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方法范例6篇

亲子沟通方法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1

关键词青少年,亲子沟通,社会适应,测量。

分类号B844.2

近年来,随着家庭系统理论和亲子关系互动理论的提出,研究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开始探讨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其中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的特殊阶段,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1,2]。因此,本文主要对国外近20年来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进行综述。

1亲子沟通研究的理论

1.1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

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主要有家庭沟通图式理论和资源交换理论,这两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亲子沟通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各自做出解释。

1.1.1家庭沟通图式理论

Fitzpatrick的家庭沟通图式(Family Communication Schemata)理论[3,4]认为家庭成员有一个关于家庭关系和成员之间沟通的内在工作模型,即家庭沟通图式。该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指导个体对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在一个家庭中,除了家庭成员共有的家庭图式外,还会因成员之间关系性质的不同,形成不同关系的沟通图式,例如夫妻沟通图式和亲子沟通图式。图式不同,其内容也不同。Fitzpatrick认为亲子沟通模式有两个维度,即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关系定向的沟通强调家庭和谐以及成员间的依赖,高关系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不应该与成人争论、不该表达不一致的见解;观念定向的沟通强调要为所有家庭成员创造一个不受拘束的交往环境,高观念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应该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每个家庭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的高低,可以把家庭划分为4种类型:一致型(两个维度得分都高)、多元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高,关系定向维度得分低)、保护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低,关系定向维度得分高)和放任型(两个维度得分都低)。Fitzpatrick关于亲子沟通模式的论述影响较大,引发了许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

1.1.2资源交换理论

该理论假设沟通类似于资源的交换,家庭沟通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交换资源(比如思想、情感等)。它应用到亲子沟通中,能够为父母的亲子沟通方式不同其子女的发展也不同提供一个解释。例如,专制型父母的子女为什么更易出现攻击行为和行为呢?该理论认为,专制型父母主要通过滥用惩罚、不良监控、负强化等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此种教育方式下的儿童也倾向于以消极方式对父母做出反应,形成了亲子间的消极互动,久而久之,就导致了儿童的攻击行为和行为。此理论启示我们,如果亲子之间早期能形成良好的沟通,则会为后继的沟通奠定下良好基础,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易形成沟通不良的恶性循环[4]。

1.2亲子沟通的功能理论

从家庭系统观出发,研究者认为家庭是一个动态系统,有其结构法则和运作方式,沟通是维持良好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能够描述家庭运作状况的家庭功能模型,著名的模型有Olson的曲线理论模型和McMaster的家庭功能理论模型。

1.2.1Olson的曲线理论模型

Olson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有效性的反映[5]。它包括3个维度: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其中,沟通是对亲密度和适应性起促进作用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也通过沟通来处理与适应有关的问题(问题解决、家庭争论等)。Olson从两个维度考察了沟通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一是开放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可以自由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没什么约束;二是问题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在沟通时受拘束,表达看法时很谨慎,对沟通话题也有着很强的选择性。良好的沟通是开放性较强、问题性较少的沟通。他还指出,亲密性和适应性与家庭功能均呈曲线相关,亲密性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根据亲密性和适应性的程度,可以把家庭划分为平衡型、极端型和中间型。沟通良好的家庭属于平衡型。

1.2.2McMaster的家庭功能理论模型

McMaster认为家庭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6]。它包括6个维度:问题解决、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是家庭功能中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实现问题解决、角色分工、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尤其是家庭成员间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儿童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突然增强,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尊重理解,如果父母仍然把他们当作小孩子,那么,此时期的亲子关系可能紧张、冲突增加,或者子女疏远父母,对父母缺乏袒露。所以,在一个家庭中,旨在解决问题的沟通尤为重要,这种沟通对于维护亲子关系和家庭功能都很重要。

2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归纳起来,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主要有: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亲子关系、家庭特征以及文化因素。

2.1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

2.1.1人格特点

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点不但影响其自身的沟通行为,也影响着对对方沟通行为的感知。研究表明[7],外向者在沟通中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和支持性,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合作性较强,更倾向于与对方维持和谐关系;外向者和宜人性个体对他人行为善于进行积极的感知和归因,特别是高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较少感知到冲突,对冲突的评价也更为积极;神经质者较冷漠,倾向于把对方行为归因为不诚实,因此表现出较多的沟通担忧和敌意,难以与对方维持沟通。此外,沟通是一个互动过程,双方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对沟通有影响。有研究者从人格交互作用的观点出发,验证了父母和子女间的性格匹配与较少的亲子冲突正相关[8]。

2.1.2性别

亲子双方的性别都影响着亲子沟通。目前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认为,母亲与青少年的沟通较积极,沟通的开放性较强。研究发现,儿童在谈论私人性的话题时,与母亲沟通的感觉更轻松[9]。这主要是由于母亲和父亲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不同,而且母亲比父亲对孩子的理解性和接受性更强,反应更敏感,而父亲更具决断性,拥有更多的权威,因此青少年不愿将一些情绪性的和个人的事情告诉父亲。研究者也发现男生和女生与父母沟通的内容不尽相同。在一些敏感性话题和交友、兴趣等方面的个人性话题上,男生避免与父母沟通的频率高于女生;在与性有关的话题上,他们都倾向于与同性别的父母谈论[10]。研究也证实女生善于情绪表达,无论什么样的话题都比男生更善于向父母袒露[11]。

2.1.3年龄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发展任务,因此,他们与父母沟通时也有不同表现。Sandy等人对青春早期(13岁)和中期(14~16岁)的青少年进行了研究[2],结果表明,早期的青少年在开放性维度上得分高于中期的青少年,但是在问题性沟通维度上没有发现年龄差异。Vangelisti发现与处于青春早期、中期(平均年龄14.81岁)的青少年相比,晚期的青少年(19.78岁)与父母沟通中的问题出现频率较低[12]。总体来看,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似乎呈现出一个倒“U”形趋势,这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的。青春中期的青少年自主性明显增强,而父母还是把他们看作小孩子,他们冲动、偏激、反抗的特点,使得亲子关系紧张,表现出与父母沟通的困难性;而晚期青少年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并趋于稳定,他们在与父母的沟通中学会了协商,因此问题性沟通较少。

