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例6篇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1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方法:人际沟通技巧一、讲出来

尤其是坦白的讲出来你内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但绝对不是批评、责备、抱怨、攻击。

二、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不攻击、不说教

批评、责备、抱怨、攻击这些都是沟通的刽子手,只会使事情恶化。

三、互相尊重

只有给予对方尊重才有沟通,若对方不尊重你时,你也要适当的请求对方的尊重,否则很难沟通。

四、绝不口出恶言

恶言伤人,就是所谓的“祸从口出”。

五、不说不该说的话

如果说了不该说的话,往往要花费极大的代价来弥补,正是所谓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甚至于还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终生遗憾哩!所以沟通不能够信口雌黄、口无遮拦,但是完全不说话,有时后也会变得更恶劣。

六、情绪中不要沟通 尤其是不能够做决定

情绪中的沟通常常无好话,既理不清,也讲不明,尤其在情绪中,很容易冲动而失去理性,如:吵的不可开交的夫妻、反目成仇的父母子女、对峙已久的上司下属……尤其是不能够在情绪中做出情绪性、冲动性的“决定”,这很容易让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后悔!

七、理性的沟通 不理性不要沟通

不理性只有争执的份,不会有结果,更不可能有好结果,所以,这种沟通无济于事。

八、觉知

不只是沟通才需要觉知,一切都需要。如果自己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如不想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时,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我错了”,这就是一种觉知。

九、承认我错了

承认我错了是沟通的消毒剂,可解冻、改善与转化沟通的问题,就一句:我错了!勾销了多少人的新仇旧恨,化解掉多少年打不开的死结,让人豁然开朗,放下武器,重新面对自己,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甚至于我是谁

十、说对不起!

说对不起,不代表我真的做了什么天大的错误或伤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种软化剂,使事情终有“转圜”的余地,甚至于还可以创造“天堂”。其实有时候你也真的是大错特错,死不认错就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

十一、等待转机

如果没有转机,就要等待,当然,不要空等待成果就会从天下掉下来,还是要你自己去努力,但是努力并不一定会有结果,或舍本逐末,但若不努力时,你将什么都没有。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方法:人际沟通原则1、正直原则。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就是平等,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贯彻平等原则,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的合法权益,尊重别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诚信原则。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写道:“只有抛掉虚伪,以诚相见的人际关系,才识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宽容原则。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宽容之心,还须以诚换诚,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善于展再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回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交际心理需求 教学互动 双向沟通 大学课堂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社会,是作为社会人的师生人际交往的特殊场所。课堂教学的过程正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大学期间,大学生寻求倍受肯定、尊重和个性彰显、自我价值实现等强烈的心理需求,促使大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即改变传统的单向“授——受”教学为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互动教学。人际交往中沟通的双向性原理也给了我们启示:教师、学生都是人际交往的主体,在课堂中同样重要,不可偏废;教学互动中的师生、生生之间会基于对方的行为而做出自己的反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达到认识上的理解和情感上的融洽,从而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促成“教学相长”。

一、教学互动的内涵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狭义的互动(为我们通常所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而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交际活动”。也就是说,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

教学也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也包括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的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指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较为稳固的相互关系与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体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合创的过程,是课堂上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课堂交往活动。

人际交往是双向性的,互动性的。教学互动即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不只是教师对学生或者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的、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同时师生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还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

二、大学生特殊的交际心理需求呼唤大学课堂互动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是大学生这一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群体的高层次追求,也是大学期间大学生自我奋斗的核心动因,这也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

大学生们一般都远离父母和昔日的师长同学,在大学这个新的人际环境中,对新的人际交往的需求是急切而热烈的。同时随着身心的日趋成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学生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己以及周围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由于自我意识尚不健全,他们需要参照其他人来审视自身;同时随着发现自我的惊喜,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孤立无援。孤独感的产生也加强了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渴求,并且由于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向社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还从大学扩展到社会生活之中。

这种人际交往的需求特色,使得大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尤其强调受到尊重、民主平等和理想化、诗意化。为此,课堂中需要教师尤其注重建立师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伙伴、朋友,教师的作用“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三、人际交往的沟通双向性对教学互动的启示

大学课堂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的沟通来实现的。“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是在继承和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智慧成果的同时,并以此作为媒介,以个人的品质修养、智慧才能、情感体验、社会观念、人生价值和行为规范等作为信息而进行人际之间的交流。沟通有认识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沟通两种,同时具有双向性,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人际交往中沟通的双向性启发我们,大学课堂的教学互动应强调:教学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教学的过程,不应该只是“受众”(学生)单向的接收信息、被动地“听”,单方地只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只会造成“填鸭式”教学,不符合人际交往中信息沟通的规律,教学的效果自然无法提高。

