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培训总结范例

挂职培训总结

挂职培训总结范文1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当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往往缺乏针对性。培训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存在理论性较多,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不足,不能满足干部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内容缺少前瞻性,不能较好培养干部具有现代开放意识、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很少使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能与学员互动的形式进行教育培训,进而影响了干部学习的实效。

2.优质培训资源不足。

当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师资严重不足,缺少专职的高水平主讲教师,培训教师大多是高校专家教授和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少数班次能请到省市委党校的专业教师。学校缺少有实践经验、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专职培训教师。同时,高校在干部教育培训经费、配套设施等方面与当前大规模培训干部需求相比难堪重负。

3.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部分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对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规律的研究,培训规划缺少全面性和系统性;没有健全的培训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培训过程或多或少存在流于形式、管理缺乏约束等问题;没有建立有效地学用结合机制,多数学校没有把干部的教育培训与选拔任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4.工学矛盾比较突出。

由于高校干部大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往往造成在培训时间上统一起来比较困难。在实际组织过程中,有的干部因上课冲突,或者在外地出差,因其他不可推卸的事情不能参加培训,使培训工作组织起来很难,影响培训效果。

二、提升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的途径

1.完善培训内容体系。

要以培训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和完善培训内容体系。掌握干部培训需求是增强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也是提高干部培训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培训前应摸清掌握干部真正需要什么,在培训时我们就培训什么,真正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训什么”,找准“供”与“需”的结合点,切实增强干部参训的主动性和研究性,更好地激发干部学习的积极性。要不断完善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和党性教育相互结合的内容体系,选择适应当前本职岗位急需的培训内容,以提高干部引领学校科学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是增强干部教育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首先,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干部的特点和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所需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对新任职的干部要全面系统进行培训,重点开展党性、党风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政治坚定性和敏锐性;对中层正职干部要突出领导科学、管理知识和领导艺术的培训,提高其引领本单位科学发展的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其次,要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在理论教学上,要注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灌输与答疑、讲授与研讨、读书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科学手段,尝试现场教学法、互动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新方法,增强教学针对和实效性。在实践教学方面,可采用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素质拓展等生动而富有吸引力的培训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3.拓宽教育培训渠道。

一是高校党校组织的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党校不仅担负着教育培训党员的责任,而且有干部教育培训的责任。高校应加强党校建设,加大对党校工作支持力度,通过举办专题式培训和研讨班等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对广大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二是外派干部挂职锻炼培训。干部外派挂职锻炼,是干部教育培训创新的有效形式。一方面可以开阔挂职干部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提升挂职干部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利用挂职干部自身的专业、特长等帮助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此外,沈阳工业大学还探索了外派干部挂职锻炼新途径,即选派中层干部赴985、211院校进行随岗挂职锻炼。选择985、211院校挂职,是为了学习高水平大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手段,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对照实际寻找差距,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三是建立干部在线学习培训。干部在线学习是指开辟网上学习课堂,推行干部自主选学相关知识。干部在线学习是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干部教育培训重要任务。以沈阳工业大学为例,学校在2010年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联合建立了“沈阳工业大学干部在线学习中心”培训平台,方便学校科级以上干部在职自学。实践证明,干部自主选学有效扩大了干部在教育培训中的自主权,同时满足干部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挂职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地区经济发展;高校挂职干部;提升路径

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分析

古典经济学一般认为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原始驱动力,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也列入其中,并得到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普遍认可。据此,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可以归纳为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地方政策。其中,自然资源、物质资本是显性因素,也称为先天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而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地方性制度则是隐性的,需要通过地方后天的发展去实现。可见,人力资本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发展水平也直接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一方面,人是制度的制定者,通过制定制度去约束人的生产行为;另一方面,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包括脑力和体力的贡献,人的行为可以促进地区生产力提升以及技术进步和创新。人力资本通过以上两种行为的相互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作为地区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这一重要因素的特殊表现形式,高校挂职干部是高校选派干部到地方担任相应实际职务进行锻炼的交流方式,他们不占用挂职地区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在挂职期满后仍回原高校工作。一般来说,高校挂职干部在地方担任县(市、区)委、政府有关单位副职,分管人才或者科技。近年来,地方高校按照党中央有关干部挂职锻炼的要求,紧密结合地方高校及干部的特点、成长规律,积极选派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干部到政府机关、区县及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充分发挥高校挂职干部的优势,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挂职干部在挂职地区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挂职干部作为挂职单位的次领导者,在单位内部被赋予了一定的话语权,全面参政议政,为地区经济发展献言献策。由于分管人才和科技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业务,因此更加凸显其对地方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校挂职干部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通过在地方挂职,充分发挥他们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全力支撑地方经济发展。

二、高校挂职干部助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困境

高校挂职干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也存在诸多限制其优势发挥的客观因素,这就成为我们分析当前高校挂职干部作用的前提。高校挂职干部在承接政府相关职能、推进校地研究院工作、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载体合作、项目合作、人才引进、企业孵化、举办学术产学研大会等方面大有可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促进地方转型升级。一是调用学校各方资源,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依托高校多学科优势,在本校和其他高校内寻找对口的专业和教师资源,为挖掘地区特色产业提供优质智力资源;高校挂职干部拥有一定的教育培训资源基础,可以通过自身或高校资源搭建线上或线下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二是推动高端产业聚集,提升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是引领产业的高端化、集群化,通过高端产业发展提升地区经济核心竞争力。高校作为先进生产力和高端技术的汇聚地,可以通过高校挂职干部这一桥梁引进高校基础研发和科研资源,构建汇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创新孵化、科技服务、智慧产业等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高端产业链,并提托优质平台吸引人才和项目,将地区发展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从传统“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三是促进校地合作交流,加速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高校挂职干部通过全面实施校地协同创新战略,在传统校地合作的基础上推进“一市一院一特色”、“一区一园一特色”、“一技一企一平台”等特色化校地校企合作模式,紧密结合地方优势产业,与地方政府共建校地研究院、示范应用基地、研发实验室、校外培训基地等,建成地方产业技术的储备池和孵化器,加快高校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项目产业化,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助力人才战略实施,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高校挂职干部在挂职期间及挂职结束后通过推荐本地优秀人才到高校继续深造,有针对性地学习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培养技术型、管理型的本土化人才;在日常教学实践和就业指导分配时,可以有倾斜性的推荐本校优秀毕业生到挂职地区就业,为地区经济发展持续发力。然而,由于受限于固有工作模式、挂职时间短以及改变地区原有经济发展思路等原因,高校挂职干部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一是受限于高校原有工作模式,急功近利。从经济学成本———效益的角度看,高校挂职干部希望在最短的时间成本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个人经济效益和地区经济效益,往往会通过投入更多的资源来获取短期利益。但是对于挂职干部来说,由于受到高校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挂职干部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地方的工作模式,因此过于急功近利反而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二是培养链条短,后续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经济学讲究作用发挥的持续性,往往很多经济效益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获得的。高校挂职干部一般挂职时间为一至两年,在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培养期后才能真正发挥自身才能。在位期间,地方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抓好了基础设施建设,但却因为挂职干部的离开中断了这个持续性的过程,使得后续经济效益难以延续。三是改变地方传统经济发展思路,容易造成依赖心理。在高校挂职干部到来之前,地方已经建立了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挂职干部的到来,带来科技、人才和新兴产业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地方传统发展思路。