父母的年龄对沟通也有影响。处于更年期的父母与青少年的沟通较为消极[13],这一时期的父母,伴随着更年期的到来,表现出较多烦躁、易怒,情绪低落,这些特点影响了亲子间的沟通。

2.2与亲子关系相关的因素

2.2.1亲子关系满意度

亲子沟通是在亲子之间先前交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往形成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后继的沟通行为。Vangelisti对亲子关系满意度不同的青少年所报告的沟通问题进行了研究[12],结果发现亲子关系满意度低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多的沟通问题,其中主要是缺乏袒露,而亲子关系满意度高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少的沟通困难。

2.2.2亲子之间的知觉差异

亲子沟通也建立在亲子双方对对方行为相互感知的基础上,父母和子女通过感知和解释彼此的沟通行为,进而影响着其后继的沟通,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反映了亲子之间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其家庭特征。Barnes认为感知上的一致性水映了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例如,家庭特征),较高水平的一致性与家庭成员的亲密性相关,较低水平的一致性反映了家庭中更多的问题[5]。他发现,青少年知觉到的沟通比父母知觉到的更为消极,与父母报告的沟通相比,青少年报告的沟通开放性较低,问题性较多,这种知觉越消极,与父母的沟通越困难,此种知觉差异是亲子之间误解的标志之一。

2.3家庭特征

2.3.1家庭结构

Vuchinich等人对收养家庭、离异家庭和完整家庭做了对比研究并发现[14]: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相比,离异和收养家庭儿童与其父母沟通比与其同伴的沟通更困难。雷雳研究发现[15],家庭结构影响儿童与父亲的沟通,而很少影响儿童与母亲的沟通;如果是婚姻完整的家庭,父子沟通较好,但如果是离异家庭,它不影响母子沟通,却影响父子沟通。Sandy等人研究了家庭结构的大小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结果发现核心家庭比单亲家庭的亲子沟通较好,冲突较少[2]。

2.3.2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明显影响。Martha等人在一项追踪研究中[16],把家庭环境分为温暖、支持型和敌意、强制型两个维度,考察了家庭环境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温暖、支持型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更为开放,他们能够耐心讨论彼此间的分歧,沟通中的问题较少;而在敌意、强制型家庭环境中,他们缺乏耐心、彼此抱怨较多,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他们还发现,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在敌意、强制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困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在温暖和支持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向良性循环发展。

2.4文化因素

Lefkowitz的跨文化研究表明[17],不同种族的文化影响着亲子沟通。与欧洲裔母亲相比,拉丁美洲裔母亲与子女的交谈中,支配性较强,反映性较低。在控制了社会经济地位这一因素之后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研究也证实了在拉丁美洲裔文化中,较多支配性的谈话结构,并不是一种消极类型的谈话结构。这表明,拉丁美洲裔母亲的这种交谈方式与他们的文化中强调儿童应该遵从父母的价值观有关。

3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发展

在有关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发展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积极适应的关系,也探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消极适应的关系,近年来,还重视了亲子之间的知觉差异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1,2],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自尊、同一性发展以及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等都密切相关。Grotevant认为沟通有利于青少年协商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敏感觉察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思想和情感[1]。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子女交流的信息更易为子女所重视,这些信息会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看问题角度,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Sandy研究发现,积极的家庭沟通与较高的家庭关系满意度和较少的家庭冲突呈正相关,也与青少年较高的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积极的应对策略显著正相关[2]。另外,还有研究发现不良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有很大影响。Brage研究发现,青少年与母亲的积极沟通与其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影响着自尊,进而影响其抑郁水平[18];更多研究表明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吸烟、饮酒、犯罪、攻击和显著相关[19,20];有研究发现在开放性沟通中,大多数青少年在对待性和药物滥用等方面的态度与父母的态度更为相似,他们不容易受外界影响去参加不良活动[20]。

青少年和父母对亲子沟通的知觉差异与青少年发展关系的研究结论目前还存在分歧,主要有两种:一些研究发现这种知觉差异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反映了青少年试图从家庭中寻求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只要这种知觉差异不在一个极端范围,则有利于青少年的良好适应,比如发展自主性、增加亲子依恋等[21];另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和父母对沟通的知觉差异反映了家庭的问题,会导致青少年的适应不良,例如可能导致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学习能力不足等[22]。Ohannessian发现,无论青少年和父母对家庭功能的知觉差异方向如何(即青少年知觉的家庭功能优于父母或父母知觉到的优于青少年),它都与青少年较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较低水平的社会能力显著相关[22]。由此看来,亲子之间的知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种差异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程度关键就在于差异的大小。

4亲子沟通的测量

目前,亲子沟通的测量主要着眼于两个角度:(1)型式学角度。从这一角度测评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强调了亲子沟通较为稳定的模式或规范。使用较多的量表有:Ritchie的家庭沟通型式量表(Revise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 Inventory,RFCP)和Olson的亲子沟通量表(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PAC);(2)着眼于以亲子沟通过程中的变量为指标进行测评,指标主要有:沟通话题、沟通频率、沟通方式、沟通兴趣和沟通问题等。其中把沟通话题和沟通频率作为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多,把沟通问题和沟通兴趣等作为指标的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前者比较客观,容易测查,而后者受到研究条件和技术的很大限制。但有研究指出,相比沟通的数量型指标(例如沟通频率等)而言,沟通的质量显得更为重要[23]。但如何评定沟通的质量又是研究者面临的一大困境。Rathunde认为能够反映最优沟通的指标是沟通兴趣,即家庭成员对沟通是否感兴趣或是否积极参与了沟通,如果家庭成员在谈话中可以激发好奇和喜爱,并相互倾听、表达不同观点,则可以达到沟通最优化[24]。Vangelisti认为衡量沟通质量就是考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他的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亲子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分歧、误解、盘问、行为约束、否认、批评、缺乏袒露和欺骗7个方面[12]。

