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教师工作计划范例6篇

中专教师工作计划

中专教师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卓越计划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26

2010年6月13日,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批准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为第一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实施高校,揭开了我国工程教育历史的新篇章。“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从2010年由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试点,正式启动“卓越计划”。目前我校除上述两专业外还有资源勘查工程(原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艺与工程三个专业设有“卓越计划”班。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卓越计划”班从选拔到培养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相对于传统培养模式还属新生事物,总体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研究“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十分必要,本文主要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进行研究。

1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现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收“卓越计划”班学生,每年招收一个自然班,大约30人左右。目前第一届招收的学生已经进入大学四年级,正处于毕业设计阶段,该专业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培养周期。下面就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情况做以简单介绍。

(1)领导重视,管理制度完善。为保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顺利实施,在学校组织的基础上,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成立了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应保障体系,①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及学科骨干教师。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卓越计划”选拔淘汰办法、培养方案,负责协调“卓越计划”班课程安排、师资配备、经费、实验实践场地等工作,为“卓越计划”实施提供了组织与制度保障。

(2)因材施教,制定特制培养计划。针对“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专门制定了符合培养出口要求的“卓越计划”培养计划,强化工程实践设计能力,②在培养计划加大了实践类课程学分比例,培养计划中实践课程比例为21%高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普通班的19%,并设定了企业实习实践环节。同时对学生实行“3+1”培养模式,即三年基础理论教育和累计一年的工程实践教育,加大了工程实践培养力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更具备工程特性。

(3)重点培养,配备优秀师资队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除了为“卓越计划”班制定专门培养计划外,在课程安排和师资配备方面都进行了政策倾斜。“卓越计划”班学生课程基本都是小班授课,任课教师多为教学经验较为丰富、授课效果好的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授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专业课程都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4)建立选拔淘汰机制,实行开放式管理。2014级以前的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班是在学生大学一年级刚开始的入学军训期间在本专业内部根据学生大学英语分级成绩、数理化综合成绩,经专业面试后确定进入“卓越计划”班学生名单。2014年为加深学生对“卓越计划”班的了解,也为增加其它专业学生进入卓越班的机会,学校调整了“卓越计划”班学生的选拔时间和选拔范围,即等大学一年级下半学期根据大学期间成绩在全校专业进行选拔。为激励促进“卓越计划”班学生学习,对于进入“卓越计划工程师”班学生每学期成绩出现必修课一门不及格或选修课两门不及格的情况的学生将予以淘汰到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普通班。这种开放式管理方式为保证“卓越计划”班的优质生源提供了保障。

2 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特点

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班今年拥有了第一批毕业生,通过第一批毕业生情况可以看出“卓越计划”班学生较普通班培养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工程实践特点鲜明。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学习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工程实践特点。该班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有一年的学习是在企业完成的,因此,能够做到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均能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有了工程实践的直观印象,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我校参赛人员卓越班学生占有大部分,并且每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与“卓越计划”班学生实践能力突出密不可分。

(2)班级凝聚力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的过程中,班级同学统一住宿、统一活动,增加了同学的接触时间与机会,对培养同学感情非常有帮助。增加了班级凝聚力,与其它班级相对,“卓越计划”班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更活跃、更团结,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氛围更浓厚,在学校的优秀班集体评比中,每一届都有 “卓越计划”班。

(3)工作适应能力增加。由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实践接触得多,学习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所以该班学生在工作之后进入角色将会更快,在找工作过程中该班学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在石油石化毕业生整体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卓越计划”班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偏爱”,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3 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学生培养的思考

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班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该模式刚刚开始几年,所以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思考与改进。

