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例6篇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1

    抄捡是个什么事件?发生在大观园中的抄捡事件,是荣国府中王、邢家族长期争权夺利斗争的一个公开化的反映。在荣府,由于贾母的偏爱,大权不在长房手里,而是由二房王夫人和她的内侄女凤姐来掌管。凤姐虽是长房邢夫人的儿媳妇,但却处处和姑妈王夫人站在一起。她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因此长房贾赦夫妇对这种情况是十分不满意的,他们常常借端发作。在抄捡大观园之前,写贾母八十大寿的时候,邢夫人借为捆绑的奴仆讨情,当众叫管家少奶奶凤姐下不了台,以发泄不满。以后又写了这么一个情节:邢夫人因为女儿迎春的奶妈聚赌被撵出去,她怨愤万分。因此在荣国府中邢王家族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当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中捡到“绣春囊”,而被邢夫人拿去以后,这个绣春囊就立即成了邢王家族矛盾暴发的导火线。邢夫人派人把绣春囊送给王夫人。绣春囊,是用布绣的袋子,年轻男女传情用的。邢夫人这一举动,既含有否定王夫人当权的意思,你管家管到了这种程度,又带着看你如何办的意思,想看笑话。这是一个咄咄逼人之举。王夫人面临着挑战,她和凤姐紧急商量之后,就决定连夜抄捡大观园,用牺牲女奴来改变被动的局面。在抄捡中,贾府的主子在镇压女奴的一致前提下,表现了从派系出发的消极与积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斗争,奴隶的反抗,小姐的反感,种种矛盾错综交织,集为一体。代表邢夫人的管家王善保家的想趁抄捡之机打击王派势力,镇压奴婢,以泄积忿。王夫人亲自出马,要清宝玉之侧,消除女奴对叛逆儿子宝玉的影响。实操管家大权的凤姐一反活跃的常态,身为抄捡主持人,却消极旁观。但当查明了绣春囊是王善保家的亲外孙女司琪所丢时,她立即就发起进攻,和周瑞家的一唱一和,把王善保家的弄得自嘲自讽、自打嘴巴。

    抄捡遭到了女奴们的反抗,“心比天高” 的晴雯坚决自卫,她勇敢地反击了王善保家的进攻,其言词之锋利,令凤姐称快。忠于爱情的司琪,她深信自己的举动是光明正大的,因此当绣春囊被抄出以后,她“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善良忠实的紫娟,她以微笑的冷言冷语表示了不满。奴隶们的反抗表达了被压迫者的凛然正气。

   “抄捡大观园”的冲突,是贾府日常生活中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暴露了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不可收拾的必然趋向。在这个贵族家庭里,统治者的权力已不稳固,封建秩序已经破坏,平静生活后的矛盾公开化了,贾府日趋衰败。这一事件,是以统治者内部矛盾为起端,以女奴遭受被迫害为结束,它是《红楼梦》故事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抄捡后,被抄人员的命运步步逼近悲剧:“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沾牙的晴雯被人从炕上拉下来,撵出大观园,最后含冤死去。司琪被赶回家中碰墙而死。和宝玉同年同日生的四儿被逐出园外,胡乱配了人。芳官等女戏子厌世出家。从此大观园的欢乐生活结束了,作品中的悲剧气氛也越来越浓。

    曹雪芹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法则,写出了贾府生活中诸多小矛盾所逐渐演化而成的大纠葛,反映了生活发展的规律和多采。他用大事件、大场面,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传达出了封建阶级走向灭亡的脚步声。

    作者在抄捡大观园的尖锐斗争中,集中刻画了人物形象。这场抄捡风突然袭来,它使人猝不及防,人们来不及掩饰,对事件做出了本能的反映,只有这种本能反映才能最真实最准确的暴露出人物的本来面目。作者抓住人物对尖锐矛盾的态度,以精细的笔触刻画了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写意式的勾勒了次要人物的性格轮廓,同时展现了众多人物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王夫人。平时被人称为“活菩萨”、“善人”。贾母说她老实的可怜。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了封建阶级的虚伪。她对贾府中种种淫乱丑事熟视无睹,可一见“绣春囊”却急得“泪如雨下”,悄声说话,她怕这会影响贾府在上层社会的地位。在利害相关之际,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王派在家族内的统治大权,她撕去了善良宽厚的伪装,露出了狠毒残暴的本性。她决定连夜抄捡大观园,出发点是为了儿子宝玉——贾府的重要接班人。宝玉是王夫人在贾府统治的重要支柱。因此当她感到统治权受到威胁的时候,她首先也是本能的想到的是儿子。她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好的宝玉倘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这句话很巧妙的反映了王夫人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她要亲自出马清宝玉之侧来消除女奴对叛逆儿子的影响。因为这是有关大局、很了不起的大事。耐人寻味的是她又不承认宝玉受影响,并失口不提宝玉的叛逆言行,还要在宝玉前加“好好的”三个字。“好好的”表示她教子有方,表示她儿子完全可以当合格接班人。王夫人这种既怕儿子受影响,又要积极消除影响,又不愿意承认儿子已经受影响,这种复杂的心理,表现了她此时对宝玉的格外珍视,这种珍视不是为了别的,而是要在激烈的财产争夺中,保住自己的优势和统治权。我们看,被贾母称作老实倒可怜的王夫人,在这场自杀自灭的斗争中,敏感的很,而且还善于抓住对她来说最重要的关键问题。面对贾府衰败的王夫人不仅敏感,她还果敢,抄捡前她亲自审问了晴雯,态度蛮横,一改“活菩萨”、“善人”的假象,露出杀气腾腾侩子手的真面目。王夫人一向是不大过问家务事的,她热衷于吃斋念佛,显得非常超脱。但在抄捡以后,她带人到怡红院去搜丫头们的东西,让人把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沾牙的晴雯从炕上拉下来,赶出了大观园。同时驱逐了四儿、芳官等。王夫人对这些有反抗性的女奴是穷追不舍,表现了她异乎寻常的干练和精明。但她的这番“讨伐”并没奏效,相反的晴雯之死,反而使宝玉拉大了与封建家庭的离心力,促使他叛逆性格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写王夫人是以反常来写正常。抄捡大观园中的王夫人在撕去伪装令人警怵中露出来的那种阶级本性,是这样的刺眼,引人深思,令人熟虑。