三、提升高校挂职干部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以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高校挂职干部能力为出发点,从作用激发、平台构建、成果转化、考核评价、奖励激励等五个方面入手,切实提升高校挂职干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一、充分激发地区经济发展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的核心,这里的“人”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地方政府主管人员,一类是选派到地方的高校挂职干部。对于地方主管人员来说,要把挂职干部工作作为推动地方人才、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主动加大对挂职干部的教育培训、关爱服务和政策支持力度;对于高校挂职干部来说,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不能将挂职作为提拔加薪的“镀金”场,更不能认为挂职只是一个短期行为,随便应付即可。而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主动融入挂职单位,充分发挥好高校和地方之间的桥梁作用,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好、联系范围广、运作程序熟、推进思路宽等优势,立足地区实际,在项目谋划、招商引资、校企共建上出思路、找门路,全力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放大科研产业成果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效用。高校挂职干部对地方经济发展最大的促进作用就是引入了高校这一主体,通过统筹全校资源,从专家讲学讲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校地校企合作、校地研究院建立等方面全力支撑地区经济发展。挂职结束后,挂职干部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如何保持高校挂职干部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作用是挂职工作的关键。一是做好任务交接,明确责任承担人和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和延续地区经济发展工作;二是健全挂职干部与地方政府的沟通机制和挂职干部“回访”机制,使挂职干部可以继续发挥个人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延长挂职干部的培养链条,对于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卓越成绩的干部或者其自身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的干部,可以适当延长挂职时间;四是加大人才战略,通过选拔地方优秀人才到高校继续深造或者选拔高校优秀毕业生等方式,确保人才本土化。第三、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构筑高校挂职干部管理体系。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能力、方法和技术应用于项目管理中,从而达到人们的需要和期望,一般包括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验收五个过程。在挂职单位通过引入项目管理模式,将高校挂职干部的工作任务作为经济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构筑高校挂职干部全流程管理体系,确保高校挂职干部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在启动阶段,明确高校挂职干部的目标任务;在规划阶段,将目标任务细化,以三个月为周期制定任务计划;在执行阶段,按照任务计划安排以提升地区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开展各项工作;在监控阶段,要通过周例会、月度会、季度会和年度会及时跟进各项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在验收阶段,对高校挂职干部的实际作为情况进行总结,确保各项工作执行到位。第四、构建高校挂职干部两级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经济责任评价体系是对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所作的结论。高校挂职干部作为挂职单位分管人才和科技的领导,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要建立针对高校挂职干部的两级经济责任评价体系,通过高校和地府政府的两级考核来确定挂职干部任期内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评价体系的内容应涵盖经济安全、经济合规、经济绩效和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地方财政收支情况、重要经济决策情况、对地区经济贡献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高校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桥梁作用发挥情况等五项指标。其中,前三项评价工作由地方政府进行评价,后两项评价工作由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评价。高校挂职干部工作促进了学校和地方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了高校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职能。在推进过程中,应将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持续贡献程度作为高校挂职干部的重要考核指标,通过高校和政府的双重激励保证高校挂职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助力挂职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娟娟.中国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5.

[2]王智勇.产业结构、城市化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地市级单元的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3(05).

[3]魏明慧,张建清.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03).

[4]蔡昉,王德文.比较优势差异、变化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2(05).

[5]岳书敬.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及差距的经验研究[J].财经科学,2008(03).

[6]王浩发.地方高校干部挂职锻炼若干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1).

[7]张伟平,李期.地方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责任担当[J].学理论,2018(05).

[8]刘艳.B公司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6.

挂职培训总结范文3

(一)引进高素质人才,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由于订单班培养模式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秉承引进优秀教学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的教育理念,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积极引进一批与订单班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团队。通过培养、引进和兼职三管齐下的方式,力求将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团队打造成一支富有国际一线视角和具有专业前瞻性的全方位精英教育团队。积极引进专业高级职称和副高职称的人才负责专业引领和带头工作,提升教学团队职称层次,解决教学团队年轻化带来的经验不足问题;引进具备海外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负责酒店外语口语教学,提升教学团队国际化水平,改变教学团队国际化水平低的现状;引进具备资深一线企业经验 的教师负责学生酒店实操技能教学,提升教学团队的实践教学水平,解决教学团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引进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人才负责酒店专业理论教学工作,保证教学团队的正常教学质量,巩固教学团队基础教学水平;联合订单培养企业精英管理人才参与到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对酒店发展动态的认识,改善教学与市场衔接不紧密的局面;聘请酒店管理专业权威专家兼职讲学,针对教学团队的薄弱环节,改善教学团队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二)培养专业带头人,带动教学团队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带头人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

1.熟悉和掌握国内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动态,对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了解和预测酒店管理人才市场的需求动向,有改革和创新理念,责任心强,有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2.具备副高或者高级职称,专业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是酒店管理专业公认的业务尖子,在专业领域实践经验丰富,阅历深厚;教学水平高,在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方面取得良好成绩;较系统地掌握任教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熟悉酒店管理专业专业技能操作,对酒店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技能体系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准确把握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主干课程的课程目标以及其在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校本教材开发等方面起到规划和把关作用;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取得有价值的实用研究成果。3.积极参与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具体考核指标为:

(1)两年内使本专业达到升本要求;

(2)两年内本专业获批省级重点平台(省级重点专业、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省级实训基地或省级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等)1项以上;

(3)两年内本专业教师获省级以上奖项1项以上(不含指导学生竞赛获奖);

(4)两年内本专业教师获省级科研项目1项以上,或获横向科研经费10万元以上,或20篇以上,或人均引用(EI或SCI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篇以上,或出版著作、教材3部。

(三)着力打造“双师型”师资建设

1.制订“双师”评定标准并建立“双师”激励机制鉴于酒店管理专业实操性强的特点,“双师型”不能简单地等同“双证”。“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双证”之外,还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职称背景和行业经验背景。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需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技能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经常参与酒店专业实践活动并且取得良好成绩,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和扎实的专业实践活动能力,并且在职业修养、管理创新、组织协调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简单概括就是既能够在教学上表现出很强的业务能力,同时又能担任酒店中层管理职务。学院薪酬和福利制度向优秀人才倾斜,向贡献突出者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通过激励机制,改善和提高“双师型”特别是资深“双师型”教师的福利水平。对待“双师型”教师做到制度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

2.“双师”与“双高”并重“双高型”师资建设理念是未来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一种新的建设理念和发展趋势。“技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德艺双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它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一是高学历,具有酒店管理相关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二是高职称,具有酒店管理相关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三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能够将酒店管理专业知识高质量地传授给学生,并且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四是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品格,具有人格魅力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个人魅力和道德素养去感染和启发学生。

3.培养专业“名师”在“双高型”和“双师型”教师中培养一大批拔尖人才,即“名师”,为打造品牌订单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名师”的引领和示范,带动教学团队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委派专业教师到星级酒店挂职锻炼,提升教学团队行业水平

挂职锻炼是指专业教师本着与酒店谋合作共发展的理念,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转学校人事关系,不占用酒店人事编制,不收取酒店报酬,在酒店接受职位锻炼的一种任职形式。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挂职酒店主要集中在订单班合作酒店皇冠假日、南航明珠大酒店、锦绣香江温泉度假酒店和凤凰城酒店,此外还有广交会期间合作的喜来登、威斯汀酒店、W酒店等知名酒店。结合酒店行业规律和专业教师工作的特点,委派教师挂职锻炼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

