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读后感范例6篇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范文1

我们的课本上的第八课《三打白骨精》节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度过这篇文章后,使我感触很深。全文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遇到白骨精并三次打死她的故事。全文概述:

一天唐僧师徒来到一座高山前,因唐僧感觉肚子饿,所以让孙悟空去找东西。在悟空刚走后,妖怪白骨精为了长生不老她摇身变作一个美貌的村姑。假装给他们送斋饭,然后趁机抓住唐僧吃了他,然后她就能长生不老了。正在这时孙悟空摘桃回来了,用火眼金睛看了看。见是妖怪变得。便抽出金箍棒,刚要打就被唐僧阻止了。孙悟空说:“师傅,他是妖怪,是来骗你的”。说完便当头一棒。这妖怪见状便用法术脱了身。悟空打开罐子,从中跳出几只青蛙、癞蛤蟆,唐僧这才有些相信这村姑是妖怪变的。不一会儿从右边山山上闪出了一个老妇人,悟空见又是那妖怪变的又没说话。当头一棒。妖怪逃脱留下一具假尸首。第三次悟空叫来众仙来作证终于杀了白骨精

其实我真的很喜欢这篇课文,更喜欢《西游记》。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范文2

一、课前,对众多资源的有效筛选

【案例1】上课伊始,老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猴哥》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是哪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歌吗?《西游记》中的主人公是否歌曲中的猴哥?……。今天继续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三打白骨精》。

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筛选,要选择对课堂教学最有效的资源进行运用,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像本节课教学开始时所用的资源——歌曲《猴哥》,就能起到了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猴哥》的歌词内容,是对孙悟空精神品质的高度概括与赞扬,与《三打白骨精》一课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要表达的主题是相同的,在众多的资源中选择歌曲《猴哥》,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更好地认识孙悟空形象做了铺垫。

二、课中,对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多媒体出示:从白骨精的“三变”,我们可以看出_____;从孙悟空的“三打”,我们又能明白______。

(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2】

师:通过你们的自主探究,从白骨精的“三变”, 可以看出白骨精的什么?

生:我们从白骨精的“三变”, 可以看出白骨精的诡计多端:我们从白骨精的“三变”, 可以看出白骨精的狡猾、贪婪:我们从白骨精的“三变”, 可以看出白骨精善于乔装打扮。

师:从孙悟空的“三打”,我们又能明白什么呢?

生:从孙悟空的“三打”,我们又能明白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从孙悟空的“三打”,我们又能明白孙悟空能明察秋毫:从孙悟空的“三打”,我们又能明白孙悟空意志坚定。……

师:我们能够概括出白骨精和孙悟空这两个人物的特点,文中哪些语句能够说明相关人物的特点呢?自由找一找,画一画,写上批注,然后读一读;也可以先读一读,后写上批注,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接下来,进行了集体交流展示。在展示中,老师进行了原著的阅读指导牵引,将原著中的白骨精“三变”的人物形象描写内容,与文本中对应片段进行比较阅读与赏析,让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初步体会《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魅力。)

【案例3】

生:老师,我觉得,白骨精的“三变”是精心谋划的,她用了一些计策。

师:哦?是吗?你的发现很有价值。白骨精的狡猾、贪婪、诡计多端,在她的“三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她的“三变”分别用了什么计策呢?(学生合作探究后交流)

生:我觉得白骨精在第一“变”中是用了“美人计 ”,她觉得唐僧会很容易被骗到手的:老师,我觉得白骨精变成老婆婆使得是“苦肉计”。

师:那么,她后来变成老公公用的是什么计呢?

……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课堂应充满生命的涌动。这种语文教学境界令人神往,也是教师梦寐以求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正是在追求“充满生命的涌动”的课堂,正是运用新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上,学生才有了足够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他们的思维才有了更高层次的跨越,课堂生活的质量,才能够得到提高,也才有了由白骨精的“三变”所生成的“美人计”、“苦肉计”和“连环计”等智慧火花的闪耀。这就是“以生为本”的课堂,这就是为学生发展着想的课堂,这就是有实效的“充满生命的涌动”的课堂。

三、课后,对相关资源的恰当荐阅

多媒体出示课后作业:(课后选做题)

1、读读《西游记》中的故事,准备参加班级“故事大王”评比。

2、请搜集与《西游记》有关的成语、歇后语,做一张手抄报。

老师在教学完《三打白骨精》后,布置学生选做与《西游记》有关的作业,也是精心考虑的结果。两道作业题,无论学生选哪一道题,他们都要接近名著《西游记》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这充分体现了老师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高度重视。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范文3

