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思考

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思考

摘要:预算绩效管理是预算管理最终成果反映,是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详细阐述预算绩效管理内容、意义的基础上,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建议

预算绩效,简单来说就是预算资金达到的产出和结果,它是预算管理的延伸,在关注预算投入的同时注重预算产出,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纳入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全过程,以提高财政资金配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预算绩效管理是以绩效目标为对象,以绩效的设定、审核、批复以及绩效监控、绩效自评、绩效评价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的预算管理活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是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方针政策落地见效的重要保障。

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机制不健全,重预算执行轻绩效评价

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但总体来说,预算绩效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事业单位都由财务部门独自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其他部门仅仅关注预算执行率,并把执行率作为考核部门工作的标准,觉得完成工作计划,资金按照要求花出去了,就是完成了预算任务,不考量预算执行的效果。无法实现财政资金合理分配和预算管理效益最大化。

(二)绩效管理认识缺失,主体责任不清

很多单位对预算资金绩效管理的认识上或多或少存在偏差,认为财政资金的申请、考评都是财务部门的事,而绩效评价不过是财务部门依据资金执行的情况,填报相关数据和报告。主体责任不清,存在“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只要花钱依法合规就可以了,至于钱花得值不值,效果大不大就和我没有关系了”的想法。最终造成绩效管理纸上谈兵,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结果。

(三)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评价指标不科学

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质,经费来源稳定,预算编制多以固定预算和增量预算法为主,造成预算绩效目标不明确、不清晰,在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中,更以共性指标体系框架为主,单一选用非财务性指标、定性指标、正向指标,绩效评价结果不客观,使绩效管理工作缺乏基础数据。

(四)实施评价缺乏专业人才

预算绩效评价具有专业性、特殊性。单位各级员工和参与绩效评价的人员是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主力军。目前这些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绩效评价经验不足等问题,导致无法客观、公正、有效地评价预算支出效果。

(五)绩效评价结果缺乏应用,管理效果不佳

实施绩效管理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然而,很多单位编制预算、安排资金时,根本不参考绩效评价结果,单纯采取固定预算或增量预算,形成绩效考评与资金安排“两张皮”,预算绩效评价丧失意义。

(六)绩效管理缺乏考核、奖励机制

很多单位虽然将预算绩效纳入年终考核,但多是形式上的工作汇报,没有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这种既没有标准,又没有奖惩手段和措施的考核,干好干坏都一样,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工作缺乏主动性。

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事业单位因其履行政府职能、提供公益服务工作职责不同,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下面结合本人所在公益性科普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谈谈对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为了使国家政策落地实施,单位要结合自身公益服务性质,深化政策和预算管理,将管理实施对象从单纯的项目预算,拓展到单位预算、部门预算,形成全方位绩效管理格局。坚持预算收入讲求质量,预算支出量力而行、讲求绩效,收支平衡的原则。构建绩效管理体系,推动提高整体绩效水平。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考核奖励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管理的依据和前提。做好管理,制度先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和实施细则。同时,建立绩效评价反馈及结果公开机制,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考核与部门考核相结合,与绩效薪酬相结合,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的多维度考核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三)加强监督管理,将绩效管理贯穿预算全过程

明确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和落实到各个部门,绩效评价延伸至资金使用终端,覆盖财政预算资金和非财政预算资金,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形成“三位一体”的绩效管理闭环系统。预算编制时,注重事前绩效评估:重点论证立项必要性、方案可行性、绩效目标合理性。预算执行中,做好绩效监控:随时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纠正、调整,确保绩效目标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四)加强绩效目标设定,健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目标是财政预算资金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应做到指向明确、细化量化、合理可行、相应匹配。以公益科普类事业单位为例,其服务宗旨是在为公众提供安全、舒适的参观环境的基础上,合理优化使用资金,进行常设展厅展品更新,不断创新丰富科普活动内容及形式,助力科学普及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在预算绩效管理中,按照“谁申请资金,谁设定目标”的原则,重大支出预算绩效目标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场馆安全保障无事故,物业环境维护无投诉;第二,展品更新有计划,常展常新保完好;第三,科普互动活动有创新,满足观众多元化需求。健全绩效指标,设置权重分值。以预算绩效共性指标体系框架为指导和参考,根据具体评价对象不同,综合运用财务、非财务指标;定性、定量指标;正向、反向指标,也可结合其特点另行设计个性评价指标,同时,对各类评价指标设置科学合理的权重分值,从而形成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上述列举的三项重大支出预算绩效目标为例:第一,场馆物业安保基本运营,可通过物业安保费用支出、安全事故发生次数、观众投诉数量等指标进行评价;第二,展品更新改造、维修(护),可通过展品维修(护)费用支出,更新频率及展品的完好率等指标评价。第三,科普互动活动,可通过客流监控、观众满意度调查方式,获取观众参与、满意率等指标进行评价。

(五)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反馈与整改机制

开展多维度绩效评价,提高自评质量,强化专项绩效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以正式文件及时进行反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评价结果优秀的,优先保障预算资金;评价结果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其落实整改,结合整改情况核批预算资金。

(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全面提升

预算绩效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需要全单位各部门高度重视,同心协力、共同配合。以公益科普场馆为例,预算申请大多在财务部门,预算执行在职能和业务部门,预算绩效评价往往是与观众直接接触的展教一线部门。社会效益、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指标评价,需要展教部门采集和统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参观满意度数据时,观众的参与热情常常受问卷版面设计、题目类型、问卷发放收集点位设置等因素影响。此时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可度、重视程度,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都直接影响数据采集统计的质量,最终影响绩效评价结果。由此可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念,从“要我做绩效”变为“我要做绩效”。明确管理目的是为了提高预算质量、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节约成本,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其次,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绩效认知,配备专职人员,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在具备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增强沟通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提高预算绩效评价质量。最后,科学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更是一门系统理论性、生动实践性的管理学科,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和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

[2]沈喜红.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6(12):12-15.

作者:李丽 单位:天津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