为此,现代教育强调教师的身份要有所改变: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而是学生学习中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中应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开发、调动学生包括自信、自强、适应、创造等特质在内的主体性,在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交往来影响人,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来发展人,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互动是一种师生双向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间的交往、互动是双向的、交互的,不是单向的、线性的,同时,“师生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的过程”,互动中的双方总是基于对方的行为而做出自己的反应。

一般情况下,一方面,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巨大,教师的言行、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对学术的态度等等,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榜样、示范性影响,学生还往往会依据教师情感、期许和评价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因而,教师应注意自身的修养,以自身优秀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启迪学生的心智;另一方面,学生的行为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一个有责任心、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行为反馈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好“因材施教”。

教学互动中学生之间交往要推崇竞争加合作、互助友爱。教学互动中还存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教学互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进步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教学互动中将自身培养成具有良好交往和沟通能力的人,一个善于思考,具有合作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孙泽文.互动教学:理论基础、实施原则和相关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2]俞冬伟.关于语文教学互动场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3][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329.

[4]张厚粲.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214.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手机媒介;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维护;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2;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155-03

1 高校宿舍人际交往的特点分析

人际关系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间的心理关系与心理距离,表现为认知的肯定或否定、情感的喜爱或厌恶、行为的交往或隔绝。高校宿舍人际关系指大学同宿舍成员在信息沟通、情感交流、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的重要一环,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是大学生愉快生活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寝室作为大学生的“家”、课堂的延伸、高校的“细胞”、社会的序幕,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宿舍成员能否获得归属感,能否开扩视野、获得激励,能否准确定位、了解他人、步入社会。

据徐州师范大学调查,59.5%的学生认为宿舍有自己不喜欢的人,34.9%的学生认为与室友相处不融洽,高校宿舍存在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人际冲突埋下隐患。高校宿舍由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的成员组成,家庭经济状况、城乡差异、生活习惯、个性差异等因素影响高校宿舍人际关系。大学生心理不完全成熟、欠缺交往技巧,处理宿舍人际关系凭感觉和情绪,难以适应宿舍集体生活,易引发宿舍人际矛盾与冲突。自卑与自负、嫉妒与猜疑、自傲与自私等心理因素也直接影响宿舍人际关系。部分大学生无法和室友长期友好相处,产生误会、隔阂、冲突,导致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出现,产生敏感、轻生厌世、仇视社会等危险心理信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大学生刚摆脱对师长的依赖,成为独立的自由人,缺乏和室友的交往技巧,不懂宿舍人际交往原则与人情世故,不知如何处理宿舍交往消极因素,无法适应宿舍集体生活。受年龄、经验、阅历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薄弱,表现为和室友交往不主动,心理过于自闭;部分大学生想表达对室友的关心,却不知从何下手;想赞美室友,却无法正确把握赞美的程度;想表达对室友的歉意,可难以放下面子,语言显得硬邦邦,引起对方反感;发生宿舍矛盾时,想解决问题,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使矛盾扩大和升级。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观念存在误区,表现为交往恐惧,害怕室友过于了解自己,刻意保持和室友的心理距离,关系处于表面化、形式化阶段;情感冷漠,室友遇到困难也不闻不问、形同陌路;自我定位偏差,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感受或是随波逐流、缺少自主性。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目的表现为功利化趋势,室友间交往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忽略情感交流和友谊的深化,交往动机不单纯,利益成为维系室友间的纽带。大学生交往方式过于依赖网络的虚拟交往,交往手段由面对面沟通转向依赖现代化设备,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但语言和文字沟通的魅力被削弱。宿舍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中心,理想的高校宿舍人际关系应具备如下特点:

1.1 主动交往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渴望关心和被关心、帮助与被帮助、理解与被理解,要和室友很好地相处,满足人际需求,就要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主动接纳室友,包容室友的缺点和差异化,信任室友,把猜疑降至最低点。当宿舍关系发生矛盾,不能逃避,要主动解释,重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增加人际交往的自信性,不要担心室友拒绝、否定,双方相互适应和支持。消除人际交往的误解,主动交往有别于“拍马屁”、“墙头草”,主动交往不同于“低人一等”,而是一种积极的交际策略,是建立亲密的室友关系、获得归属感的前提。