就测量方法而言,问卷法是亲子沟通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此外,观察法、沟通日志法和访谈法也有运用。问卷法按报告人划分为:青少年报告、父母报告和亲子双方报告。以往许多研究都采用青少年报告。有人认为,从家庭系统角度考察多个家庭成员对亲子沟通的知觉,如采用亲子双向报告,能够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双向互动模式和深层次问题,利于发现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和差异性[5]。与各种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缺点一样,孤立使用某种方法都有一定弊端,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相对合理的方法。目前亲子沟通测量的发展趋势是,研究者更多综合采用几种测量方法。

5研究展望

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由于亲子沟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技术和条件的限制,今后研究还有待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进和完善。首先,进一步明确界定亲子沟通概念。至今为止,几乎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对亲子沟通做过明确界定,对亲子沟通的研究也没有统一的、清晰的、可靠的操作指标,更缺少完善的测量工具,概念上的模糊使得研究者从各自的着眼点出发,采用了不同的测量指标,由此造成了众多结论性分歧;其次,研究方法有待多样化,需要将动静态研究结合起来。沟通是一个沟通者双方的互动,仅采用一方报告的问卷法不能反映这种双向互动性。此外,有必要细致而深入研究沟通中的问题解决、沟通方式、沟通态度、沟通技能等,这就要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沟通日志等方法来探讨;第三,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深入研究。家庭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亲子沟通相当于微环境因素,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亲子关系构成了内环境变量,父母受教育水平、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是外环境变量,可以探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内在联系;还可以探讨家庭内外各个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比如探讨夫妻之间的沟通模式是否与亲子之间的沟通模式相似?青少年与同伴的沟通是否与父母的沟通模式相关?

总之,国外的亲子沟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型式学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观的沟通过程研究,目前探讨最热的是父母与子女就某话题的沟通与青少年在该方面行为发展的关系。国内的亲子沟通研究刚刚起步,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很缺乏。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西方的研究结论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亲子沟通研究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 Grotevant H D, Cooper C R. Individua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s: A perspective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dentity and role-taking skills in adolescence. Human Development, 1986, 29: 82~100

2 Sandy J, Leeuwe J B, Oostra H B.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relative to specific aspects of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998, 21: 305~322

3 Fitzpatrick M A, Ritchie D L. Communications schemata within the family.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Within the Family, 1994, 20(30): 275~302

4 Fitzpatrick M A, Ritchie D 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the Family. In: Boss P G, Doherty W J, LaRossa R, Schumm W R, Steinmetz S K (Eds.). 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 A contextual approach. NY: Plenum Press. 1993: 565~585

5 Barness H L, Olson D H.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circumplex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1985, 56: 438~447

6 Morrison G M, Zetlin A.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in families of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handicap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988,16(6): 675~685

7 William G G, Lauri A J, Elizabeth C H. Perceiving interpersonal coflict and reacting to it: The case for agreeabl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0(4): 820~835

8 黄丽娜. 中学生亲子性格匹配及其与亲子冲突关系的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02

9 Youniss J, Smollar J. 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with mothers, fathers, and friend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54~68

10 Guerrero L K, Walid A A. What parents don′t know: Topic avoidance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1995. In: Thomas J S, Glen H S. Parent, children, and communication: Frontiers of theory and research (monograp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1995. 219~246

11 Noller P, Callan V J.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0, 19(4): 349~362

12 Vangelisti A L. Older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 with their par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992, 7(3): 382~402

13 Sharon B H.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in Sandwich generation famili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994, 9(4): 458~482

14 Sam Vuchinich, Rachel A O, Clara C P. Problem-solving communication in foster families and birthfamilies. 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 2002: 571~594

15 雷雳, 王争艳, 刘红云, 张雷. 初中生的亲子沟通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生活适应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 8(1): 14~20

16 Martha R, Rand C D. Antecedents of parent-adolescent disagreem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5,57: 435~455

17 Lefkowitz E S, Laura F R, Rosalie C, et al. How Latino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adolescent discuss conflict, sexuality and AIDS with their moth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0, 36(3): 315~325

18 Brage D, Meredith W, Woodward J. Correlates of loneliness among Midwester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1993, 29(111): 687~693

19 Richard D C, Glenn S.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delinquency. Adolescence, 1997,32(125): 81~92

20 Melanie B B, Robert 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on the college-aged child:Openness, attitudes and actions about sex and alcohol.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98. 1~14

21 Holmbeck G N, O′Donnell K. Discrepancies between perception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behavioral autonomy.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1991, 51:51~69

22 Ohannessian C M, Lerner R M, Lerner J V, et al. Adolescent-parent discrepancies in perceptions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early adolescent self-compet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 Development, 2000, 24(30): 362~372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2

摘要 目的探讨矿工子女的人格特点,并考察其与亲子沟通的关系。方法应用亲子沟通问卷和小五人格量表对155名矿工子女进行调查。结果矿工子女中,男生的外向性、开放性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情绪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亲子沟通多个维度与矿工子女人格五因素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回归分析也表明,矿工家庭中,父亲沟通的开放性、母亲沟通的开放性、父亲沟通的问题可以预测矿工子女的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和情绪性,而母亲沟通的问题对人格各因素预测作用不大。结论 亲子沟通对矿工子女人格特质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矿工子女;人格特质;亲子沟通

