惑,学生都可以从辅导员那里得到相对专业的帮助.

1.2生理优势

高校选聘辅导员多面向刚刚毕业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对自己的同龄人敞开心扉,他们相信年轻的辅导员能够了解自己的所想所感.另外,刚毕业的辅导员们,能够从自己在大学学习的得失出发,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能从自己的就业故事中找到与学生之间的相似点,建议学生如何抉择;能从刚刚经历过的就业浮沉中,提炼出社会对当前毕业生的新的要求,告诫学生对生涯规划或就业准备进行及时调整.当然,辅导员的年龄并非越小越好,事实上,年龄较大的辅导员或许缺少开朗热情的外在表现,但内在的成熟和积淀更容易结出经验与智慧的果实,更能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困惑给出经验性的指导和解答.

1.3实践优势

高校选聘辅导员时,尤其倾向于那些具有学生干部经历或社团活动经验的应聘者.原因不外乎有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应聘者能够更快的进入辅导员角色,并在校园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服务,给予指导.“三生教育”作为一门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更是需要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如“感恩教育”专题中,若辅导员能通过观看感恩公益广告、举办“感谢卡”书写邮寄活动、号召学生放假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小事等实践活动,能将学生对父母亲朋、对生命存在的感恩具体化、表象化,从而引导学生思索、体会,逐步实现对社会和他人的反哺,并最终完善自我、升华人格.有经验的辅导员总是能找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方式来完成教育意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并为下一次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辅导员开展“三生教育”实践活动的途径

2.1课堂教学

2.1.1“三生教育”课

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三生教育”课,其中相当一部分授课教师由辅导员担任.由辅导员担任“三生教育”课的任课老师,主要从辅导员的专业出身、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虑“.三生教育”课更为强调教授内容和目的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意义,尤其是教学内容的“有的放矢”.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紧密接触,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面临的困惑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问题和困难进行强调和解释.如针对当前大学生冷漠、浪费、叛逆等情况,加强感恩教育,开展实践活动等.2.1.2其他课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并不是隔离于其他学科单独存在的,学科之间可能存在渗透、交叉、迁移等情况.所以,在其他课程的教授中实现“三生教育”的教育意图和目的是可以实现的.除“三生教育”课外,承担了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辅导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生命、生活、生存的知识和观念.如有的老师提出应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相关内容等.

2.2日常教育管理

日常接触是辅导员开展“三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工作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在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日常工作中,教育管理、监督考核、奖助评优、生活服务、宿舍走访———辅导员对于生命的感悟、生存的体会、生活的经验都能通过工作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学生的交流得以体现.

2.3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由学校统一组织,由教师指导的,一切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三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对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升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可以开展以下形式的“三生教育”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2.3.1主题讨论

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针对生命、生活、生存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学习和讨论,各抒己见.同时,可以配合使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加强学习效果.如开展感恩主题讨论时,可以播放感恩类型的公益广告、短片或MTV等,带领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2.3.2竞赛评比

通过组织比赛,一方面为有才能的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通过比赛促使学生对“三生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还能通过争先评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如云南省教育厅曾经举办多次的“三生教育”书画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等.

2.3.3参观体验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生平展览、当地经济社会取得成果展示、人物事迹汇报等,通过参观让学生直观感受他人在面对生命、生活、生存问题时的抉择和心路历程,从而有所感悟.其他如组建社团、组织讲座讲坛、开展“三下乡”系列活动、实习实训等都是学生通过实践认识生命、生存、生活的有效途径,辅导员不仅可以利用活动本身实现“三生教育”的意图,更可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做好跟踪服务和教育引导.

2.4社会实践

除了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学生自由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公益等活动中实现教育目的.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行参加社会实践前辅导员所做的安全教育、诚信教育等方面,包括学生在参加过程中与辅导员的交流互动,甚至学生在实践结束后辅导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中.

3辅导员在“三生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三生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系统学、信息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的理论素养,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更科学的完成教学任务.