    凤姐。抄捡中的凤姐表现了变化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凤姐实操管家大权,她处在贾府种种矛盾的中心,她对贾府经济枯竭,统治松弛,内部矛盾激化等衰败景象,了解的比别人更早、也更清楚。这个不通文墨的粗人,她创作的唯一一句诗是“一夜北风紧”。这句话表现了她预感到大祸来临的不安心情。面对衰败的景象,这个脂粉堆里的英雄,既不甘示弱,又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哀叹。到抄捡大观园时,她已没有协理宁国府时那种大展才干的勃勃雄心了。这时的她只求能维持现状。她对王夫人所提的建议,都是很实际的,如对在如何查清“绣春囊”的问题上,她主张暗暗查访才能得个实在,若是访不着外人也不能知道。在维持统治镇压奴隶上,她主张趁这机会,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撵出去,配了人。因为这样做保准没有别事。我们看这些建议,确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味道。一向讲排场、耍威风的凤姐也重视节省开支了。凤姐面对现实的这种心意,是贾府衰败形势在她性格上引起的变化。在反映贾府衰败的景象上,凤姐是最敏感的温度计。

    在抄捡大观园中,凤姐处在被攻击而又无法反击的被动地位。这个《红楼梦》中最活跃的人物,一反常态,消极旁观。她惟一主动行为是提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捡不得,却又领着人去抄捡同样亲戚的黛玉的住房。因为这时贾母亲宝钗、疏黛玉的倾向已经十分明显了。机灵的凤姐在百忙中也不忘记看人下菜碟的。她那巧于奉承、随机应变的个性是不会变的。

    抄捡中她抓住王善保家的跃跃欲试、呈威风的心理,处处让她出头、做恶人、碰钉子,自己甘当配角,坐山观虎斗。晴雯对王善保家的的反击,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都使她十分高兴。她在喝止住晴雯后,对王善保家的说:“再迟了,走了风,我可担不起。”这抓住时机的报复,做得十分得体。她在探春查问抄捡原因时,笑着对探春说:“我不过奉太太命而来,妹妹莫错怪我。”她小心翼翼地躲过了玫瑰花剌,这是何等的机灵!她在劝慰探春时说:“好姑娘别生气,她算什么?姑娘气着了,倒值多了。”她喝斥王善保家的快出去,别太讨脸了,等等。这种明为劝慰,实为火上加油的煽动,使探春一腔怒火都转向王善宝家的,这是何等的阴险!查完司琪,念了潘又安给司琪写的信,她兴奋异常,立即恢复了活跃的常态,向周瑞家的道:“这也好,雅雀不问就给他们弄了个好女婿来。”这种开玩笑的挖苦,把司琪家几代人的脸面,撕了个干净。刺得王善保家的自骂、自打嘴巴,这又是何等的毒辣!

   面对现实的凤姐,虽然大减了声威,有了消极色斑,但凤辣子,仍然辣味十足;鬼聪明的凤丫头,依然捣鬼有术!凤姐仍然是一群互相争食、互打的乌眼鸡中,一支会打善斗的好鸡。性格的变化与一惯性就这样统一在面临衰败的凤姐身上。

    探春。抄捡引起了探春小姐的极大不满,把她心灵上的双重阴影勾勒的又深又浓。这位贾府小姐中的佼佼者,有才干、有心计,能决断,她颇有政治家的风度。探春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改良派。她想像男子一样能有一番作为,她对贾府末落的趋势有着非常清楚地了解,在理家期间,她兴利除弊,不徇私情。为了改变贾府的现状,竭尽了全部的聪明才智。“补天” 失败以后,她继续关注着贾府的形势,是她了解到大观园值班婆子聚赌的情况,并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李纨和管事的人,而且也采取过措施。她是第一个又向贾母作了汇报,是她只不过替你们分解分解这样淡淡的一句话,把在迎春房中偷首饰又闹事的这个人的气焰打了下去。探春确实聪明有才干,也确实对她本阶级有一番耿耿忠心。探春懂得个人与阶级间的利害关系,她要补天,不是为了个人,是为公——贾府的整体利益。探春是那个时期自己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这就是她和凤姐的不同之处。凤姐也看到了贾府的衰败,但她却利用贾府现有的条件来充实自己的私囊,探春不是这样。正因为探春是为公,所以探春身上有一股逼人的真情,令凤姐敬畏,而且对她另眼看待。当探春看到甄家被抄,自家内部又自相残杀时,她格外痛心疾首,她流着眼泪所发的议论,是在清醒认识基础上,是对本阶级末落的一种深深忧虑,的确是字字从肺腑流出。由于对本阶级爱的深、痛的切,一贯冷静的探春,在抄捡人面前,悲愤地不能自己控制自己。这是对本阶级的一种深深的失望,是对本阶级的一种恨铁不成钢无可奈何之慨。我们看,对抄捡,探春的反感和丫环晴雯的反抗是如此的不同。曹雪芹将二者区分的清清楚楚。好胜的探春为无法选择的庶出地位而深感痛苦,封建的正统观念给了她巨大的精神压力。她异常的敏感,唯恐遭人小看,因此时时、处处都要维护做主子的威信、尊严。她打王善保家的那一记耳光,其实只是为主奴之间的界限,强调她小姐的身份,维护她做主子的尊严。庶出地位给探春婚姻前景所带来的影响,凤姐已经看出来了。凤姐与平儿在闲谈中,表示了她对此同情,也对此表示婉惜。我们说当事人探春自己应该是理所当然会有更多的权衡,也会有更多的比较担忧。当探春为本阶级不可避免的末落而担忧的时候,她必然看到庶出地位给她前途带来的加倍不幸。我们说,这大概就是她给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非常响亮的原因吧。作者把探春心灵上异常浓黑的双重阴影雕刻得入木三分。在贾府衰败以后,这个“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贵族小姐,落得个只身远嫁海疆的悲剧结局。