1.2 互帮互助

帮助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起点,是建立深厚情感的基础,是深化友谊的有效途径。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帮助他人是拉近心理距离的催化剂。室友深处逆境时,心理是最脆弱、最需要得到他人安慰,此时一条安慰短信、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杯浓浓的热茶都将抚慰室友心灵,缓解室友的心理压力,帮助室友走出困境。当自己遇到烦心事,室友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形成良好的交往循环,良性的交际循环增加交往的频度,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形成。相反,对室友的事情麻木不仁、小心吝啬,甚至是幸灾乐祸,室友关系可能出现间隙或中断。

1.3 相互尊重

尊重具有双向性,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注意和宿友交往礼仪、礼貌,不贬低他人、维护他人自尊,有错要主动道歉。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分析问题,意见不一致时,要耐心地倾听他人意见和想法。从心理上尊重室友间的差异,宽容他人的存在方式。尊重他人有别于“老好人”,不等于对室友缺点放任自流,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口吻提醒室友,让对方感受到真诚,并非是指责和嘲笑。大学生要学会自重,适当的做自我暴露,让室友接纳自己、了解自己、喜欢自己,但要把握好宿舍人际交往的度,不干涉室友的隐私,为双方留足个人空间。

2 手机媒介的人际传播功能分析

手机媒介是依靠无线通信、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发送及接收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各类信息的移动信息终端,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内容、信息展示平台、信息传播者、信息受众之间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新媒体。手机媒介是网络媒体的延伸,具有强大的人际沟通功能,成为人际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有效工具。据中国工信和信息化部(MIIT)统计,截至2011年1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达8.6972亿人,用户的普及率达64.4%。手机媒介打破时空限制,克服计算机难以携带弊端,实现图、文、声等多媒体信息随时随地的传播,成为人际传播的有力工具。

手机媒介是覆盖人群最广的一种媒体,依托移动互联网,把更多的人联接起来。信息传递方便快捷,克服纸质媒介时效差和传统电子媒介无法随身携带的弊端,实现说话和走路的同步化。传统媒体传播一般是单向的,难以实现双方随时随地双向沟通,手机媒介信息传递与反馈具有即时性,成为人际传播的亮点。手机媒介实现声文并茂,实现立体化、全面化地交流,多媒体信息传播满足用户多样化交往需求。依托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信息的精准传送,有手机信号的区域,就能准确地传递与反馈信息。手机传播具有强制性,对方发送的信息符号,手机媒介必然收到,用户选择性受限。

手机媒介是网络的延伸,超越简单的言语交流界限,提供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子商务、音视频下载等服务,服务内容和领域呈现多元化、全面化、生活化特点。手机应用丰富多彩,手机小说、手机电视、手机新闻、手机学习等服务受到用户青睐,为人际沟通交流提供素材。手机媒介功能多样化使其成为休闲、娱乐、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工具,拓宽了社会交流渠道,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模式,成为人际交往的载体。手机媒介具有如下人际交往特征:

2.1 人际沟通的间接性

人―机―机―人沟通模式克服面对面传播的时间、空间、心理等局限性,语言通话沟通保留当面沟通特征,可视为面对面沟通形式的发展和延伸。借助手机媒介沟通的交际方式保证交往内容的隐私性和保密性,避免因意见不同意或拒绝等情境带来的紧张感、局促感和尴尬感,沟通更加自由畅通。短信息的传递增加人们的情感,成为联系感情的纽带,文本无声无息,可以表述当面难以启齿的话。人们会选择借助手机媒介拒绝他人、道歉、表述不同意见、表达爱意等,主要利用手机媒介间接性传播优势。

2.2 人际交往的相对平等感

平等感并非个体身份的平等,而是话语权的平等。手机媒介营造虚拟化的沟通氛围,削弱现实沟通的规则性,相对而言,更愿意暴露自我、展现自我。现实交往中,人们会顾及交往对象的身份、地位、尊严、面子等,制约真情实感的表达,会产生距离感、层级感。借助手机媒介的沟通,降低可视化的心理压力,心情相对放松,以相对平等的心态进行交流,更易敞开心扉、充分表达见解。部分交往信息的缺失“遮蔽”了交往双方的身份差异,将交往压力降到最低点。

2.3 人际传播效果好

便携、私密、贴身和互动等特点,提升了手机媒介传播效果。手机媒介的贴身性,使随时随地沟通成为可能;借助手机的人际交往对象多半是认识的人,点对点的针对性传播增加了人际沟通的可信度;双向、自由、互动的传播模式,保证信息传递的隐私性和准确性,成为信息互动和情感交流的手段。据上海高校调查,62.7%的学生在短信中更能表达自我,50.0%的学生认为使用短信比实际日常生活中更容易与人他交流。手机媒介人际传播效果良好的特征,成为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