最近2年矿区多次出现重大事故,“矿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有关矿工这个高压力群体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关注,矿工生活压力大,生活质量低,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势必会影响其子女的健康成长。以往有关矿工子女问题的研究大多针对他们的就业难问题,教育问题,缺乏心理层面的探讨。亲子关系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而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因此,亲子沟通也将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作用。矿工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沟通频率较低,质量较差。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特殊的亲子沟通状况对矿工子女的人格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关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的研究有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上,而对亲子沟通特别是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很少有人关注,因此,探讨矿工子女的亲子沟通的特点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为辽宁省阜新市一所矿区初中的学生,共155名矿工子女,其中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分别为80名、31名、44名。男生78名、女生77名,年龄在13~17岁之间。

1.2 研究工具亲子沟通问卷。采用王树青等人修订的Ol-son亲子沟通问卷(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scale),包括2个维度: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和问题,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均为5点计分。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与父/母沟通中的开放维度、问题维度以及与父/母总的沟通α系数在0.7939~0.8735之间。

人格特质问卷。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包括5个人格维度,分别为开放性(Open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谨慎性(Consclen-tiousness)和情绪性(Neuroticism)。由60个项目组成,5点计分,被试根据项目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一点也不像你”到“非常像你”。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 结果

2.1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与人格各维度的相关见表1。

表1显示,父/母沟通的开放性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父/母沟通的问题与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和谨慎性均具有显著相关,但是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

2.2 矿工子女亲子沟通对人格特点的回归分析见表2。

以小五人格问卷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以亲子沟通各维度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进入回归方程显著的自变量有父/母的沟通的开放性和父亲沟通的问题,这些因素对矿工子女的人格特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3

关键词:家庭 沟通 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78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家庭关系从简单的维系生存变得越来越复杂,处在家庭关系中的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家庭沟通在维系家庭中的作用。亲子沟通主要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1]。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许多成功的妈妈也证明了这一点[2]。因此教育孩子要从良好的沟通做起。父母对子女的沟通不重视,或者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不合适,很有可能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道隔膜,如果不及时找到合理的沟通方式去穿破这层隔膜,那么这种隔膜会慢慢的增厚,而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花在孩子的学习上,却单单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视,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1]。论文以海南省文昌市不同家庭为调研对象,从子女和父母的角度就现今亲子沟通状况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分析统计后的数据并且进行讨论,为我们了解现今农村普通家庭亲子沟通的现状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也为相关专业人员对于亲子沟通的提升提供了一些可借鉴意见。

1 调查对象

以海南省文昌市173个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2 调查方法

以发放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分别设计父母和子女不同两份调查问卷。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进行χ2检验。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调查家庭亲子沟通现状

4.1.1 大多数父母与子女普遍相处的不错,沟通感受不错,少数父母与子女之间了解甚少

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父母(59%)和子女(53.20%)相互的了解程度比较好,子女超过一半的数目知晓父母的生日,而且父母也清楚子女知道他们的生日。父母与子女聊天后感受温馨的同样占有大多数,所以父母与子女普遍相处的不错,沟通感受很温馨。

4.1.2 大部分父母没有自行决断子女选择的权利,极少部分父母仍然保留传统的父母掌大权的传统观念

大多数父母在子女抉择的时候具有发言权,但部分父母掌握着子女的抉择权。调查显示92.31%的父母会与子女共同商议,并尽量听取子女的意见,而仍有7.69%的父母恰恰相反,把子女的抉择当成自己的抉择,子女的意见只是听听而已,最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4.1.3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次数与他们相处的时间相关,相处时间越多沟通次数越多

调查中发现走读的子女与父母的相处时间是最多的,且根据百分数的对比,相处时间长的家庭,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时间也是比较多的,相比住校的子女或者在外打工的父母而言,走读的子女家庭亲子沟通条件更加优越。

4.1.4 父母绝大多数都认为很有必要与孩子沟通,而相比较而言,子女认为很有必要与父母沟通的比例较少

92.31%的父母认为很有必要和孩子沟通,而子女仅仅只有69.40%,其他的都觉得一般般,说明父母非常想和子女进行沟通,但是部分家庭中子女却不太喜欢和父母沟通。而父母和子女两方都会在聚在一起的时候相互交流,这一点比较好。

4.1.5 父母对子女沟通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子女对父母沟通的主动性

49.65%的父母经常会主动找孩子谈心,仅仅只有15.4%的子女主动找父母谈心,17.9%的子女只有在父母叫时才和父母谈心。这就说明子女是处在一种被动的沟通环境,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子女会产生一种反感,不利于亲子沟通的良性发展和长久性。

4.1.6 子女和父母沟通在讲述困难方面存在不同

少数的家长会将所有遇到的困难向子女倾诉,父母不想让子女担心和给子女压力;37%子女每次遇到困难都会向父母讲述,大部分子女选择埋在心里或者与他人交流。但是子女在遭遇较大困难的时候多数会选择向父母倾诉。

4.1.7 大多数父母选择“学习”话题与子女交流,子女多数会选择 “学习”和“兴趣爱好”话题与父母交流

74.42%的家长与孩子交流的话题最多是学习,孩子主动与父母聊学习的只有42.20%,找父母聊的更多的是兴趣爱好的有31.80%。只有非常少数的父母和孩子会聊经济政治或将来。

4.1.8 父母对子女有很大期望

大多数的家长最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希望他们学习能有所提高,其次是希望孩子能听话,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希望孩子品德提高,强调做人重要的只有极少数。从家长最想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长最希望的是孩子能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学校,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希望。尤其是在初三这个阶段,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任务。而且学习成绩关系到高中阶段的学校,关系到大学,工作等等。所以家长最多希望的是孩子能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其次是希望孩子能与家长多沟通,可能是受了这张问卷的启发,多沟通才能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问题得以解决,能使家庭更和谐。还有一些父母希望子女能理解他们,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希望孩子能体会,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也有很多父母相信孩子是最棒的,给孩子加油打气,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也有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不要让家长和老师操心。