1.接受企业培训锻炼

订单培养模式教学中,订单班学生的教学工作由专职教师和订单培养酒店方共同承担,酒店方每个学期都要委派相应的管理人员组织订单班学生进行酒店现场授课。这个过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学院委派青年专业教师跟学生一起参与酒店的企业文化、礼仪规范、酒店前厅、餐饮、客房、酒吧等部门实操训练等课程的学习,和学生一起接受培训,与学生共同成长。

2.观摩学习挂职锻炼

观摩学习挂职锻炼是指专业教师不需要承担特定的工作,由酒店指派一个工作人员或者几个工作人员为教师实操展示。最佳人选为酒店各个部门中层或高层管理者,如领班或者部门经理等。观摩挂职锻炼是挂职锻炼的初级起步阶段,适用于没有任何酒店经验的青年专业教师,锻炼时间可设定为1至3个月,可利用专业教师寒暑假的时间实施该项工作。这种方式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专业教师对酒店各部门各岗位有一个全面直接的了解,是一种快速成长的方式。

3.基础岗位顶岗挂职锻炼

基础岗位顶岗挂职是指专业教师以酒店员工的身份承担酒店某个部门某一线岗位的特定工作,对酒店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身临其境的参与式挂职锻炼方式是让专业教师获得各岗位实操实践经验最直接的方法。基础岗位顶岗挂职锻炼是挂职锻炼的成长阶段,适用于对酒店行业和酒店各个层面有一定了解的专业教师,特别是担任酒店一线实操课程的教师。基础岗位顶岗挂职锻炼的时间比观摩学习挂职锻炼的时间长,需要教师暂停半年左右的工作,转岗到酒店进修。

4.中、高层管理岗位顶岗挂职锻炼

中、高层管理顶岗挂职是挂职锻炼的最高阶段,也是启动挂职锻炼工作的最高目标。它针对的是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酒店经验丰富的资深专业教师,其到酒店部门经理等管理层级别岗位挂职,顶岗时间为一年左右。

(五)建立专项课题研究,强化教学团队科研水平

建立酒店管理专业订单班培养模式专项研究课题,积极参与相关学术研讨会工作。教研结合,把酒店管理专业订单班管理科研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总结成功经验,使这些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易于操作,可用研究成果来指导教师解决订单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二、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构建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教学团队专业化水平稳固提升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无论是在职称结构还是在专业实操能力方面都有了巨大改变。现有教学团队中有专职教师总计1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人,中级专业技术以上职称7人,研究生学历7人,“双师型”教师5人;此外还邀请了2名酒店总经理和3名酒店人力资源总监加盟到教学团队中进行授课。

(二)校企合作成效显著自2012年创建订单班以来,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建立了大量的校外实训基地。特别是在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期间跟多家大型酒店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单位有喜来登酒店、香格里拉、威斯汀、W酒店等世界知名酒店。

挂职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三点两线一面;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当前我国酒店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不断涌现出新的酒店业态,这对酒店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反观目前国内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对口率低、就业层次低、岗位适应性差、后续发展差”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甚至出现了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在于酒店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未与日益蓬勃发展的酒店业相对称。针对我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教育部在2013年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开始走上了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探索之路。酒店管理专业于2013年底被评为学校首批转型试点专业,开始了酒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成效显著。

2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提出: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基础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构;实质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双师双能教师队伍”。以此为指导,本文提出“三点两线一面”的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该理念认为:培养契合行业需求的应用性、复合型酒店专门人才,难点在于课程建设、痛点在于专任教师、支点在于校企合作,要突破难点、触动痛点、夯实支点,必须贯彻校内、校外两条主线,而人才培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面向学生发展。

3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基于“三点两线一面”的人才培养理念,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从难点、痛点、支点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改革。

3.1突破难点,扎实推进课程建设

专业从本质上讲就是课程的组合,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突破难点,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强调校内授课教师、实训室和校外行业专家、实训基地的有效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和行业实际的无缝对接。

3.1.1有效对接,实现一、二、三课堂融合发展

第一课堂主要指学生在校内课堂上学习的通识能力课、专业基础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综合能力课等;第二课堂主要指学生在校内参加的各种社团活动;第三课堂主要指学生在校外参加的各种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专业竞赛等。根据学校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根本,以第一课堂为阵地,以第二课堂为拓展,以第三课堂为补充,促进第一、二、三课堂的融合发展。

3.1.2组建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各课程的性质,分组设置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包含3-5门课程,设课程群组长,负责课程群各课程的总体规划与实施,同时根据前期建设基础和后续规划确定若干门改革课程。改革课程按照“第一阶段设计、实施,第二阶段归纳、反思,第三阶段再实施、验收总结”的流程进行。通过三个阶段的实施,可以极大提升改革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人才培养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组建了9个课程群,其中10门课程为改革试点课程。

3.1.3改变教学方式,实施微课改革

对《酒店前厅管理》、《酒店客房管理》、《酒店餐饮管理》等岗位能力课程,采取“1+1”微型课的方式,即由“校内专任教师+校外行业专家”组建教学团队,部分内容由专任教师讲授,部分内容邀请行业专家讲授,在学生建立基本知识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再将行业前沿资讯及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极大地缩短了课堂与行业间的差距,同时行业专家积极分享职业发展经历及成功经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3.1.4召开教学研讨会,总结课程建设经验

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多次组织课程改革交流会、微型课汇报会等教学研讨活动,由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分享体会,教研室全体教师充分参与讨论,及时总结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为后续深化课程改革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3.2触动痛点,大力培养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导力量,转型发展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自身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转型中专任教师最大的痛点。《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触动痛点,大力加强师资建设。在专任教师建设中,强调校内团队建设和校外挂职锻炼、培训交流相结合,切实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3.2.1组建教学团队,实现协同发展

依托试点专业提供的经费、平台支持,重点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四大工程。注重课程师资的合理配置,有效组建教学团队,逐渐改变从过去教师单打独斗的单一形式转向集体共商共进的团队形式发展。经过建设,“酒店管理岗位能力课程教学团队”2013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是目前学校仅有的两个本科校级教学团队之一,形成了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突出、教学科研能力强、能适应高素质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

3.2.2深入行业企业,开展挂职锻炼

转型试点以来,酒店管理专业共派出7位教师到成都丽兹卡尔顿、重庆JW万豪等国内高星级酒店挂职锻炼,主要挂职部门为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一线营运部门,并且与教师所授专业课保持一致。通过挂职锻炼,帮助专任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了解酒店前沿动态和经营现状,丰富实践经验,积累教学素材,同时和酒店行业专家建立了协作关系,对后续专家进课堂、员工培训、课题研究等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

3.2.3拓展专业视野,参加培训交流

为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拓展专业视野,酒店管理专业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交流。转型试点以来,酒店管理专业累计投入50余万元,选派教师参加企业、行业、协会、院校、政府等组织的各类培训交流累计近80人次。2016年,派出20名专任教师赴世界排名第二的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培训交流,对其专业课程设置、学术科研、学生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同时对后续学生赴港深造、引进高层次师资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外出培训交流,专任教师不仅学习了学界业界的最新资讯,同时和同类院校搭建了有效的沟通平台,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3.2.4加强“双师”建设,实施资格认证

契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建设。通过培训和考核,8位老师分别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6位老师获得国家旅游局“饭店总经理岗位培训证书”。在学校首批双师资格认定中,酒店管理专业共有13位教师获得“双师”资格,人数之多位居学校首位。

