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探究

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与薪酬激励探究

摘要:在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当中,薪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提高薪酬管理水平,可以调动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投入到日常工作当中。本文中,笔者将对事业单位加强薪酬管理的重点进行阐述,对当前提升薪酬制度当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事业单位;薪酬激励;管理;不足;加强措施

一、前言

企事业单位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则必须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并针对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革新。事业单位薪酬管理涉及到单位职工的实际利益,强化薪酬管理的水平,对薪酬激励的方式进行细致的分析,确保薪酬管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更高的提升,也可提高事业单位职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单位凝聚力的重要措施。在文章当中,笔者将阐述构建薪酬激励管理工作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加强薪酬管理的整体水平提出了相应建议。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管理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的帮助。

二、构建薪酬激励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构建薪酬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注意把控好基本原则,确保薪酬激励能够切实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薪酬管理制度内容必须确保可以“落地执行”,避免流于表面无法实际应用。根据笔者分析总结,构建薪酬激励的管理制度主要应当把握好以下两点原则:一是公平公正的原则。强化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并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强化薪酬管理的综合水平,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水平,提高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质量。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必须确保薪酬管理的制度内容符合公平性的原则。事业单位职工不同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以及付出都应当得到相应回报,且回报价值与工作付出具备平衡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薪酬管理得到更好的提升。二是要具有灵活性的原则。所谓灵活性原则是指薪酬管理制度的建立建设应当立足当下,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事业单位涉及到诸多行业,不同单位有着不同的工作要求。同时,不同的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也各不相同。把握好灵活性的原则,可以确保在调整薪酬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使薪酬激励能够立足当下。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从而使薪酬管理制度能够跟进时展,满足不同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实际需求。

三、现阶段构建薪酬激励管理制度的不足分析

事业单位在调整和实施薪酬管理制度前,必须要明确薪酬管理以及薪酬激励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将薪酬管理进行有效的革新和改进。当前在构建薪酬激励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由于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管理制度没有发挥出最大价值。首先,薪酬激励以及薪酬管理工作内容的开展,必须要围绕着事业单位实际工作要求来建立,并要确保通过薪酬管理的激励性能够得到有效发挥。然而当前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薪酬激励管理制度缺少相应的激励性,并没有实际强化单位职工的工作能力。这主要是由于薪酬管理运作阶段,薪酬的激励与单位职工的工作内容、工作强度没有紧密的结合,使员工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长此以往,工作消极、效率偏低等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其次,薪酬职务化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薪酬职务化的现象在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当中较为常见。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较多,但从根本角度来看,薪酬激励管理制度过于重视职员职称、重视学历、重视单位资历是发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部分新入职的事业单位职工,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薪资报酬,但其薪资的上涨幅度仍然赶不上资历较老的一些职工。过分重视学历等问题,也使得一些工作能力较强但学历资历较弱的人才难以通过努力来有效提高薪酬标准,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使薪酬管理的职务化特征难以被解决。最后,要强化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水平,确保薪酬激励能够发挥出实际价值,则必须要确保激励的方式具有科学合理性。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在调整和执行薪酬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将薪酬激励与单位职工的各项工作内容进行紧密结合,使薪酬管理的科学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薪酬激励没有很好的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主要是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薪酬激励以及管理还停留在表面。部分职工尽管提升了工作能力,但薪酬调整的幅度却相对较少。同时,一些工作时间较长,工作资历较老的职工却没有强化自身的工作水平却获得了更大的薪酬调整幅度。长此以往,新职工必定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使事业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受到影响。

四、加强建设事业单位薪酬激励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实行岗位合同制。相较于事业单位传统的岗位职员聘用模式,合同制的聘用管理方式更能够强化事业单位职员的管理水平。岗位合同制具有更加公平公正的特点,事业单位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察工作者的综合能力素质,避免了“滥竽充数”等问题的发生,可以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工作能力和办事水平。将岗位合同制与薪酬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结合,可以更快的淘汰单位中工作能力较弱且没有工作积极性的人员。另外,薪酬管理制度以及薪酬激励需要考虑到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行岗位合同制,调动单位新进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将更多资源留给有进取心的人员,可以使事业单位进入到人才淘汰的良性循环当中,从而使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薪酬激励应与岗位管理相结合。当前事业单位在开展薪酬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其薪酬激励与单位职员的岗位管理没有进行深入的结合,使得薪酬激励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确保薪酬激励能够真正提升事业单位职工的能力水平,强化事业单位办事效率,则必须要将薪酬激励管理制度与事业单位的岗位人员管理进行深入的结合。从根本上来说,不同事业单位其工作强度和对职工的工作能力都有着不同要求。不同事业单位工作岗位的薪酬激励应当采取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实行。薪酬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薪酬激励,强化具有上进心、积极投入工作当中的事业单位职工。岗位管理阶段,需要筛选出办事效率低、工作整体水平较差的职工。这部分职工则无法得到薪酬方面的激励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事业单位的薪酬激励发挥出最大价值。

(三)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分配原则。事业单位在进行薪酬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薪酬激励必须依照分配原则来执行。薪酬激励的分配标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落实。首先,应当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分配计划。不同岗位的员工可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来进行激励划分。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在制定薪酬管理制度的阶段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其分配的激励额度可以按照岗位来制定,也可以根据职工工作重要性来划分。另外,分配原则还应当注意考核事业单位职员的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其次,在制定薪酬激励分配原则的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到员工的创新能力,需要以此来提升职工的综合工作能力。例如职员在完成基础工作内容后,更好更快的完成了其他工作内容,超额完成工作。针对这样的事业单位职员应当将薪酬激励的标准进行科学性的上调。最后,薪酬激励还应当考虑多元化的分配制度。比如事业单位的个别岗位具有外出办公的情况,可以采取餐补、交通补助等方式来计算薪酬。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薪酬激励强化事业单位职员的工作积极性,淘汰和筛选工作能力不足且没有上进心的职工。提升上进心强,具有工作创新性的职员薪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水平。从而使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得到更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周敏.浅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

[2]周庆.关于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完善的若干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5(16).

[3]韩海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现状及有效措施的探究[J].经济师.2015(05).

[4]姜远民.关于事业单位薪酬激励机制的探讨[J].中国工会财会.2014(09).

作者:黄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