3.2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当前,教师队伍中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存在.因此,辅导员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生存、生活观念,首先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才能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3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三生教育”不是以“让人感动”为目的的“催泪教育课”,而是通过各种道具、文字材料、视频资料等相关材料的综合呈现来教育学生“感悟生命、体会生活、学会生存”.在这个意义上,丰富多彩的、经过优化的教学方式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又要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3.4处理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

父母自我总结范文8

赏识教育是以强化、需要和归因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学生施以信任、尊重、激励、宽容、欣赏的一种教育理念。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总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特别企盼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赏识。在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把赏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润滑剂”,大力实施赏识激励教育,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一、实践赏识教育的意义

赏识教育是从以人为本观点出发,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践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其本质是生命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其优势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人生环境,消除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对立情绪,拉近师生之间在思想、情感上的距离,跨越师生之间由于年龄差异而产生的年代鸿沟,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认同感,从而培养自信,发展自尊,是学生乐观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辅助途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有个性、有思想、有感情,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需求,尤其有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他们的健康发展更离不开教师的赏识。

二、实践赏识教育的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该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创设被赏识的氛围,让他们在受到赏识的同时,树立起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得结结巴巴,都给予肯定和赞扬,让他们树立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赏识

“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动力。”因此,在教学每个流程环节中,都注意寻找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体验成功滋味,特别是后进生。如:一次习字课,师:表扬了某后进生写字姿势正确。第二天,在交上来的作业本中,意外地发现那后进生的字写得非常工整,不失时机表扬他的同时,还把他的作业和其他优秀同学的作业一同贴在学习园地上。自此,该生的自信心再次重拾,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又如,作文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分别寻找合适资料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研究,然后让其中一人执笔攒写文章,最后把好的文章贴在学习园地的“展示台”中,受到表扬的小组里,每一成员都为自己出了一份力而感到骄傲,同时,不失时机让他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己亲自攒写文章。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在赏识中不断完善自己。

(二)让学生在赏识中欣赏自我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只告诉方向,鼓励前进,而不牵着走不强迫赶路。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促使学生探究、质疑并在赏识中自主解决问题。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鹬蚌相争》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时,让学生找出关键词,通过朗读鼓励学生质疑,鹬蚌为什么争?怎么争?争的结果怎样?……评析:真好,同学们都能开动脑筋,提出这么多令老师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看谁最聪明,能在自渎课文的过程找出相应的答案。这样学生情绪高涨,很快投入到自学中自主解决问题。而师只作引导,学生们的脑子里就拼发出无穷无尽的点子来,训练了学生求知探索、质疑问难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赏识中提升自我

教学过程不能仅局限于沉闷的、死板的读与解决课后问题中,而要在这旧框框中摆脱出来,寻找乐趣,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想出不同解答方法,发展求异思维。如教学《新型玻璃》时,让学生争当科学家,让他们设计另外课本上没有的新型玻璃:运动玻璃、减肥玻璃、自动调节水位、水温的玻璃、抗癌玻璃……。此时师肯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并因势利导教育他们要实现心中理想,就得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在这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鼓励他们在乐趣中思考,在赏识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创新,更是对学生奋斗精神的一次升华,一次跨越,对培养学生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四)让学生在赏识中完善自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但它离去的时候,会给你留下严肃的背影,使你警觉、反思,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具有“励志”性,催人向上。如: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里,收藏着出自一名小学生之手的两幅画。这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想知道小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便偷偷地打死了校长宠爱的小狗,校长了解了他的想法后,对他做出了独特的惩罚:画两幅图――小狗的骨骼图与血液循环图。他不得不为此查资料,认真地研究小狗的内部结构。由此,他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并且在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这位校长的高明之处在于既让过失者认识到错误,又保护和发展了过失者的好奇心,让过失者在处罚中得到了探欲的满足,使感性的知识得到了理性的升华。

三、实践赏识教育的注意事项

应用赏识教育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恰当地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而异。如:对胆小好学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在适当赏识的同时提出新要求,规范其行为,克服不良习惯。

总之,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保持一种赏识的心,一种平等、无私的平常心,只要掌握一定的赏识策略,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学生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学生个性的心态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赏识教育