3 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维护宿舍人际关系的作用分析

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形成经历觉察相识―表面接触―亲密互惠―稳固相容4个阶段。初入大学校门,最先遇到的人就是室友,但同宿舍同学彼此不熟悉,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交往,仅处于观察阶段,通过对室友外貌、言谈举止进行知觉,作出赞许、有好感或是厌恶、鄙夷的评价;观察仅能了解部分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但获取的信息有限,要想深入了解,必须彼此接触、进行交往,直接的谈话和交流显得格外重要,此阶段没有过多的情感卷入;因表面接触,被室友的某些特征吸引而产生好感,双方交往会越发频繁和密切,沟通内容和范畴广泛,几乎是无话不谈,心理卷入和情感渗透程度变深,关系较为密切;处于稳固相容阶段,双方在情感、认知和行为达成一致,关系比较稳定,人际相容程度高,是人际关系的理想阶段。绝大多数宿舍关系处于表面接触或亲密互惠阶段。

宿舍空间固定、宿舍成员不可选择、成员间接触频繁、成员差异化大等因素决定宿舍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天南海北的同龄人能相聚便是一种缘分,要用心体验宿舍集体的温暖,珍惜来之不易的友谊;理性看待彼此差异,包容他人短处,多从室友角度看待问题;降低对室友的期望值,保持平和心态;学会关心和帮助室友,切忌以自我为中心;注意个人行为,不能放任自己,以个性互补弥补个性的差异。宿舍交往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宿舍人际关系需要通过恰当渠道加以维护。

手机媒介的诞生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人际传播手段与交往方式带来变革,人际交往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交往打破了传统受制于时空、地域、社会阶层等的交往模式,创造了全新的人际传播空间和传播模式。手机媒介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社会成员提供更方便、更广泛的社交机会,使人的社会性得到延伸和发展,创新了人际关系。以短信交往为例,替代了费时间、费精力的传统贺卡选择、购买、填写、邮寄等复杂流程,人际交往变得更快捷、更方便,打上科技时代的印记。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统计,2011年1月中国移动短信业务量约691.2亿条,庞大的业务量诠释了手机短信的传播优势。

手机媒介功能强大、轻巧便捷,能满足沟通和交际需求。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乐于接受新事物,对手机媒介接受能力强。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成长中缺少玩伴,大学期间面对学习、工作、生活等多重压力,易产生空虚感、寂寞感、无聊感,力图通过沟通与同龄人建立友谊,手机媒介人际传播功能迎合大学生的需求。生动活泼、经济方便、高效快捷的手机交往符合追求新意、张扬个性的大学生口味,对大学生具有诱惑力。据南京理工大学调查,短信以80.5%成为人际交流方式首选,面对面交流占74.7%,手机通话占50.1%,固话占19.5%,书信占8.8%。手机媒介成为人际沟通的有效方式,对维系宿舍人际关系有重要作用。

3.1 酣畅淋漓地表达情感

受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喜欢含蓄的表达方式,人际交往疏于情感表达。大学生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会斟酌词句、刻意隐藏真情实感,手机媒介为大学生选择合适的沟通语言留足时间,为真情实感的表达创造条件。间接沟通克服面对面沟通的障碍,避免室友因否定或分歧而产生的心理不适,为双方留下回旋余地。手机交往促使大学生摆脱现实生活的禁锢,尝试表达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诸如对室友当面很难有勇气说出“你是我一生的兄弟”这样的话,会让对方觉得肉麻,怀疑说这类话的动机,但借助手机媒介会将心理不适感降到最低点,易于接受,感受到发送者的真诚,私密性增加说出此类话的可能。手机媒介成为室友间情感宣泄、吐露真心话的平台,成为拉近心理距离的工具。

3.2 化解人际矛盾和分歧

室友间的分歧为人际关系的破裂埋下隐患,分歧使彼此心理距离扩大,彼此接纳性和融洽度下降,如果得不到解决将升级为人际冲突。大学生独立性强,看待事物很难达成共识,室友容易会为些小事闹得不愉快,甚至大打出手,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手机媒介应扮演劝和者的角色,成为双方沟通、信息交换的平台,借助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信息沟通,为双方了解彼此立场和理由创造条件,成为缓和紧张关系的催化剂。大学生认识到错误,当面道歉又觉得难为情、无法开口,手机媒介便可派上用场,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成为消除心理隔阂的融化剂,既顾及到双方自尊心和面子,又达到了缓和宿舍人际矛盾的目的。