3.3夯实支点,深入校企合作建设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重要支点。校企合作是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有效手段,是推进课程体系转型的有力抓手,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的关键环节,是建设双师型双能队伍的重要平台。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务必夯实支点,深入校企合作建设。在校企合作中,强调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相结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真正体现校企联合培养,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3.1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加强专门指导

为了使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组成了校企政会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校企合作理事会定期召开研讨会,在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指导与合作。

3.3.2与万豪国际集团深度合作,实施订单培养

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排名第一的万豪国际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西南地区首家“万豪国际人才培养发展中心”,全面实施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形成覆盖酒店管理专业的全体学生、四年全过程、培养全方面的“三全”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和万豪人才需求情况,适时与万豪集团共同商讨调整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践地点等,与万豪集团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转型试点以来,酒店管理专业累计派出450余人次到万豪集团旗下酒店开展行业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管理技术实践、综合实践。

3.3.3实施双导师制度,实现校内外联合培养

在实施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为一个学生配备校内、校外两个导师,校内外导师在职责上相互补充、在行动上互动交流,共同指导同一批学生。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企业相应工作岗位上的综合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协调沟通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训练。

4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是难点,专任教师是痛点,校企合作是支点,但所有改革措施都应该始终面向学生的综合发展,将其作为整个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转型试点以来,基于“三点两线一面”的人才培养理念,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全新的突破和成效。

4.1学生职业证书岗位通过率高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部参加了各项职业技能鉴定,100%的学生都获得至少1项职业资格证书(“前厅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茶艺师”、“调酒师”)和至少1项饭店主管岗位职务培训证书。

4.2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成绩显著

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在2015年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获得2个单项一等奖、1个单项二等奖、1个单项三等奖和团体奖;2017年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获得3个单项一等奖、1个单项二等奖,团体总分位居本科组第一名。这样的专业技能竞赛成绩在重庆及西部高校中首屈一指,在全国本科酒店院校中也遥遥领先。

4.3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

转型试点以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获得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个。由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权负责的经营性酒吧“来吧”开业三年多以来,学生通过策划、宣传、组织,开展大型活动50余项,累计接待客人300余人次,学生的服务、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5成果及推广

酒店管理专业转型试点以来,不仅面向学生发展取得了直接的成效,也在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成果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间接的成效。

5.1专业建设成绩突出

围绕“三点两线一面”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酒店管理专业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建设的改革与研究,成效突出。转型试点以来,建成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视频课1门、全国性慕课1门;建成本科教学团队1个;成功立项市级教改项目4项、级教改项目3项;专任教师主编教材8部;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0项、校级科研课题12项、横向科研课题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5.2服务地方经济效果明显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任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专任教师中有8人获得酒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6人获得饭店总经理资格证书,3位教师受邀担任全国及重庆市饭店服务技能大赛评委。凭借专业资质,专任教师先后为重庆渝州宾馆、重庆雾都宾馆等高星级酒店进行了前厅、客房、餐饮、营销、礼仪等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全员培训;为武隆县、酉阳县、石柱农家乐业主及从业人员进行了礼仪、餐饮、客房等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培训。

5.3成果示范推广效应凸显

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已有多所兄弟院校先后来校交流人才培养经验,并对该成果加以推广应用。基于我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方面的突出成绩,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举办十周年之际进行了纪念短片的拍摄活动,在全国选取了18所院校进行视频录制以展示专业风采,我校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重庆市唯一一家受邀单位参与拍摄。这样的荣誉和地位,充分肯定了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聚焦四大重点[EB/OL].

[2]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20):57-59.

挂职培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社会服务;产教融合;“双师型”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出及意义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提出

为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政府不断动态调整和优化高校、学科和专业资源分配确保稳定就业。2019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意义

辅助经济转型需求,当今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等,对于企业现有员工和新晋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深化产教融合需求,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扎根企业,现有企业员工的持续化培训也应伴随着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形式丰富的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起“命运共同体”结构。对接终身教育需求,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终身教育的概念以恰逢其时的姿态出现在方案中,这是我国国情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含义

(一)社会服务的含义

社会服务面向的群体主要包括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和问题群众,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服务的实施人员主要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含义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含义是高职院校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之外,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科研水平,以各种形式和途径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的活动[3]。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现状调研结果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的要求和社会服务相关案例的研读,从政策出发紧密结合课题涉及概念选取我市3所高职院校和1所优质企业进行走访调研,整理数据后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实施人员三方面进行比较,归纳出高职院校和优质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深度推进社会服务的基本现状。

(一)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西部师资培训与资源开发中心兼教师发展中心

中西部师资培训与资源开发中心承接的是三个国字号项目:国家中西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制作中心、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成果转化中心。意在调动我市优质教育资源精准扶贫,加速提升我国中西部地区中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助力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在中心的带领下与参与培训的中西部教育师生共筑职教梦。服务对象:中西部教师,目前包括新疆和田、鄂尔多斯和云南等地区的中高职教师。同时配合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承担雄安地区专项培训、津京冀合作的张家口挂职培训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服务内容:2017年下半年负责组织培训班9个班次,共500余人,包括:天津中职骨干教师班,双语能力培训班,鄂尔多斯师资挂职培训班一期、二期,中职校长班,高职校长班,国家行政学院校长班,广西挂职培训班。并回访鄂尔多斯进行培训,共130人。2018年全年负责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涉及天津市中高职2017年国培计划、2018年国培计划、新疆和田职院教师专项培训、鄂尔多斯教师专项培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天津现场教学、滇西计划的云南校长挂职培训、津雄合作的雄安地区专项培训、津京冀合作的张家口挂职培训、甘肃校长挂职培训、天津双语培训等10大类、35个项目,50余个班次,共1797人。服务人员:包括本市及全国职教领域和行业企业多名专家,同时本市各院校中的优秀教师代表也会担任相关培训课程的主讲教师。

(二)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华北大区天津分中心维保培训

城市规模地迅速扩大带来了社会对于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专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据调查,近年来各大、中型城市对于相关教育背景和有过良好培训的专业电梯装调人员需求量十分庞大。结合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带动区域待就业人员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做好农村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促进就业脱贫工作,提高周边地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增收能力,帮助实现转移就业,结合学院优势全面落实好党中央的相关工作举办此类相关培训。服务对象:分别来自廊坊、临沂、青岛和北京的20余名年龄层集中在25至35岁的企业一线员工,他们目前的岗位基本集中在维保和副岗,他们对新技术学习渴望强烈,职业技能急需提高。服务内容:涉及安全、润滑作业工艺、层门、开门机、轿门保养,光幕、导靴、对重、称量、安全钳、限速器、上行保护,补偿链、缓冲器、钢丝绳、EM、ZPML-A曳引机、导向轮,无机房保养、通话、电气图纸、工具使用、救援,自动扶梯驱动装置、自动扶梯扶手系统,自动扶梯梯路、安全系统、自动扶梯润滑、电气。服务人员:历届大赛指导教师及企业工程师。