(1)加强校内教师工程素质建设。高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毕业生直接到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工程教育思想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足够的重视,③由于教师工程素质不高,造成指导学生过程与现代工程技术脱节,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班在导师指导学生过程中便发现存在类似问题,这不利于高等学校教师对“卓越计划”班学生进行引导与指导,因此有必要通过培训、校企共建设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中教师的工程化背景建设,为“卓越计划”班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2)完善导师制度,更好指导学生。“卓越计划”班学生培养方式与普通班的差别,使导师配备方面也产生了不同,目前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的导师配备情况是2~3名学生配备一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导师,这样的导师配备方式,虽然增加了对学生的单独辅导的机会,但导师之间的差异及导师对政策了解把握程度的不同,导致对学生指导的不同,为消除这种影响,在给学生分别配备导师的同时,应该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卓越计划”班的班级导师,加强对学生专业指导。在企业实习阶段采用“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业分别指定人员为学生班主任,分别负责学生企业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学习,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如果派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校内导师,这些教师的教学、科研、行政事务较多,不可能在学生在企业期间长期驻于企业,但如果派年轻教师担任校内导师,虽然时间上能够保证,但也存在经验不足、指导学生力不从心的状况,如何完善“双导师制”,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做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3)加强专业国际化发展。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于2014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毕业生所获得的学位,可以在“华盛顿协议”国得到认可,即可以在相关国家就业。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过,只是为本专业的毕业生获得了通向国际的通行证,如果要使学生能够真正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还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目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已经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对培养计划做了调整,要课程设置与内容方面做了很大改进,但在英文课程教学方面还有待加强。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程教育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资源勘查工程“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企业、教师及学生的一致认可,但也发现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有相关的政策制度的支持,相信在企业、学校、学院、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资源勘查专业“卓越计划”会让更多的企业与学生受益。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石油高校的地质类“卓越计划”培养方式研究

注释

① 陈翠华,丁枫,董树义,程文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2:44-49.

中专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06-02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求改革和创新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条件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运而生。郑州轻工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其作为学校“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工作。目前,郑州轻工业学院成为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学校。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作为郑州轻工业学院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个本科专业之一,具有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良好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准确把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内涵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制定的重大高等教育创新项目,是体现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重要步骤,是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实现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结合目前烟草企业对烟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了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采取“3+1”培养模式对烟草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进行培养,本科生3年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1年集中进行生产实践。烟草工程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要求,以烟草行业为背景,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烟草行业对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的需要,设计和完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工程实践(实习)、大学生创新活动、开放性综合实验、学术报告、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通过各个环节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和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烟草工程系遴选了教学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均有工程实践经历,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任教师均有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所)实习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烟草工程系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烟草企业遴选、聘请专业高水平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工程师)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学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参与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获得一定的薪酬。

四、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烟草工程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开设课程,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将所有理论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的课程均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通过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实现了由“因教师设课”向“依据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大纲设课”的转变,消除部分课程重叠或教学内容重复等不合理现象,最终实现提高理论课教学效率,在不过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不影响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参与工程实践活动,保证“3+1”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实践环节。烟草工程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特别在当前加强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过程中有着其他任何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内容由工程见习、烟叶生产实习、打叶复烤实习、卷烟材料实习、卷烟生产实习、创新型实验、卷烟产品实习、卷烟厂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模块构成。烟草工程系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并修订了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完善了指导教师的选拔、学生的管理与考核等相关制度,实践过程中严格按照实践计划和相关制度的要求进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保证实习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一致,生产实习指导书须及时更新。为此,烟草工程系科学编写了《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在内容上注重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融合,注重知识的可获取性,注重提问形式的多样性,应用实践表明具有良好的效果。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结合烟草企业对烟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系进行了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通过科学制定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对于烟草行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53-57.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4]梁德全,陈钦勇.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67-69.

[5]刘春奎,蔡佳,闫克玉,等.烟草工程专业《烟草原料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1,(3):131-132.

[6]李瑞丽,杨靖,程传玲,等.关于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2,(1):68-69.

[7]王建民,杨靖,刘春奎,等.《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及应用[J].轻工科技,2013,(4):171-172.

