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老人护理方法范例6篇

卧床老人护理方法

卧床老人护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 骨科; 老年患者; 卧床患者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4.041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同时由于身体各项机能均有所退化,新陈代谢速度缓慢,因此老年人在骨折后恢复时间较长,加上长期卧床和其他各种慢性疾病的影响,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大[1]。如何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是护理人员应思考的一个问题。2010年卫生部发出了开展“优质服务示范工程”的号召,通过对骨科老年卧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本院骨科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骨折患者124例,所有患者全部住院卧床治疗3 d以上。其中男82例,女42例,年龄60~86岁,平均69岁。124例患者中股骨骨折41例,胸腰椎手术36例,颈椎手术12例,髌骨骨折7例,骨盆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18例,踝关节骨折5例。有3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24例合并心脏病,13例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14~35 d,平均18 d。58例在本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前住院治疗,为对照组,66例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后住院治疗,为试验组。对照组男39例,女19例,年龄60~84岁,平均72岁;试验组男43例,女23例,年龄60~86岁,平均7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和合并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服务,试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

1.2.2 调查方法 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情况等护理效果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口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时间选择为患者出院前1~2 d进行。患者满意度分为很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在问卷中设置开放性问题征求患者对护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患者并发症情况记录在调查问卷最后。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获的数据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表1所示,试验组对护理很满意的患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 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骨科老年卧床患者的护理工作量大且难度较高,护理质量的好坏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恢复意义很大,专业的护理不仅可以照顾到患者的各个方面,可以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2]。

优质护理服务从促进患者康复的角度出发,对患者住院期间的所有方面均有所涉及。入院指导可以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减小患者心理压力,有助于较快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晨间和晚间护理以及舒适护理可以为患者营造一整天较为舒适的环境,有助于患者更好的休息。饮食指导可以为患者的身体康复安排合理的营养搭配。排泄护理减少了患者因为失禁而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同时也保持了患者皮肤的清洁和干燥。出院指导可以为患者出院后的生活提供一定的指导,有助于患者出院后正常生活的展开。

3.2 优质护理服务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老年卧床患者由于其身体的特殊性很容易发生并发症,老人卧床时间较长或者活动较少时很容易发生肌肉萎缩和褥疮等并发症,因此老年患者不能长时间卧床,应该进行适量的活动。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一方面在卧位护理中既要让患者选择舒适的卧位,同时又指导患者不要长时间采用一种卧位卧床,以避免褥疮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训练,促进患者由卧位向坐位转变,并最终实现站位,减少卧床时间,减小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满意的康复环境,其效果一方面促进了患者身体的快速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显英.老年骨科患者护理的特点[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6(5):84.

卧床老人护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 居家照护者 家庭病床 护理风险 风险认知 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8-0056-03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当今,医疗资源的相对不足,使得大多数经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稳定的患者在家中接受康复治疗[1],由照护者给予生活照料和护理。由于大部分照护者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又无护理经验,照护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2],居家老年卧床患者中各种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有居高的发展趋势。

近3年本中心出院后居家康复的老年患者,30%发生一至多处压疮感染,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的护理风险,并导致各种伤害。为对居家照护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降低护理风险,我们于2011年5月至7月对本辖区内120例居家卧床老年患者的照护者进行了护理风险认知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闸北区芷江西路街道范围内、居家卧床老年患者(因病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主要长期照护者120名为调查对象(包括患者家属或保姆)。所有对象均未经专业培训。

1.2 研究工具

自编问卷,调查居家护理风险防范认知水平和风险的发生。认知调查主要是坠床、压疮、窒息及烫伤4个居家卧床老年患者最易发生的护理风险,每个风险包括发生原因、危险因素、预防与护理3个问题。答案分完全知晓、部分知晓,完全不知晓,分别给予2分、1分、0分。问卷满分24分,每个风险因子得分范围0~6分,分值越高知晓越好。