4.1.9 男性和女性子女与父母沟通中无明显差异

调查的子女共173人,其中男性79人,女性94人;年龄12~17岁,平均年龄(14.790.88)岁。我们通过χ2检验对性别进行统计分析如下: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假如父母没有要求你,你会主动帮助他们吗(比如:做家务等等)?”的调查中,P=0.001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说明在主动帮助父母方面男性和女性子女存在差异。其余的调查P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其他的调查问题中男性和女性子女无明显差异。

表1 不同性别主动性劳动分析表

[[性别\&A.会,并且经常主动\&B.会,但不经常\&C.会,但只是偶尔\&D.从不\&男\&18(22.8)\&54(68.4)\&4(5.1)\&3(3.8)\&女\&19(20.2)\&45(47.9)\&29(30.9)\&1(1.1)\&合计\&37(21.4)\&99(57.2)\&33(19.1)\&4(2.3)\&]]

χ2=19.632, P=0.001

4.2 调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亲子沟通没有年纪差异;初中生在与父亲的沟通内容上、与母亲的沟通时间和态度上存在差异[3]。而家庭沟通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3]。所以,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方式直接影响子女的发展。海南正处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好时期,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父母安心建设,同时让子女用心读书,进一步储备人才。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海南文昌的家庭在亲子沟通中有乐观的方面,也有不乐观的方面。

4.2.1 亲子沟通中表现乐观的方面

第一,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认为相处的不错,沟通感受温馨。

第二,父母希望与子女经常沟通,父母经常主动与子女沟通,子女也常与父母沟通。

第三,父母会为自己子女的抉择提供自己的看法。

第四,子女遇到困难时,会主动找父母聊天解决。

第五,父母希望子女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

4.2.2 亲子沟通中表现不乐观的方面及其对策分析

第一,父母认为和子女相处得不错,但仍有许多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不是很好。

这就需要父母和子女之间沟通的协调性要做到位,互相理解,互相谦让。

第二,父母很希望与子女沟通,主动性明显高于子女,而子女却没有那么主动地去与父母沟通,认为与父母沟通无所谓。

这一点可以说是具有共性的,父母很乐意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这样可以了解孩子最近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来说呢,一想到和父母聊天,父母就会提到学习成绩,如果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会受到父母的批评。从这一点来说,子女对父母就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心理,子女自然就不会太主动的去和父母沟通了。

要怎么解决呢,父母和子女聊天的时候呢,不要一开始就问子女的考试成绩怎么样、排多少名,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2]。而且多让子女找话题聊天,如果子女提到自己在哪方面有进步,或者做了一件好事,要对子女提出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样一方面不会让子女担惊受怕,不会让子女觉得每次谈话都和审问似的,另一方面自然地延长了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时间,一举多得。

第三,有些父母仍然掌握着决定权,剥夺了子女自身的选择权利,那么子女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子女是听从父母的决定呢还是会有别的想法?

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平等问题,这种父母掌握决定权的现象是绝对不可取的,每个人的选择权利都是赋予给其个人的,别人无从干涉,即使是父母也只能以一种关心的态度去建议或者推荐,而不能进行绝对的干涉。这些父母的传统观念比较严重。他们可能会这样想,孩子是我们生的,就要听我们的。显然,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第四,父母希望子女好好学习,却忽视了某些品德方面的提高,关注子女只关注子女学习这一方面,那么是不是有利于子女的全面发展呢?

这可能是父母的一个通病,把太多的精力用在了子女的学习上,而忽视了其他种种问题,而对于子女来说,既然父母只看重自己的学习,那么我把学习搞好了就行了,其他的他们又不管。这样的话,子女本身也会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做出不正确的选择。

希望父母能够关心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学习仅仅是其中之一,不要老是要求孩子做尖子生,这样孩子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如果孩子只有学习好,品德,交际,心理都不好的话,那孩子的将来父母可想而知。

第五,对于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换位思考。子女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父母也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想想他们现在的想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对方应该怎么做,要理解对方。而且亲子间沟通要相互信任[2]。良好的信任可以说是任何事情的前提,只有信任,才会真心的去对待,亲子之间必须要有绝对的信任。那么如果做到这两点,那么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5 讨论

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更加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处于中学阶段的孩子,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思想处在一个过渡时期,自我感觉成熟了,所以很多事情不需要父母干涉,也不想让父母干涉,总是认为父母的呵护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因此,许多子女出现了典型的叛逆心理。但是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永远都是个需要细心呵护的孩子,两方面的相互矛盾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提出了一个难题,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们的调查家庭中,有的父母在家里务农,有的在镇上工作,有的却要外出打工,他们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家务农的父母辛苦劳作了一天了,看到孩子回家的身影,感到无比的欣慰,而外出打工的父母一星期甚至一个月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孩子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都有共同的期望,那就是孩子好好学习。我们在问卷最后的问题是“父母最想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及“子女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多数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出人头地。有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女儿是这样说的:“女儿,现在的社会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是一只井中之蛙,要想遨游天空,一定要努力学习,你是个聪明听话的孩子,可你学习不太用功,妈妈希望你在学习方面多用功”。有的父母这样说:“要学会倾听,多听听父母的话,但是不一定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对于对的话要听,错的话就要摒弃”。从父母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用心良苦。

相比之下,子女最想对父母说的话中,我们也了解到多数的子女都知道父母的辛苦,都希望父母能够健康平安,而这背后却是子女对于父母过多的干涉而产生反感。许多子女的话敲醒了我们的警钟“我希望父母有些事情让我自己做决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能有多一点的自由空间”,“ 爸妈,我长大了,不要把我当成小孩子那样管,我会厌烦的”、“希望你尊重我的选择,我知道你们说我都是为了我好”和“爸爸妈妈,你们根本不了解我,我的内心感受、爱好兴趣、理想、困难等,你们都太不在乎。只是按照自己觉得好的,但并不适合我的主意去解决我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我根本没有自由,有时我会自己寻找一些自由,但你们却认为我的做法是错误的,就又说我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等。这样的话语说明亲子沟通正处在一个不合理的状态,父母处于对子女学习的过分关心,导致了子女对于学习的厌恶,甚至对父母的话的反感。长期下去,子女就会感觉到与父母无法去沟通了。不过其他话语中我们发现很多子女还是可以理解父母的。

6 结语

良好的亲子沟通非常重要,而要使沟通变得轻松而和谐,家长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 [2]。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家庭和睦,让孩子开心,让父母放心;可以有效提高子女的学习动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其对生活的信心;可以让父母安心工作,保持良好的心情,增强其为家庭付出和奉献的决心和毅力。

参考文献:

[1]孙五俊,魏俊彪.河南省大学生家庭沟通模式与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34-136.