摘要:赏识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学校的教育与管理中,它即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从赞扬的角度给予学生的“正强化”教育。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能在教学当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是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时刻赏识学生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下思想的包袱,学好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爱上语文。那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之灵魂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课堂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小男生:父母离异,寄住在外婆家里。因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呵护,他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他每天都蜷缩在座位的一角,那胆怯的眼神似乎怕见到春天的阳光,让人瞧着好心痛!下课的时候,只要一走进教室,总会挤点时间,温和地“赶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业,和他一同读课文。时间久了,其他同学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围过来与他谈天说地。看着他又害羞又激动的样子,我总是喜欢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脑袋。

渐渐地,他敢于和同学们亲近了。当他第一次在课上主动地站起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容地、有条理地回答完问题后,我仍然激动地凝视着他,赞许地频频点头,很久都没有回过神来。他似乎也很兴奋,不时地用眼睛瞅着我,这时,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的心贴得好近、好近。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他成了一个敢于发言而且爱笑的阳光男孩。

二、理性的激励――赏识之原则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呢?对于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觉得教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教师在迁就。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

可见,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1.精当的指导性

教师的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茫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赞扬学生时只是说“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样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评价,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2.强烈的启迪性

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比喻”。学生回答说:“小弟弟的眼睛是透明的,用水晶可以表现出小弟弟的眼睛亮。”这个回答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教师没有急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小弟弟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三、科学化的艺术――赏识之情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还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赏识教学需要以艺术化的态度去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1.春风微雨,不着痕迹

微笑是一种不露痕迹的赞许和信赖,它会让学生觉察到教师的一份温情与爱意。既然甘为人师,就请别吝啬你的微笑!给予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下轻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青睐的眼神都会让他们享受到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我抽查了班里一位柔弱的小女孩背诵课文,她腼腆地站起来,如临大敌,结结巴巴地背了两句便停了下来,怯生生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我微笑着走过去,柔声地对她说:“别紧张,好吗?再想想,需要我给你提示一下吗?”她望着我充满信赖的眼光,咬了咬嘴唇,坚定地摇了摇头,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居然很顺利地完成了背诵任务。我又微笑着回到了讲台,这时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女孩的眼里已噙满了泪花,她流露出了感激的眼神。有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她从此再也没有胆怯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之于学生的这份绵绵的爱意,这份微妙的赏识,会让成功的学生享受到快乐,会让受挫的学生得到鼓励,会让懦弱的学生获得勇气,会让落后的学生感觉到善意。

2.惩罚有方,批评有度

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但它离去的时候,会给你留下严肃的背影,使你警觉、反思,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具有“励志”性,催人向上。

总之,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却在不经意间磨损了学生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篇: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摘要:进行赏识教育可挖掘学生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其个性得到张扬。每位教师都应赏识学生,使他们在学校快乐学习,轻松生活。文章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赏识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越来越凸显。这就要求教学从学生出发,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以赏识为核心的“赏识教育”是以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为载体,抓住教育的契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全方位地受到赏识,并在不断获得赏识的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自信,勇于探索、创新,逐步完善、超越自我。

一、灵活变换鼓励形式,促其树立自信。

除口头表扬与鼓励外,经常利用鼓励卡、争得小红花等方法,指出孩子的优点,可使他们在充满愉悦的氛围中树立自信,增强上进心。某同学上课发言好,就奖励他一朵漂亮的红花,笔者不吝惜赞美:你的发言真精彩。学生的作业书写有进步,笔者都会在其作业本上写上:你的作业越写越干净了。学生看到后总是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脸儿灿烂得就像花一样。放学时,大老远就高高举起一朵朵小红花,在父母的面前炫耀自己的成绩,告诉父母:我能行。灵活多样的表扬、鼓励不仅肯定了孩子们身上出现的积极变化,而且使这种积极变化越来越多。