2 结果

1.3 受调查者人群基本特征

照护者平均年龄(60.63±4.71)岁,照护年限(5.16±1.01)年;患者平均年龄(75.00±3.13)岁,卧床时间(5.71±1.55)年(表1)。

1.4 护理风险防范认知与风险发生调查

调查显示,照护者风险认知水平普遍较低,问卷满分24分,平均得分3.78,得分率为15.75%。过去一年发生的护理风险,压疮最高(35.83%),烫伤最低(13.33%)。风险的发生与认知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得分率高则风险发生率低,说明照护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高低,对护理水平与质量具有一定影响(表2)。而不同性别、年龄、卧床年限、照护年限等与风险的发生关系不大。

3 讨论

卧床老年患者,普遍缺乏自我照顾能力,且由于其抗风险能力不强,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事件,严重的甚至可危及其生命。而各种意外的发生、发展与照护者掌握的医疗和护理知识密切相关。本调查显示居家照护者护理风险认知度比较低,抗风险能力薄弱。社区护理人员可以开展培训,或直接入户给予针对性和个体化指导,提高照护者护理技巧和风险防范能力,避免风险事件,减少患者并发症,这是目前家庭病床服务需要开展的一项工作[3-4]。

参考文献

[1] 曾维, 赵芸芸, 陈敏琴. 101例院前带入压疮相关的因素分析及住院社区干预[J]. 中外医学研究, 2009, 7(8): 127.

[2] 郝素文. 对院外压疮留院观察患者健康指导的效果观察[J]. 护理杂志, 2009, 26(7): 70-71.

[3] 蔡静芳. 社区老年护理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上海医药, 2013, 34(2): 46-48.

卧床老人护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褥疮;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99-02

褥疮是长期卧床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褥疮,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如果继续发展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我们进行了社区老年患者的家庭护理的调查访视,现将褥疮预防护理的相关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社区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78例,男45例,女33例,60~89岁,平均71岁,大多数为慢性疾病患者,其中慢性支气管炎8例,高血压15例,脑外伤后遗症13例,心脏病7例,骨折5例,糖尿病及并发症7例,恶性肿瘤3例,大小便失禁10例,意识障碍6例,截瘫4例。

1.2 方法:对选取的78例社区老年患者根据Braden计分法[1]预测发生褥疮的危险度,20~23分,即不易患褥疮20例,16~19分,即较易患褥疮36例, 15分以下,即极易患褥疮13例。已患褥疮9例。

2 结果

2.1 缺乏预防褥疮的专业知识:78例社区老年卧床患者的家庭护理及家属对以下预防褥疮知识的掌握情况:长期卧床患者的床单和衣服需要平整、清洁、柔软的有22例(28.2%),长期卧床患者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很重要的有35例(44.8%),加强营养对长期卧床患者很重要的有42例(53.8%),定时改变可预防皮肤压伤的有37例(47.4%),保持床铺干燥可保持皮肤的完整性的有29例(37.1%),床垫厚度和透气性可改善局部组织压力的有17例(21.8%)。

2.2 存在的实际问题:患者一般多体弱、病程长、饱受疾病的折磨,患者及家属对治愈无望、心情烦躁和恐惧,不能依照医嘱或护嘱进行护理,不能定时翻身,操作不规范,翻身时有拖、拉、推等动作;同时室内的光线、湿温度、整洁度、舒适度和物品的摆放不适宜卧床患者。

3 讨论

3.1 褥疮患者的管理

3.1.1 建立健康护理档案:为社区老年卧床患者建立健康护理档案,发放联系卡。根据发生褥疮的危险程度决定访视时间。对患褥疮者每天访视,极易患褥疮者两天访视1次,较易患褥疮者每周访视2次,不易患褥疮者一周访视1次,平时多与家庭护理人员进行电话联系,了解患者情况。

3.1.2 与家庭护理人员建立合作关系:家庭护理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期望性护理、建议性护理、预防性护理、器具性护理和防护性护理来实现的[2],所以与家庭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非常的重要。访视时要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加强理解、协调关系,提高和增强家庭护理人员的看护能力,达到看护着、患者的目的和护士的目标相一致,以增进患者的健康。

