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

混合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

摘要: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创新变革,实现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再改善,并为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基于此衍生出的混合教学模式,为高校教学提质增效提供了新的践行路径,其有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本文基于对混合教学模式的相关概述,解析了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实况,就着重就混合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实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实况;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实践

以当前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来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软件工程建设,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信息化时展的需求,软件产业展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及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事实上,受多重因素影响,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实践却存留诸多问题,人才培育实效性大打折扣,混合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

1混合教学模式相关概述

混合教学模式作为当下教育发展的主潮流,涉及到多种学习理论的应用,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协作学习理论以及主导主体理论等,对其认知与理解,是更好地应用实践的关键。本节着重就其内涵及原则进行了解读,具体相关概述如下:

1.1内涵

信息化时代生态下,“互联网+教育”引动了教育发展新潮流,并以其超前的学习理念,赢得了学术学者们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基于此,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模态,并提出了混合教学模式,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差异化描述。其中较具参考意义的当属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阐释,他认为,所谓混合教学模式即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混合教学模式应当是多重教学因素的混合,包括学习理论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以及媒体工具的混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心理学等从不同维度视角对有效教学进行了解读,各具特色优势,应当基于对学习内容的合理分析,选用合适的理论指导,以确保最终收效最佳。同时,混合教学模式中传统面授教学与在线互动教学作为两种基本的范式,并非唯一,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综合了教为主和学为主的双重优势。

1.2原则

混合教学模式始终遵循双主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引导,对提高教学实效性有着显著作用。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渲染下,教师为教学活动中心,忽视了学生主体性,限制了其个性化发展空间。混合教学模式则打破了这种局限性,着眼于师生共建的双主体作用,营造了良好的互动空间,促进两者共同成长,可以说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践行。基于此,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还遵循针对性原则指导,以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为依托,采取差异化的引导式教学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长。正是基于这种高度开放的能动空间塑造,混合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完成了知识习得到素质教育层面的转化,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育实效,满足了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需求。

2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实况解析

软件工程作为高校理工科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所关联到的知识内容相对宽泛、复杂,并且专业性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同时,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类型的软件层出不穷,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技术等不断革新,体现出了超强的时效性。现阶段而言,软件工程课程在高校中的教学实践不断创新优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仍旧存在不少突出性问题。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渲染,部分教师思维固化,创新力表现不足,一味地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加之软件工程课程丰富的理论构成及超强的专业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情趣,枯燥感、乏味感涌现,导致其很容易失去兴趣,学习驱动力不足,降低了最终教学成效。另外,有些高校软件工程课程过度强调以教材为中心,与时展脱节,对先进科研成果的导入不足,影响了其时效性和实用性。教学评价方面的片面性,亦影响了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效果,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混合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践,为上述软件工程课程教学问题解决提供了有效方案。

3混合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实践

混合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有效实践,有赖于多重因素的协同作用,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对各个参与要素提出了要求。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实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混合教学模式实践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3.1加强配套支撑

现代化社会发展视域下,互联网科技应用逐步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服务体验,推动了全新的创新变革浪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模式被提出,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优势互补,开启了高等教育发展新征程,并对之各方面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应深刻理解混合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精准定位他们的发展需求,并给予必要的服务支持,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软件工程课程实效性。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生源数量高速增长,使得高校面临着越发严峻的办学形式,要充分依托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广泛性、丰富性等功能优势,整合即有发展资源,适度加大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建设投入,导入先进科技装备,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使用规范,协调好分配关系,确保各项软件工程课程正常开展,同时为教学创新提供支持。另外,在宏观素质教育改革生态下,师生身份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着重强调教师主导职能发挥,其综合素质素养水平表现,直接影响了软件工程课程效果。某种维度上讲,混合教学模式亦是对“以生为本”理念的实践创新,有赖于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智力支持。因此,新时期,高校还需充分意识到师资战略地位,精准定位其职责任务,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邀请学术大家、业务能手,协同深度探索混合教学模式内涵,共享有效实践工作经验,丰富教师理论知识网络体系,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水平。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亦需紧跟教育发展最新动态,加强自主学习,更好地推进混合教学模式应用。