    晴雯是贾府中最有反抗性的女奴。她心高气傲,不以自己的奴婢地位自轻自贱,是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最彻底的一位丫头。她目光敏锐,敢说敢为,她经常揭露奴才们的阿谀奉承,她有着爆炭一样的性格,敢于同封建统治者的迫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晴雯的斗争反抗常常以韧性的姿态来表现。在抄捡之前,她机智的回答了王夫人的寻衅,倍受了王夫人的辱骂。抄捡对她来说是进一步的迫害,但她不畏强暴。“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箱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都倒出来。”这真是晴雯式的反抗和进攻,带有火辣的味道,带有奴隶的“野气”。她对王善保家的回击,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王善保家的抬出大太太,晴雯就抬出老太太来压倒大太太。在抄捡大观园中,在统治者对奴才们的接连迫害下,使晴雯的反抗性格得到集中、完美、精采的体现。

    其他次要人物,和探春相反的惜春,她是探春的姐妹,但两人性格相反。惜春胆小怕事,孤僻无情,只求保住自己,保住自己的脸面,对丫环毫无保护。对和她朝夕相处的如画,没有感情。为不连络自己,坚持撵走了如画。她的利己主义曲折的反映了特定的阶级关系。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2

一、《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在《庄子》一书中的近二百多个寓言故事中,庄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各种各样,形态不一。总体来说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被归纳为六个类型,分别是传说中的古代圣贤、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虚构的得道之人、孔子和他的学生、有技艺的人、庄子和惠子。下面我们就来对《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其一,传说中的圣贤之士。这些存在于上古传说中的圣贤们是《庄子》寓言故事里的常客。例如皇帝、伏羲氏、高尧、虞舜、夏禹等等。有代表性的寓言故事包括《逍遥游•越俎代庖》《大宗师•鼻黥补劓》《齐物论•尧问舜》《天地•象罔得珠》《天地•华封三祝》《徐无鬼•出游迷途》等。在庄周的观念里,上古的先贤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他们的某些决定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在《庄子》一书中庄周便有对这些古代先贤们的讽刺和指责。这些先贤之中,虞舜和许由是庄周大力赞扬的人,而剩下的一些先贤例如尧舜、大禹等都是优缺点共有之的。其二,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庄周所生活的年代已经步入到我国的战国时代,夏商周三代早已过去,战国的烽烟和战火四处弥漫。在《庄子》一书中所提到的历史上确实存在或者和庄周同一个时代的人物有接舆、老聃、列子、齐桓公、文惠君、魏武侯、鲁哀公、卫灵公、子产等等,代表性的作品有《人间世•画地而趋》《应帝王•涉海凿河》《天运•孔子问道》《列御寇•虚而遨游》等等。这些历史上存在的人物在《庄子》一书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虚构的事情被写在《庄子》之中,老庄这样写的原因不外乎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并且使得整个故事有理有据,增加读者的信服程度。其三,虚构的得道之人。既然存在着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自然在《庄子》一书中也存在着虚构的一些人物,这些人物大多都是一些得道之士,反映了庄子的“道”的观念。这些人物有长梧子、秦失、子来、子桑、无名氏、壶子等人,这些虚构的得道之人在《庄子》一书中出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作为道法的宣讲人的角色,有的是得道之人中的楷模,有的是践行道法之士等等,无论这些人的特点如何,都是道法传授的重要之士。代表性的作品有《养生主•秦失吊老聃》《徐无鬼•心若死灰》《应帝王•虚与委蛇》《德充符•鲁哀公问仲尼》等等。其四,孔子和他的学生。本文的作者之所以没有将孔子列入第二个分类“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之中,主要是基于孔子在我国思想界的地位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此外还是由于孔子是《庄子》一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之一。除了孔子之外,孔子的学生颜回、子路、子张、子贡、曾子、冉求等也都是庄子青睐有加的代表人物。代表性的作品有《人世间•叶公使齐》《大宗师•子桑户死》《大宗师•坐忘》《知北游•冉求问仲尼》《达生•吕梁丈夫》等等。在《庄子》这些寓言故事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不再代表儒家思想,而是由儒家思想转入到了道家认识之中,在学生的提问以及老师的回答之中都蕴含了深深的道家情怀。其五,有技艺的人。这些有技艺的人形形,种类繁多,例如杀牛的庖丁、擅长操作舟船的渡人、佝偻丈人、吕梁丈人等等。这些有技艺的人在《庄子》寓言故事中大多数是被描述为得道、问道、寻道的正面形象。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是受到批判的一类。正面的形象如杀牛的庖丁,庖丁解牛是在“因其天理、固乎自然”的原则之下,顺着天理自然进行杀牛的工作,从而做出令人敬佩的工作成果。反面的教材如东野稷驾车的故事,这位车夫技术高超,车技娴熟,但是由于贪图外在的名誉而获得“败而反”的结果。其六,庄子。作为本书的作者,同其辩友惠子也在《庄子》寓言之中出现若干次,这应当是和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记录作者的言行这一习惯有关。关于庄子的几篇寓言例如,“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庄周与蝶”“庄周和河伯”等都是《庄子》中极富寓言意义的作品。通过对《庄子》中的文学形象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道”是庄周思想的重要组成元素。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曹雪芹所创作《红楼梦》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红楼梦》中蕴含的道学思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是在曹雪芹经历了家族由兴到衰的过程之后的顿悟,同时也是曹雪芹勘破尘世的真实思想反映。在《红楼梦》的第一章之中,曹雪芹先生便将《红楼梦》的总纲提了出来,这便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众所周知,在人生哲学方面的追求中,庄子所追求的核心思想便是对精神的自由与绝对自由的不断寻求。而在《好了歌》之中,曹雪芹便将世间人们所看重的那些俗世尘物(例如功名利禄、金银财宝、娇妻美妾、儿孙后代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从这首《好了歌》里便可以看到曹雪芹将世人渴望的这些虚名和虚物进行了批判,得出只有得道才是人们获得解脱的最终之路。纵观整个《红楼梦》,其小说的主旨便是在“劝勉世人摆脱功名、财富、情感等方面的束缚,而逍遥人世”①。在不少读者的认识中,《红楼梦》都被认为是一本谈情的小说,贾宝玉动不动就是情真情假、林黛玉动不动便是拈酸吃醋等等,但是从《红楼梦》的本质上来说,曹雪芹先生是将功名、财富、情感这三样人们难以抛弃的东西集中在情之上,这是由于在功名、财富和情感之中人们往往最难舍弃的便是情感。虽然情感是《红楼梦》着墨最多的部分,但是在其他两个方面曹雪芹先生仍旧有所涉及,例如贾雨村、贾赦、贾政、贾琏、王熙凤等等。道家思想对《红楼梦》成书的影响还可以表现在《红楼梦》中随处可见的道法词句。例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等等,这些随手便可以拈来的语句都是道家思想的展现,是《红楼梦》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表现。在道家里有一句话便是“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也就是说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将是从来处来到来处去,没有哪个生物是可以逃离开这个命运的轮回轨迹的。而在《红楼梦》中这种回到来处的思想也得到全面的展现,例如青埂峰上的大石头在人世间轮回一场,最终仍旧是回到了青埂峰上;还泪的绛珠仙草在泪流尽的时候重回了太虚幻境;来自于太虚幻境之中的一众痴男怨女最终也是一一重新回到了太虚幻境,完成了人世间的一个轮回。这样的结局,在《红楼梦》的第五章便借由红楼梦十二曲的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得到了提前的预示。