3.2 褥疮的预防措施

3.2.1 心理抚慰与引导:本组患者一般多体弱、病程长、饱受疾病折磨,护理人员对待患者时应态度和蔼、关心体贴,并与患者进行交谈,消除患者烦躁和恐惧心理,使患者了解治疗、护理的措施以便更好的配合,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2.2 功能锻炼:本组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一般情况比较差,但让患者尽可能的活动是最早和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在护理过程中要将患者的各肢体关节置于功能位,并指导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肢体活动锻炼,以增强患者机体的生理机能,促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预防褥疮的发生。

3.2.3 保持良好环境:居室应该保持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物品放置有序,环境清洁,是温度适宜。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湿温度可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液蒸发,使患者感到舒适,心情舒畅。床铺应高低适宜,宽敞,便于进行床上活动,衣服、卧具、尿布应保持清洁、平整、柔软、干燥,避免因衣被的皱褶、缝线引起压迹或摩擦。

3.2.4 皮肤的清洁:保持皮肤的清洁可使汗腺排泄通畅,避免细菌、微生物的繁殖,同时可涂抹少量油性护肤品保护皮肤,或少许滑石粉保持皮肤的干燥和光滑度,避免皮肤因摩擦而造成伤害。

3.2.5 加强营养:褥疮多发生于营养不良、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慢性病患者,要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

3.2.6 长期卧床患者的翻身:对于长期卧床患者的翻身应特别注意耳廓、肩胛部、枕骨粗隆、肘部、骶尾部、髂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足跟部等骨突受压部位,每2h翻身1次,夜间3h 翻身1次,动作要轻柔、和缓、温柔,也可用湿热毛巾或酒精擦洗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褥疮的好发部位垫气垫,以减轻压力。

3.3 褥疮的护理

3.3.1 护理褥疮患者要做到“七勤”,即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换洗、勤整理、勤检查、勤交代。具体措施是,对于长期卧床患者每日定时更换,日间2小时、夜间3小时翻身一次;定时检查受压部位,用湿热毛巾擦洗受压处。突出的受压部位可垫以气圈或海绵垫,以缓解压力。

3.3.2 要定时按摩患处皮肤,促进血液循环,但应注意避免摩擦。按摩可在患者擦浴时进行,应用50%酒精按摩全背或局部受压处。按摩时大小鱼际贴近皮肤,用力均匀,压力由轻到重、由重到轻,交替进行,做向心按摩,促进脊背部的肌肉、皮肤活动。

3.3.3 床褥要保持清洁、干爽、无皱褶、无碎屑,尿布要及时进行更换。大小便失禁时应保持皮肤的干燥,更换及放便盆时动作要轻巧,防止损伤皮肤。

3.3.4 注意加强营养,对易出现褥疮的患者应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

褥疮的发生常与护理工作是否到位密切相关,所以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痛苦。临床实践证明,对长期卧床患者及时、积极给予褥疮的预防及护理,可以大大减少褥疮的发生和发展,我们要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基础护理质量为核心。

参考文献

卧床老人护理方法范文4

[关键词]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干预模式

[中图分类号] R56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5(b)-0164-0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逐渐增多,其生活自理能力日渐下降,长期卧床是他们的最终生活方式,在疾病发生变化需要住院的患者,由其引发的临床一系列并发症,尤以肺部感染更为常见和普遍,国内有报道老年性精神障碍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9%[1];重症脑卒中老年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者,病死率高达70%[2]。本科是综合内科,收治的患者主要是患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糖尿病等疾病的老年及慢性患者,其平均年龄大于65岁,且卧床患者占70%以上,查阅历年来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老年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达25%。现收集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老年卧床患者400例,其中并发肺部感染者9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卧床患者,男276例,女124例,年龄65~95岁。

1.2 诊断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为依据[3],院内感染为入院48 h后发生的肺部感染,胸部X线片检查显示淡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改变;伴或不伴有胸腔积液,并伴有下列1条以上者:(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并咳有脓性痰;(2)伴有胸痛、发热、肺实变体征或干、湿性啰音;(3)血常规 WBC >10×109/L或< 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4)同时以痰液连续2次培养出相同的病原菌生长作为细菌学诊断依据。99例患者均符合院内肺部感染诊断标准。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老年卧床患者400例,99例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院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例进行详细登记和统计。

