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范例6篇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范文1

板块一:读文本,“学”表达

1.品读课文“一打”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用横线画出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时,白骨精、孙悟空、唐僧各有什么表现。谈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给学生预留了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找到书中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指名学生交流读书的感受。

预设:从“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妖精扔下一具假尸首,化作一缕轻烟逃走了。”等处可以看出白骨精的阴险狡诈、贪婪;从“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眼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等处可以看出孙悟空本领高强、勇敢;从“唐僧连忙扯住悟空。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等处可以看出唐僧一副菩萨心肠。

指导学生将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教师总结学习方法,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品词语、悟形象”的方法学习了孙悟空“一打”白骨精的过程,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学“二打”、“三打”白骨精的经过,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己学习“二打”、“三打”白骨精的经过。

指名学生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指导感情朗读。

3.思考讨论:

在学习完“三打白骨精”的过程后,教师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既然孙悟空本领高强,为什么不能一次就打死白骨精?写“三次棒打”究竟好不好?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对文章表达方式的思考,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白骨精变一次,孙悟空打一次,虽然打的内容相同,但是每一次的情形却不一样。从三次棒打白骨精我们不光看到了孙悟空的本领高强,还看到了他的机智、忠心、勇敢……这就是古典小说中的一种写作手法:反复叙事。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反复叙事”这一写法的好处:能使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设计思考:高年级的学生对文本应该有篇章的意识,能从整体把握。这篇课文尽管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删改,但是情节上依旧采用反复叙事的手法,这一表达方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于是,第一个教学板块主要就是让学生认识反复叙事的手法,体会文章这样表达的好处。

板块二:设情境,“用”表达

1.将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经过绘制成简单的表格。

2.引导学生根据反复叙事的手法,抓住“三打”的不同之处,复述课文。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是《西游记》诸多故事中最吸引人,流传最广的故事,这和故事本身精彩的情节是分不开的,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讲好呢?就需要在相同之处找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表格,抓住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的“三打”以及唐僧的“二责”复述课文。

3.练习有感情地讲一讲故事。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讲故事,推荐讲得好的同学给其他同学做示范。

设计思考:通过第一板块的教学,学生只是知道了“反复叙事”这一写作方法,如果想让学生真正地学懂,会用,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不断使用,这样才能将学生头脑里静态的知识激活。首先就是能按照课文原有的表达方式复述课文内容。有了复述这一言语实践的平台,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对于课文表达方式的认知会更加强化。

板块三:广阅读,“品”表达

1.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反复叙事的手法比较常见。

师:在你平时的阅读中,还有哪些故事或章节是在表达上和《三打白骨精》相似?

2.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在古典文学中,还有相似表达的,学生可以列举出《三借芭蕉扇》、《三顾茅庐》、《三打祝家庄》、《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等

3.出示《三借芭蕉扇》

学生品读反复叙事的手法,说说在《三借芭蕉扇》中吴承恩是如何通过反复叙事的手法表现孙悟空的英勇机智,铁扇公主的狡猾。

设计思考: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反复叙事”这一写法,在学生以前的阅读中肯定出现过,只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种表达方式,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将现在学到的知识建构在以前的课外积累之上,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这节课学到表达方式其实早有接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难度。

板块四:巧迁移,“练”表达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范文2

细想之下,如果想找个什么理由为它站脚助威,仿佛也能勉强地挤出两个理由:特效比以前强多了,巩俐这个白骨精挺有味道的,除此之外,这个故事里甚至没有一个能够打动人心的角色,也没有能够让人为之投入的感情故事。

浮皮潦草的收徒

《三打白骨精》作为《大闹天宫》的续集,在“打怪”之前,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是怎么凑成取经班子。即是说,唐三藏如何与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结为师徒。如果要把这个系列拍好,这一点本是比“打怪”更重要的事情。不过,很显然《三打白骨精》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及格,甚至说很差劲。

影片中,唐三藏先与孙悟空相会,随后,孙悟空以“看你不爽就要揍你”的逼人气势,接连把白龙马、猪悟能、沙悟净打成手下败将,并带向了西天。整个过程迅速、干脆、利落,好像邀上三五好友打了一场友谊赛那么简单。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最强男子天团”?组队模式未免也太草率了。这个开场本身应该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是在《三打白骨精》这里却变成了与白骨夫人相会之前的简略前戏,孙悟空不费吹灰之力地“三打”,便为唐三藏收下了三个徒弟。