三、《庄子》文学形象催生下的《红楼梦》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中深受《庄子》和道家思想影响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个,分别是贾宝玉、贾雨村,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详细的介绍。作为《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曹雪芹将贾宝玉塑造成了封建社会的一个异类,在第二章《冷子兴演说宁荣府》里,便借由冷子兴的口将一个成天混迹于女孩圈中、不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贾宝玉展现了出来。到了宝黛初相见这一章节中,又借由林黛玉的视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劣迹斑斑”的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几句话便将贾宝玉身上那种任情纵性、蔑视官场的情态展现了出来。对于官场贾宝玉厌恶至极,例如薛宝钗规劝了他几句用心科考的话,贾宝玉便将薛宝钗顶的没有话说,说道“林妹妹从不说这种混账话”;对于富贵贾宝玉也充满蔑视,这从他所说的“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以及他平日对于钱财的不重视程度便可以看出来。在贾宝玉身上真正让其念念不忘的是“情”,他和园中女儿的纯真感情,但是这种情也并没有阻止住贾宝玉看破尘世的脚步,等到大观园落败、园中女儿的一一丧生,贾宝玉终于顿悟,跟着渺渺真人和茫茫道士远走他乡,摆脱了尘世的束缚,得道顿悟。贾雨村虽然在《红楼梦》中着墨不多,但是贾雨村却是《红楼梦》中被权势和功名利禄缠住双眼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是贾雨村命运的偈语。贾雨村本来只是一个依靠卖文作字为生的穷困书生,幸而得到家庭富裕的甄士隐所助而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然而任上的贾雨村面对钱财利禄的诱惑并没有控制住,最终因贪赃枉法被罢官。后来贾雨村又得到了林如海的帮助,认识了宁荣二府的贾家,获得了晋升的机会。在《葫芦僧判葫芦案》这一章节中,贾雨村遇到一起有关当年甄士隐家的案子,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子拐走,后来因为卖主问题而命在旦夕,面对恩人的女儿,贾雨村本来应当尽力营救,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并且获得晋升的机会,贾雨村昧着良心徇私枉法,将英莲推入了火坑。此后的贾雨村,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不择手段地往上爬,并最终将贾府推进了抄家的境地之中,例如“怕人说他回护一家,他便狠狠的踢了一脚,所以两府里才到底抄了”。最后的甄士隐应了《红楼梦》中那句极富道家以为的话“爬得越高跌得越痛”,最终因为事迹败露,获得“锁枷扛”的结局。

四、结语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3

关键词: 《红楼梦》 人名绰号 隐喻 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扛鼎之作,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知名度,准确自然地翻译这部文学著作对传播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中,作者曹雪芹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常常将人物形象和人名、绰号联系起来,使《红楼梦》中人名和绰号不仅具有称谓功能,而且映射人物的性格、命运,甚至揭示了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主题。这些人名和绰号负载着巨大的信息量,无形中已经成为寓意深刻的文学隐喻,它们的翻译准确与否关系到作品主旨的传达,可谓意义重大。