[2]刘惠音.加强交流与沟通是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J].学理论,2009,(24):126-127.

[3]雷雳,王争艳.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8(1):14-20.

作者简介:杨晓君,女,硕士,讲师,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兼就业指导办公室副主任,海南海口 571199

陈锦龙,男,硕士,讲师,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团委书记,海南海口 571199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亲子关系;亲子沟通;活动方案

本文对亲子活动的研究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的,这是教育情境的参与人员,为了提高对其教育或者社会实践的理论认识,提高对实践活动的理解、感悟所进行的研究反思。在这种方式的研究中,参与人员是活动的主体地位,研究人员只是起到中介的作用,它可以为行动和研究直接提供帮助,其研究成果能够直接用来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亲子活动的双方为活动主体,研究者是整个活动的主导,两者之间相互合作的研究方式,提出一个“计划”“执行”“评估”循环、动态的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本校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每个年级选取100名学生,共300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学生用“亲子关系沟通心理量表”进行检测研究,然后通过排除家庭无法参加的以及量表得分成绩明显低于总平均分的学生,最终确定了13个家庭共同参与研究。上述13个家庭中,由父母双方共同参与的有3个,剩下的10个家庭是由固定的父亲或者母亲来参加。13名学生中,10名男生,3名女生,2名学生成绩优秀,7名学生成绩中等,4名学生成绩比较落后。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分析:2名初中学历,3名高中学历,7名大专学历,1名本科学历。父母职业分析:1名农民,2名工人,1名个体商人,1名军人,6名公司职员,2名公司管理人员。家庭结构分析:2个单亲家庭,11个核心家庭(其中,2个家庭重组再婚)。家庭孩子数目分析:10个家庭独生子女,3个家庭非独生子女。

2.研究工具分析

(1)亲子关系沟通量表:这个心理量表共有37个题目,包括4个测谎题。题目的回答包括对母亲和对父亲回答这两种方式。这分量表共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亲子沟通动机,包括轻松感,支配需要,情感需要,参与倾向性这四个因素。另一个是亲子沟通能力,包括开放的表达,理解,沟通灵活性,积极倾听这四个因素。

(2)活动反馈表:要求家长和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都要真实的填写满意程度,姓名,以及对下一次亲子活动的建议。其中,满意程度包括五种: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很不满意。

(3)亲子活动评价表:学生以及家长对于活动的方式,内容,过程以及效果的看法、评价、活动感言,有封闭式和开放式的两种题目。

3.亲子活动开展前的需求评估

(1)活动愿望:通过家长会或者课间活动的方式向家长以及学生宣传关于“亲子活动”的开展,经过调查,有80%的学生及家长对这样的主题活动表现出极强烈的兴趣。

(2)活动安排:通过与家长、班主任、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协调,最终活动的时间定在每周五的六点半-七点半一个小时的时间,活动地点大家都比较赞同在教室开展,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活动的时候也比较的轻松。这次亲子活动每周进行一次,共持续进行8周。

(3)活动内容:通过广泛征集家庭以及孩子的意见,活动的内容最终定为两类:第一类是学习亲子之间沟通的技巧,包括双方之间怎样才能进行比较融洽、比较有效的语言沟通,怎样处理双方之间的矛盾、分歧等等。比如说,很多家长都反应想学习关于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同时,降低他们抵触情绪的产生,想多学习一些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第二类是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观念,同时,加强相关的学习。比如说,很多家长都提出想更多的了解关于孩子成长、学习方面的故事,想知道更好地孩子心理,想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怎样才能真正的成为朋友。

(4)活动方式及培训方案:通过广泛的征集意见,很多家长和学生们一致认为气氛融洽、和谐轻松的活动方式比较易于接受,比较排斥过去的讲座或者报告之类的,比较枯燥乏味的活动方式。但是,也有部分家长表示希望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能力。根据多方面的意见,最终形成了亲子活动的方案: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故事分享以及知识讲授这五种形式的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每一环节活动结束后有给父母教育孩子的“锦囊妙计”

活动时间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活动主题 我们来到这里 重新认识彼此 寻找有效的方式沟通 望子成龙 和谐家庭建立 如何奖励孩子 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

活动方式 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故事分享以及知识讲授这五种形式的活动方式综合运用

二、结果分析

1.亲子双方对亲子活动执行过程的整体效果评估

表一:亲子对活动过程评估

执行过程 完全

符合 比较

符合 一般 不太

符合 完全

不符

家长 学生 家长 学生 家长 学生 家长 学生 家长 学生

活动中家长与学生积极参与 6 4 9 8 1 1 0 0 0 0

导师有效引导配合默契 4 5 9 7 3 1 0 0 0 0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5

关键词 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结构方程模型(问卷法);人格;应对方式;亲子沟通