2 结果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长期卧床老年患者400例,并发肺部感染99例,感染率达25%。80岁以下有38例,占38.4%,80岁以上有61例,占61.6%。住院时间大于1周者66例,1周以内者33例。吞咽障碍27例,发病例数7例,感染率为25.9%。脑血管疾病57例,心肺疾病16例,糖尿病11例,其他病种15例。意识障碍8例,发病例数3例,感染率为37.5%。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长期卧床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年龄、住院时间、吞咽困难、病种、意识障碍等是长期卧床老年人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主要发病因素。

3 讨论

3.1 相关因素分析

3.1.1 肺部感染与年龄相关80岁以下有38例,占发病比例38.4%,80岁以上有61例,占发病比例61.6%。由于随着年龄增长,呼吸器官生理功能减退,呼吸道纤毛清除功能减退,免疫功能降低[4]。

3.1.2 肺部感染与住院时间相关住院时间大于1周的66例,1周以内的33例。住院时间越长,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性越大。有资料报道[5],医院呼吸感染随着住院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

3.1.3 肺部感染与吞咽障碍相关吞咽障碍27例,发病例数7例,感染率为25.9%。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在进食过程中吞咽反射迟钝,尤其是刚拔除鼻胃管的患者,由于长期胃管的留置导致口咽部的神经麻木,很容易发生呛咳导致误吸[6]。

3.1.4 肺部感染与病种相关脑血管疾病57例,心肺疾病16例,糖尿病11例,其他病种15例。由于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多数是肢体活动障碍、吞咽障碍等。脑血管病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原因是患者年龄较大,防御功能减弱[7]。

3.1.5 肺部感染与意识障碍相关意识障碍8例,发病例数3例,感染率为37.5%。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咳嗽反射迟钝或消失、吞咽功能障碍,咽部分泌物流入气管或呕吐物吸入气管等因素,均促使肺部感染发生。

3.2 干预模式探讨

3.2.1 建立风险因素评估表根据上述的因素分析,制定风险因素评估表,对入选患者,进行风险因素评估,注意入院48 h内无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咳嗽、咳痰、体温升高等肺部感染迹象,如有则不列为入选对象。入选患者如有上述风险因素,需要加强观察,给予护理干预。

3.2.2 建立护理干预措施表根据每项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干预措施是根据查阅文献和临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如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应该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更应该处理好其他基础疾病,患者的年龄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呈正相关,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医院感染控制检测,护理干预[8]。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是重点监护对象;吞咽障碍、意识障碍的患者注意基础护理等。

3.2.3 出院患者评估表设计出院患者评估表,评估内容主要是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等,在患者出院时给予评估,了解有无肺部感染的迹象,同时在出院后48 h内也加强电话随访。

[参考文献]

[1]王鲁妮,刘泽,肖飞,等. 老年精神障碍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10(3):204-205.

[2]马敏. 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61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

[4]王郁,邵祥忠,季顺民. 急性脑血管意外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9):171-173.

[5]李贤卓,阳丽华,蒋海波,等. 老年医院患者5865例院内感染调查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2):111.

[6]唐许珍. 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149-150.

[7]潘华琴,姜克家. 脑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高危因素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1767-1768.

卧床老人护理方法范文5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及伴随骨折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在老年人中90%脊柱骨折和髋部骨折与骨质疏松有关①。其中脊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好发部位。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变薄,骨小梁变细、减少,故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容易引起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多数老年人对骨质疏松症缺乏认识,胸腰椎骨折又给生活和护理带来诸多困难,针对本病,我们进行有效的分期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2例,男32例,女70例,最大88岁,最小60岁,平均年龄74.8岁。经骨密度、X线等相关检查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并伴有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其中胸椎骨折20例,腰椎骨折82例。以卧硬板床、腰部垫枕、功能锻炼为主,同时治疗骨质疏松症,如应用降钙素、二磷酸盐、补充钙剂、中药等。

2 护理

2.1 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骨质疏松并发骨折,患者就此感到突然,加之伤后的疼痛和生活方式改变,则会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此时,护士应主动与病人沟通交流,安慰体贴他们,做好解释工作,耐心细致地协助其各种生活所需,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治疗环境,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愉悦的心情接受治疗。