3.2优化课程设计

软件工程课程体系设计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如目标、内容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最终教学效果。混合教学模式下,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导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具体可分划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等各方面的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通过系列学习活动组织,让学生掌握软件工程操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并教导其正确的方式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情感与价值目标,则偏重于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发展,从属于德育的一部分。基于上述目标导向,高校应就软件工程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丰富其中的元素构成,重视校本教材开发,并创新其表现形式,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为其后续应用实践奠定基础。事实上,软件工程课程同时触涉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数学以及系统工程等等,尤其是随着软件行业的飞速发展更甚,其本身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给学生日常学习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对此,相关专业教师要深度研析教材,明确其中重难点部分,并进行微课件开发,充分运用互联网络丰富的资源承载,搜集与之相关的案例材料,并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辅以必要的讲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同时,紧密关注软件行业市场最新动态,了解即有成果,并整理成教学材料,融入到教材内容构成体系当中,保证软件工程课程的先进性、实用性,为学生未来成功就业奠定基础,这也正是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

3.3创新组织方法

如上所述,软件工程课程学习既有理解记忆部分,又包含实践操作内容,教学方法的混合,更符合学生认知心理规律。在不同的授课阶段,采取科学的组织方式,势必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而言,在软件工程课程开课初期,由于其高度的专业性,学生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概念,所接触的内容都很陌生。正所谓“师傅领进门”,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进行讲解,通过声情并茂的叙述方式,逐一解读软件工程课程各个知识点,以兴趣为发生点,着重树立学生宏观认知,坚定他们对本学科领域发展的信心,增强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中后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侧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释放与发挥,可采取“学生讲、学生听”的方式,引导小组合作,明确导向任务,由其自主完成资料查阅、PPT制作等流程工作,使之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包括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事后,教师对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在充分肯定学生即取成果的同时,全方位解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如此,在和谐的课堂氛围感染下,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同时,教师亦可依托多媒体技术应用支持,结合软件工程教学需求,将相关案例导入课堂,创设虚拟真实的环境,引导学生之间活动讨论,扎实他们的理论基础功底,并培育其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通过课前提供视频、案例、PPT等教学资源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预习,并将课堂教学录制成视频,共享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打造翻转课堂新模态。

3.4完善评价机制

完善的评价机制是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亦是一个总结反思的过程,对后续教、学发展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校软件工程课程评定以期末成绩为唯一标准,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及水平,同时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认知,过度偏重理论知识记忆,忽视了实践能力锻炼。混合教学模式下,完善的软件工程课程评价应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重方式相结合,并有机地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统一起来,拓展评价功能,实现以评促学的目的。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首要明确评价目标体系,包括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两方面内容。其中,评价对象应覆盖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最终成果等,继而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可行性、可量化指标权重,通过可视化标准反馈给相关教学管理者及师生,从不同角度做出改善。与此同时,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实时观察学生学习动态,包括课堂考勤、分组教学、实验报告等,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纳入到最终考核成绩评定体系当中。同时,依托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及时发现彼此间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恰当的方式提出来,起到相互成长的作用。另外,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以不记名的方式,组织学生问卷访查工作,了解他们眼中的老师、教学等情况,收集相关意见或建议,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教学管理策略。基于上述数据信息汇总,加强对软件工程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综合性分析,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并解读其背后因由,采取更多有效改进策略。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混合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实践十分重要和必要,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多重方面的因素支持,应不断改善高校教学配套环境,优化课程设计,创新组织方法,并依托完善的评价机制导向,深化教学创新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实效。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多有效性建议。

参考文献:

[1]党向盈,程红林,申?.软件工程专业移动学习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APP开发[J].软件工程,2019,22(01):54-56.

[2]汤文亮,汤树芳,王上升.基于“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J].现代农业研究,2018(11):81-82.

[3]张博,郝杰.项目驱动与微课混合教学模式用于软件工程实践的教学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1):73-74.

[4]李俊娴.基于“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116-117.

[5]汪小寒,张津,左开中.SPOC混合教学模式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5):116-118.

[6]李志博,于磊,杜祝平,侯雪梅.MOOC与传统教学的三段混合模式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6(07):41-42+45.

作者:左金平 单位:晋中学院