一、《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的形成机制

隐喻是指将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映射或婉转的表达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1]。《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也是如此。小说中具体的人名、绰号投射到抽象的人物性格命运、作品主题之上,两种概念之间形成映射,构成了隐喻的概念:人名是人物,人名是主题[5]。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丫鬟的名“紫鹃”。“紫鹃”可以引申到杜鹃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鸟“惯作悲啼”,被认为是替亡魂诉说冤情。唐代以后,杜鹃鸟就被称为“悲鸟”、“怨鸟”,成为哀婉、纯洁、至诚、悲愁的象征。而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是哀婉、悲愁的,作为丫鬟的紫鹃对林黛玉至忠、至诚,一生为其殚精竭虑。曹雪芹利用人们对杜鹃鸟认知来映射小说中紫鹃的性格命运,恰到好处。在对“紫鹃”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的发生依赖于特定的文学语境——《红楼梦》这部作品本身,涉及人物个性命运、作品主题等内容。特定的文学语境是人名、绰号隐喻赖以生成的基础,人名、绰号隐喻中的目的域就蕴含在《红楼梦》的文学语境之中。同时,文学作品本身的创作离不开文化环境,《红楼梦》所处的大文化语境——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也是《红楼梦》的人名、绰号隐喻所处的文化语境。曹雪芹巧妙地利用人名、绰号在文化语境中具有的普遍内涵传达特定的文学意图,使人名、绰号升华为人名、绰号隐喻。

总而言之,在《红楼梦》的人名、绰号隐喻中,作者曹雪芹是以汉语文化语境为媒介,精心设计完成了人名、绰号对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映射。在人名、绰号隐喻的形成和理解上,汉语文化语境和《红楼梦》本身创设的文学语境缺一不可。

二、两个英语译本隐喻翻译赏析

文学作品写作和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过程。只有当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表达的主题被读者准确的理解,两者的交际才算顺利完成。相对日语和韩语而言,英语的文化环境与中文的文化环境差异较大,人名、绰号隐喻的翻译面对的困难也就更大。我们就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看看前辈翻译工作者在《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翻译方面所做的努力。

在《红楼梦》的众多英译本中,流传广泛的是包括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杨译本《红楼梦》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来处理人物的名称:音译、音译加注释、意译。他们大量运用音译法翻译书中人名、绰号。音译法是杨译本对人名、绰号的翻译的主流方法,对于《红楼梦》这本著作来说,音译法远远无法承载人名、绰号中蕴含着的丰富信息。与杨译本相比较,霍克斯译本《红楼梦》的好处就在于大规模的采用了意译法。意译法主要被应用在书中群体人名的翻译中,主要包括奴仆群体,演艺群体,僧道神仙群体。比如奴仆群体中“花袭人”这个名字取自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意为花香袭人,取名者贾宝玉喜欢用香木花草为他的贴身丫鬟命名,赞扬她们的外貌或品性。同时“花袭人”这个名字的含义与人物的性格也很契合,“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霍译本将“袭人”译为“Aroma(芳香)”,既揭示了主人宝玉的情趣,又显示出了人物本身的性情,是相对较为成功的人名隐喻翻译。但是霍克斯译本对书中上层人物如贾宝玉、柳湘莲、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的人名主要采用音译法。这种译法上的区别固然可以让读者间接体会到小说中人物的地位尊卑,从而更好的理解整部小说。但是有得必有失,这些书中上层人物名字的隐喻义也丢失了,而这些人物恰恰是作者花费大量笔墨着力塑造的,他们的名字变成了简单的代号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了。

三、《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翻译策略

通过两个译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相对音译法而言意译法更能将《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翻译体现出来。但是《红楼梦》中人名、绰号隐喻丰富多变,在采用意译法时,我们也应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是用人名和绰号来映射书中的人物或书的主题,人名、绰号及其意义就是喻体,人物和主题就是目的域。隐喻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在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喻体来映射目的域。隐喻是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思维方式的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同一个目的域,不同民族使用的喻体可能不同,而同一个事物或概念在不同民族语言中投射的目的域也可能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原文中的喻体和目的域在其他语言的文化环境中的认知情况为《红楼梦》的人名、绰号隐喻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选用不同的喻体来映射目的域。

首先,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已知的、熟悉的经验和感受去理解和体验未知的、陌生的事物,即用隐喻传言达意,这是人类隐喻认知的共性[2]。这反映在隐喻上,就是不同民族的人对于相似或相同的事物或概念会产生近似的联想,比如提到“黄金、珍珠”,人们都能联想到它们背后的“珍贵、价值高”等特点。当这样的事物或概念作为喻体出现时,即使所处的文化环境并不相同,不同民族的人还是能够理解隐喻的含义。因此,当《红楼梦》中的人名、绰号隐喻中的喻体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存在相似的隐喻含义时,能够引发相同或相似的联想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保留原文的喻体。比如霍克斯译本中将探春的绰号“玫瑰花”直译为“The Rose”,同样也能体现绰号中的隐喻含义,即探春虽然是个富家小姐,外貌明艳娇贵,十分讨喜,但个性十分鲜明也不是人人都能轻易接近的。

其次,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固然存在普遍性和相似性。同时,由于自然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等诸多差异,不同民族的人对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认识又有所不同,其隐喻方式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2]。其中一种情况是两种文化面对同一事物或概念可能都存在隐喻,只是隐喻的喻体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的民族认识同一世界不同角度。如针对心慌的情绪状态,英语中有“have a butterfly in stomach”,汉语中则有“怀里揣着个兔子”与之对应。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译者应尝试将原文中的喻体换成适合于目的语文化中的喻体,进行喻体意象转换。我们可以从霍译本对《红楼梦》中部分人名和绰号隐喻的成功意译中汲取一些经验,如图:

“紫鹃”被译为“Nightingale(夜莺)”而不是英语中与其对应的“cuckoo(杜鹃鸟)”,是因为“cuckoo”在英语文化中除了指杜鹃外,也有疯人、狂人、傻事、丑事的意思,可以说英语文化中的“cuckoo”背离了汉语文化中杜鹃忠贞、执著的象征意义。而“Nightingale”在英语中象征对高洁美好的执著追求,与中文里的“杜鹃”相似,虽然不能完全符合原著意思,但也相去不远。这些人名、绰号隐喻的翻译都是译者充分了解相应的人物形象,理解了这些人名、绰号的隐喻含义,同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下努力寻找合适的喻体的成果。

