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学院教学管理改革模式研究

基础课学院教学管理改革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教育环境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理念已融入高校改革的各方面,教学管理改革变得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该文叙述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教学管理工作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管理改革应围绕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展开,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文中从三个方面提出管理改革措施,即学院、教师和学生方面,都要发挥改革的主体地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基础课学院;教学管理改革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型人才需求数量逐年增加,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不断严格,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创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这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顺应创新变革的必然选择。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活动及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1],人们对管理成效日渐重视,与教育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改革创新也亟待应用到实践中。

1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内涵和现状

1.1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内涵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中重要环节,是培养和实现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联系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的重要纽带。归结来说,高校教学管理涵盖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检查督导—评价总结),以教师的教学为开端,为教师教学研究提供服务,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服务,最终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2]。因此,教学管理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三者关系密不可分。

1.2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1.2.1教学管理观念和方式较为滞后

当前高校停留在文件层面教学管理观念和方式是影响其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观只看重是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结果,而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对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没有完善和系统的评价制度,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管理方式中,教学单位缺乏自主的管理权,管理模式较为程序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普及度不够,普通教师的参与度不高,无法调动其教学研究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影响不同学院优势和特色的发挥。

1.2.2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素质有待提升

教学管理队伍是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和服务者,高水准的教学管理要求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创新能力强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4]。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首先表现为对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交流,基础课相比专业课来说不受重视,缺乏创新动力。其次,教学管理工作内容繁杂,工作量大,既包括常规性事务也要处理突发性事务,因缺乏专业的管理导致工作效率低,重复性、反复性加大,相关管理人员可能会出现消极的工作态度;最后,部分高校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投入力度远远不够,严重限制了其专业素质的提升和视野理念的积淀,导致了管理人员自我学习的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服务,直接影响了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工作的创新。

1.2.3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教师的评价和职称晋升更偏重于科研能力,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仅作为参考值。教学评价体系指标的不完善,导致高校缺乏以教学为基础的学术氛围,没有给本科教学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尽管部分高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教师和管理者的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依然不够明确,制约着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综上所述,高校的改革始终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改革是实现其目的的重要途径,而教学管理改革是基础。改革的过程中,可涉及不同的职能部门和不同的组织层级,从人员来看可分为三个部分: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学管理改革可从三个方面深入:学院方面、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学院管理者思想要与时俱进服务意识增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始终关注人员的发展,激发人的创造性,才能实现高校的改革进步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面向学院、教师、学生方面的教学管理改革措施

2.1针对学院方面的改革措施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推广,办学主体由学校下移至学院。即校级教学管理部门把握学校总体办学目标、教学计划、宏观调控和监督职能,二级学院享有自主的教学管理具体事务。在学校政策方针下,基础课学院应根据实际问题,特别是在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过程质量监控、师生评价体系以及教学信息反馈等方面,不断修订和完善与自身定位和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从教学院长、教务管理人员、各系教学团队的职能和职责,确保教学管理工作开展有理可依,形成规范和高效的教学和管理的模式。基础课学院的教学管理中,师资短缺,学生范围广,一要积极推进教学和课程的改革,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录制网络线上课程,鼓励教师申报教学改革相关项目,将理论成果应用到实践中;二要搭建信息化网络平台,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听取他们对目前教学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推动管理的改革发展。管理工作的下移,能够激发学院办学的活力,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这将会大幅度的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高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高校中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决定着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各级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正确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服务意识。首先管理者应熟悉学院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人有明确的分工,学习现代化教学管理知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性,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其次,高校还要注重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定期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培训和座谈,鼓励其多参加教学方面的讲座,拓展与周边院校的交流观摩机会,从而获取有效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改革创新意识,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提升整个学院的管理水平。最后基础课学院管理人员不仅要服务好本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还要保持与其他学院的沟通协作,量多面广的工作对应产生的责任也较大,学校和学院应对管理队伍的发展状态时刻关注,尽可能提高其地位,提供相对优惠政策的关照,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管理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

2.2针对教师方面的改革措施

教学管理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风向标,而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舵手。因此,应引导教师重视本科课程教学,将课程教学改革作为重点工作研。基础课学院应不断推动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专业需求和师资短缺现状,科学合理地制订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引进专业所需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学习会,出境进修及产学研合作,开阔国际化视野,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青年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力量,应尽快承担起基础课程教学,要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心得座谈会和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组织新入职教师观摩老教师授课方式,开展课程试讲活动,使新入职教师系统地掌握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发现不足,不断修正,快速提升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和指导实践的能力,能够让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5]。高校应加大对教学工作的重视,适当调整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指标和制定激励办法。基础课学院存在科研工作较为弱势现象,那么重点工作应转移到课程教学改革当中,首要将教师身份转型发展分为教学科研型和教学型两类,并探索不同的职称评聘和业绩考核标准。鼓励教学型教师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当前网络教学、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兴起,面对基础课大班教学、学生缺乏兴趣等情况,应允许教师根据教学发展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形式进行动态调整,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力。让教师成为教学改革的主体,将教学改革成果纳入教师评聘、工作考核指标中,增加教师教学改革的参与机会,加快学院改革创新的脚步。基础课学院的课程教学学生多、任务重,应对教师做好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激励,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

2.3针对学生方面的改革措施

“以人为本”的思想下,高校中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同样,学生也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一员,要灌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建立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互助协作的关系,这将会对教学管理工作产生积极作用,使得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的运行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培养模式得到优化,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服务保障。创新教育环境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当前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日渐增多,基础课学院应加大教学资源向学生开放的程度,积极协同育人,为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竞赛团体提供专业指导,形成具有专业素养的实践指导团队,不断提升师生的实践能力。当前大多数高校对课堂以外的学习和实践不予学分认定,那么高校教学管理改革需要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学时弹性制改革,为学生参加竞赛、创新活动获取合理学分提供制度保障,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仅仅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反馈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纳入学生发展的评价,造成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的不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中民.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7(14):108-110.

[2]李恒.教学学术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3.

[3]戴红宇.转型中的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改革[J].三明学院学报,2018(1):89-94.

作者:赵仰华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