3.3 构建和谐的宿舍文化

和谐的宿舍文化对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构建至关重要,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发源地,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以手机为媒介,增加沟通、深化感情,增强宿舍团结协助意识,形成良好的宿舍氛围,把高校宿舍变成温暖的家。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成为产生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外部条件。好的宿舍文化是开放的、互动的、共享的,借助手机媒介和室友分享趣闻、发表见解,或是第一时间和室友分享成功的喜悦或是烦心事,形成信息和情感的良性互动,使所有社会成员具有归属感、安全感、信任感,增强室友间相互依赖感,彼此的心紧紧地靠拢,宿舍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深化。 4 结 论

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宿舍交往的好坏关系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心态,成为心理发展的土壤和心理健康的源泉,对健康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宿舍人际关系相对复杂,良好的沟通渠道对处理宿舍矛盾和冲突至关重要。手机媒介人际传播特点和优势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选择。高校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大学生发挥人际关系构建的主体能动性,正确地使用手机媒介,发挥其对建立和维系宿舍人际关系的工具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丹.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探析[J].世纪桥,2008(3):56-57.

[2]王荣.大学生人际关系新探[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9):64-67.

[3]周海英.数字新媒体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4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近年来,关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由于人际沟通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愈发严重,“复旦研究生黄洋疑遭室友饮水机投毒身亡”案件再一次引发了我们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思考。本文根据人际沟通相互作用分析有关理论,通过对人际沟通的定义解读,阐述人际沟通能力在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从高校大学生各种伤害事件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探究建立有效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的理论方法。

关键词: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大学生;人际沟通;心理健康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沟通能力已经成为衡量.21.世纪大学生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美国学者贝雷尔森认为:“所谓沟通,即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相互作用分析(Translational.analysis,TA)是由伯恩(Eric.Berne:1910-1970)提出,并应用于心理治疗中。国际沟通分析协会对TA的定义①可以看出,TA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交往,这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1]

一、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变化着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也不断随之变化。沟通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作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即信息交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较以前相比,复杂性、广泛性增大,各种心理需求也随之扩大,人际沟通能力缺失对于大学生可能会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

从1994年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到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到最近的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琐事发生口角致一人死亡……这些案件无一不反映出大学生因人际沟通能力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今年1月,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专业学生针对大学生寝室关系,在华中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43%的大学生对寝室关系表示满意。调查发现,容易引发寝室矛盾的原因主要是性格、生活习惯以及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晓边表示,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近年来高校死伤事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际沟通是社会服务的基本要求,信息社会的沟通需要,事业成功的重要艺术,社会服务的必备素质,有利于充实自我,包装自我,完善自我,服务自我,实现自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里提出,人际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共处。以上校园死伤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缺乏有效的理解和沟通,都是导致惨案发生的原因。马加爵惨案的发生贫困不是直接的原因,与他人沟通不良导致精神孤独,自我封闭以至于最后漠视个体生命的存在才是深层次原因。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一项调查显示,40%的大学新生、50%的毕业生有不同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主因。

所谓沟通的障碍,就是信息沟通不通畅,因为信息必须与接受者所知道的范围相关联,如此才可能使信息为接受者所了解。[2]引起沟通障碍的因素有移情(同理心)、控制程度、自我表露、信任程度等其他因素,如生理、情绪、智力、社会、感觉与态度、目标以及性格因素。调查表明,在当前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过程中,明显存在着社交回避、社交焦虑、愤世嫉俗、自我中心等问题。在社交回避与社交焦虑这个问题中,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表现得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加突出,原因是生活环境的不同、接受信息量的差异。沟通心理压力增大,嫉妒心理的破坏效应也增加了人际沟通成本。所以,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障碍,信息不通畅是表象,根本原因还是一个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四个层次。从社会层面说,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在校园层面看来,大学生在人际认知上的偏差及处理人际关系技能的缺失是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内在根本原因。复旦投毒案中,学校主要偏重于对学生遵守纪律和制度方面的管理,而对于学生之间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的问题并不重视。在家庭层面看来,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和父母应激方式异常也会导致子女人际关系不良。在个体层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性格等主观因素影响了个体对别人的认识。[3]

三、建立有效沟通人际关系的理论方法及实践意义.