最后,直译保留原文喻体形象和进行喻体形象转换这两种意译策略在《红楼梦》的人名、绰号隐喻翻译中并不总是适用,目的语的文化环境毕竟和原语言的文化环境有着诸多差异,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并不总是具有与目的域对应的合适的喻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采用直接翻译隐喻义的方法。比如《红楼梦》中李纨的两个丫鬟素云和碧月,“素”是指白色,“碧”是指青色,喻意清白,而名字中的“云”和“月”也是高洁而清冷的,这两个丫鬟的名字隐喻了她们的主人李纨寡居的身份和其贞洁、清白的人生追求。这两个名字的隐喻的形成和理解都非常地依赖于中国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环境中找到两个合适的喻体来表达这隐喻中的目的域,所以霍克斯在翻译这两个人名时,选择了直接将能表达出隐喻义的词语作为人名的策略,译为“Candida(心洁,清白等[拉丁语])”“Casta(清廉,纯洁,贞洁,虔诚等[拉丁语])”这种翻译策略基本能够表达出隐喻义,但人名、绰号经过这样的翻译后已经缺乏隐喻的含蓄意味,文学上、艺术上的美感被大大削弱,但是这也不失为一种补救之法。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使用这种方法,同样也不能忽视文学语境和目的语文化语境,在众多目的语词汇之中选择最具美感、最适合作为人名的词语。比如在霍克斯译本中,“霍启”译为“Calamity(灾祸)”,虽然将人名的隐喻含义“祸起”体现了出来,却没有美感,而且也不符合作品所处的文化语境,因为霍启作为甄家家奴,主人是不会给他起寓意不吉的名字的。像“霍启”这样的隐喻都是立足于汉语文化语境,立足于汉语语音系统的,翻译为其他语言具有一定难度,很难找到可以作为人名的相应喻体,若直接用隐喻含义翻译人名又容易和汉语文化语境产生冲突。这时我们可以采取音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这种方法不论在保留原著魅力还是在方便读者阅读方面都存在不足,所以在意译法能够翻译《红楼梦》人名、绰号时,我们最好还是采用意译的手段。

正如翻译家奈达所言:“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只有用目的语民族能够理解的方式体现原作的文学精髓和文化底蕴的翻译,才是成功的翻译。因此,在《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的翻译过程中,要立足于隐喻本身的具体情况结合作品文学语境、原语言文化语境、目的语文化语境,选择最为合适的译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是《红楼梦》人名、绰号隐喻成功翻译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02).

[2]王黎.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6).

[3]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中国翻译,2007(06).

[4]肖坤学.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J].外语学刊,2005(05).

[5]肖家燕,庞继贤.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6]金娴.《红楼梦》霍译本中的人名翻译及其对文化的“传真”[J].文教资料,2010(01).

[7]李占芳,杨春红.《红楼梦》人名、绰号翻译与人物身份构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4

关键词:《香菱学诗》;引领;感受;《红楼梦》;思想性

案例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是:“读小说,能体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社会意义”;“能在鉴赏的过程中,感受优秀的人类文化结晶,吸收人类文化的养分,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

《红楼梦》是我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上海“二期课改” 语文教材在高中第一学期古典小说单元中,选编了《红楼梦》第48回和49回的几个片断,汇编成课文《香菱学诗》,以此作为高中生认识和阅读《红楼梦》的一个起点。我在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接受培训期间有幸为高一学生教授了这一课。

但是,由于时代的阻隔和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再加上《红楼梦》本身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又是描写人情的小说,缺乏《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样激烈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精彩紧张的打斗情节,因此,作为人情小说的《红楼梦》很难吸引学生,高一学生常被《红楼梦》所吓倒,对它肃然起敬,望而生畏,不能真正走入《红楼梦》。但是,不能真正走入《红楼梦》,就永远不能认识它的伟大之处,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就有了缺憾。

增值构思:

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香菱学诗》的核心教学价值就在于:从学习《红楼梦》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出发,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为此,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精彩的人物描写作为教学的生长点,把领主人公哀伤的命运及其蕴含的深刻的主题作为教学的增值点,通过精巧的、环环的课堂提问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台阶、高起点,让学生感受《红楼梦》高超的艺术水平,领悟其伟大的思想性,直至把“经典的作品教‘经典’”。

案例描述:

一、激趣为首,迂回设问,走入教材,感受细腻的笔法

上课后我并没有直奔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而是采用了一个迂回战术,故弄玄虚地讲了一个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似乎不相干,但却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观点:

备课时重读《香菱学诗》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贾宝玉在爱情的选择上最终选择了林黛玉,却放弃了薛宝钗。我想同学们如果能仔细地读读课文也会明白这两个问题。

学生果然被我这一新奇的观点吸引了,兴味盎然地投入到了课文的阅读当中,并且不时地互相讨论,交流,不断地有同学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与意见不同的同学进行辩论。在交流、辩论中,我适时的作以点评、分析,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情节――香菱学诗,从宝、黛两人对待香菱学诗的不同态度上去感受人物、认识人物。

二、顺势切入,把握重点,鉴赏人物,感受《红楼梦》崇高的艺术性

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完成之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已对小说的人物形成了感性认识,并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对人物形象的理性分析,于是,我将教学转入了第二阶段:

全面地熟悉课文,学习依据课文中人物的言行去分析和鉴赏人物,只是学习本文的起点。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从作者刻画人物方法和人物形象鉴赏方面,谈谈对课文的主人公香菱的认识和看法。

有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第二阶段的学习讨论进行的非常顺利,但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原本预设的课堂教学难点(感受《红楼梦》的思想性)却没想到在学生分析鉴赏人物的过程中,变成了生成性资源,平时就爱思考的筱筠在分析细节描写时说道:

小说中还有一个细节描写,探春劝她“菱姑娘,你闲闲罢”,她竟然说“‘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这个细节使得她学诗的痴迷程度显得生动而有趣。可是我不明白,曹雪芹花这么大的力气,写香菱究竟有什么目的?