(三)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工程学院“光明行”小分队

眼视光工程学院面向重要的民生产业视光行业,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帮助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组织开展“光明行”主题活动,“光明行”义务下乡服务为眼病患者创造了在家门口接受专家亲诊的便利条件,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4]。服务对象:宝坻区口东镇于古庄村村民。服务内容:为村中的居民义务眼屈光检查和咨询服务,普及爱眼护眼的科学知识。师生们分成四组,一是眼病检查,二是屈光检查,三是眼镜维护与保养,四是视力保健宣传与服务。他们分工明确,学生们紧张而有序地帮助村民进行视力登记,耐心细致地解答居民提出的各种眼睛不适症状的咨询,老师们则开始耐心细致地为村民进行眼病检查和视力检查服务[4]。活动一直持续到当天下午4点多,共有六十余名居民参与了免费检查,为百余位居民进行了眼保健咨询服务,清洗维修眼镜30余副。服务人员:学院相关教师及专业优秀学生代表。

(四)天津光电集团

服务对象:企业困难职工,主要包括享受低保及残障职工。服务内容:每月不同等级的补助和慰问活动。服务人员:工会主要负责人员。

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类型及发展方向

(一)现阶段我市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收效与不足

通过以上调研数据不难发现,我市各高职院校在响应党中央号召发挥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功能上都结合自身优势主动探索,尝试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解决当今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中西部师资培训中心在加快中西部中高职一线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京津冀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未来河北省作为北京的重要经济疏导区域急需大量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扎根奉献,这就要求当地的职业教育也同样具备高水平。培训中心的教师反馈,通过院校提供的这个机会,教师们共同商讨合适的教学方法,借助中心平台了解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梯维修班的连续顺利召开,为弥补当今社会急需人才缺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员们来自周边各个省份,年龄层相对年轻,对于自我提升的需求强烈,学习新知识快、头脑灵活,这些优势也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称为行业能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津职业大学作为高水平职业院校,利用自身优势专业把服务送到人民群众中去,这不仅能解决当地群众的切身困难,也让在校学生学以致用真实地体会到掌握一门技能能服务社会,解决百姓的困难,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不足:高职院校对于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会出现政策精准度不够、调整不及时等方面问题。

(二)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地提升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所高职院校的经验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教师资源,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深化阐教融合,增加高职院校深入企业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让这些教师形成一种从院校到企业再回到院校的职业经历,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结合企业经验在不断的“输入”和“输出”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这些也得到高职院校领导的关注,他们分别启动了教师西部支援、深入企业继续教育和社会活动的支持和奖励政策。

五、构建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管理体系的策略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产业转型,同时积累资源促进院校本身办学方式和办学特色的同步提升需要企业、学校和教师形成三方联动,构建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管理体系。实验、实训基地及配套设备是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直接物质保障,而往往最先进的设备是在企业中才能见到的。区域内部优质企业应为广大高职院校提供条件允许范围内的实验、实训设备,并筛选项目在与院校合作过程中投入生产,使院校教师和学生资源成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推手。职业院校要学会“三条腿”走路,即全日制学历教育、非全日制学历教育、面向在岗职工和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三者并重,协调发展。明确“一主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以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辅,相得益彰、互为促进。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灵活的学习形式,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组织教学环节,借助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并努力提高实训环节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建立一套符合产业行业标准的培训体系,并获得行业认可度。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现代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从培养目标来看,随着人工智能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量,职业教育应紧跟时展,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质的新型技术人才,并配合变革自身的教学模式辅助支撑。从教学效果来看,配合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的诸多不足,使问题讲解更生动易懂,提升教学效果、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职业院校要在教育层次、范围和就业三方面合力并举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水平,努力培养服务社会发展的高水平技能人才,扩大招生范围,对企业在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退伍军人等持续培训,保证职业院校教学内容的“新鲜度”拓宽毕业生的知识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双师型”教师的概念逐年受到重视,这是因为一个职业院校师资水平和教学过程的细节决定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高职院校教师应带着项目进企业,利用自身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结合企业工程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实现各展所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化企业日常生产中遇到的产品研发、生产流程改进和管理培训等问题。教师本身也应利用项目经历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为自身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积累经验。通过企业、院校和教师的动态调整相互配合,最终实现宽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交流,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格局。职业院校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作为解决当今社会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面对越来越多的基础岗位被“机器人”所取代,职业院校应考虑更及时对接产业升级和融合,对于农村待就业人口、退伍军人和下岗职工负担起国家给予的社会责任,培养这些传统技术人员,实现紧跟时代科技发展的终身学习,帮助他们重新获得新的工作岗位。在现在已经产生的机器换人的生产流水线中,原有的流水线操作工人通过培训、技能学习,成为监控、管理、维修机器人的“新工作劳动者”,这将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未来在面对人工智能产业升级换代时最好的场景。

参考文献:

[1]李朱.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J].财经智库,2019(04):121-139.

[2]杨诗琴.基于精准扶贫开发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耕地生态补偿研究[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2012.

[3]张朝元,陈丽,吴琢了.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大理州经济发展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5727-5729.

挂职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物流企业;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提升

浙江省是轻工制造大省、市场大省和外贸大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及省内“5411”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实施,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商贸地区,物流业持续高速增长,发展日新月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和省办公厅《关于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意见》的通知,以“金蓝领”技能提升行动为抓手,畅通物流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拓宽物流人才成长空间,构建岗位挂职锻炼提升、校企联合提升、企业内部提升、网络培训提升、出国考察提升“五维一体”路径,形成“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物流高技能人才提升体系,全面提升物流从业者就业创业能力,为省内“大物流”建设和交通强国试点建设提供物流高技能人才保障。

1物流企业人才岗位技能调查结果与分析

1.1物流企业人才岗位层次及需求分类状况

物流行业需要一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工作岗位,按照级别层次可分为:高技能应用型岗位群、物流管理岗位群和物流战略规划岗位群。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物流运输方向(运输运营管理员、运输单证员、货运监控员等);仓储配送方向(仓库管理员、配送中心管理员、信息员、操作员等);国际物流方向(报检员、报关员等);企业物流方向(物流服务销售员、物流数据分析员、采购员等)。

1.2物流企业员工现有的岗位情况

从物流岗位学历状况看,物流企业对大专学历的需求最高。企业对不同学历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为:中专、大专学历占到了一半以上为66.5%,本科学历占33%,研究生学历占0.5%。从物流岗位职业资格状况看,物流企业员工现有职业资格更多的是仓管员、报关员、单证员、货代员等。物流企业员工除了学历和职业资格的门槛外,岗位工作经验也很重要。此次调查显示,所调查的物流从业人员中,平均从业时间为39个月。

1.3物流企业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提升机会

据调查统计,有23.8%的物流企业员工从未参加过岗位技能提升,而有近30%的物流企业员工每年参加一次及以上的岗位技能提升,另外还有48.7%的物流企业员工两年或以上参加一次岗位技能提升,说明物流企业领导注重岗位技能提升的成本,为员工组织岗位技能提升的机会很少,很多企业把员工岗位技能提升是否与工作安排相冲突视为第一选择,致使物流企业员工接受的岗位技能提升的机会不均衡。

1.4物流企业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提升内容

物流企业人才岗位技能提升内容主要集中在物流设备操作技能、物流单证制作技能、物流业务操作技能、客户服务沟通技能、外语运用技能和其他6种。物流企业员工在回答“现阶段所在公司为员工所提供岗位技能提升的内容是什么?”时,大多数物流企业员工的回答都涵盖了以上几种技能,只有极少数的物流企业员工根据自身岗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物流业务操作技能、物流单证制作技能或者是客户服务沟通技能。可见岗位技能提升内容与实际脱轨,针对性不强。