2.2 卧床期间的护理

2.2.1 卧位及垫枕护理 本病的治疗需要特殊,且时间长,如卧位不当将影响复位。故应向患者讲明卧床及腰部过伸位垫枕的重要性,告之过伸复位能够迅速减轻因骨折引起的疼痛,能够整复和矫正因骨折引起脊柱后凸畸形,并能提高患者骨折后的生活质量,使之配合治疗。患者绝对卧于硬板床上,头部不用枕,保持脊柱平直,防止发生进一步损伤。椎体压缩超过1/2者,在患者受伤椎体下垫以适当高度的软枕,以维持腰部正常生理曲度。开始时垫枕高度为7~10cm,适应3~5天后,加用窄枕,两枕相加形成底大顶小的塔形垫,使伤椎后凸部位垫高至15 cm左右。患者需坚持日夜垫枕,疗程不少于6周。要求治疗期间垫枕部位准确稳定,交待病人不随意将垫枕移位。加强巡查垫枕位置和高度是否正确,尤其在入院最初几天,需做好床头交接班。在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如有变化及时汇报处理。

2.2.2 腹胀、二便护理 胸腰椎骨折后,常因腹膜血肿刺激内脏神经,卧床后肠蠕动减慢,引起腹部胀痛、便秘。鼓励病人多食清淡,富含纤维素,能理气、健脾胃、易消化的食物。如水果、疏菜、红枣或核桃米粥、蜂蜜;忌辛辣、肥甘厚味及易产气的食品。多饮水,每日晨起饮用淡盐水一杯,防止便秘。腹胀时给予腹部热敷、按摩以促进肠蠕动,较重者给予肛管排气、灌肠。按摩方法是:病人仰卧,曲膝,全身放松,术者站一侧,手蘸松节油(或风油精、清凉油),用大鱼际掌面轻按神阙穴片刻后,再用手掌缓缓由内向外做环形按摩。排尿困难者,行按摩、热敷、听流水声、针灸等方法,无效时再行导尿术。

2.2.3 做好生活护理 由于年老体弱,加之骨折后长期卧床,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等。(1)指导和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每1~2小时翻按1次,最长不超过4小时。翻身时嘱患者挺胸直腰绷紧背部肌肉形成自然内固定,一人托扶患者肩、髋,另一人扶托髋部、双下肢,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同时向对侧翻。侧卧时躯体前后用被褥或枕头等物夹持。仰卧排便时,适当加高垫枕同时妥善放置便器,避免托拽。保持被褥、床单、衣服清洁干燥无渣屑,平整无皱折。垫枕表面柔软,以防压伤皮肤。(2)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增强肺活量,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咳嗽、排痰等,并注意保暖,同时劝吸烟者戒烟。(3)指导病人多饮水,保持会清洁卫生,勤换衣裤。有持续导尿者给予每日2次擦洗尿道口,并进行膀胱冲洗。

2.2.4 指导功能锻炼

由于老年人对功能锻炼重要性认识不够且缺乏功能锻炼知识,故应向患者讲解早期功能锻炼既可防止软组织粘连及脊柱各关节活动减弱,也可防止骨质疏松和慢性腰痛,又有持续复位的作用。并告知锻炼要尽早进行,循序渐进,切忌粗暴剧烈,以免加重损伤,影响骨折愈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法如下:(1)开始时练习主动挺腹,每日3次,每次5~10min。(2)伤后第1周行“五点支撑法”锻炼;(3)2~3周开始“三点支持法”练功;(4)3~4周开始全身腾空呈拱桥状进行“四点支撑法”锻炼;(5)5~6周开始俯卧背伸行“飞燕点水”练功法。以上几种功能锻炼,护士应指导病人掌握要领,保持正确的练功姿势,开始时因伤后疼痛和不适应,每次练数个或数十个,以后逐渐增加至200~400个,每日3~5次。当腰背痛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卧床休息。每次锻炼后需重新放置垫枕。

