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类学科教学管理论文

设计类学科教学管理论文

1设计类学科基础教学问题

设计类学科的基础教学方面,多是由一些绘画类教师担任的,并且会对学生进行较长时间基础绘画理论的培养,在设计方法的教学方面开展较晚。这样做导致了学生的设计意识相对薄弱,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也提高较慢。部分院校在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希望通过将专业课程提前开设的方法来解决,但对问题的根源没有彻底的根除。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重点培养的并不是学生绘画的技巧,而是创新性的设计理念。

2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概述

2.1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项目的承接和完成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项目的承接和指导工作,在组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和综合素质。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共同的完成项目,从而实现双向提高。另外,学生在接触实际项目的过程中,较易在实践中根据项目的需要而自主的学习相关技能和知识,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

2.2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基本框架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设计类专业的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较高,也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在组织机构方面,可设定工作室建设和管理小组来进行工作是和创建以及和师资队伍、课程安排方面的协调工作。同时,做好与同类院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以及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沟通,以丰富“工作室制”创新教学的经验。在经验的吸取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的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进行拓展和完善,以培养更多的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设计类人才。

2.3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作用

首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其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学生和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学生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更能清楚的学习和认识到企业管理和文化,并出于任务完成的需要而进行主动的学习。最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更好的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互动、沟通,并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工作室可作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良好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经验和技巧。

3基于“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管理实践

3.1建立适应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结构

学校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组织机构设立方面,可首先设立以学院、专业带头人等为核心的一级组织,负责工作室的的建设和协调工作;同时,在各专业设立的工作室中任命工作室负责人,为二级组织,负责本工作室项目的开展。中各层人员各司其责,又相互协调,为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供了组织保障。

3.2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工作室制教学管理过程中,可建立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工作室本身就是企业和学校沟通的平台和桥梁,这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关键。工作室尽量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工作室中通过产品设计和制作等实践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并尽可能实现零距离就业。

3.3建立“首席负责制”的工作室教学团队

在工作室管理方面可施行首席负责制,也就是可以聘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优秀教师担任工作室的首席负责人,对工作室的教学内容和项目实施计划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再将具体任务安排到相应的负责教师。首席负责制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较为可行的教学管理方案之一。

3.4实施“教学六要素”的动态管理

教师、课程、教材、对象、地点、时间等教学六要素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下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的管理。比如在任课教师方面,不同教师擅长的领域并不相同,在项目为主导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一个教学环节可能根据需要由多个教师进行穿插任教,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论

高等院校设计类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符合社会需求为目标,必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在设计类学科教学管理和教学创新方面,“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效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设计类教学的束缚,使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并创新设计理念,这对设计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设计类学科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

作者:门宇峰 罗佳伟 单位:大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