1.5物流企业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提升方式

物流企业专业人才岗位技能的提升方式主要包括岗位挂职锻炼提升、校企联合提升、企业内部提升、网络培训提升和出国考察提升等。物流企业员工在回答“企业为员工所提供的岗位技能提升方式是什么?”时,63.3%物流企业员工选择了“企业内部提升”项,从侧面说明了物流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岗位技能方式中,企业内部提升始终是第一选择,其次有26.1%的员工选择了“网络培训提升”项,从广度上说它也是岗位技能提升的一种衍生方式,只有极少数的员工选择了其他三种方式,可见物流企业为员工提供岗位技能提升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内部提升和网络培训提升占了很大比例,岗位挂职锻炼提升、校企联合提升和出国考察提升等比例偏低。因为这几种方式,提升成本较高,特别是出国考察提升花费更大,多数物流企业一方面考虑成本,另一方面考虑在给员工岗位技能提升的同时留不住员工。

2物流企业专业人才岗位技能提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物流企业管理人员重视度不够

大多数物流企业领导根据自身的成长经验认为,物流企业员工岗位技能提升也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方式来不断提高自身的岗位技能,这种传统的岗位技能提升观念也一直影响着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对员工岗位技能提升的看法。此外,部分物流企业领导也认为,岗位技能提升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形式大于实质内容,岗位技能提升的效果也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有一定的滞后性,不易察觉到这种变化。对于物流企业管理人员更关注的指标是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员工岗位技能的提升。另外物流企业员工进行岗位提升对企业效益的直接促进效果见效缓慢,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贡献率,部分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又在考虑,假如公司花费大量成本对员工进行岗位技能提升,还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物流企业专业人才很可能就被其他企业挖走,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也直接导致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对员工岗位技能提升的不重视。

2.2员工接受岗位技能提升的机会不均衡

物流企业没有给员工提供足够的岗位技能提升,只是把岗位技能提升看作是一项非经济性的投资行为。关于物流企业员工进行岗位技能提升机会的调查中发现,有23.8%物流企业员工从未参加过岗位技能提升,而有近30%的物流企业员工每年参加一次及以上的岗位技能提升,另外还有48.7%的物流企业员工两年或以上参加一次岗位技能提升,说明物流企业为员工组织岗位技能提升的机会很少,部分部门领导可能为了局部的、暂时性的、眼前的利益,把员工岗位技能提升是否与工作安排相冲突视为第一选择,对企业员工岗位技能的提升不是很支持,所以部门员工受领导思想的引导以及自身利益所需,结合实际,会减少或者放弃岗位技能提升的机会。另外,物流企业员工对岗位技能提升的期望很大,有超过90%以上的物流企业员工选择了每月、每季度或每半年一次以及每半月或每两月一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流企业员工对岗位技能提升的期望。这种供需之间的差异显著,可见物流企业对员工岗位技能提升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物流企业员工接受的岗位技能提升的机会不均衡。

2.3岗位技能提升目标缺乏战略引导

很多物流企业在员工岗位技能提升过程中,没有制定相应的目标,有的企业制定目标也很随意,根本没有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考虑企业短期发展、长期发展的目标以及未来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而导致整个员工岗位技能提升工作过程过于随意。公司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营发展战略。不同的经营战略又对员工的岗位技能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物流企业对员工岗位技能提升的目标及要求。多数物流企业员工岗位技能提升工作未能与公司发展战略有效地衔接,其岗位技能提升缺乏战略引导,没有一个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提升工作计划作为员工进行岗位技能提升工作的总体指导,这使得物流企业对员工岗位技能提升没有计划性、针对性,提升内容的重点存在偏差,内容不全面,缺乏有效的岗位技能提升需求分析和科学的合理论证,很多岗位技能提升内容停留在表面,凭主观感觉或是盲目照搬其他物流企业的岗位技能提升方案,缺乏战略引导的系统性。

2.4岗位技能提升计划制订与实际工作脱节

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岗位技能提升机构,制订员工岗位技能提升计划时,仅凭物流管理人员的主观意志,缺乏对岗位技能提升需求的科学分析,没有考虑员工的专业技能层次、工作经历以及他们岗位技能提升后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的内容,也没有根据市场需要、公司现有的岗位和未来发展战略的需要来制订相应计划,这就导致大多数物流企业对员工进行岗位技能提升缺乏明确的目的,没有针对性,造成了与物流企业员工实际工作的脱节,使得在岗位技能提升内容上产生偏差,导致后期的岗位技能提升缺乏实际效应,不利于员工的成长和自我开发。

2.5岗位技能提升内容缺乏针对性

物流企业专业人才岗位技能提升是为更新或扩展员工现有的岗位技能水平、提升员工的任职能力、增进工作效率而组织的岗位技能的跨越性发展。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极少数的物流企业员工根据自身岗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很多物流企业更关注自身的利益,针对岗位技能提升内容,并未根据实际的岗位技能要求进行,对物流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提升需求也没有进行科学分类,带有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仅仅把员工岗位技能提升作为一个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来完成,而没有把岗位技能提升与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企业的长远发展有效整合,在提升内容的设置方面忽略了物流企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特点及要求,不能做到按需分类、因材施教。可见物流企业专业岗位技能提升内容与实际脱轨,不适应现阶段物流企业不同岗位层次对应的岗位技能需求,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物流企业专业人才岗位技能的提升以及公司的长远发展。

2.6岗位技能提升方式单一

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大多数物流企业都选择“企业内部提升”和“网络培训提升”,从岗位技能提升的方式来看,也主要以单纯的师傅带徒弟或者集训的形式进行相关技能的锻炼和实践。对于物流企业内部提升这种方式比较传统,就是简单的利用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单向性的传授,员工就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的“企业内部提升”方式虽然是现代岗位技能提升方式的有力补充,但是这种传统方式圈住了现阶段企业所从事的各种岗位技能的通俗做法及思路,无法体现物流岗位技能的发展性以及与社会需求的接轨,进而影响物流企业员工针对岗位技能提升的积极性。

3物流企业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提升对策

3.1转变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理念

员工岗位技能提升的主体是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工作等同于一种智力投资,可以逐步增强物流岗位人才的长期任职能力。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撇开员工岗位技能提升是企业的一项负担、一项未来收益性投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想法,树立正确的员工岗位技能提升工作意识,从新形势下的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视角来审视岗位技能提升工作,更要认识到岗位技能提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应该平衡员工岗位技能提升和企业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摒弃狭隘的观念,革新自身的提升理念,站在新的高度认识物流专业人才岗位技能提升的本质和内涵,使得物流企业员工岗位技能提升与公司发展保持一致,必须撇开员工岗位技能提升是企业的一项负担,一项未来收益性投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想法,树立正确的员工岗位技能提升工作意识,从新形势下的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视角来审视岗位技能提升工作,更要认识到岗位技能提升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应该平衡员工岗位技能提升和企业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员工岗位技能的提升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矛盾问题。

3.2完善物流企业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提升计划

物流企业在员工岗位技能提升计划制定的建设上,应该对员工岗位技能提升需求进行科学分析,以岗位技能要求和员工自身需求为基础,注重岗位技能提升内容的要求与员工岗位技能提升学习的能力匹配,通过对比员工现有技能与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确定提升内容,从职业生涯角度为员工提供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岗位技能提升,制定长远的连续性提升计划,与员工岗位实际工作接轨,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同一阶段不同层次,统筹考虑员工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安排,切实支持岗位技能提升计划的制订,为公司提高效率,创造业绩。