2.3 康复期护理

2.3.1自我护理知识指导 本组患者,多数在二便通畅、疼痛减轻、病情稳定时出院治疗,护士应做好出院指导。嘱其继续卧床休息、垫枕、腰背机功能锻炼;下床活动时间,视恢复情况而定,一般卧床45~60天。开始起床活动时,先在床上慢慢坐起,自觉无头晕及其它不适,可下地站立和迈步,行走时应挺胸,不做一切弯腰动作,3个月后才可练习弯腰前屈,但时间不宜过长,如感疲劳即卧床休息,应卧硬板床,腰下垫枕,坚持腰背肌功能锻炼半年以上,日常生活中避免劳累,禁;饮食以多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之品,如核桃、桂园、骨头汤等。但要注意保持腑气通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定期摄片复查,并在医生指导下生活和工作。

2.3.2 家庭护理指导 胸腰椎骨折恢复后,应进行骨质疏松症家庭护理的指导,以防止再次发生骨折。(1)合理的饮食,鼓励老人多食含钙、磷、维生素、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海产品、骨头汤、绿色蔬菜等,禁烟酒,不饮浓茶、浓咖啡和碳酸饮料。(2)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鼓励老人常到户外活动,接受日光浴,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但运动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参加剧烈活动,不举重物;指导病人坚持不懈地选用运动量适宜的锻炼,以提高骨量,减少骨量丢失,预防骨折。(3)改善生活环境以防跌倒,消除地板上的杂物,地面整治干燥,浴室设防滑装置,光线充足,穿舒适的耐磨鞋,外出活动时要有人陪伴,路面状况不好时有人搀扶或扶拐杖。同时积极治疗并存的疾病,提高对外界的反应能力。(4)定期进行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检测,预测骨折危险因素及观察治疗效果。

3 体会

老年骨质疏松症并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年龄大,各种生理机能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加大了护理难度,我们通过周到细致的心理和生活护理,采取正确卧位和垫枕方法,进行有效规范的功能锻炼及系统的康复指导,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卧床老人护理方法范文6

【关键词】骨科卧床病人;便秘;原因分析;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57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54-01骨折,多发诱因为意外伤害。而骨折患者因为长期卧床,很多病人都会有便秘情况发生。便秘是骨科患者常见易发的并发症之一,主指排便次数减少、排便量减少、大便较干、排便费力、排便不净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有些患者还伴有失眠、烦躁、多梦、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病人发生便秘以后,容易产生相关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影响,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而影响骨折及伤口愈合。目前,在临床上,我们主要采取饮食指导、心理疏导、按摩、理疗、功能训练等方法进行预防与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13年6月至2013年10月,有86例卧床发生便秘的病人。其中男性46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为37-72岁,平均年龄为52.3岁;下肢骨折21例,骨盆骨折3例,股骨粗隆骨折16例,股骨颈骨折26例,其它骨折20例;住院时间为3-24天,平均住院日数为13.2天。所有患者均无习惯性便秘或胃肠道疾病。

1.2方法分析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治疗等护理措施,改善患者便秘症状。2结果

86例患者中,三天内自解大便的患者为57例,第四天自解大便的患者为16例,12例患者灌肠后大便,1例患者7天后才大便。所有患者无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3原因分析

便秘是骨科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对骨科卧床病人来说,便秘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3.1生活习惯改变对于骨折的病人来说,由于以前多采用蹲姿,利用重力和增加腹内压促进排便。而卧床后必须在床上使用便盆,对卧床姿势不适应,而容易导致便秘。有的病人由于病房人多,自己不能入厕,只能在陪床人陪伴的情况下床上大便,感觉不方便,从而导致心理上惧怕排便而无法正常的进行排便。

3.2骨科疾病的影响骨折病人卧床时间较长,尤其是颈腰椎骨折病人,下肢骨折的病人,还有一些老年病人,因为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量较前减少,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而影响正常排便。同时,由于手术的影响,病人吃的东西不多,食物中的纤维素和水分不足,肠内容物不足以刺激正常蠕动,缺乏运动性刺激以推动粪便的运动,病人有便意时,家属或医护人员没能及时帮助,患者的排便冲动消失,就不容易排便。