中专教师工作计划范文3

教师发展体系的内涵和必要性

1.教师发展的内涵

高校教师发展是一个比教师在职培训更为宽泛的全方位概念,在实际的教师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选拔聘用,而且更要重视教师个体在组织中的发展。广义上的教师发展是指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即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学习和实践,使自身得到提高和完善;狭义上则理解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更多地强调其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2.教师发展体系的内涵

总体上看,高校教师发展体系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基于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发展目标,为完成高校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实现教师发展目标而建立的一套动态系统或机制,包括高校教师发展组织机构、实施的主要模式与基本方式方法、具体项目与实施对象、发展管理等内容;二是为完成各项发展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包括教师发展需求的调研分析、发展项目开发与设计、组织实施、过程管理、结果评估及应用等一系列内容,是保证高校教师发展体系有效运行的整体系统。第一层含义相对宏观,包含第二层含义的内容,而第二层含义则明确了教师发展的实施依据、如何实施,以及项目开展进度等,保证实施者巩固和衡量实施效果,避免教师发展工作的盲目性和临时性,是高校教师系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然,高校教师发展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教师队伍发展情况、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正,否则高校教师发展体系就会失去实际的意义和功能。

3.构建教师发展体系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国内部分高校参考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的理论与实践,开发出教师培训项目系列,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变化,已有的面向教师整体发展的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更多的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逐渐开始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以及高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增强了教师队伍内部的压力和竞争性,使得高校教师积极寻求提升自身素质的途径。另外,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管理工作整体停留在教师培训阶段,只有部分高校建立了基于校本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大部分高校还缺乏针对教师专业、职业和个性化发展的平台。由于国内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立整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即使基于校本而建立,也还是存在着高校之间相互模仿的现象,尚缺乏系统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教师发展体系框架设计——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

1.教师发展体系相关政策的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北京工业大学已基本建成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并于近年来开始关注教师发展体系建设,尝试设计补充若干项教师发展项目。1999年,学校出台了《北京工业大学职工学历教育的若干规定》,对教职工接受学历教育的范围、条件、实施和经费开支等内容进行规定。2002年,《北京工业大学师资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北京工业大学教职工培训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进一步将“学历教育”扩展为“师资培训”,并明确界定了师资培训的类型,包括非学历教育(含岗前培训、研究生课程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外语培训、单科进修、骨干教师培训)和学历教育(含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2005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人才强教行动计划”,《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出台,构建了包括“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选拔计划”“人才培训计划”等多层次的人才计划项目。北京工业大学依托“人才强教计划”,将学校师资培训工作纳入“人才培训计划”,重点在“访问学者研修计划”“教师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计划”“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计划”“高级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等系列项目,为学校教职工拓宽了培训空间、提供了发展平台。除了融入“人才强教行动计划”既定发展框架之外,学校自“十五”时期,每年在“211工程”建设经费中拨出部分专款设立“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支持教职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服务北京计划项目、中青年骨干教师交流培训等。2011年,学校首次面向教师群体,选拔北京工业大学“京华人才”10名和“日新人才”20名,以人才发展规划项目的形式支持教师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同年,“北京工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旨在提供以“教师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培训”和“教师教学咨询”为基础的教学支持与服务,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校的师资培训与服务工作向常态化、系统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

中专教师工作计划范文4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但是教师一般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能力较弱。因此在园林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该支持与鼓励学院教师逐渐成为“双师型”教师,或者可以从校外企业及社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补充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通过在公司的实际工作可以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技巧和行业的发展动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实力可为企业解决项目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加“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校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搭建“实战式”教学平台

为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搭建“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重要的是能使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紧密相结合。学校应该与园林专业相关单位广泛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我校与市建设局、规划局、林业局、设计院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战式”顶岗实训基地15处,搭建了稳定的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使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很快适应实际工作。通过这种固定和机动的两种教学方式,来发挥该平台的作用,固定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校内外实验室、实习、见习基地及“实战式”的顶岗实训基地,机动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参与实际地方工程项目的建设。学校自己成立“园林专业规划设计创业中心”,申报园林专业规划设计相关资质,搭建稳固的“实战式”教学平台。近年来,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园林专业学生共参与“张家界市林权调查”、“张家界三望坡度假公园规划”、“桑植县金科明珠绿化设计”等60多个地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学生在这种“实战式”平台的建设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为了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扎实的园林景观表现技法基本功,突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具创新的思想,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我校每年定期举办“插花艺术设计大赛”、“手绘规划设计大赛”、“南方测绘技能大赛”、“计算机辅助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们的艺术潜能,提升了艺术修养,为他们今后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3•执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的一个最后环节,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园林专业毕业论文推行双导师制,充分体现了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通过创新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导师”制即由学校、企业各配备一名导师,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实践工程项目,共同选题,共同商定指导方案,共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我院园林专业推行毕业论文双导师制,并协助学院专门制定了实施双导师制的办法,聘请与规划设计类专业相关的规划师、设计师、工程师、盆景式、经济师等13位专家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老师。近年来,结合实践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共有80多项。双导师制的推行,不仅确保园林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得到提高,而且大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加强教研教改,编写特色教材