3.3创新物流企业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提升内容

员工岗位技能提升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实用,在岗位提升内容上,要有所创新。岗位技能提升内容要做到“宽、新、实”,即物流企业专业人才岗位技能涉及面要宽,使物流企业各层次员工在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代等领域有广泛的涉猎;物流企业专业人才岗位技能内容要新,要反映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对物流企业员工岗位技能的要求;物流企业专业人才岗位技能内容要讲求实效,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切实提高物流企业员工岗位技能,开展工作以“岗位技能”中心,重点提升员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流战略规划岗位人才位于物流企业的高层,应重点提升管理技能和领导能力。此外,还要提升外语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熟悉企业ERP管理技术。物流管理岗位人才一般要求具备某一领域具体的管理经验,重点提升仓储管理、物流运作、采购工作等物流业务操作技能和客户服务沟通技能。此外,国际物流相关岗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还应提升外语运用技能。高技能应用型物流人才属于执行人员,针对这一群体,应重点提升物流设备操作技能、物流单证制作技能、客户服务沟通技能以及外语运用技能等。

3.4拓宽物流企业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提升方式

物流企业专业人才岗位技能提升方式应该是科学化、多元化的,物流企业要根据员工的实际需要,按照不同岗位层次和岗位技能要求,在岗位技能提升方式上,尊重员工的专业技能所需,采用现代化的提升方式,提高岗位技能提升效率,从岗位挂职锻炼提升、校企联合提升、企业内部提升、网络培训提升和出国考察提升5种方式提高员工岗位技能。岗位挂职锻炼提升是物流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的“横向发展”。岗位挂职锻炼提升是对于年度绩效良好并积极要求上进的员工,安排他们到不同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岗位去锻炼,发展他们的多种岗位技能,丰富他们的工作经验。校企联合提升是物流企业员工岗位技能提升的共赢方式,物流企业根据员工管理和业务技能的需求,有计划地选送基础好、有提升空间的骨干员工到大专院校进行岗位技能提升的脱产进修。企业内部提升是物流企业在不同层次的岗位上选择模范代表人物,总结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网络培训提升这种提升方式由于物流企业员工工作地点分散、工作时间不统一,以最低的成本,实行最大范围的岗位技能提升。出国考察提升是通过出国考察,借鉴国外物流的操作经验及要求,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技能、业务操作技能以及商务沟通技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学习先进物流技术以及专业技能,促进自身专业技能提升。

4结论

挂职培训总结范文7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教师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充实理论,是认识深化的必经之路。目前,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但对于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缺乏实践检验,缺乏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青年教师能够深入实际,接触社会,检验自己的知识在应用中的缺陷和不足,获得提高认识能力及加强自我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改造主观世界,纠正认识偏差,克服脱离实际和思想过激的弱点。而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青年教师也能够认识到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期望,进一步正确认识自己,明确教师责任。因此,社会实践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社会实践是对青年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

高校青年教师很多是“80后”、“海归”,成长环境优越,有过海外学习经历。但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部分青年教师存在理想信念动摇、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缺乏等不良倾向。开展社会实践,组织青年教师到历史文物古迹、文化遗产胜地、历史博物馆等开展中国文明史教育,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到革命纪念馆、革命根据地、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开展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等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可歌可泣的光荣事迹,给青年教师以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示范区等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让青年教师亲眼目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感受国家面貌发生的新变化,感受劳动人民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和务实勤奋的优秀品质,亲身体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含义,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社会实践中,青年教师能够认识社会,了解民情,在看到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能够发现我国依然存在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在农村和山区,能够看到部分地区基础教育依然薄弱,人民生活依然贫困;在城镇,能够看到经济发展以损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问题依然凸显;在企业,能够看到科技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社会实践中,青年教师服务社会、传播文化,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和企业的科技创新带去新的理念和成果,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青年教师的所见所闻能够使他们感受到国家、社会、企业对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和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开展文化和科技服务的过程,又是获得社会认可和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都能够增强高校青年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们自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神圣职责,成长为具有奉献精神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成为投身科学研究,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的生力军。

(四)社会实践能够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社会实践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其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首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青年教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于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新需求,为未来教学和科研积累了生动的素材,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其次,青年教师还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利用专业特长解决生产实践和经济发展难题,与企业、政府开展以项目为驱动的科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这能够增强青年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工作本领。再次,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组建团队开展学习交流、调查研究,能够为日后回到学校后进一步开展学科交叉和渗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既可以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使青年教师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二、丰富青年教师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以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导向,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核心,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会实践与形势政策宣讲相结合

青年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张贴海报、聊天座谈、小型报告会、文艺互动等形式,在农村、社区、企业中开展形势政策宣讲,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宣讲我国各项事业的新进展新成就以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宣讲要立足基层、贴近群众,讲群众听得懂、能明白的话,帮助人民群众实现自我教育、相互激励、共同提高。要对党的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和阐释,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让他们到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宣讲,能够讲好,能够让老百姓听明白。宣讲的过程也是青年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是进一步深刻了解和领会党的政策,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的过程。

(二)社会实践与党建工作相结合

党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意见》要求,要重视在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留学归国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把各类优秀青年教师凝聚在党的周围。因此,在成立社会实践团队时,要同时组建成立临时党支部,指定具有丰富党建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党支部负责人。临时党支部要制定工作计划,开展支部生活,凝聚团队成员,推动社会实践工作更好地开展,在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做好团队中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青年教师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克服实践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展现热爱集体、不怕吃苦、乐于学习、勤于实践的优良精神风貌,树立良好形象,影响和教育非党员青年教师。临时党支部还可以利用培训间歇时间到当地的革命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参观学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并与所在企业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搭建桥梁,加强交流,增进友谊。

(三)社会实践与工程实践培训相结合

不少工科院校青年教师还缺乏工程思维和意识,缺乏现代化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的实践经验,而这些又是工科院校开展工程教育所必须具备的。高校在放假期间组织青年教师集中到行业企业开展工程实践,以生产培训、顶岗劳动、参观实习及校企技术交流为主要形式,让青年教师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拓宽工程研究视野,补充工程实践背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这个过程也能增加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知识储备,使他们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和内容丰富的教学案例。在实践过程中,青年教师还可以与企业工程师一起讨论学习,参与产品研发设计和科技合作,能够促进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日后推进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四)社会实践与开展挂职锻炼相结合

近年来,党中央、教育部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很多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响应号召,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了挂职锻炼的工作岗位,高校要认真落实相关文件要求,做好组织选拔工作,鼓励和支持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较深理论功底的优秀青年教师到这些岗位挂职锻炼。青年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能够发挥专业优势,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理念为挂职单位提供智力支持,能够为提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部门人员的理论水平作出贡献。而且,青年教师挂职锻炼要完成角色转变,增强了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切实提高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求真务实的作风。

(五)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调查研究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桥梁。青年教师开展社会调查,要结合时事热点和当地经济发展难点,要结合自身专业,选好对象和主题,在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下,设计调查研究方案。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切忌走马观花,要通过走访观察、集体访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检索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全面了解调查对象,并深入剖析,把握社会现象的实质,实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和教育自我的过程,同时形成高质量和高水平的调查研究报告,提交给相关单位和部门作为政策参考依据,为当地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出谋划策。