从这个角度说,取经班子的组建本身就根基不牢。与之相比,不妨看一下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与《大话西游》系列的完全颠覆不同,《西游・降魔篇》本身的核心故事是非常传统的:唐三藏如何大彻大悟归于我佛,以及如何“收服”三位徒弟与他共走取经路。周星驰在这个故事里设计的元素非常丰富,围绕着唐三藏的成长与转变,先后让他经历了自我怀疑(《儿歌三百首》究竟能不能降魔伏妖)、爱情得失(与段姑娘的缘生缘灭)、生死考验(被“妖王”孙悟空打成碎片),并在这条主线上安插了收徒过程,紧凑又严谨,更重要的是每次收徒都不只是简单粗暴地打打而已。为了让戏剧冲突严丝合缝,周星驰对原著做了结构上的调整,把孙、猪、沙三人的入门顺序做了改变。改变之后,犹如打怪升级一般的三步走,也恰恰帮助唐三藏完成了三次蜕变,最终实现了一次完整的修行,没错,这个套路就像《功夫》。可见周星驰对于如何让一个人在大银幕上通过两个小时破茧成蝶,的确很有心得。

反观《三打白骨精》,我们并看不到这样的成长轨迹,匆匆忙忙赶场一样地凑齐了阵容,只为了去与白骨精碰撞。因为白骨精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噱头。

史上最强白骨精

白骨精是《西游记》中很有代表性的妖怪,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甚至连充满戏谑色彩的《大话西游》中都一定少不了这个角色。不过,如果要论演员的量级,那么这一次白骨精的扮演者巩俐毫无疑问是史上最强。为了衬托好这个强大的反派,《三打白骨精》也是煞费苦心,不仅为白骨精编织了详尽的“成妖之路”与可歌可泣的悲惨历史,还为她安置了三个貌美如花又各具特色的跟班儿(据说这仨人的特效化妆都花了大价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之前提到的为什么唐三藏师徒的戏份太草率,很简单,要给白骨夫人留出足够的时间耍起来。所以,这“三打”真的变成了内容翔实的三打,每一打都十分饱满,戏里有戏。

在这里需要先提及一下白骨精的特殊性,这个妖怪在小说中也很有性格,她没背景,没靠山,不是哪路神仙的坐骑,也没有偷得哪件厉害无比的神器,她就是一个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草根妖怪。所以她的法力并不高超,与孙悟空正面交战基本上不存在胜利的可能,只能靠骗术,采取离间计,诱惑唐三藏,赶走孙悟空。事实上,《三打白骨精》在这一点上也没有能够抓到原作的精髓,尤其是最后一场大战,完全放弃了展现巩俐魅力的最好机会,变成了完全CG的大混战,场面是有了,可味道却还是差了那么一截。

弱化唐僧师徒、强化超级反派,这个套路前面都做到了坚决执行,可到了最后这个关键节点却没能提上来一口大气,这有点可惜。因为巩俐在前面为这个角色已经铺垫了很深的底子,结尾时完全有理由风风火火地惊天动地一把,可我们只看到皑皑白骨,全无巩俐那双刺破人心的眼睛。《三打白骨精》的落脚点在白骨精,只是执行得不够坚决与巧妙,这是影片不足的地方;不过即便如此,巩俐版的白骨精也把这个角色里里外外都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后来人恐怕一时之间还无法超越。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范文3

在众多的经典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古典名着《西游记》,主要原因是作品所描述的四位主要人物:唐三臧、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四师徒,他们不怕各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灵山,取得真经。