课文内容“囫囵吞枣”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实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近几年,语文教学领域声音最多的、最响的莫过于“人文关怀”“语感培养”等。而当提到“语言文字训练”时,人们马上会把它与“过时”“传统”等词相挂钩!总觉得这样的课人文性过火――课堂中架空文本和语言,脱离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一味“宏大叙事”,天马行空,来去无踪。凭空追求的“人文性”正在被人们作为现代时尚而青睐,却不是语文课所需要的人文性。

现实教学中,缺少的就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由“语言文字训练”而散发出来的“语文味”。《语文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由此看出,语言的学习应该在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中完成,语言实践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

曾经听一位教师执教《新型玻璃》一课,过程如下:第一步,学习课文。先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词;然后了解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有什么作用?什么特点?第二步,课外延伸。先展示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新型玻璃;之后自己想象一种新型玻璃。听完课后,觉得疑心重重: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常识课。这种大雨倾盆式的课外知识轰炸,其结果只能是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在这样的课堂上,知识似乎成了说明文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又如一位老师执教《嘱咐》一课,大量引入了歌颂母亲的文章,有孟郊的《游子吟》、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阎维文唱的歌曲《母亲》、网络文章《母爱无痕》,整一堂“爱的主打课”,让学生在歌曲、散文、诗歌中来回穿梭畅谈感受,学生情绪激昂,发言精彩。

语文的本质是“学语习文”,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言语教学。但是在听课中发现,有些语文课堂强化了“人文感悟”,淡化了言语习得,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感悟体验的生成上,人文思想的熏陶上,言语的训练淡化了,语文工具性的落实忽视了。作为语文课,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感恩之情是重要的,但这并不是唯一追求。课堂中本应进行品味的语言文字,早已被充斥于整个课堂“浓浓母爱”的补充资料填充得无处藏身了。这种忽视了字词教学、言语训练而笼统地谈感受,刻意营造外在 “人文”的语文课,是无法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整堂课虚化了言语的咀嚼和咏涵,放弃了言语的感悟和积累,学生看似感悟到位,实则背离了语文课程的初衷。

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感悟到的仅仅是人文,而不是语文,那么长此以往,语文素养必然成为空中楼阁,因为语文学科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最终应该体现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听、说、读、写方面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自如地运用母语进行交际。如果言语训练只求结果不重过程,那么学生获得的发展也只能是一种自然发展,而非有效的发展。换一句话说,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无疑成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语言运用“咬文嚼字”

文本是课堂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情感的源头在文本之中,对学生最具诱惑力的应该是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切不可进行架空的人文熏陶和单纯的语言技巧演练,而应以理解感悟内容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使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兼顾,内化与外化兼收,从而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训练。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咬文嚼字”,渗透母语文化 教材是客观的,教法是主观的;人的心理具有客观能动性,具有创造性,所以说,教学的效果如何,就看你如何把握。下面是“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武汉赛区)”王玲湘老师在教学《搭石》时的精彩片段: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男生来。

(男生读一遍)

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

(女生读一遍)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对“协调有序”一语,王老师满足于字面意义上的理解吗?不,因为她心里很清楚,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词义是有所指的。唯有把词语置于“环境”中,才能对特定的语言有所理解,对该词语运用之得当才有所悟。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答)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王玲湘老师一定很熟悉“劳动号子”的,于是她才会这么成功地把它移植到这里的阅读教学中来――她在无形地指挥着学生,像按着“号子”般的节奏,踏石过溪。是啊,学语文为什么就不能这么的有趣呢?在这里,孩子们的心里充满着愉悦!在这里,“生命教育”的色彩,一片灿烂!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咬文嚼字”,把握语言潜信息 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对文本的解读、文本把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上课的成败。因此,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时,首先要在与文本对话时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达到真心地与作者、编者心灵上的交流,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下面是“浙江省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评比课”中,张红萍老师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片段:

师:咱们中国人很喜欢“三”这个数字,比如一个成语叫“事不――”

生:过三。

师:刘备请诸葛亮――

生:三顾茅庐。

师:快速读课文找一找,我们课文中就有哪些“三”呢?

生1:白骨精变成村姑,接着变成老婆子,第三次变成老头儿。

师:叫三什么?