二、运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窗口,而教师批改作业的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认可和评价。教师在作业本上针对学生作业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写下简短的具有鼓励性的评语,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强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不但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教师是天底下最富有人情味的职业,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师生和谐融洽的关系。这种和谐融洽关系的建立与持续的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赞美,而这种赞美常常是通过老师的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和诚挚的情感传递的。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学生只有在富有人情味的教学氛围中,才愿意真正地和老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享受语文学习乐趣。

三、巧用正面暗示法,塑造良好的行为。

孩子是最单纯的,他们对老师的崇拜不亚于追星族。你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影响学生,以自己的道德文化修养、仪表作风等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因素都无法取代的。因此,巧用正面暗示法,将会使你的工作事半功倍。整队时,你站得直直的,不用你讲要求,孩子们就会像小树一样站得笔直。学生做值日时,不管他们打扫得如何,总是笑眯眯地说:瞧,你们把地扫得多干净,桌子摆得多整齐。时间一长,认真做值日的学生自然会多了。巧妙的暗示,就像一盏指路灯,指引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不过,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细心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变化,及时暗示。通过这样的方法,笔者明显感到:虽然老师只有简短的一两句话,却能像阳光雨露一样温暖、滋润孩子,使得做得好的学生继续努力,而其他学生也有了学习的榜样,从而促其上进,努力成长为参天大树。

四、理智处理问题,给学生改正的机会。

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认真听讲,这时发现一贯不注意听讲的同学甲又低着头。以前,我总会生气地说:你不听讲玩什么呢?虽然解了气,但同学甲会因为被当众批评而觉得没有面子。坐下去之后,后半节课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一次,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把孩子叫了起来,语气平和地问:老师刚才提的什么问题?同学甲低下了头,接着说:“看,刚才你没有听清老师讲的问题,请先坐下,一会还找你回答。”把他没听讲故意说成没有听清,使他在全班学生面前不感到难堪,再加上平缓的语气,所以他坐下之后心理压力不至于很大。过了一会,发现他主动举手要求回答,马上叫了他。听了他的回答,亲切地说:“看,因为你认真听讲了,这问题回答得多好呀!”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下,同学甲坐下了。这之后的十几分钟里,他就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学习。

五、学校家庭协同纠正不良行为。

提起孩子依赖大人的话题,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焦急万分。孩子的书包需要大人帮助整理,作业有困难也让大人代劳,家长感觉孩子在他们面前还像一个刚出生的小鸟,离不开父母更谈不上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学习用具不是今天这个没带,就是明天那个没带,甚至天天用到的语文数学书都有忘带的情况。一问他们,他们会说:“我妈妈忘给我装了,我忘在床上了。”看来,学生独立性的形成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请家长配合,在班里开展了“谁的书包整得齐”的活动。对学生讲清评比意图,请学生举手表示在书包整理方面属于哪种情况:独立整理、家长提醒整理、完全家长整理;活动每周进行一次“整齐书包我真棒”评比;活动结束请家长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作小结。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自信,从而充满希望地迎接下一阶段的学习。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赏识,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善于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

第四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赏识教育

摘要: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能在教学当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是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时刻赏识学生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下思想的包袱,学好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赏识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越来越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一切教学实施都要从学生出发,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赏识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赏识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爱上语文。那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之灵魂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课堂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小男生:父母离异,寄住在外婆家里。因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呵护,他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他每天都蜷缩在座位的一角,那胆怯的眼神似乎怕见到春天的阳光,让人瞧着好心痛!下课的时候,只要一走进教室,总会挤点时间,温和地“赶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业,和他一同读课文。时间久了,其他同学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围过来与他谈天说地。看着他又害羞又激动的样子,我总是喜欢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脑袋。

渐渐地,他敢于和同学们亲近了。当他第一次在课上主动地站起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容地、有条理地回答完问题后,我仍然激动地凝视着他,赞许地频频点头,很久都没有回过神来。他似乎也很兴奋,不时地用眼睛瞅着我,这时,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的心贴得好近、好近。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他成了一个敢于发言而且爱笑的阳光男孩。

二、理性的激励——赏识之原则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呢?对于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觉得教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教师在迁就。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可见,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1.精当的指导性

教师的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茫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赞扬学生时只是说“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样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评价,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2.强烈的启迪性