在书中所描述的所有故事中,我最喜欢“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大概情节是这样的,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走累了,就在山边一棵大树下休息,让悟空去化点缘,悟空化缘回来,远远看到师父头上有一股邪气,想必师父遇到了妖怪。原来白骨精看到唐僧在休息,孙悟空又不在,就抓了一些蛇和一些青蛙,变成食物,自己变成一名村姑,走向前去给唐僧师徒送饭,正在这时悟空回来了,看到白骨精变的村姑,举棒就打,白骨精真狡猾,扔下一堆白骨在地上,自己跑掉了。悟空又把白骨精给的食物变回原形,是一些蛇和青蛙,猪八戒见没吃到食物就说:“师父,悟空是不想让我们吃上饭,才把食物变成蛇和青蛙的。”唐僧责怪孙悟空。白骨精为了想吃到唐僧,再变成老婆子。孙悟空再次识破白骨精,二打白骨精,白骨精再次逃走。唐僧怒喝孙悟空。如此反复,白骨精两次被悟空识破真相,还差点丢了性命。它知道有孙悟空在,是吃不到唐僧肉的,决定再施诡计,让唐僧把孙悟空赶走。白骨精又变成一个老头儿,手持拐杖,来找唐僧,悟空认出那老头又是白骨精的化身,上前喝道:“大胆妖怪,你骗不了我老孙!”说着又要举棒打去。——悟空气得毛发直竖,大喝道:“不管你千变万化,妖怪总是妖怪!”说罢抡棒就打。——悟空回答说:“妖怪吃人本性不变。你今天救了它,它却不会放过你。是妖就要打,哪能讲慈悲!”悟空撇开唐僧,一棒打去,把那老头儿打下深涧。尽管孙悟空打妖怪很得力,但是还是被唐僧赶回了花果山,这么一位神通广大、嫉恶如仇的孙悟空斗得过诡计多端、善于变化的白骨精,却斗不过慈悲为本的唐僧,他带着委屈、遗憾、怨恨回到了花果山。

读完这本书后,我体会到:做事情就不要害怕困难,就一定成功;做人要讲慈悲,要做个好人,慈悲是做个好人的准则,但唐僧太慈悲了,不应该对妖怪讲慈悲,更不应该人妖不分、是非颠倒;要学习孙悟空执着的精神,就是受到委屈,凭着自己人本事,也要保护师父完成使命。

安徽省蚌埠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李金皓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范文4

在我众多的书中,有一本特别显眼的、红色封皮的书,也是我喜欢的一本书,它的名字是《西游记》。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书架上。每当我拿起这本有些发黄的书时,我似乎又感受到了一种新的活力,让我再次津津有味的读起来。

当我看完每一章,都会有不一样的新感受。我为唐僧师徒坚强的毅力而鼓舞,为他们的师徒情深而感动。在“三打白骨精”中,狡猾的白骨精用了三计都未能将他们师徒打败,当唐僧因为误会而念紧箍咒的时候,白骨精却在暗喜。我多么痛恨白骨精呀!孙悟空每次被师傅赶走后,每次都是回来搭救师父。每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的眼眶里都会布满泪水,我忍不住让它们流下来,滴到我的手上。“师傅,师傅……”一只猴子向唐僧扑来,他还是那样调皮、可爱、勇敢、真诚。

我的心情也随着一章一章的动人故事,一章一章的感人情节而起伏。我仿佛紧紧抱住了吴承恩老爷爷,是他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精彩的故事,是他让我们在故事中学到了坚强的道理。

我在心底深深地感谢吴承恩爷爷,也深深的惦念着行走江湖的师徒四人。

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三年级:宋金格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范文5

今年暑假,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很有感慨。

故事讲的是唐僧师徒离开五庄观之后,继续赶路。途中,孙悟空在帮师傅去摘果子的时候,白骨精发现了唐僧,就想要去活捉他,她早就听说吃一块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白骨精正想扑过去捉唐僧,忽然想到这样直接暴露真面目,大徒弟孙悟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还不如先把他们骗进洞里再说。于是三次各扮成姑娘、老太太和老头,但每次都被孙悟空识破,打回原形。唐僧见悟空打死了“人”,气极了。虽然孙悟空解释再三,打死的是妖怪,但是唐僧肉眼凡胎。再有多嘴的猪八戒,一心想回高老庄当女婿不想取经,就帮着师傅撬边,唐僧一气之下把孙悟空赶走了。妖怪趁机掠走了唐僧。