3.3饮食习惯改变对于骨科卧床病人来说,饮食摄入量也会较前减少,饮食过于精细少渣,缺乏一些粗纤维的食物,而纤维食物的缺乏会让大便体积减小,粘滞度增加,在肠内运动缓慢,水分过量被吸收而导致便秘。还有一些病人家属为使病人早日康复,给予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粪便在肠道内移动缓慢,大便干燥,形成硬便,腹部可触及硬块,自诉在直肠部有饱胀感或下坠感,排便费力。[1]

3.4精神因素骨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是很大的伤害,有的病人正值壮年,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但是由于车祸等意外事故造成病人形体变化,功能障碍,加之手术后常用常剧烈疼痛,失血很多,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障碍。很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害怕机体功能恢复不好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还有一些病人不能积极配合治疗,不努力锻炼,自己失去信心,日常生活活动不愿独立,而是让护士或家人为其做各种生活琐事,依赖心理特别强而造成便秘。4护理

4.1饮食护理对于骨科卧床的患者来说,通过饮食调节来防止大便秘结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首先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只有饮食量足,才能刺激肠蠕动,促进患者的排便。骨科患者每日三餐,早饭要吃饱,要给予大量的饮水,使肠道得到充足的水分可利于肠内容物的通过。还要多吃粗纤维素的食物和蔬菜与水果。水果中的香蕉可预防骨科卧床病人发生便秘,其效果非常良好,病人在保证正常进食的情况下食用香蕉,排便基本能保持原有规律,且大便较软,不费力,病人自我感觉舒适。[2]还要补充高蛋白质的食物(如瘦牛肉、瘦猪肉、蛋白粉、酸奶等

4.2加强床上训练对于骨科手术后卧床的患者,患肢制动外,其余肢体应做相应的主动锻炼,病人坐在床上,两手在身体后侧扶床支住身体,腰部向上挺起,臀部离开床,然后再还原,反复做10次以锻炼腹肌,增强腹部肌肉的力量,减少腹部脂肪,还可促使大便通畅。同时可应用生物反馈治疗仪,生物反馈训练是借助先进的仪器,通过学习和训练,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能建立操作性条件化反射,从而改变其功能状况。它是利用现代电子仪器生物反馈仪将心理生理有关的某些生物学信息加以处理,以光和声的形式显示给受试者,使受试者在这种“照镜子”的过程中,“看到”或“听到”自己生理活动的变化,可训练患者在排便时松弛盆底肌肉,使排便时腹肌、盆底肌群活动协调,而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便秘的目的。

4.3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于骨科病人来说,可以使用按摩腹部的办法来促进排便。具体做法是患者去枕仰卧位,用双手食、中、无名指重叠在腹部,依肠走行方向,由结肠向横结肠、降结肠至乙状结肠作环形按摩,也就是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的顺时针方向循环按摩,每分钟20至25次,每次5min,每日2次。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定时排便,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有便意时不要忽视,及时排便。排便的环境和姿势尽量方便,免得抑制便意、破坏排便习惯。

4.4加强心理护理,保持乐观情绪我们要给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让患者配合医生护士的治疗,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另外,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减轻患者疼痛,配合患者做床上功能锻炼,鼓励病人家属能陪着他,关心他,尊重他,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建立患者疾病恢复的信心。

4.5使用缓泻药物对于3天未排便的病人,可服用一些缓泻药物。临床常用番泻叶3-9g浸泡于100-200ml沸水中,代茶饮用,一般老年体弱者服用100ml左右,体质较好可服150-200ml,约在服药后4-10h开始排便,可排便2-5次。还可以应用开塞露、矿物油或液状石蜡等,可以软化大便,使粪便易于排出。如果粪便硬结,停滞在直肠内近口处或患者年老体弱者,可使用清洁灌肠的方法以利于排便。5小结

便秘是骨折后卧床患者常见的病症之一,患者发生便秘后,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心理影响,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骨折后由于卧床,活动量减少,胃肠粘膜萎缩,分泌液减少,粪质容易干燥所以易产生便秘,因些,我们要加便秘病人的护理,要对患者给予正确的健康教育,告知便秘的危害性,以及排便的必要性。同时提供较为隐秘的空间,提供良好的排便环境,减少患者便秘情况的发生。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