生1:三骗唐僧

师:谁?说清楚。

生1:白骨精三骗唐僧(板书:白骨精三骗)

生2: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唐僧三次阻拦。(板书:孙悟空三打唐僧三拦)

生3:白骨精三次逃跑。

生4:白骨精三变。

师:请看黑板的三个“三”,你能不能用简单的线段、箭头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要说出理由。

生:白骨精三骗唐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三拦孙悟空。我的理由是白骨精三骗唐僧,所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如果孙悟空不三打白骨精,唐僧就不会三拦孙悟空。

师:说得很好,你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因果关系表示出来。

案例中,张老师围绕“三”大做文章。“孙悟空三打”已不再陌生,可在老师的提点下,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了许多与“孙悟空三打”有关的“三”,可见张老师串联文本的本领,算是一绝。而后,张老师又让学生把三者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这一招让学生的注意力立即从“兴趣”转向了“思维”。于是,学习活动真正进入高潮,极具个性化的充满正义的孙悟空形象也深深印入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灵动的生命课堂的形成,不得不归功于教师对教材的独特解读!

结束语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的“所谓训练,第一,必须讲究方法”,这里所说的训练不是机械串讲,肢解内容,而是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合在一起,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久而久之,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就可以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到用时,它们就会自然地“蹦”出来、“涌”出来。语文素养提高了,人文性也必然会渗透于其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应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就需要执教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设计有效训练策略,使言语训练有机地揉合于课堂教学中。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范文4

读《西游记》有感

我读完《西游记》后,知道了由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除了这几个主要人物之外,还有:仙人、佛主和大大小的妖怪等。

这本书主要讲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师徒四人从东土大唐去西天拜佛取经的事情,他们一路上斩妖除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

在四个主人公中,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第一:他人妖分明,就说在"三打白骨精"中就只有孙悟空看出村姑、老婆婆、老大爷是白骨精的化身,猪八戒还在唐僧面前打孙悟空的小报告,唐僧还在埋怨孙悟空。第二: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因为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的化身,唐僧认为孙悟空三次打死了好人,所以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后来唐僧被白骨精抓去了,猪八戒寡不敌众只好去花果山请大师兄回来搭救师傅,孙悟空一听到唐僧白骨精抓去了,就不计前嫌和猪八戒去搭救师傅。可见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碰到困难猪八戒总是说"我们散伙吧!师兄你回花果山当猴王,师弟你回流沙河,我会高家庄当女婿。孙悟空坚持去战胜困难;不肯散伙。第三:我喜欢孙悟空机智勇敢战胜妖魔鬼怪,克服一个个的困难,终于和猪八戒、沙和尚保唐僧到西天取得真经。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范文5

读《三国演义》的乐趣。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在不多的兵马交战中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故事:《空城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这些故事中有让你高兴的,有让你生气的,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体会古代英雄人物的聪明才智,这是读《三国演义》的乐趣

读《西游记》的乐趣。想必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斩妖除魔,护送师傅的英雄形象,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的《三打白骨精》最精彩了,孙悟空以自己的智慧、神勇和白骨精打斗的精彩故事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孙悟空72变的神通广大令人向往,猪八戒贪吃,沙僧老实、厚道的形象也使人记在了脑海里。这是读《西游记》的乐趣。

读《水浒传》的乐趣。一百零八将个个勇猛无敌,讲意气,让人看后不禁连连叫好《武松打虎》中武松面临危险,勇敢机智作斗争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感受一百零八将的豪情,这便是读《水浒传》的乐趣。

读《红楼梦》的乐趣则是品味人生百味,感受人生喜哀。

当你亲身走进书的海洋,找到读书的乐趣时,相信你一定会有感而发:“好一个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范文6

《西游记》读后感

想必《西游记》大家都不陌生,它就是我国四大名著中吴承恩的著作,书中唐僧孙悟空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人读起来就舍不得停止。我一口气把他读完了,心中感慨万千,如翻江倒海一般,虽然是神话,但批判的却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丑恶的一面。

书中重点讲述了唐僧四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个个修得正果。其中孙悟空这个人物描写得最突出也最成功,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空再到修得正果,无论是三打白骨精还是收八戒,降沙僧都是整本书的精华。唐僧的善良有爱心,猪八戒虽懒却为取经做出贡献,沙僧的勤劳肯干也十分的有特色。一些配角也为整本书带来了生气,如:二郎神和他的座骑哮天犬,观音菩萨和她的爱徒善财童子等。

我最喜欢《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白骨精虽然狡猾无比,唐僧也曾一度的冤枉甚致赶走过悟空,但是悟空深深记得师傅把他从五指山救出来的时候,最后,他打败了为非作歹的白骨精,帮人民除了害。这也证明了邪恶永远都不可能战胜正义。

《西游记》不愧为一本名著,它那精彩纷呈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都是其它任何书所不能比的。是《西游记》告诉我做人的道理: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在世界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