读完故事,我替孙悟空感到冤枉。唐僧没有火眼金睛,他要是有,看见妖怪,也会同意孙悟空打。作为师父却不信任自己的徒弟,被妖怪利用,真是愚蠢!孙悟空也算是比较仁义,说什么“我和你师徒一场啊”,“你大恩大德不报不行啊”,换成我,这么没有是非观念的人我才不跟他多说呢,一个筋斗儿回花果山享大福了。再说说这个猪八戒,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啊,就因为没吃上妖怪送的饭,把唯一的“顶梁柱”给赶跑了,回头再被妖怪给吃了,这还不知道哪头划算,真是猪脑子。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 《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片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文艺作品通常受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制约,通过对人和社会的形象展示,来体现时代精神,实现人伦道德教化功能。一部好的电视剧播出后,除了给观众带来娱乐、培养审美观,关键是要让观众能从中得到些经验、教训或启发性的东西。根据古典小说《西游记》改编并于今年年初在多家卫视热播的浙版《西游记》,与六小龄童版《西游记》相比,除了添加先进的视觉效果外,剧情也作了较大的改动,更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成长轨迹,进一步呈现了原著的精髓。本文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片段中唐僧对白骨精和孙悟空的处理方式为视角,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该片段中的彰显。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探源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在上千年代传递嬗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1]。儒家提倡“为政以德”,重视对人的教化,如孔子提出“有耻且格”,孟子倡导“以德服人”, 意思是通过道德规范或道德示范,让人反躬内求,依据自己的良知理性地作出选择;道家宣扬天人合一,崇尚效法自然,返璞归真,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以实现精神自由的逍遥人生;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强调众生平等,告诫人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只有这样才能永脱苦海,获得真正的幸福。可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因而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三大思想相融互补,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对人的哲学思考。

二、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片段的体现《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一书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对小说思维的制约,导致中国小说美学的一个明显延伸态势,即通过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以张扬具有明显功利性的民族情感和理想人格,来实现人伦道德教化的教育功能。[2]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同时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在这时已臻至成熟,“儒教的孔庙,佛教的庵院,道教的寺观,几乎无处不有,虽数十户集居的小村落。亦必有一混合式的庙宇。”[3]这种融合,在文化领域里有着典型深刻的反映。“(当时的学者),只有三教合一而以儒为主的儒者,或三教合一而以道为主的道者,或三教合一而以佛为主的和尚和居士。”[4]作为明朝的一介儒生,吴承恩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三教合一”的烙印。他的传世神魔小说《西游记》本是部“跋山涉水,千辛万苦往西天拜佛求经,弘扬佛法的佛教题材小说,却又融入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夹杂着‘姹女’‘婴儿’‘养性修真’等道家术语”[5]。如绝大多数神仙妖怪犯错误被降服后大多都能被神仙菩萨网开一面,给予机会获得新生,最具典型的是唐僧的三个徒弟。

浙版电视剧《西游记》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一片段做了精心改动。原著中孙悟空为了保护唐僧,首先将白骨精变化的一家三口一一打死,并最终将白骨精打死,但唐僧不明就里,多次念紧箍咒,并把孙悟空撵走,断绝师徒关系。在浙版《西游记》中,在唐僧的一再阻挠下,白骨精不但没被孙悟空打死,还在唐僧撵走孙悟空之后,成功抓获了唐僧和沙僧,并将他们一起关进了自己洞府里的囚牢。以下是唐僧和沙僧在牢里的一段对话:

沙僧:师父乃德智高僧,自幼治学,可谓学富五车。怎么就看不出来,今日的那一家老小出现的有点突兀可疑呢?

唐僧:荒山野岭,四下无人,一村野之妇,见了我等,一不慌张,二不退,问答之间,口齿伶俐,岂不怪哉?那老妇,既为寻女,我们才刚刚到达,她因何转瞬即至?试问,同是一家人,既非同时而来,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妇孺,腿脚焉能如此快捷?

沙僧:原来如此啊!

唐僧:八戒一句话说得好,就算是妖精也是生灵。凭他悟空本事,要降妖伏魔,岂非易事?你看他一日三次下的皆是杀手,我再三给他机会,他却杀心不灭。我已清楚明白,我是无能,以度化与他了。

沙僧:可这样的话,师父,你就得死了。

唐僧:我有信心,观音大士让我西去取经,目的绝非让我葬身异邦。这一路上逢妖遇魔在所难免,但如果一遇到困难就以杀制杀,以暴制暴,未曾取到经文先造一顿杀业,那何须一步一困难的前行呢?倒不如真叫你使个神通送我到西天,也免得因我死伤无数生灵了。