高考对高三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应激源。面对巨大的高考压力,有不少高三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症状。轻度考试焦虑属于个体对外部环境刺激的正常应激反应,不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中度考试焦虑则会导致个体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降低其学习效率;重度考试焦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目前,国内针对考试焦虑与人格、亲子关系、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考试焦虑的研究和干预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建议。但同时考虑考试焦虑与多种因素的关系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探索考试焦虑的多种影响因素中哪种因素影响作用更大,为今后开展考试焦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江西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由各班班主任当场发放,测试后当场收回。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96份。被试男生326名,占65.7%;女生170名,占34.3%;平均年龄为18.29岁。

1.2 方法①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少年式)采用陈仲庚修订本。由P、E、N、和L 4个分量表共88个项目组成,主要调查精神质(P)、内外向(E)和神经质(N)。在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2,其效度在0.57~0.64之间。②应付方式问卷采用计划修订本,由62个项目组成,包括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应对)、自责、幻想、退避(不成熟应对)和合理化(混合型应对)6个因子。在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2,其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取值在0.35或以上。③亲子沟通问卷采用Barnes和Olson(1982)修订版。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评定,由2个分量表组成,一个是开放性的、适宜的亲子沟通,另一个是有问题的亲子沟通,得分越高表示适宜的沟通越好或沟通问题越严重。其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7。在本研究中,CMIN/DF=2.987,TLI=0.978,RMSEA=0.063。④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姜乾金修订本。由12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评定。其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8。在本研究中,CMIN/DF=3.377,TLI=0.913,RMSEA=0.069。⑤考试焦虑问卷。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Spielberger等人于1980年编制,由20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评定,有3个维度认知担忧、生理反应和一般倾向。其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7。在本研究中,CMIN/DF=3.002,TLI=0.875,RMSEA=0.064。

1.3 统计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各影响因素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用Pearson积差相关,高低考试焦虑组在各影响因素上的差异用t检验,各因素对考试焦虑的影响大小用Amos4.0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

2 结果

2.1 各影响因素与考试焦虑的相关见表1。除人格中精神质与考试焦虑相关不显著外,其他人格、应对方式、亲子沟通和社会支持各维度均与考试焦虑有显著相关。

2.2 高低考试焦虑组被试在各变量上的差异见表2。将被试的考试焦虑得分按高低排序,将上下27%的被试作为高考试焦虑组和低考试焦虑组,比较其在各影响因素中的差异。在人格方面,高考试焦虑学生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低考试焦虑学生,而内外向得分显著低于低考试焦虑学生。在应对方式方面,高考试焦虑学生在“不成熟应对”和“混合型应对”上得分均显著高于低考试焦虑学生,而在“成熟应对”上得分显著低于低考试焦虑学生。在亲子沟通方面,高考试焦虑学生“问题沟通”得分显著高于低考试焦虑学生。在社会支持方面,高考试焦虑学生社会支持得分显著低于低考试焦虑学生。

2.3 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由结构模型图1~3可知,在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中,人格中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应对方式中的不成熟应对或混合型应对、亲子沟通中的问题沟通均能显著预测考试焦虑。其中,神经质、不成熟应对或混合型应对、问题沟通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精神质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且不成熟应对方式对考试焦虑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才是神经质。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三学生考试焦虑与人格、应对方式、亲子沟通和社会支持各个因子呈显著相关,这表明个体的人格、应对方式、亲子沟通和社会支持确实与考试焦虑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能显著预测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高考试焦虑的学生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低考试焦虑的学生,这与程念祖、赵玮琳等的研究一致。这说明情绪不稳定的人常常出现焦虑,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较强烈,情绪激发后很难平复,因此较难适应正常环境与生活,易导致心身失调。

高三学生的应对方式对考试焦虑也有非常大的影响,采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非成熟型应对方式对考试焦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型应对方式对改善考试焦虑等方面是有利的,这与以往的研究是一致的。此外,本研究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在诸多考试焦虑影响因素中,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应对方式对考试焦虑具有最大的预测作用。这提示我们如果要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可以通过训练学生成熟的应对方式取得较好的效果。

亲子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一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本研究表明亲子沟通不良家庭中的学生表现较多的考试焦虑,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这提示我们要缓解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应注意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代际沟通;差异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046-02

今天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样态,虚拟化生存与现实生存交互共生,这种半虚拟化生存样态同样影响了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代际沟通[1]。

据CNNIC的报告,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而大学生又占到网民总数的九成以上,手机网民的八成以上。

我们感兴趣的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代际沟通行为是否存在着代际差异、性别差异、城乡差异?这些差异的程度又如何?笔者就此展开了实证调查。

一、调查方法与研究假设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在湖北工程学院本科学生中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3份,删除无效问卷后,实际有效问卷181份,问卷填涂有效率为90%。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38人(21%),女生143人(79%),多为“90后”。亲代多为“70后”,父亲职业分布:行政事业单位人员15人(8.3%),企业管理人员8人(4.4%),工人37人(20.4%),农民50人(27.6%),个体户62人(34.3%),无固定职业9人(5%)。母亲职业分布:行政事业单位人员11人(6.1%),企业管理人员6人(3.3%),工人31人(17.1%),农民49人(27.1%),个体户51人(28.2%),无固定职业33人(18.2%)。数据分析采用EXCEL2003和SPSS21.0软件进行。

(二)研究假设

笔者对当前大学生代际沟通的差异情况提出了如下假设:

1.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代际差异。亲代和子代对新媒体社交软件的应用与接受存在差异。

2.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包括:男大学生的沟通质量、亲子关系优于(或差于)女大学生;亲代中父亲(或母亲)对新媒体工具使用更主动积极。

3.大学生代际沟通的质量存在城乡差异。非农家庭出身的大学生的沟通质量、亲子关系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大学生。

4.大学生代际沟通质量因家庭收入高低呈现异质化。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大学生在沟通质量、亲子关系方面优于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大学生。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代际沟通差异

(一)代际差异

这一代大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分属于“90后”和“70后”,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两代人在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2]。“90”后的成长与信息化进程相伴生,因此有学者称其为新媒体时代的“原住民”、“土著”,而“70后”就不具备这种优势,属于新媒体时代的“移民”[3]。新媒体时代的代际差异较多体现为“原住民”和“移民”的差异,我们选取了三个维度来一窥个中究竟。