中专教师工作计划范文5

1.师资队伍失衡,教师缺乏工程经历

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以青年教师及退休的教授为主的专职教师队伍,其二是以源自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校外在职教师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中中年骨干教师出现断层,未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专职教师从本科、研究生毕业后就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缺乏工程经历,实践教学能力弱。民办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教学型”,考核依据主要是教学工作量。“教学型”教师进行在职进修、科研、企业顶岗锻炼的时间很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同时,由于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兼职教师队伍不能完全适应民办院校的教学需求,同时在管理上也缺乏约束力。

2.专业设置缺乏特色

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主要是借鉴公办本科高校或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主流专业或热门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装备业不断壮大,人才需求缺口越发明显。目前,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类专业。就国内工程专业特色而言,一些公办院校都在不断创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专业,而民办院校的工程专业建设还是随大流,没有开始自己的特色之路,对于研究工程教育模式的民办院校也很少,如何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大背景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在制造装备、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的人才建设任务。在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50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1000万左右。同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统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所有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中,“985工程”大学27所、“211工程”大学38所、普通本科院校110所、新建本科院校19所,民办高校无一入选“卓越计划”。面对公办本科院校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教育改革,考虑到民办高校的长期性发展以及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形势,民办高校的工程专业学科建设、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三、民办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路径探讨

l.科学确定民办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卓越计划”追求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民办高校应坚持“学用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如三江学院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工程专业可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参考已参与“卓越计划”公办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相关行业标准等来科学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院校可根据就业市场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以及工业界人才规格需求,结合办学特点、师资力量,准确地选择培养工程师的合适类型,作为学院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办学目标趋同的现象。

2.优化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是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提出的系统完整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民办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可以依据“卓越计划”的四个原则“找准合适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出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切合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或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贯穿着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实现过程,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一体化。如三江学院提出了“三维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育体系,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

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民办高校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突出“工程”性,如在课程体系中增设项目型课程、设计型课程,结合生产实习、顶岗工作、课程设计、项目设计等形式丰富实践类课程。同时,结合院校特色,采用灵活多样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也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卓越计划”将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根本要求,明确提出“累计1年左右时间在企业学习”的要求。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强调的重点。民办高校在这一方面较公办院校而言,显得更加薄弱。面对工程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民办高校可以将校内实践教学与行业实际结合,通过真实的工程案例,设计教学形式,增加自选性、协作性实践,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将国内的各类工程竞赛与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设计大赛等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提倡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方面引入CDIO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双导师制”

“卓越计划”提出:每一届本科生在4年内达到有6门专业课是由5年以上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中存在严重的教师工程实践经历不足的现象,为解决这一不足,相应院校可从企业直接引进专职教师,吸收行业内有真才实学的人士。同时改革“教学型”教师评价标准,针对工科教师,可以强化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创造环境鼓励专职教师赴企业顶岗锻炼,将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逐步使得“教学型”转为“工程型”。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一改从公办高校聘请在职教师、退休教师的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工程经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互补,组建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推进“双导师制”,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

5.多方位加强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卓越计划”将校企合作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提出“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实施原则。民办高校可以在行业企业原有合作基础上,寻求新的合作模式,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有深度的合作内容。民办本科高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过程中主要依托师生关系和领导交往等个人要素,缺乏长期稳定性。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过程中,民办院校可以摸索新的形式,譬如“预就业”等,此类模式可以提高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建设校内工程实践中心或“教学工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发挥工程实践中心的效能,联合企业建设成符合企业环境的工程实践中心,将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有机融合,采用“双导师制”的模式,邀请企业工程师到中心做专题报告。同时,民办高校可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成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根据企业人员的需求变化来修订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反馈机制,使得学生达到“零距离”就业。