相互作用分析(Translational.analysis,TA)作为一种人格理论与治疗方法,从人格与心理治疗的视角对人际交往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伯恩认为,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包括父母(parent)意识、成人(adult)意识、儿童(child)意识三部分,分别代表3种心理状态:父母意识特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特征)、成人意识特征(以客观和理智的行为为特征)、儿童意识特征(像婴儿般冲动)。人们在相互交往中都要表现出某种人格特征的某种心理状态,通过按照对方期望作出反应,即可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然而交往中出乎对方期望,容易导致友好关系的中断。由此可见,成人心理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其实践意义有以下三点:

(一)完善人格,以成人心理处理人际交往问题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人格特质的完善是三种心理状态的平衡。强化成人意识特征的主导地位,在成人心理状态的调节下,适时、合理地采用不同的心理状态处理实际问题。

(二)自信、尊重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在自信的基础上尊重他人,与他人在相互交往中进行良性互动,形成“双赢”模式,有利于良好健康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互补沟通是人际关系的目标途径。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自我良好的成人意识特征,辅助采用其他人格特征,满足他人的需求,互补互惠,促进有效沟通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终目标。[4]

总之,TA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了解自己的自我状态和心理地位,从而在与人沟通时有意识的掌控自己的心理地位,达到有效灵活沟通的效果。这对人际交往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善于运用人际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在当今人际关系广泛的社会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交际观和交际技巧,克服在人际沟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为大学生尽快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5](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注释:

①国际沟通分析协会对TA的定义:TA是一种人格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曾月红.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下的人际交往.人际沟通分析学,2011

[2]赵峰.李浙红.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的存在分析.科技资讯,2011(4)

[3]徐曙丽.金.钊.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中国电力教育,2009(9).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商务沟通 情感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合作日益频繁;跨国企业由于其国际扩张与合并,企业内部员工背景也趋于国际化。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企业之间与企业内部的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也成为商务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解决的根本是通过有效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交际分为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非语言交际作为沟通中的必要一环却常常由于其内隐性而被人们所忽略。然而,非语言交际在商务沟通中有着实际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加强和补充语言表达,使沟通更为流畅。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来传递的。不论这一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如何,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程度却是毋需置疑的。

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都可以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它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体态语言、空间语言、形象语言和首语等。据统计,一个人的面部就能表达25万多个表情,用手可以做出1000种不同的姿势。可见表情语言与手势语言的强大交际能力。体态语言是通过人的姿势来传递某种信息的非语言符号。空间语言是指讲话人之间的距离、人们之间的身体接触等。形象语言是指人们的服装打扮可能会传递出的信息,它既与先天素质有关,也受文化修养影响。首语是人们通过点头、摇头等方式发出的信息符号。以上所涉及的各种非语言交际方式是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双方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大大超过他们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

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类互相传递信息中最重要且变化最多的一种交际方式。大多数面部表情由于人们的生理特性的制约而呈现相同的意义。但是,面部表情也是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的。西方人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或者是逃避,而中国人却会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直接的目光交流。如果在中英商务交往中,中国人的礼貌就容易被误解为没有诚意,而西方人频繁的目光接触却会被中国人扣上没有礼貌的罪名。这种商务谈判终会由于不必要的误会而失败。一般来说,西方人的外露型性格给他们带来了丰富而夸张的面部表情,而东方人的内敛型性格则常常提醒他们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隐藏真实情感。因此,这是东方人在与西方人进行商务沟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手势语

手是表达情感和愿望最有效的肢体部位。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就商务沟通中最为常见的握手而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的方式与含义也不尽相同。如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一般十分有力,而中国人握手往往是轻握一下,因为紧紧握手可能表示一种挑衅。在法国,在客人进来与离别之时都应与主人握手,但在德国只是在进门之时与主人握手即可。由此看来,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免文化冲撞与误会。

(三)体态语言

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势和坐立习惯也能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例如在动作幅度方面,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人们讲话时动作幅度较大;而北欧、英美、中国、日本等国家就属于动作较小、幅度较小的一类。这些体态语的不同可能是源于东西方人士由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西方人崇尚自由、平等,认为个体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因此人与人之间是平等而非等级的关系。但是,东方人士受到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等级分明的社会观念。在商务交往中,不仅要看到不同的体态语表现,同时也应关注造成这些不同的深层原因进而指导正确、适度的商务交往。

(四)空间语言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空间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位置的意义等。有学者研究显示西方人奉行的是一种独立的、外向的、有冒险意识的精神,长期形成一种“离散型”行为模式;而中国人群体观念强,往往把自己看成是群体的一部分,奉行一种“聚合型”行为模式。在不同的行为模式的指导之下,人们对空间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例如,西方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这种概念就比较淡薄。如果在商务交谈中,中国人以主动靠近而表示亲切,而英国人却为这种靠近而感到不适进而本能的后退,但中国人可能会把这种后退解读为有意疏离。