三、社会实践的协调与管理

社会实践是青年教师成才的必修课,通过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工作获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的协调配合,也需要精心的组织和管理。

(一)高度重视,统一协调相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而言,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工作普遍比较薄弱。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及工作要求,尤其是要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做好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工作。要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指定如教师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负责,同时要构建宣传、组织、人事、教务、工会等部门协同配合,院(系)级单位党组织具体实施,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推进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的合力。

(二)整体规划,构建机制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高校要将青年教师社会实践作为师德建设、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将之纳入学校师资培养计划,做好整体规划,分期分批次开展,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管理考核办法,把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作为一个硬性指标来约束,如规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青年教师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的重要参考,充分调动其参加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切实保障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的经费投入。

(三)建设基地,互惠共赢实践基地的构建要着眼于体现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着力点,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基地、文化服务实践基地、科技服务合作基地、工程实践基地等,满足本校青年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调查研究,提升专业水平、科研服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需要,为本校青年教师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加强高校与实践基地多领域的合作,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拓展合作内涵,保证基地的生命力和稳定性,使基地成为青年教师思想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的平台,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孵化区,促进高校实现大学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思想政治工作效益“四丰收”,实现高校与实践基地单位的双赢。

挂职培训总结范文8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教师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主客观的对立统一,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充实理论,是认识深化的必经之路。目前,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但对于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缺乏实践检验,缺乏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青年教师能够深入实际,接触社会,检验自己的知识在应用中的缺陷和不足,获得提高认识能力及加强自我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改造主观世界,纠正认识偏差,克服脱离实际和思想过激的弱点。而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青年教师也能够认识到社会对高校教师的期望,进一步正确认识自己,明确教师责任。因此,社会实践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社会实践是对青年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

高校青年教师很多是“80后”、“海归”,成长环境优越,有过海外学习经历。但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部分青年教师存在理想信念动摇、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缺乏等不良倾向。开展社会实践,组织青年教师到历史文物古迹、文化遗产胜地、历史博物馆等开展中国文明史教育,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到革命纪念馆、革命根据地、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开展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等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和可歌可泣的光荣事迹,给青年教师以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示范区等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让青年教师亲眼目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感受国家面貌发生的新变化,感受劳动人民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和务实勤奋的优秀品质,亲身体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领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含义,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社会实践中,青年教师能够认识社会,了解民情,在看到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能够发现我国依然存在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在农村和山区,能够看到部分地区基础教育依然薄弱,人民生活依然贫困;在城镇,能够看到经济发展以损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问题依然凸显;在企业,能够看到科技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社会实践中,青年教师服务社会、传播文化,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和企业的科技创新带去新的理念和成果,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青年教师的所见所闻能够使他们感受到国家、社会、企业对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和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开展文化和科技服务的过程,又是获得社会认可和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都能够增强高校青年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们自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神圣职责,成长为具有奉献精神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成为投身科学研究,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的生力军。

(四)社会实践能够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社会实践能够帮助青年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其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首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青年教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于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新需求,为未来教学和科研积累了生动的素材,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其次,青年教师还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利用专业特长解决生产实践和经济发展难题,与企业、政府开展以项目为驱动的科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这能够增强青年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工作本领。再次,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组建团队开展学习交流、调查研究,能够为日后回到学校后进一步开展学科交叉和渗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既可以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使青年教师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二、丰富青年教师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丰富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以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导向,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核心,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会实践与形势政策宣讲相结合

青年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张贴海报、聊天座谈、小型报告会、文艺互动等形式,在农村、社区、企业中开展形势政策宣讲,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宣讲我国各项事业的新进展新成就以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宣讲要立足基层、贴近群众,讲群众听得懂、能明白的话,帮助人民群众实现自我教育、相互激励、共同提高。要对党的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和阐释,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让他们到基层、到人民群众中去宣讲,能够讲好,能够让老百姓听明白。宣讲的过程也是青年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是进一步深刻了解和领会党的政策,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的过程。

(二)社会实践与党建工作相结合

党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意见》要求,要重视在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留学归国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把各类优秀青年教师凝聚在党的周围。因此,在成立社会实践团队时,要同时组建成立临时党支部,指定具有丰富党建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党支部负责人。临时党支部要制定工作计划,开展支部生活,凝聚团队成员,推动社会实践工作更好地开展,在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做好团队中青年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青年教师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克服实践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展现热爱集体、不怕吃苦、乐于学习、勤于实践的优良精神风貌,树立良好形象,影响和教育非党员青年教师。临时党支部还可以利用培训间歇时间到当地的革命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参观学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并与所在企业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搭建桥梁,加强交流,增进友谊。

(三)社会实践与工程实践培训相结合

不少工科院校青年教师还缺乏工程思维和意识,缺乏现代化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工程设计和组织管理的实践经验,而这些又是工科院校开展工程教育所必须具备的。高校在放假期间组织青年教师集中到行业企业开展工程实践,以生产培训、顶岗劳动、参观实习及校企技术交流为主要形式,让青年教师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拓宽工程研究视野,补充工程实践背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这个过程也能增加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知识储备,使他们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和内容丰富的教学案例。在实践过程中,青年教师还可以与企业工程师一起讨论学习,参与产品研发设计和科技合作,能够促进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日后推进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四)社会实践与开展挂职锻炼相结合

近年来,党中央、教育部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很多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响应号召,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了挂职锻炼的工作岗位,高校要认真落实相关文件要求,做好组织选拔工作,鼓励和支持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较深理论功底的优秀青年教师到这些岗位挂职锻炼。青年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能够发挥专业优势,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理念为挂职单位提供智力支持,能够为提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部门人员的理论水平作出贡献。而且,青年教师挂职锻炼要完成角色转变,增强了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切实提高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求真务实的作风。

(五)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

调查研究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桥梁。青年教师开展社会调查,要结合时事热点和当地经济发展难点,要结合自身专业,选好对象和主题,在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下,设计调查研究方案。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切忌走马观花,要通过走访观察、集体访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检索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全面了解调查对象,并深入剖析,把握社会现象的实质,实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和教育自我的过程,同时形成高质量和高水平的调查研究报告,提交给相关单位和部门作为政策参考依据,为当地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出谋划策。

三、社会实践的协调与管理

社会实践是青年教师成才的必修课,通过高校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工作获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的协调配合,也需要精心的组织和管理。

(一)高度重视,统一协调

相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而言,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工作普遍比较薄弱。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及工作要求,尤其是要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做好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工作。要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指定如教师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负责,同时要构建宣传、组织、人事、教务、工会等部门协同配合,院(系)级单位党组织具体实施,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推进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的合力。

(二)整体规划,构建机制

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高校要将青年教师社会实践作为师德建设、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将之纳入学校师资培养计划,做好整体规划,分期分批次开展,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管理考核办法,把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作为一个硬性指标来约束,如规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青年教师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的重要参考,充分调动其参加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切实保障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的经费投入。

(三)建设基地,互惠共赢

实践基地的构建要着眼于体现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着力点,构建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基地、文化服务实践基地、科技服务合作基地、工程实践基地等,满足本校青年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调查研究,提升专业水平、科研服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需要,为本校青年教师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加强高校与实践基地多领域的合作,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拓展合作内涵,保证基地的生命力和稳定性,使基地成为青年教师思想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的平台,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孵化区,促进高校实现大学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思想政治工作效益“四丰收”,实现高校与实践基地单位的双赢。

(四)合理安排,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