1.平台差异。在常用交流平台的选择上,亲代和子代之间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如图1所示)。出生在1990s年代的大学生子代更青睐基于网络平台的即时通讯软件如QQ等作为交流工具,而出生在1970s年代前后的亲代仍然主要使用基于数字移动通讯平台的电讯通话技术。总体来看,青年大学生的社交平台几乎涉及给出的所有选项,而亲代仅有不足一半的人在使用QQ和微信,除此之外涉足的新媒体平台相对较少,博客和其它两项几乎为空白。这说明,代际之间的沟通平台已呈较为明显的分化趋势。

2.话语差异。新媒体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社交平台,这个平台使用一套先锋时尚的话语体系,往往成为线下流行语的风向标。我们从网络流行语这一角度来透视新媒体背景下的代际话语差异。在被问到“你的父母知道‘呵呵’、‘么么哒’等网络新词的准确涵义吗?”时,34.3%的人回答“是”,65.2%的人回答“否”,说明大部分亲代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度不高。在调查亲代对网络新词的接受程度时,受访对象有4.4%的人选择“前卫,在我告知之前就知道”,36.7%的人选择“能接受,还能和我互动”,49.4%的人选择“在我解释后能理解,但不会主动使用”,另外还有8.9%的人选择“不理解甚至排斥,交流中基本不使用”。

这种情况表明,仅有极少数亲代可以不借助子代的帮助掌握并熟习网络流行语,大部分亲代成员需要借助子代的渠道来了解和掌握,并且他们表现出来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也差强人意。

3.观念差异。互联网信息以海量、便捷和高效改变了知识传承的单一方式,代际观念的差异在网络时代有一些特别的表现方式。我们考察了代际成员互相推送信息的情况,子代中有61.4%的人不会给父母发送相关网络链接;对于父母转发的链接,58%的人选择“有帮助,但作用不大”,15.3%的人认为“没用”。

在大学生眼里,亲代对于来自新媒体的“歧见”观念持疑虑甚至排斥态度。有44%的亲代对此“将信将疑”,加上拒绝、不理会、固执甚至驳斥的人占比合计73%。代际之间交流较多的话题集中在学习、就业、消费等环节,交锋较多的话题分别是择偶、就业和审美,双方能达成共识的话题则集中在人际交往这一领域。

(二)性别差异

在我们调查的代际沟通差异中,性别差异涉及两代同代成员之间的性别差异。先来看亲代在使用新媒体主动性上的性别差异,有22.5%的受访者认为父母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都很主动”,认为父亲更主动的人数略占优势,占34.8%,认为母亲更主动的占28.2%,父亲比母亲要高出6个百分点。

男女大学生在亲子沟通诸方面是否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我们运用均值比较逐一分析了亲子沟通感受、亲子关系评价,以及是否加父母为好友、是否利用新媒体手段送祝福,沟通频率和沟通时长等6个方面,得出的结论是两性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女生在亲子关系的互动、评价和感受方面有比较细微的优势,但总的来说代际沟通中同代成员在性别方面显露的差异并不明显。

(三)城乡差异

为了考察代际沟通中的城乡差异,我们设定以父亲的职业作为分类基础。调查发现,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异。通过独立样本检验分析,在亲子沟通感受、亲子关系评价、沟通频率和沟通时长、父母使用新媒体表现以及媒体互动等6个项目的对比中,非农业家庭的得分全部优于农业家庭。P值小于5%的有沟通频率、沟通时长和父母使用新媒体的表现等3项,也就是说在这些方面城乡之间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但沟通感受、评价亲子关系这2项城乡之间得分并无明显差异。

这说明,城乡二元体制对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的影响仍然存在,沟通方式和频率的差异化特征或许与经济水平、设备条件、亲代的学习能力等有关,但农民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仍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并未与非农家庭拉开较大差距。

(四)家庭收入差异

本次调查中样本的家庭月收入分布如下:3000元以下42人(23.3%),3000~5000元87人(48.3%),5000~10000元44人(24.4%),1万元以上7人(3.9%)。运用多个独立样本检验方法,分析在家庭月收入不同的情况下,代际沟通表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的梯形分布使得一些与经济水平直接相关的项目如新媒体使用表现等秩均值呈梯形分布,如代际沟通频率,代际新媒体互动以及父母的新媒体表现等。那么能否得出结论:家庭收入越高,亲子关系越亲密?并不尽然。

调查发现,当家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下时,沟通感受和亲子关系评价两项得分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但家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样本这两项得分反而低于普通收入家庭,呈现一种逆转趋势。

三、结 论

就上面的调查分析来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代际沟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纵向差异,以及比较细微的横向差异。首先,纵向差异是指身为“70后”的亲代和“90后”的子代之间的代际差异,代际之间在沟通平台、沟通话语和思想观念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反哺”有望弥合代际之间因为信息化浪潮冲刷而不断扩大的“信息鸿沟”[4,5];其次,横向差异是指新媒体时代同代成员之间表现出的性别、城乡和经济收入的差异。在新媒体的运用上父亲的表现略强于母亲;女生的代际沟通质量相比男生而言有较为微弱的优势,然而并不明显。另外我们证实了城乡出身的不同和家庭经济收入的不同的确会影响代际互动的频率和方式,但这些差异的程度尚未落到使人担忧的境地,对亲子之间的沟通感受和彼此关系并无显著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沟通工具的引入可能有助于消弥二元体制、经济收入等对代际沟通造成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云蔚.新媒体环境下的代际沟通[M].王关义编.出版教育与研究:融合与发展(2009).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

[2] 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媒介影响的代际差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2).

[3] 胡薇.重视并正视“代际差异”[J].青年记者,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