(五)形象语言与首语

自古以来服饰都是人类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中,衣着也象征着身份和地位。在西方国家,政府工作人员、律师和大公司员工衣着一般比较正式;在中国,这种工作对服装的要求相对较少,特别是政府工作人员衣着比较随意。但如果是在跨国商务会谈中,中西方的服装应该协同,为表示尊重而着装正式。在形象语言之外,首语也值得关注。虽然在大部分文化中点头都表示同意或打招呼;摇头表示“不”或不赞同,但这种情况也有例外。在北美,上下点头表示“我同意”,但在日本,上下点头只是表示我正在听呢。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对第二语言形式(如英语)的理解只是成功商务沟通的第一步,而紧接而来的则是对不同文化中非语言形式的了解以及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体态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在商务沟通过程中,交际双方丰富的非语言行为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加大沟通信息量。优秀的商务沟通者除了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外,他们一般都很重视非语言交际在实际沟通中的作用。对这些细节的注意往往成为他们沟通中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正确、恰当的体态语沟通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双方的情感交流,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无不影响着他们各自的心境和态度,进而对双方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积极的非语言符号会使对方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为有效沟通创造理想的环境。一次适度的握手,一个恰当的微笑都会促进沟通的和谐。和谐的沟通氛围更加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同时,恰当地把握非语言符号,必然会赢得交际双方的信任和喜爱,使他们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思维潜力,进而形成活跃的沟通氛围,这对整个沟通的成功无疑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态语可以传达更为丰富的信息,加大交际信息密度。正确接受这些信息可以使商务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作用于人脑,可以刺激人脑两个半球同时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的统一。这样产生的沟通和交流往往效率更高而且信息更多。而且,非语言符号与有声符号相比,更加直观,能生动、准确的表现人的内心活动。有时还能够避开委婉甚至虚假的语言信息而看到事物的本质。由于非语言符号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体本能。所以,在人们言行不一致的时候,非语言信号较之于语言符号更容易反映人们的真实想法。同时,非语言交际,如眼神、身体姿态等可以表现微妙模糊的思想变化,有利于传递深层复杂的整体及内涵意义。从上述这些方面来看,非语言交际完全可以加大交际的信息量,使我们的商务沟通更加顺畅。

综上,人类的交际与文化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各国的不同文化逐渐融合,但在另一方面,非语言交际现象毕竟是体现各国不同文化和习俗的窗口,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因此,对于不同国家的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应该采取包容和学习的态度,通过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调整交际方式以便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促使跨文化商务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程同春.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J].外语学刊,2005(2)

2.王军.中西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

3.石定乐,彭春萍.商务跨文化交际[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范文6

更好的进行人际沟通的方法:人际交往技巧人际交往的技巧之一: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如果交往双方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就不可能有成功的交往活动。与人交往贵在有知人之明。道理很简单,不认识对方,不了解对方,也就根本谈不上与之交往。诚然,要真正认识和了解一个人是很困难的,所以有人说“了解人是一门最高深的艺术”。

与人交往还要做到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认识别人、了解别人难,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更难。然而,我们要成功地与人交往就不能不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此,当代大学生都应该养成反躬自省的习惯,学剖析自己,力求准确地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在交往过程中扬长避短。

人际交往的技巧之二:交往有度

人际交往中也有一个度的问题,能否准确地把握这个度,是关系到交往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衡量一个人社会生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有效的交往应该具有“四度”,即向度、广度、深度和适度。

向度即交往的方向性,指的是同哪些人交往,以什么目的进行交往。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人的社会地位不同,时间和精力也有限,不可能不加选择地同所有的人交往,而交往对象的选择又总是与一定的交往目的相联系。因此可以说,盲目的交往是一种无效的交往,不可能产生任何实际意义。

广度即交往的范围,包括交往人数的多少、交往时间的长短等。人数的多少取决于交往主体所处的环境性质、群体规模以及自身的交往能力等。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于交往双方各自的感受,如彼此的需要满足程度等。

深度即交往的程度,指的是交往双方的情感状态,以及交往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的层次类型。在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都不可能不考虑这种交往所要达到的程度,是一般的交往还是亲近的交往,是要建立一般的关系还是要建立密切的关系。当然,这种考虑会因人而异,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适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处理好人际交往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关系,如处理好与学习、工作的关系;二,是指处理好不同的交往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处理好一般异性朋友与恋爱的关系等。这个度掌握得不好,就可能引来很多不必要的烦恼,这是大学生们在交往中要特别注意的。