6.构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研究工程教育人才质量与工程专业认证的衔接,逐步推进企业、社会来评价人才质量,推动民办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国际认证的认识和实践。加快民办院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是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保障。民办高校可以从政策、经费等方面保障工程教育质量。

四、民办高校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议

中专教师工作计划范文6

Abstract: The Urban Planning of Architecture School 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s a famous brand special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its consistent focus on the pragmatic ideas, 50 years of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the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Lingnan region, the Urban Planning has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a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system of subtropical region. Through further developing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in bilingual and English-teaching education, the Urban Planning will probably get to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关键词: 城市规划;特色专业;教学改革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characteristic specialty;educ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31-03

0引言

长期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以自由开放、中西兼容、求实致用、开拓创新的精神,立足岭南,注重亚热带地域特色,创造了岭南城市、建筑和园林的特色风格,创作理念则强调务实。

这一传统也在城市规划专业其得到不断发展、丰富和传递。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本着强调务实的创作理念,除了讲授常规教材内容外,还将加强亚热带和岭南特色专题内容,使本专业成为地域性专业知识的研究、及传播中心。

1建设目标

本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是继承五十多年的办学经验,立足岭南地域文化和环境特点,建立和完善具有亚热带地区特色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体系,逐步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城市规划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的设计能力、扎实的规划理论基础、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现代城市规划专业人才。

1.1 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工程能力和研究能力并重的创新型城市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需求,适应发展变化形势的本科人才,是目前城市规划高等教育改革值得探讨的课题。在本专业近年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未来几年内,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室、教材建设、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习基地、国际合作、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将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专业。在“加厚”传统工科院校城市规划设计基础教育的同时,实现更全面工程能力的培养,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专题指导。同时,加强人文地理类课程和城市规划技术体系的建设,强化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将来继续深造从事城市规划学科前沿研究的人才,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理论扎实的教授作专题指导,并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城市规划社会调查。

1.2 依托学院下属的设计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建设力度,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本科大学生的培养普遍存在偏于理论教学、疏于实践实战的弊端和实际困难,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够紧密。目前建筑学院拥有乙级城市规划和甲级建筑设计资质的建筑设计院,以及国内本学科唯一的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在生产和科研方面强有力地支持和反哺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得到极好的承载。今后本专业建设的重点是确保高年级专业课面向实际基地和现实要求,毕业设计则在真实课题环境的支持下开展,使学生有机会在项目现场开展全面的调研、了解一线的各种问题,以对待“真题”的态度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且鼓励开展不局限于现实约束、有深度的专题研究和对策思考。

1.3 依托国内外的共建单位,进一步开拓国际化教学交流,强化双语教学和全英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现代城市规划专业人才。

中国的城市化受到了世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国外理论对中国问题的解释既有一定的建设性,也有很明显的不适用性,因此,如何保证国际化交流的有效性是值得重视的。一方面,加强双语课程和全英语教学的建设,重点结合引入国际城市规划理论的教学内容开展,另一方面,有选择性地开展国际联合教学,重点结合国内外可比较议题和中国热点问题开展,学生有机会参加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外籍教师授课等环节,部分学生有机会参加国际合作本科生双学位培养计划,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总体来说,合理的培养体系,创新务实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与国际接轨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是我们今后具体的建设目标。本专业将以悠久的学科历史、优良的师资队伍,和不断发展的高水平教育模式,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在省级名牌专业的基础上,努力成为国家名牌专业。

2建设方案

2.1 发扬传统优势和亚热带地域特色长期以来,本专业以自由开放、中西兼容、求实致用、开拓创新的精神,立足岭南,注重亚热带地域特色,创造了岭南城市、建筑和园林的特色风格,创作理念则强调务实。这一传统得到不断发展、丰富和传递,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专业显著的传统优势。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城市规划专业的各课程本着强调务实的创作理念,除了讲授常规教材内容外,还将加强亚热带和岭南特色专题内容,使本专业成为地域性专业知识的研究、设计及传播中心。

依托学院设有目前国内建筑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的总目标是研究亚热带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包括三个研究方向:亚热带空间环境与建筑设计、亚热带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节能和亚热带建筑结构与防灾减灾。其下辖建筑设计科学实验中心,该中心下设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子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子实验室,GIS技术子实验室,将围绕资源紧缺条件下城镇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核心,研究亚热带地区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它们对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全面的平台支持。