以上这段对话说明,首先,唐僧其实并不昏庸,他对白骨精的伎俩早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他认为即使是妖精,也应该给予机会,对他们进行道德感化,以引导他们趋善。事实证明,唐僧的做法是正确的。白骨精原来是孙悟空的结拜义姐,虽然有心要害唐僧,但爱情的力量最终使她听从了天音国王子的建议,释放了唐僧。她甚至为了治好王子的病甘愿牺牲自己。白骨精的这一转变也为她自己获得了新生,最后被观音菩萨搭救。其次,白骨精一心要吃唐僧肉,是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一大障碍,孙悟空为保护师父而要除了白骨精,却遭到师父的一再阻拦,这让人觉得唐僧人妖不辨,忠奸不分,并为孙悟空的遭遇不平。而上面的这段对话让人茅塞顿开,其中唐僧对孙悟空的教化观念可见一斑。原来唐僧是要孙悟空明白他们取经之路本身就坎坷不平,充满了艰难险阻。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因为取经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得道成佛,更是要普度众生,让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脱离痛苦。因此要取得真经,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取经和除妖看起来像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事件,但如果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在教化妖精的同时又能不断地修炼自身,那么这两件事便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因为取经是为了普度众生,杀生就违背了取经的主旨,而对妖精进行正确引导,这本身就是一个考验和挑战;妖精如果能加以教化,就有可能得道成为神仙,这样妖精也就不存在了,这对唐僧他们来说,也算是功德一件。

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片段改编的借鉴意义

关于经典名著的改编和翻拍一直存有争议,如果不能有所突破,那无非是对资源的浪费。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早已被公认为是经典,对它加以翻拍无论对演员还是导演都是个巨大的挑战。浙版《西游记》另辟蹊径,深挖原著的思想精髓,通过对剧情的改编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文艺性,让人在欣赏曲折浪漫的故事情节的同时,又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蕴含的人生真谛,这对今后影视业对经典名著的改编具有借鉴意义。

(一)对经典名著的改编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对经典名著的改编是在寻求它们的时代共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片段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教化思想、道家的修德行而得永生以及佛教的“博取众善以辅其身”的思想,涉及了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的思考,其中心就是“以人为本”。这一点和新时代提倡的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相契合的。唐僧、孙悟空和白骨精都有各自的理想和追求,当他们各自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取得圆满结局。同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人的社会是毫无意义的社会,因此,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离开了人的发展,那么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

(二)对经典名著的改编要与弘扬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如儒家的“仁”,道家的“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整体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朴素整体系统思想。然而,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人的文化意识都沉浸在文化激进主义或反传统的状况中。有学者对现代儒学的境况作出这样一种判断:儒学在现代已经魂不附体,失去其寄身之所而成了一个“游魂”;甚至有人把儒学描述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6]。这说明大多数人对代表中国两千多年文化的儒学的现代命运是不乐观的。所幸的是,这种传统思想文化的危机在本世纪初得以扭转,人们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心理诉求开始觉醒。经典名著通常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它们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种学习和传承,对其进行改编绝不能偏离这一主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片段的改编顺应了时代要求,将曲折浪漫的故事情节与传统的哲学思想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三)对经典名著的改编要与对经典名著的再认识相结合

对经典名著的改编实际上是对经典名著的重新解读,深入挖掘,如考察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造意图等,而不是将改编者的思想强加进去。戏剧家刘厚生认为:“在对经典的改编中,忠实原著和对原著进行‘翻案’都是可以的,但要注意,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很成熟,具有被历代所公认的价值。对它的‘新解释’,要有‘新根据’。不能把情节人为地‘复杂化’,把主题人为地‘哲理化’,让原著承担它所不应承担的思考。”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片段的成功改编在于它能把原著所要体现的儒道释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并能深刻地把握住人物的内在本质和性格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改编后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片段不仅剧情更加曲折感人,而且人物的形象、性格也更加丰满可爱:唐僧不是顽固不泯,而是深明大义,他既有出家人慈悲为怀的宽仁之心,又有着为人师表的高风亮节;白骨精原本善良,并非十恶不赦,她会为爱而献身;孙悟空尽管一身正气,本领高强,但也有弱点,即有暴力倾向,后来有幸受到菩提老祖的启迪,认识到自己“杀气太重”,并决心改之。这样的人物刻画既不落俗套,又有创新,耐人寻味。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浙版《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片段改编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故事更加离奇曲折,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更因为它深度挖掘了原著的思想精髓,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时代精神,满足了当代人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心理诉求。据新浪娱乐报道,自浙版《西游记》开播以来,一举将之前低迷的收视率拉升上来,不仅电视观众对该剧赞赏有加,网友也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浙版《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片段改编的成功经验将会成为影视业对经典作品改编的风向标。

[参考文献]

[1] 洪修平.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J].社会科学战线,2003(05).

[2]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M].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3]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4] 徐朔方.评《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J].文学遗产,1993(06).

[5] 陈贺,李灏.谈儒释道的融合在《西游记》中的体现[J].衡水学院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