三、逐层激趣、走出教材、突破难点,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原本我想提出来要学生思考探讨的难点问题,没想到由学生自己提了出来。于是,我将教学转向难点――感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对呀!课文用生动的语言、神态、动作乃至细节刻画了精华灵秀,悟性极强的香菱 “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学诗,已经到了“呆”“疯”“魔”的程度,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呢?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如果对《红楼梦》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对有关香菱的章节不熟悉的话,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于是,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看到他们尽管苦苦思索、热烈讨论,但是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已经进入了愤悱状态,下课时间也到了,我把教学引向了第三阶段――课外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情节,领悟《红楼梦》伟大的思想性:

如果只是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传神的描写,曹雪芹只能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还不足以享誉世界,称之为“伟大”。上面的问题,同学们如果不了解香菱的身世,是没法解决的,所以,我想请同学们在周六和周日(我有意识地把这篇课文选在周五上。)阅读《红楼梦》中有关着香菱身世的章节,从《红楼梦》的思想性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下周一我们再来讨论好吗?

在双休日同学们读了《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身世章节后,我们继续着教学难点的讨论,但很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大多使用“可能”这个词语。在此,我抓住可能适时点拔:

几个同学都用了“可能”这个词语,说明自己对答案是没有信心的。我想大家要明确一个常识:小说的情节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人物形象是为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服务的。同学们能不能从这角度去思考作者安排“香菱学诗”这个情节的目的?

在学生联系香菱的身世、遭遇、香菱的诗进行了剖析之后,有学生明确地说:

我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你看。”香菱的命运是一个悲剧,但是课文中作者却把她塑造的才情非凡,抬高了她的身价,这种才情与命运的反差,正好反映出封建社会是毁灭人性的。

还有学生说:

从《红楼梦》全书来看,这么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给粗俗不堪、蛮不讲理的呆霸王薛蟠做侍妾,经常遭受他和金桂的和毒打,这说明封建制度不仅是男女不平等,而且摧残美好的事物,摧残人的精神追求。

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我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已超出了我的预设目标,教学只需要用三言两语便可把教学引向深化:

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 在《红楼梦》描写的人物形象中,女性形象无疑是最重要的。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袅娜风流的林黛玉、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等等,这些形象都充满了作者强烈的同情和赞美。与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

增值分析:

1.内涵增值,是外延增值的基础。 “课改”提倡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好”教材,仅仅是内涵增值,并没有让课堂外延增值。学生只有深入地走进教材,才能更好地走出教材,教师才能实现课堂增值的目的。语文教师,要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更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要有“学生缺什么就教给他什么”的教学意识。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去确定教学目标,方能是课堂教学实现内涵提升,外延拓展的目的。

2.学生不断增长的兴趣,课堂增值的前提。由于时代的阻隔、欣赏水平的差异和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今天已经很难走入学生的读书视界了。教学《香菱学诗》这样的经典的文学作品选段,除了在一开始就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向文本之外,教师还要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到最高点,让学生不断产生阅读的期待心理,促使学生自觉地调整学习动机,不断地加深化对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深层认识,从而实现课堂增值的目的。

3.教师精巧的提问设计,课堂增值的必要保障。教学经典的有一定阅读障碍的文学作品,教师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灵活、有效、

合理地组织教学,并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下的学习与自然状态下的获得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有限的学习空间转化为课堂外无限广阔的阅读空间。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合理地设置台阶,然后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拾级而上,攀登作品所蕴涵的思想艺术高度,真切地感受、体验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每一个台阶,都应有一定的目标,无论是激发兴趣,还是领悟作品的真谛,问题设计都应该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给学生的心中种下阅读的种子,贮存阅读的渴望,尽可能地为学生拓展最广阔地阅读空间,从而完成由课内向课外的增值。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 高伟.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互动[J]. 小学教学参考.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5

最近读到一本书《音乐家眼中的〈红楼梦〉》(孟凡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该书是音乐学和红学研究学科交叉的新成果,研究视角独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该书以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基础,结合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历史,借鉴当代研究理论,对《红楼梦》中的音乐活动情况作了全面的梳理,并对其中的音乐审美、乐人、仪式音乐、音乐术语等音乐文化现象作了深入的解读,不仅为阅读、理解《红楼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中国清代音乐史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参考资料。

这本书的风格独特,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角度新颖。《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中国清代社会生活的“大百科全书”。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研究者从文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园林学、建筑学、语言学等多种角度开展研究工作,以《红楼梦》研究为中心,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红学”,先后出现了“题咏派”、“评点派”、“索隐派”、“考证派”等多种红学研究流派。但是,对于书中音乐现象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学术空白,形成了一个学术盲点。作者选择音乐学视角,新颖、独特,填补了红学研究书库中音乐学研究专著的空白,无论是对红学研究还是对音乐学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正如音乐学家乔建中所说,本书“开掘出无论对‘红学’还是对‘音乐学’来说都具有‘补白’意义的一个新领域”(见该书封底)。

2、原创性探索。红学家胡文彬说:“这个选题既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填补一个学术空白),同时也有相当的难度”(见该书封底)。确实如此,选择音乐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由于前人较少涉及这个研究领域,所以能够参考、借鉴的先期成果不多,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探索。因而,本书选题是有胆有识的举措,本书的研究成果是富有开拓精神的原创性探索。