2.2 创新办学机制,构建“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平台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实践性特点与研究型大学的办学优势,将部级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机地整合起来,建设实体型、一体化的产、学、研教学平台,保证学术思想和办学资源持续不断地向教学输送,保证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直接转化为相关教学内容,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方面,本专业与校外多个规模较大的设计院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同时每年为参加五年级上学期21周业务实习的学生提供50多个设计院供自由选择。近10多年来,本专业五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设计还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部分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设计师参与全程指导。

另一方面,本专业教师都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部分教师还承担了高水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设计课教学中,老师们将具体的设计实践经验融化在本科教学,设计课程题目的选择在不同时段均考虑实际工程中的新技术与新问题,不断调整充实教学内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水平。高年级学生还有机会参与到教师工作室的实际工程设计研究中。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不同专业的高资历研究人员结合课程需要也会参与到设计系列课程的讲授、讨论和评图等日常教学环节。

2.3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体系采取基础和精专两段式的“3+2”复合型结构,即1-3年级的建筑学一级学科同步基础教学和4-5年级的城市规划精专拓展模式,以保证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知识面与多元化、专业化和研究创新等发展能力并重培养的要求。

2008年,担任本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部级教学团队(全国高校建筑类目前唯一一个部级教学团队),为基础段教学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精专阶段的教学改革措施是突出规划设计主干课的主线和重点课程建设的整合作用,协调相关课程,保障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规划设计能力。目前精专阶段已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城市规划设计”和校级精品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将进一步强化三年级下学期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四年级的《城市规划设计》教学到五年级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衔接,提高理论讲授与实题设计的互动效果。

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根据城市规划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巩固传统工科院校对形态规划设计能力培养的同时,延伸人文地理学科的教学,加强学生对城市规划新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等)的掌握和运用。在教学计划中,适应向研究型大学转向的特点,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通过增强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报告的教学力度,整合“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等人文地理类理论课。同时组织主讲教师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教材;理论与实践融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相一致,使教材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典型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可读性。

2.4 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优化的目标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保证全国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核心课程的前提下,依托“产学研”优势,加强建筑技术和岭南地域性方面的教学,突出本专业的特色。

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多开“创新实践课程”,以专题、参与竞赛、联合设计、自主选题等形式开设各类实践课程,一方面通过规划设计主干课的综合教学改革推行,一方面结合国际交流和大学生专业竞赛,真正为学生建立丰富的创新实践环境。

另外一个重要措施是结合“兴华人才工程”团队建设,按“工程型”、“研究型”和“国际化”三个目标培养学生。具体思路如下:

工程型:加强工程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有较强城市规划设计能力的人才,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专题指导,“亚热带地区城镇规划与设计”团队将负责这个方向的工作。

研究型:加强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训练,旨在培养将来继续深造并具有从事城市规划学科前沿研究能力的人才,培养对象将按每师4-6生的标准配备理论扎实的教授作专题指导,配备“城市发展理论与方法”、“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等团队将负责这个方向的工作。

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规划学科专门人才,加强全英语教学和双语课程的建设,培养对象将有机会优先参加与美国、意大利等国名校的国际交流项目、优先参加国际合作本科生双学位培养计划,“岭南城市,景观环境与建筑文化”、“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等团队负责这个方向的工作。

2.5 强调学科交叉,充实师资队伍建筑学院拥有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及景观建筑学专业均设有硕士点。华南理工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兼有工、理、经、管、文等学科的综合交叉优势,使本科生课程的开设将得到相关学科的支持,促进知识结构的学科交叉。体现在教学计划中,部分涉及城市规划作为公共行政内容的课程与本校管理学院的课程形成互补,部分涉及城市交通内容的课程与本校土木与交通学院的课程形成互补。