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比喻”。学生回答说:“小弟弟的眼睛是透明的,用水晶可以表现出小弟弟的眼睛亮。”这个回答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教师没有急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小弟弟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三、科学化的艺术——赏识之情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还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赏识教学需要以艺术化的态度去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1.春风微雨,不着痕迹

微笑是一种不露痕迹的赞许和信赖,它会让学生觉察到教师的一份温情与爱意。既然甘为人师,就请别吝啬你的微笑!给予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下轻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青睐的眼神都会让他们享受到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我抽查了班里一位柔弱的小女孩背诵课文,她腼腆地站起来,如临大敌,结结巴巴地背了两句便停了下来,怯生生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我微笑着走过去,柔声地对她说:“别紧张,好吗?再想想,需要我给你提示一下吗?”她望着我充满信赖的眼光,咬了咬嘴唇,坚定地摇了摇头,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居然很顺利地完成了背诵任务。我又微笑着回到了讲台,这时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女孩的眼里已噙满了泪花,她流露出了感激的眼神。有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她从此再也没有胆怯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之于学生的这份绵绵的爱意,这份微妙的赏识,会让成功的学生享受到快乐,会让受挫的学生得到鼓励,会让懦弱的学生获得勇气,会让落后的学生感觉到善意。

2.惩罚有方,批评有度

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但它离去的时候,会给你留下严肃的背影,使你警觉、反思,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具有“励志”性,催人向上。

总之,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却在不经意间磨损了学生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篇: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摘要】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能在教学当中直接起到唤醒和激励作用的是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时刻赏识学生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放下思想的包袱,学好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赏识教育;实践经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越来越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一切教学实施都要从学生出发,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赏识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赏识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爱上语文。那么,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之灵魂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课堂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小男生:父母离异,寄住在外婆家里。因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呵护,他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他每天都蜷缩在座位的一角,那胆怯的眼神似乎怕见到春天的阳光,让人瞧着好心痛!下课的时候,只要一走进教室,总会挤点时间,温和地“赶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业,和他一同读课文。时间久了,其他同学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围过来与他谈天说地。看着他又害羞又激动的样子,我总是喜欢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脑袋。

渐渐地,他敢于和同学们亲近了。当他第一次在课上主动地站起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容地、有条理地回答完问题后,我仍然激动地凝视着他,赞许地频频点头,很久都没有回过神来。他似乎也很兴奋,不时地用眼睛瞅着我,这时,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的心贴得好近、好近。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他成了一个敢于发言而且爱笑的阳光男孩。

二、理性的激励——赏识之原则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呢?对于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觉得教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教师在迁就。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可见,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1、精当的指导性。教师的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茫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赞扬学生时只是说“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样细致的、针对性强的评价,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2、强烈的启迪性。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比喻”。学生回答说:“小弟弟的眼睛是透明的,用水晶可以表现出小弟弟的眼睛亮。”这个回答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教师没有急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小弟弟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三、科学化的艺术——赏识之情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还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赏识教学需要以艺术化的态度去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1、春风微雨,不着痕迹。微笑是一种不露痕迹的赞许和信赖,它会让学生觉察到教师的一份温情与爱意。

既然甘为人师,就请别吝啬你的微笑!给予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下轻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青睐的眼神都会让他们享受到被重视、被赏识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我抽查了班里一位柔弱的小女孩背诵课文,她腼腆地站起来,如临大敌,结结巴巴地背了两句便停了下来,怯生生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我微笑着走过去,柔声地对她说:“别紧张,好吗?再想想,需要我给你提示一下吗?”她望着我充满信赖的眼光,咬了咬嘴唇,坚定地摇了摇头,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居然很顺利地完成了背诵任务。我又微笑着回到了讲台,这时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女孩的眼里已噙满了泪花,她流露出了感激的眼神。有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她从此再也没有胆怯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之于学生的这份绵绵的爱意,这份微妙的赏识,会让成功的学生享受到快乐,会让受挫的学生得到鼓励,会让懦弱的学生获得勇气,会让落后的学生感觉到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