3、视野开阔。该书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到红学、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学、表演艺术学、音乐人类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是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成果。比如,第一章《〈红楼梦〉中的音乐审美》以贾母、林黛玉、贾宝玉、妙玉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揭示这几位主要人物的音乐审美心理;第二章《〈红楼梦〉中的乐人》深入细致地解析了《红楼梦》中的乐人这一特殊的人物群体,并与古今乐人群体情况对照,阐释乐人群体的职业特点和个性特征;第三章《〈红楼梦〉与中国歌唱文化》、第四章《〈红楼梦〉与中国器乐文化》全面梳理了《红楼梦》中的歌唱和器乐文化现象,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积淀深厚的声乐、器乐文化内涵;第五章《〈红楼梦〉与中国仪式音乐》从仪式音乐的研究视角,对《红楼梦》中的祭祖仪式音乐、丧葬仪式音乐、驱邪仪式音乐、庆典仪式音乐等作了深入透彻地解读;第六章《〈红楼梦〉中的音乐传承》则着眼于音乐的传承活动,重点分析了音乐传承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等等。总体来看,本书视野开阔,是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成果。

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范文6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主义;分析

【分类号】I207.411

1 独特女性意识

《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是在清代,这一时期的社会各个阶层都显示出一片平和的景象,女性意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开始觉醒,这一现象往往反映在各类文学作品里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具体的表现。受宋明理学中思想家王阳明著名“心学”的影响,众多学者纷纷开始为女性抱不平,文学作品中纷纷显现出诸多女性意识突出的女性角色。传统理念中关于女性一直是一个附属品的存在,人们忽视女性自身的追求,罔顾女性自身的优秀品质,无视女性对于社会作出的种种贡献。对于女生的歧视无论是裹脚还是三妻四妾制度,都严重压抑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形成。期间,曹雪芹的《红楼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凭借其独特的创作手法融合了传统文学以及当时较为先进的创作理念,塑造出一个个融合实际的性格鲜活的人物角色,赋予了小说新的精神层面的内涵,将当代文学发展到一个巅峰。

首先,《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古代社会中男权政治的霸权统治,凸显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生活现状,进而表现了女性在传统思维禁锢下,三从四德等腐朽意识的捆绑下,不甘被奴役、被统治、被封闭的现状,力求冲破当代封建思想中男权统治的堡垒,充分寻求自身价值,张扬女性个性,施展女性抱负的女性意识。

2 对女性的崇拜思想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其惊世骇俗的女性崇拜思想与历代小说中女人祸水论大异其趣。《红楼梦》中所塑造的那种至纯至美、灵透唯美与清新圣洁的众多女性形象也是其他小说都无法模拟与超越的。《红楼梦》对女性才智的赞美讴歌颠覆了刻板教条,超越了世俗功利,完全是精神性的、对性灵的抒写和象征性的表达,真正达到了“真善美”的统一,可谓境界出新、立意出新。可以说,《红楼梦》改写了中国主流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缺席的状况,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尊重女性的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当然,《红楼梦》中的女性观绝不仅仅停留在打破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迫切要求女性解放这一观念上,而是上升到启发引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拥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性角度。它极力赞美女性,否定了父权制的道德准则,讥讽了男权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世间的污浊,从而改写了中国文学史中女性独立形象的审美缺席现象,也继而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女性的社会价值。此外,《红楼梦》中作者最钟情的女子是林黛玉,这位绛珠仙子贵情尚真,“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可以说,她的重情和真实被作者视为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3 女性悲剧制度文化

本质上来看,《红楼梦》的女性悲剧也是整个国家的悲剧。很多的文学家们试图揭示悲剧的本质,也都有过精辟的见解,代表人物有尼采,在他看来,希腊的艺术兴盛正是来自希腊人心中的矛盾与痛苦。大文豪鲁迅也认为,悲剧的本质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们其实都赞同悲剧实际上就是再现人生的毁灭,和西方不同的是,悲剧没有降落到强大的男性身上,而是由弱小、可爱的女性来承担,这又是何等的国家的悲剧。

《红楼梦》中女性悲剧的空间载体,内容及形式都不同,例如,迎春悲在家中,妙玉悲在庵中,林黛玉有爱无婚姻,晴雯等又展现了底层人的悲剧。实质上,他们悲剧的根本原因类似。上至贵妃,下至仆人,她们上演着感情、政治、家庭、文化的悲剧,共同编织出国家的悲剧,最终结果也只有自取灭亡。

曹雪芹对女性悲剧描写的淋漓尽致,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女性悲剧的根本原因,连带引发国家、社会悲剧的思考。表面上看,小说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实则描述了四大家族的悲剧,进而引出民族与国家的悲剧本质。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窥探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在看似盛世的朝代,清政府实际上面临着灭亡的危机,只不过众多的女性担当了这个社会、民族的牺牲品,是国家悲剧的开始。然而,最可悲的是,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末日中天,反而乐在其中。小说中描述的很多女性都很优秀,实际上越是这些优秀女性被毁灭,越是体现了小说的悲剧价值,悲剧的思想也越是明确,越是引发人们的思考。

4 女性主义写作策略

可以说,题材的私人化是女性主义写作策略,而这一特征又鲜明的表现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从女性角度出发,通过对女性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出遮蔽已久的女性生活状态,进而把日常生活所具有的价值等同于崇高历史所具有的价值,传达出日常生活才是人类生存本质的女性化概念。例如,第七回,周瑞家的给各位小姐送官花,迎春和探春在下棋,惜春和智能一起玩笑,黛玉和宝玉在解九连环;二十一回中,描写了宝玉一早来看望湘云、黛玉,湘云为宝玉编头发。这些都是女性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描写地细致入微。而《红楼梦》对人物的塑造,就是在这生活的描写中表现出来的。

总而言之,《红楼梦》的旷世之处,不仅表现为历来被世人所仰慕的社会历史价值,更令人惊叹的是其突出的女性崇拜情结。它撇开“女性为祸水、为贱类”的偏见,公开地赞美女性、歌颂女性。这样的诗意表达既区别于历代小说,同时也在价值上独占鳌头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珍贵清奇的宝玉。值得我们品读学习。

参考文献:

[1]翁礼明.论《红楼梦》的女性主义价值诉求[J].江西社会科学,2004,09:127-130.

[2]李玉靓.《红楼梦》译本的女性主义色彩[J].青年文学家,2013,01: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