人际交往的技巧之三:重视初交

中国有句俗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对成功的交往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交往双方都能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交往的成功也就有了一半的希望。那么,怎样才能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第一,注意表情和举止。与人初交,一定要表情自然,面带笑容,给人一种亲切感,而不要板着面孔,不要装腔作势;一定要举止大方,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使人感到很有修养,而不要举止拘谨,手足无措。否则,就会给人留下缺乏社交经验、不成熟、不诚心的印象。

第二,注意仪表和风度。仪表犹似一个人的“装潢”,其作用就像商品的包装一样重要。不修边幅、衣衫不整的人,是不大可能具有吸引力的。当然,长期起吸引作用的是一个人的风度。而要展示自己的风度,最根本的是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内在气质。

第三,注意礼节和态度。初次与人交往,一定要注意礼节,例如,拜访他人要事先约定,见面时先做一番自我介绍等;交往时态度要谦虚、诚恳,例如,尊重他人的习惯,不无端地占用他人的时间等。

第四,注意谈话的艺术。初次交谈一定要言语简练,努力做到既达意抒情,又不令人生厌,切不可信口开河,无休止地高谈阔论。

人际交往的技巧之四:展示魅力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展示魅力主要是通过构成魅力的因素来实现的。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尽量展示你的能力。人们都愿意与有能力的人交往,展示你的能力能引起对方的尊敬和钦佩,魅力便自然增强。必须指出,展示能力不是自吹自擂、自我炫耀,而主要是依靠自身在社会生活中实际显示的能力。

第二,尽量展示你的语言。准确的语言,可以给人以启迪,充分显示自己的学识和水平;幽默的谈吐,可以给人以享受,充分体现自己的情趣和修养;简洁的表达,可以给人以教益,充分反映自己的个性和作风。

第三,尽量展示你的感情。在一定意义上说,人际交往也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只有自己动之以情,才能真正打动对方的心灵,引起对方的共鸣。

第四,尽量展示你的情操。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情操的感染力是无穷的。一个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人,人们必定喜爱他;一个为人正派、作风严谨的人,人们必定尊敬他;一个勤奋刻苦、踏实肯干的人,人们必定信任他。

更好的进行人际沟通的方法:职场人际沟通技巧一、讲出来

尤其是坦白的讲出来你内心的感受、痛苦、想法和期望。

二、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不攻击、不说教批评、责备、抱怨、攻击这些都是沟通的刽子手,只会使事情恶化。

三、互相尊重

只有给予对方尊重才有沟通,若对方不尊重你时,你也要适当的请求对方的尊重,否则很难沟通。

四、绝不口出恶言

恶言伤人,就是所谓的“祸从口出”。

五、不说不该说的话

如果说了不该说的话,往往要花费极大的代价来弥补,正是所谓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甚至于还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终生遗憾哩!所以沟通不能够信口雌黄、口无遮拦,但是完全不说话,有时后也会变得更恶劣。

六、情绪中不要沟通,尤其是不能够做决定

情绪中的沟通常常无好话,既理不清,也讲不明,尤其在情绪中,很容易冲动而失去理性,这很容易让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后悔!

七、理性的沟通,不理性不要沟通

不理性只有争执的份,不会有结果,更不可能有好结果,所以,这种沟通无济于事。

八、觉知

不只是沟通才需要觉知,一切都需要。如果自己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如不想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时,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我错了”,这就是一种觉知。

九、承认我错了

承认我错了是沟通的消毒剂,可解冻、改善与转化沟通的问题。

十、说对不起!

说对不起,不代表我真的做了什么天大的错误或伤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种软化剂,使事情终有“转圜”的余地,甚至于还可以创造“天堂”。其实有时候你也真的是大错特错,死不认错就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

十一、耐心

等待唯一不可少的是耐心,有志者事竟成。

十二、爱

一切都是爱,爱是最伟大的治疗师。

十三、诚恳

诚恳是重要的,虚伪的人就算再擅长表演,也总有一天会被识破。

十四、幽默

如果你擅长于幽默,那最好不过了,如果不擅长,甚至不擅长说话,那还是少说点话的比较好。

然而最重要的技巧不是语言,而是低调与高调的时机选择上。

十五、低调

比如当别人说起他擅长什么什么的时候,你不要说你也很厉害或者你比他更厉害,你应该说佩服他之类的话,这样比较给人留面子,但你不要担心自己的强项会被埋没,你需要的是耐心,人都是喜欢教比自己弱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