目前城市规划系在编教师共有33名(含景观),其中约50%来源于本校毕业生,其余来源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其它国内院校,教师来源广泛。年龄结构方面,约60%的教师为40岁以下。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9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充实,通过专门引进和深化培训,继续完善学缘学历结构,未来几年的重点是引进拥有国外名校学历的新教师,以进一步开展专业提升和国际化水平,同时适当考虑国内优秀城市规划院校的毕业生,以保证规划设计课程良好的师生比,逐步形成整体更加优化的良好局面。

2.6 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化教育为适应全球化发展大势,城市规划专业自上世纪90年代始,不断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多方面、多渠道拓展与国际接轨的机会和领域。

一方面,建筑学院接受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评估制度,用国际认可、通用的专业评估制度来评价衡量本科专业办学水平,使本科办学体系走向国际化、现代化。其中城市规划专业将继续引进相关的师资力量(包括外教和国外著名大学的学者),完善全英教学和双语教学体系;将继续拓展与国外知名大学共建教师培养基地(已与意大利费拉拉大学、ILAUD国际实验室建立常规性合作)和进行本科生双学位培养(已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签订合同)。

另一方面,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还将继续加强与国际本专业领域间的友好往来与经验交流、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包括经常邀请外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给学生开讲座;与国际院校之间的友好互访;与国外院校共同开设《联合设计》课程,带领学生前往美国、法国、意大利、挪威等国家,与各国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一起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研讨课题,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其将国际不同文化背景的最新信息融会贯通,发展创新思维,将学生培养成为更出色和全面的人才。

2.7 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技术手段针对国内目前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存在案例分析不足的现状,在教学中强调案例教学方法,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社会调研、城市调研、及个体案例调研。实践方法和技能培养贯穿课程教学始终。保证教学活动中合理师生比、实行行之有效的教学帮带辅导,增加了案例的剖析,从实践操作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分析视角,提升学生对专业设计的认识,并启发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一库二系统”的建设,搭建数字化教育平台,有力地支撑了案例式、开放式设计教学模式的实施,并为校内外提供了广泛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了整体教育水平。“一库二系统”指设计教学资源库、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和课件摄录系统。设计教学资源库主要收录了有关设计课程教学的几乎全部资源,包括课程相关教学文件、课程辅教学文件,资源覆盖了文字、图片、多媒体、网络等方面,资源量大,覆盖面广,共包括图片资源94500张、模型动画及教学过程录像29部、43门课的教学课件,曾获广东省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专业资源库建设优秀项目二等奖。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可将本专业所有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保存在服务器中,师生可通过网络,查询、下载、观看设计课作业电子图档,给师生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易用的学习途径。未来三年建设期间会结合使用情况对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设计教学资源库和摄录系统进行完善,使其更好地协助教学。

2.8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有效的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城市规划专业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如设计课成绩评定管理办法,学生作业档案保存管理办法,教学文件归档、学籍管理、教学文件、文献资料管理等,保证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青年教师培养管理方面,本专业实行新教师、新课试讲制度,由学术委员会把关。建立老中青传帮带的教学梯队,按“大师+设计课主持+青年教师”的模式进行教学强化训练,除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还需提高他们的实践科研能力,鼓励青年教师每年申报教学和科研课题,并将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设计作业图纸归档方面,所有学生正图作业进行电子文件归档,较好作业原图存档,图文资料有系资料室负责归档保存,电子文档归入资源库保存。本专业专门建立了设计课程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和设计教学资源库管理。

课程管理方面,要求教师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课计划必须经学院和系负责人讨论审核。局部需要调整时,需经学院讨论,报学校教务部门批准并备案。必须按照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等编写教学日历、制作课件;必须提交完整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日历、试题、试卷分析、成绩、设计说明书等。每学期需要调课、停课、代课的教师必须履行手续,严格控制教师因出差次数多而影响教学工作。

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对各主要教学环节制定质量评审标准,并通过教学质量学生评教、专业领导听课、毕业生质量反馈、全国专业教学评估和教学督导员检查制度等,多渠道监督,确保专业教学质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在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城市规划人才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专业特色鲜明,学生培养质量高。是广东省名牌专业、也是华南地区第一个通过全国优秀级评估的城市规划专业。在实践环节、精品课程建设、双语课程和地方特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通过未来几年的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将不断提高学科水平和研究创新能力。成为培养符合国家和地域城市建设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文件[Z].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